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简介
- 格式:pptx
- 大小:2.18 MB
- 文档页数:16
简析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人工湿地是在模拟自然湿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由人类自行建造和监管控制。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特色净污技术,综合运用生物、化学、物理原理来实现对污水的处理和净化,与传统的二级生化处理工艺相比,不仅净污效果好、工艺设备简单、维护费用低廉、系统配置可塑性强,而且净化之后的水源具有一定的生物安全性,因此,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随着近年来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研究,促成了许多城市都开始建造本地区的人工湿地工程,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其发展前景也更加广阔。
1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概述1.1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机制早在1953年,德国的凯撒博士就在研究中证实芦苇能够有效清洁水中的有机质和无机物,并由此开发出了植物过滤系统。
1977年“根区法”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初步萌芽形成,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并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
人工湿地由人工基质作为填料,和水生植物组成一个生态系统,利用该系统中基质、水生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借助基质的过滤、沉淀、吸附、离子交换、微生物分解等化学、生物、物理原理实现对污水的高度净化。
1.2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基本类型根据工程设计原理和水体流动差异,可以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分为水平潜流湿地系统、表面流湿地系统、垂直流湿地系统三种类型。
其中,水平潜流湿地系统的保湿性良好,对一些重金属和有机物能够起到良好的去除效果,而且不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表面流湿地系统不需要人工基质作为填料,工程造价较低,但是对水的负荷力较低,净污能力有限。
垂直流湿地系统很好地综合了两者的优势,但是由于工程造价高,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并没有在大范围内得到推广使用。
2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优势与不足2.1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优势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与传统的二级生化处理工艺相比,其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工程建造成本低廉,设备维护也比较简单,其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是普通污水处理厂的10%甚至更多,因而大面积的推广使用可以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2)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主要由人工基质和水生植物组成,人工基质的选择空间较大,土壤、细沙、石灰石、砾石等都可以作为填料,填料组成不同,基质的净污能力也不同,因此,可以根据污染物的种类和性质选择合适的填料组合,有针对性地处理污水。
应用人工湿地处理城镇生活污水Application of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Domestic Wastewater Treatment(一)人工湿地的概念人工湿地(CW—Constructed Wetland)污水处理技术的特点是处理效果好、氮磷去除能力强,运转维护管理方便、工程基建和运转费用低以及对负荷变化适应能力强等,比较适合于技术管理水平不高,规模不大的城镇或乡村的污水处理。
人工湿地的净化机理:湿地系统成熟后,填料表面和植物根系将由于大量微生物的生长而形成生物膜。
废水流经生物膜时,大量的SS 被填料和植物根系阻挡截留,有机污染物则通过生物膜的吸收、同化及异化作用而被除去。
湿地系统中因植物根系对氧的传递释放,使其周围的环境中依次出现好氧、缺氧、厌氧状态,保证了废水中的氮磷不仅能通过植物和微生物作为营养吸收,而且还可以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将其除去,最后湿地系统更换填料或收割栽种植物时将污染物最终除去。
人工湿地对废水的处理综合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种作用。
(二)人工湿地的构造绝大多数自然和人工湿地组成见下图:(三)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机理1、SS 去除路径SS 中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
生活污水中的大块物质可通过格栅去除,其他部分小颗粒物质可在生态滞留塘中去除。
在人工湿地中去除SS 相当迅速,其主要机理是沉淀、聚集和表面粘附。
2、COD 和BOD 去除途径通过湿地的过滤作用将不溶性的有机物截留在湿地中;而可溶性的有机物则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降解过程分解去除。
通过好氧和厌氧代谢实现生物降解,从而降低了污水中的BOD 和COD。
3、N 的去除机理湿地系统中氮的去除途径包括填料的吸附作用、微生物作用及植物的吸收和少部分以NH3 形式挥发,但植物直接吸收和挥发的氮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主要的去除途径是通过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来完成的。
使氮的一种形式转到另一种形式的过程是矿化、生物吸收、硝化和异化。
