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山子传》一文探索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 格式:pdf
- 大小:275.54 KB
- 文档页数:1
《方山子传》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他的祖上曾有过功勋,按理说他可以得到官职,但是他却没有选择这条路,而是选择了在光州、黄州之间的岐亭隐居。
他住在茅草屋里,吃着粗茶淡饭,不与外界交往。
他弃置了车马,毁坏了衣服帽子,徒步在山里来来往往,没有人认识他。
他的帽子是方形的,而且很高,人们就称他为“方山子”。
苏轼被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正好遇到了方山子。
苏轼说:“哎呀,这不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吗?你怎么在这里?”方山子也很惊讶,问苏轼为什么会来到这里。
苏轼把原因告诉了他,方山子低头不回答,然后仰头大笑,邀请苏轼到他家里住宿。
方山子的家里非常简陋,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和奴婢都显得很自在。
苏轼对方山子的生活方式感到非常惊讶,他回忆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喜欢喝酒、击剑,花钱如流水。
但是现在,他却过着这样清苦的生活。
苏轼问方山子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方山子说:“我年轻的时候,喜欢任性而为,喜欢佩剑和骑马,喜欢花钱如流水。
但是现在,我已经明白了很多事情,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更适合我。
”苏轼和方山子谈论了很多话题,包括军事、历史和人生哲学。
方山子说:“我曾经也想过要在官场上有所作为,但是我发现,官场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我看到了很多虚伪和腐败,我觉得很失望。
所以,我选择了离开官场,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苏轼对方山子的话感到非常感慨,他说:“你说得对,官场确实有很多问题。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我们应该努力改变这个社会,让它变得更加美好。
”方山子说:“我知道你的想法,但是,改变这个社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需要有勇气和决心,需要有智慧和耐心。
”苏轼和方山子的谈话持续了很长时间,他们彼此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苏轼对方山子的特立独行和人生取向表示赞赏,他觉得方山子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个有勇气和智慧的人。
方山子也对苏轼表示敬佩,他觉得苏轼是一个有才华和抱负的人,一个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人。
《方山子传》中人物形象“异之探究史俊英一、方山子“异”之表达生活经历“异”方山子生活经历奇“异”,由少年侠士,少壮志士,到晚年隐士,可谓非常戏剧性,三个人生阶段,三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少年豪气冲天,少年壮志凌云,晚年归隐山林,生活轨迹变化充满戏剧性,生活经历的奇异,激发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
接人待物“异”“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人之常情,老朋友相见,听闻对方的遭遇,应该抚慰宽解。
方山子听了老朋友苏轼的遭遇,先是低着头一句话都没有,接着抬头大笑。
这在常人看来方山子太不通人情事故,对老朋友的遭遇非但没有抚慰,掬一把同情泪,还竟然仰天大笑,奇怪之极。
生活态度“异”行为做派奇异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可见方山子富且贵,既是官二代也是富二代,靠着祖宗的产业和荫庇,过上优渥的生活,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方山子对这些“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在常人看来其可怪也哉!此外方山子在山中“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其行为着装异,与常人不同。
二、“异”之内涵挖掘方山子在生活经历、待人接物、生活态度、行为做派等方面表达出的奇异,其实有着深刻的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地去体味,深深地去探究。
方山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的行为做派很奇异,方山子富且贵,各方面条件优渥,他却毅然决然地放弃这些优渥的条件,选择穷居山中。
可见他的理想不是追求个人地位,个人荣华富贵,与一般的宦途失意而隐居者是有区别的,他的政治理想是济天下、为朝廷除弊事,为苍生谋幸福,是胸怀天下之人。
“俯而不答,仰而笑”,方山子在为人处事、接人待物方面表现得很奇怪,我们怎么理解这种奇怪表现呢?老朋友相见,当得知对方的遭遇,没有开解、宽慰,而是俯而不答的沉默,继而仰头大笑。
我们理解了生活经历奇异、生活态度奇异,行为做派奇异,就不难理解这里的接人待物的奇异了。
为什么对老朋友这样呢?苏轼被贬官的人生挫折或许是方山子体验过的,或是洞察官场浮世的方山子预料之中的事,所以不用说,不必说,这是同是天涯沦落人“无声胜有声”的一种默契表达。
