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 格式:docx
- 大小:29.32 KB
- 文档页数:7
混凝⼟结构设计规范9.3 柱、梁柱节点及⽜腿(Ⅰ)柱9.3.1 柱中纵向受⼒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1 纵向受⼒钢筋的直径不宜⼩于12mm;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于5%;2 柱中纵向受⼒钢筋的净间距不应⼩于50mm;且不宜⼤于300mm;3 偏⼼受压柱的截⾯⾼度不⼩于600mm 时,在柱的侧⾯上应设置直径不⼩于10mm 的纵向构造钢筋,并相应设置复合箍筋或拉筋;4 圆柱中纵向钢筋不宜少于8 根,不应少于6 根;且宜沿周边均匀布置;5 在偏⼼受压柱中,垂直于弯矩作⽤平⾯的侧⾯上的纵向受⼒钢筋以及轴⼼受压柱中各边的纵向受⼒钢筋,其中距不宜⼤于300mm。
注:⽔平浇筑的预制柱,纵向钢筋的最⼩净间距可按本规范第9.2.1 条关于梁的有关规定取⽤。
9.3.2 柱中的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1 箍筋直径不应⼩于d/4,且不应⼩于6mm,d 为纵向钢筋的最⼤直径;2 箍筋间距不应⼤于400mm 及构件截⾯的短边尺⼨,且不应⼤于15d,d 为纵向受⼒钢筋的最⼩直径;3 柱及其他受压构件中的周边箍筋应做成封闭式;对圆柱中的箍筋,搭接长度不应⼩于本规范8.3.1 条规定的锚固长度,且末端应做成135°弯钩,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于5d,d 为箍筋直径;4 当柱截⾯短边尺⼨⼤于400mm 且各边纵向钢筋多于3 根时,或当柱截⾯短边尺⼨不⼤于400mm 但各边纵向钢筋多于4 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5 柱中全部纵向受⼒钢筋的配筋率⼤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于8mm,间距不应⼤于10d,且不应⼤于200mm。
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于10d,d 为纵向受⼒钢筋的最⼩直径;5 柱中全部纵向受⼒钢筋的配筋率⼤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于8mm,间距不应⼤于200mm,且不应⼤于10d,d 为纵向受⼒钢筋的最⼩直径。
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于10d,d 为箍筋直径;6 在配有螺旋式或焊接环式间接钢筋的柱中,如在正截⾯受压承载⼒计算中考虑间接钢筋的作⽤时,箍筋间距不应⼤于80mm 及d cor/5,且不宜⼩于40mm,d cor 为按间接钢筋内表⾯确定的核⼼截⾯直径。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目录前言1总则2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2.1 材料性能3基本设计规定3.1 一般规定3.2 结构方案3.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3.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3.5 耐久性设计3.6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3.7 既有结构设计原则4材料4.1 混凝土4.2 钢筋5结构分析5.1 基本原则5.2 分析模型5.3 弹性分析5.4 塑性内力重分布分析5.5 弹塑性分析5.6 塑性极限分析5.7 间接作用分析6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6.1 一般规定6.2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6.3 斜截面承载力计算6.4 扭曲截面承载力计算6.5 受冲切承载力计算6.6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6.7 疲劳验算7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7.1 裂缝控制验算7.2 受弯构件挠度验算8构造规定8.1 伸缩缝8.2 混凝土保护层8.3 钢筋的锚固8.4 钢筋的连接8.5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9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9.1 板9.2 梁9.3 柱、梁柱节点及牛腿9.4 墙9.5 叠合构件9.6 装配式结构9.7 预埋件及连接件10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10.1 一般规定10.2 预应力损失值计算10.3 预应力混凝土构造规定11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11.1 一般规定11.2 材料11.3 框架梁11.4 框架柱及框支柱11.5 铰接排架柱11.6 框架梁柱节点11.7 剪力墙及连梁11.8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11.9 板柱节点附录A 钢筋的公称直径、公称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附录B 近似计算偏压构件侧移二阶效应的增大系数法附录C 钢筋、混凝土本构关系与混凝土多轴强度准则C.1 钢筋本构关系C.2 混凝土本构关系C.3 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C.4 混凝土强度准则附录D 素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D.1 一般规定D.2 受压构件D.3 受弯构件D.4 局部构造钢筋D.5 局部受压附录E 任意截面、圆形及环形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附录F 板柱节点计算用等效集中反力设计值附录G 深受弯构件附录H 无支撑叠合梁板附录J 后张曲线预应力筋由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附录K 与时间相关的预应力损失本规范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前言前言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6]77号文)要求,本规范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经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完成。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九章~第十一章主讲:白绍良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主要起草人国际混凝土学会(fib)抗震设计委员会中方委员中国标准化协会混凝土结构标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混凝土》、《抗震》、《高规》协调组成员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咨询委员会委员9. 构造规定10.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11.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与第九章到第十一章有关的主要修订特点一、在综合国力有所提高的背景下,为了提高结构质量,从安全性角度调整了涉及各本结构规范的一系列偏弱、偏紧的规定,使结构设计可靠度水准与修订前相比适度提高。
