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 望梅止渴讲解学习
- 格式:ppt
- 大小:671.50 KB
- 文档页数:4
文言文赏析《望梅止渴》望梅止渴〖解释〗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
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来源〗该成语源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中文名望梅止渴主人公曹操发生地河南南阳方城县博望镇拼音wàng méi zhǐ kě 时间南北朝作者刘义庆出处世说新语文言文版魏武(1)行役(2)失汲道(3),三军皆渴,乃(4)令曰:"前有大梅林,饶(5)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6)闻之,口皆出水(7),乘此得及前源。
世人曰:魏武多智,非妄论也!现代汉语版三国时期,曹操带兵攻打宛城(今河南南阳)的张绣时,经过方城县一个叫梅林铺的地方。
时值中午,烈日当空,天气十分炎热。
曹操派人四处找水,又命令士兵就地挖井,始终见不到一滴水。
士兵们全军都很口渴。
为了不耽误行军,曹操灵机一动,站在高处,指着前面一个小山包说:“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
”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口水一时也就不渴了,个个来了精神,加快行进速度,最后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注释1.魏武:曹操,他的儿子曹丕代汉建立魏国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2.行役:带有任务而跋涉路途,这里指代部队行军。
3.三军:全军。
4.失汲道:找不到取水的途径。
5.皆:全,都。
6.乃:于是,就。
7.饶:多,丰富。
8.士卒:士兵,古代的卒代表现代的兵。
9.出水:流出涎水,流出唾液。
句子翻译魏武行役失汲道:曹操行军没有取水的地方。
乘此得及前源:最后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百度图片:望梅止渴百度图片:望梅止渴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宋沈括《梦溪笔谈·讥谑》:“吴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
望梅止渴的故事和成语解释望梅止渴的故事和成语解释成语(拼音:chéng yǔ,英文:idiom)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
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望梅止渴的故事和成语解释,希望能帮到大家。
成语出处:《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成语辨析:望梅止渴—画饼充饥“望梅止渴”与“画饼充饥”意义相近,有时一起连用。
但“望梅止渴”比喻愿望无法实现,只能借助想象来安慰自己;而“画饼充饥”则比喻徒有虚名的东西于事无补,也比喻用空想来自我安慰。
望梅止渴的故事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
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
曹操的军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
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
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
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许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
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渐渐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
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想找个有水的地方。
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
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
他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
世有真人,其心不欺。
渴而望梅,口虽干而心未尝不欢。
夫心之所欢,固不在口也。
故曰:“望梅止渴,非梅也。
”译文:世间有真正懂得自省的人,他们的内心不会欺骗自己。
当口渴时,望着梅子,虽然口干,但内心却并未感到不快乐。
因为内心的快乐,其实并不在于口中的感受。
所以说:“望梅可以止渴,但并非因为梅子本身。
”今译:古有智者,其志坚定,内心诚实。
人若口渴,虽观梅而口干,然心未尝不喜悦。
心之所悦,本非口之所得。
故云:“望梅虽非梅,亦能止渴。
”《望梅止渴》文言文翻译:昔有智者,其志坚定,内诚而不欺。
若人渴甚,望梅而口虽干,然心未尝不悦。
心之喜悦,非口之所得也。
故曰:“望梅止渴,非梅之实也。
”昔人尝言:“望梅止渴,非梅也。
”夫此言也,盖欲言人之心志,非必果腹之食,亦非口腹之欲也。
是以口渴之时,虽望梅而心未尝不欢。
欢者,心之悦也,非口之欢也。
故知:望梅虽非真梅,亦足以慰渴者之心。
或曰:“梅之味美,故望而止渴。
”然而,此非梅之真功,乃人心之妙用。
人心若有所望,虽非其所欲,亦能得一时之慰藉。
故望梅止渴,非梅之实,乃人心之妙也。
夫望梅止渴,犹之人有志于道,虽处困厄,而心未尝不乐。
乐者,心之乐也,非身之乐也。
故曰:“望梅止渴,非梅也。
”此言也,深得人心之妙,而能使人知其所欲,非外物所能满足也。
夫智者之观,非止于口腹之欲,亦非止于一时之欢。
其观在心,其乐在心。
故望梅止渴,虽非梅之实,亦足以显人心之妙。
是以君子观之,虽处困境,而心未尝不乐,此所谓“望梅止渴”也。
综上所述,望梅止渴,非梅之实,乃人心之妙。
人若有志,虽处困境,而心未尝不乐,此乃真智慧也。
