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散文
- 格式:ppt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18
清代文坛散文流派
清代文坛的散文流派有许多,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代表性流派:
1. 戽斗派:为清代早期的散文流派,以文学批评见长,主张文学应当运用“戽斗之力”,即“披沙剖璞,取其精华,去其糠秕,独存其妙”,代表作品有龚自珍的《己亥杂识》。
2. 闲情派:也称骈文派,追求文辞雅致,倡导“居处清静,心态慵散”,主张“听雨、观云、垂钓、读书、弈棋、品茗”等诗意生活,代表作品有郑板桥的《清江引》。
3. 理趣派:以清代中期为代表,主张文章“论理得趣,使人能得到一种生命的力量”,强调散文应具备严谨的思辨性和理性的探究性,代表作品有袁枚的《随园诗话》。
4. 肺腑派:以清代晚期为代表,主张散文应当真实、生动、富于感情,讲究文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代表作品有纳兰性德的《红楼梦脂评》。
以上是清代文坛几个代表性的散文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特定的文学观和文学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最好的十大散文1.《小窗幽记》——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的散文,主要描述了他的生活、情感和思想,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其中最著名的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句话,表达了对爱情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2.《牡丹亭》——元代文学家汤显祖的散文,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爱情故事之一,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的悲剧结局。
3.《岳阳楼记》——唐代文学家范仲淹的散文,主要描述了他在岳阳楼游览时的所见所感,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和思考。
其中最著名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话,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刻关怀。
4.《红楼梦》——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散文,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主要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以及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5.《醒世恒言》——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散文,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之一,主要讲述了各种不同的人物和故事,以及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和揭露。
6.《聊斋志异》——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散文,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怪谈小说集之一,主要讲述了各种神怪和人物的故事,以及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和揭露。
7.《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散文,主要讲述了他的思想和哲学观点,以及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探索。
其中最著名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句话,表达了对民众的重视和关爱。
8.《庐山谣》——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散文,主要描述了他在庐山游历时的所见所感,以及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思考。
其中最著名的是“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一句话,表达了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感动。
9.《论语》——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散文,主要讲述了他们的思想和哲学观点,以及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探索。
其中最著名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话,表达了对道德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和要求。
10.《梦溪笔谈》——南唐文学家沈括的散文,主要描述了他的生活、情感和思想,以及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思考。
清代最重要的散文流派是哪个流派?
说起清代最重要的散文流派,当属桐城派,它既是一个散文流派,又可视为一种特定时代的产物。
这是清代盛世出现的一种代表着时代面貌的文学思潮。
桐城散文始以安徽桐城人方苞为代表。
方苞(1668—1749),字凤九,晚号望溪。
他提倡“义法”,其实质是以经术为本。
认为“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
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
