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高中化学必修一《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活动
- 格式:pptx
- 大小:403.08 KB
- 文档页数:17
《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加深学生对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理解,掌握其基本化学反应原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为后续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作业内容1. 理论知识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中关于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内容,并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任务。
重点掌握铁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化合物的种类、性质和反应原理。
2. 实验操作:(1)制备铁的几种常见化合物(如硫酸亚铁、硫酸铁等);(2)观察并记录各化合物的颜色、状态等物理性质;(3)进行铁与氧气、酸、碱等物质的化学反应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4)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并总结铁及其化合物的化学反应规律。
3. 思考与探究:(1)探究铁在不同环境下的氧化与还原反应;(2)探究温度、浓度等对铁与酸反应速率的影响;(3)利用所学的铁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设计一个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化学问题,并进行讨论与交流。
三、作业要求1. 理论知识学习部分,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并在课本上做好笔记;2. 实验操作部分,学生需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注意安全操作,如实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3. 思考与探究部分,学生需独立思考,结合实验结果进行探究,鼓励小组合作交流;4. 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按时提交给教师;5. 作业应字迹工整,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2. 实验操作部分,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特别关注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3. 思考与探究部分,教师将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和创新性进行评价;4. 综合四、作业反馈作业完成后,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及时反馈学生的作业情况。
对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将及时给出指导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和实验技能。
同时,教师将针对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优点和不足,给出相应的鼓励和改进意见,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包括氧化还原反应、氢氧化物、盐类等;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铁及其化合物现象;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的性质。
包括但不限于铁粉、氧化铁、氢氧化铁、硫酸亚铁、硫酸铁等物质。
每个实验至少进行三次,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数据。
2. 观察生活中的铁及其化合物:寻找并记录生活中的铁及其化合物,如硫酸亚铁缓释片、补铁口服液、铁锈等,了解其用途和性质。
3. 知识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以下现象:为什么生锈的铁制品比不生锈的更容易腐蚀?为什么在烹饪过程中使用铁锅能预防贫血?三、作业要求1. 实验部分:学生需独立完成实验,并确保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2. 观察部分:学生需拍摄照片或录像作为证据,字数不少于三张照片;3. 应用部分:学生需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字数不少于200字。
4. 提交作业时间:作业应在课程结束后一周内提交。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业的完成情况、实验数据的真实性、观察生活中的铁及其化合物的情况以及知识应用的准确程度;2. 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可根据作业评价结果进行自我调整和改进,以提高学习效果;2. 教师可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通过本次作业,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应用,全面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铁及其化合物现象。
在提交作业时,请同学们务必附上自己的反思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作业评价结果将作为下次课程学习内容的重要参考,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积极改进。
同时,教师也会根据同学们的反馈,对下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当调整,以满足同学们的学习需求。
《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加深学生对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理解,通过实验操作和理论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并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知识掌握:要求学生系统复习铁的元素性质、常见的铁化合物(如氧化铁、氧化亚铁、硫酸亚铁等)及其物理化学性质。
