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基础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146.22 KB
- 文档页数:9
《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
1.供应链基础理论
供应链的定义、功能与组成结构。
供应链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2.供应链战略与计划
如何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制定供应链战略方案。
制定供应链计划以实现战略目标。
3.供应链运作与控制
深入解析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生产管理等环节。
掌握有效运作供应链的各项工作方法,如供应商选择与管理、库存控制技术等。
4.供应链数字化与信息管理
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优化供应链。
信息管理系统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5.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管理
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本概念。
委托-代理理论及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形成与制约因素。
6.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应用
企业现场访问与实地考察,了解供应链管理的实际应用。
热点讲座与行业趋势解读,为学员提供工作参考。
7.其他相关知识
物流与配送管理,包括配送中心的规划、运输方式的选择等。
退货处理与客户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的方法。
此外,课程还可能包括供应链管理专业的主修课程,如供应链信息技术、物流管理、国际物流、供应链系统仿真、仓储与配送管理等。
基础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应用供应链管理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概念,它是指企业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在整个供应链系统中各个环节的协同管理。
简而言之,【供应链管理】是将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经销商和零售商等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实现对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运输、销售等全过程的管理。
为了达到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企业需要在供应链内部建立一套协同管控机制,包括资金、物流、人员和信息等多个方面。
其中,基础供应链管理是实现供应链目标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通过合理的规划、组织、执行和监控,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有效沟通和协同配合。
一、基础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1. 需求管理需求管理是基础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之一。
它指的是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供应计划,实现对供应链整个过程的有效管理。
需求管理包括需求预测、需求计划、需求执行和需求调整等多个方面。
企业通过需求管理,可以更好地掌握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和库存水平,从而提高供应链效率和效益。
2. 库存管理库存管理是基础供应链管理的另一个理论基础。
它是指通过合理的库存控制,实现对生产、采购及配送等环节的协同管理。
库存管理的内容包括库存规划、库存控制、库存定期盘点和库存分析等多个方面。
通过库存管理,企业可以更加直观地掌握库存情况,避免过多库存带来的资金浪费和资源浪费,减少库存不足带来的损失。
3. 生产管理生产管理是基础供应链管理的第三个理论基础。
它是指通过合理的安排生产计划、生产调度和生产监控等多个方面,实现对生产线上下游环节的协同管理。
生产管理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多个方面,进一步优化供应链管理。
4. 货物流转货物流转是基础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通过物流运作,实现对商品的采购、生产、仓储和销售等整个过程的有效掌控。
货物流转包括运输计划、物流单证管理、仓储管理和货物跟踪等多个方面。
通过货物流转,企业可以合理调配运输资源,确保产品及时到达各个销售点,提高交货速度及配送质量。
•供应链基本概念与结构•供应链管理策略与方法•采购与供应商关系管理•生产计划与物流管理优化目录•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绿色供应链与可持续发展•总结与展望01供应链基本概念与结构供应链定义及特点供应链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供应链特点复杂性、动态性、面向用户需求、交叉性。
