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第2课时 配套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20
人教版地理八下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2课时教案10.互动交流:产生“同城效应”的重要条件是什么?补充:沪杭高铁的开通,无论是在旅客运送,还是物流运输,都会有提升作用。
更重要的意义则在于,沪杭高铁开通后,将与早先开通的沪宁高铁一起,形成长三角一小时经济圈,进一步加强长三角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11.活动参与:张予墨的家住在昆山,爸爸在上海工作,妈妈在苏州工作。
张予墨的爸爸、妈妈每天晚上都要回到昆山的家。
下表列出了昆山到上海苏州的不同交通方式所需的时间。
(1)与传统生活方式相比,张予墨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利弊?(2)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西塘古镇属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地处江浙沪三省市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
西塘历史悠久,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3.涉足世界文化遗产出示杭州西湖资料:春有苏堤春晓,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每一处景观都是人间绝色———因为有了西湖,杭州成了一座让人百看不厌的城市。
西湖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是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是千百年来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
图为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杭州时主持修建的苏堤。
4.欣赏特色文化,传统的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和饮食文化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
(1)评弹又称苏州评弹、说书或南词,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是一门古老、优美的汉族说唱艺术。
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
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
(2)戏曲文化——我们眼中的昆曲是什么样的?(3)茶文化——生活中的龙井茶补充:龙井既是地名,又是泉名和茶名。
清明节前采制的龙井茶简称明前龙井,美称女儿红,“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
”这优美的句子如诗如画,堪称西湖龙井茶的绝妙写真。
(4)丝绸文化——优质生活的感受:距今四千七百年的良渚出土丝织物就已揭示了杭州丝绸的历史之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丝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诗句又道出了当时杭州丝绸的水准之高,旧时清河坊鳞次栉比的绸庄更见证了丝绸经济的繁荣。
“鱼米之乡”一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备课班级八年级上课时间执教人课题:第二节“鱼米之乡”一一-氏江三角洲地区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学习“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和“水乡特色与旅游•”,教材侧重介绍长江三角洲的人文地理内容,教材通过“叙述式课文+活动”的编排方式呈现出了木节课的内容。
学情分析: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缺乏感性认识,有的只是从其他媒体上了解到的零星介绍。
而且通过地理现象分析其内在联系的地理思维较差。
课时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长江二角洲地区经济和交通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形成学科学、促发展的积一极情感。
2.结合地图、图片、视频以及文字等相关资料,说明长江二角洲独特的“水乡文化”特色対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形成保护旅游资源、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意识和情感。
重点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难点同城效应提炼课题同城效应产生的前提条件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法学法指导读图分析法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提要环节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完成的任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复习长江二角洲的位置和范周,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承转: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來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
《红楼梦》里有•两句话,“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指的就是这个地区。
时至今日,长江二角洲的城市发展又如何呢?激发学习兴趣读“长江三角洲地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培养学生自主学区的城市分布”图,探究一:认识长江二角洲的城市分布特点。
习的能力认识长江三角洲的 1.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城市分布”图,找出该教学城市分布特点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重要功能城市及核心城市上海。
2.自学教材第52-53页的三个自然段。
3.谈.谈自己的感想。
小结: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二课时我国最大的城市群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教学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以及它的“鱼米之乡”的美誉,要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很稠密,城市发展很快,今天,我们就先来看看长江三角洲为什么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二、新授:教师让学生找出长江三角洲的历史、现状、地位和城市群。
历史: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城镇兴盛。
这里有著名的古都——南京、杭州,还有苏州、扬州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
现状: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地位: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人口300万(2010年),是我国最大的城市。
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上海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随着浦东的开发开放,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城市群: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交流日益频繁。
借助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们往返不同城市之间,就像是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样。
由此,这里许多的生活方式有了较大改变。
让学生完成学生活动。
阅读下面的资料,认识交通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张予墨的家在昆山,爸爸在上海工作,妈妈在苏州工作。
张予墨的爸爸、妈妈上都要回到昆山的家。
表7.1列出了昆山到上海、苏州的不同交通方式所需的时间。
1.与传统的生活方式相比,张予墨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利弊呢?(1)张予墨的父母生活和工作不在同一座城市。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情况,掌握其地理特征,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针对长江三角洲这一特定的地理区域,学生可能对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通过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水系等特征。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和产业,让学生分析其发展特点和优势。
3.讨论法:学生就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4.归纳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归纳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我国哪个地区是鱼米之乡?”学生回答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长江三角洲地区。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一课,主要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一特定区域,学生可能存在地域差异,对当地的特点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地的特点。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好课件,以便进行课堂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关注长江三角洲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图片等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当地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