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眼和视觉》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69.00 KB
- 文档页数:4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与视觉》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知道自己能看,但是,学生往往并不了解眼的结构及视觉的形成过程,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因此需要着力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解决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过程,突破视觉形成过程及近视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但是,七年级的学生还没有系统学习过物理光学课程,对透镜折射光线的作用不能清晰且形象地理解和用,更不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成像的特点。
所以,仅借助于文字和图片去教授该知识点,一般的学生会难以理解视觉形成与矫正的原理,最后就只能干涩记忆。
三、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利用激光笔等器材构建“正常眼的成像“,了解“观察不同距离物体时晶状体曲度变化”的情况;2、通过模拟近视成像过程,归纳总结出近视的成因;3、用凸透镜和凹透镜分别对近视成像进行矫正,探究出近视矫正需要配戴凹透镜,培养科学探究能力;4、学会将实际问题与相关知识点相结合,举例说明矫正视力可以用的手术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让学生认同生物学知识能够改善人类生活,关注视力保护,爱惜眼睛珍惜生命,激发社会责任和生命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视觉形成过程;2、通过构建模型,理解看不同距离物体时晶状体的曲度是不一样的;3、理解近视的形成原因及矫正五、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创设情境用”戴眼镜不好的地方“的视频(里面是学生戴眼镜后造成的一系列搞笑的麻烦事),让戴眼镜的学生“感同身受”让他们联想到自己也有发生过,让没戴眼镜的学生心生警惕,不由想了解近视是怎么得的,提出“近视是如何形成的?”详细过程:通过之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视觉的形成有了一定的了解。
好的视力对我们的生活来说非常重要,来,我带你们看近视人群的囧事吧。
(视频)真是一把辛酸泪,我们近视眼只看得清近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看上去就是模糊的,这就是近视的特点。
那么近视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
《眼和视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眼和视觉,本节课是学习了有关人体的营养、消化、体内物质的运输和废物的排出等知识之后,向同学介绍的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中眼与视觉的知识,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既是知识的介绍,又是很好的一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注意用眼卫生,关爱盲人的情感。
基于以上教材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1)描述眼球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2)通过分析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示意图以及相关资料,了解视觉形成的过程。
(3)说出近视的成因以及预防的方法。
(4)认同视觉卫生,关爱、帮助视觉有碍的人。
3.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描述眼球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2)通过分析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示意图以及相关资料,了解视觉形成的过程。
难点:通过分析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示意图以及相关资料,了解视觉形成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眼睛与视觉”这部分内容是比较感兴趣的,他们不仅对结构与功能感兴趣,更对与眼睛有关的疾病感兴趣,尤其是与他们密切相关的“近视”,想要清楚地了解为什么。
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头脑中的感性材料,利用启发性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去认识,不断地培养能力。
三、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眼球结构示意图。
2、生物兴趣小组制作简易的眼球结构模型。
3、预习课本。
四、课时:1课时六、板书设计眼和视觉一、眼球的结构和功能二、视觉的形成1→4→8→9→7→10→大脑三、近视的形成及矫正大、长、远、前、凸透。
七年级生物下册《眼睛与视觉》教案:探究人眼视网膜的构成探究人眼视网膜的构成一、教学背景人类眼睛是视觉感知的重要器官,需要了解人眼的结构和功能,才能更好地了解视觉的实现过程,从而更好地保护眼睛健康。
本教案以人眼视网膜的构成为主题,帮助学生探究人眼的结构和功能,并了解常见的眼疾和保护眼睛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了解人眼的结构和功能;2.了解视网膜的构成和作用;3.掌握常见的眼疾和保护眼睛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人眼的结构和功能、视网膜的构成和作用、常见的眼疾和保护眼睛的方法;难点:视网膜的构成和作用。
四、教学设计1.导入(10分钟):通过谈论人类眼睛的价值和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并出示一些有关人眼的图片,激发学生对人眼的好奇心。
2.探究眼睛的结构和功能(2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和讲解,向学生介绍全球范围内对不同种族、年龄和性别的人眼的结构进行的研究。
同时,让学生探索人眼的组成部分,如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等,了解每个部分的作用和功能。
3.讲解视网膜的构成和作用(50分钟):在探究完眼睛的结构和功能后,老师将介绍视网膜的构成和作用,让学生了解视网膜的神经元组成和功能,并理解视觉刺激的处理过程。
同时,让学生沉浸在多媒体展示的具体实例中,让他们更好地探究视网膜的构成和作用。
4.常见眼疾的预防和保护眼睛的方法(20分钟):让学生理解视网膜的构成和作用后,向他们介绍一些常见的眼疾和保护眼睛的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季节、环境和健康问题等信息,例如过度使用电子设备和紫外线等,来介绍常见的眼疾和保护眼睛的方法。
5.小结(10分钟):通过识别和总结,让学生可以在将来对视觉过程和保护眼睛的方法进行方法和决策。