【导语】⽅⼭⼦,是光州、黄州⼀带的隐⼠。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乡⾥的游侠之⼠都推崇他。
下⾯是分享的⽂⾔⽂:苏轼《⽅⼭⼦传》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传》 宋代:苏轼 ⽅⼭⼦,光、黄间隐⼈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闾⾥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岐亭。
庵居蔬⾷,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中,⼈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耸⽽⾼,⽈:“此岂古⽅⼭冠之遗象乎?”因谓之⽅⼭⼦。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呜呼!此吾故⼈陈慥季常也。
何为⽽在此?”⽅⼭⼦亦矍然,问余所以⾄此者。
余告之故。
俯⽽不答,仰⽽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妻⼦奴婢皆有⾃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少时,使酒好剑,⽤财如粪⼟。
前⼗九年,余在岐⼭,见⽅⼭⼦从两骑,挟⼆⽮,游西⼭。
鹊起于前,使骑逐⽽射之,不获。
⽅⼭⼦怒马独出,⼀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兵及古今成败,⾃谓⼀世豪⼠。
今⼏⽇⽿,精悍之⾊犹见于眉间,⽽岂⼭中之⼈哉? 然⽅⼭⼦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岁得帛千匹,亦⾜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中,此岂⽆得⽽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见。
⽅⼭⼦倘见之欤? 【译⽂】 ⽅⼭⼦,是光州、黄州⼀带的隐⼠。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乡⾥的游侠之⼠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带名叫岐亭的地⽅。
住茅草屋,吃素⾷,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帽,徒步在⼭⾥来往,没有⼈认识他。
⼈们见他戴的帽⼦上⾯⽅⽅的且⼜很⾼,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冠遗留下来的样⼦吗?”因此就称他为“⽅⼭⼦”。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哎,这是我的⽼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呢?”⽅⼭⼦也很惊讶,问我到这⾥来的原因。
方山子传阅读答案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1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2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B.折节读书折:改变C.方山子亦矍然矍然:欣喜的样子D.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答:C/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欲以此驰骋当世乃分其骑以为四队B 犹见于眉间多于周身之帛缕C 而其家在洛阳与其骑会为三处D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是何楚人之多也答: C/A.介词,凭借;介词,把。
B.介词,在;介词,表比较。
C.均为代词,他的。
D.助词,的;代词,这,这么。
7.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方山子传》教案最新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方山子传》教案最新3篇如何让学生能够按字面意思直译古文。
《方山子传》说课稿襄阳三中凌镇华一说教材《方山子传》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的推荐篇目。
《方山子传》这篇文章通过苏轼与方山子在岐亭的相遇,记叙了方山子的人生经历,通过对其人生经历的记叙,塑造了陈慥生动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也借此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被贬黄州的无限感叹。
在这篇文章前,已有本单元的四篇文章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从不同角度做了分析引导,对如何鉴赏形象学生已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方山子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把前几课学到的知识进行强化。
这篇文章是一篇传记文章,一般传记文章都是先介绍人物的姓名字号,籍贯,家世,性情,然后介绍其主要事迹,最后是对他的评价。
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在结构上却打破了一般传记文的写法,做到腾挪转换,“文似看山不喜平”,巧妙布局,可以使学生在记叙文的写作上获得有益的启发。
