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钠和血钾异常
- 格式:ppt
- 大小:575.04 KB
- 文档页数:12
内科重要异常结果a类标准
内科重要异常结果a类标准是指在内科检查中,如果出现以下异常结果,通常会被判定为A 类异常:
1. 血糖异常:空腹血糖≥7.0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且伴有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等)。
2. 血脂异常:总胆固醇≥5.7mmol/L或甘油三酯≥1.7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3.6mmol/L。
3. 血尿酸异常:血尿酸≥420μmol/L。
4. 血钾异常:血钾≥
5.5mmol/L。
5. 血钠异常:血钠≥145mmol/L。
6. 血钙异常:血钙≥2.6mmol/L。
7. 血镁异常:血镁≥1.2mmol/L。
8. 血磷异常:血磷≥1.6mmol/L。
9. 血尿素氮异常:血尿素氮≥7.1mmol/L。
10. 血肌酐异常:血肌酐≥133μmol/L。
以上这些指标的异常可能提示存在一些内科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痛风、肾功能不全等。
如果检查结果出现这些异常,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电解质紊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电解质紊乱是指体内关键电解质的浓度异常,如钠、钾、钙、镁等。
这些电解质对于神经、肌肉和心脏功能至关重要,因此电解质紊乱可能导致严重的生理和临床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电解质紊乱及其护理问题以及护理措施:1. 高钠血症(高血钠):●护理问题:高钠血症可能导致脱水、头痛、恶心、呕吐、烦躁等症状。
●护理措施:饮水增加,补充低钠饮食,监测体重和尿量,密切关注症状变化。
2. 低钠血症(低血钠):●护理问题:低钠血症可能导致头痛、恶心、抽搐、肌肉痉挛等症状。
●护理措施:限制液体摄入,根据医嘱补充高钠饮食,监测体重、血钠浓度,注意神经系统症状。
3. 高钾血症(高血钾):●护理问题:高钾血症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心脏停跳等严重问题。
●护理措施:停用高钾食物,监测心电图、血钾浓度,可能需要静脉补钙或药物来减低血钾浓度。
4. 低钾血症(低血钾):●护理问题:低钾血症可能导致肌肉无力、心律失常等问题。
●护理措施:补充高钾食物,监测心电图、血钾浓度,必要时给予口服或静脉补钾。
5. 高钙血症(高血钙):●护理问题:高钙血症可能导致肾结石、骨骼疾病等问题。
●护理措施:增加水分摄入,限制高钙食物,监测血钙浓度,可能需要药物干预。
6. 低钙血症(低血钙):●护理问题:低钙血症可能导致肌肉抽搐、心脏问题等。
●护理措施:补充高钙食物,监测血钙浓度,可能需要口服或静脉补钙。
7. 高镁血症(高血镁):●护理问题:高镁血症可能导致肌肉无力、心脏问题等。
●护理措施:限制摄入高镁食物,监测血镁浓度,可能需要药物减少镁吸收。
8. 低镁血症(低血镁):●护理问题:低镁血症可能导致心律失常、肌肉痉挛等。
●护理措施:补充高镁食物,监测血镁浓度,可能需要口服或静脉补镁。
对于电解质紊乱的护理,关键是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同时按照医嘱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护士需要与医生和其他医疗团队成员密切合作,确保患者得到适当的治疗和护理。
此外,护士还需要为患者提供相关的教育,以帮助他们理解和管理电解质紊乱的风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钠钾代谢特点钠钾代谢是人体内重要的电解质代谢过程,对于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钠和钾是人体内最主要的阳离子,它们在体内的分布和浓度的平衡对于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
钠是人体内最主要的阳离子之一,它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
钠的浓度调节对于维持血压、细胞膜电位和水平衡等功能非常重要。
钠的吸收主要发生在小肠,通过肠道上皮细胞上的钠-氯共转运蛋白(NCC)和钠-氢交换蛋白(NHE3)等通道和转运体完成。
在肾脏中,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和排泄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醛固酮是一种重要的调节剂,它能够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尿液中钠的排泄。
