宏观调控论文财政体制论文:宏观调控政策困境的机理与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22
浅议财政的宏观调控与管理摘要:财政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财政政策历来都被世界各国所重视,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和经济危机影响的背景下,研究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以及财政宏观调控的措施显得尤为必要。
文章介绍了财政政策的概念;分析了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主要作用,如维护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指出,财政宏观调控系统由主体系统、客体系统、目标系统和手段系统组成;最后分析了当前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财政宏观调控措施。
关键词:财政;宏观调控;经济增长Abstract: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macro-control,fina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conomy. Fiscal policy has always been world attention,especially on the in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the economic crisis,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f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the economic crisis,it very necessary to research in macro-control role and fiscal macro-control measures.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fiscal policy,analyses the main function in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such as maintaining economic stability and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etc.we pointed out that finance macroeconomic regulatory is constituted of the object system,target system and method system composition.At last,we analyzed the current predicament of macro-control,and puts forward some specific fiscal macro-control measures.Key words:Finance,Macro-control,Economic growth目录一、引言 (1)二、基本概念界定 (1)(一)财政政策 (1)(二)宏观调控 (1)三、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1)(一)财政政策的维护经济稳定作用 (1)(二)财政政策的促进经济发展作用 (2)四、财政宏观调控的组成系统 (2)(一)主体系统 (2)(二)客体系统 (2)(三)目标系统 (2)(四)手段系统 (3)五、我国当前宏观调控面临的困境 (3)(一)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挑战 (3)(二)经济周期性调整导致国内需求回落 (3)(三)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 (4)(四)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4)六、当前财政宏观调控的措施分析 (4)(一)加大投资,破解需求难题 (4)1、统筹协调,科学决策 (4)2、统筹研究,有效整合 (4)3、严格预算,优化结构 (4)(二)扩大消费政策平台,破解周期性困境 (5)(三)创新政策体系,破解资源困境 (5)(四)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升级 (5)(五)解决“三农”问题,破解民生困境 (5)七、结束语 (6)参考文献: (6)一、引言财政历来是世界各国政府干预经济,影响社会经济活动,调节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平衡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矛盾的最基本手段。
浅析宏观经济管理控制体系论文浅析宏观经济管理控制体系论文经济是我国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心,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目标,但是在经济速度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麻烦,这对传统的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的宏观了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对新形势的某些落后和不相适应。
前言:旧的宏观调控面临经济的改革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只有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但如何进行改革成为困扰相关部门的重要难题。
1.经济管理职能的强化1.1 宏观调节为了维持经济增长水平的平衡发展,避免失业率上升、控制通货膨胀在一定的范围内,国际收支平衡而采取的一种手段,主要是财政、金融手段的运用,进行一定的结构控制和调整。
从我国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我国的宏观经济调节上仍存在着一些顽疾有待清除,主要呈现在:货币供给量控制状况不是很好,常常受到来自各方压力的影响;其次是调节手段只对部分群体有效,而对部分经济主体则无法发挥作用;再次,我国的财政赤字现象仍旧是较为严重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财政手段的发挥。
类似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政府的宏观调节功能就无法进行,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
1.2 稳定社会收入的公正性宏观经济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对社会的分配保持其公正性做出贡献,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利益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单一化呈现多元化的形式,贫富差距有所增多,尤其是在发展较快与部分落后的城市之间。
与此同时,我国财政、税收等部门在维护社会收入分配公正方面所起的'作用则显得不足。
主要表现在,在我国尚未形成以源泉征税与收入义务申报制为中心、以贯彻税收法制为基本原则的现代征税制度,征税的标准也不够统一,造成大量的偷税漏税现象,严重威胁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我国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极小,而这离不开部分企事业单位承担了部分福利与保障职能有关,但要想覆盖全部人员,该制度仍存在着一定的限制,这对很需要社会福利的人来说是不公正的。
关于宏观经济政策论⽂ 宏观经济政策已成为宏观经济发展最⼤的外⽣变量。
