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转变理论在不良生活方式干预中的应用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65.68 KB
- 文档页数:3
对跨理论模型及其研究现状的评述-体育理论论文-体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健康,然而久坐和缺乏体力的生活方式却成为了世界公认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国民对健康还是处于知而不行的状态中。
于是,将健康与行为结合起来,改变不良行为、培养健康习惯则成为走向健康生活的关键步骤。
锻炼行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已经提出了众多健康行为转变理论,其主要可概括为两大类:连续体理论和阶段理论。
本文所要介绍的跨理论模型则是在锻炼行为领域中运用最广泛的阶段理论。
1 跨理论模型的相关概念跨理论模型(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Behavior Change,TTM)是Prochasha比较分析了18种心理治疗和行为变化的精华理论,整合了不同干预理论的变化过程和原理,最终提出的一个改变行为的完整方法。
由于该原理结合了弗洛伊德、斯金纳以及罗杰斯等不同学派的思想理论,故称为跨理论模型。
跨理论模型的核心结构包括:变化阶段、变化过程、决策平衡、自我效能和惑。
1.1 跨理论模型的变化阶段(Stages of Change)TTM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动态循环变化的阶段变化过程。
对动机、时间性以及恒心层面进行综合考虑将行为变化过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这五个阶段反映了人们在何时产生行为改变。
前意向阶段(Precontemplation),处在这一阶段的人们暂时没有改变行为的想法,至少在未来的6个月内没有打算进行行为的改变。
意向阶段(Contemplation),处在这一阶段的人们有改变行为的意向和动机,想要在未来6个月内付诸一些实际行动。
准备阶段(Preparation),处在这一阶段的人们打算在1个月内采取改变行为的行动。
行动阶段(Action),处在这一阶段的人们在6个月内已经采取了一些科学且专业的行动用以改变行为,在生活方式上已经有了显着的改变。
跨理论模型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进展1、中南大学护理学院;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心内科跨理论模型(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change ttm)又叫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模型,其作为综合性和一体化得心理学研究方法,近年来在健康行为领域极为成功,该模型已用于众多健康行为改变研究,被引证为过去十余年里最重要的理论健康促进发展模式之一[1]。
本文主要介绍健康行为改变的跨理论模型的概念、内容、其应用进展及其拓展领域。
跨理论模型的概念与内容1.1跨理论模型的概念跨理论模型(ttm)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改变的模型,它把重点集中在行为改变方面的个体的决策能力,而非社会的、生物学的影响力[2]。
ttm理论模型是在综合多种理论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动态的综合的行为改变理论模型。
该模型提出,个体的行为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非单一的事件,人们在真正做到行为改变之前,是朝向一系列动态循环变化的阶段变化过程发展。
对所处不同阶段的个体应采取不同的行为转换策略,使其向行动和保持阶段转变[3]。
ttm应用于健康行为领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用于改变人的不健康行为如戒烟、戒酒、戒毒、控制体重等;另一方面,用于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有益健康的行为,如定期锻炼身体、合理膳食、安全性行为、防止紫外线过度辐射、预防乳腺癌、压力管理、组织变革、合理消费行为等[4]。
1.2 跨理论模型的内容ttm的内容架构分为四个部分:变化阶段、变化过程、自我效能、决策平衡。
变化阶段反映了个体何时产生行为改变,变化过程体现了个体的行为改变过程;贯穿于变化阶段和变化过程中的自我效能和决策平衡反映了影响个体行为改变的因素。
在跨理论模型中,变化阶段是模型的核心,指的是行为发生的时间,各行为变化阶段的划分参考了行为改变的时间性、动机和恒心层面[5]。
ttm将个体的行为改变过程分为5个主要变化阶段,包括: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保持阶段。
学 术 论 坛254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DOI:10.16661/ki.1672-3791.2018.14.254跨理论模型在护理行为干预中的研究进展①吴崇雯 鄂绪(湖州师范学院 浙江湖州 313000)摘 要:跨理论模型,是在综合各行为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有目的的行为改变理论。
如何改变一个不良的行为,建立一个健康的行为,并保持健康行为,是该理论模型探索的关键内容。
本文从跨理论模型的概念、内容、测量工具、优缺点及其在护理行为干预中的研究现状入手,探讨跨理论模型在护理行为干预中的有效性,为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进行的护理行为干预提供理论基础和行为指导。
关键词:行为干预 跨理论模型 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5(b)-0254-03①作者简介:吴崇雯(1988—),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COPD患者干预研究、护理教育。
鄂绪(1989—),男,满族,黑龙江鸡西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康复护理、护理教育。
跨理论模型[1](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又称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于80年代初,这一理论首次由美国罗德岛大学心理学教授Prochaska提出,该理论模型被认为是众多的行为改变方法中的主流方法之一,在过去十余年里其被引证为最重要的健康促进发展模式理论之一[2]。
近期,诸多健康行为改变研究广泛应用跨理论模型,护理行为干预研究逐渐亦开始应用跨理论模型。
本研究就跨理论模型在护理行为改变中的概念、内容、评价量表、特点等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跨理论模型概述1.1 跨理论模型的概念跨理论模型是有目的的行为改变模型,其重点集中在行为改变方面的个体的决策能力,而不是社会的生物学影响力[3]。
该模型提出,个体的行为变化并非单一的事件,而是连续的过程,在真正做到行为改变之前,个体是随着一系列动态循环变化而发展的,其描述了个体如何获得积极行为与改变不良行为的过程[4]。