二、为了提高结构质量和投资效益,使建筑物在更长时间内保有其使用价值,减小维修费用,提高了对结构耐久性的重视,并给出了一系列基本要求。
三、根据我国主导结构形式的变化和发展,提高了对结构整体设计思路、设计措施以及各类构造措施的重视,并给出了相应建议和规定。
四、反映了近年来已经逐步成熟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的设计方法。
9.1伸缩缝本节实质性内容是尽可能减少由于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所引起的结构开裂。
越向远端,结构构件(主要是竖向构件)中的弯矩、剪力越大;越向中间,水平构件(楼、屋盖)中的拉力或压力越大。
混凝土收缩与温度降低有类似效果。
•收缩内力主要发生在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初期;•温度内力主要发生在使用阶段(每年周期性,每天周期性);•原规范伸缩缝间距主要着眼于控制温度内力,也可以起控制正常收缩内力的作用。
多年工程经验证明, 控制效果良好。
•近年来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水泥标号提高或用量增大,早强(后期强度增长明显减小)、高发热量、高收缩。
构件混凝土体量增大,周边约束增强,进一步加大收缩内力。
•若采取措施(材料、施工)降低收缩内力到正常水平,原规范规定仍可用。
故表9.1.1保持原规范规定未变,但注意已将“可”改为“宜”。
•局部条文变动:1、增加了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结构伸缩缝间距规定(短肢剪力墙—核心筒?);2、增加了外露结构伸缩缝间距的规定;3、强调了有必要减小伸缩缝间距的情况。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了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房屋和一般构筑物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以及素混凝土承重结构的设计.本规范不适用于轻骨料混凝土及其他特种混凝土结构的设计。
第1.0.3条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第2章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1 混凝土第2.1.1条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确定。
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系指按照标准方法制作养护的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试件在28d 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抗压强度。
注:混凝土强度等级用符号C和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表示,当按本规范的各项规定进行设计但仍须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J10-74的混凝土标号配置混凝土时,其相应的强度标准值和各项设计指标应按本规范附录一的规定采用。
第2.1.2条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当采用Ⅱ级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当采用Ⅲ级钢筋以及对承受重复荷载的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20。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当采用碳素钢丝、钢绞线、热处理钢筋作预应力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
注:当采用山砂混凝土及高炉矿渣混凝土时,尚应符合有关专门规程的规定。
第2.1.3条混凝土强度标准值应按表2.1.3采用。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N/mm2)表2.1.3第2.1.4条混凝土强度设计值应按表2.1.4采用。
混凝土强度设计值(N/mm2)表2.1.4第2.1.5条混凝土受压或受拉时的弹性模量E c应按表2.1.5采用。
混凝土弹性模量E c(N/mm2)表2.1.5第2.1.6条混凝土疲劳强度设计值(f f c,f f cm,f f t)应按表2.1.4的混凝土强度设计值乘以相应的疲劳强度修正系数p确定。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材料要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要求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混凝土和钢筋材料。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根据结构设计要求选择,而钢筋的强度等级要满足相应的设计荷载和要求。
2.结构设计要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要求按照建筑物的功能和工作状态,合理确定结构的抗震性能、承载能力和变形性能等。
结构的荷载计算应符合相应的规范,包括建筑物的自重、使用荷载、风荷载、地震荷载等。
3.结构构造: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结构构造的布置、尺寸、配筋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包括柱、梁、墙体的截面尺寸和配筋率、板、板墙、楼梯和开洞等的布置要求等。
4.抗震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包括确定抗震设防烈度、确定结构的重要性、确定抗震设防烈度下的荷载和地震作用等。
同时规范要求进行结构的抗震设计计算和验算等。
5.混凝土结构施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要求制定施工组织设计,包括混凝土浇筑的顺序和方法、施工工艺、施工周期等。
同时要求进行试件试压和强度试验,以确保混凝土结构的质量。
6.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连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连接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构件之间的连接、构件与基础的连接等。
要求连接的强度、刚度和耐久性等符合相应的规范。
7.破坏性试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要求进行一定的破坏性试验,以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包括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试验、钢筋的拉伸试验等。
总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保障建筑物的安全和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设计人员在进行混凝土结构设计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操作,以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可靠和经济。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3基本设计和规定1.1.8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1.2..1根据建筑结构破坏后果的严重程度,建筑结构划分为三个安全等级。
