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成为世界麻纺织大国
- 格式:pptx
- 大小:78.36 KB
- 文档页数:25
中国纺织业发展历史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纺织业在中国既是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为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之所以纺织业能成为中国经济的大块头之一,和纺织业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经采集野生的葛、麻、蚕丝等,并且利用猎获的鸟兽毛羽,搓、绩、编、织成为粗陋的衣服,以取代蔽体的草叶和兽皮。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农、牧业的发展,逐步学会了种麻索缕、养羊取毛和育蚕抽丝等人工生产纺织原料的方法,并且利用了较多的工具。
有的工具已是由若干零件组成,有的则是一个零件有几种用途,使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
那时的纺织品已出现花纹,并施以色彩。
但是,所有的工具都由人手直接赋予动作,因此称作原始手工纺织。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苘麻的双股线,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
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两经绞、圈绕起菱纹)地葛布,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
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粘在头盖骨上的丝帛残片,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这是最早的丝织品实物。
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制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拈;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
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
同时出土的多块苎麻布残片,经密24~31根/厘米,纬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
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的罽,说明毛纺织技术已有进一步发展。
中国纺织业发展历程中国纺织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丝织业。
早在公元前2700年左右,中国就已经开始使用桑蚕丝进行丝织。
这一时期的丝织业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尤以杭州、苏州、绍兴等地较为发达。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纺织业逐渐扩展到棉、麻、毛等其他纤维材料。
到了宋朝时期(公元960年-1279年),中国纺织业达到了巅峰。
大量的纺织工坊和丝织作坊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其中以宋朝的丝绸最为有名。
宋朝的丝绸被广泛出口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国纺织业的一个重要象征。
随着明清时期的到来,中国的纺织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明朝时期,中国的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棉纺织业因此蓬勃发展。
到了清朝时期,进口的进一步增加,纺织品贸易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时期,中国的丝绸出口还达到了新的高峰。
但在近现代,中国的纺织业面临了一系列挑战和困难。
1840年的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纺织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大量的中小型纺织企业倒闭。
随后的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更加削弱了中国纺织业的实力。
到了20世纪初,中国纺织业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中华民国时期的纺织业为中国纺织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在国民经济计划中大力发展纺织工业。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纺织业得到了迅速扩展和发展。
纺织业成为了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纺织业面临了全球化竞争的挑战。
中国政府鼓励外资投资和加强对外贸易,使得中国纺织品出口量大幅增加。
中国也积极推进纺织业的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提高了中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纺织业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之一。
中国的纺织品以其丰富的品种、高质量和竞争力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为国家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中国纺织业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
纺纱项目实施方案纺纱项目实施方案报告说明—在“十三五”期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推出了纺织工业六条智能化生产示范线,包括纺纱智能化生产线、针织智能化生产线、印染智能化生产线、无纺布智能化生产线、涤纶长丝智能生产线及服装缝制自动生产线,其中纺纱、涤纶长丝、无纺布和服装缝制智能化生产线,已经基本成熟,能够小批量推广,但针织和印染比较复杂,有些还处在布线中,没有完全实现自动化。
“十四五”期间,我们会对智能生产提出更高要求:首先要积极推广已经成熟的生产线;其次,除了“十三五”期间推出并已经小批量生产的这六条线以外,再推出一些新的内容,比如织造过程的智能化。
这是需要企业家、专家共同思考的问题,相信长丝织造协会在编制“十四五规划”的时候也会征求相关意见。