二说学情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在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上,较高一刚入校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对文言文内容的深层理解上,能力不强;对文言文的思考探究能力更差。
本文篇幅不长,字词难度不大,又是一篇可读性较强的人物传记,因此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但仅仅只是满足于对文章字词的理解,对文章的翻译,是远远不够的。
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学习语文还提出了“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因此,还要引导学生一步步对《方山子传》做深层次的理解思考。
三说目标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学习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读懂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
”同时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本课的特点,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知识与能力目标:1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宗”“异”“怒”、虚词“所以”“而”“傥”的意义和用法2 学习本文在塑造形象和结构上的特点,获得写作上的启示过程与方法目标:1 强调学生通过人物言行来归纳人物形象,做到分析的有理有据2 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写作目的情感与价值目标:1 2 对文章中的思想倾向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教学重点:1 对方山子形象的归纳概括2 对方山子归隐的认识教学难点:知人论世,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四说教法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包括“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在教法上主要采取1 课前预习2 课内合作探究3 多媒体课件4 授课时间一课时五说教学过程1 解题导入“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从《方山子传》一文探索中国古代隐士文化摘要:隐士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隐士。
在高中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文选编》中,我带学生学习了《方山子传》,鉴于学生对隐士文化的认识比较粗浅,特进行梳理,带学生了解隐士的定义,了解历史上的隐士及归隐的原因,学习隐士身上积极的精神。
关键词:中国古代隐士文化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09-001-01这个月,学生们上了《方山子传》这一课。
苏轼评价他是一位“异人”,课堂上带着学生梳理了他“异”的表现之处:少有侠气但晚年避世;生活清贫却安贫乐道;文武双全而终生不遇;出身高贵而隐居山野。
学生对方山子都很感兴趣,也很奇怪历史上会有这样一位奇人。
学习完课文提问学生:“你还了解哪些异人?”通过走访,我发现学生对隐士并不太了解,大多只知道陶渊明。
因此课后让学生查找资料,搜集了解其他隐士,一起探究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
一、隐士的定义隐士,是道家的哲学术语,指那些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士人。
由于它被称为“士”,第一个要求是隐士是知识分子。
那些渴望做官但没有机会做官并且没有文化的农民不是隐士。
我们不难得出隐士身上的共同特点:能够保持人格的独立性,不要求完美,不要依附权力,要有非凡的才能和知识,保持思想自由。
真正的隐士,内心是不愿意入仕的。
二、隐士的分类我们通常将隐士分为身心和身心。
身隐就是表面上隐居山野,其实内心还是想做官的,比如生于盛唐的孟浩然,曾经以隐居来赢得人们瞩目,想以此跻身仕途,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修道归隐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到长安游历,考进士没有成功。
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投入幕府,然后退休。
孟浩然的经历让我们庆幸虽然历史上少了一位进士,却多了一名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心隐是虽然身在闹市,但是不想沾染世俗,心静如水。
陶渊明29岁入仕,41岁归隐,他在生活中完成了从身隐到心隐的历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一惊一笑,道尽世间真性情——读《方山子传》传有感(最终定稿)第一篇:一惊一笑,道尽世间真性情——读《方山子传》传有感一惊一笑一异,道尽世间真性情——读《方山子传》有感《方山子传》是一篇写得很别致的传记体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偶遇十九年不见的好友陈慥后为他写的一篇传。
