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针灸疗法(传统康复治疗学)
- 格式:ppt
- 大小:15.47 MB
- 文档页数:15
《中国传统康复技能》课程标准编写人:审核人:课程编号:094030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学时:96学分:4适用对象:康复治疗学一、课程理念《中国传统康复技能》是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包括传统康复方法概论、经络腧穴、针刺疗法、推拿疗法、中药治疗以及传统运动疗法等内容。
该课程强调学生对传统康复技术的技能掌握及其实际应用,在各章节中重点介绍实用传统康复技术及其应用的内容,包括推拿、针灸、中药、刮痧、足部按摩等传统康复保健方法以及在常见疾病康复中的应用,使学生掌握传统康复治疗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课程目标1. 认知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体经络和循行和交接规律、人体重要腧穴的定位以及刺法、灸法和拔罐法的操作要领;掌握成人推拿手法、小儿推拿手法等推拿操作;掌握拔罐法和艾灸法的操作要点和适应症;掌握中医运动疗法的适应症。
学会运用针灸和推拿等传统康复知识对常见病制定治疗方案。
在学生学习完本专业主干课等课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在临床病症的康复治疗上,同时注意掌握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与现代疗法的联系。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方面获得相应的训练和提高,能够将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初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从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物质世界有正确的认识,对临床常见病症能利用传统理论进行分析并将传统康复技术运用于疾病的康过程中,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康复治疗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并认同针灸推拿等传统康复技能在疾病的康复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和保持对祖国传统康复技能好奇心和探究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和思考方法;能够关注与康复治疗的社会问题,逐步树立学科交叉、技术过硬、综合各种学科共同服务于疾病康复的观念;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从而做到热爱康复医学,并用传统康复技术解决临床问题。
传统康复方法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传统康复方法学课程号(代码):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119学分:二、教学目的及要求传统康复学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康复治疗专业的学生除了能够掌握现代康复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能够熟悉中国传统医学对于现代康复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掌握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干预方法,以及传统康复方法在常见的疾病康复中的运用,让同学能够熟悉和了解传统康复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康复治疗专业的同学能够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含各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并以下划线等方式注明重点、难点)详见附件四、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传统康复方法学》,主编: 陈立典,统编教材,2008年出版五、主要参考资料六、成绩评定(注明期末、期中、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或理论考核、实践考核成绩所占的比例)1(期末理论考核:平时实践考核成绩比例为70: 30附录:第一章传统康复方法学概述第一节传统康复方法的定义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传统康复方法学基本概念及包含内容:2、熟悉中医康复方法的“功能”导向思想二、教学内容1、传统康复方法的基本概念2、传统康复方法学的包含的内容和措施3、传统中医康复方法以“功能”为导向的思想三、教学时数:1学时。
四、教习比例 1:0第二节传统康复方法的起源和发展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传统康复方法的起源和发展各个时期的代表性著作及思想。
2、了解传统康复方法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二、教学内容1、传统康复方法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三、教学时数:2学时。
四、讲习比:2:0第三节传统康复方法和现代康复方法的连续和区别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中医康复方法和现代康复方法的连续和区别2、了解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导向二、教学内容1、中医康复方法和现代康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导向是传统康复方法和现代康复方法结合三、教学时数:1学时四、讲习比:1:0第四节传统康复方法的特色和优势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中医康复方法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二、教学内容1、中医康复方法所具的特色和优势。
第五节传统康复治疗一、概述(一)概念中医是医学中的一朵奇葩,它有一套独立完整的理论系统,传统康复治疗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主要特点,在损伤和疾病早期介入,通过保存、改善和恢复患者受伤病影响的身体功能和心理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一系列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推拿、针灸、中药内外治法以及传统体育疗法、气功、饮食、情绪调节等。