由于主体界定不清、资料和经费相对不⾜、评估标准差异性⼤以及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宏观经济政策评估已陷⼊困境。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关于宏观经济政策论⽂,供⼤家参考。
关于宏观经济政策论⽂范⽂⼀:宏观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调节探索论⽂ 摘要: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但市场本⾝内在固有的缺陷,会对经济运⾏产⽣不良影响,因此,世界上各国普遍加强了政府对经济运⾏的宏观调控,从⼀国政府常采⽤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出发,去尝试分析宏观政策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宏观调控 党的⼗四次代表⼤会,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的⽬标是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通过价格信号、市场内在机制作⽤,刺激我国国民经济效率、均衡发展。
但是受市场“内在缺陷”限制,诸如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市场外部性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然垄断问题等等,会相应地引发市场失灵现象,危害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国家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强对市场的监督、引导、规范,本⽂主要从政策⾯,试述⼀些宏观政策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以及所产⽣的⼀些相关作⽤。
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理论,⼀国政府的经济波动主要有投资、消费、政府购买三⼤需求引致,⽽结合相关的原理、公式及乘数作⽤,政府可以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调节,以匹配不同时期的需求,消除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此外,政府还必须根据本国国情,结合世界形势发展需要,制定⼀些适合本国发展的宏观产业政策,从⽽有别于他国的经济发展道路,以⼜好⼜快发展本国经济。
? 1财政政策对本国经济发展的调节 财政是⼀国政府赖以⽣存的命脉,发展到今天,财政⼿段⽇趋完善,财政⼯具也⽇趋成熟,财政调控意识也趋于主动,根据⼀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特点,运⽤财政收⼊、财政⽀出⼿段,或者⼆者交替使⽤,对国家宏观经济进⾏调控,具体有税收政策、收费政策、⽀出政策、预算政策、国债政策等组成。
当前金融宏观调控面临的挑战及建议当前金融宏观调控面临的挑战及建议当前金融宏观调控面临的挑战及建议20xx年开始的此轮金融宏观调控,体现了调控时间的前瞻性,调控对象的区别性、调控手段的规范性、调控力度的适度性和调控结果的有效性,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效率,降低宏观调控成本,仍然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金融宏观调控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总体分析,我省经济金融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关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果不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经济形势的动态变化,继续正确执行适当的货币政策,就有可能影响到下一阶段我省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甚至出现经济下滑局面。
(一)工业品需求增速回落,上游产业增长受到抑制全国煤炭产量继续大幅增加,煤炭价格仍然高位运行,但增幅已经明显趋缓。
与20xx年GDP预期增速8%相比,今年国内煤炭需求增长将首次低于GDP 增速。
据统计,截止20xx年年底,山西省煤炭产量、出口量、省际间净调出量分别占到全国的25%、50%和70%,煤炭作为全国主要能源品种以及我省主要产业,煤炭业的发展关系全局。
据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五月份我省煤炭价格出现小幅回落迹象,在监测的22项煤炭规格品中,6项价格有所下调,价格下调的规格品占监测样本总量的27.27。
同时,由于存货成本较高、市场需求旺盛等因素,焦炭价格呈惯性攀升走势。
但随着国家各项调控措施的进一步实施以及市场成本高限的约束,煤、焦价格已经走到了历史高位,面临下降的威胁。
电力方面,由于新增装机容量较多,南方各省雨水充沛,水电增长较快,全国电力消费增长趋缓,今年电煤订货数量大于实际需求,随着电煤合同兑现率的提高,电煤供需紧张局面将趋缓。
从我省看,1-5月份,拉闸限电37804次,同比减少51%,消除夏季用电高峰等季节因素,电力供需紧张局面已得到有效缓解。
从国际市场看,今年国际煤炭市场需求减势明显,国际煤炭贸易量迅猛增加。
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探索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治理之道政府和市场作为社会经济管理的两大主体,在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现实的社会经济运行中,政府和市场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出现“双重失灵”的现象,即政府和市场均未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无法有效运行。
本文将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探讨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原因及治理之道。
一、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原因1. 政府失灵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中的主要职能是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
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可能出现失灵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府在制定宏观政策时可能出现失误,导致宏观经济失灵。
在制定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时,政府可能由于信息不对称或判断失误,导致政策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的运行。
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可能存在效率低下或者滥用职权的问题,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和失去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
在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政府可能存在贪腐现象,导致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市场资源无法得到有效调配。
