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喀斯特地区旅游发展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0.00 KB
- 文档页数:6
重庆旅游情况报告范文概述本次报告旨在分析重庆市的旅游情况,包括重庆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状况、旅游增长趋势以及旅游对经济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重庆作为一个热门旅游目的地的特点,以及对重庆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旅游资源重庆地处中国西南部,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城市。
以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
重庆的旅游资源主要分为自然风景区和历史文化遗址两大类。
在自然风景方面,重庆拥有着世界级的地质奇观——武隆喀斯特地貌,包括了著名的三峡、武隆天生三桥等景点,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在历史文化方面,重庆作为中国的重要历史城市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例如,重庆的市区内有长江索道、洪崖洞等具有浓厚历史底蕴的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
旅游业发展状况重庆旅游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根据最新的数据,自2015年以来,重庆市的旅游业收入每年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重庆旅游业的发展主要受益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交通的便利化。
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外来投资和商务活动,这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重庆的交通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大幅改善,包括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这使得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游客更加方便的到达重庆。
重庆市政府也积极扶持旅游业的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等,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
旅游增长趋势根据数据展示,重庆市的旅游业发展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
近年来,重庆市的旅游人数以及旅游收入都在逐年增长,预计未来几年仍然会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一个突出的趋势是,国内游客占据了重庆旅游市场的主导地位。
随着国内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选择旅游并将重庆作为他们的首选目的地。
此外,外国游客也在逐渐增加,特别是来自东南亚和欧洲国家的游客。
旅游对经济的影响旅游业对重庆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统计,旅游业已经成为重庆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重庆武隆旅游注意事项
1.重庆武隆拥有世界自然遗产——武隆喀斯特地貌,游客在参观时要保护环境,不可随意破坏植被和地貌。
2.重庆武隆地势陡峭,有许多山路和陡峭的石阶,游客在前往景点时要注意安全,尤其是在雨天或秋冬季节,道路会变得湿滑。
3.由于旅游景点较多,游客在制定行程时应提前了解景点开放时间和游览路线,以便更好地安排行程。
4.重庆武隆属于山区地带,气温变化大,早晚温差较大,游客应准备合适的衣物,以应对不同的天气变化。
5.重庆武隆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夏季多雷雨,游客在外出时要随时关注天气预报,避免遭遇雷雨天气。
6.重庆武隆地处山区,许多景点需要爬山或行走一段距离,游客在前往时要做好充分的锻炼和准备,确保身体状况能够适应。
7.重庆武隆属于旅游热点地区,节假日和周末游客较多,游客在选择出行时间时要尽量避开高峰期,以免人多拥堵。
8.重庆武隆山区交通不便,游客在前往景点时可选择包车或者乘坐旅游巴士,提前了解交通路线和班次,以免耽误行程。
9.在游览重庆武隆的景点时,要遵守景区规定,不可随意攀爬或触摸禁止接触的物品,保持景区的环境整洁。
10.重庆武隆临近三峡大坝,游客在游览完武隆景区后,还可前往三峡大坝观光,途中可以游览长江两岸的美景。
WESTERN RESOURCES 20211.区域地质地貌背景重庆市境内主要发育沉积岩,占市域面积95%左右,地层出露较齐全,从新元古界青白口系至第四系均有分布;岩浆岩极不发育,仅分布于渝东北城口地区渝陕交界一带,不到市域面积的5%。
