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铜镜
- 格式:ppt
- 大小:740.00 KB
- 文档页数:23
芜湖市博物馆藏汉代铜镜撷珍作者:***来源:《收藏家》2020年第02期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手工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金属铸造工艺不断进步。
汉代铜镜作为常见的铜铸造品,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在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一页。
芜湖市博物馆收藏数十枚汉代铜镜,多为本地区汉墓中出土,制作优良,纹饰精美。
现选取馆藏制作优良、纹饰精美、保存完好的14枚不同类型铜镜介绍如下:1.星云纹镜(图1)西汉。
2010年芜湖三山区出土。
圆形,连峰钮。
两周栉齿纹间有十六内向连弧纹圈带。
其外由4枚并蒂连珠座的大乳分为4区,每区各有7枚小乳,以曲线相连,内向十六连弧纹缘。
2.连弧纹日光镜(图2)3.连弧纹昭明镜(图3)西汉。
2010年芜湖泗水园H39出土,直径8.6厘米。
圆形,圆钮,圆钮座。
座外饰6组短线纹及回旋条纹,外围饰一周内向十二连弧纹,其外两周栉齿纹之间有铭文圈带“内清以昭明,象夫日月”,多以“而”字隔开,铭文字体方正。
宽平素缘。
4.“内清”重圈铭文镜(图4)西汉。
1981年芜湖贺家园H3出土,直径17.8厘米。
圆形,圆钮,十二连珠纹钮座。
座外依次饰射线纹、宽平素凸弦纹各一周。
两周射线纹间为内铭文带,文日:“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扬而愿,然雍塞而不泄。
”再外,一周宽平素凸弦纹外两周射线纹间为外铭文带,文曰:“清洁白而事君,志行之合明,之玄锡之流泽,恐疏而日忘,口美之口口,口口口可。
”平素缘。
5.四乳钉四虺镜(图5)西汉。
2010年芜湖泗水园出土,直径10厘米。
圆形,圆钮,圆钮座。
座外有4组短线纹及回旋条纹,外围一周凸弦纹。
其外两周栉齿纹之间置四圆座乳钉,将镜背分成4区,每区置一虺。
四虺成钩形躯体,两端同形,在身躯外侧各有一只有冠羽乌纹,身躯内侧。
宽平素缘。
6.四乳钉四虺镜(图6)西汉。
2010年芜湖泗水园出土,直径12厘米。
汉代铜镜设计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材质两汉时期铜镜的合金比例是比较稳定的,铜的含量为79~85%,锡10%~13%,铅2%~5%。
由于汉镜含锡量高,有利于镜表面的抛光。
铜镜中加入一定量的铅,是因为铅溶液环流状态良好,有利于热溶液的平均流注,有助于镜面干整,减少气泡,提高铸造文字和花纹的清晰度。
二、铸造汉代手工业中,铜镜铸造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铸造工艺技术水平在当时的青铜冶铸业中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长期以来,对汉代铜镜铸造技术及生产工艺的研究虽相对滞后,但仍取得一定的成果。
这里对汉代铜镜的铸造过程及其工艺技术做一初步介绍和讨论。
汉代铜镜铸造的基本工艺流程为:制范→浇铸→铸件加工。
制范是铜镜制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临淄齐故城汉代陶质镜范的发现以及部分镜范标本的科学检测表明,当时临淄铜镜的铸造采用了陶质双合范技术。
这一技术在汉代铜镜铸造业中可能普遍使用,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临淄镜范分镜面范和镜背范两类,外形多呈扁钵状,从平面看为上方下圆的弧底梯形。
镜面范正面平整,分型面和型腔位于同一个平面。
镜背范分型面要高于型腔,型腔上部中间接浇道,两侧接排气道。
部分镜背范保存有清晰纹饰,包括蟠螭纹、龙纹、四乳弦纹、草叶纹等。
从检测和分析的情况看,临淄镜范所用原料是当地一种含有较多黏土的细颗粒黄土,其中羼杂一定比例的稻壳灰或其他草木灰,目的应是降低范体密度,增加透气性,从而改善其充型能力。
在部分镜范的残断面上,可观察到若干大小不一且不连续的孔隙。
另外,镜范的质感一般较轻,测量所得比重多数都小于1。