通过对比分析,掌握铁元素在不同化合物中的变化规律。
2. 实验操作练习:学生需自行设计并完成一个关于铁的化合反应实验,如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亚铁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注意观察反应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反应原理。
3. 实验报告撰写:学生需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撰写一份详细的实验报告。
报告中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分析及结论等内容。
重点描述观察到的反应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的联系。
4. 拓展知识学习:学生可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钢铁的冶炼、铁的防腐等,并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作业要求1. 理论知识掌握要求准确、全面,对于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有深刻的理解。
2. 实验操作过程中需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范,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
3. 实验报告要求字迹工整、内容完整,重点突出,数据真实可靠,分析准确。
4. 拓展知识学习要求积极查找资料,对所学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和应用。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对铁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2. 教师的评价将基于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以及拓展知识学习的效果。
3.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将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将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供改进意见。
2. 学生应根据教师的反馈,对自己的作业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不足并加以改进。
实验活动1——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操作]1.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一)铁单质的还原性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及分析反应离子方程式一段时间后,取出铁丝,观察插入CuSO4溶液中的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Fe具有还原性,与CuSO4溶液反应置换出铜Fe+Cu2+===Cu+Fe2+实验(二)铁盐的氧化性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及分析反应离子方程式加入铜片一段时间后,铜片溶解,溶液变为蓝色Fe3+具有氧化性,能将Cu氧化成Cu2+2Fe3++Cu===2Fe2++Cu2+加入淀粉溶液后,溶液呈蓝色Fe3+具有较强氧化性,能将I-氧化为I22Fe3++2I-===2Fe2++I2实验(三)亚铁盐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及分析反应离子方程式加入锌片一段时间后,锌片溶解,溶液绿色变浅,最后消失Fe2+具有氧化性,能将Zn氧化为Zn2+Fe2++Zn===Zn2++Fe随着FeSO4溶液的滴入,溶液紫色褪去时,再加入Fe2+具有还原性,能被KMnO4酸性溶液氧化成Fe3+5Fe2++MnO-4+8H+===5Fe3++Mn2++4H2OKSCN 溶液,溶液呈红色Fe3++3SCN-===Fe(SCN)32.铁离子的检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及分析反应离子方程式加入KSCN溶液后,溶液呈红色Fe3+遇KSCN溶液时,溶液变成红色Fe3++3SCN-===Fe(SCN)3加入铁粉后,溶液由黄色变为绿色,再加入KSCN溶液后,溶液无变化Fe2+遇KSCN溶液时,溶液不变色,故可用KSCN溶液检验Fe3+2Fe3++Fe===3Fe2+[实验拓展]研究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方法(1)如果预测某物质具有氧化性,就需要寻找具有还原性的另一物质,通过实验检验两者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以验证预测是否正确。
要求设计实验使两者发生反应时,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相应地,如果预测某物质具有还原性,就需要寻找具有氧化性的某一物质,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铁及其化合物教案篇一:高一化学必修1《铁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高一化学必修1《铁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通化县七中张浩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认识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2、了解检验Fe3+的方法(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与归纳,培养思维能力,同时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在探究Fe2+和Fe3+的相互转化的过程中进行设计、反思与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与热情,感受化学变化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Fe2+、Fe3+的相互转化;Fe3+的检验难点:Fe2+、Fe3+的相互转化实验准备:仪器:试管、滴管、烧杯等药品:Fe2O3,Fe3O4,FeCl2溶液(加铁钉),FeCl2溶液(不加铁钉),FeCl3溶液,硝酸、还原铁钉、KI淀粉溶液、新制氯水、KSCN溶液等教学方法:通过魔术演示把学案探究法与讲授法相结合1、铁的氢氧化物的制备+-Fe3+3OH=Fe (OH)3↓红褐色+-Fe2+2OH=Fe(OH)2↓白色4Fe(OH)2+O2+2H2O=4Fe (OH)3 + 2、Fe3的检验+Fe3遇KSCN溶液显红色+Fe2遇KSCN溶液不显红色3、Fe2+和Fe3+的相互转化《铁的重要化合物》学案1、观察含铁元素的试剂,并从元素组成的角度分析它们的物质类别,填写下表....