此外,抗利尿激素也能够调节钠的排泄,如抗利尿激素ADH能够增加肾小管对水和钠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液中钠的排泄。
钾是人体内最主要的阳离子之一,它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中。
钾的浓度调节对于维持细胞膜电位、肌肉收缩和神经传导等功能非常重要。
钾的吸收主要发生在小肠,通过肠道上皮细胞上的钾通道完成。
在肾脏中,肾小管对钾的重吸收和排泄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醛固酮能够促进肾小管对钾的排泄,增加尿液中钾的排泄量。
此外,酸碱平衡也会影响钾的排泄,当血液酸性增加时,肾小管对钾的排泄会增加。
钠和钾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平衡关系。
当血液中钠的浓度下降时,肾脏会减少尿液中钠的排泄量,同时增加尿液中钾的排泄量,以维持钠和钾之间的平衡。
相反,当血液中钠的浓度升高时,肾脏会增加尿液中钠的排泄量,同时减少尿液中钾的排泄量。
这种相互作用和平衡关系对于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非常重要。
钠和钾代谢异常会导致一系列疾病。
例如,低钠血症是指血液中钠的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由于肾脏功能障碍、饮水过多或失水等原因引起。
低钠血症会导致水肿、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症状。
高钠血症则是指血液中钠的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可能由于过度出汗、饮水不足等原因引起。
高钠血症会导致口渴、皮肤干燥等症状。
低钾血症是指血液中钾的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由于摄入不足、排泄过多等原因引起。
血钾异常病人的护理血钾异常是指血液中钾离子的浓度超出正常范围,可以分为高血钾和低血钾两种情况。
高血钾是指血液中钾离子浓度高于正常范围,通常大于5.5mmol/L;低血钾则是指血液中钾离子浓度低于正常范围,通常小于3.5mmol/L。
血钾异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问题,严重的血钾异常可能对心脏、神经和肌肉系统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血钾异常的病人,护理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检测监测:血钾异常的病人需要经常进行血钾监测,特别是重症患者。
监测频率根据患者的情况而定,通常为每4至6小时测一次血钾。
监测血钾的方法有静脉血气、血常规以及电解质分析仪等。
2.密切观察病情: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血钾异常病人的病情变化,包括心电图监测、血压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等。
注意观察病人是否出现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减弱、呼吸困难等症状,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3.调整饮食:对于高血钾病人,应限制食用高钾食物,如富含钾的水果、蔬菜、坚果等。
同时要增加饮水量,促进肾脏排钾。
对于低血钾病人,可以适量增加含钾食物的摄入。
4.静脉补钾:对于高血钾病人,可以通过静脉途径给予降钾药物如葡萄糖酸钙、葡萄糖酸钠等,以帮助患者排钾。
但在给药过程中需要监测病人的心电图和钾血症的变化,避免血钾下降过快引起低血钾。
5.其他护理措施:护理人员需要注意保证病人的休息和合理的营养摄入,给予充足的水分以保持血液的稀释。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监测患者的尿量和尿液状态,观察是否存在尿毒症症状。
总结起来,血钾异常病人的护理需要密切监测血钾浓度、观察病情变化、合理调整饮食、适时给予静脉补钾以及提供必要的支持性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护理知识和经验,及时发现并处理血钾异常,并与医生合作制定治疗方案,以确保病人的安全和康复。
常见检验危急值及血钠、血氯、血钙、血镁等处理方案汇总危急值危急值是指对提示患者处于生命危急状态的检查、检验结果建立复核、报告、记录等管理机制,以保障患者安全制度。
常见实验室危急值每个实验室都有自己的危急值,各科室也有所不同。