这些现象和特点,可能都与镜范胎体的原料及成分有关。
经仔细观察和研究,临淄镜范的制作既有模制法,也有刻制法。
两种工艺并存,但以模制法居多。
范体制作好之后,还对型腔表面进行了处理,具体是加上一较薄的涂层,使得型腔表面结构平滑、细腻,不至于浇铸时产生铸造缺陷。
在出土的很多镜范上,尚可见该涂层,多呈黄褐色。
晾干后的泥质镜范需要入窑烘烤或焙烧,以制成陶范。
六、乳钉禽兽纹镜均为圆形,圆钮,钮座有圆形、四叶形、六叶形及连珠纹等,少数无钮座。
镜背饰有数目不等的乳钉,间饰虺(螭)、鸟、兽、人物等图案,素缘或宽或稍窄。
分为三类。
第一类四乳四虺纹镜。
主纹均为两周短斜线间饰4乳钉,乳钉间饰4虺纹,虺头、尾相近,背饰鸟、兽纹。
分两型。
A型4枚带座乳钉间饰4虺纹,虺纹首、背、尾处分别饰鸟纹3只。
如出土于邯郸市建设大街汉墓的HNM15∶1和阳原县三汾沟汉墓群的M9∶129(图七,1)[71]。
B型4枚四叶纹带座乳钉间饰4虺纹,虺纹间饰兽、云纹。
如赞皇县城东石家庄村西砖厂发现的四乳四虺纹镜(图七,2)[72]。
第二类乳钉禽鸟纹镜。
乳钉间饰造型各异的禽鸟纹。
分三型。
A型8枚带座乳钉间饰8只凤鸟,鸟尾长似凤尾,或飞翔,或回首,钮座四叶间饰铭文。
座外一周稍宽的凸弦纹圈带,一周较长的斜线纹,凤鸟主纹外一周短斜线纹。
如出土于涿县南皋店乡东道元村的八乳鸟纹镜(图七,3)[73]。
B型4枚带座乳钉间饰4禽鸟,鸟的体态丰满、可爱,禽鸟主纹外饰弦纹、短线纹、锯齿纹或水波纹。
如易县燕下都汉墓出土的W21T85①M7∶6[74]和怀来县大古城出土的四乳四禽镜(图七,4)[75]。
C型5枚带座乳钉间饰5只禽鸟,鸟的姿态各异,主纹外饰短线纹、锯齿纹。
如平山县出土五乳禽鸟纹镜(图七,5)[76]。
第三类乳钉鸟兽纹镜。
乳钉间饰鸟、兽、四神、人物纹。
分三型。
A型乳钉间饰鸟、兽纹。
分为三式。
1.一类A 型(阳原县三汾沟汉墓M9∶129)2.一类B 型(赞皇县石家庄村西砖厂出土)3.二类A 型(涿县南皋店乡东道元村出土)4.二类B 型(怀来县大古城出土)5.二类C 型(平山县出土)6.三类A 型Ⅰ式(玉田县代官屯汉墓M1∶4)图七乳钉禽兽纹镜(一)612345期[84]就已出现了。
从本地区来看,二类A 型镜的出现稍早,其上限或可至东汉早期[85];二类B 型镜与徐州出土的东汉中晚期的同类镜[86]类似;二类C 型镜的钮大而扁圆,边缘锯齿纹粗疏,由此推测其时代应在东汉晚期[87]。
工业发达,铜镜的铸造技术高超。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省各地所发现、发掘的墓葬、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铜镜。
本文根据其形制、装饰特征等分为15个种类,分别分析、讨论如下:一、素面镜镜背没有花纹装饰,均为圆形。
分为三型。
A 型弦纹钮。
圆钮座,镜体厚薄、大小不甚均匀。
以燕下都6号遗址和邯郸市建设大街汉墓所出为典型。
燕下都的M3∶10镜小而薄,镜面微凸,镜背有一弦纹钮,钮周有小凸棱一周形成圆形钮座[1]。
邯郸市建设大街HNM1∶1器形较大,但镜体也较薄[2]。
B 型桥形钮。
镜体较薄。
邢台曹演庄汉墓出土的一件M14∶1即为此型[3]。
C 型小钮。
镜体稍厚,器形较大。
如邯类型[4]素面镜在河北地区出土不多,而且绝大多数镜体轻薄,器形较小。
从出土此类镜的墓葬时代看,出土A 型镜的墓葬中伴出的随葬品同时具有战国晚期风格[5];出土B 型镜的墓葬年代,为甘露三年(前51年)的刘迁墓[6],属于西汉早中期;出土C 型镜的墓葬时代上限可至西汉中晚期,下限或可至新莽时期[7]。
由此可以看出,河北地区素面镜的流行基本上在西汉时期,东汉初期可能仍有少量在使用。
从出土铜镜的形制特点分析,汉代素面镜具有钮小、镜体轻薄[8]等战国镜的特点,应该是延续战国素面镜而来。
由于素面镜装饰单调,少有变化,在汉代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西汉末年便逐渐消失了。
二、草叶纹镜纹饰以形状似麦穗的草叶为主要特征,图一草叶纹镜1.一类A 型(邯郸彭家寨M39∶3)2.一类B 型(满城汉墓M1∶5224)3.一类C 型(唐县出土)4.二类(邯郸建设大街汉墓HWM17∶6)4123的四乳花瓣草叶纹镜M1∶5224为代表。
四叶纹钮座,座外双凹面宽带组成方形内区,方框四角装饰由两个连续三角回纹组成的方形。
