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 格式:ppt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18
农业的基础地位与作用
其次,农业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作用。
经济上,农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生产创造出大量的农产品,为人民提供食物、纤维原料以及农副产品;农村也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农村的农民和农村企业融入了现代化城市化过程,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农业也为工业和服务业提供原始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和资源依赖。
社会上,农业是农村社会的主要支柱,农民的生活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与农业紧密相关。
农业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并且推动农村农民的全面小康。
此外,农村社会的稳定性和社会和谐也与农业的发展紧密相关。
生态上,农业涉及到农田、林地、水域等自然环境。
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可以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环境服务。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还具有其他方面的作用。
首先,农业作为最基础的产业,是食物安全的基石。
农业的发展与人类的饮食问题息息相关,保障人民的口粮安全是农业的首要任务。
其次,农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领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正面临着严重的人口流失和资源浪费问题。
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脱贫致富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同时,农业还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要力量。
农业生产中的科学种植和农田管理可以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防止土地退化和水体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的表现有哪些我国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的表现有多个方面。
以下列举其中一些主要的表现: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 1.3万亿斤以上,确保了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
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得到明显优化,农产品供给日益丰富多样,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2.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机械化升级等方面。
这些举措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乡村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工程,我国正在落实相关规划、扎实推进各项措施。
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4. 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果。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已达到61.5%,虽然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但表明了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
科技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质量和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政府大力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建成了10亿亩高标准农田,提高了农田灌溉和排水能力,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业生产的稳定。
这些基础设施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总之,我国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包括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科技创新的进步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这些成就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07.12.31•【文号】中发[2008]1号•【施行日期】2007.12.31•【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7年12月31日中发[2008]1号)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时代要求,遵循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加强“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战略部署。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坚持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改善民生,不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出难得的好局面。
粮食连续4年增产,农业生产全面发展。
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改善,社会事业发展和扶贫开发迈出重大步伐。
农村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村社会稳定和谐。
农业和农村形势好,为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作出了重大贡献。
实践证明,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
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要求加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谷德如一、教材相关基础知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国民经济的全局。
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立足于国内,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
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
我国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04二、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农业发展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2.2003年1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3.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4年经济工作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4.200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着重研究了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村改革等问题。
5.2004年1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
这个文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农民增收的“一号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6.2004年9月,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提出“两个趋向”的著名论断。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国农村人口逐渐减少,但农业基础地位仍然十分重要。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人民温饱的重要产业。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业科技是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的关键。
我们应该鼓励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
政府可以引导企业和高校加大对农业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强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修建道路、水利设施、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
此外,政府还应该促进农村电商网络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
三、推广农业现代化生产模式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
政府可以引导农民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
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为农业现代化生产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四、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产品品牌建设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政府应该鼓励农民和企业建立独立的品牌,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农产品质量监管力度,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五、加大农村产业扶贫力度农村产业扶贫是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向。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产业扶贫力度,帮助贫困家庭发展产业,提高收入水平。
此外,政府还可以建立农村产业扶贫专项基金,为农村产业扶贫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
综上所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举措。
政府需要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措施,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业现代化生产模式、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加大农村产业扶贫力度,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农业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一九九七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法规类别】农业管理11803【发布部门】a01国务院【发布日期】1997.02.03【实施日期】1997.02.03【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R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一九九七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1997年2月3日)继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增长,是今年我国经济工作中关系全局的重要环节,必须切实抓好。
为此,对一九九七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去年我国农业战胜了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再次获得丰收。
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畜产品、水产品等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乡镇企业持续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百分之八左右,是近十多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扶贫攻坚进展加快,约有七百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社会治安经过“严打”斗争和综合治理进一步好转,农村社会稳定。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各行各业大力支持农业,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奋斗的结果。
农业和农村形势好,为实现以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宏观调控目标,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还很脆弱,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我国人多地少的状况不可能改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主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供求平衡偏紧的状况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改变;去年农业丰收是多种因素综合发挥作用的结果,其中较大幅度提高定购粮价格和气候总体上比较有利这样的因素,不可能每年都有。
我们决不能因为一两年农业丰收就动摇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首位的方针。
从历史的经验教训看,农业发生大的问题,往往是在丰收之后。
由于丰收,农产品供求状况比较宽松,容易出现思想自满、政策改变、工作放松、投入减少、对农民收入估计过高等倾向,导致农业在丰收之后陷入徘徊,甚至出现滑坡。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三大产业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三大产业第一节三大产业一、农业:GDP: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GNP: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农业的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1.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1)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2)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3)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2.由我国农业现状决定:(1)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2)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3)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3.由建国以来我国历史经验证明:农业发展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就快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1.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2.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途径:1.含义:粗放向集约转变2.核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3.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1)靠政策(2)靠科技:靠科技:a教育,提高全体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b农业、科技、教育结合,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3)靠投入:资金投入和物质投入,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共同投入(4)靠产业化经营::a措施: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b目标:把农业生产改造为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大生产c重要性: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证(5)靠产业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