2. 市场失灵市场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市场失灵。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参与者可能无法准确获取市场信息,导致资源配置失灵,市场无法发挥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
外部性问题也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某些情况下,市场行为可能会对第三方产生外部性影响,从而导致市场资源配置不够有效。
比如环境污染、公共安全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市场失灵。
二、治理“双重失灵”的思路在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治理成为关键。
下面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治理思路。
1. 完善宏观调控机制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应该完善机制,提高宏观政策的科学性和灵活性,避免因宏观政策失误而导致经济失灵。
政府还应加强对公共服务领域的监管,加强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贪腐和滥用职权。
2. 增强市场信息透明度和规范性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对于市场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
政府应当加强对市场信息的监管,打击虚假宣传和不当竞争行为,保障市场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
宏观调控权论文宏观调控权配置论文:宏观调控权基本问题研究摘要宏观调控权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政治和法律手段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权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有必要对经济进行调节,实施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权由此产生。
而宏观调控权的配置和行使是宏观调控权的两个重要问题,要研究宏观调控权,就必须研究纵向上与横向上宏观调控权的合理配置问题,以及宏观调控权的合法有效的行使问题。
关键词宏观调控权宏观调控权配置宏观调控权行使我国在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势下,宏观调控的任务是“维护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①宏观调控对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我国目前主要还是侧重于宏观调控的政策实施,有关保障和规范宏观调控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出现了职责不明、效率低下等“政府失灵”的一系列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宏观调控权是宏观调控法运行机制的核心构成要素,法律必须对宏观调控权惊醒规制和保障。
法律对宏观调控权的保障和规制是为了保证国家宏观调控的科学和有效,防止“政府失灵”,从而实现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如果能够在法律上很好地解决宏观调控权的问题,就会有助于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制度的形成。
”②因此,研究宏观调控法理论,就要把宏观调控权的研究放在首位。
一宏观调控权概述宏观调控权亦应在宏观调控法研究中居于核心地位,但学界相关的研究尚十分薄弱。
因此,笔者就在此通过分析宏观调控权的概念,性质,特征以及宏观调控权的内容,进一步加深对宏观调控权的认识和理解。
(一)宏观调控权的概念与性质。
在法学的研究过程中,对宏观调控权的概念有严格的定义,宏观调控权是指国家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权力。
政府通过采取一系列的调控手段,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与市场主体的微观经济活动结合起来,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
浅谈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摘要我国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效应不理想主要不是政策本身的原因,而是政策背后的市场基础与制度条件方面的问题。
文章从宏观调控政策出发,解释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理论框架,从理论上揭示了短期的总量稳定与长期的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提出正确地把握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问题。
关键词宏观调控政府制度政策效应当前,我国虽然由于部分行业投资扩张较猛,但我们的劳动力不紧张,失业率还在增长;资金不紧张。
银行存差很大;生产能力不紧张,大部分特别是制造业、工业消费品能力宽松甚至过剩,我国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大约为9%-10%。
现在实际增长率仅及潜在增长率的下限,未到上限。
不过碰到的瓶颈制约应当引起重视,因为它影响发展的全局。
本文依据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浅谈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理论框架。
一、实施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从宏观开放经济的角度来看,在“蒙代尔不可能三角”中,中国政府选择了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或加速放松资本管制)的某种结合。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如果出现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或两者之和为顺差),本币汇率将会升值并导致经常项目逆差减少和国际收支平衡的恢复。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为消除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导致的本币升值压力,中央银行必须买入外币卖出本币。
流通中本币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加。
如果经济处于通货收缩时期,中央银行可以不必对增加的货币供应进行对冲。
但是,对于一个存在结构性国际收支顺差的国家来说,当经济处于通货膨胀(或出现通货膨胀危险)时期,中央银行维持汇率稳定的目标与中央银行克服通货膨胀的目标往往发生矛盾。
为了防止(或抑制)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必须提高利息率和(或)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
如果要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中央银行就必须对因干预外汇市场而释放出的货币增量进行对冲。
但是,任何国家中央银行的对冲能力都是有限的。
事实上,早在中国经济走出通货收缩之前,为了控制货币供应的增长速度,人民银行就一直在从事对冲操作。
宏观经济波动的原因与调控措施分析宏观经济波动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现象。
