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设计与人的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83.02 KB
- 文档页数:1
一、19世纪中期以后设计与人的关系变化工艺美术运动之前,18世纪的设计活动主要是手工艺设计,是为权贵和上层贵族服务的设计。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设计从思想层面上也为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理论家拉斯金认为:艺术家已经脱离了日常的生活,只是沉醉在古希腊和意大利的迷梦之中,这种只能被少数人理解,为少数人而感动,而不能让人民大众了解的艺术有什么用呢?真正的艺术必须是为人民创作的,如果作者和使用者对某件作品不能有共鸣,并且都喜欢它,那么这件作品即使是天上的神品也罢,实质上只是一件十分无聊的东西。
但是由于他们一方面主张设计为大众服务,另一方面反对工业化,反对批量化生产,并没有真正的做到设计为大众服务。
新艺术运动与工艺美术运动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它在各个国家体现出的风格和形式完全不同。
在法国,代表人物加雷,其作品主要以手工艺进行生产,并未达到为广大群众服务。
而在比利时,范德·威尔德主张理性设计,强调批量生产的合理化的思想是为大众服务的。
虽然新艺术运动同工艺美术运动一样是想为大众服务的,但它发展到后来仍是形式大于功能,为艺术而艺术,没有真正的实现设计为大众服务。
到了现代主义,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使设计成为为广大人民服务的重要转折。
功能主义的出现,体现了为人设计的核心。
到了包豪斯时期,是现代主义设计发展的高峰。
其功能主义的原则,设计的出发点既是功能,即满足人的某种需要。
战后,设计的中心移至美国,人们更加的开始探索设计的功能实用,并且设计的地位也在改变,从民众到国家领导人都越发的重视设计,随着产生了系统的设计教育。
纵观这些历史时期的设计发展,我们不难看出,设计的发展轨迹,始终是围绕着人在变化的,即使在某个时期稍有偏离,但设计的最终目的都是在为人服务。
二、人类对设计的影响(一)人类的需求对设计的影响作为生物体的人,既有来自生理方面的需要,如,人的饮食和休息;也有来自心理层面的精神需要,如,艺术、文学等。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由最初原始社会到现在,人类的需也不断变化着,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设计也与之变化发展着。
建筑设计与人居环境关系浅谈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
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形式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其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一、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范围及其要求:居住建筑主要是指供家庭和集体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种类型的住宅,如别墅、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以及大量性建造的宿舍、旅馆等。
其人居环境的主要范围包括居室、个体建筑、建筑群和住宅小区。
人居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物理环境等)和人文环境(包括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两个方面。
在进行规划与设计中,要求把这两方面的环境和谐的协调好,以达到居民所要的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美化的目的。
1、自然环境方面:首先,要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
居住区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关,规划设计要充分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防止见山就挖、逢水就填、逢树就砍,致使青山绿水不断地遭到破坏的行为。
不要滥用耕地。
小区内要保证有足够的绿化面积,并要注意防止空气和水域的污染,应为居民创造出一个能健康地成长、愉快地生活的人居环境。
其次,要遵循地区气候的特点。
要注意居住区内气候环境设计,利用当地气候的有利因素,改善其不利因素。
尽量减少对人工能源的依赖,多利用自然能源,寻求适应于当地气候特点的建筑形式,利用建筑自身的气候调节能力创造宜人的小气候。
2、人文环境方面:建筑要美观,环境要美化。
众所周知,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而建筑就是为了解决人类“住”的问题的。
建筑不仅只是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要求,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要求。
建筑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在建筑形式的创作中,要认识到形式要追随功能、环境、材料、构造与技术、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与文化传统等因素而定。
浅谈人文、科技、商业与设计的关系作者:韩雯珂来源:《牡丹》2018年第35期从设计的定义来看,设计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基本范畴,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领域,是针对一定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有形(智力构思)和无形的方法的过程和达到目标产生的结果,反映了人的自觉意志和经验技能。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设计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推动历史巨轮的十分积极、活跃的要素。