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照表3.2.1的规定选用相应的安全等级。
表3.2.1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1.1.3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ƒck、ƒtk应按表4.1.3采用。
表4.1.3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N/mm2)c t表4.1.4 混凝土强度设计值(N/mm2)的强度设计值应乘以系数0.8;当构件质量(如混凝土成型、截面和轴线尺寸等)确有保证时,可不受此限制;2.离心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值应按专门标准取用。
1.2.2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具有不小于95%的保证率。
热轧钢筋的强度标准值系表示。
预应力钢绞线、钢丝和热处理钢筋的强度标根据屈服强度确定,用ƒyk准值系根据极限抗拉强度确定,用ƒ表示。
ptk普通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按表4.2.2-1采用;预应力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按表4.2.2-2采用。
各种直径钢筋、钢绞线和钢丝的公称截面面积、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应按附录B 采用。
表4.2.2-1 普通钢筋强度标准值(N/mm 2) 2 当采用直径大于40mm 的钢筋时,应有可靠的工程经验。
表4.2.2-2 预应力钢筋强度标准值(N/mm 2)称直径Dg ,钢丝和热处理钢筋的直径d 均指公称直径;2 消除应力光面钢丝直径d 为4~9mm ,消除应力螺旋肋钢丝直径d 为4~8mm 。
4.2.3普通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ƒy 及抗压强度设计值ƒ′y 应按表4.2.3-1采用;预应力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ƒpy 及抗压强度设计值ƒ′py 应按表4.2.3-2采用。
当构件中配有不同种类的钢筋时,每种钢筋应采用各自的强度设计值。
表4.2.3-1 普通钢筋强度设计值(N/mm 2)300 N/mm 2取用。
表4.2.3-2 预应力钢筋强度设计值(N/mm 2)6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计算要求6.1.1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除应根据使用条件进行承载力计算及变形、抗裂、裂缝宽度和应力验算外,尚应按具体情况对制作、运输及安装等施工阶段进行验算。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DG310-2020)是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发布的国家标准,旨在统一国内混凝土结构设计要求,使混凝土结构能够处理新的荷载、材料及施工技术等发展,规范主要包括:第一章总则1、本规范包括一般要求、分析、设计、健全力学设计、材料及施工性质等内容;2、设计必须符合本规范,重要项目可要求实行加强监护制度;3、设计必须考虑抗震设计、非震动结构安全、合理结构及施工性质;4、非震动结构设计应符合国家标准及本规范;第二章材料1、混凝土结构材料的性质、分类、计量等应服从有关国家标准、本规范和施工文明;2、混凝土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建议应使用连续等级的高级材料;3、混凝土中掺用外加剂不得超出规定标准,施工时必须采用合格材料;第三章设计1、设计应符合本规范及施工文件;2、设计结构应以安全、结构刚度、使用性能及经济效果为前提;3、设计中要考虑荷载、材料强度、结构力学特性等;第四章施工1、施工必须符合设计施工文件,并遵守国家及地方施工技术规范及有关法律法规;2、施工必须保证材料及结构密实、合理分担力矩、施工及其他构件之间的配合度等;3、施工现场应建立混凝土质量控制系统,以保证施工质量;第五章复核1、设计必须进行复核,应检查设计计算、施工文件等;2、复核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及施工文件,复核时应注意结构安全性及抗震设计;3、复核前应仔细检查设计、施工文件及其他与设计有关的文件;第六章变更1、如发生变更,必须在工程安全的前提下,批准后方可实施变更;2、变更后须按本规范设计或重新检查已设计的构件,并按照施工及施工文件等办法加以改正;3、变更后必须重新复核,并完成变更复核报告。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1997108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高等院校及科研、设计、企业单位共同修订而成。
在修订过程中,规范修订组开展了各类专题研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分析,总结了近年来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实践经验,与相关的标准规范进行了协调,与国际先进的标准规范进行了比较和借鉴。
在此基础上以多种方式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并进行了试设计,对主要问题进行了反复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
目录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前言第1章总则第2章术语、符号第3章基本设计规定第4章材料第5章结构分析第6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计算要求第7章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第11章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附录D 后张预应力钢筋常用束形的预应力损失附录E 与时间相关的预应力损失附录F 任意截面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附录G 板柱节点计算用等效集中反力设计值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concrete structures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002年4月1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通知根据我部《关于印发〈一九九七年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1997]108号)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经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010-2002,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
其中,3.1.8、3.2.1、4.1.3、4.1.4、4.2.2、4.2.3、6.1.1、9.2.1、9.5.1、10.9.3、10.9.8、11.1.2、11.1.4、11.3.1、11.3.6、11.4.12、11.7.11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 10-89于2002年12月31日废止。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是建筑领域中常用的一种建筑结构形式,其优点在于具有良好的耐火、耐久性、抗震、抗风等性能。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是为了保证混凝土结构设计的质量和安全,制定的一系列规范标准。