从元古代青白口纪到第四纪漫长地质年代里,市内经历了从晋宁运动至喜山运动的多次构造活动,造成了区内地层多次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形成了区内褶皱、断裂等构造形迹,影响着全市的地形地貌、水体、天象与气候、野生动植物等景观。
重庆现今地貌骨架,是由白垩纪燕山运动生成的川东南陷褶带、大巴山弧形断褶带和喜山运动生成的川中褶带、川东褶带联合、复合而成的。
经地质时期长期演化,形成现今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
重庆地处我国四川盆地东部,属我国陆地地势第二级阶梯。
东北部雄踞着大巴山地;东南部斜贯有巫山、大娄山等山脉;其西为红色方山丘陵;中部主要为低山与丘陵相间排列的平行岭谷类型组合。
地表物质组成是地貌和生态旅游地质资源发育的物质基础,岩性在资源的形成过程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以砂岩为主的岩组由于砂岩抗蚀力强,构成向斜多发育为倒置台地或中山;展布于背斜轴部或翼部的砂岩,常形成锯齿状或垣状峰岭状旅游资源。
以碳酸盐为主的岩组由于碳酸盐岩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内在因素,也是形成丰富的地表和地下岩溶景型的物质基础;重庆碳酸盐分布较广,出露面积达3.2万平方千米,约占重庆地区面积的38.9%,主要分布于重庆中部背斜轴部,如大巴山地、武陵山地、大娄山地;在重庆,不仅可以看到高海拔、大面积、连绵展布的锥状峰丛,还可以深入地下,探访成层分布、错综复杂的巨型地下暗河及溶洞系统;而且可以看到孤峰、石林、喀斯特峡谷,喀斯特地貌的各种类型在重庆基本都可以看到;此外,重庆更有在中国数一数二的巨型地缝、超级天坑、深邃竖井,在全球范围内都极为少见的喀斯特桌山,“喀斯特市”的称号可谓名不虚传;由于受新构造运动间歇性抬升的影响,溶洞景观还具有层状分布的特点。
重庆喀斯特地区旅游发展分析作者:徐中强余玲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5年第07期本文通过对重庆市范围内的喀斯特旅游资源进行分析,系统了解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概况,指出当前喀斯特地区旅游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重庆喀斯特地区旅游发展提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方案和对策。
引言喀斯特旅游地是以喀斯特地貌景观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区。
喀斯特山区由于环境的封闭性,形成并保留了众多独具魅力的喀斯特自然风光、丹霞地貌景观,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自然遗产,因而成为发展旅游业不可多得的资源宝藏。
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自1999年中国生态环境旅游年推出以来,大众化的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
由于旅游业属于资源型产业,需要依赖地区良好的资源与环境基础,因此喀斯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也就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本文拟以重庆喀斯特旅游资源发展概况为出发点,找出喀斯特地区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重庆喀斯特旅游发展现状重庆整个辖区地貌以喀斯特山地为主,并且分布面积很大,占幅员面积的38.9%,主要集中于渝东北和渝东南各区县。
各种地貌共生,其上发育的喀斯特天坑、地缝、竖井、洞穴等多种喀斯特景观也都烙上了具有重庆地域特色的标签,这些形态各异的自然景观也是重庆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重庆市基于喀斯特地貌塑造的自然景观发展起来的旅游景点在全市旅游景点总量上占较大比重,著名有峡谷、溶洞、天坑地缝等景观。
其中较为有名的喀斯特景观,北碚的金刀峡,南川的金佛山,奉节的小寨天坑,武隆的芙蓉洞、天生三桥、地缝等喀斯特景观尤为出名;还有中国水量最大的喀斯特峡谷——长江三峡等景观。
二、重庆喀斯特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一)喀斯特地区出现石漠化在碳酸盐岩分布区,喀斯特发育,生境具有干旱、富钙和缺土多石等特点,植被生长缓慢,植被结构和覆盖度低,植被一旦被破坏,生境就急剧恶化,土壤侵蚀加剧,石漠化土地进一步扩大。
重庆喀斯特岩石岩性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均为可溶性岩,固体沉积物少,加之喀斯特岩石的固有属性也容易产生石漠化现象。
N o n g y e j i n g j i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大力推动各地区发展旅游业等服务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因此云阳县政府充分响应国家政策,立足现实,发挥自身优势,将旅游业作为云阳重要的支柱产业打造,努力提升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017年云阳县拥有第一个5A旅游景区,既龙缸景区。
