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中医药文化培训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11
春节期间的传统医药保健知识讲座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欢聚一堂,享受美食和亲情。
然而,在这个充满快乐和热闹的节日里,我们也要注意保持健康。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春节期间的传统医药保健知识,本次讲座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以下内容:五味调养、穴位按摩和中药食疗。
一、五味调养中医学认为,五味平衡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五味包括酸、甘、苦、辣和咸。
各种食物的口味都属于这五味之一,并且每种味道都具有不同的调养效果。
在春节期间,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和需求来调整食物的味道。
例如,对于体寒的人来说,适当多吃一些温性的食物,如姜、葱、羊肉等;而对于体热的人来说,可以选择一些清凉解暑的食物,如绿豆、苦瓜等。
通过调整五味的摄入,我们可以更好地平衡身体的阴阳,达到保健的效果。
二、穴位按摩春节期间,我们通常会有许多亲朋好友相聚,而很多人可能会感到身体疲劳或者焦虑不安。
这时候,我们可以尝试一些穴位按摩来缓解不适。
例如,太阳穴是人体上一个常用的穴位,按摩太阳穴可以缓解头痛和眼疲劳;手心是另一个常用的穴位,按摩手心可以舒缓情绪和放松身心。
此外,足底和背部也是常用的按摩穴位,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舒缓压力。
在春节期间,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按摩这些穴位,达到舒缓疲劳的效果。
三、中药食疗春节期间,我们会食用各种各样的美食,但有时过度的油腻和辛辣食物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负担。
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中药食材来进行食疗。
例如,红枣和山药有补气养血的作用,适合体虚的人食用;枸杞和菊花则有明目的效果,可以帮助缓解眼睛疲劳。
此外,姜、蒜、大葱等调料也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通过合理选择中药食材,我们可以达到调理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
综上所述,春节期间的传统医药保健知识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五味调养、穴位按摩和中药食疗,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享受这个美好的节日。
希望本次讲座的内容对大家有所启发,让我们在春节期间保持快乐和健康!。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中医药文化12级骨伤一班杨慧、郑楠、席金涛、赵彩云、陈亦鹏、刘紫奕、黄金摘要: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古代民俗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紧密联系经久不衰,我们从中国古代五大传统节日中的经典民俗活动,论述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活动蕴涵的中医药文化。
在这些传统节日习俗中,主要体现的就是人们的“治未病”思想。
关键词:传统节日民俗;中医药文化;治未病思;中国传统文是我国独有的宝贵文化,是从数千年的生活实践中积累出来的。
在当时先进哲学思想指导下,对大量的实际经验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整理、研究,从中引出规律性的结论,并使之升华到理论高度,并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体现在经久不衰的传统节日之中。
这些节日中蕴涵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知识,现在我们从春节、清明、端午、重阳、冬至来论述中医药文化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以及我们从民俗文化中学到的中医药知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算是“治未病”思想。
1、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旦。
春节的习俗除了有我们熟知的贴红春联、红窗花、放爆竹、守岁等习俗,还有饮屠苏酒。
王安石在《元日》中写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可以看出传统的春节中饮屠苏酒也是春节的一种风俗。
饮屠苏酒,意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
据说于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
所谓屠苏酒,其实是一种椒酒。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九伤寒上有:“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岁旦屠苏酒方:大黄十五铢,白术十八铢,桔梗、蜀椒各十五铢,桂心十八铢,乌头六铢,菝葜十二铢,(一方有防风一两),此七味咀碎,袋盛,以十二月晦日日中悬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日平晓出药,置酒中煎数沸,于东向户中饮之。
大黄排各种滞浊之气,被称为药中的将军;白术健胃、利水、解热,久服能轻身延年;桔梗补血气、除寒热、祛风痹、下肿毒;蜀椒解毒、杀虫、健胃;桂枝活血化瘀、散寒止疼;乌头祛风痹祛痞、温养脏腑;菝葜驱毒、防腐、定神。
中医药培训资料全近年来,中医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中医药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还具有独特的疗效和治疗特点。
