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题材分类
- 格式:ppt
- 大小:630.50 KB
- 文档页数:15
诗歌专题----诗歌题材分类鉴赏答题技巧有不少同学纠结诗歌鉴赏题目究竟应该怎样做,其实在你把它分类之后,再将题型归类,掌握相应的答题术语,做些练习,就会豁然开朗。
今天我们就来看下诗歌的分类,一窥其貌。
诗歌鉴赏1:咏物诗鉴赏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
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特点归纳】1、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3、写作技巧(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步骤归纳】1、“读清”全诗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实战演练】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答案: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
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案: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
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答案:“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诗歌题材分类诗歌是一种富有诗意和形式美的文学表达方式,通过抒发情感、描绘景物和抒发对于世界的思考,以及颠覆常规的语言运用等方式,向读者传递情感和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创作的诗歌题材也变得多样化。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诗歌题材分类。
1. 自然题材自然题材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
它以自然界的景色和自然环境为背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敬畏和对生命的感悟。
自然题材的诗歌常常通过描写四季变换、山水风景、植物生长等方式展现。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激发读者的情感和联想。
2. 爱情题材爱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因此在诗歌中常常成为主要的题材之一。
爱情题材的诗歌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痛苦、喜悦和忧伤等复杂情感。
它可以描写个人之间的爱情,也可以反映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爱情。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以及杜牧的《秋夕》都是经典的爱情诗歌,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情感和思考。
3. 社会题材社会题材是通过诗歌来表达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呼声。
从它所涉及的主题来看,社会题材诗歌可以分为时事社会和社会人生两类。
前者通过描写时事事件和社会问题,传递批判和呼吁。
后者则以生活琐事和社会观察为背景,从个体角度出发,展现现代人在社会环境中的困惑和迷茫。
例如,鲁迅的《自序》通过对于时代和国家的痛苦叹息,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责任。
4. 哲理题材哲理题材诗歌以思辨和启迪读者的思想为目的。
它主要通过对人生、人类价值、世界观和认知的探究来表达。
哲理题材的诗歌常常以宏大的景观和广阔的思想视野,让读者得以沉思和思考。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通过对权力、爱情和生命等主题的深入探讨,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意义以及情感存在的追问。
总结起来,诗歌的题材多样化,不仅包括自然题材、爱情题材、社会题材和哲理题材等方面,还包括许多其他的主题。
然而,在每个题材中,诗人都致力于通过形式美和情感表达来传递真实和深刻的思想。
无论是哪个题材,诗歌都是一种抒发内心情感和表达思想的绝佳方式,也是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代诗歌按题材分类鉴赏一、咏史怀古诗鉴赏咏史怀古类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一般是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题的一类诗歌。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刘禹锡的《乌衣巷》等。
(一)咏史怀古诗特点①咏史怀古诗——借题发挥——对史实“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多用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
②思路:历史上的人或物——描写古今的盛衰之比——表达思想感情。
鉴赏时要特别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诗人身世之间的相似点。
(二)咏史怀古诗常用表达技巧①对比。
通过昔日的繁盛与今日的凄凉对比,从而突出今日的凄凉。
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渲染勾践灭吴归国时的繁华,后一句直转写越亡后的荒凉。
这是李白在南游吴越所写,表达了一种盛衰无常的感慨,并在咏叹中又有对当朝统治者唐玄宗荒淫生活的嘲讽。
②融情入景。
诗人善于将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中,不着痕迹。
如杜甫的《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写走进武侯祠的所见所闻,“自”即“自己”,“空”即“徒然”。
碧草映阶,也不过自为春色罢了,诗人无心欣赏;繁枝茂叶里的黄莺,也不过徒然唱着春歌罢了,诗人无心倾听。
为什么?诗人此刻想到诸葛亮一生功业付诸东流,自然涌起一种悲伤和落寞的情怀,而眼前草色、黄鹂不正是这种心情的写照吗?③拟人。
以物作证,这个物都具有永恒的时空意义,如“月亮”或“长江”等,它们已被人化成为见证历史盛衰变迁的见证人。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个“旧时月”正是作为石头城六朝盛衰的历史变化的见证者出现的。
诗歌题材分类鉴赏送别怀人诗诗题标志:送、别、赠、酬常见意象:柳、酒、月、水、长亭、南浦、舟、灞桥、阳关等常见情感:1、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柳永《雨霖铃》2、离别后的思念和牵挂。
李清照《醉花阴》3、对友人的安慰和鼓励。
高适《别董大》4、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志向。
《芙蓉楼送辛渐》5、抒发对人生的感概。
韩琮《暮春浐水送别》常用技法:1、寓情于景只有写景句,没有抒情句,感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中。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2、烘托不直接写诗人的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写眼前之景有伤别之意来烘托。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朱熹《次韵雪后书事二首》3、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诗人借明丽清新之景反衬自己的哀伤之情。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苏轼《浣溪沙》4、虚实结合常借助想象之景(对写)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与关切。
候馆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平芙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踏莎行》高考真题练习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诗歌后两句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指出实景:首句一个凉字,生动地写出了江风吹雨,雨入船中,渲染了一种朋友离别的凄清气氛。