第七课望梅止渴(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记住每个生字与词语的读法及书写规则。
2.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并会组成词组。
3.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记住每个词语的读法并组成词组、造句。
难点:理解词语的用法,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思想教育:教育学生注意观察周边的事物。
教学方法:讲解法引导法领读法学习方法:理解法练习法观察法跟读法教学手段:卡片课本书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与导入新课:1.背诵课文教师以提出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二.学习生字:1.老师领读所要学习的生字,学生齐读。
2.逐词讲解生字的书写规则的同时学生边书空分写。
3.老师引导学生组词。
4.在讲解词语的过程中做教育。
(1)餐: 上下结构,食部,如:野餐,会餐(2)哼: 左右结构,口字旁,如:哼声,哼哼(3)骗: 左右结构,马字旁,如:骗人,受骗(4) 沿: 左右结构,三点水,如:沿岸,沿海(5) 兵: 上下结构,八部,如:士兵,标兵(6) 伍: 左右结构,单人旁,如:队伍,入伍三.学习词语:1.老师领读所要学习的词语,学生齐读。
2.逐词讲解词语的书写规则的同时学生边书空分写。
3.老师引导学生组成词组并造句。
4.在讲解词语的过程中做教育。
(1)渴:口~ / ~了例句:我口渴了想喝点水。
(2)停止:~呼吸/ ~比赛例句:足球比赛因下雨而被迫停止了。
(3)前进:不断~ / ~的道路例句:红军队伍冒着风雪勇敢地前进着。
四、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五、板书设计:六、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和词语2、完成汉语练习册课题:第七课望梅止渴(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记住每个生字词语的读法及书写规则。
2.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并会组成词组。
3.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重点:记住每个词语的读法并组成词组、造句。
难点:理解词语的用法,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思想教育:教育学生爱卫生、要整洁。
教学方法:讲解法引导法领读法学习方法:理解法练习法观察法跟读法教学手段:卡片课本书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与导入新课:1.听写字词。
望梅止渴文言文翻译“望梅止渴”这个成语源自南朝宋·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假谲》,原文为:“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接下来,我们对这段文言文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
“魏武行役”,“魏武”指的是曹操,“行役”意思是行军跋涉。
整句就是说曹操在行军途中。
“失汲道”,“汲道”指的是取水的道路或途径。
这句话是说曹操的军队找不到取水的路了。
“军皆渴”,很好理解,就是说军队里的人都感到口渴。
“乃令曰”,“乃”是于是的意思,“令”指下令、宣告。
即曹操于是下令说。
“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饶子”是指果实很多。
这句话意思是前面有一大片梅林,结了很多梅子,梅子又酸又甜可以用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士卒”指士兵,“闻之”即听到这个消息。
士兵们听到这话,嘴里都流出了口水。
“乘此得及前源”,“乘此”凭借这个,“得及”能够到达。
整句话是说凭借着这个(想到梅子产生口水从而缓解口渴的感觉),军队最终得以到达前面有水的地方。
“望梅止渴”这个故事展现了曹操的聪明才智。
在军队口渴难耐、士气低落的危急时刻,他巧妙地利用了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通过描绘前方梅林的景象,让士兵们在心理上产生了能够解渴的幻觉,从而鼓舞了士气,使军队能够继续前行。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心理暗示的强大作用。
曹操利用语言的力量,激发了士兵们的想象和期待,从而改变了他们的生理感受和行为表现。
这种心理策略在很多情况下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现代生活中,“望梅止渴”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形容用空想、自我安慰或虚假的希望来缓解眼前的困境或欲望。
比如,一个人在努力追求某个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可能会通过想象目标实现后的美好情景来给自己鼓劲,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望梅止渴”的表现。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望梅止渴”只是一种暂时的应对方法,如果长期依赖于虚幻的希望而不采取实际行动,最终可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幼儿园中班语言优质课教案《望梅止渴》第一章:教学目标1.1 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望梅止渴”的含义。
1.2 培养幼儿倾听和表达能力,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1.3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1.4 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掌握“望梅止渴”的意思。