一些识别和结论可能是:•视网膜是眼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负责处理视觉信息,并向大脑发送信号;•眼睛的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和视网膜等;•保护眼睛的方法包括减少对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戴好防晒眼镜、保持饮食平衡和洁净的手等;•学生应该保持注意力集中,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并定期进行眼部检查。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眼和视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阐明视觉的形成过程。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示意图、模型,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学习视觉产生的过程,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2)有自觉关爱盲人的意识,懂得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眼球的结构及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眼的成像情况。
2.教学难点:眼球的结构、视觉的形成过程及近视眼的成像情况。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眼球的结构模型,眼球结构和照相机示意图,视觉形成的视频,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视频。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学生在食堂吃饭的图片,并创设情境:假如你在用餐,你会看到饭菜的形状和颜色,闻到饭菜的气味,尝到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你还会听到同学的谈话。
你能说出上述五种感觉分别来自身体的哪个部位吗?这些感觉对你完成就餐有什么意义?讲述:这五种感觉分别来自眼、鼻、舌、皮肤和耳。
这些感觉能使我们感受到饭菜的色、香、味,享受用餐过程,并能使我们全面、准确地感知吃饭时环境的变化,及时地作出判断和反应。
那么,人体是如何感知外界环境的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二)互动授课1.人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感觉器官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大脑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我们才产生了各种感觉。
而据科学家统计,在我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多是来自视觉。
视觉的形成当然离不开眼睛,眼睛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展示眼球的结构模型,引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从前到后的顺序进行观察,说出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请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启发、帮助学生总结和完善知识。
2.互动:小组间的同学互相观察,找出我们俗语所说的“黑眼珠”和“白眼球”分别指的是眼球的哪个结构。
七年级生物下册《眼睛与视觉》教案一、教学背景此教案是为了七年级生物下册中的《眼睛与视觉》这一章节而设计的。
本章主要介绍了人类的眼睛结构和功能,以及与视觉相关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眼睛结构的分析以及眼睛在光的作用下产生图像的原理,并能够解释视物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人眼的主要结构:眼眶、眼球、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等。
–理解光在眼睛中的作用过程,包括折光、聚焦、像形成等。
–掌握近视和远视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人眼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能够解释近视和远视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方法。
–能够分析光的作用过程,解释视物产生的原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增强学生对自身视觉健康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人眼结构和视觉原理。
–掌握近视和远视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2.教学难点:–分析光在眼睛中的作用过程。
–理解像的形成原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回答上节课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与眼睛和视觉相关的现象和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如何看到周围的事物的呢?2. 学习目标呈现(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人眼的主要结构。
•引导学生思考:每个部分的功能是什么?3.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PPT,详细介绍人眼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包括眼眶、眼球、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等。
•引导学生边听边记,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4. 实例演示(15分钟)•利用实验器材和实物模型,模拟眼球在光的作用下的变化。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引导学生分析光在眼睛中的传播过程和图像的形成原理。
5. 探究活动(20分钟)•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解释近视和远视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方法。
•展示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讨论结果,其他组员可以提问和补充。
七年级生物下册《眼睛与视觉》教案•相关推荐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眼睛与视觉》教案【学习目标】1、说出眼的基本结构。
2、视觉形成的过程。
3、近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近视的对策【学习重点】1、说出眼的基本结构。
2、视觉形成的过程。
3、近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近视的对策【学习难点】视觉形成的过程及预防近视的对策。
【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图片见书P79)外层______:眼球的前部,无色透明,可透光______:白色,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中层:虹膜:中层前部,有色素,中央是____,通光脉络膜:有血管(营养眼球)、色素细胞(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睫状体:连接_______和_______的中间部分.内层:_________:上有大量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内容物晶状体:像凸透镜,曲度可以调节,使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2.视觉的形成:(1)成像: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在视网膜上形成_____(2)形成视觉:外界光线在视网膜上成像,感光细胞产生兴奋,产生神经冲动传输给大脑皮层的神经,形成视觉二、自主学习、合作展示交流:探究1近视眼的`原因由于眼球__________过长,或晶状体______过大,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物像形成的部位是在________,而视觉形成的部位是在___________探究2近视眼的矫正方法1、近视眼由于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故应配戴________.纠正。