本文将从混凝土材料的选用、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用量等方面,探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一、混凝土材料的选用混凝土结构的性能受混凝土材料的质量控制,因此混凝土材料的选用至关重要。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对混凝土材料的选用有严格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泥水泥是混凝土中的主要粘结材料,其品质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规定,应选用按照GB175-2007《水泥标准》生产的水泥,且应符合建筑材料检验评定标准(GB 50204)的要求。
2.砂、石混凝土中的骨料主要是砂、石等。
砂的粒径应符合规范要求,在水泥质量等级一定的前提下,砂可以适当粗,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石的粒径同样应符合规范要求,必须洗净、无泥沙等杂物。
3.水混凝土中的水质同样应符合一定的要求,为了防止影响混凝土强度、耐久性等性能,规范中要求使用饮用水或符合建筑材料检验评定标准的水。
二、混凝土强度等级混凝土强度等级是混凝土中常用的一个参数,它是指在标准养护条件下,28天龄期获得的混凝土标准试件抗压强度的规定值。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规定了不同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在建筑设计中,混凝土强度等级的选用需要结合实际建筑的使用要求、工程所在地的抗震等级、预计荷载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
三、钢筋的用量钢筋是混凝土结构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钢筋的用量也需要按照规范进行选定。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规定,钢筋用量的选择要结合结构工程的荷载特征、设计标准、现场施工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
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也应符合规范要求。
四、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参数。
通常情况下,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应符合规范要求,以保证其受力性能。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一、引言二、材料与试验(一)混凝土材料:混凝土应按照国家标准进行配制,包括水泥、骨料、掺合料、水和掺水剂等材料的使用和配比。
(二)混凝土试验:混凝土应按照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包括强度试验、抗渗试验、收缩试验等,以确定混凝土的性能和适用范围。
三、结构设计基本原则(一)强度设计: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并根据强度等级进行设计。
(二)稳定性设计: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应满足设计要求,并根据结构形式和使用条件进行设计。
(三)耐久性设计:混凝土结构应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考虑到环境因素、使用条件和保护措施等进行设计。
四、结构设计计算(一)荷载计算:混凝土结构应根据设计要求对荷载进行计算,包括恒载、活载和地震荷载等。
(二)构件设计:混凝土构件应根据荷载计算结果进行设计,包括梁、柱、板、墙等构件的尺寸、配筋和截面形式等。
(三)节点设计:混凝土节点应满足强度和稳定性要求,包括连接件的选择和构造的设计。
五、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一)施工工艺:混凝土的浇筑、养护和抹灰工艺等应按照规范和标准进行,确保施工质量。
(二)质量控制:施工过程中应进行质量控制,包括原材料的检验、施工现场的管理和工序的验收等。
六、验收与验收标准(一)验收程序:混凝土结构完成后进行验收,包括结构构件的检查和试验。
(二)验收标准:混凝土结构的验收标准应按照规范和标准进行,包括结构的外观和尺寸、强度和稳定性等指标。
七、施工质量事故和处理措施(一)施工质量事故: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施工质量事故应及时处理和记录,包括混凝土脱落、裂缝和变形等。
(二)处理措施:施工质量事故出现后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修复、加固和更换等。
八、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一)设计参数的选取: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参数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包括强度等级、初始应力和构件尺寸等。
(二)设计常见问题: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包括受力性能不足、尺寸设置不合理和施工工艺缺陷等。
九、结语。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2024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20240一、引言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20240是中国国家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国家标准,用于指导和规范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和管理。
该规范自2001年起实施,已经成为土木工程领域的一项重要法规。
二、目标该规范的主要目标是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
为此,规范对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原则、计算方法、构造要求、材料选用、施工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以保障混凝土结构在承受各种荷载和环境影响下的性能表现。
三、内容1、设计原则:规范提出了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极限状态设计法、荷载组合、材料强度和变异性等。
2、计算方法:规范规定了混凝土结构的分析方法和计算公式,包括静力分析、动力分析、稳定性和裂缝计算等。
3、构造要求:规范对混凝土结构的细部构造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钢筋的布置、锚固、搭接和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等。
4、材料选用:规范规定了混凝土和钢筋的材料性能要求,包括强度等级、弹性模量、屈服强度等。
5、施工质量控制:规范提出了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检验和控制方法,包括原材料检验、配合比设计、施工过程控制和验收标准等。