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一旦波动过于剧烈,就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宏观经济波动的原因以及政府如何通过调控措施对其加以管理。
1.产业结构变革宏观经济波动中,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随着产业结构的变革,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和资源分配也会随之发生调整。
例如,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兴起,原本处于领先地位的传统制造业受到冲击,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变革。
这种结构变革不仅直接影响到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到就业、GDP等多个方面。
因此,政府需要通过调控措施,使宏观经济波动得以平稳过渡。
2.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异也是导致宏观经济波动的一个主要原因。
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存在着不同的生产力和资源分配等不平衡现象。
这些区域性问题可能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因此,政府需要通过对各个地区之间的资源分配、税收政策等方面进行调控,以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平稳发展。
3.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货币政策有可能直接影响到通货膨胀率、利率和汇率等方面,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发展。
例如,如果政府过度推行紧缩货币政策,可能对经济增长造成阻碍。
相反,如果政府推出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则可能导致通胀率上升,进而导致金融风险。
4.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可以作为宏观经济波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
贸易和投资的流动性也增强了,国际间经济波动可能会相互传导。
例如,一国货币失去信任会导致资本外流,影响整个国际市场,从而产生连锁反应。
政府如何通过调控措施管理宏观经济波动政府要想有效地应对宏观经济波动,需要采取一系列调控措施。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经济调控措施:1. 实施财政政策通过采取财政政策,政府可以对国内经济进行投资和支持。
例如,增加政府投资、加大公共支出等等。
浅谈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论文推荐文章市场经济下财政宏观调控论文热度: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3000字论文热度: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探析的论文热度: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探究的论文热度:市场部的工作计划热度:由于“市场失效”的存在,政府宏观调控就成为必然,因为政府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能够有效地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论文篇一《论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摘要: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但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还有其弱点和缺陷,存在“市场失效”问题,进而提出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宏观调控的简要回顾,实证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又能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文章结合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实施宏观调控的重点和调控措施。
关键词:市场机制;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方式一、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是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以市场竞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
市场经济运行方式,适合于社会化大生产、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
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市场经济中,虽然市场能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自身有其弱点和消极方面,这就是“市场失效”问题。
“市场失效”主要表现为:市场不能调节具有外部性的行为;市场很难调节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给;产品生产的垄断,导致富有效率的价格机制弱化甚至失效;信息不完全,难以实现“市场成功”;收入分配不公,导致“市场失效”。
上述引起市场失效的情况表明,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依靠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显然不能解决市场本身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从财政政策分析当今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5篇第一篇:从财政政策分析当今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从财政政策分析当今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2005年– 2008年:稳健型财政政策2004年12月3~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05年调整财政政策取向,由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即“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控制赤字,就是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但又不明显缩小,松紧适度,重在传递调控导向信号;调整结构,就是要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推进改革,就是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在保证一定中央财政投资的基础上,适当调减国债项目资金规模;增收节支,就是在总体税负不增或略减税负的基础上,严格依法征税,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同时严格支出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006年是实行稳健财政政策的第二个年头,着力点有所侧重,更多的是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透视公共财政。