危急值预警处理血钾1、低钾血症补钾量(2)补钾方式1)口服补钾:轻度低钾通常推荐口服补钾;中度低钾可采用口服联合静脉补钾;2)为减少胃肠道刺激及维持血药浓度平稳,可选择氯化钾缓释片;如需要使用10%氯化钾注射液3)可配以牛奶、果汁,温水稀释后口服。
4)中重度低钾应给予静脉补钾:注:静脉补钾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心电监护,每2-4小时复查血钾。
02 高钾血症血钾<6.0 mmol/L 的高钾血症无需治疗,严密观察,以病因治疗为主。
(1)一般原则:去除病因,包括停止补钾,停用高钾食物与药物,去除坏死组织和体内积血等,高钾血症的治疗主要是保护心肌、促进钾向细胞内转移与排钾。
(2)保护心肌:10% 葡萄糖酸钙 10 mL 静注,注射时间 10 - 20 min内,如心电图无明显改善或再次出现异常,5 min后可重复注射,合并心电图异常者应予葡酸钙治疗;(3)促进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再分布)。
血钠低钠血症(1)补液公式。
需补充钠量(mmol)=血清钠正常值(mmol/L)-测量值(mmol/L* 体重(kg)*0.6(女性0.5)注:临床上一般17mmol/LNa+相当于1g钠盐(2)补液原则。
先快后慢,分次完成。
根据算的需要量第一天补充需要一半量,然后加上正常生理需要量,另需补给日需要量2000 mL液体。
第二天补充剩余一半和需要量。
(3)重度低钠血症处置。
对于重度低钠血症患者,立即静脉输注3% 高渗盐水150 mL,维持20min 以上,20min后复查血钠浓度,执行上述操作,直到血钠浓度增加 5 mmol/L。
临床建议:提前制备3%高渗盐水,防止紧急需要;对于异常体重者,可2 mL/kg的3% 盐水;血钠纠正幅度过大可导致神经渗透性脱髓鞘。
血清钾钠测定的参考方法1.引言1.1 概述概述血清钾钠测定是一项常见且重要的临床检测方法,用于评估体内电解质平衡及水盐代谢情况。
钾和钠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电解质之一,它们的浓度变化与身体的正常功能紧密相关。
因此,准确测定血清钾钠浓度对于临床诊断、治疗和疾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血清钾钠测定的准确性和精确度是决定结果可靠性的关键因素。
为了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研究者不断探索和改进参考方法。
本文将对血清钾钠测定的参考方法进行综述和总结,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些参考方法,可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血清钾钠测定的重要性以及常用的测定方法。
其中,我们将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帮助读者选择适合自己研究或实践需求的测定方法。
最后,我们将总结当前的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不断提高测定方法的灵敏度、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效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血清钾钠测定的参考方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信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能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并对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Introduction)、正文(Main Body)和结论(Conclusion)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本文的主题以及研究的目的,并简要介绍了血清钾钠测定的重要性。
通过引言,读者可以对本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正文部分分为两个主要小节,分别是血清钾钠测定的重要性和血清钾钠测定的常用方法。
在2.1小节中,将详细探讨血清钾钠测定的重要性。
该部分可以从生理学角度出发,阐述血清钾钠测定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缺乏血清钾钠测定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这一小节可以包括一些实际案例和研究结果,以支持其重要性的论述。
电解质代谢紊乱诊断标准
电解质代谢紊乱是指体内电解质(如钠、钾、氯等)的水平异常。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电解质代谢紊乱的诊断标准:
1. 高钠血症(高血钠):