之后继任者为刘大櫆(1698—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
他是方苞的同乡,对方苞的“义法”与神气、章节、字句的关系进行研究,将方苞的理论具体化并有所深化,认为“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
还将神气和章节、字句联系起来考虑,是继方苞之后桐城派的中坚人物。
再后来是乾隆时代的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世称“惜抱先生”,也是桐城人。
他在方苞和刘大櫆的基础上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八大要素,将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类,明确提出“义理、考据、辞章”是古文的最高境界。
姚鼐对义理、考证、辞章三者关系的解说影响为最大。
桐城派的古文
理论,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之后姚鼐门下,作者甚众,所谓“家家桐城”;而桐城之文,此时为盛。
所以说桐城文派,作始于方苞,经过刘大櫆,而形成于姚鼐,为文“阐道翼教”、“助流政教”,实为盛世之文的典范。
而此派延续时间之长,作者之众,都是历史上罕见的,无怪会听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的惊叹声了。
浮生六记课文
摘要:
一、浮生六记简介
二、浮生六记的主要内容
三、浮生六记的艺术特点
四、浮生六记的历史价值和影响
正文:
一、浮生六记简介
《浮生六记》是我国清代作家沈复所著的一部自传体散文集,全书共分为六记,故名“浮生六记”。
它是清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晚清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散文佳作。
二、浮生六记的主要内容
《浮生六记》主要记述了作者沈复的一生,从童年时代到成年后的生活、婚姻、家庭、事业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
书中通过真实而生动的描绘,展示了作者一生的坎坷经历和人生感悟,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浮生六记的艺术特点
《浮生六记》具有以下艺术特点:
1.真实生动的描绘:书中所记之事,皆为作者亲历,具有很高的真实性。
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自己一生的点点滴滴,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2.自传体散文形式:全书采用自传体散文的形式,既有小说的情节性,又有散文的抒情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3.优美的文学语言:《浮生六记》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等,使文字优美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浮生六记的历史价值和影响
《浮生六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它不仅展示了清代社会的风俗民情、道德伦理,还对清代以后的散文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文学大家,如鲁迅、林语堂等,都对《浮生六记》给予了高度评价。
总之,《浮生六记》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散文名著。
清代散⽂概述16桐城三祖之⽅苞清代散⽂概述16——清史札记之四⼗三我楚狂⼈三、桐城派32.桐城三祖桐城是“三祖”还是“四祖”?实际上就是戴名世算不算桐城之祖。
戴名世其⼈,我已经在《清代⽂字狱》⼀⽂中说过,这⾥不重复。
确实的,戴名世的⽂学主张却是开了桐城派先河,但是还没有到“开宗⽴派”的地步。
所以我主张“三祖”。
即开派者是⽅苞,师⽣相传的⽅苞、刘⼤櫆、姚鼐,是为桐城三祖。
这个情况与宋代的“江西诗派”有点相似。
“江西诗派”远尊杜甫,称为“始祖”,但是真正的⽂学主张起⾃黄庭坚。
所以“江西诗派”的⽂脉当从黄庭坚算起。
下⾯列数桐城三祖。
⽅苞⽅苞(1668~1749),字风九,⼀字灵皋,号望溪,桐城⼈。
桐城派创始⼈。
32岁参加江南乡试中举,清康熙四⼗五年(1706)中进⼠第四,因母病,未参加殿试。
五⼗年,因《南⼭集》案牵连⼊狱两年,后经李光地营救免死,编⼊汉军旗籍管制,以⽩⾐平民⼊南书房,后移养蒙斋,编校《御制乐律》、《算法》诸书。
六⼗⼀年,充武英殿修书总裁。
雍正元年(1723)赦还原藉。
九年,授左右允,次年迁待讲学⼠,⼗⼀年,迁内阁学⼠、礼部待郎,充《⼀统志》总裁。
乾隆元年(1736)充《三礼义疏》副总裁,七年,因病辞归,赐翰林院待讲衔。
治经以宋儒为宗,尤致⼒于《春秋》、《三礼》。
论⽂提倡“义法”,认为义即易之所谓⾔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有序也。
义以为经,⽽法以纬之,然后为成体之⽂。
后桐城派的⽂论,以此为纲领加以补充发展。
著有《周官集注》、《周官辩》、《周官析疑》、《考⼯记析疑》、《仪礼析疑》、《丧礼或问》、《礼记析疑》、《左传义法举要》、《春秋通论》、《春秋直解》、《春秋⽐事⽬录》、《离骚正义》、《⽅苞⽂集》等。
⽅苞为清代桐城派散⽂的创始⼈。
“义法”说是⽅苞⽂论思想的核⼼,也是桐城派⽂论形成的基⽯。
“义法”⼀词出⾃《史记·⼗⼆诸侯年表序》,⽅苞借之以说⽂,认为“义即《易》之所谓‘⾔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有序’也,义以为经⽽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
高一语文病梅馆记引言《病梅馆记》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一篇散文,描述了袁枚因病隐居山间,欣赏梅花的心情和思考。
本文通过对《病梅馆记》的解读和分析,旨在帮助高一语文学生更深入理解袁枚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手法。
内容摘要袁枚的《病梅馆记》是一篇以描写梅花为主线的散文。
