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树人工林生态退化与恢复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04.75 KB
- 文档页数:6
第27卷 第1期四川林业科技Vo1.27, No.12006年2月Journal of Sichu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eb., 2006收稿日期:2005 10 26 作者简介:谢直兴(1950 ),男,高级工程师,从事造林技术研究和管理工作。
桉树人工林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谢直兴,严代碧(成都市林业局,四川成都 610031)摘 要:桉树是世界公认的速生造林树种,因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而得到大力发展,已成为我国林业史上引种最为成功的树种之一,在短周期原料林建设、林 板及林 浆 纸一体化等产业发展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随着桉树人工林的不断发展,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学术界许多争论,对发展桉树的看法褒贬不一,桉树人工林生态问题已成为争论的焦点。
本文在综合评价国内外对桉树人工林研究及效益的基础上,认为在成都地区科学经营桉树人工林,不会引起生态问题,并提出了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桉树;人工林;生态问题;可持续经营中图分类号:S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508(2006)01-0075-071 桉树人工林发展现状桉树是桃金娘科(Myrtaceae)桉树属(Eucalyptus )植物的总称,天然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及华莱士线以东岛屿,有近1000种之多(普瑞尔,1995)。
因其具有速生、丰产、抗性好、耐瘠薄、干形好和用途广泛而被世界各国广泛种植,是世界四大速生造林树种(桉、杨、松、竹)之一(Chen &Yong,1996)。
随着桉树木材利用于造纸的发展,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桉树人工林在20世纪中、后期得到迅速的发展。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世界森林状况1997!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现有桉树人工林面积达1000万hm 2,约占世界热带人工林总面积的1/4,其中印度栽培面积达480万hm 2,占近1/4,其次为巴西占190万hm 2。
D O I:10.19904/14-1160/s.2021.16.065桉树人工林的生态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探讨刘德生(广西国有钦廉林场,广西钦州535099)摘要:桉树人工林的建设是当前我国桉树林业建设的重点内容,对于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桉树树种是一种速生丰产树种,是当前我国南方林区林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树种,在我国广西、福建、四川等地广泛种植推广,尤其是在我国广西林业发展过程中,桉树人工造林的推广,为广西林业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林业发展效果。
针对广西国有钦廉林场桉树人工林造林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了桉树人工林的生态环境价值,提出了广西国有钦廉林场利用桉树人工林完成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希望能够对桉树种植有所帮助,以供参考。
关键词:桉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文章编号:1005-2690(2021)16-0137-02中国图书分类号:S792.39文献标志码:A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前我国林业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对我国林业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各地区林场应加强林业结构的调整,完成人工林的生态环境优化建设,实现人工林的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双向提升。
广西国有钦廉林场以桉树人工林种植推广作为地区林业建设的重点内容,在其人工林建设过程中,注重利用相关林业技术,完成桉树人工林生态环境的优化建设,同时建立桉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地区内的林业优化发展。
1广西桉树人工林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桉树种植推广的试点省份,广西国有钦廉林场是广西钦州重要的国有林场。
1965年广西在南宁地区成立“桂南林业局”,这个类似于广东省雷州林业局的机构开始种植窿缘桉、柠檬桉和野桉。
同年,随着钦州地区重新划归广西,以桉树为主要造林树种的国营钦廉林场也划归广西管辖,同时引入雷林一号。
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逐渐引入桉树种植新品种,钦廉林场逐渐完成了桉树人工林的造林优化。
柳州市桉树人工林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摘要】柳州市桉树人工林是该地区重要的资源,但存在着管理不当、资源浪费、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
缺乏科学管理导致了生长速度慢、质量不佳;资源浪费造成了土地浪费和能源浪费;缺乏市场需求导致产品销售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设人工林保护区、加强科学管理、合理利用资源、开拓市场需求是关键。
重视科学管理、合理利用资源、积极开发市场是柳州市桉树人工林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科学管理、合理利用资源、开拓市场需求是未来柳州市桉树人工林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柳州市、桉树、人工林、发展现状、问题、对策、科学管理、资源浪费、市场需求、保护区、重要性、适销对路的市场、利用资源1. 引言1.1 柳州市桉树人工林的意义柳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是一个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