乳钉位于方框外四边正中,两侧饰三叠草叶纹。
方框外四角装饰花枝纹,花枝带花苞,花叶与花枝不连接(图一,2)[10]。
C 型乳钉上下饰花枝草叶纹。
如出土于唐县的一面四乳蟠螭草叶纹镜即为此种类型。
汉代铜镜的特点汉代铜镜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汉代铜镜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造型精美汉代铜镜的造型精美,具有浓郁的汉代特色。
铜镜的形状多样,有圆形、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不同形状,其中以圆形最为常见。
铜镜的边缘通常饰以各种图案,如云纹、莲花纹、龙纹、凤纹等,图案精美,线条流畅,富有装饰性。
二、纹饰丰富汉代铜镜的纹饰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神话传说纹等。
其中,动物纹以龙、凤、麒麟、狮子等为主,植物纹以莲花、荷花、牡丹、菊花等为主,人物纹以官员、士兵、舞女、神仙等为主,神话传说纹以神话传说中的神兽、神仙、神器等为主。
这些纹饰不仅具有装饰性,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宗教、艺术等方面的特点。
三、工艺精湛汉代铜镜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主要包括铸造、雕刻、打磨等环节。
铸造是铜镜制作的基本工艺,铸造时需要用到模具,模具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如制作模型、制作模具、浇铸等。
雕刻是铜镜制作的重要环节,雕刻时需要用到各种雕刻刀具,雕刻的图案需要精心设计,线条要流畅,纹饰要清晰。
打磨是铜镜制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打磨时需要用到砂纸、砂轮等工具,打磨的目的是使铜镜表面光滑,反光度更高。
四、文化内涵丰富汉代铜镜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铜镜上的纹饰和图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宗教、艺术等方面的特点,如龙纹、凤纹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神话传说的崇拜,官员、士兵、舞女等人物纹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层结构和文化风貌。
此外,铜镜还具有祈福、驱邪、辟邪等功能,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总之,汉代铜镜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铜镜的造型精美,纹饰丰富,工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鉴定汉代铜镜一、引言汉代铜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鉴定汉代铜镜的工作是了解和研究这些古代文物的关键,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代时期的制作工艺、艺术风格以及社会文化背景。
本文将介绍鉴定汉代铜镜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以及一些常见的汉代铜镜特征。
二、外观特征1. 材质:汉代铜镜多使用青铜材质,铜质较纯,表面常有铜绿锈迹。
2. 形状:汉代铜镜的形状多样,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等。
镜面常呈凸面或凹面,边缘有装饰花纹。
3. 尺寸:汉代铜镜一般较小,直径约为10至20厘米,重量较轻。
三、制作工艺1. 铸造工艺:汉代铜镜多采用铸造工艺制作,常见的方法有“失蜡法”和“砂型铸造法”。
2. 镜面处理:汉代铜镜的镜面常采用抛光工艺,使其光滑明亮。
有些镜面还会进行装饰,如雕刻或镶嵌。
四、鉴定方法1. 材质鉴定:通过目测和触摸镜面,判断铜镜的材质是否为青铜,是否存在铜绿锈迹。