当下,世界多元化趋势愈发显著,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社会层级都在不断地发声,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种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整个社会的人文、科技、商业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而设计则是促进文明交流与进步的最好桥梁,也是在时代变革面前最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逐渐走入世界舞台的中央,党和人民也对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就需要全社会人文、科技、商业多方面共同发展的支持。
当下,社会发展需要注入更新、更激情的活力。
而设计恰恰是能够多方面一体促进整个社会进步发展的源动力。
探讨设计与人文、科技、商业之间的关系的关键性问题,将为明天的变革提供方向。
一、人文与设计的关系设计是人文与科技结合的产物,不仅具有人文和科技两方面的特性,而且融合两者、超越两者。
从设计的发展史来看,设计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实现人自身的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方法。
设计的主角是人而不是物,人是设计的根本和出发点。
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人机工程学就是一种研究人和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类学科。
人机工程学将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摆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充分考虑人在工作、生活和娱乐时的工作效率,生命健康、安全舒适等问题。
因此,设计师的工作首先要考虑人的需求和社会价值,而不是单单追求物的设计,要追求“为人的设计”。
设计在强调功能的同时,更应该具有民主化和人文色彩,充分重视人作为使用主体的各方面需求。
芬兰杰出的设计家阿尔瓦·阿图的设计充满了人文主义。
他重视环境与设计的关系,广泛采用自然材料,研究装饰性地使用结构部分,讲究材料所传达的人情味。
浅谈艺术设计和人类生活的关系作者:宁烁来源:《广东蚕业》 2018年第5期摘要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在历史的长河中,艺术史是人类生活进步的最大写照,艺术有着多样化多种性,在时代的进步中,艺术设计也进行着转变与辉煌,在每个国家的每个不同发展时期,艺术设计都是当时精神面貌的写照与旗帜。
艺术设计构建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精神层面的感知。
艺术设计也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范围内。
关键词艺术设计;人类;生活;物质;精神中图分类号:B089.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2095-1205(2018)05-134-01可以说艺术设计的进化史和人类生活进步的进化史是一致的,从最原始的生活到如今的现代构建的文明社会,无不在一定方面依靠着艺术设计。
从最早的原始社会的骨针、缝建衣物等都是艺术设计中的一种。
在如今的文明社会,艺术设计则被人们开始重视,艺术设计使人类的生活得到了质地的飞跃,甚至能给人类生活创造了物质上的利益,当然最重要的是丰富了人类生活的精神层面。
1 艺术与设计的关系艺术是人类生活进程中产生的瑰宝,而设计就是为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与力量的作用。
何为艺术,这是一个可以说是难以回答又似乎是个简单的问题。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简约而不简单。
艺术设计赋予艺术以灵魂。
艺术与设计是左右手的关系,但不相同,艺术包含设计,而设计又不止于艺术。
艺术伴随着人类生活发展的文明,延续至今。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艺术设计永远是让人追逐的事物。
有一句话说,你就是生活的主角。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你就是自己的艺术设计者那么说大环境下,在社会下,艺术设计是跟随着时期而发生演变的,为人类生活构建了越来越好的环境与精神层面,艺术与设计是密不可分的,所谓艺术设计就是在当代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创造艺术,正是设计的多样化才让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在未来的前景中闪闪发光,成为人类生活中最亮的星。
2 艺术设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中,艺术设计都起着自己的作用,构建着人类社会。
浅谈建筑设计的人本主义随着建筑设计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世界越来越流行和倡导把生态观念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其中,开始更加关注人、尊重人,满足人对建筑的情感及文化需求等,那么在实际建设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着重把握好哪几个关键点才能达到这一效果呢,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一、以人为本建筑设计理念的基本含义及其发展历程1、以人为本建筑设计理念的基本含义所谓以人为本建筑设计理念,具体来讲就是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把更多的关注点投放在人身上,将人的需要作为第一位的要素来考虑,更注重创造人性化的设计空间,以此满足人对建筑的情感和文化需求,在建设设计中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未来世界建筑设计一直所倡导的。
2、以人为本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历程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思想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由来已久,且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甚至已波及到朝鲜、日本等诸多亚洲国家,纵观历史的长河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建筑思想和欧洲古代建筑思想最大的区别就是“人”地位的不同,在古时代的中国,皇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间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所以中国城市的中心一定是皇宫或是地方政府,在设计的过程中也都是以人的尺度为标准进行设计的,这一点不光体现在一般居住建筑之中,就连神住的寺庙、道观也都是以人的方便为前提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以人为本”在中国古建筑中彰显的可谓淋漓尽致,这也正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而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欧洲古建筑设计,在欧洲,神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神的旨意是必须遵守的,就连他们的建筑都是为神设计的,比如古希腊的万神庙、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就是这方面的典型,相比之下,人居住在这样的建筑物中倒显得十分渺小,微不足道。