柳州市桉树人工林作为城市的重要生态资源,发挥着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
柳州市桉树人工林的种植和发展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木材资源。
桉树木材质地坚硬,耐腐蚀,适合制作家具、建筑材料等。
桉树人工林的发展不仅可以满足当地市场需求,还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优质的木材资源。
柳州市桉树人工林的种植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桉树是一种喜温湿气候的树种,能够有效保持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提高环境质量。
通过发展桉树人工林,可以有效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
柳州市桉树人工林的意义重大,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木材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
应当加强桉树人工林的科学管理,保护好这一重要的生态资源。
1.2 柳州市桉树人工林规模柳州市桉树人工林是广西柳州市重要的林业资源之一,覆盖面积较广。
据统计,柳州市目前的桉树人工林面积约为5000公顷,分布在各个县区。
以融水县、柳城县和鹿寨县的桉树人工林面积最大,占比超过60%。
这些人工林不仅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木材资源,还起到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作用。
桉树人工林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及对策摘要:桉树是我国重要的速生树种,由于其生速快且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所以在我国园林、医药、土木、环保等领域有广泛的用途,具有较高的种植经济价值,所以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桉树种植。
桉树的大面积种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林木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人类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大面积营造桉树人工林,它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问题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主要对象,对于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利弊权衡,引起了一些争论。
对此,本文结合当前的桉树人工林对自然生态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桉树;人工林;生态影响;对策桉树原产地位于澳大利亚,属于桃金娘树种,桉树在中国种植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由于其生长速高,生长环境的适应性强,种植回收期短,所以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逐渐成为我国南方人工林种植主要树种之一。
一直以来,虽然桉树的种植经济效益显著,但是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植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在一方面既要持续发展经济,另一方面也注重对环境的保护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对桉树种植的管理和进一步缩小桉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一、当前桉树人工林的种植规模桉树是我国从澳大利亚进行的人工林树种之一,是属于桃金娘科。
因其生长快,适应性强,可以在干旱和贫瘠的土壤下生长,而且回收的周期短,用途广,经济效益高。
所以在世界各地被广泛种植,成为世界四大速生造林物种之一。
据联合国农业组织不完全统计,在2005年全世界的桉树人工林面积已达1000万公顷,且每年以40%的速度在增长,已占世界人工林面积的1/4。
中国是引进桉树较早的国家之一,从1890年开始,桉树已开始被我国引入并大量种植,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主要是用于木片的生产和出口。
由于桉树具有适应性强,抗耐性好,经济收益性高,在南方各地区得到大面积的广泛种植,尤其是在华南和西南南部地区的两广及海南、云南和福建一带等共17个省(区)。
随着近几年我国社会与经济深化发展,木材的需求量越来越高,这就导致我国生态环境受到了影响,大量树木被供需因素砍伐,所以在发展过程中有关部门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解决方案,以通过合理的方式解决我国木材供需问题,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桉树人工林就应运而生,通过桉树人工林可以有效提高林业覆盖面积,同时还可以解决木材供需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只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影响因素,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问题进行深入总结,并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进而为我国社会与经济向好向上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桉树人工林地力衰退分析1.1耕作方式不合理通过对实际工作进行总结了解到,在进行桉树种植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经常会利用炼山的方式对林地进行清理,还有部分地区会应用机耕全垦的方式进行土地整理,虽然在整理过程中能够有效清除杂草,还可以保证土壤保持极强的疏松度,但是在全垦过程中会对土表结构带来影响,特别是在一些坡度较大的地区,这一土地开垦方式还会引发水土流失的问题。