龙缸景区位于云阳县清水土家族乡境内,拥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一个风景优美,气势磅礴的国家旅游景区。
一、龙缸景区旅游发展现状1、丰富的生物资源龙缸景区内不仅拥有独特的地貌景观,还有大量的珍稀动物与植物。
据统计,龙缸景区内有50种被国家重点保护的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和31种被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基础。
2、带动农村居民经济的增长2012年龙缸景区开园一年后,清水乡的乡村旅游经营者日益增加,农产品及特色产品也变得“火爆”。
县城及景区沿线的各类宾馆、饭店等餐饮业也在逐步蓬勃发展。
当地居民旅游从业人员也接受了文明礼仪、技术规范等各方面的培训,提高了居民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与游客的交流也开阔了视野,传播和交流了文化。
因此龙缸景区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给当地居民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提升了当地居民的获得感。
二、制约龙缸景区发展的因素1、景区基础设施规划不合理①景区外部交通偏远随着龙缸景区的发展,景区内和景区外的换乘交通工具都逐渐方便,节省了游客时间。
但是景区外却存在路途较远,路途崎岖的问题。
首先,龙缸景区属于重庆市境内,但其离重庆市约为319公里,因此存在距离较远难以吸引外地游客到来的问题。
其次,到龙缸景区旅游的游客,大部分为周边自驾游游客,因此崎岖的山路会严重影响到游客的旅游心情,导致龙缸景区的重游率低。
②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龙缸景区的售票口与自动取票机较少,导致游客排队时间长而产生不满情绪,严重影响游客对景区的印象。
其次景区售票处与景区大门距离较远,游客需要步行前往,影响游客的愉悦心情。
重庆师范大教之阳早格格创做遗产旅游教死课间做业论文名目称呼《喀斯特天貌成果及特性领会》博业旅游管制年级 ****** 级教死姓名 ******2012年4月纲要:喀斯特天形也称为石灰岩天形,是具备溶蚀力的火对于可溶性岩石举止溶蚀等效率所产死的天表战天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天貌.火对于可溶性岩石所举止的效率,统称为喀斯特效率.普遍指碳酸盐岩分集天区大概存留流经石灰岩的天下火所特有的天貌局里.当雨火大概者天下火取大天碳酸盐类岩石交触时,便会有少量碳酸盐溶于火中.通过万古期的溶解侵害,产死了以天表岩层千沟万壑为标记的天表特性.正在喀斯特天貌下往往存留天下河、溶洞等情形.喀斯特天形的天表崎岖、土壤格外贫沃,不利农业死少,果此正在云贵下本有“天无三里仄,天无三日阴,人无三二银”的雅谚.但是其千沟万壑的特性却格外受到瞅光客青睐.暂时巴我搞半岛及华夏重庆、广西、贵州、云北一戴均有喀斯特天形的存留,其中重庆-贵州的武隆喀斯特国家天量公园为共同国自然遗产.该种天形天理教家最早正在克罗天亚喀斯特下本搞有系统的钻研,果此又称喀斯特天形.喀斯特是位于斯洛文僧亚西北部河谷以北,并蔓延到意大利东北角大乡相近狭少天戴的一片下天.果为该天区绝大部分位于斯洛文僧亚境内,所以简述为位于斯洛文僧亚是不妨交受的.1.喀斯特起源“喀斯特”是斯洛文僧亚伊斯特推半岛的一个天区.(当天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场合)那里正在中死代产死了分集广大的薄真的石灰岩层.通过万古间的火流侵害,产死了大概是天下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天貌之一.故而天量教家们将那种石灰岩层所特有的天形冠名以“喀斯特”.2. 化教本理喀斯特天形的产死常常是温戴气候天区pH值较矮的酸性雨战石灰岩层所制成的.随着天表下的岩石出有竭取火反应,将出有溶的碳酸盐正在取二氧化碳的共共效率下出有竭死成可溶但是出有宁静的碳酸氢盐,正在排火较佳的天下岩层便能产死一个大的溶洞.溶洞中的火正在振动时,其溶解的碳酸氢盐便大概领会,再度产死出有溶的碳酸盐重降正在大天.溶洞中从下处降下那样的火滴便大概正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碳酸盐重降正在溶洞顶部,而另一部分则会正在大天重降.上部的碳酸盐重降往往产死一个倒锥形的钟乳石,而大天上会产死形如其名的石笋.3. 喀斯特天形分类(1)天表火沿灰岩内的节理里大概裂隙里等爆收溶蚀,产死溶沟(大概溶槽),本先成层分集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启成石柱大概石笋.(2)天表火沿灰岩缝隙背下渗流战溶蚀,超出100m深后产死降火洞.(3)从降火洞下降的天下火到含火层后爆收横背振动,产死溶洞.(4)随天下洞穴的产死天表爆收陷落,陷落的深度大里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里积大则称陷塘.(5)天下火的溶蚀取陷落效率少暂相分离天效率,产死坡坐谷战天死桥.(6)大天降下,本溶洞战天下河等被抬出天表成搞谷战石林,天下火的溶蚀效率正在昔日的溶洞战天下河之下继承举止.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躲型喀斯特热戴喀斯特亚热戴喀斯特温戴喀斯特热戴喀斯特搞涝区喀斯特.石灰岩喀斯特黑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4. 