四、实践应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20240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遵循该规范,可以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降低工程风险,提高工程质量。
五、总结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20240为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了全面而详细的指导,对于保障土木工程领域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工程中,应严格遵循该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和管理,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新内容有关调整部分:新规范于2002年4月1日启用,原规范(GBJ10-89)于2002年12月31日废止;新规范规定必须严格执行的强制性条文共17条,具体分配为:第3章有2条、第4章有4条、第6章有1条、第9章有2条、第10章有2条、第11章有6条;新规范第1.0.2条中明确规定:本规范适用于房屋和一般构筑物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以及素混凝土承重结构的设计,而不适用于轻骨料混凝土以及其他特种混凝土结构的设计。
新规范第3.1.1条、第3.1.2条之条文说明中明确指出:在设计时,荷载分项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取用;对极限状态的分类,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的规定确定。
强制性条文部分:第3章“基本设计规定”之强制性条文:第3.1.8条: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第3.2.1条:根据建筑结构破坏后果的严重程度,建筑结构划分为三个安全等级。
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照表3.2.1的规定选用相应的安全等级。
1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表3.2.1)安全等级破坏后果建筑物类型一级很严重重要的建筑物二级严重一般的建筑物三级不严重次要的建筑物注:对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其安全等级应根据具体情况另行确定。
第4章“材料”之强制性条文:第4.1.3条: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fck、ftk应按表4.1.3采用。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N/mm2)强度种类混凝土强度等级C15 C20 C25 C30 C35 C40fck 10.0 13.4 16.7 20.1 23.4 26.8ftk 1.27 1.54 1.78 2.01 2.20 2.39第4.1.4条: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c、ft应按表4.1.4采用。
注:1。
计算现浇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及偏心受压构件时,如截面的长变或直径<300mm,则表中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值应乘以系数0.8,当构件质量确有保证时,可不受此限制。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3 基本设计和规定
1.1.8 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1.2..1 根据建筑结构破坏后果的严重程度,建筑结构划分为三个安全等级设计时应
根据具体情况,按照表 3.2.1 的规定选用相应的安全等级。
3.2.1
1.1. 3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 ck、?tk 应按表 4.1.3 采用表4.1.3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N/mm2)
1.1.4 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c、?t应按表 4.1.4 采用
4.1.4 N/mm2
的强度设计值应乘以系数0.8 ;当构件质量(如混凝土成型、截面和轴线尺寸等)确有保证时,可不受此限制;
2. 离心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值应按专门标准取用。
1.2.2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具有不小于 95%的保证率。
热轧钢筋的强度标准值系根据
屈服强度确定,用? yk表示。
预应力钢绞线、钢丝和热处理钢筋的强度标准值系根据极限抗拉强度确定,用? ptk 表示。
普通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按表 4.2.2 -1 采用;预应力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按
表 4.2.2 - 2 采用。
各种直径钢筋、钢绞线和钢丝的公称截面面积、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应
按附录 B 采用
4.2.2-1 N/mm2
2当采用直径大于40mm的钢筋时,应有可靠的工程经验。
表4.2.2-2 预应力钢筋强度标准值(N/mm2)
1 d GB/T5224
称直径Dg,钢丝和热处理钢筋的直径d 均指公称直径;
2消除应力光面钢丝直径d 为4~9mm,消除应力螺旋肋钢丝直径d 为4~8mm。
4.2.3普通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y 及抗压强度设计值?′y 应按表 4.2.3 -1 采用;预应力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py及抗压强度设计值 ?′ py应按表 4.2.3 -2 采用。
当构件中配有不同种类的钢筋时,每种钢筋应采用各自的强度设计值。
2
300 N/mm 300 N/mm2取用。
表4.2.3 -2 预应力钢筋强度设计值(N/mm2)
4.2.2 2
6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计算要求
6.1.1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除应根据使用条件进行承载力计算及变形、抗裂、裂缝宽度和应力验算外,尚应按具体情况对制作、运输及安装等施工阶段进行验算。
当预应力作为荷载效应考虑时,其设计值在本规范有关章节计算公式中给出。
对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当预应力效应对结构有利时,预应力分项系数应取 1.0 ;不利时应取 1.2 。
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预应力分项系数应取 1.0。
9.2 混凝土保护层1.2. 1 纵向受力的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外边
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且应符合表 9.2.1 的规
40mm70mm
9.5.1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 9.5.1 规定
的数值。
1 HRB400RRB400
0.1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0.1 ;