呈现三个特点:一是财政支农的力度加大;二是科技投入资金规模加大,鼓励自主创新;三是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加大。
2007年我国财政政策的目标是继续确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基本定位仍然是稳健的财政政策。
2008年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着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并加强与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与配合,把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和促平衡有机结合起来,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积极的财政政策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为保持我国在2009年经济能够平稳较快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将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
具体做法是:一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加强重点建设;二是实行结构性减税,预计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5000亿元左右;三是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四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五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宏观调控论文财政体制论文:宏观调控政策困境的机理与对策〔摘要〕历次宏观调控中,2003年以来至今尚未结束的新一轮宏观调控无疑在所处背景、时间跨度、政策形态等诸多方面有着非同寻常的表现。
与这些不同寻常的方面互为映衬、影响和加强,本轮宏观调控产生了非常复杂的政策困境,其根源在于政府职能的内在矛盾、财政体制的利益分歧、经济政策的目标冲突和行政手段的功能悖论。
针对其发生机理,现阶段化解宏观调控政策困境最为紧迫的治本之策应是建立统一布局下的政策联动,推进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改革以及完善切实改善民生的收入分配政策。
唯有跳出宏观调控的自身窠臼,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制度改革中方能寻得突围之路。
〔关键词〕宏观调控;政策困境;行政手段;政府职能;财政体制;发生机理;政策突围一、引言2003年以来,中国政府进行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六轮宏观调控。
与以往历次调控相比,本轮调控在所处背景、时间跨度、政策形态等诸多方面有着非同寻常的表现。
正是因为根源于不同维度的政策困境,与这些不同寻常的方面互为映衬和影响,本轮宏观调控表现得跌宕起伏和引人注目。
学界显然敏锐地注意到本轮宏观调控中的政策困境。
在一些具有真知灼见的文献中,王保安(2009)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由国内外经济形势、资源环境约束以及部分体制性因素带给宏观调控的困境〔1〕;张勇等人(2009)从中央与地方博弈关系入手,探讨了政绩考核制度和财政体制给宏观调控带来的困境〔2〕;杨全社、李江涛(2007)较为深刻地指出了“微观规制职能宏观政策化”这一困境及其体制性根源〔3〕。
还有大量的相关文献零星地涉及了这一问题,为系统深入地思考现阶段宏观调控的政策困境问题提供了有益启发。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存在三个可以推进的理论空间:第一,需要对现阶段宏观调控及其背景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第二,需要对来源于不同维度的宏观调控政策困境有一个性质上的仔细甄别;第三,需要对宏观调控政策困境的发生根源有一个机理上的深入分析。
只有综合这三个方面的考虑,方能对破解宏观调控政策困境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所裨益。
二、对现阶段宏观调控的整体性认识1.宏观调控所处的经济周期不同寻常。
我国以往历次经济周期中,上升阶段一般只有短短的两年,而自2000年开始的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一直持续至2008年,长达8年多。
这充分表明,中国经济周期出现了新的波动形态,或者说出现了平滑化的良性转型,即经济周期波动的上升阶段大大延长,经济在上升通道内持续平稳地高位运行。
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周期波动史上还是从未有过的。
〔4〕2.宏观调控所处的改革起点不同寻常。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之后发生的第一轮宏观调控。
我国市场化改革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至今经历了30多年的渐进过程:1978-1992年,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2-2003年,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踏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征程,目前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李晓西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测定,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程度约为69%(2004)。
〔5〕从当前的起点出发,宏观调控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和更为严峻的挑战:从微观基础看,经济主体、利益关系和所有制结构日趋多元化;从发展阶段看,“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从经济运行的体制环境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与尚不完善交织在一起;从外部环境看,国内外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国内国际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
〔6〕3.宏观调控的时间跨度不同寻常。
以往紧缩型调控和扩张型调控之间会有一定缓冲期,并且针对经济过热或下滑势头而集中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一个经济周期中只有一次;但2000年新一轮经济周期以来,已进行了多次比较集中的调控,并且在超过5年之久的紧缩型调控之后,扩张型调控接踵而至,经过大约1年的调整,适度紧缩的调控紧接着交替出现,(注:2003年6月5日,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为信号,新一轮紧缩型宏观调控的序幕拉开;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热势头发生逆转,以2008年10月1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为标志,宏观调控在2008年10月份由紧缩型全面转向扩张型;2009年8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宏观调控在部分领域逐步转向适度紧缩。