2. 形状鉴定:观察铜镜的外形,判断其形状是否符合汉代铜镜的特征。
3. 铸造工艺鉴定:观察镜面和边缘的细节,判断是否存在铸造痕迹,如气孔、砂眼等。
4. 装饰鉴定:观察镜面和边缘的装饰花纹,判断是否为汉代的典型图案,如云纹、龙纹等。
五、常见汉代铜镜特征1. 镜面花纹:汉代铜镜的镜面常有花纹装饰,如云纹、龙纹、凤纹等,这些花纹通常具有浮雕效果,细节清晰。
2. 边缘花纹:汉代铜镜的边缘常有花纹装饰,如神兽、凤凰、花卉等,这些花纹通常具有雕刻或镶嵌工艺。
3. 镜柄特征:汉代铜镜通常有镜柄,镜柄的形状多样,有直柄、扳指状柄、动物形状等。
4. 镜面文字:少数汉代铜镜的镜面上会刻有文字,如铭文、题诗等,这些文字常常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审美观念。
六、结论鉴定汉代铜镜需要综合考虑材质、形状、工艺和装饰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一件铜镜是否为汉代铜镜,并进一步研究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希望本文能为对汉代铜镜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汉代铜镜特点在青铜文化中,铜镜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与铜鼎、编钟、漆器并称“汉代四宝”。
汉代铜镜特点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圆形的、无纹饰的素镜;另一种是画像镜。
这类镜子发现数量较少,目前全国仅有4面,除两面上有铭文外,其余3面都是素镜。
汉代铜镜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达70厘米左右,最小的不到1厘米,镜背有圆钮或平钮,内区常刻画一些云气纹和星座,中间置方格或短线,以相隔或镶嵌方式布满全区。
纹饰主题有四神、动物、人物故事等。
大多以蟠螭、蝉纹作为地纹。
最能体现汉代铜镜艺术特色的则是画像镜。
它始于东汉晚期,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衰落于唐,但至明清时期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铜镜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
从内容来看,一般都与神仙方术、祥瑞灾异、历史故事有关。
从形式上看,有圆形、方形、神兽形三种,以方形为主,有少数为圆形,方形铜镜普遍较小,如8。
5厘米见方的神兽镜只有东汉的几个早期产品才可见到, 6厘米见方的比较多,如湖北随县出土的6。
7厘米见方的四乳四神方镜; 5厘米见方的多为双弧形,这种样式在东汉以后的铜镜中就不再见到了,只有东汉中晚期的极个别的大型方镜才能见到。
从质地来看,主要是青铜、铅锡合金和绿松石、琉璃等。
其中以青铜质镜最多,因此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铜镜起源于西周初期,盛行于战国时期,并由春秋战国延续到两汉及魏晋南北朝。
在青铜文化中,铜镜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与铜鼎、编钟、漆器并称“汉代四宝”。
铜镜被人们用作装饰品和珍玩器,但由于各个时期铜镜的用途和所表现的内容不同,因而铜镜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而画像镜,即雕刻人物图像于铜镜背面的铜镜,也是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一类铜镜。
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有一种宽而扁的大型铜镜。
约在商代中期至西周早期,逐渐向薄小的圆形发展,制作工艺亦更趋精湛。
此后,秦汉铜镜不断发展,逐渐走向繁荣。
汉代铜镜铸造工艺十分讲究,多为圆形,镜背装饰华丽。
2、主题纹饰丰富多样,汉代铜镜的主题纹饰可分为神仙、瑞兽、人物故事、动物和杂宝。
汉代铜镜铭文的种类西汉中期至东汉时期铜镜铭文种类繁多,照文意性质,可分为:(1)赠答铭文,有属于男女或朋友关系的纪念辞,又有意义深长、耐人玩味、脍炙人口的妇女赠送其远行丈夫的语句。