1.2超短轮伐期经营随着近几年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木材市场价格一路高升,这就导致因为贪图眼前利益在桉树种植过程中出现超短轮伐期经营的问题,即树木未达到对应年龄就会被砍伐,且砍伐后还会立刻种植下一批树木,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土地受到影响。
因为土地的养分有限,但是在桉树种植过程中却不断地对土地进行翻动和种植,这就导致其养分含量快速下降,水土流失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当土力衰退以及水土流失问题越来越明显后,桉树种植人员就会更加急迫地想要在土地中获取经济收益,长此以往就会出现恶性循环,即水土不断流失,但是为了获取到经济效益就开始不断缩短轮伐期,直到最终土地无法正常供给养分。
1.3人工林生态脆弱在人工林种植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那就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成本支出刻意忽视群落结构,这就导致在种植过程中经常土地养分输出过于单一,其他矿物质利用率不足等问题,长此以往持续下去就会引发出地力衰竭的问题,不利于树木种植工作长期开展。
浅谈桉树人工林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陈金海摘要:桉树是世界公认的速生造林树种,因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而得到大力发展,已成为我国林业史上引种最为成功的树种之一。
为了提升桉树人工林的种植水平,实现森林系统的平衡与循环,本文探讨了桉树人工林存在的问题和可持续经营发展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桉树;人工林;现状;可持续发展一、桉树人工林现状1桉树人工林的生态系统不具备足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桉树人工林营造中最需要注重的问题,其影响着桉树人工林对于外界环境变化的抵抗能力。
桉树人工林生态环境差的主要原因就是桉树林的结构比较单一,整个林地的桉树树龄基本相同,无法稳定林地内的生态环境,对于自然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很差,很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生长问题。
从理论上来看,桉树人工林所具有的遗传物质是相同的,林地中每一株树都对环境有着基本相同的反应,所以想要使桉树林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可以通过整片树林的风险控制来实现。
总之,桉树人工林大面积的危害发生原因就是因为桉树林的结构单一,生态环境不稳定。
2人工林种植地的地力出现衰竭人工林的种植年限都比较久,所以地力衰竭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
同时,人们对地力衰竭的问题越来越重视。
地力衰竭的主要表现为林地内土壤的养分不足,土地结构出现退化,林地下的植被稀少等。
而造成人工林地力衰竭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种,如桉树人工林本身的生态系统存在不稳定因素;桉树种植工作是长时间进行的,一块林地的土地肥力被透支以及林地生物的积累少,林地内无法进行物质循环等。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进行桉树林种植时要改善种植措施,合理规划种植,保障林地土地肥力,使桉树种植实现可持续发展。
3桉树林种植管理方式不正确想要桉树人工林种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就必须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来实现。
但是,目前我国只有一小部分的桉树林地采用了较高的种植技术,很多林地管理部门并没有对桉树种植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经常出现施肥方式不正确及除草不及时等问题。
柳州市桉树人工林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柳州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其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其中包括大面积丰富的桉树人工林资源。
然而,桉树人工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过去几十年中遭遇了种种问题,其中包括森林砍伐和疏林问题、生态环境恶化、土地使用和土地流转问题等。
通过对柳州市桉树人工林现状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应包括强化政策法规的约束力、提高桉树人工林技术和管理水平、引导桉树人工林资源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等。
现状问题:1. 森林砍伐和疏林问题:由于桉树人工林具有生长快、木材质量好等特点,因此近年来其他地区的加工业者纷纷驻足于柳州市,导致激烈的竞争和利益驱动下,许多桉树人工林遭到过度砍伐和疏林。
2. 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桉树人工林收成周期短,经营管理周期短,往往会把土地转化为其他用途,如养猪、养鸡等,导致土地树木被破坏,泥沙带入河流,造成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3. 土地使用和土地流转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密度增长,柳州市拥有的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许多桉树人工林是否继续保留受到质疑。
同时,桉树人工林也受到开垦和开发者的追捧,土地买卖成为常态,使得许多桉树人工林的土地使用和土地流转出现问题。
对策建议:1. 强化政策法规的约束力:为了解决森林砍伐和疏林问题,政府应制定更加严格的森林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严惩违法砍伐和疏林的违法行为。
同时,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如补贴、奖励,鼓励经营者合法经营桉树人工林。
2. 提高桉树人工林技术和管理水平:为了解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政府应引导桉树经营人员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加强林木培育、育苗、造林和林区管护,严格落实有关森林保护、防火和防虫病等措施,增强桉树人工林基础服务和管理能力。