天形种类一、岩里天形:取岩性植被有无,岩石节理、片理、层理以及其破裂里程度有闭.多孔隙杂石灰岩取黑云岩出有简单爆收,有植被的天表比无植被的简单被溶蚀.二、石灰岩河谷:石灰岩大天表里上出有会有表面迳流,但是仍存留果大多收源天利害石灰岩区,不过刚刚佳流经此处.天区内搞沟最一致,本为表流,出进天底;本去河谷便成为搞沟,大概被误认成河川袭夺的风心谷.三、陷穴:火正在石灰岩上节理处渗进石灰岩,溶蚀节理,起初是火进天下的孔讲,暂之出心加大如漏斗,深度起码三至五米.四、构制谷天五、洞穴:石灰岩被进渗天下的火溶解成穴、孔讲,又连结起去成为一天下火系.石灰岩火系是坐体系,连结各洞心孔讲佳几层,大概各层死身分歧时,越老越下,惟有最矮的一层有流火.六、黑垩天区:英国东北战法国,黑垩简单溶蚀,透火性强,出有容积火,大天表流冲刷出的常是搞沟.由其余分歧成果而爆收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局里,统称为假喀斯特,包罗碎屑喀斯特、黄土战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战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出有是由可溶性岩石所形成,正在真量上分歧于喀斯特.5. 时势分集及使用喀斯特天貌主要分集正在气候温干的石灰岩层分集区.较出名的天区有华夏广西、云北战贵州等省(区).华夏喀斯特天貌分集广、里积大.主要分集正在碳酸盐岩出露天区,里积约91~130万仄圆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战云北东部所占的里积最大,是天下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有出名的云北石林.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战睦体,有调理价格.喀斯特洞穴战古喀斯特里上百般重积矿产较为歉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佳的储油气构制.喀斯特天区的偶峰同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浑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佳的旅游资材. 6. 华夏溶岩天区的环境问题1.石漠化问题:热戴亚热戴干润取半干润气候条件,溶岩极其收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搞扰,使天表植被遭受损害,制成土壤宽重侵害,基岩大里积裸露,土天退化的极度表示.3.天下火传染:岩溶天区人类活动,常正在天下河系统的汇火区,而天表火常通过降火洞排进天下,缺累过滤效率,岩溶火极易受到传染,华夏北圆多天下河已形成下火讲. (1)基岩陷落 : 分别有天下河陷落、矿产启采陷落、挥收岩溶石陷落.岩溶上紧集重积层中的陷落: 天下火位坡动引起土中潜蚀,爆收土洞,引导陷落.(抽火、气候变更、火库蓄火)(2)振动 : 工程动工.(广西贵港市樟木镇陷落)5.洪涝爆收取加剧本果 :(1)季风区降火调配时间出有匀称(5-9月降火佔终年75~85%)(2)岩溶天下火系收育(3)火土流逝,泥沙淤塞天下河吐喉部位(4)大江大河上修火库,天表火沿天下河倒灌以致其内涝问题加剧.归纳:喀斯特钻研正在表里战死产试验上皆有要害意思,喀斯特天区有许多不利于死产的果素,需要克服战防止,也有洪量有好处死产的果素不妨启垦利用,果此,要正在真量上区别分歧的喀斯特天貌,相识其正在火库选址、储油气构制、桥梁修制以及调理上的利弊效率,那样才搞真真的克服取使用那一偶特的天量景瞅.。
重庆武隆喀斯特导游词重庆武隆喀斯特导游词作为一名乐于助人的导游,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导游词,导游词作为一种解说的文体,它的作用是帮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所旅游的景点包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那么优秀的导游词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重庆武隆喀斯特导游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重庆武隆喀斯特导游词1 各位团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武隆观光游览,我是武隆喀什特服务中心的专职导游小范,今天由我为大家提供导游服务,希望我们的服务能让您在在此玩得开心愉快!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武隆喀斯特地貌,2022年6月27日,在第31届遗产大会上,由重庆武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共同被评为“中国南方喀斯特”而武隆也是重庆唯一的一处世界自然遗产。
天生三桥,是武隆喀斯特自然遗产的核心区,其核心景观就是世界规模最大且独一无二的天生三桥。
这里风景优美,集山、水、瀑、峡、桥和天坑,组成一幅完美的自然山水画。
大家知道“天生三桥”是怎么得名的吗?那就是因为这里有三座自然形成的石桥,而且每一座桥都气势雄伟,因此人们就叫它“天生三桥”。
张艺谋导演首次来到天生三桥,他刚走到天龙桥下,就被这里的美景深深的震撼了,他感叹的说:“真没想到,中国还有这么独特的地方”。