该纺纱项目计划总投资 19157.54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 15042.6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78.52%;流动资金4114.91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1.48%。
达产年营业收入 39142.00 万元,总成本费用 30935.50 万元,税金及附加 371.10 万元,利润总额 8206.50 万元,利税总额 9709.53 万元,税后净利润 6154.88 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 3554.66 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2.84%,投资利税率 50.68%,投资回报率 32.13%,全部投资回收期 4.61年,提供就业职位 781 个。
十年前棉纱主流还是普梳和精梳,而当下,各种结构的产品都出现了,比如,赛络纺、紧密纺、高捻纱、低捻纱等等,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设备的更新也是日新月异,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超出人们的想象,纺织已经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走向高新技术行业。
万锭用工甚至降至 10 人以下,乃至车间实行黑灯计划,都不在需要人来工作,全部机械化。
自动化提高的同时,纱线支数也是几何倍数的增长,80-100 支走下神坛不久,现在已经出现 600-700 支这样的高难度纺纱技术,纱线在成纱色泽、强力、支数和纺纱形式上,已经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种类,市场呈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亚麻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在国人的心中亚麻,是世界植物中分布最广泛的作物之一。
亚麻纤维是主要的高级麻纺原料,亚麻素有纤维皇后的美誉,浑身是宝。
我国是世界产麻大国。
一丝一线倾注了千百年来人类对于亚麻的钟情,一尺一寸迈开了亚麻制品走进人们生活的不凡足迹。
代代相传的亚麻文明更迭演变,书写着一部来自绿色生态自然“天然纤维之王”亚麻文化的文明发展史。
亚麻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的舍己精神造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健康,渐渐成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绿色健康伴侣。
在我国,纤维用亚麻的栽培史不足百年,纺织史则更短。
但作为食用和药用的油用亚麻的种植却有悠久的历史。
公元十一世纪苏颂《图经本草》中载:“亚麻籽出兖州,味甘,微温,无毒……治大风疾。
”说亚麻仁有养血祛风,补益肝肾的功效。
用来治疗病后虚弱,眩晕、便秘等症。
又据《滇南本草》所载,亚麻的根“大补元气,乌须黑发”,茎“治关风痛”;叶“治病邪入窍,口不能言”。
十六世纪,在《方土记》一书曾这样评价亚麻的用途:“亚麻籽可榨油,油色青绿,燃灯甚明,入蔬香美,秸可作薪,粕可肥田。
”1906年,当时清朝政府的奉天农事试验场(今在辽宁省沈阳市)从日本北海道引进俄罗斯栽培的纤维用亚麻“贝尔诺”等4个品种。
先后在辽宁省的金州、辽阳,吉林省的公主岭、长春、吉林、黑龙江省的海林、一面坡、哈尔滨、双城等地进行试种。
到1936年,经过三十年的试种试验证明,黑龙江省的松嫩平原,吉林省中部平原和东部部分山区适合种植亚麻。
并相继在这些地区建立了亚麻原料生产厂。
1952年,作为原苏联援建中国的首批大中型企业哈尔滨亚麻纺织厂在哈尔滨市倔起,这是我国现代亚麻纺织工业的起点。
八十年代中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延伸了国人俯瞰世界的目光,国际亚麻纺织品市场巨大的潜力和可观的利润,吸引了众多远见卓识的投资者和企业家。
从此,结束了由哈尔滨亚麻纺织厂一家企业独占 30 年的局面。
短短的十几年过去了,亚麻纺织工业的总体规模仅次于俄罗斯而跃居世界第二,至此形成了以西欧、中国和俄罗斯为代表的亚麻纺织新格局。
我国轻纺工业发展现状
我国轻纺工业是指以纺织、服装、鞋类等为主要产业的轻工业。
近年来,我国轻纺工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在纺织行业方面,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制造和出口国。
无论是棉纺、化纤、丝织还是麻类纺织品,都在国际市场上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我国在纺织技术上也取得了重要突破,推动了纺织业的自动化、数字化发展。
其次,在服装行业方面,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国。
中国服装品牌在海内外拥有较高的认可度,很多国际知名品牌的服装也在中国生产。
同时,我国也在提升服装设计和品质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不断推动中国服装品牌向高端市场发展。
再次,在鞋类行业方面,我国的制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鞋类制造和出口国。
无论是运动鞋、皮鞋还是休闲鞋,中国制鞋业在全球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并且,我国在鞋类设计和技术方面也有了重要突破,逐渐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的转变。
最后,在轻纺工业发展方面,我国还注重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进环保纺织技术和材料的研发,提升纺织品的环保性能。
同时,注重培养人才和提升技术水平,推动轻纺工业向高端制造和创新发展。
总之,我国轻纺工业发展现状可谓是蓬勃向上。
在这个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我国轻纺工业正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追求高质量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努力下,我国轻纺工业将继续发展壮大,为国家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纺织行业历史简介资料大全纺织行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下面将通过对纺织行业历史的回顾,为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纺织行业的资料和事实。
一、纺织行业的起源纺织行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