但在现代建筑设计之中,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日本等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则很好的贯彻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理念,无论是中心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处处都体现出人文理念和人文关怀,比如在日本就将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进行了充分的融合,建筑基本都体现出现代风格,虽没有奢华、靓丽的外表,但城区建筑和设施都保持的井井有条、清洁舒适方便,在公园、社区、街头、人行道旁,随处可见座椅、公厕、购物亭等,这些无不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
人在生产工艺中的作用
人在生产工艺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首先,人是生产工艺的设计者、实施者和改进者。
从产品的设计、原料的选择、生产流程的制定,到生产设备的操作、产品质量的监控,再到生产过程的优化和改进,人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其次,人的技能和知识对于生产工艺的执行和改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人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生产效率以及生产安全。
因此,对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是提升生产工艺水平、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的关键。
此外,人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也是推动生产工艺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
人们通过不断研究新技术、新方法,探索更高效、更环保、更经济的生产方式,推动生产工艺的不断升级和优化。
因此,人在生产工艺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人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才能推动生产工艺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专业的分析,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生产领域的专家。
2018-1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谈设计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李睿扬(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061)摘要:从生活方式的视角纵观设计的发展历程可分析出,一方面生活方式受设计的影响,发生改变;另一方面生活方式的能动性作用于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设计与人们生活方式的进步与发展相辅相成。
设计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创新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创造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样性。
设计的宗旨永远都是“以人为本”,创造出更科学更完善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生活方式;设计;生活水平中图分类号:TU23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33-0174-01一、名词定义1.设计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把设计解释为:“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
”网络中把设计一词理解为:“设计是把一种设想通过合理的规划、周密的计划,通过各种感觉形式传达出来的过程。
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
”说简单一点就是,根据人类的需求进行创造。
2.生活方式的定义。
随着人类的进化并拥有追求,人类开始对大自然的物品进行最初级的改造以此满足人类自身不能做到的事情。
人类通过打磨石块、木头,使之变得尖锐、锋利,用于捕捉猎物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但是,这些最基本的打磨石块的行为其实就是人类最早的设计行为,是因为人类本身的缺陷而导致人类要去创造出其他产品来满足生存需要。
时代在发展,当今社会大多数人们已经过去了担忧吃饱穿暖的问题,而是追求了更高品质的生活。
例如,改革开放初期,汽车对于中国人而言是奢侈品。
但后来随着世界各大汽车厂商不断在中国建立工厂,随着汽车价格下降人们收入的增加,如今汽车的拥有已经不再是大多数家庭的奢望。
这算不算是设计改变生活方式?二、设计如何创新生活方式设计最根本的工作是改造人类的环境和工具,大而言之,就是改造人类自身。
浅谈“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作者:周贝来源:《卷宗》2013年第09期摘要: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服务。
现代设计经常提到设计要以人为本,设计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还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自从以人为本这一观点的提出,它或许是近几年来出现在媒体上频率最多的词之一了。