护理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1.延续护理小组管理的实践与成效2.护理专业本科学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3.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情景模拟教学病例的效果评价4.糖尿病护理团队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5.案例分析法在低年资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6.护理实习学生学习动机和师生关系的研究7.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8.护生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调查9.专科护理小组管理的实践与成效10.本科学历护士临床护理实践的内心感受及职业发展需求11.护理本科生实习中期压力的现象学研究12.急重症护理实践课情景模拟教学的设计与实施13.临床护理教师胜任力模型的研究14.176名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满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15.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整体胜任力标准框架模型的构建16.我国本科护理学专业教育标准构建的研究17.情景模拟训练在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中的应用18.护患合作型质量控制小组活动在提高头面颈部烧伤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中的作用19.护理本科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及焦虑的相关性研究20.静脉输液护理技术分层次准入管理研究21.护理专业大专女生情绪智力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分析22.护理人员分级管理中护理组长的设立与管理23.护理大专生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对其评判性思维的影响24.护理案例论坛对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作用25.国外叙事医学教育发展及其对护理学的启示26.从10年文献回顾分析我国标准化病人教学的发展27.本科护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28.中国护理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29.体验式教学在急危重症护理学中的应用30.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实践31.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特征及相关因素的分析32.PICC专项技术规范管理的实践33.静脉治疗护理学组在PICC带管出院患者延续护理中的作用34.护理实习生自主学习准备度及影响因素分析35.临床护士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36.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概念及实践37.临床专科护士胜任力的研究现状38.护理本科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临床实践能力的相关因素研究39.专科护士在护理专业中的角色和地位40.实习护生职业态度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41.护理综合性实验教学中模拟临床情境演练的实践42.中国与日本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比较43.中美护理教育比较与思考44.应用自我导向学习方法提高护理本科实习生的循证能力45.临床学习环境对护理本科生专业能力发展的影响46.高等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态度及相关因素的调查47.中美部分护理院校本科课程设置比较研究48.采用行动学习法提升护生灾害应对能力的应用实践49.美国疼痛治疗护士的职责与认证50.强化知识培训提高基层医院护士对患者疼痛的管理能力51.护理人员应对家属要求不告知癌症患者病情的伦理思考及策略52.中医医院初级职称护理人员中医护理培训大纲的构建53.校院合作模式下急救护理校内实训教学的效果评价54.糖尿病教育小组的设立及效果探讨55.仿真模拟教学在内科护理综合实验中的应用56.高职护理专业护生评判性思维的测量及相关因素分析57.实习护生专业态度与临床能力的相关性研究58.护理专业毕业生择业意向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59.我国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进展及未来趋势60.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教学能力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测61.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分析62.我院60名本科实习男护生压力源和压力水平的调查分析63.专业生涯规划与专业成长64.同辈支持小组缓解护理本科生实习压力的效果分析65.网络探究式学习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66.中文版护理实习生自主学习准备度量表信效度研究67.我国本科护理教育发展的概况、面临的机遇及挑战'68.不同学历护生对职业认知和情感态度的分析69.对临床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调查70.临床实习护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及相关因素的研究71.中国医疗体制与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策略的探讨72.护理专业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概念和构成研究73.护理青年专职教师双路径导师制临床实践模式的研究74.高职护理专业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方式的实践75.产科病房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76.目标设置理论在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中的应用77.格林模式促进高职护生职业防护知信行的效果研究78.灾难护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79.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专业实习学生医护合作态度的调查研究80.护理本科生实习前校内仿真实训的研究81.“双师型”护理教师资格考评体系的研究进展82.理论与实践交叉的培训模式用于ICU专科护士培训83.反思性学习对本科实习护生临床沟通能力影响的研究84.护理综合实验教学的实践85.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护理教学特色及启示86.我院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系统性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87.对不同学习阶段护理本科生护理学基础课程学习需求的调查88.护理本科生专业承诺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89.护理本科生对临床学习环境认知与其实习表现相关分析90.不同年级护理本科生基于问题的学习法体验评价91.临床服务活动对护生沟通能力和专业认同感的影响92.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93.运用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对实习护生进行患者安全教育的实践94.护理专业不同层次毕业生职业综合能力的调查研究95.15起急诊护理纠纷原因分析96.临床护理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97.护理大专生职业认同感调查分析与对策98.循证护理教学法对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99.对临床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对策100.