好了,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天龙桥下,天龙桥是三座桥中最形象逼真的,就像人造的。
,桥高235米,厚150米,宽,147米,曾经有一位桥梁专家参观后说:“我造了一辈子的桥,都没有造出这么雄壮美观的桥来!”我们重庆本来就有桥都的美誉,可以说我们的天生三桥的魅力绝不低于人造的桥。
不知各位朋友,有没有看过张艺谋的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它唯一的外景拍摄地——天福官驿,,就是在我们的天生三桥取景,由于在这里拍摄了武打戏,为整个峡谷平添了几分侠气。
各位朋友们,你们是否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了呢?第二座桥是青龙桥。
又名中龙桥,是天生三桥中最宏伟险峻的一座。
因雨后飞瀑自桥面倾泻成雾,日照成彩虹,似青龙扶摇直上而得名。
重庆市自然资源经济状况——全力打造“温泉之都”姓名:***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一、重庆的自然资源赋存概况重庆市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河流充沛,气候温润,各种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一)国土资源土地资源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90%;平坝不足10%。
土地类型多样,分为近10个土类,其中紫色土类居多,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0%。
据1996年统计数字,地域内共有耕地2.58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1.4%;林地面积3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6.5%;水域面积0.25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园地、疏林草地和天然草场0.35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2%;城镇、工矿、交通用地和农村居民用地0.49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6%;裸土滩、裸岩石、砾地等1.56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8.9%。
(二)生物资源地域内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
各种动物有800多种,属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数十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的金丝猴、梅花鹿等,二级保护的麝、毛冠鹿等,三级保护的獐、岩羊、灵猫、云豹、猕猴等。
有名贵水产大鲵、江团等十多种。
除野生动物外,饲养动物有猪、牛、羊、鸡、鸭、兔等40多种,其中猪、牛、兔在全国有一定优势。
著名的荣昌猪名列中国三大猪种之一。
石柱县为全国最大的长毛兔生产基地。
全市有江河鱼类120多种,鱼类养殖遍及各区县,长寿湖、大洪湖是重庆的鱼类养殖基地。
植物有4000多种,其中,栽培植物有近千种。
除粮、油、蔬菜等主要农作物外,还有大批经济作物,如蚕桑、柑桔、油桐、乌柏、生漆、苎麻、烟叶等。
江津市盛产锦橙、先锋橙和五月红,是著名的柑桔之乡。
彭水县以盛产油桐之上品--小米油桐而驰名中外,被誉为油桐之乡。
酉阳县因盛产乌柏被称为乌柏之乡。
黔江开发区具有生产云贵型优质烤烟的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已发展成为全国优质烟叶生产基地之一。
中药材资源也极为丰富,品种有500多种,已列入收购的300多种,主要有黄连、白术、五倍子、金银花、厚朴、黄柏、杜仲、天麻、元胡等。
简述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特殊的地貌形态。
地表崎岖,沟谷纵横,山高坡陡;石芽、溶沟、石林到处都是,形成一片喀斯特的景象。
这种地貌多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在我国分布广泛。
中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最为典型、最为发育。
它集中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的交界地带,称为云贵高原岩溶区,素有“岩溶博物馆”之称。
其他如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浙江、四川、重庆、湖北、陕西、甘肃等省市区也有不同规模的发育。
尤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发育最为典型,已命名的各种类型有200多处,总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10。
其他省区发育也很典型,只是类型上有所变化而已。
由于喀斯特地貌的溶洞、峰林地形等地质现象在全世界分布极广,故国外学者称之为“喀斯特地形”或“岩溶地形”。
1。
景观2。
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喀斯特地貌景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
