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节日文化之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5
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称为节日,节日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现,是各地区、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
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沉淀累积凝聚的过程,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中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
而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节日也是不同的,它们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体现着当地的民俗风情。
1、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不同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与人文文化有关,西方传统节日主要与宗教文化相关。
中国传统节日最初的雏形是一些祭祀的日子。
人们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到自然地变化规律,总结出时令。
将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进行归纳排序,便形成了岁时节令。
岁时节令不仅指导了我国古代农业,而且深深融入我国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之中,有的节气还成了民间重要节日。
如:元旦、立春等。
节日活动的目的都与农事生产直接相关。
人们通过农闲时的这些欢庆活动,祭祀日月星辰,庆祝五谷丰登,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与中国传统节日相比,西方的传统节日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西方,人类社会早期的节日活动也具有企盼丰收的性质。
自从欧洲大陆被基督教文明侵染后,西方基本所有的影响重大的传统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
在这些节日中,圣诞节、复活节和主显节是基督教三大节日。
这些节日,有的是信徒自发形成的,有的是教会规定的,几乎贯穿一年的始终。
随着基督教跨文明的普世化和欧洲移民向世界各大洲的播散,这些节日大多成为了世界性的节日。
2、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也源于中西方的不同价值取向:礼仪和法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是反映华夏主文化特征的核心文化。
这种礼治思想从集体本位主义出发,强调个体的义务,崇尚个体服从集体,因此中国节日注重的是节庆活动中的集体参与。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中西方的节日文化是各自独特的,反映了不同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
首先是节日的日期和起源。
在西方国家,节日的日期通常是固定的,比如圣诞节、复活节等。
而在中国,许多节日的日期是根据农历来确定的,比如春节、清明节等。
这反映了中西方在历法和生活方式上的不同。
此外,中西方节日的起源也非常不同。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源于古代的宗教或祭祀仪式,比如春节起源于古代的祭祀太阳的仪式。
而西方的节日通常源自基督教信仰或古代的庆祝活动,比如圣诞节起源于对耶稣基督诞生的庆祝。
其次是节日的庆祝方式。
在中国,节日通常是与家人团聚、享用传统美食,进行庆祝活动的时间。
比如春节期间,人们通常回家与家人共进晚餐,拜年、放鞭炮等。
而在西方,节日通常是与朋友和社区一起庆祝的时间。
比如圣诞节期间,人们会与朋友举办派对、交换礼物,参加社区活动等。
这反映了中西方在家庭观念和社会关系上的差异。
再次是节日的象征物和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有一系列特定的象征物和活动。
比如春节期间,红色被视为幸运的颜色,人们会在家门口贴对联和福字,以祈求好运。
此外,舞龙、舞狮等传统表演也是春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在西方,节日的象征物和活动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比如圣诞节期间,人们会装饰圣诞树,悬挂彩灯和圣诞袜,唱圣诞歌曲等。
这些象征物和活动反映了中西方在文化符号和审美上的差异。
最后是节日的意义和价值观。
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强调家庭团聚、祭祀祖先、追求吉祥和幸福。
比如春节期间,家人会团聚在一起,敬拜祖先,祈求来年的顺利和幸福。
而在西方,节日的意义通常与宗教或个人价值观相关。
比如复活节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象征着耶稣的复活和新生命的开始。
此外,西方的节日也强调慈善和友爱,比如圣诞节期间人们会互相赠送礼物,关爱弱势群体。