2、看P82图4—51,了解预防近视应做到哪“三要”和哪“四不要”?三、盘点收获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师强调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四、课堂达标1、眼球的瞳孔、晶状体和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A.镜头光圈和胶卷B.胶卷镜头和光圈C.光圈镜头和胶卷D.镜头胶卷和光圈2、为了预防近视眼,应该是()A.走路看书B.在强光下看书C.不躺卧看书D.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3、依据“眼球的基本结构图”回答以下问题:(1)有的同学沉迷于上网,不但影响了学业的发展,而且因长时间近距离注视电脑显示屏,容易导致[E] 凸度增大且不能恢复原状而形成。
《眼与视觉》教学设计
授课老师:周宝莹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拆装眼球模型阐明眼球各部分的结构;
(2)使用手电筒探究光线进入眼球的路径,阐明视觉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调查本班近视情况,领会调查的基本方法;
(2)尝试观察眼球模型、观察同桌的眼睛等小实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意识;
(2)认同眼睛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眼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眼球的结构;
2.教学难点:眼球各结构的功能。
三、教学过程。
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眼与视觉【教学目标】1、说出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2、说出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3、说出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4、知道保护眼睛和耳朵的基本常识。
【教学重难点】1、眼球的结构和耳的结构2、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播放闪电图片和雷声)设想你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这时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学生回答:跑回家、找地方躲起来等。
)你是怎样做出天要下雨的判断的?(学生回答: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生活经验等。
)你感觉到天气骤变以及做出的相应反应是通过身体的哪些器官和系统完成的?(学生回答:眼睛、耳朵、大脑、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
)❑乌云:看——视觉❑狂风:感——触觉❑闪电:看——视觉❑雷鸣:听——听觉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只有灵敏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
那么,人体是如何感知外界环境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课时《眼与视觉》学习任务一:自主预习:教材第79页图4-47“眼球的结构和功能”1、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1)请同学们利用一分钟的时间熟悉眼球的结构,然后通过眼球模型,分析眼球的结构,并说出每一部分结构的功能。
(2)学生熟悉眼球结构,教师出示眼球模型,学生解说。
教师强调:(板图)我们俗话说的白眼珠(白眼球)和黑眼珠(黑眼球)指的是哪两部分?(师生共同分析)白眼球——巩膜;黑眼球——虹膜。
虹膜内所含色素不同就出现了蓝眼、褐眼等。
(3)观察课本P89人眼球结构和照相机结构示意图,完成讨论1、2。
(4)观察图Ⅳ-46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说一说眼球的晶状体、瞳孔和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5)观察比较猫的眼睛在亮处(左)和暗处(右)的不同,说说这是为什么?人的瞳孔也能这样吗?2、练一练(1)有人喜欢对别人“翻白眼”,人们通常所说的“眼白”是()结构。
《眼和视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眼和视觉,本节课是学习了有关人体的营养、消化、体内物质的运输和废物的排出等知识之后,向同学介绍的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中眼与视觉的知识,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既是知识的介绍,又是很好的一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注意用眼卫生,关爱盲人的情感。
基于以上教材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描述眼球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2)通过分析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示意图以及相关资料,了解视觉形成的过程。
(3)说出近视的成因以及预防的方法。
(4)认同视觉卫生,关爱、帮助视觉有碍的人。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描述眼球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2)通过分析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示意图以及相关资料,了解视觉形成的过程。
难点:
通过分析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示意图以及相关资料,了解视觉形成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眼睛与视觉”这部分内容是比较感兴趣的,他们不仅对结构与功能感兴趣,更对与眼睛有关的疾病感兴趣,尤其是与他们密切相关的“近视”,想要清楚地了解为什么。
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头脑中的感性材料,利用启发性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去认识,不断地培养能力。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眼球结构示意图。
2、生物兴趣小组制作简易的眼球结构模型。
3、预习课本。
四、课时:1课时
六、板书设计
眼和视觉一、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二、视觉的形成
1→4→8→9→7→10→大脑三、近视的形成及矫正
大、长、远、前、凸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