为了进一步推广和传承中医药文化,许多机构和组织开设了中医药培训课程,旨在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人才。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药培训资料,帮助读者了解中医药知识和技能。
一、中医药基础知识培训资料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药理论是中医药的核心,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培训资料中通常包含对中医基本理论的详细介绍和解析,帮助学员全面理解中医药的基本原理。
2.中药学:中药学是中医药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中草药的性能、功效和配伍规律等。
中医药培训资料中会详细介绍常用中草药的药性和应用,以及中药方剂的制备和使用方法。
3.针灸学:针灸疗法作为中医药的重要治疗手段,具有独特的疗效。
培训资料中通常包含针灸的基本知识,如穴位的选择和操作技巧,以及不同病症下的针灸治疗方案。
二、中医临床实践资料1.中医诊断:中医药培训资料中涉及到中医诊断的方法和技巧。
如舌诊、脉诊等,通过观察和望诊患者的身体状况,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情。
2.中医治疗方法:中医药培训资料中还会介绍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如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帮助学员了解不同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提高临床实践技能。
3.中医养生保健:中医药强调防治结合,注重养生保健。
培训资料中也会介绍一些中医养生的常识和方法,如饮食调理、按摩保健等,帮助人们提高身体健康水平,预防疾病。
三、中医药经典文献培训资料中医药经典文献是中医药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培训资料中经常会引用这些经典文献的部分内容,解析其中的理论和思想,并与实践结合,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理论。
四、中医药文化传承资料中医药不仅是一门医学知识,更是一种传统文化。
培训资料中还会介绍一些中医药文化的内容,如中医药的发展历程、名医传记、医德医风等。
传统节日的民间医药和中医养生保健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其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民间医药和中医养生保健的智慧。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是人们欢庆的场合,更是传递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健康生活的探索和追求。
下面将在本文中探讨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间医药和中医养生保健方法。
一、春节和敬神祭祖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重要和热烈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春节期间,人们常常会拜祭祖先和神明,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对神明的祈福之意。
在此过程中,民间医药和中医养生保健被深入人心。
1.1 祭祖节日饮食调理在春节期间,人们会烹饪各式各样的传统美食。
根据中医养生理论,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功效,可以通过搭配合理的饮食来达到平衡和养生的目的。
比如,人们煮粥、吃汤圆等都是为了迎接新年,同时也具有补充营养和温暖身体的作用。
1.2 民间医药用于春节养生在春节期间,常常会伴随着寒冷的天气,此时人们很容易感受到寒气的入侵。
民间医药为此提供了一些简便有效的养生方法。
例如,用姜、大蒜等具有暖身功效的食材,可以在饮食中增添温暖的元素;同时,通过揉脚、按摩等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
二、端午节和草药粽子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以纪念屈原而得名。
端午节时,人们会包粽子,其中所用的草药被视为民间医药中的保健良药。
2.1 草药粽子的健康功效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由糯米、豆沙等材料制成。
而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在糯米中添加草药,如艾叶、桂花等。
这些草药被认为具有祛湿、杀菌、驱虫等功效,对人体健康有益。
比如大家熟知的艾叶具有驱寒的作用,对于预防和缓解风湿性疾病有一定的效果。
2.2 民间医药和中医养生在端午节的应用端午节的庆祝活动中,常常会有各种民间医药和中医养生的应用。
如艾灸疗法,人们通过将艾叶点燃后在穴位上进行熏烤,以达到祛湿、驱寒的效果。
此外,人们也会制作龙舟,这种活动可以增强体质,锻炼肌肉,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三、中秋节和中医养生食疗中秋节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节日,是一家团圆的日子。
中国传统医药日弘扬中医药文化与传统疗法的节日中国传统医药日是中国政府于2009年确定的一个重要节日,旨在弘扬中医药文化,宣传传统疗法的独特价值,并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每年的8月22日,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医药的博大精深和疗效显著。
一、中医药文化的价值中医药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医疗信仰。