整篇仔细看下来,很简单的就像老朋友久别重逢后将自己的喜悦之情和想法娓娓道来,为自己的好朋友写的一篇有着浓浓情谊的传,《方山子》传不像常规的传,先叙述其人的世系,然后再铺写其人的生平行状。
苏轼则别出心裁地先写了方山子的生平,从小写到大,再写到现在,还写了“方山子”名号的由来,此处是顺写。
后写作者与方山子在歧亭相遇,倒叙点出方山子姓甚名谁,与自己的关系,然后就回忆起好友十九年前与自己见面时的摸样。
最后才道出方山子的俗世身家,并且以“余闻光、黄多异人”映衬好友为人极为少见,意味深长。
整篇有点闲话家常的味道,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永远都不会忘了自己的抱负和对人生的思考,各种感慨和人生滋味都掺在里面,文章的主要目的——介绍我们的特立独行的方山子隐士的高尚品性,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等等,但是我在第二段中读到的几个字才让我真正体会到这篇文章的魅力,矍然、笑和异,以及里面的感情。
苏轼一生虽然成就颇多,但是却是坎坷不断,到黄州这会,苏轼已然有了荣华富贵如浮云的想法,“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乞米何曾得”也算得上很辛酸了,大约意识到生活大计的危机了,然后就是精神上的抑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心中的凄苦和高洁的品性一览无余。
政治失意,生活艰苦,心中最苦也莫过于此了。
至于苏轼豁达和积极乐观的情怀应该是在黄州之后确立的,毕竟没有过劫何来的超脱,就是在人生中这么艰难的一段日子里,苏轼邂逅了隐居在此的方山子,这不仅仅是他乡遇故知啊,方山子不忘旧情,诚信待客,令身遭厄运的苏轼心头暖暖的。
苏轼大惊,同时也伴随着强烈的喜悦之情,“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至此者”,完全可以想象两人激动得场景,来个大大的拥抱也不为过了。
《心灵的逃亡:中国隐逸文化谈》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中国关于“隐”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易》。
其屮《遁》卦“天下有山,遁。
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直接描述了贤者为远避小人而退藏隐居的状态。
可见,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源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合污,那就只好退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对周遭环境消极的妥协,但在这种妥协中,隐居者却常常意外地获得宣扬个人主张,实现自我价值,甚至赢得权力青睐的新渠道。
以至到了《诗经》,《小雅•鹤鸣》已经从上层视角,为隐居之人定下了如“野鸣之鹤”的身份,让隐士成为一种受到官方认可的, 高尚、贤能、隐藏锋芒的象征。
而《卫风•考槃》和《陈风•街门》两作,则更让贤人退隐所代表的逍遥和清高意象深入人心,转化为口耳相传的事迹。
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则使全身而退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
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不得不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隐”这一行为,便从''存在消弭”的基本概念屮,产生了名为“逸”的分支,延伸出“精神自由”的新倾向。
政权更选频繁,社会动荡不定,魏晋六朝三百余年间近乎惨烈的政治斗争与战祸征伐,使作为社会上游存在的贵族和士人阶层深陷社会地位与权力流动的洪流。
他们眼见财富和地位不再与生俱来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的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时歹单精竭虑,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
正如《晋书》所说,“魏晋Z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几乎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癒症。
后人提起魏晋风流,无不带着艳羨的语气,言必提“'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色”,殊不知这风雅至极的“烟水色”背后,是多少徒劳无功的苦闷和刻意为之的伪装。
就在这人人自危,连对坐争辩都得规避俗事、政事以避祸的“清谈时代”,玄学家何晏带着一剂名为“五石散”的方药华丽登场,市此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口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新风尚,中国隐逸史上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风潮就此发端。
从《方山子传》一文探索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发表时间:2018-09-11T10:38:57.36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9月17期作者:赵彦秋[导读] 隐士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隐士。
