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幽门螺杆菌尚有争论 – 4.吸入物:花粉、动物的羽毛及皮屑等。 – 5.物理因素:摩擦、压力、冷、热、日光照射等。 – 6.系统性疾病: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
病、淋巴瘤、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4
三、发病机理
• 1、免疫机制介导的荨麻疹 1)IgE依赖性荨麻疹 2)补体系统介导的荨麻疹:C3a和C5a 3)自身免疫性荨麻疹
定、依巴斯汀、依匹斯汀、西替利嗪和左旋西替利嗪、曲 普利嗪、非索非那定等应做为治疗荨麻疹的一线用药。 • 不同患者个体对非镇静作用类H1-抗组胺药的反应不同。
抗组胺药物是目前唯一批准有治疗荨麻疹适应症的药物
31
抗组胺疗
——针对组胺及其H1受体的治疗
• 对急性荨麻疹可选用其中的1-2种。
• 如发病急、皮疹广,有呼吸困难倾向者,立即皮下注 射0.1%肾上腺素0.3~0.5ml,然后用糖皮质激素如泼 尼松、地塞米松和氢化可的松等内服或静脉滴注,根 据患者的症状,用量相当于泼尼松0.5~2.0mg/kg.d, 可与抗组胺药物同时应用
32
抗组胺治疗
——针对组胺及其H1受体的治疗
• 对于慢性荨麻疹可根据风团发生的时间决定给药的时间。 – 如晨起风团较多,则临睡前应给予稍大剂量 – 临睡时风团多,则晚饭后给予稍大剂量
• 风团控制后,可持续服药月余,然后逐渐减量。 • 一种抗组胺药物无效时,可同时给2种药。(或换用) • 对顽固性荨麻疹可试用H1受体拮抗剂与H2受体拮抗剂如
胆碱能荨麻疹可使用有抗胆碱能副作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
30
抗组胺治疗
——针对组胺及其H1受体的治疗
• 第二代非镇静类或镇静作用较低的抗组胺药 • 对组胺H1受体的亲和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 分子量增大和药代动力学的改变减少了每天的用药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