中医药文化更是有着深厚的科学基础和独特的疗效,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药文化倡导“以人为本”的医疗理念,注重治疗的个体化和整体性,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来达到治愈疾病、保持健康的目标。
同时,中医药文化强调预防为主,注重个体的健康管理和养生保健,具有较强的生命科学实践意义。
二、传统疗法的独特价值传统疗法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地历来都有着自己的传统疗法。
它们基于民间经验总结而来,相互影响、互为补充。
传统疗法注重自然疗法、物理疗法和心理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手段,具有较低的副作用和较好的整体疗效。
例如,中草药疗法是传统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使用天然草药来调理人体内部的失调,缓解疾病症状,并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针灸疗法是另一种著名的传统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经络,以达到治疗和调整身体平衡的目的。
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传统疗法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疗效,其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承。
三、中国传统医药日的意义中国传统医药日的设立,旨在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宣传传统疗法的独特价值,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中国传统医药日为中医药事业提供了一个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平台。
通过举办各类庆祝活动,如中医药健康讲座、中草药展览和针灸推拿技术竞赛等,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医药的历史渊源、理论体系和疗效,提高对中医药的认同感和信任度。
其次,中国传统医药日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科学研究的发展。
中医药传统文化常识一、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基本常识1.1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中医药传统文化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提出了中医药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的基本方法。
在中医药理论中,认为人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会出现阴阳失衡的状态,进而导致生病。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药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气质、脏腑、经络等情况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1.2中医药的疾病分类中医药理论将疾病分为外感病、内伤病、杂病等不同类型,这些疾病类型都有相应的辨证施治法则。
外感病是指由外邪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内伤病是指由内因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调等症状;杂病是指兼具外感病与内伤病特点的疾病。
针对不同类型的疾病,中医药会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调理。
1.3中药的分类与应用中药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中草药、矿物药、动物药等。
中药按照性味归经进行分类,并根据药性特点进行应用。
例如,苦寒药多用于清热泻火,辛热药多用于温通经络,平味药多用于健脾和胃,等等。
中药在临床应用中起到了调理人体功能、治疗疾病的作用,并且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医案。
1.4针灸理论与养生保健针灸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在人体穴位上进行针刺或灸烧来调理气血、舒筋活络。
针灸理论认为,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进而起到治病保健的作用。
此外,中医药传统文化还提倡通过饮食调理、按摩推拿、气功练习等方式来养生保健,以增强体质、延年益寿。
二、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2.1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起源中医药传统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据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就开始利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自然物质进行治病。
而最早的中医药文献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它们对中医药理论、药物、针灸等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概述。
2.2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医药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医药文献逐渐增多,中医药理论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并且逐渐形成了诸如五运六气、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重要理论。