3. 引导桉树人工林资源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为了解决土地使用和土地流转问题,政府应确定桉树人工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制定相关政策,逐步推动桉树人工林资源向林下经济和观光旅游发展方向转型。
桉树人工林生态分析及发展经营对策我国引种桉树虽有100多年历史,但直至1960年雷州林业局才最早作为主要造林树种开始大面积种植。
由于桉树生长快、适应性强、用途广泛,特别适宜培育降粕林,随着国家林纸一体化政策的确定,目前在华南各省得到了大面积推广。
1 桉树人工林生态问题分析作为外来树种,有人认为桉树是抽水机、桉树林下不长草、桉树有它感效应抑制其他生物生长、桉树林中无鸟飞、大面积种植桉树会引起地力严重衰退等等,并极力反对大面积发展桉树。
对这些桉树人工林的生态问题已有很多评价报道,本文试从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发展的事实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
1.1桉树林下不长草现象分析早在10年前,就有人说,雷州的桉树林下不长草。
其实这种说法是20世纪70年代社会经济状况、桉树经营管理水平以及种植桉树立地条件的综合反映。
20世纪70年代,在雷州浅海沉积肥力较差的土壤上种植的桉树,其林下的确不长草。
究其原因,一是当时的雷州林业局,技术落后、经营粗放、施肥不足;二是这些林地在桉树种植前,原是赤地千里、植被缺乏的荒地;三是当地群众为了解决材薪问题,到林中扒取桉树叶,使林地表土经常受到破坏,导致表土板结;四是雷州本是一个干旱地方,当时即使是在上述地段种植的松树,其林下也难以见到几株杂草。
在农村的集体桉树林,由于不进行施肥管理,现在还可以看到不少经多代主伐后的萌芽林其林下不长草的现象。
现有的群众培育的桉树,虽然进行施肥管理,也没有扒取树叶,但可见桉树林底下还是光溜溜、没见多少杂草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初植密度大,造林当年已完全郁闭,林下光照很弱,林下湿度又小,导致杂草不能生长。
而雷州林业局近年培育的桉树林,由于采取了施肥抚育管理及当地推行了“改燃节材”措施,群众到林中扒取树叶的现象少了,林下不再是光板一块,可以看到较丰富的杂草杂灌。
雷州林业局在玄武岩或花岗岩发育的养分较好的土壤培育的桉树,其林下是不会看到不长草现象的。
根据雷州林业局与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对雷州半岛桉树林底下的植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雷州半岛桉树林下植物种类共计有61科127属150种。
桉树种植的生态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作者:张连芬来源:《乡村科技》 2018年第11期桉树是桃金娘科桉树属、杯果木属以及伞房属树种的统称,其原产地在澳洲以及其周边地区,桉树具有品种较多、生长速度快、适应力高、耐贫瘠以及种植简单等多种优点,也正因如此,桉树在很多国家都被大面积种植。
据统计,将近有100 个国家或地区种植了桉树。
我国则是在20 世纪末开始推广并且种植桉树,近年来桉树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现今已经覆盖了我国17 个省市地区,其中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福建省以及海南省等。
桉树种植规模的不断过大,在带动我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林农的经济收益。
然而,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对于桉树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桉树种植中出现了生态问题,对我国桉树种植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基于此,如何有效解决桉树种植存在的生态问题就成了当下我国亟待开展的工作。
1 桉树种植的生态问题桉树具备化感作用,在成长过程中会抑制周边地区其他生物的生长,进而导致在桉树种植地区的林下植物多样性大大减小。
桉树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水分,因此大量种植桉树将会导致该区域范围之内的水分过度消耗,从而导致该地区的地下水水位下降以及地表干旱的情况发生。
除此之外,在桉树大面积种植的区域内还会出现黑水的现象,桉树在成长过程中会吸收土壤内的大量养分,进而使桉树种植区域范围之内的土地养分大大下降,土地生产力也随之大大减少,因此桉树又被人们称作土壤抽肥机。
在当前我国学术界之中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那就是导致当前我国桉树种植区域之中出现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桉树本身的生物学特性,而是桉树种植区的种植方法和管理措施不合理导致的。
1.1 桉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与天然山林相比,桉树种植林中的物种多样性以及本地植物多样性等都存在不同程度减少的问题,并且还存在外来物种数量增加的情况。
有外国学者研究表明,马达加斯加岛屿上的人工桉树种植林的哺乳类和鸟类数量同其当地的天然林物种比较而言,前者数量要更少,同时两栖类动物的多样性也明显要比热带雨林少。
桉树种植的现状、生态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梁科,吴大平,叶永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博白林场,广西玉林537600)摘要:为解决目前桉树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对桉树种植的生态问题、桉树种植的可持续发展对策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合理施肥、对桉树种植模式进行调整、保护及恢复桉树种植地区物种的多样性三种解决对策,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指导帮助,从而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桉树种植;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S79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1)08-0226-02我国通过对林业的大力发展和扶持,不仅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环境的改善做出巨大的贡献。