丰富多彩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既是自然遗产,又是世界罕见的自然景观,是开展科学普及教育的良好场所,还是人们旅游观光的胜地。
喀斯特景观优美,如果与周围环境协调,并配以合适的科学解说牌、宣传牌,就会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前来游览,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兴旅游项目。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喀斯特风光将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喀斯特景观也将逐步为人们所欣赏和接受。
因此,发展喀斯特旅游,不仅可以使人们得到审美享受,同时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喀斯特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托丰富的喀斯特地貌资源和现代旅游设施,特别要加强交通、电信、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要尽量开辟航空、水路旅游线路,努力把宜林荒山开辟为森林公园。
旅游经营部门要利用大企业集团的优势,统筹规划旅游线路和服务设施,避免重复建设,促进整个地区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
武隆喀斯特旅游区讲解词一、天生三桥景区欢迎来到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5A级景区——天生三桥参观游览,今天由我陪同大家一起欣赏天生三桥的雄姿。
希望我真诚的服务换来您满意的笑容。
在游览中,如果您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请您提出,我将尽我所能为您解答,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个愉快的行程。
谢谢大家!今天我们欣赏的天生三桥景区游道全长2公里,单向游览,时间在90分钟左右,为了有一个安全而愉快的游程,在这里,我给大家几点温馨提示:一请您注意安全,不要攀登悬崖,不要超越游览路线;二请您配合我们的工作,爱护景区的设施设备;三请您保护环境卫生,小心防火,景区内全程禁止吸烟,谢谢合作!“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重庆,武隆是其中璀璨的明珠。
天生三桥景区于2000年5月1日正式对游客开放,2007年6月由天生三桥、芙蓉洞、后坪天坑三部分组成的武隆喀斯特,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的三大重要组成之一,成功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其余两处是云南路南石林、贵州荔波。
2011年7月成功申报国家5A级景区。
整个天生三桥景区以山、水、瀑、峡、桥、坑构成一幅完美的山水画卷。
天生三桥有清新的空气,现在我们所处的地方,海拔在1000米左右,年均气温17.4℃,年均降雨量1214毫米,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负氧离子含量是重庆主城的108倍。
生态优美、环境质量优良,空气、噪音、地表水等指标,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武隆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我想请问一下各位朋友,知不知道武隆的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自2003年开始至今,武隆户外赛已成为世界三大山地户外运动赛事之一,是重庆唯一一个每年举办的国际体育赛事。
右手边铁链的位置,就是公开赛其中一个项目——速降的起点,运动员用专业的登山绳作保护,靠自身重力和惯性用最快的速度下降到半山腰,高度有100多米,很是惊险刺激。
【观光电梯】大家现在看到的灰色建筑物就是观光电梯。
2004年10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垂直高度80米,分两部电梯上下,每部一次性可运载13名客人,运载速度1.75米/秒,承载量1000kg。
武隆喀斯特旅游区旅游攻略武隆喀斯特旅游区旅游景点攻略芙蓉江天下第一洞——芙蓉洞,发育寒武系则和奥陶系碳酸盐岩中,由同汽坑洞、摔倒人洞、卫江岭洞、垌坝洞、崭新路口洞、水帘洞、芙蓉洞、干矸洞和四方洞等洞穴共同组成。
洞体规模宏大,洞内次生物理—化学沉积物多样而多样,洞穴的各种风蚀形态,壮丽的崩落沉积,目不暇接的钟乳石类,现阶段相同处境的洞内池塘,石钟乳的掉落及其毁坏现象等等无不记录着它的沧桑历史演变过程,中国的知名洞穴专家朱学稳教授评价说“从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方面看,芙蓉洞堪称是“一座洞穴科学博物馆”。
天生三硚天生三硚名天坑三硚,是全国罕见的地质奇观生态型旅游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景区以天龙桥、青龙桥、黑龙桥三座气势磅礴的石拱桥称奇于世,属亚洲最大的天生桥群。