社会建设,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诸多领域对以人为本都非常重视。
设计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对以人为本又需要怎样去辩证的理解,这值得我们每个设计师思考。
关键词:设计;以人为本;自然;社会;和谐以人为本,其核心在于注重人的价值和肯定人性,要求人的个性解放,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
自从以人为本观点的提出,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大力倡导,无论是党建,医疗卫生,食品安全,公共建设等都体现着对人的关怀。
设计中也在大力提倡以人为本,这里面的“人”,不分阶级地位、关系亲疏,我们都应该同等对待。
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之所以开始都是围绕着人的各种需要展开的。
设计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各个方面的需求,为了方便生活,为了愉悦精神等,它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
年轻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装饰自己,张扬自己的个性和焕发蓬勃的青春活力;年壮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总是本着填补自己青春已逝的失落感和展示成熟与自我成就感的想法;年老的消费者则怀着一股浓浓的怀旧感和饱经沧桑的平静感购买消费品。
意大利著名的设计师埃托·索托萨斯曾说过:“设计对我而言,并不意味着我受雇于那些有趣或无趣的工厂,把一些造型或明智或愚蠢地放在一些产品上。
设计应该是对生命、社会、政治、食物以及设计本身的探讨。
”其中,对生命、社会、政治、食物的探讨本身就是对设计与人的关系的探讨。
而今天,意大利的设计几乎成为“优良设计”的代名词。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现在设计的许多方面,可以从产品的造型,装饰,材质,甚至人机,工艺等方面。
就产品设计而言,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理解,无论是绿色设计,无障碍设计,通用设计,非物质设计,趣味性设计,情感化设计等都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以人为本。
浅谈“以人为本”在设计中的体现作者:覃林毅覃毅然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5期摘要:文章以室内空间、居住小区、到生态环境的层次。
从不同角度,由小到大层层分析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中的体现,以及设计者注重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环境、安全、身心健康问题。
关键词:以人为本;室内空间;安全健康;生态环保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249-01社会多层次的需求特征表明了社会结构的多层次性,反之,正是社会的这种多层次性特征导致了人们需求的丰富性与复杂化。
既然人们的需要是多样化的,那么我们的设计就没有理由将设计中的“人”的因素概念化,不能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在产品的受众之上。
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狭义的设计观,也就是说,我们的设计一定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处理和解决我们的设计问题。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性的需求为衡量一切外部事物的基本标准,就是注重人性、人格和能力的完善和全面发展。
一、室内空间1.适宜的尺度空间设计:以往的室内设计中,往往过分强调面积大,造成大而不当的局面。
其实,功能空间过大,并不能提高居住空间的舒适度,这样既浪费了资源,不利节能,也会失去家庭的温馨的感觉。
适度的空间尺度,凸现了室内设计对居住者的健康的重视和人文关怀,使之情切宜人。
2.人性化设计:许多人简单认为,室内设计仅仅是简单装潢、装饰,装修等。
但实际上,真正的室内设计并不是简单的表面装修工程,而是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和艺术性的要求。
它不仅包括建筑施工工程技术和视觉环境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声、光、热环境物理因素等。
家具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一套真正健康的家具应该如仆人般贴心与周全,这不仅仅要求家具桌椅的高度及沙发的尺寸须符合人体的使用尺度,而且要求其在细节上凸显功能性的细致考虑。
健康的家居对色彩也有很高的要求,因为色彩对人的心理,特别是小孩子的心理成长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所以应该慎重选择家居装修的色调。
一个人作品设计理念
标题,以人为本,创造设计理念。
在当今社会,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美化和实用,更多的是要考虑到人的需求和情感。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已经成为当代设计师们的追求和目标。
人作为设计的最终使用者,其需求和体验应该是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个成功的设计作品,不仅仅是外表的美观和实用性,更重要的是能够贴近人的生活,满足人的需求,甚至引发人的情感共鸣。
在家居设计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尤为重要。
一个舒适、温馨的家居环境,应该是能够满足居住者的生活需求,让他们感到放松和愉悦。
设计师们需要考虑到家庭成员的身体构造、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等方面,将这些因素融入到设计中,让家居成为一个充满温馨和幸福的场所。
在产品设计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成功的产品设计,不仅仅是功能的完善和外观的吸引,更需要考虑到用户的使用习惯、体验感受和情感诉求。
只有将人的需求放在首位,才能设计出真正贴近人心的产品,让用户在使用中感受到便利和愉悦。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设计师们需要不断地关注和理解人的需求,将这些需求融入到设计中,创造出更加贴近人心的作品。