桉树作为一种生长速度快、环境适应能力强的树种,被全世界多个国家大范围的种植。
同时在我国的广东省、福建省等一些省份也大面积种植桉树,我国桉树种植的面积目前还在不断扩大当中。
通过解决桉树种植中的各种问题,有利于促进桉树种植行业的稳步发展,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助力。
1桉树种植的生态问题1.1桉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桉树种植面对的各种问题中,其中桉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比较重要的问题。
通过相关研究发现,无论是在天然桉树林中还是人工桉树林中。
生物多样性与其他山林相比都呈现出较低的情况。
经过研究发现,这是由于一种叫做桉树化感作用造成的,所谓的桉树化感就是指桉树会分泌一定的化学物质对周围的生物进行抑制作用,对周围植物的生长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时会导致周围植物枯萎死亡。
同时桉树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和养分,如果种植不够科学合理就会导致桉树林中其他生物不能获取到足够的养分,从而导致桉树周围的生物多样性更低。
同时不规范的种植方式还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如果在砍伐后没有将剩余物留在种植地内就会造成水土流失的情况出现,从而也会影响到种植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
因此在桉树种植过程中对于桉树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问题要高度重视,同时要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桉树种植的现状、生态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作者:黎洁温亚何蓉姚碧英刘小梅吕春燕来源:《绿色科技》2017年第02期摘要:指出了近年来桉树人工林产业的发展在带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其产生的生态问题同样受社会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
论述了我国桉树种植的现状,分析了桉树种植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生态问题及成因,提出了通过保护和恢复林下植被来提高林内土著植物的多样性,通过调整和优化桉树种植模式保持和提高林地土壤肥力并且减少林地水土和养分流失以及强化桉树种植管理法规等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对策并对我国发展桉树种植的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能为桉树种植者及管理部门提供参考。
关键词:桉树;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X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2-0094-041 引言桉树(Eucalyptus)是桃金娘科桉树属、杯果木属和伞房属的统称,原产于澳大利亚及其周围岛屿,具有品种多、生长快、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贫瘠、种植容易、萌芽力强等特点[1]。
桉树被世界各国广为种植,现在已经被引种和栽培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于1890年引种桉树并广泛推广,近十几年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已覆盖17个省市地区,主要集中于广西、广东、福建、海南、贵州、云南等地。
进入21世纪后,桉树发展规模更大,截至2013年8月,我国桉树人工林的面积将近450万hm2,名列世界桉树种植的前茅[2]。
随着我国桉树种植面积的增加,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林农的经济收益,桉树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由于人们对桉树缺乏科学全面的了解,对桉树的管理不够,所以,对桉树的生态环境问题存在各种各样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桉树具有化感作用,桉树能够抑制其它生物生长,减少了林下植物多样性;②桉树的大面积种植是否会过度消耗水分,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和地表干旱,以及在桉树种植区发现有“黑水”现象;③桉树人工林内养分消耗增加,导致其生产力下降,因此有桉树是“抽肥机”的说法。
桉树清退调研报告总结与反思1. 调研目的和背景本次调研旨在探究桉树清退现象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保护生态环境并提高社会生产效益。
2. 调研方法和过程2.1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获取与桉树清退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2.2 调研过程(1)制定调研计划:明确调研目标、方法和时间安排;(2)问卷设计和发放:设计并发放问卷,收集来自农民、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3)专家访谈:与专业团队成员和相关领域专家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桉树清退原因和解决方案;(4)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桉树种植区域,观察现象并收集相关数据。
3. 调研结果和分析3.1 桉树清退现象调研结果显示,桉树清退的主要原因是其种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并对农民收益造成了严重影响。
桉树清退的主要表现有:- 大量桉树被砍伐或毒杀,导致生态失衡和土地荒漠化;- 农民无法获得稳定的收益,生计受到影响;- 桉树种植区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影响了周边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质量。