高仿真模拟人模拟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1、人文护理模式应用于妊娠期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实施效果2、家庭协同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的影响3、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研究4、探讨高职院校护理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5、OSCE考核方案在PBL护理实验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及研究6、案例讨论法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7、高职高专护理"三校生"病理学教学方法实践性探讨8、精细化护理模式对眼科手术患者康复及护理质量提升的作用9、全面护理对产妇中转剖宫产发生率的改善作用10、本科护理伦理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分析11、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足跟采血疼痛的影响12、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13、团体延续性护理对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及血糖水平的影响14、预见性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患者知识认知及足部护理行为的影响15、循证支持下针对性护理开展于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应用价值16、行为转变理论的`整体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17、糖尿病产妇生产引起新生儿皮肤损伤的护理18、优质护理对老年糖尿病疾病护理管理中的临床效果研究19、2型糖尿病伴肥胖症患者采取二甲双胍联合利拉鲁肽治疗的护理体会20、手术室护理干预在结石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21、全过程针对性营养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观察22、标准化护理干预对胃溃疡伴糖尿病患者心理状况及内镜检查依从性的影响24、小儿肺炎合并糖尿病的整体护理临床效果观察25、患有糖尿病骨科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26、营养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控制及营养状况的影响27、系统性护理干预对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并发症的影响28、中医情志护理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应激及血糖波动的影响29、多样化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遵医行为的影响30、血糖信息化在提升血糖监测率PDCA循环护理模式中的作用31、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模式的与探索32、儿童抗癫痫药物超敏综合征临床特征及其护理干预策略分析33、小儿推拿配合抚触护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观察34、重力喂养配合体位舒适护理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影响35、近二十年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研究的现状与趋势36、护理管理在骨科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37、团队培训模式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观察38、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国内外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研究比较分析39、围术期全流程综合护理在种植牙手术中的应用研究40、三年制护理专科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41、成人线粒体肌病护理1例42、人体解剖学课程"运动系统"部分微课教学效果评价,以甘肃中医药大学2023级高职护理专业为例43、趾骨骨折术后恢复期中医护理干预效果分析44、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静脉溶栓治疗中应用的效果观察45、护理干预在降低手术室患者手术应激中的应用46、预见性护理在急诊科脑卒中患者的应用观察47、分级护理在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临床救治中的护理效果48、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49、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8例的优质急诊护理体会50、肾内科病房护理标识专科化管理的实施与效果分析1、基础护理质量控制经验与体会2、基础护理新技术、新业务的进展3、护理记录书写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4、如何在基础护理操作中体现人文关怀5、健康教育在基础护理中的应用6、基础护理理论研究新领域的探讨7、产房及母婴同室的管理8、妇产科领域中的新技术、新进展9、陪伴分娩的探讨10、内科各常见疾病健康教育实施质量控制研究11、内科新技术应用的观察与护理12、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13、对内科急诊危重病人沟通技巧的研究14、内科病人护理评估、护理评价与方法的研究15、内科病人新药使用的观察及护理16、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模式的研究17、社区健康评估与方法的研究18、社区护理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管理的研究19、临终关怀的伦理学问题20、中医“四诊”在病情观察中的作用与体会21、中西医结合开展健康教育的实施与效果评价22、临床辨证护理要点23、儿科常见病的健康教育24、儿科护士的素质要求与特点25、护理教育管理的内容、特点探讨26、护理教学评价的方法、内容、范围等探讨27、高等护理临床教学管理的创新28、住院病人后续服务的实践29、“知情同意”的伦理与法律上争论问题的研究30、护理教师的伦理道德规范31、护理心理的研究进展32、各种人员心理压力的调查与分析33、心理评估方法的研究34、健康教育在外科病人护理中的应用35、外科临床护理中的经济、伦理、法律问题36、外科护士在工作中的危险因素和安全防护37、外科病房陪护人员的管理38、护理管理研究(护理行政管理、领导方式、护理人才流动和合作安排、工作考核、护理质量控制)39、护理理论研究(发展有关的哲理、护理模式)40、临床护理研究(各专科的护理技术、特护措施、护患关系、应用新技术、新仪器等)题目1、内科各常见疾病健康教育实施质量控制研究2、内科新技术应用的观察与护理3、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4、对内科急诊危重病人沟通技巧的研究5、内科病人护理评估、护理评价与方法的研究6、内科病人新药使用的观察及护理7、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模式的研究8、社区健康评估与方法的研究9、社区护理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管理的研究10、临终关怀的伦理学问题11、中医“四诊”在病情观察中的作用与体会12、中西医结合开展健康教育的实施与效果评价13、临床辨证护理要点14、儿科常见病的健康教育15、儿科护士的素质要求与特点16、护理教育管理的内容、特点探讨17、护理教学评价的方法、内容、范围等探讨18、高等护理临床教学管理的创新19、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康复期患者呼吸肌功能锻炼的护理20、胰岛素泵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影响的研究21、舒适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