在高中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文选编》中赵彦秋(新疆乌苏市第一中学新疆乌苏 833000)摘要:隐士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隐士。
在高中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文选编》中,我带学生学习了《方山子传》,鉴于学生对隐士文化的认识比较粗浅,特进行梳理,带学生了解隐士的定义,了解历史上的隐士及归隐的原因,学习隐士身上积极的精神。
关键词: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09-001-01 这个月,学生们上了《方山子传》这一课。
苏轼评价他是一位“异人”,课堂上带着学生梳理了他“异”的表现之处:少有侠气但晚年避世;生活清贫却安贫乐道;文武双全而终生不遇;出身高贵而隐居山野。
学生对方山子都很感兴趣,也很奇怪历史上会有这样一位奇人。
学习完课文提问学生:“你还了解哪些异人?”通过走访,我发现学生对隐士并不太了解,大多只知道陶渊明。
因此课后让学生查找资料,搜集了解其他隐士,一起探究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
一、隐士的定义
隐士,是道家的哲学术语,指那些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士人。
由于它被称为“士”,第一个要求是隐士是知识分子。
那些渴望做官但没有机会做官并且没有文化的农民不是隐士。
我们不难得出隐士身上的共同特点:能够保持人格的独立性,不要求完美,不要依附权力,要有非凡的才能和知识,保持思想自由。
真正的隐士,内心是不愿意入仕的。
二、隐士的分类
我们通常将隐士分为身心和身心。
身隐就是表面上隐居山野,其实内心还是想做官的,比如生于盛唐的孟浩然,曾经以隐居来赢得人们瞩目,想以此跻身仕途,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修道归隐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到长安游历,考进士没有成功。
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投入幕府,然后退休。
孟浩然的经历让我们庆幸虽然历史上少了一位进士,却多了一名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心隐是虽然身在闹市,但是不想沾染世俗,心静如水。
陶渊明29岁入仕,41岁归隐,他在生活中完成了从身隐到心隐的历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他躬耕于田野,抵御贫病的困扰,达到身心全隐的大隐状态。
鲁迅先生也曾说 “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
隐藏在身心上的隐士并不依附于政要,也不愿意成为官员,但他们并不是说他们不能这样做,他们不愿意这样做。
例如历史上最有名的隐士许由,曾经尧跟他说想禅位于他,他听后赶紧就去河边洗耳朵,问其故。
对曰 “想叫我做九州的头,我不喜欢听到他的话。
这就是我洗耳的原因。
” 他是隐士的典型代表。
北宋有“梅妻鹤子”之称的著名隐逸诗人林逋,常常驾着小舟游西湖寺庙,和僧人交往。
每当客人来的时候,门童就会放鹤飞,林逋见到鹤一定会划船归来。
林逋住在西湖,他不想成为一名官员。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隐士发展的历史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兴衰的历史。
三、隐士产生的原因
分析隐士产生的原因,首先是社会政治黑暗,不得已归隐。
大家熟知的魏晋年间的七贤:嵇康,阮吉,山涛,向秀,闫贤,刘伟,王伟。
当时在山阳县的竹林下,喝酒,唱歌,傲慢,世界上说七贤,因为同心同德,他们一起走进了竹林。
他们做隐士,不拘礼法,清静无为。
其次是仕途失意,无奈为之。
很少有隐士出生,后来随着环境的变化变得越来越隐蔽。
士人因为种种原因仕途不顺,就有了隐居的想法,暂时隐居以求东山再起,或者无奈隐居,与山水为伴。
还有一种是淡然超脱,不屑入仕。
在深山幽僻处,有真正的隐士。
“渔得鱼心满愿足,樵得樵眼笑眉舒。
”林泉下偶然相遇的樵夫渔夫,笑着谈论过去和现在。
他们不屑入仕,“蓑笠纶竿钓今古,一任他斜风细雨”这种境界,才是真正的隐士。
而其实真正的隐士,也不会有多少故事流传下来的。
例如课文中的方山子就是真正的隐士,但他也不是一开始就隐的,文中说他“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的结果却让他在晚年有了归隐的想法。
苏轼和他相遇时,他和苏轼在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认为是一代豪杰,眉宇间还流露出精明英武的神情,得知苏轼被贬,他会意的笑了,这一切说明他不是一般的隐士,既有对黑暗政治的无奈,也有看透世事的淡然。
苏轼被他的精神感染,再加上有感于自己的身世,产生共鸣,于是为他做传。
而且如果不是苏轼被贬到黄州,在山中遇到他,为他做传,恐怕后世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他。
四、隐士的精神内涵
通过对《方山子传》的学习和对隐士的梳理分析,我引导学生学习总结隐士的精神:那是一种觉醒的人生态度;一种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亲近山林、与天地合二为一的智慧。
带着学生了解隐士思想,感悟隐逸情怀,学习隐士智慧,引导学生在喧嚣的尘世中保持精神的独立,守护心灵的宁静。
参考文献
[1]《臆解李白诗《不向东山久》-时势广场.
[2]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元明隐士书法艺术比较研究》.
[3]《古时散文今时语》
[4][南开大学博士论文 -《胡祗遹文学研究》- 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