3.2 清退原因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我们总结了桉树清退的主要原因:- 提高木材需求:随着建筑业和家具制造业的发展,对木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桉树种植规模扩大;- 盈利考虑:桉树种植短期内可以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一些农民为了追求快速获利而选择了种植桉树;- 生态政策缺失:一些地区对桉树种植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桉树种植区域的规模蔓延。
3.3 解决方案建议综合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建议:(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桉树种植区域的立案调查和监管力度,确保桉树种植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2)引导农民转型: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政策和经济扶持,鼓励农民将桉树种植转为其他经济作物,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益稳定增长;(3)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宣传桉树种植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的负面效应,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年3月 第17卷 第2期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March 2009, 17(2): 393−398* 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2007C022M)、国家交通部规划研究院项目、云南大学首届学术创新团队计划项目和西南林学院面 上科研基金项目资助** 通讯作者: 段昌群(1966~), 男, 汉族, 博士, 教授, 主要从事生态毒理学及生态经济学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研究。
E-mail: chqduan@ 于福科(1976~), 男, 汉族, 博士, 讲师, 主要从事化学生态学与入侵生态学研究工作。
E-mail: gsyfk2006@DOI: 10. 3724/SP.J.1011.2009.00393桉树人工林生态退化与恢复研究进展*于福科1 黄新会2 王克勤2 段昌群1**(1.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生态修复研究所暨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昆明 650091;2. 西南林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昆明 650024)摘 要 针对近年关于桉树人工林生态环境效应的争论, 简要分析了国内外在桉树人工林生态退化与恢复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并形成3点认识: 桉树人工林生态退化通常表现为林地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弱和生产力下降, 而林地水土流失、人类不合理活动及桉树的化感作用是导致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 桉树人工林的生态恢复必须采取科学的技术对策, 如开展水土保持、保护生物多样性、调控林地生产力; 未来对桉树人工林生态退化及其恢复研究的主要方向可能是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和在分子、细胞水平上研究桉树的生态适应性与生态环境效应, 其重点是探索桉树与其他外来植物的生态学关系。
本文为桉树人工林的持续经营及客观、科学地评价其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一定依据。
关键词 桉树人工林 生态退化 生态恢复 化感作用 生态适应性中图分类号: S792.39; S718.5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09)02-0393-06An overview of ecological degradation and restoration ofEucalyptus plantationYU Fu-Ke 1, HUANG Xin-Hui 2, WANG Ke-Qin 2, DUAN Chang-Qun 1(1. Laboratory for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Bio-Resource &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2.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South-West Forestry College, Kunming 650024, China)Abstract New research advances in ecological degrad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 were analyz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co-environmental effect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 in recent past. Three cognitive conclusions were arrived at: Ecological degradation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 usually leads to soil degradation, decrease in biodiversity and forestland productivity. These are mainly driven by soil and water loss in forestlands, unreasonable human activity and allelopathic effect of Eucalyptus species. Scien-tific strategy and technology such a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and forestland productivity regulation must be implemented i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on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and