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古代的埃及人、巴比伦人和印度人已经掌握了纺纱、织布的技术。
他们使用手工纺车和手工织机来进行纺纱和织布,这些技术成为了古代纺织行业的基础。
在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已经开始制作简易的纤维制品。
到了商周时期,纺织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丝织品、棉织品和麻织品等不同材质的纺织品。
古代中国的丝绸技术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丝织品成为了中国的特色产品。
二、纺织行业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纺织行业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纺织行业成为工业化进程的先行者。
英国的纺织工业从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转变为机械化生产方式,这一转变成为纺织行业的里程碑。
最为重要的突破是约翰·凯文特(John Kay)发明的飞梭。
飞梭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纺织机的生产效率,使得生产速度大幅度提高。
此外,约瑟夫·马瑟斯也发明了第一台现代纺纱机,使得纺纱的速度和质量得到提升。
飞梭的出现和纺纱机的发明,加速了纺织行业的发展,促进了纺织品的大规模生产和供应,极大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纺织行业也成为了工业化时代的象征之一。
三、纺织行业的现代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纺织行业在现代也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更新。
在20世纪,化学纤维的发明和应用使得纺织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尼龙、涤纶、腈纶等新型合成纤维的问世,使得纺织品的种类更加丰富多样。
此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纺织行业也面临了许多挑战和机遇。
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成为了纺织行业的重要生产和出口国。
同时,环保意识的增强也推动了纺织行业的绿色发展,各种可持续纺织技术和材料的出现,使得纺织行业逐渐实现了绿色生产。
从布衣到至尊:中华麻的历史演变麻,是中国最古老的作物之一,麻纺织历史悠久,有“国纺源头,万年衣祖”之称。
我国麻文化作为东方服饰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中国至少经历了一万多年的历史,至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麻纺织技术达到一个成熟时期。
麻作为东方最古老的衣祖,开启了人类社会文明大幕,因此,麻又成为图腾,成为圣物,成为数千年来人们向天地神明、宗祖先贤祭祀膜拜时最神圣的敬献敬奉。
今天我们在这里回顾过去,从麻文化的历史演变及麻纺织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麻文化源远流长一说到麻文化,不言而喻自然是与文化息息相关。
辞典上关于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争议颇多。
我认可这样的解释:文化就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以实践创造活动的类型将文化划分为三种形态: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
所谓物质文化即人类改造自然界以满足人类物质需要如衣食住行等等为主的那些产物。
如结绳、算盘、饮食、服饰等等;所谓行为文化是由社会交往活动所创造的满足人类交往需要的那些产物,包括社会的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个人对社会事务的参与方式、人们的行为方式等。
所谓精神文化是由精神生产活动所创造的、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那些产物,如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等,通过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科学等表现出来。
较具体的如日常生活观念、爱情中有美感、衣食嗜好伴随的审美意念等。
通过对文化的阐释,我认为麻织品的生产、对麻的崇拜和审美、及政府对制麻企业的大力扶持等都属于麻文化的范畴。
此外麻的发展变化又与科学技术、教育培训、卫生保健、观念风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应纳入麻文化的框架之内。
二根据湖南彭头山遗址、大溪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西安半坡遗址、河南裴李岗遗址、舞阳贾湖遗址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发现的大量石锥、石纺轮、陶纺轮、骨锥、骨梭,骨针、麻织布片及大量陶片上的麻织物印痕等实物考证,麻织物的源头可追溯到一万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甚至可以追溯到更为久远的旧时器时代晚期。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国纺织工业从弱到强,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发展,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
纺织业成为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母亲行业、对外开放的排头兵、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中国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
为全面回顾70年来中国纺织工业的历史进程,从不同角度展现纺织工业的巨大变化,记录纺织人敢于探索、奋勇前行的时代故事,从本期起,《纺织服装周刊》特开设“我和我的祖国”专栏,向行业内外企事业单位、机构、学校、团体、个人征文,通过讴歌行业企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表达对党、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展现纺织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许坤元作者简介原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66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机械系。