总而言之,中西方节日文化在日期、起源、庆祝方式、象征物和活动、意义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在历史、信仰、家庭观念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不同。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节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是人们表达喜庆、纪念和团聚的时刻。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节日文化,其中中西方节日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节日庆祝形式、传统食物和重要意义等方面探讨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在节日的庆祝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许多节日都有固定的庆祝方式,如春节、中秋节等。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通常会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赏花灯等。
而中秋节则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会吃月饼、赏月、猜灯谜等。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仪式。
与此相比,西方国家的节日庆祝形式更加多样化。
在西方,圣诞节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在家中装饰圣诞树,送礼物给亲朋好友,举办圣诞派对等。
复活节也是重要的节日,人们通常会给彩蛋并参加各种庆祝活动。
除此之外,西方还有许多独特的节日,如万圣节、感恩节、独立日等,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庆祝仪式和活动。
其次,在传统节日的食物方面,中西方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传统节日的食物与节日的意义密切相关。
例如,春节必不可少的食物有饺子、年糕、汤圆等。
饺子代表着团圆、团结,是春节餐桌上的主要食物之一、中秋节则以月饼为代表,有多种口味和形状,如莲蓉、豆沙、五仁等。
此外,清明节有清明粿、踏青等,端午节有粽子等传统食品。
而在西方,节日的食物通常没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但在庆祝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
例如,在圣诞节,人们会准备火鸡、浆果布丁、姜饼等传统食物。
在复活节,孩子们通常会参与彩蛋装饰和寻找彩蛋的活动,同时还会享用兔子形状的巧克力和糖果。
感恩节的重要食物是烤火鸡、南瓜派和蔓越莓酱等。
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食物,与家人和朋友一起分享是庆祝节日的重要方式。
而在西方,节日更多的是与宗教和历史事件有关。
例如,圣诞节是基督教救主耶稣诞辰的纪念日,复活节是基督教耶稣复活的纪念日。
感恩节则是美国的传统节日,纪念欧洲移民和美洲土著人的和谐相处。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到,而其中一大方面就是节日文化。
中西方节日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节日起源、内容、庆祝方式以及象征意义上。
以下将介绍一些典型的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首先,中西方节日的起源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很多传统节日都与古代的祭祀活动有关,例如春节和清明节等。
这些节日起源于古代的宗教和农耕文化,是对祖先的感恩和祭拜。
而在西方,很多节日起源于宗教信仰,特别是基督教。
例如圣诞节和复活节等节日都与耶稣的诞生和复活有关。
因此,中西方节日的起源根源于不同的宗教和文化背景。
其次,中西方节日的内容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很多节日都和家庭团聚、亲情、友情有关。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团聚,互相拜访亲友,共度团圆时刻。
而在西方,很多节日更加注重个人和社交活动。
例如西方的情人节,人们会互赠礼物,表达爱意;感恩节则是家人欢聚一堂,共进丰盛的晚餐。
因此,中西方节日的内容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际关系和价值观。
第三,中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也有差异。
在中国,很多节日都有特定的习俗和仪式。
例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包饺子等活动;在清明节,人们会扫墓祭祖,寄托哀思和思念。
而在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更加多样化。
例如在圣诞节,人们会装饰圣诞树、互赠礼物、用圣诞袜装饰家中等;在复活节,人们会参加彩蛋寻找活动、举行复活节狂欢派对等。
所以,中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反映了不同地域和文化中的传统和习俗。
最后,中西方节日的象征意义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很多传统节日都有美好的象征意义。
例如春节象征着新年的开始和新的希望;清明节象征着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悼念。
而在西方,很多节日都有特定的象征物和意义。
例如圣诞节的圣诞树象征着生命和希望;复活节的彩蛋象征着新生和重生。
因此,中西方的节日象征意义不同,反映了不同文化中的特有信仰和价值观。
总之,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的起源、内容、庆祝方式和象征意义上。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节日是不同文化传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人们价值观、信仰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在世界范围内,中西方的节日文化具有显著的差异。