2.2 教学难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故事课件、图片、梅花图片、水果图片等。
3.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语言活动室。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部分:引导幼儿观察课件中的图片,引起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张图片是什么故事吗?”4.2 故事讲解:讲述故事《望梅止渴》,引导幼儿关注故事情节。
讲解“望梅止渴”的含义,让幼儿理解并能够运用。
4.3 活动环节: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模拟故事情节。
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故事中的情感和情节。
4.4 总结部分:让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
强调“望梅止渴”的意义,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回家后,与家长分享故事内容和所学知识。
5.2 家长协助幼儿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实践“望梅止渴”的道理。
5.3 家长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幼儿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是否能够讲述故事并解释“望梅止渴”的意思。
6.2 评价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3 评价幼儿在表达自己想法和需求时的勇气和能力。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延伸故事内容,让幼儿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望梅止渴”的情况。
7.2 引导幼儿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智慧和勇敢的故事,激发幼儿的兴趣。
7.3 组织类似的语言活动,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和倾听能力。
第八章:教学反馈8.1 收集家长和幼儿对教学活动的反馈,了解教学效果。
8.2 根据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8.3 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指导家长如何更好地配合教学。
望梅止渴是什么意思和故事出处|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总结|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成语】:
望梅止渴
【拼音】:
[wàng méi zhǐkě]
【解释】:ﻭ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
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ﻭ
【出处】:ﻭ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
【举例造句】:
魏武行役失汲道:行军找不到取水的途径。
【成语典故】:ﻭ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有一次带兵在外行军,一时找不到取水的地方,士兵都渴极了,就骗他们说:“前面有个大梅林,梅子又甜又酸,可以
解渴。
”士兵听了,一个个都流出了口水,暂时止住了口渴.。
望梅止渴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言文重要实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文章。
3.理解成语望梅止渴的意思,体会曹操的聪明才智。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温故知新1、回顾文言文2、提问学过的古文: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
(可让学生复习背诵)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小古文《望梅止渴》,我们在一年级下册中学过望梅止渴这篇课文,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曹操)谁还记得这个故事?简单讲述一下。
4、了解曹操。
二、学习古文1、师示范朗读,划分节奏。
生自由朗读。
2、结合注释,圈画重点字,讲解重要实词的含义。
3、分3部分理解文章意思。
最后让学生用现代文复述一遍。
4、根据古文,提问:“望梅止渴”的寓意?并积累成语望梅止渴的含义。
补充资料:漫画&视频三、课后作业布置1、整理课堂笔记(拍照上传)2、背诵(上传至微信学习小组)3、小练笔:用现代文将故事写下来。
(拍照上传)附:原文及翻译望梅止渴魏武行役(yì),失汲(jí)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ráo)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①役:打仗②失:丧失,失掉,没③汲:水源④军:喻指全军⑤乃:于是,就⑥饶:富足,多⑦饶子:果实结得多⑧闻:听说⑨乘:利用⑩及:到了⑾源:水源【译文】: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寓意】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语文一年级下册《望梅止渴》说课稿语文一年级下册《望梅止渴》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望梅止渴》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了三国时期,曹操带着十万大军在经过一片荒原时,烈日当空,天气十分炎热。