春节的传统医学与中医药文化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承载着家人团聚、美食盛宴和欢乐祥和的氛围,还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医学和中医药文化。
从古至今,中国人在春节期间的日常生活和庆祝活动中,总会融入传统医学的智慧和中医药的疗效。
本文将以春节为背景,探讨春节传统医学和中医药文化的特点与意义。
一、传统健康保健方式在中国的农耕社会,农谚中有句话说:“十冬腊月打鸡血,一年保命九十九。
”这句话概括了中国人春节期间重视健康的态度。
在传统医学观念中,冬季是寒冷干燥的季节,人体容易产生一些寒邪或湿邪,而春节正好是相对温暖的季节,是人体健康调理的最佳时机。
因此,春节期间人们会注重保暖、室内通风、合理饮食等,以提升免疫力和抵抗力,避免患上寒冷和感冒等疾病。
此外,春节期间也常见一些与传统医学有关的习俗,如贴对联、贴窗花等,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人们对新年的喜庆和吉祥的期盼,还相信能驱邪辟邪、保佑家庭健康。
二、草药食疗和养生饮食中医药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并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健康观念。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根据传统中医药理论进行食疗和调理。
比如,进食一些具有温热性质的食物,如姜、蒜、辣椒等,有助于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和消化功能,驱寒暖身。
同时,人们还会选择一些滋补的食材,如枸杞、黄芪、当归等,以增强免疫力和强身健体。
此外,春节期间还有许多与中草药有关的养生饮食习俗。
比如,人们会喝一些以中草药为主要原料的汤品,如八宝粥、人参鸡汤等。
中草药的功效被视为保健养生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
三、精神放松与传统文化活动春节期间,人们通常会休假放松,并参与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扭秧歌、放烟花、拜年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减轻工作和生活压力,还有助于身心舒缓和情绪愉悦。
中医药中注重“气”的调理,而春节期间的传统文化活动,往往能够唤起人的情绪和活力,提高气血流动,促进身体的舒畅。
此外,春节期间还有一些与传统医学相关的民间医术表演,如吹糖人、抓周等。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中医药文化教学文案标题:传统节日中的中医药文化传承与教学导言: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中医药文化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统节日,我们有机会将中医药文化教学融入其中,让更多人了解、传承和学习中医药知识。
本文将介绍几个中国传统节日,以及如何通过这些节日传承和教学中医药文化。
一、清明节:感受养生之道清明节是传统节日中的重要一天,也是中医药文化教学的绝佳时机。
在这一天,人们会祭奠祖先,并进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和习俗。
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向大家解释清明节的起源和意义,并重点介绍中医养生的观念。
1.清明节的起源:追溯到古代,清明节是为了祭祀祖先和纪念先贤,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2.中医养生观念:在介绍清明节之后,可以向学生们详细讲解中医养生的重要性。
介绍中医的核心概念,例如“阴阳平衡”、“五行养生”等。
并通过实例和案例说明如何利用中医药的方法调养身体,维护健康。
二、端午节:传承中医药文化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好时机。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等,这些习俗背后蕴含着许多与中医药相关的文化。
1.粽子与药膳:向学生们讲解粽子的制作过程,并介绍其中所用到的药材。
进一步解释其中的中医理论,让学生们了解药膳的健康价值和应用。
2.赛龙舟与药师:讲解人们在端午节赛龙舟的原因和来历,与此同时也可以引入药师文化。
以龙舟比赛为契机,向学生讲解有关中医药师的历史和传统医药的发展,以及药师在中医药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职责。
三、中秋节:展示中草药的奥秘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之一、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同时也可以将中草药文化进行传承和教学。
2.月饼与中医调养:在讲解中秋节的传统食物月饼时,介绍其中的中药材成分,向学生们解释中医药调养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讲解不同种类的月饼,了解其功效和适用人群,传承中药文化知识。
结语: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医药文化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中秋节的民间传统医药知识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象征着团圆和丰收。
除了观赏月亮、赏月、吃月饼和赏灯笼等传统活动外,中秋节还有许多与医药有关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做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中秋节常见的民间传统医药知识,希望能为大家了解这一节日带来更多的乐趣和启发。
一、草药与中秋节1. 菊花:菊花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