下面将从节日的特点、庆祝方式和习俗等方面来比较中西节日文化的差异。
其次,中西的节日庆祝方式存在差异。
在中国,节日庆祝往往以家庭为中心,人们会全家聚在一起享受美食、赏花、放烟火等活动。
而在西方,节日庆祝往往以社区为中心,人们会举办游行、狂欢和派对等活动。
特别是在圣诞节和万圣节等节日,人们会装饰自己的房屋、街道和商场,共同营造节日氛围,互赠礼物,享受购物和社交的乐趣。
再次,中西的节日习俗有所差异。
在中国,许多节日习俗与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如春节期间的贴福字、舞龙舞狮、燃放鞭炮等,清明节的祭祖和踏青等,以及中秋节的赏月和吃月饼等。
而在西方,节日习俗通常与宗教习俗和历史传统密切相关。
例如,在复活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彩蛋寻找游戏,为彩蛋上色,举行教堂仪式,以纪念耶稣的复活。
除了以上的差异外,中西的节日文化还在礼物赠送、节日饮食和节日服饰等方面存在差异。
在中国,人们在节日期间会相互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和感激之情,而在西方,赠送礼物的习俗主要存在于圣诞节。
在节日饮食方面,中国节日通常有特定的传统美食,如春节的饺子、元宵和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
而在西方,不同的节日通常有自己特定的节日食品,如圣诞节的火鸡和蛋酒,感恩节的南瓜派等。
此外,节日服饰在中西文化中也存在差异,中国节日通常会穿戴传统的礼服和节日服饰,而西方的节日服饰则更加多样化,如圣诞老人的红色礼服,万圣节的幽灵和骷髅服装等。
综上所述,中西节日文化在特点、庆祝方式和习俗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两个文化的传统、历史、宗教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尽管存在差异,中西方的节日文化都是人们共同的文化财富,通过学习和交流,我们可以增进相互的了解和友谊。
中西方节日分析对比首先,中西方节日的历史背景不同。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起源于数千年前的农耕时代,是农历新年的开始。
这个节日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和祭祖文化色彩。
而圣诞节则是西方基督教国家最重要的节日,庆祝耶稣基督的出生。
圣诞节起源于公元4世纪的罗马帝国,通过基督教的传播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庆祝活动。
情人节起源于古罗马时代,8世纪时圣瓦伦丁被认为是它的守护神,因此被称为圣瓦伦丁节。
而感恩节则是美国的传统节日,纪念并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和祝福。
其次,中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不同。
春节通常会进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包括放鞭炮、挂红灯笼、贴年画、舞龙舞狮、亲朋好友相聚共进年夜饭等。
除夕夜的除夕晚会也是春节期间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圣诞节的庆祝活动则包括装饰圣诞树、互赠礼物、唱圣诞颂歌以及参加宗教仪式等。
情人节主要是情侣之间的节日,人们会互赠礼物、送花、走亲近的互动以及晚餐约会等。
感恩节则是与家人团聚,共进丰盛的感恩大餐,并表达对亲人和朋友的感激之情。
第三,中西方节日的象征物和寓意不同。
在春节中,红色被视为吉祥和幸运的颜色,代表了热闹、喜庆和团圆。
红包和福字都是常见的春节象征物,寓意着财富和好运。
而在圣诞节中,圣诞树被认为是节日的象征,代表着繁荣和希望。
装饰物如圣诞袜、铃铛、雪花和星星等也是常见的象征物。
情人节的象征物主要是花朵,尤其是玫瑰花,象征着爱情和浪漫。
感恩节则以丰收的食物和火鸡为象征,强调感谢和分享的精神。
最后,中西方节日在价值取向上有所不同。
春节强调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人们会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共同度过佳节。
圣诞节则更加注重友情和慈善,人们会互赠礼物,并关注弱势群体的福利。
情人节则突出爱情和浪漫,是情侣之间的重要日子。
感恩节则是让人们反思和感谢,学会珍惜并分享身边的一切。
综上所述,中西方节日有着明显的差异,无论是历史背景、庆祝方式、象征物和寓意还是价值取向上都存在不同。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差异,增加了人们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交流的机会。
中西方传统节日节日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它不仅可以让人们放松身心,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更是一种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展示。
中西方传统节日各具独特的特点和魅力,下面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
一、中国传统节日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的新年。
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此时,亲人们会聚在一起,并共同享受美食,如饺子、鱼和年糕等。
春节期间,人们还会贴春联,挂红灯笼,舞龙舞狮和放烟花爆竹等。
2. 中秋节中秋节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人对于丰收的庆祝。
在这一天,家人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并欣赏传统舞蹈表演,如花灯和龙舞等等。
中秋节也是表达思念之情的时刻,人们会许下心愿,祈求幸福和团圆。
3. 端午节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故事。