供应链结构类型链状结构网状结构一种更为复杂的供应链结构,由多个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构成,各环节之间呈网状连接,形成多个交叉点和互动关系。
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企业,负责保证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质量和供应的稳供应商消费和使用产品的个人或组织,是供最终用户将原材料和零部件加工成最终产品的企业,负责产品的设计、生产和质量控制。
制造商分销商直接将产品销售给最终消费者的企业,负责产品的展示、销售和服务等职责。
零售商0201030405供应链中角色与职责02供应链管理策略与方法供应链管理目标与原则目标原则协同计划预测补货策略030201协同计划、预测与补货策略库存优化及风险管理方法库存优化风险管理03采购与供应商关系管理需求分析策略制定策略实施市场调研采购策略制定及实施过程供应商选择、评估与激励机制供应商选择供应商评估激励机制通过加强沟通和合作,建立双方之间的信任关系,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奠定基础。
建立信任共享信息共同解决问题持续改进加强信息共享,包括市场需求、生产计划、库存情况等,以便更好地协调双方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当出现问题或纠纷时,双方应积极协商解决,共同找到问题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双方应不断寻求改进的机会和方法,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战略伙伴关系建立与维护04生产计划与物流管理优化生产计划编制和调整方法基于需求预测的生产计划编制通过收集历史销售数据、市场趋势等信息,运用统计分析和预测模型,制定初步的生产计划。
2.2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2.2.1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Keith Oliver与Skf、Heineken、Hoechst、Cadbury-Schweppes、Philips等客户在合作交流中形成的观点。
Michael E.Porter1985年提出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该定义指在满足一定的消费者需求的情况下,让整个供应链成本降到最低,使供货商、仓储、制造商、配送中心与渠道商等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进行的产品制造、运输、分销和销售的一种管理方式。
集成化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在供应链管理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其实施的是从供应链的最前端供应商至最后的消费者的物流计划与管理等职能。
站在企业的角度,即公司从改善供应链前端和后端的关系,集中并合理配置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界越来越重视供应链管理,无论是电子产品,还是流通速度快的物品,甚至是食品连锁企业也在研究供应链管理。
大家慢慢的了解到供应链管理不只是简单的计划、生产与物流配送,而是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利润的有效途径和竞争武器。
许多企业家意识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很多企业把公司的重点放在了建立本公司的供应链并进行优化。
应该说,这是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策略的必由之路。
2.2.2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思想逐渐产生,它的核心主要是由需求客户化——计划集成化——重组业务流程——面向对象进行管理构成的工作路径;由客户化策略——共享信息——对适应性进行调整——团队的创造性构成的策略路径;各作业回路能够对自己进行作业性能评价和改进回路,使回路不断的得到完善。
供应链管理正是以这些回路为中心进行展开的,并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12】。
通过对集成化理论的整理和分析,建立了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图,如图2.1所示【13】。
2.2 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2.2.1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Keith Oliver与Skf、Heineken、Hoechst、Cadbury-Schweppes、Philips等客户在合作交流中形成的观点。
Michael E. Porter1985年提出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该定义指在满足一定的消费者需求的情况下,让整个供应链成本降到最低,使供货商、仓储、制造商、配送中心与渠道商等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进行的产品制造、运输、分销和销售的一种管理方式。
集成化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在供应链管理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其实施的是从供应链的最前端供应商至最后的消费者的物流计划与管理等职能。