文章以袁枚自述自己患病的经过为开端,接着描写了自己隐居山间的生活和欣赏梅花的情景。
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袁枚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短暂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详细解读1. 描绘袁枚患病的情景文章开头,袁枚自述了自己患病的经过。
他描述了自己身体的不适和医生的诊断,以及自己接受治疗的过程。
袁枚借此描写表达了自己身体状况不佳、患病的痛苦和疲惫,为后文对生命短暂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做了铺垫。
2. 描写隐居山间的生活袁枚在患病后选择隐居山间,与外界隔绝,过起了清贫而宁静的生活。
他描述了自己身边的环境,如山间的松柏,溪水的潺潺流淌,以及自己利用文娱作为消遣的情况。
这一部分的描写展现了袁枚在病榻上克服困境,寻求心灵安慰和思考人生的决心。
3. 欣赏梅花的情景描写袁枚在散文中详细描写了自己欣赏梅花的情景。
他以梅花为中心,描述了梅花的开放、芬芳和坚韧,以及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梅花的形态和花蕾的绽放过程。
通过梅花的描写,袁枚抒发了自己对生命短暂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4. 文章的主题思想通过对上述描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病梅馆记》的主题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袁枚通过自述患病和隐居山间的生活,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短暂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通过描绘梅花的坚韧和芬芳,寄托了自己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另一方面,袁枚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令人心伤的事物的思考。
结束语《病梅馆记》是袁枚的一篇散文名篇,通过描绘梅花和自述患病背景,展示了袁枚对生命短暂和人生的思考。
相信通过对本文的解读和分析,读者们对袁枚的《病梅馆记》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自己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有所启发。
书谢御史(清代吴敏树创作散文)首页>生活常识 >正文书谢御史(清代吴敏树创作散文)发布日期:2023-09-12 16:59:17 谢御史是我们湖南湘乡的谢芗泉先生。
在乾隆末年,宰相和珅掌权,权势很张狂。
有一个得宠的奴仆常常乘坐和珅的车马(来)出门,人们都躲着他,没有人敢质问他。
谢芗泉先生担任御史,巡查京城时遇到了他,非常生气,命令士兵将这个奴仆从车上拖了下来,鞭打他。
'谢先生更加愤怒,将这个奴仆痛打一顿,最后将他坐的车烧掉。
'大街上,人们围聚在一起观看,欢呼道:'这真是好御史啊!'和珅很恨他,借别的事情免去他的官职让他回到家乡。
谢先生的文章在当时很闻名,他喜欢山水,于是遍游江浙一带,他所到的地方,人们争着送上竹杖和登山鞋迎接。
谢先生喝酒作诗,名气愈来愈大,全天下的人都传扬称道'烧车御史'的名号。
和珅被诛杀后,他恢复郎官职务一直到去世。
到了道光十三年,河南裕州知州谢兴峣因为政绩优异被举荐来到京城。
这个裕洲知州,就是谢御史的儿子,是由翰林改任现职。
谢兴峣被引见给皇帝的时候,高声报告姓名籍贯完毕之后,皇上问道:'你是湖南人,却说京城话,为什么呢?'于是赞扬谢兴峣的家世,勉励他勤于职事。
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
任职期间结党营私招权纳贿,嘉庆继位后抄没家产,责令自杀。
谢御史是我们湖南湘乡的谢芗泉先生。
在乾隆末年,宰相和珅掌权,权势很张狂。
有一个得宠的奴仆常常乘坐和珅的车马(来)出门,人们都躲着他,没有人敢质问他。
谢芗泉先生担任御史,巡查京城时遇到了他,非常生气,命令士兵将这个奴仆从车上拖了下来,鞭打他。
这个奴仆说道:“敢鞭打我!我乘坐我主子的车,你敢鞭打我!”谢先生更加愤怒,将这个奴仆痛打一顿,最后将他坐的车烧掉。
谢先生说:“这辆车怎么还能够让宰相乘坐呢!”大街上,人们围聚在一起观看,欢呼道:“这真是好御史啊!”和珅很恨他,借别的事情免去他的官职让他回到家乡。
清代散文阅读书目清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涵,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阅读清代散文不仅能够了解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还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下面是一些值得阅读的清代散文书目。
一、《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贾府荣府的兴衰为背景,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一众人物的爱情、友情和家族纷争。
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清代社会的面貌和人性的复杂。
二、《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清代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篇散文,记述了范仲淹登岳阳楼时的所见所感。
文章以写景为主,通过描绘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文章以其雄奇的气势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三、《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图》是清代画家顾恺之创作的一幅画卷,通过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和孝道精神。