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划龙舟进行比赛,并且参与许多体育活动,如踏青和登山等。
端午节还有一个传统活动,就是挂菖蒲和艾叶,以驱除邪恶的精灵。
二、西方传统节日1. 圣诞节圣诞节是西方国家最盛大的节日,庆祝耶稣基督的诞生。
在这一天,家庭会装饰圣诞树,交换礼物,并享受美食,如烤火鸡和布丁等。
人们也会参加教堂举办的庆祝活动,合唱圣诞颂歌,传统的圣诞老人也会带着礼物拜访孩子们。
2. 感恩节感恩节是西方国家的家庭和团圆的节日,庆祝丰收的季节。
在这一天,家人们会一起准备丰盛的晚餐,并向亲朋好友表示感激之情。
感恩节还有一个传统活动,就是看橄榄球比赛,这被视为家庭成员欢聚一堂的标志。
3. 复活节复活节是庆祝耶稣基督复活的节日,被认为是西方最重要的基督教节日之一。
在复活节期间,人们会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并且赠送彩蛋和兔子形状的巧克力。
复活节还是家庭聚餐的时刻,传统的食物有烤羊肉和彩蛋等。
三、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比较中西方传统节日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它们都是庆祝特定的历史或宗教事件,都是家庭欢聚的时刻,人们会互相赠送礼物和享用美食。
然而,它们也有着显著的区别。
试述中外民俗的异同中外民俗是指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中所遵循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
中外民俗的异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节日习俗:中外节日习俗的差异很大。
中国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其习俗包括贴春联、踩墓、赛龙舟、赏月等;而西方国家有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万圣节等,其习俗主要包括送礼物、装饰圣诞树、狂欢行会等。
虽然节日习俗不同,但都表达了人们对于节日的重视和庆祝。
2. 婚俗习惯:在中国,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有着许多的仪式和习俗。
新娘要穿红色婚纱,有嫁妆、下嫁酒等过程;而西方婚礼主要包括举行婚礼仪式、交换婚礼戒指、举行宴会等。
中国有“三替九礼”等多样化的婚礼形式,而西方国家多是传统的宗教婚礼。
3. 膳食习俗:中外人们的饮食习俗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注重饮食的热量和营养搭配,有“四菜一汤”的概念,较为注重米饭或面食作为主食;而西方国家的饮食更偏向于肉类,以肉类、蔬菜、面包为主食。
中国人在餐桌礼仪上更加注重尊重长辈,而西方人则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与舒适。
4. 社交礼仪:中外社交礼仪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尊重,重视礼貌和仪态;而西方社交礼仪较为随意,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
在交往方式上,中国人注重长辈和上级的尊重,而西方人更加注重平等和个人权利。
5. 服饰文化:中外人们的服饰文化也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传统服饰多以汉服、唐装等为代表,注重色彩和纹饰的讲究;而西方国家的服饰更加注重个性和时尚。
中国人在特殊场合如婚礼、节日等经常会穿着传统的礼服,而西方人在正式场合更多选择西装和礼服。
中外民俗存在明显的异同。
中国更加注重传统、尊重和维护家庭、长辈、祖先等价值观念;而西方注重个人自由、平等、公正的价值观念。
在现代社会,中外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越来越频繁,民俗差异也逐渐在减少,但不同国家的传统民俗仍然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丰富了世界的文化多样性。
中西方节日文化之比较【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日渐加快,中西化交流日益频繁。
而作为这种交流的一部分,节日文化已成为促进中西交流的重要媒介。
其中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分别是中西方两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探讨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的典型。
研究其差异性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西方社会并较理性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以促进我国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春节;圣诞节;节日差异文化的世界是斑斓多彩的,对文化的描述同样如此。
这不仅因为各国家、各民族具有不同的特性,其文化也各具特色;也因为对同一文化现象如果选择观察的视角不同,也会看到不同的内容,看出不同的结论。
节日,一种文化现象,全方位的表现出孕育这一节日的民族的历史文化意识。
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分别是东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对这两个节日的由来、习俗、社会功能、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窥见中西文化差异的一斑。
【1】一、春节和圣诞节的由来(一)春节的由来春节,在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中就有记载:“夏曰岁,商曰记,周曰年。
”因为其在农历的岁首,又称“岁”。
春节的概念,最初的含意都来自农业。