站在企业的角度,即公司从改善供应链前端和后端的关系,集中并合理配置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界越来越重视供应链管理,无论是电子产品,还是流通速度快的物品,甚至是食品连锁企业也在研究供应链管理。
大家慢慢的了解到供应链管理不只是简单的计划、生产与物流配送,而是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利润的有效途径和竞争武器。
许多企业家意识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很多企业把公司的重点放在了建立本公司的供应链并进行优化。
应该说,这是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策略的必由之路。
2.2.2 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思想逐渐产生,它的核心主要是由需求客户化——计划集成化——重组业务流程——面向对象进行管理构成的工作路径;由客户化策略——共享信息——对适应性进行调整——团队的创造性构成的策略路径;各作业回路能够对自己进行作业性能评价和改进回路,使回路不断的得到完善。
供应链管理正是以这些回路为中心进行展开的,并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12】。
通过对集成化理论的整理和分析,建立了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图,如图2.1所示【13】。
图2.1 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集成化供应链管理越来越重视:低成本性、物流管理的统一协调性、与供应商的共享性、消费者的满意性等。
以此对供应链外部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15】,使整个供应链系统达到最优,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2.2.3供应链管理结构模式在对供应链管理论述的基础上,概括出供应链管理的结构模型:商业连锁企业是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对供应链上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管理,以供应链的前端供应商为起点,再经过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有物流调配、库存管理、需求计划管理、物流分销、物流采购管理、运输装配等等,最终通过销售渠道把货物转移给最终使用者顾客。
把供货商、企业、消费者有机的组合成一个整体【16-17】。
通过对供应链管理的结构模式的研究与分析,得到商业连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的网络结构模型图,如图2.2所示。
图2.2 商业连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的网络结构模型2.3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系统对企业管理进行信息化管理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8】。
供应链管理的过程是物资通过供应商到加工商再到零售商最后送到消费者手中整个过程的高效管理。
一个公司的供应链越快速的流动就说明该公司的经营效益越好。
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能够把从供应商订货到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进行有效地控制【19】。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运用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来实现以上过程,把物资供应与物资需求系统的结合起来【20】。
一个企业的物流供应链与物流配送管理系统的效率是分不开的,将会对公司实施低成本战略与公司的长期目标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的物流系统对提升公司的整体信息化程度具有不可轻视的作用。
供应链管理非常重视核心企业和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合作程度,运用共享信息、优化配置资源、技术扩散(沟通和协作)与有效的链激励机制等方法实现企业经营系统化、集成化、规模化【21-22】。
2.4 库存管理库存是仓库中实际存放的物资,其管理的目的是在满足不同顾客差异化需求的基础上对公司的库存水平进行管理,最大限度的控制库存成本、增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效率,提升公司的竞争优势。
过去的库存管理给公司无形中加大了成本负担,增加的成本将随着物资的转移最后转嫁给消费者。
在本企业的供应链内实行库存管理一方面能够减少库存,以降低流动资金的占用,另一方面还能够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
原来的供应链的各企业和各自的客户之间没有途径进行充分的联系与沟通,所以难以把握住消费者的需求,尤其是用户的动态需求。
企业通常通过预测来做生产计划,因为预测和实际经常会有误差,会经常出现缺货或库存过多的情况。
根据有关资料的显示,这样的缓冲库存在整个库存中占到百分之三十左右。