只有如此,设计才能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幸福。
浅谈建筑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摘要:现代社会的建筑除了对质量的要求外,更加关心人性化的设计,使人能够有一种舒适的感觉。
文章简单介绍了建筑设计以人为本理念,以及当今我国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
关键词:以人为本住宅设计建筑设计Abstract: the modern society construction in addition to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the design is more concerned about humanity, so that people can have a feeling of comfor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people-oriented, and the existed problem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nowadays in our country, puts forward the application in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people-oriented idea.Keywords: people-oriented residential building design“以人为本”源于西方哲学思想,尤其是自笛卡尔的主客二分法提出以来,把自然放在了人的对立面,认为自然界中一切都要为人的利益服务,人是宇宙自然一切的中心。
古希腊先哲普罗塔格拉斯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尺度;是一切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培根也认为“人应当是世界的中心,整个世界万物都在协调一致地为人效劳”。
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生存逻辑,最终造就了发达的西方工业文明以及不断被纵容的消费文化。
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内涵1、贯彻“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建造生态型居住空间环境为设计目标,满足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创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智能化的高品质现代商业住宅区。
浅谈园林景观设计与人文自然的和谐美好1. 引言1.1 什么是园林景观设计?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通过规划、设计和建造来打造美丽园林环境的艺术与科学。
它将自然的美与人类文化相结合,旨在创造出令人愉悦、舒适并且具有美学价值的空间。
园林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简单地在一片土地上种上一些植物或放置一些装饰物,而是需要考虑到环境的特点、功能需求以及人文情感。
园林景观设计需要考虑到植物的选择、景观元素的搭配以及空间的布局,以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通过运用不同的植物、水池、石头、雕塑等元素,园林景观设计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如中式园林、日式庭园、现代景观等。
园林景观设计也需要考虑到景观的功能性,比如人流的引导、休闲区的设置、照明等。
这样设计出来的园林景观不仅美观,还能够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园林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打造一个让人身心愉悦的空间,让人们能够在其中放松心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1.2 人文自然的和谐美好人文自然的和谐美好是指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完美交融和共生状态。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人文自然的和谐美好体现在设计师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特点和人文因素,以创造一个具有美感、舒适性和功能性的空间。
通过融合人类活动、建设环境和自然景观,园林景观设计使得人们在自然环境中感受到一种和谐与平衡。
人文自然的和谐美好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同时也体现了对人类文化传统和历史的珍视。
通过园林景观设计,人们可以在自然美景中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韵味,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自然环境的纯净和自然之美。
人文自然的和谐美好让人们在城市生活中找到一片绿洲,感受到自然的恩赐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园林景观设计与人文自然的和谐美好密不可分,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呈现,也是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尊重和保护。
只有在人文与自然相互融合、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园林景观设计才能真正体现出美好的和谐状态。
【内容结束】2. 正文2.1 园林景观设计的起源园林景观设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人体工程学和室内设计的关系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是根据人体各种活动需要设计具有一定视觉空间环境限定的行为,是以人类个体与活动环境关系为介质,探求满足人类生理和心理正常活动需求的人体工作能力及其极限特征的科学。
本文针对人体工程学和室内设计的概念以及相互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标签:人体;室内;设计前言:建筑的内部空间主要为人所使用,它的几乎所有部分都与人类的活动有关。
在过去,建筑和室内设计师在设计时都是参考前人和个人的经验来决定设计的问题。