)可谓是无缝衔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历经5次周期性波动,依次发生在1977-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1991-1999年、2000-2009年。
与之相对应,政府进行了6轮宏观调控:1979-1981年、1985-1986年、1989-1990年、1993-1996年间集中进行了针对经济过热的紧缩型宏观调控;1998-2002年针对经济下滑实施了扩张型的宏观调控;2003年以来则开始了新一轮跌宕起伏延续至今的宏观调控。
4.宏观调控在时机、力度与节奏的把握上更为成熟。
汲取历史上多次“大起大落”的经验教训,调控表现出“预防性”“点控性”和“多频次”的新特征。
即在经济周期的上升过程中,及时地、有重点地、多次地进行调控,防止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由局部性问题转为全局性问题。
2000年以来经济周期波动之所以出现上升阶段大大延长的良性转型,(注:2003-2007年五年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6%,年度之间波幅不超过1个百分点,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
)除了经济体制改革使经济运行模式发生变化这个主要原因,宏观调控技术的成熟功不可没。
5.宏观调控的目标和领域更加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固定资产投资、农业、价格、房地产、国际收支等调控领域外,以确保国家土地用途管制为目标的土地调控和以控制能耗总水平以及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节能减排首次出现。
6.宏观调控的政策手段有着颠覆性意义。
2003年以来的宏观调控虽然发生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之后,但是,行政手段却没有像主流经济理论昭示的那样淡出宏观调控,反倒是一再被倚重,以至于部分专家学者大呼有“体制复归”之嫌。
并且,本轮宏观调控中利益多元化的问题格外突出,尤以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的博弈引人注目,以至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行政监督频频出动,俨然成为一种特殊行政调控手段。
7.宏观调控经历了更多的外部性冲击。
2003年一季度的sars危机;2008年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以及2007年4月开始并延续至今,波及全球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所罕见的。
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热势头发生逆转,宏观调控在2008年10月份由紧缩型全面转向扩张型。
(注:2008年10月1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认为国内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主要是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速下降,资本市场持续波动和低迷。
会议决定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外贸等政策措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此次会议标志着2003年以来紧缩型宏观调控的结束。
)宏观调控的上述表现,与宏观调控自身的政策困境互为映衬、影响和加强。
正是由于存在复杂的多维政策困境,强化了本轮宏观调控的绵延跌宕之势,约束着本轮宏观调控在方向、时机、力度、节奏以及工具选择上的审慎与无奈(特别是对于使用行政手段而言);正是由于身处非同寻常的经济周期、历史起点和外部冲击的影响,丰富了本轮宏观调控的目标、领域,这又使得政策困境在更广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发生。
三、宏观调控政策困境的表现及发生机理根据玛格丽特韦尔与西达斯考克波关于国家自主性的研究成果,政策过程从根本上受制于“国家结构与政策传统”,同时受到“政治家与官员们的行动”“进入政治议题的社会集团的需求”“与政策相关的思想创新(知识体系)”这三大系统性要素的交叉影响。
〔7〕与这一理论预见相一致的是,本轮宏观调控中的政策困境主要来源于“国家结构和政策传统”领域,并且依其发生的不同机理,具体表现为政府职能的内在矛盾、财政体制的利益分歧、经济政策的目标冲突以及行政手段的功能悖论这四个维度。
所有这些政策困境的一个集中体现便是宏观调控中行政手段在一种政策冲突隔离器的意义上被频繁使用。
1.政府职能的内在矛盾。
政府职能即政府必须承担的职责和应当发挥的功能,是职责和功能两个层面的有机统一。
从不同身份出发,政府至少有三重不同性质的职责(见表1):首先,作为公共管理者,在国内事务方面,政府承担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项职责;在国外事务方面,政府承担着国防和外交等职责。
其次,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政府承担着国有资产管理保值增值的职责。
第三,作为理性市场主体,政府在国内市场具有垄断性,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性。
从不同指向出发,政府活动需要发挥两个方面的功能:对于外部性事务而言,政府的外部管理发挥着资源配置、经济稳定和收入分配三大功能;对于主体自身而言,政府的内部管理发挥着行政保障与行政监督的功能,是对政府自身活动经济性与组织性的支撑与监控。
具有复杂构成的政府职能并非内生和谐,反而有着高概率的内在矛盾,这从根本上制约着宏观调控的政策冲突。
同一身份或者不同身份带来的不同性质的职责之间可能存在冲突;同一指向或者不同指向需要政府活动发挥的不同功能之间也可能存在冲突。
政府因此面临重大利益权衡,往往左右为难。
这也是当前政府改革各种深层次矛盾的症结和根源所在。
2.财政体制的利益分歧。
财政体制一般来说主要指的是不同层级政府之间事权划分、财力划分以及转移支付关系的制度安排。
由于政府拥有庞大的国有资产,因此政府和国有企业就资本收益发生的分配关系也是我国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
政府职能的内在矛盾是将政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而财政体制的利益分歧则是对于政府体系纵向关系以及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的深入考察。
现行财政体制是府际关系以及政企关系中造成宏观调控政策困境最具实质意义和典型意义的体制性诱因。
政府推动经济增长有着多元化的目标诉求,除了政绩考虑,还有发展民生、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等等。
从客观结果而言,与目前经济增长,特别是其中的结构性过热联系最为紧密的还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从主观愿望而言,财政收入及分配又是“理性”政府自身的核心利益。
经济增速虽然风光,但对于任何一届“理性”的政府而言,更关心的显然是能否从中得到实惠,即财政收入这一主要变量的增长。
现行财政体制存在的四个方面弊端给宏观调控带来了严重的政策困境:首先,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作为财政体制的分配基础存在如下缺陷:一是财政增收过于依赖生产流通环节的价值增值,因而成为政府有意无意诱发经济过热的根源之一;二是税收增长较为隐蔽,与居民收入增长脱节,容易发生财政增收速度超常,由于gdp=消费+储蓄+财政收入+对国外转移,在财政收入连年超比例增长的情况下,必然会挤压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能力;三是存在比较严重的重复征收和税收转嫁,对市场价格体系以及资源配置带来负面影响;四是不但没有发挥公平收入分配的应有功能,反而进一步加剧了收入分配以及国内需求的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