人工湿地法污水处理技术资料2009年1月10日目录一:人工湿地技术简介 (2)1.1人工湿地的概念 (2)1.2 人工湿地的类型 (3)1.3 人工湿地的构造 (5)二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机理 (7)2.1 有机物的去除 (7)2.2 氮的去除 (7)2.3 磷的去除 (8)2.4 悬浮物的去除 (8)三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的优缺点 (9)一:人工湿地技术简介1.1人工湿地的概念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CW-Constructed Wetland)一种人工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种有水生植物的土地上,按不同方式控制有效停留时间并使其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在物理、化学、生物共同作用下,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来实现水质净化的生物处理技术。
采用人工湿地技术净化污水始于1953年德国的Max Planck研究所,该研究所的Seidel博士在研究中发现芦苇能去除大量有机物和无机物。
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出水水质稳定、氮、磷去除能力强、运转维护管理方便、工程基建和运转费用低、对负荷变化适应能力强、适于处理间歇排放的污水等主要特点。
同时,人工湿地对保护野生动物和提高局部地区景观的美学价值也有益处。
因此,大力开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对我国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我国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1.2 人工湿地的类型人工湿地的基本类型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FWS):和自然湿地相类似,水面位于湿地基质层以上,其水深一般为0.3—0.5m,采用最多的水流形式为地表径流,这种类型的人工湿地中,污水从进口以一定深度缓慢流过湿地表面,部分污水蒸发或渗入湿地,出水经溢流堰流出。
这种类型的人工湿地具有投资少、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等优点。
潜流型人工湿地系统(SFS):污水在湿地床的表面下流动,利用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植物根系及表层土和填料的截留作用净化污水。
人工湿地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运用人工湿地技术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来处理污水的方法。
它利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质、氮、磷等进行生物降解和吸附,使其转化为对生物较为友好的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人工湿地技术在污水处理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一种环保、高效、经济的水处理手段。
人工湿地技术利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质、氮、磷等进行生物降解和吸附,从而实现净化水质的效果。
在人工湿地中,湿地植物的根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物附着面,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并能有效吸附和降解水中的污染物质。
湿地植物也能通过自身的生长代谢作用,吸收部分水质中的氮、磷等养分。
通过这些生物和植物的作用,使得水质得到有效的净化。
1. 城镇污水处理:在城市污水处理中,人工湿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雨水处理、水体修复等方面。
通过搭建人工湿地系统,可以有效处理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质、氮、磷等污染物质,净化城市水体,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2. 农村污水处理:在农村地区,由于缺乏规范的污水处理设施,导致农村污水排放对周围环境带来严重污染。
人工湿地技术可以在农村地区进行简单、有效的污水处理,将农村污水中的有机物质、氮、磷等污染物质降解和吸附,净化农村水体,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2. 经济高效:人工湿地技术的建设成本相对地下管道、化学处理等传统处理方法来说要低很多。
而且,在运行维护过程中,也不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和化学药剂,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
3. 投资回报快:由于人工湿地技术的建设成本低、运行成本低,因此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就能够收回投资,并且还能够为相关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四、人工湿地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发展趋势目前,人工湿地技术在污水处理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是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如何提高生物降解效率、增加湿地植被的吸附能力等。
未来,人工湿地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技术水平:未来人工湿地技术将更加注重技术的创新和提高,以提高处理效率和净化水质的效果。
人工湿地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运用人工湿地技术是一种利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态系统功能进行污水净化的处理技术。
它模拟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通过湿地植物的吸收、吸附、降解等生理作用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悬浮物、营养物质、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去除,实现污水的治理和资源化利用。
人工湿地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运用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人工湿地技术可以高效地去除有机物污染物。
湿地植物通过吸附、吸收和降解的方式去除了污水中的有机物,使污水中的COD、BOD等指标明显降低。