篇二:2015-2016学年优质课《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教案《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金属铁、氯化亚铁、氯化铁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探究实验,使学生掌握金属铁、氯化亚铁、氯化铁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了解Fe3+的检验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金属铁、氯化亚铁、氯化铁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探究实验,使学生学会预测物质的性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进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铁及其化合物(第2课时)大单元-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单元1. 通过学习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学会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视角认识具有变价元素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并建立认识模型,丰富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
2. 通过实验探究铁的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
体会实验对认识和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作用,形成证据意识。
3. 通过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以及工业制备铁黑颜料的生产流程的讨论等真实情境,让学生感受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化学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水平;能建立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铁黑(Fe3O4)是常见的铁系颜料。
一种制取铁黑的实验流程如下图所示:制取铁黑的反应原理可表示为:Fe(OH)2+2Fe(OH)3∆→Fe(OH)2·2Fe(OH)3∆→Fe3O4+4H2O(1)制取铁黑的反应原理中涉及铁的氢氧化物,它们又该如何制备?你想探究它们的哪些相关性质?(2)你知道哪些铁的氧化物?你想探究它们的哪些相关性质?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样的应用呢?【任务三】实验探究氢氧化亚铁和氢氧化铁的性质【任务四】认识铁系颜料——探究铁的氧化物【任务五】解决问题——铁及其化合物知识的综合应用学习目标情境导入学习任务【任务三】实验探究氢氧化亚铁和氢氧化铁的性质1.如何制备氢氧化亚铁?——氢氧化亚铁的性质【活动设计】在FeSO 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
白色灰绿色红褐色实验中生成的氢氧化亚铁是________色絮状固体,迅速变成_________,最后变成________,反应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亚铁盐与碱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这一性质,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即Fe2+在碱性条件下易被氧化,据此进一步讨论在制备氢氧化亚铁时应尽可能隔绝空气,思考实验中要改进的地方,如将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滴管伸入试管中硫酸亚铁溶液的液面下再挤出氢氧化钠溶液或在硫酸亚铁溶液液面上方加一层煤油。
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活动教案实验活动教案,以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2. 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制备方法;3. 探究铁及其化合物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二、实验器材和药品。
1.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玻璃棒、燃烧瓶、烧杯、玻璃棉、酒精灯等;2. 实验药品,铁粉、铁钉、铁砂、铁细粉、硫酸铁、氢氧化钠、氢氧化铵、氢氧化钾、氯化铁等。
三、实验步骤。
1. 实验一,铁的物理性质。
(1)将一小部分铁粉放入试管中,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然后在酒精灯上加热。
(2)观察铁粉受热后的变化,记录下观察结果。
2. 实验二,铁的化学性质。
(1)在燃烧瓶中放入适量的铁粉,加热至红热状态后,用玻璃棒将其迅速放入试管中,然后用玻璃棉堵住试管口。
(2)观察试管内的现象,记录下观察结果。
3. 实验三,铁的制备。
(1)将铁钉放入燃烧瓶中,然后用酒精灯加热。
(2)观察铁钉的变化,记录下观察结果。
4. 实验四,铁的化合物性质。
(1)将铁粉与硫酸铁溶液混合,观察反应现象。
(2)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氯化铁溶液中,观察反应现象。
(3)将氢氧化铵溶液滴入氯化铁溶液中,观察反应现象。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1. 实验一,铁的物理性质。
铁粉受热后发生氧化反应,产生了黑色的氧化铁。
2. 实验二,铁的化学性质。
铁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了明亮的火花,同时发出“嘭嘭”声,形成了氧化铁。
3. 实验三,铁的制备。