这是实写。
诗歌三四句以忆字领起,诗人借助想象,虚构了一个月夜泊舟,梦中听猿的虚幻境界,扩大了诗歌意境,深化诗歌的主题。
规律总结:看到诗题判类别,送别酬赠诗中填。
意象常有柳酒月,离别安慰在心间。
反衬虚实来烘托,送别怀人最黯然。
爱情闺怨诗题材含义: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特定的心理状态。
诗题标志:诗题含有怨、怀、思、别、忆、望夫、妇怨、闺怨、幽恨等。
按题材分类鉴赏古代诗歌一、怀古诗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人物和事迹的诗歌。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表达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抒发年过半百、功业无成的苦恼。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字样。
2.内容特点: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3.鉴赏训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先主庙刘禹锡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③。
注:①五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
后来王莽将它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
②典出《汉晋春秋》:“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
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①“蜀先主”是指三国时期的刘备,“天下”二字既表明了刘备志在天下的气魄,也指出他威摄天下的功业。
“千秋尚凛然”渲染、突出了刘备的,也表达了作者对刘备的之情。
②“得相”句是指刘备得到的辅助,开创了大业。
“生儿”句是指由于儿子刘禅,葬送了基业。
③联系注释思考,作者在尾联使用的典故有什么含义?答:④全诗先写蜀之盛,后写蜀之衰,在鲜明的对比中总结了什么历史教训?答:【解析】①英雄气概;仰慕、崇敬②诸葛亮;不能效法先人的贤德(或答“不象贤”亦可)③写刘禅不惜祖业,只求享乐而毫无廉耻,进一步揭示蜀国败亡的原因。
10种常见古诗题材分类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XXX)、《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
如《硕鼠》、《伐檀》、《蜂》(XXX)、《题临安邸》(南宋·XXX)、《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著名的如XXX的《题西林壁》、《琴诗》,XXX的《观书有感》等。
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分别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接洽,故又称“山川送别诗”。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XXX)、《送孟浩然之广陵》(XXX)、《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
或描述小我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联合。
这类诗离不开山川风景描述,所以又称“山川记行诗”。
这与纯粹的山川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
如XXX的《旅夜抒怀》、XXX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川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高考复习之古诗词鉴赏——题材分类+例题赏析一、边塞征战诗【例题赏析】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4分)答: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4分)答: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2)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二、离别怀人诗【例题赏析】1.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光》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
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2.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完成题目。
诗歌鉴赏讲义(四)按题材分类(一)山水田园诗1.概述山水田园诗是以山水自然景观和田园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2.创作特点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3.常见情感内容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3)表达对宁静平和的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4.练习一、幽居初夏(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①。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箨龙,就是笋。
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见之物。
(1)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幽”的?试作简要分析。
(4分)(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6分)二、(201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登裴秀才迪小台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2分)(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二)边塞诗1.概述边塞诗是以边塞风光、军旅和战争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唐代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又称为“高岑诗派”。
2.常见情感内容1)对塞外迥异于中原的风光的赞美之情。
2)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战争给将士和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现了征人的怨恨和厌战情绪。
按诗歌的内容把诗歌分为几类: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别离贬谪诗、思乡怀远诗、咏物诗、闺怨诗。
(1)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2)边塞征战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
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
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
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4)别离贬谪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或折柳相送或高歌送别,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这类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一般而言:离愁是表达远离家乡时对家乡的亲人、友人的思念、人在旅途中孤苦寂寞之情(羁旅离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