然而今天,这样的设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类的需求,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对生活环境在舒适性、效率性和安全方便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技术和科学的进步也要求室内设计对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有更严谨和科学的方法,这就要求室内设计师对“人”有一个科学的、全面的了解,人体工程学正是这样的一门有关“人”的学科。
1、概念1.1、概述人体工程学人体工程学是一门关于技术和人的协调关系的科学,也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
它首先是一种理念,把使用产品的人作为产品设计的出发点,要求产品的外形、色彩、性能等,都要围绕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设计;然后是整理形成的设计技术,包括设计准则、标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这些设计技术再和特定领域的其他设计技术及制造技术相结合,就形成符合人体工学的产品,这些产品让使用者更健康、高效、愉快地工作和生活。
人体工程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作业中人、机器及环境三者间的协调,研究方法和评价手段涉及心理学、生理学、医学、人体测量学、美学和工程技术的多个领域,研究的目的则是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应用,来指导工作器具、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的设计和改造,使得作业在效率、安全、健康、舒适等几个方面的特性得以提高。
1.2、概述室内设计室內设计是指为满足一定的建造目的(包括人们对它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对它的视觉感受的要求)而进行的准备工作,对现有的建筑物内部空间进行深加工的增值准备工作。
一、19世纪中期以后设计与人的关系变化工艺美术运动之前,18世纪的设计活动主要是手工艺设计,是为权贵和上层贵族服务的设计。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设计从思想层面上也为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理论家拉斯金认为:艺术家已经脱离了日常的生活,只是沉醉在古希腊和意大利的迷梦之中,这种只能被少数人理解,为少数人而感动,而不能让人民大众了解的艺术有什么用呢?真正的艺术必须是为人民创作的,如果作者和使用者对某件作品不能有共鸣,并且都喜欢它,那么这件作品即使是天上的神品也罢,实质上只是一件十分无聊的东西。
但是由于他们一方面主张设计为大众服务,另一方面反对工业化,反对批量化生产,并没有真正的做到设计为大众服务。
新艺术运动与工艺美术运动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它在各个国家体现出的风格和形式完全不同。
在法国,代表人物加雷,其作品主要以手工艺进行生产,并未达到为广大群众服务。
而在比利时,范德·威尔德主张理性设计,强调批量生产的合理化的思想是为大众服务的。
虽然新艺术运动同工艺美术运动一样是想为大众服务的,但它发展到后来仍是形式大于功能,为艺术而艺术,没有真正的实现设计为大众服务。
到了现代主义,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使设计成为为广大人民服务的重要转折。
功能主义的出现,体现了为人设计的核心。
到了包豪斯时期,是现代主义设计发展的高峰。
其功能主义的原则,设计的出发点既是功能,即满足人的某种需要。
战后,设计的中心移至美国,人们更加的开始探索设计的功能实用,并且设计的地位也在改变,从民众到国家领导人都越发的重视设计,随着产生了系统的设计教育。
纵观这些历史时期的设计发展,我们不难看出,设计的发展轨迹,始终是围绕着人在变化的,即使在某个时期稍有偏离,但设计的最终目的都是在为人服务。
二、人类对设计的影响(一)人类的需求对设计的影响作为生物体的人,既有来自生理方面的需要,如,人的饮食和休息;也有来自心理层面的精神需要,如,艺术、文学等。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由最初原始社会到现在,人类的需也不断变化着,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设计也与之变化发展着。
“任何一件产品的出现都是为人的需要而设计的。
从本质上来说,在产品塑造的过程中,任何产品的形成均需以人为基本的出发点。
工业设计师的使命不在于重视和协调工程设计,而在于以人为本,努力通过设计来提高人类生活和工作的质量,设计人类的生活方式。
”①在新的形势要求下,以人为本的设计是把人对工业品的多元需求、特别是人的精神与文化需求提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使在以技术为主体的产品化设计中己经遗忘的人的尊严、个性与情感诉求,重新成为人的创造活动的重要尺度。
(二)科技发展对设计的影响从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科技的发展带给设计重大的变革。
如工业革命后,带给设计产业的是由原来的手工业发展成为批量化的生产,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那么,科技的发展对设计的影响有几个方面:第一,科技的重大发展给设计提供新的手段,如手工设计、机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模拟现实设计等,人类设计的手段必然和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联系在一起。
计算机辅助设计以CAD 设计为例,CAD 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机械制造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第二,科技的发展给设计提供新材料。
设计与材料是密不可分的,一些重大的设计,材料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飞机的设计。
20世纪初第一架载人上天的飞机是用木材、布和钢材制造的。
硬铝的出现给机体结构带来巨大的变化。
7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地使用以硼纤维或碳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
铝、钛、钢和复合材料已成为飞机的基本结构材料。
第三,科技的发展,为设计师提供了新的课题。