士兵们一个个口干舌燥,但附近根本找不到水喝。
眼看着行军速度越来越慢,这时,曹操用望梅止渴的方法使将士暂时忘记了干渴,打起精神,终于走出了荒原课文的篇幅不长,但文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词句,适合让学生朗读积累。
二、教学定位《望梅止渴》是一个历史题材的故事,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加上一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积累还不是很多,所以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必定存在一定困难。
如何利用好教材,让学生通过学习有所悟、有所得、有所积累呢?课前我进行了一番思索。
思考一:读成语故事对一年级小朋友的意义成语故事源远流长,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局部。
它文辞精练,记录着历史及历史人物的睿智。
学习成语故事,能使学生从小走近传统文化,了解典故的内容,充分吸收中国古代文化语言的精华与智慧。
并且每一个成语故事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从学科落实两纲教育的角度而言,学生的精神品质在学习成语故事的过程中将受到潜移默化地滋养思考二:培养问题意识,带问题读文是一种学习习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开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一些地方,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思考三: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望梅止渴》是语文书中编排在第七单元的课文,学生经过近一学年的学习,对字词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也具有了一定的自主识字的能力。
但在阅读教学中有机地结合识字,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读通词语,读好词语,还应是一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对已学的字词要不断地复习滚动,做到温故知新,知新温故。
三、教学目标在思考中明确了教学的'抓手后,我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情况,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望梅止渴的文言文及注释
译文
魏武帝在行军路上,找不到取水的道路,士兵们都很口渴,于是曹操命令道:“前面有一片梅子林,果实丰饶,(梅子)味道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了后,嘴里的口水都流了出来,曹操利用这个办法促使部队尽快赶到了前方,找到了水源。
魏武:魏武帝,指曹操。
失:丢失,找不到。
饶子:果实很多。
全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选自《世说新语·假谲》)
注释
魏武:魏武帝曹操,他的儿子曹丕做了皇帝,追尊他为武帝。
行役:行军。
汲(jí)道:取水的道路。
汲:原指取水于井,这里指水。
饶子:果实很多。
饶:丰富,多。
甘:甜。
乘此得及前源:借此机会终于在前边找到水源。
五年级小古文望梅止渴快速记忆法摘要:1.引言:介绍小古文望梅止渴的背景和意义2.方法一:理解记忆法3.方法二:图像联想法4.方法三:反复朗读法5.方法四:实践应用法6.结论:总结五年级小古文望梅止渴的记忆方法正文:【引言】小古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人生哲理。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小古文不仅能够提高语文水平,还能够增强文化自信。
然而,小古文的记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种快速记忆小古文望梅止渴的方法。
【方法一:理解记忆法】理解记忆法是指在记忆小古文之前,先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更容易记住文章的内容。
对于望梅止渴这篇文章,学生可以先理解其寓意:在困境中,可以通过想象美好的事物来缓解痛苦。
理解了这一主题,学生在记忆文章的具体内容时就会更加容易。
【方法二:图像联想法】图像联想法是指将文章中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形象,通过图像来帮助记忆。
在望梅止渴这篇文章中,学生可以想象一个口渴的人,看到远处的梅子树,想象梅子的酸甜口感,从而产生口水,缓解口渴的感觉。
通过这样的图像联想,学生可以更加生动地记住文章的内容。
【方法三:反复朗读法】反复朗读法是指通过多次朗读文章来达到记忆的目的。
在望梅止渴这篇文章中,学生可以多次朗读,让文章的句子、词汇在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
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文章的节奏和韵律,从而更容易记住文章的内容。
【方法四:实践应用法】实践应用法是指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加深记忆。
在望梅止渴这篇文章中,学生可以尝试在遇到困难时,运用文章中的寓意来激励自己。
通过实际应用,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含义,从而更好地记住文章的内容。
【结论】总之,五年级小古文望梅止渴的快速记忆法包括理解记忆法、图像联想法、反复朗读法和实践应用法。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记忆文章的内容,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