- 血清钠水平超过145 mmol/L。
2. 低钠血症(低血钠):
- 血清钠水平低于135 mmol/L。
3. 高钾血症(高血钾):
- 血清钾水平超过5.5 mmol/L。
4. 低钾血症(低血钾):
- 血清钾水平低于3.5 mmol/L。
5. 高氯血症(高血氯):
- 血清氯水平超过107 mmol/L。
6. 低氯血症(低血氯):
- 血清氯水平低于97 mmol/L。
7. 高钙血症(高血钙):
- 血清钙水平超过2.6 mmol/L。
8. 低钙血症(低血钙):
- 血清钙水平低于2.2 mmol/L。
以上仅为一般的诊断标准,具体的诊断需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综合判断,并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确认。
不同的医疗机构和专家可能会有略微不同的诊断标准,因此在具体诊断时还需要参考实际情况和专业意见。
钠钾氯代谢紊乱的类型及常见原因钠、钾和氯是人体内重要的电解质,在维持酸碱平衡、水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钠钾氯代谢紊乱是指体内钠、钾和氯离子的浓度异常,可导致一系列症状和严重的生理功能障碍。
下面将分别介绍钠、钾和氯代谢紊乱的类型及常见原因。
1. 钠代谢紊乱钠代谢紊乱可以分为高钠血症和低钠血症两种类型。
(1) 高钠血症:高钠血症是指血液中钠离子浓度超过正常范围(>145mmol/L)。
常见原因包括失水、盐分摄入过多、肾脏功能障碍以及某些药物的使用等。
失水是最常见的原因,可由失水引起的高钠血症分为失水性高钠血症和伴有失水的细胞外液容量增加。
(2) 低钠血症:低钠血症是指血液中钠离子浓度低于正常范围(<135mmol/L)。
最常见的原因是肾脏功能异常,如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抗利尿激素不足综合征和尿钠排泄增多综合征。
其他原因还包括失水引起的低钠血症、低盐饮食、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等。
2. 钾代谢紊乱钾代谢紊乱主要包括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两种类型。
(1) 高钾血症:高钾血症是指血液中钾离子浓度超过正常范围(>5.5mmol/L)。
常见原因包括肾脏功能障碍、细胞崩解、骨骼肌剧烈运动、酸中毒等。
肾脏是维持钾离子平衡的主要器官,肾脏功能不全会导致钾排泄减少,使钾离子在体内积累。
(2) 低钾血症:低钾血症是指血液中钾离子浓度低于正常范围(<3.5mmol/L)。
常见原因包括肾脏排泄增加、内分泌紊乱、服用某些药物、消化系统失水等。
肾脏排泄增加是最常见的原因,可由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继发性醛固酮不足症和肾小管性酸中毒等疾病导致。
3. 氯代谢紊乱氯代谢紊乱主要包括高氯血症和低氯血症两种类型。
(1) 高氯血症:高氯血症是指血液中氯离子浓度超过正常范围(>108mmol/L)。
常见原因包括失水、高氯盐摄入、酸中毒等。
失水引起的高氯血症多见于呕吐、腹泻等导致体液丧失过多的情况。
低钾血症、高钠血症、低钠血症、低钙血症、高钙血症等常见离子紊乱疾病分类、病因、临床症状、注意事项及处理流程低钾血症低钾血症分类低钾血症病因低钾血症的症状出现症状取决于缺钾离子的数量、缺钾离子的速度、是否伴有缺钠、症状的轻重等。
低钾血症的处理流程1. 治疗原发病,阻止钾进一步丢失。
重度患者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呼吸肌麻痹等并发症。
2. 补钾量:参照血清钾水平,大致估计补钾量(每克氯化钾相当于 13-14 mmol 钾)。
一般每日补钾以不超过 200 mmol/L(相当于 15 g 氯化钾)为宜。
3. 补钾种类:药物补钾常用氯化钾、枸橼酸钾及门冬氨酸钾镁(对既缺钾又缺镁者尤为适用)。
4. 补钾方法1)途径:血钾> 3 mmol/L,可增加食物钾摄入同时去除引起低钾血症的病因,通常口服氯化钾 40-100 mmol/d。
严重病例,如血钾 < 2.5 mmol/L 或症状明显及无法肠道补钾的患者也需静脉补钾。
静脉补钾一般以每小时补入 10-20 mmol 为宜。
浓度以钾浓度为20-40 mmol/L 或氯化钾1.5-3.0 g/L 为宜。
2)常用剂量:500 NS + 1 g 氯化钾或 100 NS + 0.3 g 氯化钾。
当病情严重,又需限制补液时,可在严密监视下,提高钾的浓度达 60 mmol/L,此时需选择大静脉或中心静脉插管,过高浓度可致血管收缩造成进入困难和疼痛。
补钾注意事项:1. 见尿补钾:每日尿量在 700 mL 以上或每小时 30 mL 以上补钾较为安全。
2. 静脉补钾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心电监护,每 2-4 小时复查血钾。
3. 对难治性低钾血症,需注意纠正低镁血症。
4. 伴高氯性酸中毒宜用枸橼酸钾。
伴代谢性酸中毒时,应先纠正低血钾,再纠正酸中毒。