它不仅作为装饰品,还被广泛应用于传统医药。
据传,菊花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镇静安神等功效,对于一些常见的疾病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2. 桂花:中秋节期间,有许多人会喝桂花茶来庆祝节日。
桂花有活血化瘀、调理月经、促进食欲等功效。
此外,桂花还常被用于糕点、月饼等食品的添加,不仅增加了食品的香味,也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二、食物与中秋节1. 月饼:月饼是中秋节期间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之一。
除了它的口感和外观令人满意外,月饼也被认为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补充能量和滋阴补血。
根据不同的馅料,如莲蓉、豆沙、红枣等,月饼具有不同的功效。
2. 柚子:柚子是中秋节期间受欢迎且经常出现的水果之一。
柚子富含维生素C和纤维素,有助于促进消化和增强免疫力。
此外,柚子的香气也被认为有助于缓解疲劳和提升心情。
三、中医理论与中秋节1. 阴阳平衡:中医认为,中秋节是阴阳交替的时刻,这也是阴阳平衡的重要观念。
在中秋节期间,人们会更加注重保持身心的平衡,如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兴奋,以促进身体的健康。
2. 调理气血:中秋节是秋季传统节日,根据中医理论,秋季是调理气血的好时机。
人们会选择一些食物和草药来调理气血,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这些食物和草药通常具有温补、益气血等功效,如山药、当归等。
四、中秋节的中药推拿除了食物和草药外,中秋节期间人们还会进行一些特殊的中药推拿。
中药推拿是一种将中药按摩技法与传统推拿技法相结合的疗法。
在中秋节期间,人们可以选择一些有助于舒缓肌肉疲劳和提升免疫力的中药推拿疗程,以达到身心放松和健康的效果。
传统节日中的传统民间医疗知识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代表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承载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民间医疗知识。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人们通过庆祝活动和特定的民间疗法来保持健康和避免疾病。
下面将介绍一些在传统节日中流传的传统民间医疗知识。
春节:祈福祝寿与养生之道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长的假期,期间人们有着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
而在这庆祝过程中,人们也会遵循一些传统的民间医疗知识来保持身体健康。
其中之一就是“祈福祝寿”与“养生之道”。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前往寺庙、庙宇祈求平安吉祥和家庭幸福。
一些寺庙会供奉关公、财神等,这些神仙被人们视为吉祥的象征。
而在拜神的过程中,一些民间医疗知识也被运用其中。
例如,人们会在寺庙绕三圈,以求吉祥和平安。
实际上,这种行为可以视为一种锻炼,有助于活动身体,保持健康。
此外,春节期间的饮食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传统养生学认为,春节期间应该遵循“健脾胃”的原则。
在饮食上,人们应当选择易消化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如鲜果、蔬菜、粗粮等,以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中秋节:月饼与荷花茶,养生健康之道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人们通常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喝茶。
在中秋节的民间医疗知识中,月饼和荷花茶都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月饼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而且不同地区还有着不同种类的月饼。
按照传统中医药理论,月饼属于合中之物,其成分包括了五谷杂粮、干果、糖等,对于身体的平衡和滋养有一定的作用。
然而,月饼的热量和糖分也相对较高,因此在食用过程中需注意适量。
在中秋节期间,许多人喝荷花茶以增添节日的愉悦氛围。
荷花茶在传统医药中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
荷花茶中还富含一些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如蛋白质、维生素C等,对于调节身体功能和促进新陈代谢有一定帮助。
端午节:艾草与赛龙舟,驱邪与驱瘟之道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有龙舟比赛、吃粽子和挂艾草等活动。
其中,艾草和赛龙舟都与传统民间医疗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中医药文化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中医药文化12级骨伤一班杨慧、郑楠、席金涛、赵彩云、陈亦鹏、刘紫奕、黄金摘要: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古代民俗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紧密联系经久不衰,我们从中国古代五大传统节日中的经典民俗活动,论述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活动蕴涵的中医药文化。
在这些传统节日习俗中,主要体现的就是人们的“治未病”思想。
关键词:传统节日民俗;中医药文化;治未病思;中国传统文是我国独有的宝贵文化,是从数千年的生活实践中积累出来的。
