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级下册第1课感谢我的爸爸妈妈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54 MB
- 文档页数:2
《爸爸妈妈,谢谢你们》教学设计一、课例活动背景在小学阶段,学生与父母之间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幼儿园时期,孩子对事物没有明确的判断,所以对父母的话十分听从。
然而到了小学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有了自己的认知,到了三年级,思想变得复杂,表现欲强,面对父母的付出,可能会不理解,这时候孩子的做法往往比较极端,不能够用正确的方式来理解父母,向父母表达感恩之情。
而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是孩子正常进行学校生活的基础,心怀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是孩子心理状态健康成长的前提,更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关键所在。
常怀感恩之心,会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会促进学生自身和谐人际关系的发展。
二、课例设计理念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主要依赖于人的认知能力。
从心理学角度讲,对感恩的认知伴随积极情绪的复合社会认知过程,包括感恩意识、感恩情绪、感恩行为。
三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有所扩大,认知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三年级学生又表现出行事理性不足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分化,学生对于不同学科的学习动机出现了差别,学科偏爱开始出现。
学生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得到发展,情绪表现的方式和强度与低年级学生相比,其适宜性更高,一般较少出现忽哭忽笑的现象。
但对父母的理解和感恩方面发展不足,不能真正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
三、课例活动目标1、感知、领悟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付出。
2、学会了解自己的父母,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3、学会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四、课例活动重点1、感知、领悟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付出。
2、学会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五、课例活动难点运用绘画等方式,感悟父母对自己的爱,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
六、课例活动准备1、学生每人准备一套彩笔或彩铅。
2、教师准备课件、星月卡片、爱的互动回忆卡、感恩之心卡片。
七、课例活动时间一课时八、课例活动过程心灵约定:欢迎同学们和老师相约心理课堂,还记得我们的心灵约定吗?(全体起立,右手放在心口上,共读心灵约定:我承诺,互相尊重,积极参与,真诚分享,认真倾听,我能够留下别人的故事,带走自己的感受。
三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感恩父母一、教学目标1.了解父母对我们的重要性以及父母的付出和辛劳;2.理解感恩的意义,知道如何表达感恩之情;3.通过情境模拟、故事阅读、角色扮演等形式,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情感处理和人际交往能力;4.掌握基本的礼节规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基本社交能力;5.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1. 父母的付出和辛劳1.1 通过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在家中的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识别父母为之付出的辛劳和心血; 1.2 根据相应的级别,从不同的方面引导学生发掘父母的情感付出;1.3 让学生理解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他们的爱。
2. 感恩的意义2.1 通过配合相应的情境模拟,引导学生体验感恩的情感; 2.2 让学生体悟感恩的重要性,建立感恩意识; 2.3 教授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3. 礼节规范和表达方式3.1 通过故事、实例、分享等形式,让学生认识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 3.2分组让学生用规范的方式进行交流、问候、致谢等活动,加深对礼节规范和表达方式的印象。
4. 基本人际交往技巧4.1 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选择性训练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 4.2 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调技巧,表达能力和敏锐度。
1.情境模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或是虚构情景来进行模拟;2.故事阅读:通过相关的故事来加深学生对感恩的理解;3.角色扮演:让学生以生活中常见的角色扮演,体验感恩和表达;4.分组讨论: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5.选择性训练:针对集体或个体参加针对交际能力的训练课程。
四、教学过程1. 父母的付出和辛劳1.1 自我介绍:让学生介绍自己在家中的生活和日常活动; 1.2 讲述故事:讲述相关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家长为他们所做的一切; 1.3 合作活动:邀请学生口头表达家长为他们所做的贡献。
2. 感恩的意义2.1 情景模拟:通过物品最终回到原身的练习,让学生体验感恩之情; 2.2礼物交换:通过大量的礼物交换活动体验感恩之情; 2.3 分享:鼓励学生分享他们作为敬业、体现爱心、贴心细节或其他行动的成果,并且家人的公正评论和确认。
三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感恩父母全国通用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辛劳与付出,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学会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并通过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内容1. 父母的爱与付出:通过故事、视频等形式展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辛勤工作与无私奉献,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与付出。
2. 感恩的重要性:通过讨论、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明白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动。
3. 如何表达感恩:教授学生如何通过言语、行动等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例如写一封感谢信、做一件小事等。
4. 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例如帮父母做家务、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父母的辛劳与付出,学会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并通过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感受到父母的爱与付出,并将感恩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视频播放设备、故事书等。
2. 学具:彩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父母的小故事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2. 主题探讨:通过讨论、分享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父母的辛劳与付出,以及感恩的重要性。
3. 互动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通过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并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以及如何将感恩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
板书设计1. 感恩父母2. 关键词:父母的爱、感恩、表达感激、实际行动3. 主要内容:父母的爱与付出、感恩的重要性、如何表达感恩、实际行动回报父母作业设计1. 写一封感谢信:让学生写一封感谢信给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2. 做一件小事:让学生回家后为父母做一件小事,例如帮忙做家务、给父母按摩等,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