2 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
3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
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的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ˊf -b)hˊf 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4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 一侧纵向钢筋” 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10 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
10.9.3受力预埋件的锚筋应采用 HPB235级、 HRB335级或 HRB400级钢筋,严禁采用冷加工钢筋。
10.9.8 预制构件的吊环应采用 HPB235级钢筋制作,严禁使用冷加工钢筋。
吊环埋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应小于 30d,并应焊接或绑扎在钢筋骨架上。
在构件的自重标准值作用下,每个吊环按 2 个截面计算的吊环应力不应大于 50N/mm2;当在一个构件上设有 4 个吊环时,设计时应仅取 3个吊环进行计算。
11 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
11.1.2 结构的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6 度设防烈度时的建筑(建造于Ⅵ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除外),应允许不
进行截面抗震验算,但应符合有关的抗震措施要求;
2. 6 度设防烈度时建造于Ⅵ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 7 度和 7 度以上的建筑结
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截面抗震验算。
11.1.4 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房屋高度,按
表 11.1.4 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要求和抗震构造措施。
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调整设防烈度后,再按本表确定抗震等级;
2 建筑场地为Ⅰ类时,除6 度设防烈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区设防烈度减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
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
3框架-剪力墙结构,当按基本振型计算地震作用时,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框架部分应按表中框架结构相应的抗震等级设计;
4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加强部位以上的一般部位,应按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确定其抗震等级。
11.3.1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其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应按本规范第 7.2 节的
规定计算,但在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右边应除以相应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
在计算中,计入纵向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应符合下列要
求:
一级抗震等级
χ ≤0.25ho 、三级抗震等级
χ ≤ 0.35ho 11.3.1-1 ) 11.3.1-2 )
且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 2.5 %
11.3.6 框架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11.3.6-1 规定的数值;
2. 框架梁梁端截面的底部和顶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
外,一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 0.5 ;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 0.3 ;
3.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径,应按表 11.3.6-2 采
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 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 2mm。
11.4.12 框架柱和框支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 11.4.12-1 规定的
数值,同时,每一侧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 0.2 ;对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配筋百分率应按表中数值增加 0.1 采用;
HRB4000.1 度等级为C60 及以上时,应按表中数值增加0.1 。
2. 框架柱和框支柱上、下两端箍筋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
径应符合表 11.4.12-12 的规定;
11.4.12-2
注:底层柱的柱根系指地下室的顶面或无地下室情况的基础顶面;柱根加密区长度应取不小于该层柱净高的
1/3 ;当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箍筋加密区外尚应在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的高度范围内加密箍
筋。
3. 框支柱和剪跨比λ ≤2 的框架柱应在柱全高范围内加密箍筋,且箍筋间距不应大
于 100mm;
4.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柱,当箍筋直径不小于 10 mm、肢距不大于 200 mm时,
除柱根外,箍筋间距应允许采用 150 mm;三级抗震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 400 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 6 mm;四级抗震等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 2 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 8 mm。
11.7.11 剪力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
0.25 %;四级抗震等级剪力墙不应小于 0.2 %,分布钢筋间距不应大于 300
mm;其直径不应小于 8 mm。
2.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配筋率不应
小于 0.3 %,钢筋间距不应大于 200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