(二)传统康复治疗的起源(三)传统康复治疗与现代康复治疗的联系和区别传统康复疗法与现代康复疗法都是康复治疗法,二者临床目的一致,都在于治愈伤、病同时,最大限度地保存和恢复受伤病影响的功能和能力。
二者采用治疗方法的核心点一致,即功能训练。
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传统康复治疗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现代康复治疗是以在现代医学理论为指导,其理论基础是神经、运动生理学、功能解剖学、人体发育学。
两者的治疗方法不同,传统康复治疗主要是通过针灸、推拿、中药、气功、传统体育疗法等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现代康复治疗主要通过运动疗法、言语疗法、作业疗法等现代康复方法来使患者改善生活质量。
二、推拿疗法(一)概念医者用手或者身体其他部位,采用各种特定的动作,按照一定的要求作用与患者身体的手法称为推拿手法。
医者用推拿手法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穴位或者部位,使其内部的生理或病理状况得到改善,达到预防保健治疗的目的的治疗方法称为推拿治疗。
(二)作用原理1.理气活血气血瘀滞在经络都可以引起经络不通,导致“不通则痛”,进而机体组织得不到气血的濡养,导致“不荣则痛”,通过一些手法作用于穴位可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气机恢复正常,经络通畅,机体得到气血的濡养功能恢复正常则疼痛消失。
2.整骨复位推拿手法对于伤科疾病有独特的疗效。
当人体关节由于外力或者自身用力不当引起关节错位或脱位,产生关节肿胀、疼痛、功能障碍或丧失、畸形,通过一些特定的手法如:揉法、拔伸法、推法、扳法、按法等可使错位脱位得到整复,疼痛消失,功能恢复。
第一章概述1.传统康复方法学: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于伤病早期介入,以保存、改善和恢复患者受伤病影响的身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一系列传统治疗方法。
2.理论基础: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贯穿三个基本观点,整体观、辩证观、功能观。
方法论上则体现为正气为主、杂合而治、治未病。
功能观:是建立在中医学恒动观基础之上的,注重功能训练,运动形体,促使精气流通,不仅使患者具体的脏腑组织恢复生理功能,更重视促使患者恢复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工作能力的思想.治未病: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采取某些预防措施避免其发生;既病防变则是在得病之后特别是发病之初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加重趋势和已经萌芽的先兆症状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疗,以阻止或扭转病情的发展和转变,促使疾朝痊愈方向转化3。
三国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编成了《五禽戏》,是世界医学史上第一套由医生编成的医疗体操专著。
元代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是我国古代最完备的饮食康复专著.隋代巢元方所撰的《诸病源候论》不仅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论述病因、症候学专书,也可视为我国古代第一部采用医疗体育对一些疾病进行康复治疗的专著。
《外台秘要》可以视为中国古代有关康复技术的专书。
《黄帝内经》不仅提出了中国传统康复方法的理论依据与治疗原则,而且还记载了许多使慢性疾病得以康复的具体方法。
强调疾病康复应当考虑人体的身心功能以及自然、社会和环境的综合因素,强调全面康复的原则.是传统中医康复医学的理论基础,其中有关整体辩证康复观和杂合而的治的综合治疗和调理思想,一直为后世医家进行中医康复治疗是所遵循的法则.清代沈子复编撰的《养病庸言》是清代出版的有关传统康复方法学的专著,养病(康复)不同于治病(临床医疗)及养生(卫生保健)。
4。
传统康复方法的特色和优势:(1)整体康复与辨证康复相结合;(2)预防与临床康复相结合;(3)内治与外治相结合;(4)自然康复与自疗康复相结合;(5)低成本、广覆盖、技术实用。
传统康复治疗技术——临床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肢体功能问题,传统的针灸治疗对某些病症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下面列举临床中常见病症的传统康复方法。
(一)昏厥取穴:人中,十宣,合谷,百会,内关。
昏厥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症,需要紧急救治,为进一步的治疗赢得宝贵时间,其中人中穴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当遇到昏厥或休克时,用拇指尖掐压人中穴,十宣点刺出血可起到急救作用。
此外,临床癫痫发作时,采用晕厥治疗方法同样有效。
(二)头痛1.额前部痛取穴:印堂,合谷,太阳,阿是穴。
太阳穴为治疗头痛的重要穴位,当头痛发作时,可用示指或中指按揉两侧太阳穴,也可太阳穴点刺出血,尤其是高血压性头痛及神经痛效果。
2.偏头痛取穴:太阳,风池,百会,合谷,阿是穴。
如患者血压高,可采用太阳穴点刺出血。
3.全头痛取穴:百会,太阳,风池,大椎,印堂,合谷,太冲。
针灸治疗头痛效果明显,尤其对某些功能性头痛可达到治愈目的,如果头痛原发病为高血压、脑供血不足等,需要针对原发病治疗。
(三)呃逆取穴:中脘,膻中,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少商。
呃逆常由于膈肌痉挛引起,有时也预示疾病危重,针刺治疗效果显著,有时也可在对耳轮下脚后端点刺,配合深呼吸效果更佳。
患者可用拇指和示指紧压对侧大拇指指甲下端两侧(外侧为少商穴穴位所在),持续半分钟到1分钟,呃逆可止。
(四)胃痛取穴:足三里,中脘,内关,梁丘。
胃痛常见于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痉挛、消化不良等疾病,针刺对于缓解胃痉挛疗效明显,长期针刺足三里可促进人体的消化功能。
胃痛时,用双手中指按揉双腿足三里穴,双拇指按揉患者双腿梁丘穴,均保持酸、麻、胀感2~3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五)落枕取穴:大椎,阿是穴,后溪,悬钟,风池,落枕穴。
(六)哮喘取穴:天突,膻中,定喘,大椎。
患者自己用拇指勾住胸骨(胸骨上缘即天突穴)向下按,能刺激咳嗽,帮助排痰,减轻哮喘症状。
(七)牙痛取穴:下关,承浆,颊车,合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