野生芦苇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生化反应能力,可以将有机物质分解为无机物质,使水质得到显著改善。
人工湿地技术可以有效去除悬浮物污染物。
湿地植物的根系和湿地填料可以起到滤网的作用,能够截留和降解污水中的悬浮物,使水体澄清。
湿地植物的根系还能够吸附和吸收微粒状颗粒物,进一步提高悬浮物的去除效果。
人工湿地技术对营养物质的去除效果显著。
湿地植物通过吸附、吸收和降解的方式去除了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如总磷、氨氮等。
湿地植物的根系和湿地填料通过异化和吸收作用,能够将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植物生物量,实现了对营养物质的资源化利用。
人工湿地技术还具有节能、低成本、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比于传统的化学处理方法,人工湿地技术无需投入大量能源和化学药剂,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同时维护和管理成本较低,适合中小型农村和城市的污水处理需求。
人工湿地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运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态修复和水质净化技术。
随着对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视,人工湿地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简述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摘要:介绍了人工湿地的概念、类型及特点,同时分析了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净化机理,并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同时指出该技术对于节省资金、保护水环境以及进行有效的生态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净化机理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概述1.1人工湿地定义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环境之间的过渡带。
湿地是一种具有最高初级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它不仅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生长繁殖的场所,还具有涵养水分、调节气候的功,更重要的是湿地具有净化污水的功能,因而被誉为“地球的肾脏”。
湿地被应用于污水净化始于20世纪50年代,而用人工湿地进行污水净化的研究始于70年代末,其特点是投资省、处理效果好、运行维护方便,它属于一种生态治理污水的方法,可作为传统污水处理技术的一种有效替代方案,这对于节省资金、保护水环境以及进行有效的生态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合处理污水的能力受到人工设计控制,故处理效果大大超过了自然湿地。
人工湿地比天然湿地污水处理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因为人工湿地部分采取了人为控制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水力条件,提高湿地利用效率,从而可以优化系统去除BOD 和COD,营养元素和细菌性污染物的性能。
它不仅可以为昆虫和其他动物提供生存环境,也可以作为一种美学景观。
1.2人工湿地的分类及组成人工湿地根据湿地中主要植物形式可以分为:浮生植物系统、挺水植物系统和沉水植物系统。
人工湿地系统根据水流的形式可建成自由表面流湿地、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流人工湿地。
①自由表面流湿地(SFW型)。
②潜流人工湿地(SSFW 型)。
③垂直流人工湿地(VFM型)。
人工湿地是由基质、微生物、水生植物组成的。
2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净化机理2.1植物的去污机理植物是湿地中最重要的去污成分之一。
用于处理湿地的植物通常是生长快、生物量大、吸收能力强的水生草本植物。
在通过吸收移走养分的能力方面,挺水植物被普遍认为不如水葫芦(Eichhorniacrassipes)这类漂浮植物,因为后者往往有极快的繁殖速度,且根系直接从水体中吸收养分与元素,并对悬浮颗粒产生过滤与吸附效果。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人工湿地是指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共同作用,对污水进行净化的一种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利用植物的吸附、吸收和生物降解作用,通过土壤的过滤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得到有效去除,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近年来,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一种受到重视的环保治理技术。
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优势1. 生态环境友好。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不需要依赖化学药剂,减少了化学药剂对环境的污染。
人工湿地在进行水质净化的过程中可以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构建。
2. 投资成本较低。
相比于传统的化学法、生物法等处理技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基建成本相对较低,维护管理成本也较低,减少了运行维护过程中的能耗和耗材成本,对工程建设投资和运行维护成本的节约具有明显的优势。
3. 处理效果稳定。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对水质的净化效果较为稳定,同时具有较强的抗冲击性能,可以适应不同水量和水质的处理要求。
4. 适用范围广泛。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可以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污水处理,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不同层次和不同规模的设计和建设,适用范围广泛。