在当时先进哲学思想指导下,对大量的实际经验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整理、研究,从中引出规律性的结论,并使之升华到理论高度,并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体现在经久不衰的传统节日之中。
这些节日中蕴涵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知识,现在我们从春节、清明、端午、重阳、冬至来论述中医药文化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以及我们从民俗文化中学到的中医药知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算是“治未病”思想。
1、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旦。
春节的习俗除了有我们熟知的贴红春联、红窗花、放爆竹、守岁等习俗,还有饮屠苏酒。
王安石在《元日》中写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可以看出传统的春节中饮屠苏酒也是春节的一种风俗。
饮屠苏酒,意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
据说于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
所谓屠苏酒,其实是一种椒酒。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九伤寒上有:“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岁旦屠苏酒方:大黄十五铢,白术十八铢,桔梗、蜀椒各十五铢,桂心十八铢,乌头六铢,菝葜十二铢,(一方有防风一两),此七味咀碎,袋盛,以十二月晦日日中悬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日平晓出药,置酒中煎数沸,于东向户中饮之。
大黄排各种滞浊之气,被称为药中的将军;白术健胃、利水、解热,久服能轻身延年;桔梗补血气、除寒热、祛风痹、下肿毒;蜀椒解毒、杀虫、健胃;桂枝活血化瘀、散寒止疼;乌头祛风痹祛痞、温养脏腑;菝葜驱毒、防腐、定神。
综上所述,此配方对人体裨益甚多,诚可谓兼滋补保健、防病疗疾、驱邪避瘴等多种功能之良方。
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
据《保生秘要》云:“和其肝气,勿食诸肝,以免死气入肝伤其魂也。
宜烧苍术香,清晨饮屠苏酒、马齿苋,以祛一年不正之气。
”可见屠苏酒还可以养肝护肝。
2、清明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它既是我国传统祭祀的节日,是人们扫墓和祭祖的日子,又是草木生发,万物生发的时候,神州大地一片生机盎然,这正是人们踏青的好时节。
中医认为春季的气候特点与人体肝脏有密切关系。
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大,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
常言道过犹不及,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此时养生重在养肝。
保健方法应以养肝为主踏青就是春季养肝最好的选择,出门踏青能起到养肝的效果。
人在春天适当增加运动,有助于人体肝气疏泄,阳气生发。
肝开窍于目,肝气越旺盛,目也就越清明。
春天还可以郊外踏青,可以使人气血冲和,心宁神安。
此时天气转暖,不可在家坐卧太久。
中医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
杜牧在《清明》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梅雨时节湿气较重,人们在家待久了就会使人的心情变得郁闷,这时就会影响肝气的疏泄作用,外出踏青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它可以使我们保持乐观的心情,帮助阳气的生发。
清明节的特色食物是青团,由青蒿和糯米制成。
青蒿味苦寒,性能清热解暑,除蒸,截疟。
清明雨水多,正是蚊虫滋生,疟疾多发时候。
吃青团可以预防疟疾3、端午五月初五的端午节起源自南方江浙一带,源于对恶月(即农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许多端午习俗都带有驱瘟避疫的成分。
主要有驱五毒,饮药酒,佩香囊,悬艾草等。
五月被称为恶月,是由它的时令特点决定的:1、夏季是暑气当令,易感受暑邪,发为暑温。
暑邪虽为阳邪,但易夹湿。
在夏季炎热气候下,地湿蒸腾,加之雨水较多。
湿热交蒸,易发为暑温夹湿之证,又称暑湿证。
它兼有暑邪和湿邪的特点,常见高热,烦渴,汗多,头身困重,脘痞,大便黏垢,小便黄浊,甚则谵语不安,清窍不利,神昏耳聋。
2、盛夏时节,正值植物葱茏、天气渐热、瘟疫易起、疾病易生,且百虫也四处觅食、到处活动、毒虫也易伤人的时候,故有“恶月”之称。
此时易感受温热之邪,受虫蛇咬伤。
毒蛇咬伤有严重后果,其在局部乃至全身分别引起不同的中毒症状,若不及时处理甚至可能会丧命。
蚊虫是传播如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登革热等多种疾病的媒介。
老鼠能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30多种疾病。
在夏季五月特殊的环境、气候条件下,许多端午节习俗都体现了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积极预防“暑湿”及“湿温”疾病:1、佩香囊。
香囊常用配方包括广藿香,佩兰,苍术,藁本,白豆蔻,丁香,茴香,白芷,香茅,菖蒲等芳香化湿之品。
香薷,藿香,佩兰,苍术等药材气味芳香,药性温燥。
芳香之品能醒脾化湿,温燥之品可燥湿健脾,适用于湿浊内阻,运化失常所致的脘痞,呕恶,便溏,头身困重,清窍不利等症。
这些气味芳香的中药富含挥发油。
研究表明此类药材的挥发油成分具有杀菌、刺激嗅觉、味觉及胃粘膜,促进胃液分泌,兴奋肠道蠕动,以增强食欲,促进消化,排除肠道积气的作用。
浓烈辛香的气味能驱赶蚊虫,降低如登革热等以蚊虫为媒介的传染病发病率。
2、饮药酒。
药酒常见有雄黄酒,菖蒲酒。
雄黃具有味辛温,具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功能。
外用善疗痈肿疔疮,湿疹疖癣,蛇虫咬伤。
内服治虫积腹痛及惊痫,疟疾等。
古人认为雄黃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使之不得近身。