计算机硬件软件的设计、光纤系统设计、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卫星的设计等,都随着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如:计算机器件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从分立元件到集成电路以至微处理器,促使计算机的发展出现了三次飞跃。
第四,设计也是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可以为科学技术服务。
三、设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随着人类文明的加速迈进,人类生产力的提高,设计在当代人类的生活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意义。
小到一个钥匙扣,大到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无不需要设计。
同时,物质的相对丰富,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设计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要求,肩负着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任,并且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
(一)设计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活几乎离不开“工具”,出行有交通工具,交流可借助通讯工具,观看文艺节目只需借助一台电视机便可足不出户,人们可以选择在远离人群的地方居住,同样享有需要的种种信息与物质。
相当多的人夜间工作,白天休息,现代设计提供了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可能。
在更多的领域人们几乎放弃了原有的生活方式。
在都市几乎看不到用木材烧火做饭,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燃气。
人们在设计艺术创造的生存环境中,尽情地享受人生的快乐,并不断地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设计成果是现代设计与艺术的高度结合物。
一项好的设计作品使人们在享用设计带来便捷、乐趣的同时提供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很多人把驾车更多时候用在郊游、旅行、越野等作为精神放松的工具。
时尚款的数字手机的物质功能远不及它带给人的精神功能显得愉悦。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现代设计领域关注人的极其细微的要求,极大可能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
服装设计考虑不同人的审美要求,适应变化的环境和场所。
专门为婚礼设计的婚纱,参加晚宴的礼服,户外活动的休闲服饰,庄重社交的职业服装,一个人可以在多种生活环境中体验角色。
科学技术生产力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设计最终使人类实现了享用其成果,使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二)设计带给人类精神的趣味化享受设计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人为本,处处关注人的需求,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即功能,同时更高度地关注人的精神,极大可能的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人们可以尽情地享受现代设计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各种快乐,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放松。
设计师根据人们的需要设计出将简约卡通的造型,欢快的色彩,不同材质等因素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因此卡通可爱的造型,明快的色彩成为“可爱型”产品的主要特征。
例如,意大利ALESSI 公司设计师设计的一些家居产品其产品的造型特点简洁,可爱,结构简单,色彩明亮,有时还会添加一些幽默的因素。
没有复杂的图案装饰,这些正符合年轻人的追求活泼潮流的特征。
日本的HelloKitty 、Snoopy 成为T 世界上最畅销的猫和狗,正是因为准确地把握住了年轻人的心理;英国的乞丐熊、德国的泰迪熊等,一再在全球掀起收藏高潮,由于这种可爱的商品在全球创造出了大量的需求。
这些产品可爱的设计风格引起了许多人在情感上的共鸣,并且影响到设计领域则是设计师打破了传统设计风格的束缚,将这类轻松,愉快,可爱的特点运用到产品设计中。
因此,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产品都打上了此种烙印,并受到多数年轻人的欢迎,成为一种时尚,同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中国设计迅速、蓬勃地发展起来。
环顾生活的周围,我们已经很难找到没有经过设计的物品,设计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设计与人之间越发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了。
参考文献:【1】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3【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3】董占军.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9【4】李砚祖.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2006.8
浅谈设计与人的关系
王斯诺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格雷佳利说:“设计是拿出使人满意的产品”,这句话一语道破了设计的最高准,即“以人为本”。
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现代设计史各时期设计的研究,揭示出设计的最终目的及其意义所在即是为人的服务,并分别从设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对设计的影响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证。
[关键词]设计人
影响
【黑龙江史志2009.23(总第216期)】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