而随着供应链的各个企业间的关系从对立关系向协作关系的转变,供应链的各个企业之间运用信息交流与分享,能够在各企业间进行协调库存管理,先进的库存管理方法与技术能够为该方法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库存管理的对象通常是单个企业,他的目的是对公司的库存实施重点管理与分类管理,并对订货数量与订货时间进行确定,有效地降低企业的库存总成本【23】,为实现低成本战略做出积极的贡献。
2.4.1 ABC分类法通常情况下,公司的库存货物种类很多,各个品种的价格大多不一样,而且数量也不同,有一部分货物品种少但是价值高,而有一部分货物品种多但是价值很低。
因为公司的资源不是无限的,所以,对库存货物都进行相同程度的管理是做不到的,也与实际不相符合。
为了能够在有限的资本、时间、人员、硬件设施等限制条件下,能够充分的利用公司资源,对库存商品施行分类管理,对重要的库存货物施行重点管理,通过分类管理,根据不同重要程度的库存商品,采取不一样的管理方式,上面所述的就是ABC分类方法的原理。
ABC分类管理法就是把库存物资根据其重要程度分为特别重要(A类库存),一般重要(B类库存)与不重要(C类库存)三个级别,然后根据不同的等级分别施行管理与控制。
ABC分类管理法有两个步骤;一是怎么进行分类,二是怎么进行管理。
(1)如何进行分类库存货物一般有两种分类方法,第一种是根据库存商品所占库存总价值的比例进行分类,第二种是根据库存商品所占库存商品总种类数的比进行分类。
进一步说明,A类库存物资资金占用量大但是品种数目少;也就是A类库存物资品种数目大概占到库存总品种数目的1/20到1/5,但是A类库存物资所占资金数占用库存资金总数的3/5到7/10。
C类库存物资种类多,但是资金数占用少,C类库存物资种类数约占库存种类总数的3/5到7/10,其占用的资金量低于资金总量的 3/20。
B类库存物资在A类与C类之间,B类库存物资种类约占库存物资品种总数的1/5到3/10,它所占用得资金数占到库资金总额的1/5上下。
但上述方法根据所占金额的多少进行分类的方法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根据资金占用量来划分,有可能发生一些商品被划到C类,但该物资是生产过程中的必须物资的情况。
如果发生该物资缺货的现象则会造成停产。
为了弥补这种分类法的缺陷,产生了重要性分析法。
该方法的原理是通过员工对库存物资的主观感受对每一种库存物资分别进行重要性评价打分,所得到的分数被称为:分数值,根据分数值的大小把商品按种类分为三到四个等级,即最高优先级(Top Priority)、高优先级( High Priority)、中优先级(Medium priority)、低优先级(Low Priority)。
最后依据不同的等级分别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2)如何进行管理首先把库存物资依据ABC分类法进行分类,其次就是依据公司的经营理念根据库存货物不同的等级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来进行控制。
A类库存物资:A类库存数量少但是公司最不能缺的物资,必须进行精确的控制与管理。
公司在对A类物资进行管理时应该采取定时盘点,随时检查和详细记录并分析货物使用情况,库存量的变化、货物是否损坏等数据,增强对货物进、发、运的管理,在能够供给公司内部需求与顾客需求的同时尽最大可能的降低日常库存量与安全库存量,增强同供应链其他企业的交流,增加库存周转效率,减少库存量。
B类库存物资:对该类库存物资通常只需要采取一般的日常管理与控制。
C类库存:该库存商品对公司的重要程度最小但数量却最大,所以通常称为不重要的库存物资,对该类库存物资通常只采取一般的日常管理。
可以进行大量库存、批量采购、增长库存检查时间、减少该类库存物资相关人员与设备的投入等。
2.4.2经济批量模型(EOQ)公司使用的订货方式有很许多,各种类型的订货方式不是每种条件下都适用,而是在不同的条件下使用不同的订货方式,一般订货方式分为定量订货与定期订货两种订货方式【24】。
(1)定量订货方式定量订货方式是指:当库存量减少到提前规定的最小库存量时,就根据经济批量EOQ 计算出来的数量进行补充订货。
该订货方式有如下好处:因为每次订货前都要对库存进行详细的检查与盘点(确定库存是否减少到订货点),能够及时的获知库存信息。
每次订货都是根据经济批量提前计算好了的,订货数量是不变的,所以该方法非常的方便。
该订货方式有如下不足之处:对库存进行频繁的检查与盘点,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导致库存费用增加。
定量订货方式必须对各种拟订物资都进行一次订货作业,该方式会升高订货费用与运输费用。
该订货方式适用于A 类库存物资。
(2)定期订货方式定期订货方式是指:根据提前计算出来的订货间隔时间进行订货、使库存物资的数量满足公司要求的库存量。
公司通过对历史经验进行分析提前计算出一个订货间隔时间。
隔一个订货周期就开始订货,每次订货量有可能不等。
定期订货方式的优点有:因为订货间隔时间已经知道,所以不同种类的物资能够同时采购,采取该方式一方面能够减少订单处理费用另一方面能够减少运输费用。
此外,定期订货不要求对库存进行经常检查与盘点,能够减少该方面的费用支出。
缺点有:库存水平较高。
定期订货方式适用于C 类库存物资与B 类库存物资。
(3)经济批量模型(EOQ )【25】库存量与库存总成本通常会根据公司每次订货的数量不同而变化,所以,公司想找到在库存总成本最小时的订货数量。
经济批量模型(Economic OrderQuantity Model )就能够达到此效果。
经济批量模型是指根据采购费用以及仓储费用,计算出一个能够满足总库存成本最低条件下的订货数量。
经济批量模型分为确定条件下的模型与概率统计条件下的模型。
下面论述确定条件下的经济批量模型。
第一种:条件:不发生缺货、需要率明确且连续、订货到货时间间隔明确且不变。
假设:每年的总库存成本为TC ;年采购成本为PC ;每年的保管仓储成本为HC ;每年的需求量为D ;物资的单位购买价格为P ;每次订货量为Q ,每次订货费用为I ;单位物资的保管与仓储费用为J ;单位商品的仓储成本和单位商品进货价格的比为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