(2)用于庆祷的吉祥铭文,或歌功颂德、宣示威武的铭文。
(3)宗教神话内容的铭文,如《穆天子传》传下来的东王公、西王母故事,镜铭中也有表现。
《汉书.天文志》中有五宫之说,于是行车方位有了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配置,渗透到镜铭中,成了习见的语句。
另外,受道家影响,镜铭中常有仙人、玉英、醴泉、芝草等铭词。
这类铭文非常流行,字句多为整齐的七言或四言、三言,文体大率相似,它对研究七言体的出现很有价值。
常见铭文有:(1)“大乐贵富,千秋万岁,宜酒食。
”(鱼形)(2)“大乐贵富,得所好,千秋万岁,宜酒食。
”(鱼形)(3)“大乐末央,长相思,愿毋相忘。
”(4)“修相思,烦毋相忘,大乐未央。
”(5)“内请(清)质以昭明,光辉像夫日月,心忽。
”(内圈铭)“扬而愿忠,然雍(壅)塞而不泄,怀靡美之穷皑,外承驩(欢)之可说,慕窈窕之灵泉,愿永思而毋绝。
”(外圈铭)以上铭文多配置于蹈璃纹镜上。
(6)“常相思,毋相忘,常贵富,乐未央。
”(7)“常与君,相驩(欢)幸,毋相忘,莫远望。
”以上见于蟠虺纹镜。
(8)“见日之光,所见必当。
”(9)“见日之光,天下大明。
”(10)“见日之光,长毋相忘。
”(11)“内清质昭明,光辉象(像)夫今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
”(12)“内而清而以而昭而明而光而夫而日而月而。
”(13)“洁清白而事君,怨阴驩(欢)之宾明,焕玄锡之流泽,志疏远而日忘,慎糜美之穷皑,外承驩(欢)之可说,慕窈窕于灵泉,愿永思而毋绝。
”(14)“炼冶铜华清而明以之为镜而宜文章以延年而益寿去不羊与天无极如日之光长未央”(14-1)“练冶铅华清而明以之为镜宜文章而延年益寿而去不祥与天无极而日月光未央矣”汉铭文镜之铜华连弧铭文镜。
(15)“日有熹,月有富,乐毋事,常得意,美人会,竿瑟侍,贾市程万物。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汉唐宋铜镜选介铜镜是古代中国最早的一种镜子,早在商代就已经有铜镜的制作和使用。
而铜镜在汉唐宋时期达到了高峰,成为了当时非常流行的一种日用器具和文化象征。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是中国六大古镇之一的新安古镇中的一座博物馆,其中收藏了大量汉唐宋时期的铜镜,以下是其中的精品铜镜的介绍。
汉代铜镜1、六鹿铜镜该镜直径16.5厘米,是汉代六鹿国的文物,是目前发现的六鹿国留下的最大的一面铜镜。
镜面质地光滑,形制端庄,牵状有度,是汉代铜镜制作技艺的代表作之一。
2、铜鹤踏镜该镜是一面单面的铜镜,铜镜表面有一只鹤在芦苇间踏水,而芦苇和水则是以浮雕的形式在铜镜表面呈现的。
这种浮雕镜的制作技艺在汉代非常流行。
1、七曜山河法师铜镜该镜是一面古唐铜镜,镜盖上雕刻着蛟龙纹,而镜面上则绘有“七曜山河法师”的图案。
该铜镜是唐代铜镜中的精品之一,因为“七曜山河法师”是唐代以盛行的一种神话故事,把它运用到铜镜的制作中,让这面铜镜更具有文化价值。
该铜镜是唐代的一面浮雕镜,铜镜的表面描绘了宝象佛和弟子的形象,每个角落处有八大金刚的浮雕,共有36个。
这样的唐代铜镜往往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1、北宋国宝铜镜该镜是北宋时期的铜镜,造型精美,表面十分光滑,带有典型的宋代艺术风格,镜面上雕刻着画船、花卉和山水等图案,非常精细。
该镜是南宋时岳飞兴复精神的象征,镜面上雕刻着岳飞和“精忠报国”4个字。
这面铜镜很好地捕捉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观念,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总结河南新安县博物馆所收藏的汉唐宋铜镜,代表了当时的制作风格和文化特点,从“六鹿铜镜”的端庄形制到“七曜山河法师铜镜”的神话色彩,再到“岳飞铜镜”的价值观表达,这些铜镜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珍贵遗产,对于我们认识古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简述汉代铜镜的特点汉代铜镜有两大特点:一是体型巨大,二是纹饰华丽。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汉代铜镜吧!汉代铜镜铸造的材料主要是青铜,质地较软,韧性很强,便于锤打和钻孔。