1966~1976年,先后在华东纺织工学院任教、4688部队锻炼、湖南邵阳第二纺织机械厂研究所工作。
1976~1986年先后担任湖南省轻工设计院技术科长、副院长,湖南省轻工业局科技先在车间当技术员,后到厂研究所担任副所长。
1976年,我离开邵阳二纺机,调到湖南省轻工设计院,先后担任技术科副科长、科长、副院长,后来又调到湖南省轻工局担任科技处处长。
1978年,国家纺织工业部经过与轻工年的合并,再次独立出来,地方上也恢复了纺织工业局。
湖南省成立了正厅级的湖南省纺织工业总公司,我被任命为副总经理。
湖南省纺织工业总公司下属的岳阳洞庭苎麻纺织印染厂是八十年代初湖南省重点建设项目,也是当时国内最大的现代化苎麻纺织印染工厂,有着数千人的规模。
为了加快这个厂的建设步伐,省公司党委决定由我担任这个厂的一把手。
组织上安排我去担起这副担子,可能是考虑我比较年轻,也有在工厂工作的经历。
当时在厂里当一把手难度大,压力也年年度计划的编制,参与了一系列行业重大决策的研究制定。
二十多年里,我的心一直跟随着纺织行业的脉搏在跳动,学习与探索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
缯国──中华古代丝绸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是丝绸古国,距今六、七千年以前,就开始饲养家蚕和织造丝绸了。
在此后四、五千年时间内,我国一直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织造轻柔美丽丝绸的国家,因而被古代世界各国称之为“丝国”。
现存最早的有关纺织技术的记载见于《周礼•考工记》,其中详细记载了古代纺织品丝、麻的练染工艺。
“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
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或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或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或饬力以长地财,或治丝麻以成之。
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
”“钟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炽之,淳而渍之。
三入为纁(音xun,意为浅红色),五入为緅(音zou,意为黑中带红的颜色),七入为缁(音zi,意为黑色)。
”“荒氏湅(音lian,意为把生丝煮熟)丝,以涚(音shui,意为温水)水沤其丝七日,去地尺暴之。
昼暴诸日,夜宿诸井。
七日七夜,是谓水湅。
湅帛,以栏为灰,渥淳其帛,实诸泽器,淫之以蜃,清其灰而盝之,而挥之,而沃之,而盝(音lu,意为过滤)之,而涂之,而宿之。
明日,沃而盝之,昼暴诸日,夜宿诸井。
七日七夜,是谓水湅。
”《考工纪》并没有记述丝绸纺织的源头在何方?就让我们就循着历史的足迹在苍山大地上探寻一二。
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距今4000年左右,夏代“少康中兴”之时,少康传位给长子杼(一作予),其次子曲烈被封于缯(音zeng,一为丝织品的总称,二指系着丝绳的短箭。
刘向《战国策•楚策》有“治其缯缴,将加己乎百仞之上”句。
“缴”音jiao,指丝绳。
“缯”亦作“鄫”,见谭其骧教授《中国历史地图册》夏全图),为夏代的方国。
曲烈是鄫国的始封国君,城邑在今山东省苍山县向城镇的鄫城前、鄫城后两村之间。
因为它处于沂蒙山区向黄淮平原过渡的地带,有东西泇水环抱,水源充沛,土地肥沃,适宜桑麻生产,多产丝麻编织品“缯”。
纺织业行业特点纺织业在我国是一个劳动密集程度高和对外依存度较大(de)产业.我国是世界上最大(de)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纺织品服装出口(de)持续稳定增长对保证我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解决社会就业及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纺织品(de)原料主要有棉花、羊绒、羊毛、蚕茧丝、化学纤维、羽毛羽绒等.纺织业(de)下游产业主要有服装业、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等.纺织业细分下来包括棉纺织、化纤、麻纺织、毛纺织、丝绸、纺织品针织行业、印染业等.纺织业同时也是一个高污染行业.2007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纺织业被列为重点污染行业.据国家总局统计,印染行业污水排放总量居全国排放量(de)第5位.60%(de)行业污水排放也来自印染行业,且污染重、处理难度高,废水(de)回用率低.化纤行业在生产过程中,有些产品大量使用酸和碱,最终产生硫磺、硫酸、硫酸盐等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有些则是所用溶剂、介质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化纤生产污染环境(de)另一种表现是化纤产品本身(de)不可降解性,特别是合成纤维,其废弃物回收成本高,燃烧后污染空气;废弃后不易降解,造成土壤环境恶化. 另外,毛麻丝行业(de)前处理过程也是行业污水排放(de)重点.在能源消耗方面,、化纤机械电力消耗十分突出.化纤行业总耗能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0%~30%左右.中国纺织行业发展现状中国是纺织品生产和出口(de)大国,中国纺织行业自身经过多年(de)发展,竞争优势十分明显,具备世界上最完整(de)产业链,最高(de)加工配套水平,众多发达(de)地应对市场风险(de)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增强,给行业保持稳健(de)发展步伐提供了坚实(de)保障.2007年1-11月,中国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1,690,091,131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1,625,893,972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实现累计利润总额61,878,749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008年1-2月,中国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270,235,318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255,274,904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实现累计利润总额7,551,666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截至2008年2月底,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28,174家.