早期康复的效果观察22、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原因分析与护理23、剖宫产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效果观察及护理24、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内湿化不同护理方法效果观察25、病例查房教学模式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26、护理干预对社区糖尿病病人遵医行为效果的观察27、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塞病人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28、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临床特征及护理29、ICU危重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预防及护理30、心理护理干预减轻肿瘤化疗患者恶心呕吐的效果观察31、产后抑郁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护理32、基础护理质量控制经验与体会33、基础护理新技术、新业务的进展34、护理记录书写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35、如何在基础护理操作中体现人文关怀36、健康教育在基础护理中的应用37、基础护理理论研究新领域的探讨38、产房及母婴同室的管理39、妇产科领域中的新技术、新进展40、陪伴分娩的探讨41、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自我防护及自我保健42、心理危机干预在急诊自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43、在手术室护理中运用舒适护理的体会44、高龄患者前列腺电切术后出血原因分析及康复护理45、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效果观察及护理46、手术室护士压力源分析与对策47、性传播疾病患者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48、临产妇的心理状态分析与护理干预49、产妇产后实施健康教育程序的效果与体会50、精神分裂症再复发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51、经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卧床时间探讨52、护理干预对消化道肿瘤化疗相关性腹泻的影响53、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观察与护理54、妇科腹部手术术后镇痛泵的应用及护理55、胸腹部手术后病人早期活动的心理护理56、影响中上腹部手术后病人舒适度的因素及护理57、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便秘原因分析及护理58、脑瘫患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及护理体会59、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60、护理干预对哮喘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61、乙肝患儿父母焦虑及应对方式的调查与护理对策62、神经内科患者住院期间常见安全问题及护理对策63、胃癌患者知情程度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及护理干预64、护理干预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65、行为干预在腹部手术后疼痛护理中的应用66、护理干预对初诊乳腺癌患者的睡眠质量的影响67、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68、康复体位护理及肠内营养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症的影响69、腹部手术停留置导尿后尿潴留的原因分析与护理70、腹式深呼吸和人性化护理对减轻分娩疼痛的效果观察71、临床护士对基础生活护理认知情况的调查72、门诊护理投诉原因的思考及对策73、护理干预对初诊胃癌患者的睡眠质量的影响74、预见性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影响75、尿激酶溶栓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76、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中间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体会77、护理干预对肾病综合征患者服用激素治疗依从性的影响78、影响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心理问题与护理干预模式探讨79、早期人工通便在低出生体重儿护理中的应用80、卒中性昏迷患者呼吸道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81、人工流产疼痛干预的效果观察及护理82、急诊科护生实习带教方法的探讨83、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84、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早期体位护理效果观察85、护理干预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的心理影响86、舒适护理在自然分娩待产过程中的应用87、脑卒中病人急性期抑郁发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88、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89、术前清洁肠道方法的观察和探讨90、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91、GCS评分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护理中的应用92、临床护士对基础护理认识和实施现状的调查93、住院老年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94、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必然性和存在的问题95、肝性脑病患者的预见性观察与护理96、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高压氧治疗的舱内外护理97、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依赖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98、护理干预对初诊肝癌患者的睡眠质量的影响99、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评估100、分级护理质量对护患纠纷的影响与护理干预101、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治疗护理102、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103、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104、中年脑卒中患者抑郁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105、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前的不良心理及护理干预106、沐舒坦雾化吸入防治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护理观察107、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调查及干预108、高血压病患者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109、