汉代铜镜一般为圆形或方形,面背都有铸铭文,其铭文字体有篆书、隶书等多种,内容多为吉祥语句,如“宜子孙”、“长宜子孙”、“富贵佳器”、“大乐富贵”、“千秋万岁”、“富贵长宜子孙”等等,这些铭文可能出自当时各地的作坊之手。
汉代铜镜虽然数量多,但其制作水平不高,汉镜总体可分为西汉早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三个阶段。
在商周时期铜器中,铜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当时铜镜主要用来照面,也兼作武器。
战国时期,铜镜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且成为反映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品。
据《考工记》载,当时铜镜的生产分为十个步骤,它所包含的制作程序非常细致,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最后成型。
因此我们可以说,汉代铜镜不是单纯的物质产品,而是凝结了当时人们的智慧和科技成就的珍贵文物。
汉代铜镜的纹饰比较丰富,以蟠螭纹和四神为主,蟠螭纹镜主要流行于新莽和东汉前期;四神镜流行于新莽至东汉中期;云雷纹镜多为西汉晚期的作品;草叶纹镜盛行于西汉晚期和东汉初年;内区以凸弦纹和内向菱格纹为主,边区则以云雷纹为主,另外还有禽兽纹镜;云纹镜流行于西汉末年至东汉早期,内区多为凸弦纹,边区主要是内向四瓣菱格纹或弦纹;神兽纹镜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很流行,唐代神兽镜有继续发展的趋势;鸟兽纹镜也很流行,这种镜子有的是圆形,也有方形的,一般是内区和边区都有凸弦纹,主要有内向八瓣菱格纹、云雷纹、连弧纹、几何纹等。
一般来讲,汉代铜镜中主题纹饰以蟠螭纹和四神镜最为流行,是汉代铜镜纹饰的主流,内区花纹简洁,边区装饰复杂;动物纹、几何纹以及神话故事纹的地位逐渐下降,逐渐被新的纹饰所取代。
汉代铜镜大多为素面,少数为凸面,表面有朱漆的居多,也有绿漆、黑漆和棕漆的。
汉代铜镜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纹饰华丽,体型巨大,数量众多,制作精良。
西汉南越王墓——铜镜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铜镜较多,其中不乏精品!
1·蟠螭纹镜战国晚期-西汉早期此镜的特色在于内区的三龙纹。
2·拓片
3·龙凤纹镜战国镜体硕大纹饰精美工艺精湛非常罕见
4·拓片
5·龙凤镜此镜与上面的镜子纹饰构图相似,但漂亮程度和工艺水平显然有差距,甚至年代可能都要晚一些
6·著名的错金银镶松石几何龙纹三钮复合镜,2000多年前的丝带还在!上面凸起的乳钉都是银的,还有一个铜镜面
7·此镜之纹饰与型制与山东临淄出土的一面铜镜应该是基本相同的,那天找出来比比
8·镜面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复合铜镜,一般为纹饰较为复杂的错金银、镶松石或镂空纹饰镜,原因是纹饰部分工艺复杂,使用含锡量低的铜,以便于加工,而镜面采用高锡青铜,以保证映照功能。
9·山东临淄出土的
10·细部。
汉代铜镜的名词解释
汉代铜镜是指中国历史上汉朝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制造的一类光学镜子。
它们主要由铜合金制成,具有较高的反射率和光学效果。
汉代铜镜在形状和设计上非常多样化。
它们通常呈现圆形或椭圆形,但也有一些独特形状的铜镜。
镜面上常常有精美的纹饰、符号、文字或图案,这些纹饰通过透镜的折射和反射产生景深效果,增添了镜子的美感。
汉代铜镜有不同的用途。
除了作为个人的化妆品或座椅上的摆设之外,铜镜还被广泛用于祭祀活动和宗教仪式,被视为一种吉祥的象征。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铜镜也象征着事业、权力和权威。
制造汉代铜镜需要使用高超的冶金技艺。
铜镜通常由两个相同形状的金属片制成,中间填充有金属合金,然后经过加热和冷却处理。