铁钉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产生了黑色的氧化铁。
4. 实验四,铁的化合物性质。
(1)铁粉与硫酸铁溶液混合后,产生了黑色的沉淀,这是由于铁与硫酸铁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铁沉淀。
(2)氢氧化钠溶液滴入氯化铁溶液中,产生了红褐色的沉淀,这是氢氧化铁的沉淀反应。
(3)氢氧化铵溶液滴入氯化铁溶液中,产生了棕黄色的沉淀,这是氢氧化铁的沉淀反应。
五、实验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铁在氧气中燃烧会产生氧化铁;2. 铁与硫酸铁、氢氧化钠、氢氧化铵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会产生相应的沉淀。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铁金属材料《实验活动二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实验观察铁及其化合物的宏观性质(如颜色、状态、溶解性等),理解这些性质与其微观结构(如离子类型、化合价等)之间的关系。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实验操作,观察铁及其化合物在不同条件下的转化反应,理解化学变化中的守恒思想和平衡原理。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基于实验证据,运用逻辑推理构建铁及其化合物性质变化的模型,并能用此模型解释实验现象。
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在实验过程中,强调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实验观察与记录。
•理解铁离子(Fe²⁺、Fe³⁺)的检验方法及其实验操作。
三、教学难点•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准确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并能用化学原理进行解释。
四、教学资源•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铁及其化合物》相关内容。
•实验器材与试剂:铁粉、氯化亚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硫氰酸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试管、滴管等。
•实验安全手册与防护措施。
•多媒体教学课件(用于展示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及预期现象)。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讲授法与讨论法结合: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及结论。
•观察记录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通过展示铁及其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如铁制品、补铁剂、铁锈等),引导学生思考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本次实验活动的主题。
•明确目标:简要说明实验活动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探究铁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了解铁的氧化物的性质。
3、掌握铁的氢氧化物的制备和性质。
4、认识铁盐和亚铁盐的性质及相互转化。
二、实验用品1、仪器:试管、胶头滴管、药匙、镊子、酒精灯、火柴、石棉网、三脚架、烧杯。
2、药品:铁丝、铁粉、还原铁粉、氧化铁、氧化亚铁、四氧化三铁、氯化亚铁溶液、氯化铁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稀硫酸、KSCN 溶液、铁粉、铜片。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一)铁单质的性质1、观察铁单质的物理性质用镊子夹取一段铁丝、少量铁粉和还原铁粉,分别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光泽,并感受其硬度。
现象:铁丝呈银白色,有金属光泽,质地较硬;铁粉呈黑色,无光泽,质地较软;还原铁粉呈黑色,无光泽,颗粒细小。
2、铁与氧气的反应将一段铁丝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红热,迅速伸入氧气瓶中。
现象: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3Fe + 2O₂=点燃= Fe₃O₄3、铁与稀盐酸的反应取少量铁粉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现象: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浅绿色。
化学方程式:Fe + 2HCl = FeCl₂+ H₂↑4、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将一根洁净的铁丝插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
现象: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化学方程式:Fe + CuSO₄= FeSO₄+ Cu(二)铁的氧化物的性质1、氧化铁与稀盐酸的反应取少量氧化铁粉末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现象:红色粉末逐渐溶解,溶液变为黄色。
化学方程式:Fe₂O₃+ 6HCl = 2FeCl₃+ 3H₂O2、氧化亚铁与稀盐酸的反应取少量氧化亚铁粉末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溶解,溶液变为浅绿色。
化学方程式:FeO + 2HCl = FeCl₂+ H₂O3、四氧化三铁与稀盐酸的反应取少量四氧化三铁粉末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溶解,溶液变为黄绿色。
教师活动教师:人类最早使用的铁,是来自太空的陨铁。
铁在自然界中可以像陨铁中的铁那样以单质形态存在,但主要是以+2价和+3价化合物的形态存在于矿石中。
(展示图片)教师:铁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硅和铝,居第四位。
教师:丹霞地貌的岩层因Fe 2O3而呈红色。
(展示图片)教师: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是甘肃灵台出土的春秋初年秦国的短柄铁剑,这说明春秋初年我国已掌握了冶铁技术。
