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语文总复习(命题揭秘+方法提示+即时巩固):论述类文本分析综合(69张PPT)
- 格式:ppt
- 大小:417.50 KB
- 文档页数:69
高考“论述类文章阅读”复习教案知识目标:1.了解考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要求。
2.明晰考查范围,弄清考查重点。
能力目标:1.洞悉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干扰项的设置规律。
2.掌握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文本阅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洞悉论述类文本阅读干扰项的设置规律。
教学难点:掌握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讲练结合、注重规律归纳教学时数;十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考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要求。
2.明晰考查范围,弄清考查重点。
教学过程一、考点讲析:“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论述类文章的阅读就是通过阅读这一渠道,正确理解、捕捉、筛选、判断与转述这些信息。
因此,在阅读中,正确把握文章中蕴含的信息,是论述类文章阅读的关键所在。
论述类文章的题型:单项选择性试题二、高考论述类阅读文章有以下特点:1.学术性强。
一是指它的专业性,二是指它的系统性。
不论是经过命题者删改的文章还是命题者从原文中节选的片断,都是如此。
选文的这一特点给我们带来的阅读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其一,所选文章在写作上多是深入浅出;其二,命题者为我们阅读理解提供了一定的提示,如标出篇名、作者或写作时间、必要的注解。
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命题者提供的方便,读懂、读通这类文章不会是很困难的。
2.品位高雅。
高考所选的论述论文,其作者多为一流学者或作家,所论述的多为某一领域的重要问题,不仅有着作者的独到见解,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信息量大,语言也比较规范。
同时这些文章又有着作者鲜明的个性风格。
3.距离感大。
高考所选社科类论文写作年代一般比较早,今天中学生读起来感到有些超越知识背景,同时表达习惯有差距,有的专业用语与今天不大一致。
4.重点突出。
高考选作阅读测试材料的文章重点是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两大类。
2014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专题10: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一、(9分)【2014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
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
《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
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
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
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
当然,这并非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
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
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语文卷)试题及答案分析粤教版高三总复习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语文卷)语文试题分析广州市中学语文教研会高三中心组前言2014年的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语料形式丰富多样,内容贴近社会生活。
阅读材料涉及人物传记、哲学审美、文学作品、名家访谈等,有助于多方面、多层次考查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情况,符合新课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高中语文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从总体上看,今年的语文试卷有以下特点:第一,整体保持稳定,积极引导教学。
今年全卷阅读量约为9004字,比去年8286字略多。
全卷的整体结构、基本考点和能力考查等方面保持了历年的面貌,与2007年新课程实施以来的广东高考试卷基本一致。
2014年语文高考全卷6大题,24小题,选择题32分,非选择题118分,满分150分。
考生须回答共18小题的必考内容和3小题的选考内容,合计回答21道小题。
各板块题量、分值比例保持不变。
语言文字运用6题,共24分,约占全卷分值的16%;古代诗文积累与阅读7题,共35分,约占全卷分值的23%;现代文阅读4题,共16分,约占全卷分值的11%;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3题,共15分,约占全卷分值的10%;写作1题,共60分,约占全卷分值的40%。
全卷的考点设置与历年基本相同,主要考查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和素养。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较长时间的持续稳步发展。
因此,相对稳定的高考方向,对中学的一线教学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第二,局部变化调整,体现创新精神。
在保持整体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完善,一些试题的题型和内容上有了新的变化:语言基础知识考查中,词语辨析试题没有延续2013年对现代汉语虚词的考查,回归到2012年考查现代汉语实词的形式,形成现代汉语虚词和实词轮考的特点;文言文阅读今年变化较大,其中文言虚词的考查出现重大调整,由延续多年的文言虚词组对辨析的形式,改为选择最恰当的虚词填入对应语句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