这个过程使铜镜的表面变得光滑,反射光线的效果更好。
汉代铜镜不仅具有实用的功能,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它们为我们展示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技术水平和宗教信仰。
至今,汉代铜镜仍然被珍藏和展示在博物馆、艺术展览和私人收藏中,成为了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
汉镜中的纹饰和铭文赏析我国古代铜镜,滥觞于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历经战国、汉唐而臻鼎盛。
两汉铜镜,继先朝之余脉,立后世之楷范,于实用功能外,承载思想,寄托情感,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纹饰铭文:崇神灵而作祈禳,饰图文以寓希冀。
故避灾禳祸,纳福降瑞,乃是汉代镜铭纹饰的主题思想之一。
角王巨虚四神间隔规矩镜“角王巨虚”四神间隔规矩镜四方八区配置:左青龙配人首鸟身的朱芒;右白虎配飞鸟;前朱雀配鸾鸟;后玄武配独角瑞兽。
双圈内铭文为:“仓(苍)龙白虎神而明,赤爵(雀)玄武顺阴阳。
角王鉅(巨)虚辟不详(祥),七子九孙治中央。
”湅治铜华四灵间隔规矩镜“湅治铜华”四灵间隔规矩镜四方八区配置:左饰相随的两白虎;右饰手持芝草相对而跪的两羽人;前饰相向的两朱雀;后饰相随的两玄武。
双圈内铭文为:“湅(炼)治铜华清而明,已(以)为镜、宜文章。
延年益寿辟不羊(祥),与天毋极、如日月之光长。
”尚方御四神规矩镜“尚方御”四神规矩镜四方八区配置:左青龙配人首鸟身的句芒,中间饰鸟,青龙后饰芝草,句芒后饰乌;右白虎配蟾蜍,中间饰鸟,白虎后饰鸟,蟾蜍后亦饰鸟;前为朱雀配仙人骑鹿,中间饰鸟,朱雀后饰鸟,鹿后亦饰鸟;后玄武配前肢捧芝草的辟邪,玄武后饰鸟,辟邪后亦饰鸟。
周围铭文为:“尚方御竟(镜)大毋伤,左龙右虎辟不详(祥)。
朱鸟玄武调〔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长保二亲得富昌。
寿敝今(金)石如侯王。
”刻镂博局四神规矩镜“刻镂博局”四神规矩镜四方八区配置:左白虎配蹲伏的羽人;右青龙配手持芝草的羽人;前朱雀配麒麟;后玄武配瑞兽。
周围铭文为:“新有善铜出丹阳,和已(以)银锡清且〔明〕。
左龙右虎掌亖彭(方),朱爵(雀)玄武顺阴阳。
八子九孙治中央,真尚安作出阳方。
刻镂博局去不羊(祥)。
”桼言四神规矩镜“桼言”四神规矩镜四方八区配置:左青龙配羽人;右白虎配蟾蜍;前回首之虎配九尾狐;后玄武配天鹿。
周围铭文为:“桼言ㄓ(之)始自有纪,湅治铜锡去其宰(滓)。
汉代铜镜的名词解释
汉代铜镜是指在中国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时期制作的一种镜子,它是用铜材料制成的。
汉代铜镜往往被制作成圆形或方形的形状,表面经过精心打磨,可以产生高度反射的镜面。
这些镜子通常都有一个镜柄,方便人们拿着使用。
汉代铜镜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用具,还具有文化和艺术价值。
它们经常被视为美的象征,并且装饰着丰富多样的图案和纹样。
这些图案和纹样通常包括动物、人物、花卉、神话传说等,展示了当时的艺术和文化特色。
铜镜的制作技艺在汉代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反映了当时的冶炼和铸造技术的发展。
拓展:汉代铜镜作为文化艺术品在不同的地区和时期有了一些变化和特色。
例如,在西汉晚期,出现了一种叫做“夜光镜”的特殊铜镜,可以在黑暗中反射出微弱的光线;在东汉时期,铜镜的纹饰更加精细,图案更加多样化,有时甚至还带有铭文。
一些铜镜上也出现了道教和佛教的图案,反映了当时宗教信仰的影响。
此外,汉代铜镜还在一些墓葬中被发现,为研究当时的葬俗、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提供
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总的来说,汉代铜镜不仅是古代人们使用的镜子,更是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