5. 口服保钾利尿剂如螺内酯等,在肾功能不全时注意严密检测肾功能。
高钾血症高钾血症分类高钾血症的病因高钾血症临床表现高血症的处理流程1. 停止所有补钾医嘱。
na和k的正常值
钠(Na)和钾(K)是人体内两种重要的电解质,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它们在血液中的正常含量有着严格的范围,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钠的正常值。
血清钠离子浓度的正常范围通常在135-145mmol/L之间。
当血钠浓度低于135mmol/L时,会出现低钠血症,这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症状,如软弱乏力、恶心呕吐、头痛嗜睡、肌肉痉挛等,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脑水肿、血容量缩减和循环衰竭等症状。
相反,当血钠浓度高于145mmol/L时,会出现高钠血症,其症状可能包括口渴、尿量减少、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严重时还可能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钾的正常值。
血清钾(K+)的正常值通常在3.5-5.5mmol/L之间。
当钾离子浓度超过这个范围时,同样会引发健康问题。
如果血钾浓度超过5.5mmol/L,可能会出现微循环障碍,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心搏骤停。
而血钾浓度低于3.5mmol/L时,可能会出现四肢无力、呼吸困难等症状。
因此,保持血钠和血钾在正常范围内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如果出现血钠或血钾异常的情况,应及时就医,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有助于维持血钠和血钾的正常水平。
常见血清离子临床意义血清钾(K)人体每日约需2-3g钾,主要由食物提供。
维持钾的体内平衡的机制有胰岛素、醛固酮、酸碱平衡缺氧等因素。
一般在肾功能正常时,可以排出大量的钾,只有肾功能受损时,摄入过多的钾,才能造成钾潴留。
但当严重腹泻时,有大量钾从大便中丢失,造成缺钾现象。
临床意义(1)血清钾升高: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低醛固酮血症及应用氨苯喋啶、去氧安体舒通等都可造成钾的排出量减少而引起钾的升高。
高钾饮食、口服或注射含钾液过多也能使血钾增高。
另外,溶血、挤压伤、组织缺氧、胰岛素缺乏、毛地黄中毒均可使血钾升高。
(2)血钾降低:通过胃肠道丢失钾过多,如呕吐腹泻,胃肠引流。
尿内排出的钾过多,如醛固酮增多症,服用利尿剂。
另外碱中毒、低钾饮食、心功能不全、输入无钾液体,也可造成血钾降低。
血清钠(Na)正常情况下,体内钠的摄入量与排出量应保持平衡。
钠主要经肾脏由尿排出。
临床上发生的电解质异常,通常都包括钠失调。
血浆钠浓度只反映细胞外液钠离子与水的平衡,所以应随病情变化随时测定。
临床意义血钠降低:(1)胃肠道失钠:可见于呕吐、腹泻、胃肠道引流(2)从肾脏丢失:严重的肾孟肾炎、肾小管严重损害、肾皮质功能不全、糖尿病。
(3)皮肤失钠:大量出汗时,只补充水而未补充钠。
大面积烧伤,创伤。
(4)抗利尿激素过多。
血钠升高:临床上少见,多由缺少水分所致,因此伴有脱水症状。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原发、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血清钙(Ca)血液中的钙几乎全部存在于血清中,含量很少,仅为人体内钙含量的0.1%,但却有很重要的生理作用。
参与凝血,降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维持心肌节律等。
临床意义:血钙升高:见于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维生素D过多症,多发性骨髓瘤等。
血钙降低:临床上是很多见的,表现为手足抽搐。
见于下列疾病:(1)甲状旁腺机能减退,血钙可降至1.75mmol/L (5mg/dL)以下,血磷可升高。
(2)佝偻病与软骨病:体内维生素D缺乏,使钙吸收障碍,导致钙、磷都偏高。
电解质危急值参考标准
电解质是血液中的一类重要生化成分,包括钠(Na+)、钾(K+)、氯(Cl-)、钙(Ca2+)等离子。
电解质的浓度对于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危急值是指电解质浓度达到可能对患者造成重大威胁的水平,需要立即采取行动。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的电解质危急值参考标准,但具体数值可能会因不同实验室或医疗机构而有所不同,请在具体情境中参考相应的医疗标准。
钠(Na+):