5. 兼顾废弃物资源化。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中的植物和土壤等资源可以有效回收利用,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的目的。
1. 工程设计。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科学选择适宜的处理方式和布置形式。
还要合理确定处理规模和处理能力,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治理效果。
2. 植物选择。
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中应合理选择耐污耐盐、生长迅速、适应能力强的植物种类,以充分发挥植物在水质净化中的作用。
3. 运行管理。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管理对其处理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定期对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四、发展趋势和展望1. 技术研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也在不断进行研究和创新,以提高处理效率,降低建设成本,提高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引言在农村地区,由于缺乏合适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通常被直接排放到周围的水体中,给环境和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工湿地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的处理生活污水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原理、优势及应用情况。
1. 人工湿地的原理人工湿地是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工作原理,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来处理污水。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自然湿地的作用自然湿地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湿地植物和微生物。
湿地植物可以通过吸收和利用水中的营养物质来生长,从而起到过滤和净化水质的作用。
微生物可以降解和转化有机物质,使其变得更加稳定和无害。
1.2 人工湿地的构建人工湿地是通过人工手段构建一个类似于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包括人工湿地底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等。
人工湿地一般分为水平流和垂直流两种形式,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形式进行建设。
1.3 污水的处理过程当污水进入人工湿地后,首先经过过滤层,其中的大颗粒物质被截留下来,起到初级过滤的作用。
然后,污水通过湿地植物的根系,植物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并释放氧气,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最后,微生物降解和转化有机物质,将其还原为无害的物质,完成整个处理过程。
2. 人工湿地的优势相比于传统的生活污水处理方法,人工湿地具有以下几个优势:2.1 低成本人工湿地的建设和运维成本相对较低,不需要大规模的设备和高技术要求。
转化废弃的人工湿地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可以有效节省投资和运营成本。
2.2 高效性人工湿地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
同时,人工湿地还能够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 灵活性人工湿地的建设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和改进,适应不同的农村地区的特点和需求。
同时,人工湿地还可以作为自然湿地的补充,增加湿地面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一、人工湿地技术的比选优势人工湿地技术的优势在于:1)可实现无动力、无新投物料运行,运行过程中人为介入较少,最大程度上降低了运行成本和技术复杂性,适用于农村地区对成本和技术的考量;2)人工湿地可充分利用农村的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建设,也可利用农村已有的水塘、涝池等实施改造,简单易行,同时自身具有一定的景观效果;3)体现了生态治水理念,采用人工湿地治理源头(生活点源和农业面源)、支流、主流湿地回归的系统工程,可共同构建农村水污染防治综合体系,最终还河流于自然。
二、人工湿地分类在工程实践中,通常按水流方式将人工湿地分为表面流型人工湿地、水平潜流型人工湿地和垂直流型人工湿地。
三种类型人工湿地的对比分析见表1。
(1)表面流型人工湿地:污水在湿地内呈推流式前进,出水由溢流堰流出,水面始终位于湿地填料表面以上,水深为0.3~0.5m。
(2)水平潜流型人工湿地:水流进入湿地后,在根系层中沿水平方向缓慢流动,出口处穿孔管集水后溢流出水。
(3)垂直流型人工湿地: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上部进水,单向下行流,湿地底部出水;另一种是通过中部隔断装置,实现上部进水,强制水流先下后上,上部出水。
三、人工湿地技术设计人工湿地的设计应在分析污水特征、环境现状、出水水质要求的基础上,先确定人工湿地类型,后进行人工湿地工程设计。
3.1 进水水质污水水质需通过现场调查得到,但考虑到人工湿地处理能力和保障处理效果,进水水质建议参照执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5―2010)的有关规定,系统进水水质应满足表2要求,不满足表2要求的污水需考虑在人工湿地前增设预处理设施。
3.2 面积设计湿地面积计算是设计工作的重要环节,设计工作中常采用两种方法,具体如下:方法一:依照《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5―2010)确定的设计参数(见表3),用BOD5有机负荷推算湿地面积,再用水力负荷、水力停留时间参数校核,最终确定湿地面积。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引言人工湿地是指通过模仿自然湿地的生态功能,利用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等生态系统组成部分,对污水进行净化的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处理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因其低成本、高效率和环境友好等优势,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原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原理和自然湿地净化污水的原理类似。