这幅画卷以其精湛的绘画技巧和深刻的人性描写,成为了清代散文艺术的一大亮点。
四、《烟雨楼记》《烟雨楼记》是清代文学家郑燮创作的一篇散文,描写了郑燮在杭州烟雨楼的所见所闻。
文章以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杭州城市风貌和人文景观的热爱之情。
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清代散文的佳作。
五、《牡丹亭》《牡丹亭》是清代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传奇剧,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他们在牡丹亭相遇、相爱和相失的经历。
剧中融入了浓郁的南方民间风情和儿女情长,展现了清代社会的礼教观念和人们对爱情的追求。
六、《孽海花》《孽海花》是清代作家李渔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济南的孽海花为背景,讲述了宋代的宦官李时中和美丽的女子元华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以其曲折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清代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复杂。
七、《游园不值》《游园不值》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篇散文,以游园为背景,描述了作者在游园时的所见所闻和对人生的思考。
乙亥北行日记《乙亥北行日记》是清代文人戴名世创作的一篇散文。
逐日地记述作者从南京到北京的旅途中二十几天的见闻感触,内容非常丰富:有沿途风光和人情风俗的描写,有旅途名胜古迹的记述,有朋友交情的实录,有山川形势的分析,有旅行的疲劳困顿的描摹,有国计民生的忧虑,有奸民猾吏趁机勒索的揭露;好像一轴画卷逐渐展开,最后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的图画。
写法上也不拘一格,有扼要的叙述,有细腻的描写;有时抒发感慨,有时勾勒人物;有话则不嫌其详,无话则一笔带过;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表现出作者熟练的写作技巧六月初九日,自江宁渡江[2]。
先是浦口刘大山过余[3],要与同入燕[4];余以赀用不给[5],未能行。
至是徐位三与其弟文虎来送;少顷,郭汉瞻、吴佑咸两人亦至。
至江宁闸登舟,距家数十步耳。
舟中揖别诸友[6];而徐氏兄弟,复送至武定桥,乃登岸,依依有不忍舍去之意。
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大山有他事相阻,不能即同行。
而江宁郑滂若适在大山家。
滂若自言有黄白之术[7],告我曰:“吾子冒暑远行,欲卖文以养亲,举世悠悠,讵有能知子者[8]?使吾术若成,吾子何忧贫乎[9]?”余笑而颔之[10]。
明日,宿旦子冈。
甫行数里[11],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12]。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13]。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14];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15],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明日抵滁州境[16],过朱龙桥——即卢尚书、祖将军破李自成处[17],慨然有驰驱当世之志[18]。
过关山,遇宿松朱字绿[19]、怀宁咎元彦从陕西来[20]。
别三年矣!相见则欢甚,徒行携手,至道旁人家纵谈,村民皆来环听,良久别去。
过磨盘山,山势峻峭,重叠盘曲,故名;为滁之要害地。
游漪园记王士祯文言文
《游漪园记》是清代文学家王士祯创作的一篇散文,采用了文言文的写作风格。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言文进行全面的回答。
首先,我们可以从文学形式的角度来看,《游漪园记》是一篇散文,以记叙的方式展示了作者游览漪园的经历和感受。
散文是一种自由的文学形式,不受格律限制,可以自由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从内容上来看,《游漪园记》主要描写了作者游览漪园的景色和感受。
漪园是江苏苏州的一处著名园林,以其精巧的设计和独特的景色而闻名。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漪园的美景和独特韵味,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再次,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游漪园记》采用了典雅的文言文风格,运用了古代汉语的词汇和句式。
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美感,通过运用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此外,从思想内涵上来看,《游漪园记》通过描写漪园的景色和游览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在游览中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和人生的短暂,通过对漪园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
最后,从艺术价值上来看,《游漪园记》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和语言风格,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和对自然美的感悟。
文章中的描写细腻而生动,给读者带来了视觉和心灵上的愉悦,同时也引发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综上所述,《游漪园记》是一篇以文言文写作的散文,通过描写漪园的景色和游览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它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和语言风格,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和对自然美的感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