周人主要是根据农作物成熟的周期来认识“年”这个概念的,《说文禾部》:“年,谷熟也”。
《谷梁传》中也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
”在农作物成熟的时候,周人要举行一年一度酬神庆丰收的活动,这就是过年的雏形。
汉代太初元年创立了太初历,俗称夏历,确定正月为岁首,初一为元旦,过年的节日就基本定型了,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是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国民政府为了顺应农时、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而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
【2】(二)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节也称“耶稣圣诞瞻礼”、“主降生节”,在每年公历12月25日。
在宗教上它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一个全民性的节日。
《圣经》的记载上帝决定让独生子耶稣基督投生人间,以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上帝和更好地相互关爱。
耶稣是因圣灵感孕,由童女玛丽亚所生的。
玛丽亚是巴勒斯坦北部小城拿撒勒的木匠约瑟夫的未婚妻。
因为玛丽亚在婚前就怀孕,约瑟夫本打算悄悄退掉婚事。
一天夜里,上帝派天使在梦中告诉约瑟夫说:“不要嘀咕了,把玛丽亚娶回家。
她怀的孩子来自圣灵。
她将生下一个男孩儿,你们就给孩子起名叫耶稣,因为他将从罪恶中拯救人们。
”后来,玛丽亚在马槽中生下了耶稣。
于是这一天也就称为了基督教徒心目中的圣诞节。
二、春节与圣诞节的文化比较(一)节日习俗不同中国人们把春节作为中国人数千年的核心节日。
节前,采购年货物品。
除夕夜在大门上或屋里粘贴财神、门神像、倒贴福字以及红纸金字的新年寄语的春联和寓意吉祥的年画。
大红灯笼门前挂,放鞭炮、祭灶、祭祖等仪式,吃年夜饭,熬年守岁等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等习俗。
节后半月是元宵节,届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
12月25日的圣诞节是一个令人欢乐的宗教性节日。
每个家庭要在圣诞前夕特别布置圣诞树。
圣诞树上挂满了彩色灯泡,枝头上缀满了银色和金色的闪光纸片,全家人围坐在圣诞树前,互赠礼物、互祝节日快乐。
并且小孩要在壁炉前或枕头旁放上一只袜子,等候圣诞老人在他们入睡后把礼物放在袜子内。
在西方,扮演圣诞老人也是一种习俗。
圣诞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火鸡、乳猪等圣诞大餐,大家一边吃一边聊天,唱歌跳舞或玩集体游戏。
(二)表现形式不同中国的年节无论衣食住行、言语行为,一切无不充溢着年的内容、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
且不说鞭炮、春联、福字、年画、、年糕、糖瓜、元宵、空竹、灯谜、花会、祭祖、拜年、压岁钱、聚宝盆等等这些年的专有的物事,单说饺子这一原本的日常食品,到了年节却非比寻常。
从包饺子“捏小人嘴”到吃“团圆饺子”,都深深浸染了年的理想与年的心理。
这样,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过年上。
西方人的年节,特别是对基督徒来说,它代表了耶稣的诞生。
他要求人们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
在采购礼物及寄送圣诞卡片的一阵忙乱中,很多西方人仍会拨出时间去帮助别人。
圣诞节提供了很多传扬“平安与世、善意与人”的机会。
(三)敬拜对象不同在春节期间,中国人敬拜的诸神,民间词语中的“上贡”、“烧香”等,无不灌输给人们这样一种观念:过节就是要敬比自己能力强大的人或神。
在人们给天地间的诸神叩头烧香时,并非信仰,亦非尊崇,乃是企望诸神降福人间,能过上美好而又富裕的生活。
西方的圣诞节是宗教性的节日,敬拜的是天主的儿子耶稣、基督、默西亚,一位通过马槽、十字架、祭台,为了人类生命获得救赎,获享永恒,与主同福的神子。
这种敬拜是一种基于心灵的精神的信仰的理想,而生活的本身只是实现这一理想的过程。
【3】三、对两种节日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一)宗教信仰的差异在中国,人们普遍信仰的是佛教,佛教用修行的方法去掉修行者自己的欲望,罪孽和烦恼,佛教的佛是人而不是神,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能解脱。
佛教与香也有很深的渊源,所以,在春节期间,人们用香纸祭拜祖先,而不是某个神,同时,人们在春节时合家团聚,对一年的生活进行总结、享受,以便在来年靠自己的力量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基督教则认为,人的灵魂不灭,人死后,灵魂或上天堂,或下地狱,本来就是不生不死,人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摆脱自己的欲望和罪恶的,正因为如此,造物主上帝派遣他的独生爱子降生成为人,就是耶稣,因此,圣诞节就是一个纪念耶稣的生日,不论是圣诞树、圣诞大餐,还是唱圣诞歌、朗诵圣经,都处处体现出对耶稣的纪念,对基督教的信仰。
宗教方面的差异,是造成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伦理文化的差异在中国这样的受封建伦理道德影响长达数千年的国家里,人们的思想观念是比较保守的,他们看中家人的和睦,身份的卑贱,对老人的孝敬等等,因此,在中国的节日文化里面,没有像西方人那样的开放与张扬,像祭祀祖先之类的习俗,也是在中国的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下长期形成的,所以在春节期间,不论相隔多远,都要回家团圆,吃一个团圆饭,然后家人亲戚之间相互交流,问候老人,关心孩子等等。
而在西方,他们受宗教的影响尤为严重,在伦理方面,由于他们社会的先进性,西方人过圣诞节,讲究是狂欢。
尽情地与家人朋友一起享乐,同时各种各样的聚会和教堂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都体现出他们开放张扬的文化。
