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行路难》
- 格式:docx
- 大小:37.91 KB
- 文档页数:3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4-5 题。
(6分)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下列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B.“多歧路,今安在?”表现诗人已从迷惘中清醒过来,以古人的崇高志向自勉。
C.“欲渡黄河冰塞川”此句是用来比喻人生道路中遇到的艰难险阻,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事的艰难,寓含无限的悲慨。
D.本诗是一首乐府诗,李白在诗中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
5、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
(3分)
参考答案:
4、B
5、诗人借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诗人自比姜尚、伊尹),表达了希望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任用(委婉储蓄地表达了期望得到明主赏识),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思想感情(实现自己的人生愿望和理想)。
《行路难》说课稿8篇《行路难》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三中的…我说课的题目是《行路难》,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首诗,是李白在离开长安时的心情写怀。
他借乐府旧题《行路难》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茫然、悲愤以及仍然执着于理想的强烈自信。
这首诗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诗人的情感波澜起伏、跌宕变化。
诗人的情怀时而失落苦闷,迷惘不知所措;时而充满希望,信心倍增;继尔又彷徨无据感时伤逝;最后又能豪情万丈,豁达自信。
其中适当运用长短句、感叹词,使诗感染力倍增。
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1抒情诵读。
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2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__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4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
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
一、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静夜思》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韩愈(768~824),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著有《韩昌黎集》。
二、故事背景《行路难》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为“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途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
三、理解词义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珍羞:精美的菜肴。
直:价值。
四顾:往四处看,这里泛指看。
茫然:漫然无所适从的样子。
塞:塞满、堵塞。
川:河道。
垂钓碧溪上:传说姜尚(姜子牙)在磻溪垂钓,遇到西伯姬昌(即周文王),后被重用。
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在受到成汤的重用之前,曾经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
歧路:岔路。
安在:在哪里。
济:渡过。
译文:金樽中的清酒,一斗价值十千钱,玉盘里精美的菜肴,价值万钱。
(面对美酒佳肴我)放下杯子,扔下筷子,(烦闷得)吃不下饭,拔出剑来,四处看看,心中漫然无所适从。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了河面,想要登上太行,大雪却铺满了山岭。
闲时我学姜太公在碧溪上垂钓,忽又梦见自己像伊尹一样乘船经过日、月的旁边。
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径直挂上白色的船帆横渡沧海。
四、问题归纳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不能食?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羞”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停”“投”“拔”“顾”四个动词,刻画出诗人怎样的形象?此题运用动作描写作用分析法。
乐府旧题诗《行路难》审美赏析李白的《行路难》是一首乐府旧题诗。
李白在天宝元年(742)奉诏赴长安,以为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机会到了,但实际上,李白却做了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
李白感到十分失望,在加上权臣贵戚的妒忌与馋毁,终于在唐玄宗天宝三年(744)上书请还离开长安。
《行路难》就是李白在离开长安时所作。
全诗如下: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歌一开始先从饯别盛宴写起,用夸张的语言描写美酒佳肴的珍贵和价高:“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这对李白来说,一个是好事,因为李白就是喜欢喝酒。
在李白的诗歌中,与酒有关的比比皆是,数不胜数,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将进酒》)“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行路难•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作》)。
而今却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不能食”而“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里,诗人以美酒佳肴为陪衬,表现出自己面对盛宴却心绪茫然无法进食,从而形象地暗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
其中,在苦闷抑郁中,诗人也并没有消沉得无法自拔,而是“拔剑四顾”,这就表现出了诗人不甘消沉的激昂情绪。
接着写道:“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诗人借助自然中艰难之路来象征仕途艰难,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这里诗人运用了典故。
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溪钓鱼,遇到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到汤聘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李白化用这两个典故,不但使诗歌含蓄形象,而且借此自己对前途仍然抱有希望,这种“天生我材必有用“心迹自然流露出来。
接着写道:“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人从历史中又回到现实。
行路难《行路难》九年级上册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5篇)行路难多写世道艰难,表达离情别意。
李白的行路难主要写了什么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细心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5篇《行路难》九年级上册课文原文及教案,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行路难篇一一、预习《行路难》二、正课1.朗读《行路难》。
2.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较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诗人。
3.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4.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
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行路难》说课稿《行路难》说课稿1一、说教材分析:《行路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一首乐府诗。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新课标提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落实背诵;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希望学生能根据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李白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著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态,感受到本诗抑郁和奋发、失望和希望急剧交替变换的感情基调。
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立足课本,拓宽视野,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在读懂本诗中李白怀才不遇的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李白诗歌的风格进而理解李白的性格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说、赏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构思:新教材入选这首诗歌,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
设计了分层推进式诵读——拓展积累式鉴赏的板块教学模式。
五、说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故事导入:老师讲述李白的人生故事——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墨的故事,同时展示在网络中找到了对于李白身世介绍的片断。
在老师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极大的兴趣希望能走近李白了解李白,从而收到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的良好效果,并为下面理解本诗的情感底蕴奠定了基础。
行路难典故作用
《行路难》典故的作用是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
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行路难》是唐代诗人卢照邻创作的一首乐府诗。
这首诗成功地表达了探索人生本质的强烈愿望。
诗从渭桥边桔木横槎所引发的联想写起,备言世事艰辛和离别伤悲,蕴含着强烈的历史兴亡之叹;而后跨越古今,思索历史和人生,夹以强烈的抒情,将世事无常和人生有限的伤悲,抒写得淋漓尽致。
全诗境界开阔,气势壮大,笔调从容,在声律对仗上反映了诗风转变期的艺术特点。
行路难体裁
《行路难》是一首由王昌龄创作的诗词,该诗的创作年代是唐代,作品体裁是乐府诗。
1.原文
《行路难》
双丝作绠系银瓶,百尺寒泉辘轳上。
悬丝一绝不可望,
似妾倾心在君掌。
人生意气好迁捐,只重狂花不重贤。
宴罢调筝奏离鹤,回娇转盼泣君前。
君不见,眼前事,岂保须臾心勿异。
西山日下雨足稀,侧有浮云无所寄。
但愿莫忘前者言,锉骨黄尘亦无愧。
行路难,劝君酒。
莫辞烦,美酒千钟犹可尽,心中片愧何可论。
一闻汉主思故剑,使妾长嗟万古魂。
2.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人。
登开元十五年进士第,补秘书郎。
二十二年,中宏词科,调汜水尉,迁江宁丞。
晚节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卒。
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乐府诗:《行路难》
《行路难》
作者: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解】:
1、珍馐:名贵的菜肴。
2、垂钓坐溪上:传说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垂钓。
3、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见汤以前,梦乘舟过日月之边。
合用这两句典故,是比喻
人生遇合无常,多出于偶然。
【韵译】: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评析】:
“行路难”多写世道艰难,表达离情别意。
李白《行路难》共三首,蘅塘退士辑
选其一。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
上遭遇艰难时,产生
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所以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
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
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
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诗开头写“金樽美酒”、“玉盘珍馐”,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
接着写“停
杯投箸”、“拔剑四顾”,又向读者体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
中间四句,既感叹
“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
伊尹忽然得到重用。
“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
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
总有一天能够实现。
全诗在高度傍徨与大量感叹之后,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信美
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流勇进。
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
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