菖蒲味辛苦温,芳香走窜,具有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去浊之功。
善治痰湿秽浊蒙蔽清窍所致神智昏乱,及湿浊中阻所致脘痞腹胀之证。
酒中或有添加冰片,可以清心开窍,清热泻火,治疗暑邪所致的如热闭神昏,疮痈肿毒等证。
端午节驱浊辟秽的思想可以在现代流行病防治中拓展运用。
如2014年广州登革热疫情,及2012年汶川地震防疫等。
2014年6月份,正是端午节后,广州爆发感染登革热病例疫情。
此次登革热疫情犹在广州受灾特别重。
随后疫情在各地发展。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是主要传播媒介,我国广东、海南、广西、台湾和东南亚为高发地区,5月~11月最为流行。
登革热临床表现主要以出血倾向和皮疹为其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全身疼痛、发热、乏力症状。
登革热的前期症状首先是发热,通常起病迅速,患者有畏寒或寒战症状,高热达39~40℃,伴较剧烈眼眶痛,肌肉、头痛、骨及关节疼痛,极度乏力,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
病程的第5~8天。
25%~5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牙龈出血、皮下出血、鼻出血,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
重型登革热出现发热3~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
表现为脑膜脑炎,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谵妄、狂躁、昏迷、抽搐、大量出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缩小等。
此型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可于24h内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
登革热病属祖国医学温病范围。
它具备温病特点:一是有明显的季节性。
5月~11月最为流行。
二是起病急骤,传变迅速。
它急性发作,连续高烧二到七天,少数病者会恶化至登革出血热,并进一步出血、休克,乃至死亡。
三是具有地域性。
我国广东、海南、广西、台湾和东南亚为高发地区。
四是临床的特殊表现性,具有起病急,传变快,发热为主且热象重,易内陷生变的特点。
登革热症候中提取的中医辩证要点:1、邪在卫分:发热,微恶寒,头痛,口渴。
宜银翘散。
2、邪在气分:热势壮盛,不恶寒,汗多,渴喜冷饮等。
宜白虎汤等。
3、邪在营分:身热夜甚,时有谵语,斑疹隐隐,口干反不欲饮等。
宜清营汤等。
4、邪在血分:身热灼手,躁扰不安,甚则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等。
宜犀角地黄汤等。
根据壮热多汗、不恶寒、烦渴、头痛、谵语、发斑、动血等症状,又起于夏天,故可称为暑温。
暑多夹湿,若临床上出现头身困重,脘痞,腹泻,大便黏垢,小便黄浊、赤短,甚则见神昏耳聋,这是暑湿为患的见证。
宜在清热剂基础上加苍术,藿香,佩兰,菖蒲,白豆蔻等燥湿之品。
登革热预防可以参照端午节习俗。
1、佩香囊。
一般装有白芷,佩兰,苍术,藁本,白豆蔻,丁香,茴香,香茅,冰片,雄黄等具有开窍醒神、化湿醒脾、芳香避秽作用的中药药末。
2、服用中药或中成药。
如藿香正气液、抗病毒冲剂、午时茶颗粒等。
3、或在房屋附近喷洒雄黄酒。
2012年发生的汶川地震中,中医对震后防疫做出了贡献。
从中医学认识,此次地震发生于夏季,气候炎热;地震点在山区,又多湿。
加之震后人员和动物的伤亡,灾区生活环境的污染,易产生秽浊之气。
暑热夹秽浊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感染人体而发病。
成都中医药大学组织有关专家对此次汶川地震后的疫病预防等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和调治建议药方,主治以壮热烦渴,身重疼痛、食欲不振、便溏脘痞、舌苔厚腻为辨证要点的暑湿证:方药:大青叶 15g、连翘15g、香薷15g、葛根15g、藿香20g、柴胡10g、黄柏15g、石菖蒲12g、苍术15g、厚朴10g、生甘草3g。
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中医学家周仲瑛为汶川地震灾后防疫开出两张药方,其一方名:防疫化浊方,治疗以头身困重,胸脘痞闷,烦躁呕恶,发热汗出为辨证要点的外邪束表、暑湿内蕴的外内合邪证:方药:炒苍术10g、白芷10g、苏叶10g、藿香10g、陈香薷5g、豆卷10g、厚朴5g、法半夏10g、陈皮6g、石菖蒲9g 。
4、重阳九月九日,重阳节,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民间习俗是日食重阳糕,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以避灾求吉,祈福安康。
登高:从阴阳的观念来看,山为阳泽为阴,高为阳地为阴,山巅之上为极阳即重阳。
所以重阳节登高由此而来。
饮菊花酒:秋菊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候时之草”“长寿之草”,菊花是中医中重要的入药植物,陶渊明说“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故重阳节赏菊饮菊花酒。
菊花酿酒始于西汉,其酿制方法:菊花30g 米酒500毫升浸泡一周后开始饮用。
据《西京杂记》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菊花酒。
”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
到了明清时期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种草药,它的更好好。
制作方法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
地黄地黄养阴生津,可以很好好的抵御秋天的燥邪。
当归活血补血,菊花性寒,枸杞温补,正好互补又增强了清肝明目的功效。
插茱萸:据《淮南万毕术》记载:“吴茱萸叶落井中,人饮其水,无瘟疫;悬子于屋,辟鬼行五行志,增年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