战国中期以后,铁制工具在社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工业炼铁的原理是用还原的方法把铁从铁矿中提炼出来。
教师: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认真倾听,配合书本记忆。
拓展知识面,帮助同学们更好的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新课讲解】铁的单质教师:①有延展性和导热性。
②能导电,但其导电性不如铜和铝。
③能被磁铁吸引。
④熔点:1535℃;沸点:2750℃;密度:7.86g/cm3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它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思考讨论】观察下列反应式,查看铁的化合价变化有何异同。
做好笔记,和老师一起学习概念。
老师和同学一起讨通过列点,帮助学生归纳记忆。
通过讨论,帮助同学对知答案:第一个方程式:铁元素的化合价升高,0→+3;第二个方程式:铁元素的化合价升高,0→+2;第三个方程式:铁元素的化合价升高,0→+2.【思考讨论】为什么有的反应式中铁的化合价变成+2,有的变成+3?教师:在一定条件下,铁作为还原剂能与某些非金属单质、酸和盐溶液反应。
铁与氧化性较弱的氧化剂(如盐酸、硫酸铜等)反应,铁原子失去2个电子生成+2价铁的化合物。
Fe–2e-→Fe2+铁与氧化性较强的氧化剂(如氯气等)反应,铁原子则失去3个电子生成+3价铁的化合物。
Fe–3e-→Fe3+【思考讨论】在钢铁厂的生产中,炽热的铁水或钢水注入模具之前,模具必须进行充分的干燥处理。
这是为什么呢?(提示:铁与水会反应吗?)论,思考问题。
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思考问题。
【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涉及Fe2+、Fe3+的性质与检验、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明确检验Fe2+和Fe3+时的注意事项及成功制备Fe(OH)2的关键。
【精确解读】实验一: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实验项目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Fe2+、Fe3+与NaOH溶液反应取两支试管,分别盛适量FeSO4、FeCl3溶液,加入适量NaOH溶对于FeSO4溶液,先生成的是白色沉淀,FeSO4+2NaOH=Fe(OH)2↓+Na2SO4;4Fe(OH)2+2H2O+O2=4Fe(OH)3↓;FeCl3+3NaOH=Fe(OH)3↓+3NaCl实验二: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④在氯化铁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再加入足量Cu片(或铁粉或锌片)加入KSCN溶液出现血红色,加入足量Cu片(或铁粉或锌片)后血红色消失2Fe3++Cu=2Fe2++Cu2+Fe3+具有氧化性【精细剖析】1.检验Fe2+、Fe3+的常用方法(1)用KSCN溶液和氯水(2)用NaOH溶液(3)含Fe2+、Fe3+的混合溶液中Fe3+、Fe2+的检验错误!错误!溶液变血红色,说明含有Fe3+错误!错误!KMnO4溶液紫红色褪去,说明含有Fe2+。
2.检验Fe2+和Fe3+时的注意事项(1)检验Fe2+时不能先加氯水后加KSCN溶液,也不能将加KSCN后的混合溶液加入到足量的新制氯水中(新制氯水可能氧化SCN-)。
(2)Fe3+、Fe2+、Cl-同时存在时不能用酸性KMnO4溶液检验Fe2+(Cl-能还原酸性KMnO4,有干扰)。
(3)检验Fe2+、Fe3+的其他方法①检验Fe2+最好、最灵敏的试剂是铁氰化钾K3[Fe(CN)6]:3Fe2++2[Fe(CN)6]3-===Fe3[Fe(CN)6]2↓(蓝色)。
②检验Fe3+也可用苯酚(C6H5OH),在FeCl3溶液中滴加苯酚,溶液显紫色.3.成功制备Fe(OH)2的关键Fe(OH)2具有很强的还原性,易被氧化为Fe(OH)3。
第三节铁及其化合物教师提问:铁的单质能和很多物质产生反应产生铁的化合物,那么铁的重要化合物有哪些呢?教师: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在问题中引出本节课内容。
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新知识的注入。
讲授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新课讲解】铁的氧化物教师:铁元素可以形成三种氧化物,分别是氧化亚铁(FeO)、氧化铁(Fe2O3)和四氧化三铁(Fe3O4)。
教师:通过表格展示各种氧化物的异同:教师:铁的氧化物都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发生反应。
氧化铁和氧化亚铁是碱性氧化物,它们都能与酸发生反应,分别生成铁盐和亚铁盐。
记录笔记,认真倾听。
通过书写和口述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记忆。
【思考讨论】教师:你知道氧化铁和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式吗?答案: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6HCl ——2FeCl3 + 3H2O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3H2SO4——Fe2(SO4)3 + 3H2O教师:氧化铁和酸反应的离子反应式你会写吗?答案:离子反应式:Fe2O3 + 6H+——2Fe3+ + 3H2O 【思考讨论】教师:你知道氧化亚铁和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式吗?答案:氧化亚铁和稀盐酸反应:FeO + 2HCl ——FeCl2 + H2O氧化亚铁和稀硫酸反应:FeO + H2SO4——FeSO4 + H2O教师:氧化铁和酸反应的离子反应式你会写吗?答案:离子反应式:FeO + 2H+——Fe2+ + H2O 【新课讲解】铁的氢氧化物教师:铁有两种氢氧化物,氢氧化铁(Fe(OH)3)和氢氧化亚铁(Fe(OH)2)它们可以分别由相对的可溶性盐与碱溶液反应而制得。
注:Fe(OH)3和Fe(OH)2都是不溶性碱,它们都能与酸发生反应。
【思考讨论】教师: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的FeCl3溶液,然后滴入NaOH溶液。
观察并描述发生的现象。
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思考问题。
记录笔记,认真倾听。
老师和同学一起观察实验现象,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