eco-environmental effect of Eucalyptus species at molecular and cellular levels could be a promising direction of future studies on ecological degradation and Eucalyptus plantation restoration. Moreover, exploring eco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ucalyptus spe-cies and other exotic plant species is key to successful future studies.Key words Eucalyptus plantation, Ecological degrada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llelopathy,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Received April 18, 2008; accepted July 3, 2008)桉树(Eucalyptus )是19世纪末引入我国的一种外来树种, 现已成为我国南方地区营造工业人工林的重要树种, 目前其种植面积超过170万hm 2, 估计2010年将接近250万hm 2。
大面积种植桉树,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木材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 桉树人工林的生态退化严重影响区域环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本文对桉树人工林的生态退化与恢复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以分析, 以期为桉树394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第17卷人工林的持续经营及客观、科学评价其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1桉树人工林的生态退化1.1林地土壤退化桉树林地土壤退化问题尤为普遍。
据报道, 我国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四川、福建等地均有大面积桉树林地发生土壤退化[1, 2], 国外也发现桉树林地土壤退化现象[3, 4]。
桉树林地土壤退化一般有4种形式: ①土壤剖面形态退化, 如雷州半岛种植几十年桉树后, 林地土壤剖面难于区分A层和B层, 原生A层变薄甚至消失[5]; ②土壤物理性质退化, 如水分状况恶化, 黏粒下移, 表层沙化, 团粒结构变差, 表层趋向紧实[3,6]; ③土壤化学性质退化, 如土壤酸化和养分贫瘠化[7,8]; ④土壤生物性质退化, 如桉树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与其他林型比较有所下降[9,10]。
导致桉树林地土壤退化的原因错综复杂。
目前,被多数学者认同的观点大致有如下几种:①林地水土流失严重。
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由于植物种群单一, 结构简单, 林冠对降雨的截留、枯落物对降雨的保蓄作用均较弱[11,12]。
②人类不合理活动不利于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保持。
如将林下凋落物取走,干扰了土壤养分的生物积累过程; 桉树全树利用方式增加了人工林系统的养分输出; 造林前采用机耕全垦,促进了水土流失; 火烧采伐后剩余物造成有机物损失[13,14]。
③桉树的化感作用。
桉树属于人工引进的物种, 但其种群繁衍对生境土壤质量的影响也与其化感作用密切关联。
有研究显示: 桉树可通过多种途径向环境释放化感活性物质[15−18], 这些物质在土壤中不断累积或转化, 可直接对土壤的理化性质产生一定的扰动作用[1,19],从而影响人工林本身的发育[20,21], 或间接影响土壤中动物和微生物群落[9,22]以及林间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其群落演替[23,24], 最终导致土壤水分、养分状况恶化[3,8]。
1.2生物多样性减弱桉树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下降与立地土壤退化密切相关。
一方面, 土壤退化使林内原有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境遭受破坏, 从而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下降; 另一方面, 物种多样性下降后, 群落结构趋于简单, 系统的自我调节和保护功能减退, 使林地土壤的水分和营养状况更加恶化。
1.2.1林间生物多样性减弱国外对桉树林林间生物多样性减弱问题已有不少研究报道。
如Ramanujam等[25]对干热常绿森林的植物多样性和木本植物群落结构的分析表明:人为保护条件下, Oorani灌丛带的植物多样性和木本植物群落结构保持原有的较高水平, 但Lagapuram灌丛带在桉树人工林建植后严重退化, 从而确定桉树是引发Lagapuram灌丛带退化的重要因素。
Eshetu等[26]对高地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人工林中乡土木本植物多样性的研究显示: Menagesha地区蓝桉人工林乡土木本植物的丰富度和数量比Chancho地区高2.4倍和5.7倍, 其原因是Menagesha地区蓝桉人工林中保存了原有的天然植被, 而Chancho地区蓝桉林中的天然植被已经毁灭。
在巴西的一些地区, 由于桉树林下植被稀少, 林间鸟类的多样性和丰富度较大西洋森林保护区显著下降[27]。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台地的桉树人工林衰落过程中, 林间生物多样性同期发生减退[28]。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学者逐渐开始关注桉树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问题。
如在广东电白县小良试验站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中发现: 桉树林下只有少数地方长有零星的草本植物和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等蕨类植物; 昆虫因林下植物种类单一而受到限制, 其种类和数量仅比裸地略多; 林下脊椎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显著下降[29]。
近年对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