(三)群体差异中国的传统节日,像“元宵节”、“中秋节”、“春节”等,其核心的理念是注重“团聚”,这种团聚时小范围的,具有一定的“排他性”,而西方的有些节日更注重的是大众性,像“狂欢节”、“圣诞节”、“啤酒节”等等,这些节日除了具有宗教的浓郁色彩以外,更为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些节日,目前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国的年轻的一代所接受,虽然他们不是基督教徒,但是人们的心理需求是一样的,他们希望寻找到一种合适的机会来为自己找一个娱乐的契机,而这些节日也正符合他们的意愿。
(四)历史文化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很多国家的历史是大有区别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历史文化的起源根基也不尽相同,西方历史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文明,东方历史文化的源头在古代埃及文化、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古代中国古代印度文化三大文化圈,另外,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态势、伦理观念、价值观和文化结构都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历史文化之间的差异,反映到节日文化方面来也就会具有许多的差异。
四、春节与圣诞节存在相似之处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虽然是起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两种节日,但两个节日却有许多相似处。
(一)两者在东、西方节日中,所占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都是各自节日中最盛大、最神圣的节日。
在节日中,期盼同家人、亲友团圆相聚,与同事、同行共同祈望未来事业成功,甚至借节日而过得更加休闲、放松,并从中获得精神愉悦,都是一年中全家人最激动的时刻。
(二)节日气氛的高潮都是在节日前夕,即年三十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和平安夜午夜前后在中国,一进入腊月即有新年的味道,经过年前的打扫房屋,贴上新春联,终于迎来了除夕——团圆之夜;在西方,11月份圣诞的气氛就开始了,人人都在选购馈赠亲友的圣诞礼物、圣诞大餐的材料和五彩缤纷的糖果,期待着平安夜的到来。
(三)除夕全家要聚在一起吃丰盛的年夜饭、守岁、看电视和互相祝愿,而在西方平安夜全家也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看电视、许愿,都期盼着吉祥一年的到来;中国的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西方大人也要给小孩礼物;中国要相互拜年送给朋友礼品,而西方国家也要互赠圣诞卡表达祝福;西方国家在圣诞节时做甜食布丁就像中国人过春节包饺子一样,搅动圣诞布丁能使自己在未来一年中万事如意,摆饺子时也要一圈一圈的摆,表示来年一年圆满。
中西方节日文化各自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中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西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及其文化渊源。
通过中国春节与西方圣诞节习俗的比较,我们发现了具有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它们之间存在共性,这能使学习彼此语言的人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两国文化。
【4】透过上述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到,中西传统节日文化存在着其起源及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性。
而在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它们彼此渗透彼此交融。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多彩的传统文化。
然而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只有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包括增强文化竞争力,保持传统节日的生命力,才能融入国际社会,又稳住阵脚,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节日承载的是文化,传递的是感情。
节日绝对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全方位的表现出孕育这一节日的民族的历史文化意识。
但是同样作为重要的节日,它们又具有极为类似的社会功能。
这两种节日在对外交流和传播过程中的被接受程度是不同的,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
对于像圣诞节这样的外来节日我们不能排斥,而对于像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我们更应该保护,而且应该在合理改造的基础上加以继承。
参考文献:[1]徐行言. 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李子银. 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7,(04).[3]姬娟. 文化要素分析与中国传统节日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1 .[4]韩丽娟. 中国春节和西方圣诞节习俗比较[J].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