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110、GCS评分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护理中的应用111、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饮食依从性的影响112、中医护理干预对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影响113、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114、手术患者发生文化休克的原因及护理对策115、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依从性的影响116、护理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117、CCU患者睡眠障碍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118、不同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效果观察119、胃癌术后发生顽固性呃逆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120、产妇产后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和心理护理121、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分析122、护理干预对前列腺切除术后病人舒适的影响123、护理干预对初诊肺癌患者的睡眠质量的影响124、护理干预对上消化道出血病人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12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遵医行为的护理干预126、肺癌患者知情程度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及护理干预。
·健康教育·行为转变理论在住院高血压病患者生活方式转变中的应用研究杨志敏 谌科 周凤勤(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医院,湖北襄阳441021) 摘 要 目的探讨行为转变理论在帮助住院高血压病患者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120例住院高血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各60例。
干预组接受以行为转变理论为理论基础的护理干预措施,常规组接受一般的健康教育。
常规组和干预组分别在入院时和6个月后,进行高血压患者健康生活方式问卷调查。
结果干预组和常规组的健康教育方式均对患者的生活方式转变有效,其中干预组改变幅度大于常规组(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
结论行为转变理论对帮助住院高血压病患者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显著促进作用,对高血压病的防治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高血压病 健康教育 行为转变理论 生活方式 Key words Hypertension Health education Behavioral change theory Lifestyle 中图分类号:R472.3,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75(2012)24-2271-03 作者简介:杨志敏(1973-),女,湖北襄阳,本科,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健康教育 通信作者:周凤勤 高血压病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终身性疾病,又是冠心病、脑卒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全世界高血压病患者大约10亿,我国1.6亿[1]。
欧美高血压病指南[2]强调指出:高血压患者治疗的第1步是改变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加重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改变。
血压控制不良,必将造成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导致严重并发症。
如果不纠正不良生活方式,任何防治心血管病的措施都将是空中楼阁[3]。
因此,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是控制高血压、防治并发症、保障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决定性要素。
国外行为改变轮理论的概述与实践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行为改变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国外,这一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国外行为改变轮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我们将深入探讨行为改变轮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特点以及它在国外社会、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实践案例。
通过对国外行为改变轮理论的系统梳理,本文旨在为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行为改变轮理论在国内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
二、行为改变轮理论概述行为改变轮理论是一个综合性的框架,旨在解析和指导个体或群体行为的改变过程。
该理论强调了行为改变的循环性和动态性,认为行为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阶段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行为改变轮理论的核心在于识别和理解影响行为改变的关键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从而推动个体或群体从当前行为转向更理想或更有益的行为。
行为改变轮理论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阶段:意识觉醒、动机激发、能力建立、行为实施、环境支持和持续评估。
意识觉醒阶段,个体或群体需要认识到当前行为的问题或不足,以及改变行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动机激发阶段则关注于激发和强化改变行为的内在和外在动机,使个体或群体产生强烈的意愿和动力去改变行为。
在能力建立阶段,需要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和资源,帮助个体或群体具备实施新行为的能力。
行为实施阶段则是实际执行新行为的阶段,需要克服各种障碍和挑战,确保新行为的顺利实施。
环境支持阶段强调了外部环境和社会网络对行为改变的支持作用,包括政策支持、社会氛围和文化环境等。
持续评估阶段是对行为改变过程和结果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估,以确保行为改变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行为改变轮理论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适用于个人层面的行为改变,如健康习惯、学习习惯等,也适用于群体和组织层面的行为改变,如企业文化变革、社区环境治理等。
通过运用行为改变轮理论,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行为改变的过程和机制,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和促进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