天生三桥位于武隆县城东南20公里的白果乡与核桃乡交界处,大自然造就的3座天生石拱桥,具有雄、奇、险、秀、幽、绝等特点。
龙水峡地缝武隆地缝风景区,位于武隆县仙女山镇境内,距县城15公里。
它是几千万年前造山运动而形成,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峡谷长5公里,谷深200-500米,其武隆地缝由地缝、中途穿洞、出口地峡三段组成。
峡谷两边悬崖千仞、岩壁绝险、植被茂密,地缝极其狭窄。
地仙女山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aaaaa级景区,位于重庆市武隆县境,总面积8910公顷,平均海拔1900米,最高峰2033米,以其江南独具魅力的高山草原、南国罕见的林海雪原、青幽秀美的丛林碧野景观而誉为“东方瑞士”,她与神奇的芙蓉洞、秀美的芙蓉江、世界最大的天生三硚群地质奇观组合为重庆最佳旅游观光度假胜地。
仙女山平均气温比重庆主城区低15度,由此又享有“山城夏宫”之美誉。
芙蓉洞世界自然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区、中国最美洞穴、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全长2700米,芙蓉洞以竖井众多、洞穴沉积物类型齐全、形态轻松、质地清澈闻名,其竖井就是目前国内外辨认出的最小竖井群。
重庆师范大学遗产旅游学生课间作业论文项目名称《喀斯特地貌成因及特点分析》专业旅游管理年级 ****** 级学生姓名 ******2012年4月摘要:喀斯特地形也称为石灰岩地形,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一般指碳酸盐岩分布地区或存在流经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现象。
当雨水或者地下水与地面碳酸盐类岩石接触时,就会有少量碳酸盐溶于水中。
经过长时期的溶解侵蚀,形成了以地表岩层千沟万壑为标志的地表特征。
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
喀斯特地形的地表崎岖、土壤十分贫瘠,不利农业发展,因此在云贵高原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的俗谚。
但其千沟万壑的特色却十分受到观光客青睐。
目前巴尔干半岛及中国重庆、广西、贵州、云南一带均有喀斯特地形的存在,其中重庆-贵州的武隆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为联合国自然遗产。
该种地形地理学家最早在克罗地亚喀斯特高原做有系统的研究,因此又称喀斯特地形。
喀斯特是位于斯洛文尼亚西南部河谷以南,并延伸到意大利东北角大城邻近狭长地带的一片高地。
因为该地区绝大部份位于斯洛文尼亚境内,所以简述为位于斯洛文尼亚是可以接受的。
1.喀斯特起源“喀斯特”是斯洛文尼亚伊斯特拉半岛的一个地区。
(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这里在中生代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厚实的石灰岩层。
经过长时间的水流侵蚀,形成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
故而地质学家们将这种石灰岩层所特有的地形冠名以“喀斯特”。
2. 化学原理喀斯特地形的形成通常是温带气候地区pH值较低的酸性雨和石灰岩层所造成的。
随着地表下的岩石不断与水反应,将不溶的碳酸盐在与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不断生成可溶但不稳定的碳酸氢盐,在排水较好的地下岩层就能形成一个大的溶洞。
溶洞中的水在流动时,其溶解的碳酸氢盐就可能分解,再度形成不溶的碳酸盐沉降在地面。
重庆喀斯特地区旅游发展分析
————————————————————————————————作者:————————————————————————————————日期:
重庆喀斯特地区旅游发展分析-旅游管理
重庆喀斯特地区旅游发展分析
徐中强余玲
作者简介:徐中强(1989-)男,湖北襄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世界经济地理研究。
通讯作者:余玲(1989-)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世界经济地理研究。
本文通过对重庆市范围内的喀斯特旅游资源进行分析,系统了解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概况,指出当前喀斯特地区旅游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重庆喀斯特地区旅游发展提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方案和对策。
引言
喀斯特旅游地是以喀斯特地貌景观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区。
喀斯特山区由于环境的封闭性,形成并保留了众多独具魅力的喀斯特自然风光、丹霞地貌景观,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自然遗产,因而成为发展旅游业不可多得的资源宝藏。
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自1999年中国生态环境旅游年推出以来,大众化的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