在出口方面,2007年1-12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达亿美元,同比增长%,比2006年同期回落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出口亿美元,同比增长%;服装出口亿美元,同比增长%.从国际环境看,仍有较大拓展空间和机遇.随着2007年底中欧纺织品设限到期、2008年底中美设限结束,中国纺织品无配额时代即将来临,约占全球纺织品市场60%以上份额地区全面开放,将会给中国纺织品贸易带来巨大机遇.而未来几年世界经济仍将处于上升区间,必将促进国际贸易(de)增长,这将给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带来有利(de)国际市场保障.从国内经济环境看,国内需求将成为行业增长(de)重要驱动力.目前,80%左右(de)中国纺织品在国内消费.随着国内经济(de)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de)稳定提升,将拉动内需市场(de)进一步发展.中国纺织企业应克服目前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及出口退税调整(de)困难,抓住纺织行业发展(de)机遇,提高产业(de)集中度,遏制低效产能(de)盲目扩张,加大特色产业园区(de)建设,加强自主创新(de)步伐,提升中国纺织行业(de)品牌建设,进行产业调整和升级.使中国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跨进.纺织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目前,全球纺织业市场前景不确定性日益增高,这与全球信用危机以及美国、欧盟经济增长减缓(de)趋势一致,将对服装零售业带来冲击.美元急贬、原油价格跌宕起伏以及中国纺织品输欧即将解除设限,都宣告着重大(de)改变.受美国经济走缓(de)影响,企业销售将出现衰退现象.而由于美、欧可能实施新(de)贸易壁垒,因此全球纺织业采购可能出现大幅变更(de)趋势.另外,还有不到3个月,针对纺织服装制品(de)配额制度就将结束.这一国际纺织、服装贸易制度(de)变化是纺织服装企业面临(de)最新挑战,这不仅带了希望和机遇,同时也带了极大风险.伴随国际市场(de)需求不断萎缩,给许多纺织企业带来前所未有(de)压力.2008年,我国纺织业正遭受着近十年来最艰难(de)一年.受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货币政策从紧、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纺织行业行业面临着巨大(de)困难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众多纺织行业生产企业陷入了生产经营困难(de)窘境,挣扎在亏损(de)边缘,企业纷纷倒闭,停产、半停产(de)更多.这些,已给纺织行业构成严峻挑战.尽管纺织(de)出口退税率最近有所提高,但国家淘汰低层次产品和企业(de)决心没有改变.自主创新、节约成本,才是纺织行业走出困境(de)良方.从国内纺织行业运行情况来看,2008年1-9月,中国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亿元,比07年同期增长%.2008年1-9月,中国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纱1,万吨,同比增长9%;布累计产量亿米,同比增长%;服装累计产量亿件,同比增长%;化学纤维累计产量1,万吨,同比增长%.2008年1-9月,中国纺织行业出口达1,亿美元,较07年同期增长%;进口达亿美元,较07年同期增长%.预计未来5-10年纺织行业将保持稳定增长,结构调整会贯穿发展全过程.预计到2010年中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将达到3600万吨,未来几年化纤行业产能和产量增速将保持在7%~15%之间.。
我国麻纺织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余建华,朱谱新,吴大诚(四川大学纺织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5)摘 要:综述了我国麻纺织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简要介绍了几种主要麻纤维的纺织加工规模、加工特点,对麻纺织加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麻纤维;纺织加工;现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T S1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356(2007)04-0064-04收稿日期:2007-06-03作者简介:余建华(1984-),男,四川大学纺织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材料表面与界面和印染助剂的研究。
麻类作物是极具特色的经济作物,在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麻纤维具有强度高、伸长小、耐磨、吸湿、透气、透湿性较好的共性,其制品亦具有爽身离汗、卫生抗污和抗静电的性能[1~3]。
近几年来,在回归自然、崇尚天然的消费市场形势下,人们对麻纤维优良性能的认识不断加深,麻纤维产品的开发应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纺织行业的关注。
1 概况111 麻纤维用途在麻纤维中,苎麻、亚麻为纺织工业的精纺纤维,红麻、黄麻、剑麻、大麻为粗纺纤维。
前者主要用于开发中高档衣服面料,具有挺括、粗犷、服用性能良好的特点。
后者用于包装和水土保持等行业的原料,特别是红麻、黄麻纤维易降解,参与土壤循环并具有一定的土壤改良作用,利用其生产包装袋、防止堤坡水土流失的土工布[2]和用于防汛抢险的砂石填充袋,具有其他化纤不可替代和重要的环境保护作用。
近年来开发出的红麻造纸,则为红麻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112 地域分布和种植规模苎麻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常年种植面积10~20万hm 2,纤维总产达25万t 。
亚麻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和内蒙、甘肃、宁夏等地,常年种植面积10~15万hm 2(不包括油用亚麻)。
黄、红麻主要分布在黄河、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种植面积年均20~25万hm 2。
大麻分布在安徽、山东、河南等地,常年种植面积2~3万hm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