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欢迎查看。
《登泰山记》原文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lù)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lì)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xún)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jiànghào)驳色,而皆若偻(loǚ)。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注释①泰山:在山东泰安北,古称岱宗,又称东岳,为五岳之长。
地震清代蒲松龄散文
清代蒲松龄散文《地震》:
昨夜东南之地,有大震。
余眠未定,以为车马行。
且闻窗外桎梏
之声,阖然而止,复有如水断续之响。
因起火,灯不明,亦未敢抚察
家人,且坐且待。
良久,震始稍缓,天色已曙。
复去视,满堂摇撼,
非前所经。
将出,忽惊檐牙刻骨,颤动数寸。
求索衣裳,出门而树倾
牆坼之声不绝于耳。
于是徐行外园,有榭屋倾,破瓦错砌,数间曾侨
亭宇,成为平地。
远处愈作愈甚,如师者搖手,如机者节盖,如雨打
蕉树,如风薜荔。
怪异之起,岂自贪求技艺之博,以凌物力之大。
序所载南阳女异
一事,是余所短于它者。
试思大地之精气有多少,人意之神鬼是几何,究竟而言,不过遗物改变,不复原样耳。
及至百姓称神,陋俗传誉,
和怪成风,安能容物自然之大道乎!昔魏收之间,魏郡之境,水积犹深。
田崩陷,人葬其中,因此神荐杨树,宣扬幸祜,及至山势石形,
莫不呈异,缘崖刻隐,鲜于标榜,而吾土鬼物之流,遂无不言之者。
嗟乎!善恶之别,指于入口,小人之言,入于人耳,犹未有肯定于真
之理。
虽然,镇蛟捉鳖,有时亦妙哉!。
地震清代蒲松龄散文
地震清代蒲松龄散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
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
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
众骇异,不解其故。
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
相顾失色。
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
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
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
河水倾泼丈余,鸭鸣犬吠满城中。
逾一时许,始稍定。
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
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
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有邑人妇,夜起溲溺,回则狼衔其子,妇急与狼争。
狼一缓颊,妇夺儿出,携抱中。
狼蹲不去。
妇大号,邻人奔集,狼乃去。
妇惊定作喜,指天画地,述狼衔儿状,己夺儿状。
良久,忽悟一身未着寸缕,乃奔。
此与地震时男女两忘者,同一情状也。
人之惶急无谋,一何可笑!。
以绮以缶的整篇文章
摘要:
1.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
2.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讨论文章的价值观和思想深度
4.总结文章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1.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
《以绮以缶》是一篇由清代文学家纪昀所写的散文。
纪昀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评论家和编辑,他的作品以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著称。
这篇文章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探讨了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
2.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以绮以缶》的主题是关于人性的弱点和社会问题。
文章通过讲述一个贫穷的缶者和一个富有的绮者之间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虚伪。
文章的结构紧凑,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引言、故事叙述、观点阐述、结论和结尾。
3.讨论文章的价值观和思想深度
文章的价值观在于揭示人性的弱点和社会问题,并倡导人们追求真实、善良和美好。
文章的思想深度体现在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深刻剖析,以及对道德观念的探讨。
作者通过讲述故事,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批判,呼吁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4.总结文章的意义和影响
《以绮以缶》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散文,通过讲述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问题。
文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清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