由于旅游业属于资源型产业,需要依赖地区良好的资源与环境基础,因此喀斯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也就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本文拟以重庆喀斯特旅游资源发展概况为出发点,找出喀斯特地区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重庆喀斯特旅游发展现状
重庆整个辖区地貌以喀斯特山地为主,并且分布面积很大,占幅员面积的38.9%,主要集中于渝东北和渝东南各区县。
各种地貌共生,其上发育的喀斯特天坑、地缝、竖井、洞穴等多种喀斯特景观也都烙上了具有重庆地域特色的标签,
这些形态各异的自然景观也是重庆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重庆市基于喀斯特地貌塑造的自然景观发展起来的旅游景点在全市旅游景点总量上占较大比重,著名有峡谷、溶洞、天坑地缝等景观。
其中较为有名的喀斯特景观,北碚的金刀峡,南川的金佛山,奉节的小寨天坑,武隆的芙蓉洞、天生三桥、地缝等喀斯特景观尤为出名;还有中国水量最大的喀斯特峡谷——长江三峡等景观。
二、重庆喀斯特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喀斯特地区出现石漠化
在碳酸盐岩分布区,喀斯特发育,生境具有干旱、富钙和缺土多石等特点,植被生长缓慢,植被结构和覆盖度低,植被一旦被破坏,生境就急剧恶化,土壤侵蚀加剧,石漠化土地进一步扩大。
重庆喀斯特岩石岩性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均为可溶性岩,固体沉积物少,加之喀斯特岩石的固有属性也容易产生石漠化现象。
加之,人们随意进行传统的大面积陡坡开荒,耕作习惯落后易造成水土流失,重庆的北碚、酉阳等地的喀斯特景观出现到石漠化的现象,需要人们积极治理。
(二)人类活动对喀斯特资源的破坏
由于冶炼、化工等工业的发展和地形原因,重庆是我国南方酸雨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
这些污染物与喀斯特岩石发生化学反应已对旅游景点造成危害,比如武隆的芙蓉洞内岩溶与酸性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致使岩石发生变化失去原有光泽,因此每年都要定期对这些岩溶进行清洗。
重庆市的部分区县由于经济水平落后,在缺乏科学耕作及有效投入的条件下,原始农作方式使得耕地不断向山丘坡地上扩展,损坏了植被和地表景观。
(三)旅游景区不恰当的开发和管理造成的损害
当前一些景区,由于旅游资源的不当开发利用,使物质、能量、生态失衡,一些岩溶景观开放后,产生高变异性。
如弱质性喀斯特溶洞,开发利用和保护设施不当使沉积物发生剥落、断裂。
为了使喀斯特景观更具观赏价值,人们会在景点安置一些设施为游客观赏提供便利,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也将对喀斯特景观造成不良影响,比如旅游洞穴中的灯光植物,打破了洞穴环境的平衡,影响洞穴景观的发育、生长,降低了洞穴景观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
三、重庆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保护对策
(一)建立喀斯特地区的动态监测机制
针对当前面临的困境,有关部门在采取有效措施治理这些问题的同时还应该采用科学的手段,对重点景区和具有科研价值的岩溶区采取动态监测机制,定期收集数据以便观察喀斯特岩石的变化情况,来监测被破坏的面积、程度和影响周期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掌握喀斯特地貌的受影响后的变化情况,以便于保证采取措施的即时性,有效治理被损坏的地区。
(二)加强对喀斯特旅游资源的科普宣传和法规建设
首先,重庆旅游管理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喀斯特资源景观系统的生态特点、发育机理、景观价值等方面的科普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素质。
在宏观上,内在居民和外在游客都逐步形成自觉保护旅游资源的环境和氛围。
其次,要制订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喀斯特旅游资源的法律法规,从资源勘探,建设规划,环境治理与资源保护等方面进行规定。
再次,要加强景观资源保护,利用的行业执法,监督管理,规范和严格开发利用的审批程序,并严格按规划要求进行开发和建设。
(三)加大对喀斯特地区的政策扶持
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应给予大力支持,发展好旅游业又可以扩大就业,发展旅游业符合国情、地区实际情况。
但是,喀斯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还面临一些困境,需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
在政策上,政府要给予一定的倾斜,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帮组宣传,帮助招商引资等等。
在可能的情况下先旅游后其他,充分利用好喀斯特地区的旅游资源。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