低危急值:小于125 mmol/L
高危急值:大于155 mmol/L
钾(K+):
低危急值:小于2.5 mmol/L
高危急值:大于6.5 mmol/L
氯(Cl-):
低危急值:小于80 mmol/L
高危急值:大于115 mmol/L
钙(Ca2+):
低危急值:小于1.5 mmol/L
高危急值:大于3.0 mmol/L
请注意,这些数值只是一般参考标准,实际危急值可能受到患者的具体情况、医院的标准以及不同的测量单位的影响。
医生在评估患者电解质水平时通常会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病史、症状等因素,以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及时监测和处理电解质紊乱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低钠低钾血症护理措施摘要低钠低钾血症是一种常见的电解质紊乱,常见于各种慢性疾病和医疗干预后。
本文将介绍低钠低钾血症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通过实施适当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低钠低钾血症,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1. 简介低钠低钾血症是指血液中钠离子和钾离子的浓度低于正常范围,通常定义为血钠浓度小于135 mmol/L和血钾浓度小于3.5 mmol/L。
这种电解质紊乱可能导致心律失常、肌无力、神经系统障碍等严重后果。
2. 病因低钠低钾血症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原因包括:•慢性肾功能不全•饮食不当(摄入低钠低钾食物过多)•过度利尿(例如利尿药的使用)•消化系统疾病(如腹泻、呕吐等)•内分泌系统紊乱(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3. 临床表现低钠低钾血症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电解质浓度的下降程度以及发生的速度。
一般来说,轻度低钠低钾血症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而重度低钠低钾血症可以导致以下症状:•乏力和虚弱感•肌无力和痉挛•头晕和昏厥•心律失常•恶心和呕吐•失眠和烦躁不安4. 护理措施针对低钠低钾血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护理措施:4.1 监测电解质浓度定期监测患者的血钠和血钾浓度,以便及时发现血电解质的异常变化。
电解质监测有助于指导后续治疗,并防止低钠低钾血症的进一步发展。
4.2 补充电解质对于病因明确的低钠低钾血症,可以通过给予口服或静脉补充电解质来纠正血电解质浓度的下降。
补钠的方法包括增加饮食中的盐摄入或使用口服盐水溶液。
补钾的方法包括增加摄入富含钾的食物或使用钾盐制剂。
4.3 调整饮食饮食中的钠和钾含量直接影响血液中电解质的浓度。
为了预防和治疗低钠低钾血症,患者应该合理安排饮食,增加摄入富含钠和钾的食物,如海鱼、牛奶、豆制品、蔬菜等。
同时,限制高盐和高钾食物的摄入,如咸菜、腌制品、蘑菇等。
4.4 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血压、心率、尿量等。
及时发现和处理低钠低钾血症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如心律失常、脱水等。
透析液异常
包括浓度异常及成分异常等,临床上常见的有高钠血症、低钠血症、高钾血症、高钙、高镁等异常。
(一)浓度异常:稀释度异常,而无成分变化。
1、高钠血症
(1)症状:高钠血症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细胞内脱水,患者出现干咳、头痛、恶心、呕吐、痉挛、肺水肿、心衰。
(2)处理:查找原因,降低透析液钠浓度。
2、低钠血症
(1)症状:血浆渗透压下降(低于120mOsm),导致急性溶血、头痛、恶心、呕吐、胸闷、血液变成葡萄酒色。
(2)处理:停止透析,检查原因。
3、高钾血症
(1)症状:心前区不适,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四肢麻木,心电图高尖T波,心律失常。
(2)处理:检查透析液钾浓度,继续透析。
4、高钙、高镁
(1)症状:硬水综合征。
恶心、呕吐、痉挛、全身烧灼感、血压升高、头痛、嗜睡。
(2)处理:更换透析用水及透析液,继续透析。
(二)成分异常:透析液中出现不应该有的成分或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铝、铜等重金属离子进入人体,可导致透析脑病和溶血等;自来水中存在的消毒剂(如氯胺),可引起急性溶血。
(三)温度:透析液温度过高或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