通过植物的吸收和根系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以及土壤的过滤和吸附作用,对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进行去除。
具体而言,人工湿地主要通过以下几个过程实现污水的净化:1.植物根系吸收:湿地植物的根系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其中包括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2.土壤过滤:污水经过湿地中的土壤层时,可以通过土壤颗粒的过滤和吸附作用,去除其中的悬浮颗粒和一些有机物。
3.微生物降解:湿地土壤中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降解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4.氮磷去除:湿地内的特定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可以通过吸收和转化等过程,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防止它们进入水体,造成水质污染。
人工湿地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处理方式和结构形式,人工湿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表面流人工湿地:污水通过人工湿地的地表流动,植物根系和土壤层对其进行净化。
这种类型的人工湿地适用于处理较小规模的污水,并且能够提供较好的景观效果。
2.垂直流人工湿地:污水以垂直流动的方式通过人工湿地,其中包括垂直流床和垂直流滤池。
这种类型的人工湿地具有较高的容积负荷和较大的处理效率。
3.人工湿地-水体界面湿地:将人工湿地与水体结合起来,通过水体的循环流动,实现污水的净化。
这种类型的人工湿地适用于水质改善和生态景观的构建。
4.陆地人工湿地:将人工湿地建在陆地上,通过植物根系和土壤层对污水进行净化。
这种类型的人工湿地适用于处理较大规模的污水,并且能够节约土地资源。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概述【摘要】有研究表明,利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较其他方法优势明显,近年来这项技术已被广泛应用。
本文详细叙述了这项技术的净化机理以及在处理酸性矿井水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人工湿地;机理;矿井水0.引言人工湿地是一种由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是一个由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周围环境所组成的复杂的集成系统[1]。
利用基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达到减少矿区污染,提高矿区生产生活用水的循环使用率改善矿区水环境的目的。
利用人工湿地处理矿区废水这项技术最早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英国。
我国也与1988年在北京昌平开展了利用人工湿地进行污水处理的实验。
近年来这项技术在我国发展迅速,目前已广泛应用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之中。
并且有研究表明采用人工湿地处理矿井废水较其他方法有明显优势,近年来已成为矿区水污染处理的研究热点。
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机理1.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机理概述[2]一般认为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是一个由物理沉积、化学反应、生化反应相结合的过程,即应用湿地中物理、化学、生物的协同作用达悬浮物,污水进入湿地,经过基质层和植物的茎叶和根[3],使污水中的污染物得到净化污水。
其中物理作用主要是通过过滤、吸附、截留水中的浮物固体得到过滤,并沉积在基质层中;化学作用主要是氧化分解反应,污水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吸附、沉淀、离子交换等反应加以去除。
化学反应是否显著主要取决于基质的化学成分;生化反应是去除有机污染物的主要作用,生长在湿地中的挺水植物通过叶吸收和茎杆的运输作用,将空气中的氧转运到根部再经过植物的根部表面组织扩散[4],在根须周围形成好氧区,这样在植物根须周围就会有大量好氧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在根须较少的地方将形成兼性区和厌氧区[5],发生兼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作用由于这种基质中好氧区和厌氧区的同时存在,十分利于硝化和反硝化反应的进行,从而达到除氮效果[5]。
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处理技术一、污水处理厂尾水的处理技术污水处理厂尾水常用的处理技术有活性炭吸附技术、膜分离技术、高级氧化技术等。
活性炭吸附技术是利用多孔性的活性炭,使水中一种或多种物质被吸附在活性炭表面而去除的方法,去除对象包括溶解性的有机物质、合成洗涤剂、微生物、病毒和一定量的重金属,并能够脱色、除臭。
活性炭、磺化煤、沸石、焦炭等都是水处理常用的吸附剂,活性炭经过活化后碳晶格形成形状和大小不一的发达细孔,大大增加比表面积,提高吸附能力。
活性炭的细孔有效半径一般为1~10 000 nm。
按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定义,微孔半径在2 nm以下,过渡孔半径一般为2~50 nm,大孔半径为50 nm以上。
小孔容积一般为0.15~0.90 mL/g,过渡孔容积一般为0.02~0.10 mL/g,大孔容积一般为0.20~0.50 mL/g。
其优点是操作过程容易控制,适应性很强,对分子量在500~3 000 Da的有机物去除明显。
其基建和运行费用较高,并且容易产生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对突发性污染适应性差。
膜分离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在一定的压力下,当原液流过膜表面时,膜表面密布的许多细小的微孔只允许水及小分子物质通过而成为透过液,而原液中体积大于膜表面微孔径的物质则被截留在膜的进液侧,成为浓缩液,因而实现对原液的分离和浓缩的目的。
膜分离法的主要特点是无相变、能耗低,装置规模根据处理量的要求可大可小,而且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启动快、运行可靠性高、不污染环境、投资少、用途广等优点。
但其强度低、寿命短、抗污染能力差,并且还需要清洗及更新。
高级氧化技术又称做深度氧化技术,以产生具有强氧化能力的羟基自由基(·OH)为特点,在高温高压、电、声、光辐照、催化剂等反应条件下,使大分子难降解有机物氧化成低毒或无毒的小分子物质。
但是其处理效率有待提高。
由于尾水水量大,一般污水处理厂的规模都是每天几万立方米,对于以上这些处理方法来说,根本不可能实现。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导则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导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污水的日益重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人工湿地技术是污水处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介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定义、原理和应用,并且介绍一些处理技术及其优势。
一、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定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一种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生物处理技术,它将室内或室外的人工湿地系统与传统的化学和物理处理系统相结合,用于减少污水中的有害物质。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的重要特征是:它不需要大量的能量和化学药剂,也不会产生大量的废物;它具有自我净化能力,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原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原理是利用一些生物和化学过程,如微生物代谢、生物降解、化学氧化、生物吸附、化学反应、水质变化等,从而减少污水中的有害物质。
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应用1、生物过滤:生物过滤是将水流入一个容器,然后通过一定的结构和系统将水中的有害物质过滤出来。
这种方法通常使用生物过滤材料,如碳酸钙、铝酸盐、石灰、藻类和砂子,可以有效减少水中的有害物质。
2、生物吸附:生物吸附是利用一定材料(如树脂、泥土或藻类)吸附水中的有害物质,然后将这些有害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3、生物降解:生物降解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能力将有害物质分解成无害的产物。
这一过程通常不会产生新的化学反应,而是利用微生物对有害物质的吸收、分解和代谢。
4、化学氧化:化学氧化是利用化学反应将有害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例如,利用氧化剂可以将有机物氧化成无机物,从而使其不再具有有害性。
四、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优势1、低能耗: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只需要很少的能量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而传统的化学和物理处理方法却需要大量能量。
2、低成本:人工湿地处理方法不需要大量昂贵的设备和化学药剂,因此在成本上大大减少。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简介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是利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在一定的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建立起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当水通过系统时,其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或分解,使水质得到净化。
该技术具有建造成本较低、运行成本很低、出水水质非常好、操作简单等优点,同时如果选择合适的湿地植物还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
适用范围经过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可以达到地面水水质标准,因此它实际上是一种深度处理的方法。
一、人工湿地系统的构造人工湿地是由填料、水生植物共同组成的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系统①湿地填料的选择填料的选择对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填料在人工湿地中为植物提供物理支持,为各种化合物和复杂离子提供反应界面及对微生物提供附着。
常用到的填料有土壤、砾石、砂、沸石、碎瓦片、灰渣等。
根据处理目的,污染物的特征不同而有不同的填料选择。
一般来说,以处理SS、COD和BOD为主要特征污染物时可选用土壤、细沙、粗砂、砾石、碎瓦片或灰渣中的一种或几种为填料。
对脱N除P 要求高的,可以选择对这两者有较强去除能力的填料进行优化组合。
如采用沸石和石灰石的结合既考虑了沸石对NH4+-N的吸附、活化土壤中难溶性P及进行生物再生作用又利用了石灰石对P的高吸附特性,达到同时脱N除P的目的。
现在填料的选择多偏向于较大颗粒的粒径,原因是水流在粒径较大的填料床内的短路最小,能够形成渠流,并且堵塞现象发生少,不易分散。
②水生植物的选择植物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的作用有:将景观水中的部分污染物作为自身生长的养料而被吸收;能够将某些有毒物质的重金属富集、转化、分解成无毒物质;根系生长有利于景观水均匀地分布在湿地植物床过水断面上,向根区输送氧气创造有利于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良好根区环境;增加或稳定土壤的透水性。
可用于组合式湿地的植物有:芦苇、香蒲、灯心草、风车草、水葱、香根草、浮萍等,其中应用最广的是芦苇。
植物的选择最好是取当地的或本地区天然湿地中存在的植物,以保证对当地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并尽可能地增加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以提高湿地系统的综合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