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风电基地十二五规划装机容量7900KW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3
3.1.基本状况我国风能资源总体非常丰富,但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等“三北地区”,资源比较集中,经过不长时间的酝酿讨论,中国政府发展风电的思路逐步统一到“融入大电网、建设大基地”的思想上来,要求按照“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方式进行规划和建设。
2008年以来,在国家能源局的组织下,以各省风能资源普查及风电建设前期工作为基础,甘肃、新疆、河北、蒙东、蒙西、吉林、江苏沿海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相继完成。
根据规划,到2020年,在配套电网建成的前提下,各风电基地具备总装机1.38亿kW的潜力。
3.1.1.河北风电基地河北省风能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张家口、承德坝上地区和沿海秦皇岛、唐山、沧州地区。
张家口坝上地区年平均风速可达5.4~8m/s,主风向为西北风,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张家口地区风能丰富区主要分布在坝上的康保县、沽源县、尚义县、张北县的低山丘陵区和高原台地区。
该地区交通便利、风电场建设条件好,非常适宜建设大型风电场,崇礼县和蔚县部分山区也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承德地区年平均风速可达5~7.96m/s,主风向为西北风,主要集中在围场县的北部和西部,丰宁县的北部和西北部,平泉县的西部;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秦皇岛、唐山、沧州的沿海滩涂,年平均风速为5m/s 左右。
根据河北省风能资源的总体分布特点,河北省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各规划风电场主要分布在张家口地区、承德地区以及河北省沿海区域。
经对河北省风能资源、工程地质、交通运输、电网规划容量等条件的分析,共计规划了59个子风电场,到2020年规划总装机容量为1,413万kW,建成河北省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河北省千万千瓦风电基地中,张家口市选择了39个风电场场址,估算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为955万kW,承德市选择了16个风电场场址,估算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为398万kW,沿海地区选择了4个风电场场址,估算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为60万kW。
河北省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容量表见表12。
中国电力行业中,七大风电基地、五大发电集团、四小豪门、两大电网公司中国电力行业中,七大风电基地、五大发电集团、四小豪门、两大电网公司.txt假如有一天你想哭打电话给我不能保证逗你笑但我能陪着你一起哭。
坚强的基本,就是微笑。
面具戴久了丶就成了皮肤≈五大发电集团: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四小豪门:国投电力、国华电力、华润电力、中广核两大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一特:特高压电网三大:大风电、大火电、大水电一坚:坚强智能电网七大风电基地并网规划:按照国家风电发展规划,哈密、酒泉、河北、吉林、江苏沿海、蒙东、蒙西七个千万千瓦风电基地将于2020年建成,规划到2015年建成5808万千瓦,2020年建成9017万千瓦,占据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60%左右。
由于风电总装机容量庞大,各基地均被冠以“陆上三峡”称号。
但与总装机容量不匹配的是,大部分风电基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当地用电负荷低,自身消纳能力弱。
上述种种,决定了大部分电量需在更大范围进行消纳。
国家电网提出了“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以及由近及远、分期建设的总体消纳思路,并从2009年开始,组织国网经研院、有关网省公司和电力设计院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根据国家电网研究人员介绍,蒙西风电需要在蒙西及“三华”电网(华北电网、华中电网和华东电网)消纳;蒙东风电在东北电网及华东电网消纳;哈密风电在西北电网和华中、华北电网消纳;酒泉风电在西北电网和华中电网消纳;河北电网在“三华”电网消纳;而吉林和江苏则在区域内电网消纳。
但是据测算,2015年,七大基地风电省区消纳3708万千瓦,跨区消纳2100千瓦;而到2020年,省区消纳4854万千瓦,跨区消纳则大幅上升至4163万千瓦,这需建设大量远距离输电线路才能实现。
会上,内蒙古发改委的官员就要求国家电网加快内蒙古三条风电外送通道的建设,以满足内蒙古远期3800万千瓦装机所形成的庞大发电量。
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摘要:随着各国对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日益重视,我国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能的发展进展迅速,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极其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在发展海上风电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然而,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系统地整理了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结合海上风电的资源条件和部分地区的项目建设进展,研究了海上风电项目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促进中国海洋发展的建议。
这些风电发展措施有望为今后海上风能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大型海上风电场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上风力发电,现状,未来规划,问题,解决方案一、引言近年来,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一。
海上风电是风电技术的前沿,是国际风电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
目前,欧洲国家海上风电已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我国海上风电仍处于起步阶段。
然而,中国正在大力推动海上风电的发展,这将以陆上风电的发展为基础,实现陆上和海上风电的综合发展,旨在成为一个大型风电国家[1]。
随着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可开发的土地风能资源越来越少。
海上风电场稳定性强,湍流强度小、风能强、土地资源占用减少、噪声污染低,受到了各国的广泛关注。
本文根据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的现状、规划和政策,以及海上风电项目的进展,对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对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提出建议。
二、中国海上风电建设装机容量及发展规划从近到远,海上风电建设区分别为潮间带、潮下带潮带、近海区、远海区。
潮间带是指潮期最高潮位与最低潮位之间的海域。
潮下泥滩一般是指最低潮位与水深5米之间的海域。
近海一般是指在最低潮位以下5-50米之间的水域。
远海地区水深50米以上,低于最低潮位。
目前,中国海上风电场已为海上风电场。
中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
拥有超过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海洋面积可超过300万平方公里,是上海最丰富的风能资源之一。
附件:风力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一、现状“十一五”期间,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引人瞩目,已成为新能源的领跑者,并具有肯定国际影响力。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科研机构、风电企业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我国在风能资源评估、风电机组整机及零部件设计制造、检测认证、风电场开发及运营、风电场并网等方面都具备了肯定的基础,初步形成了完整的风电产业链。
在海上风电开发领域,初步解决了海上运输、安装和施工等关键技术,起先积累海上风电场运营阅历。
在人才培育上,初步形成了肯定规模的风电专业人才队伍,风电学科建设也已经起步。
(一)风电设备产业化状况在“十一五”科技支配的引领下,国内科研机构、企业通过消化汲取引进技术、托付设计、与国外联合设计和自主研发等方式,驾驭了1.5MW~3.0MW风电机组的产业化技术。
目前,国产1.5MW~2.0MW 风电机组是国内市场的主流机型,并有少量出口;2.5MW和3.0MW风电机组已有小批量应用;3.6MW、5.0MW风电机组已有样机;6.0MW等更大容量的风电机组正在研制。
国内叶片、齿轮箱、发电机等部件的制造实力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满意主流机型的配套需求,并起先出口;轴承、变流器和限制系统的研发也取得重大进步,起先供应国内市场。
截至2010年底,我国具备兆瓦级风电机组批量生产实力的企业超过20家。
2010年新增装机容量前五名的风电整机制造企业当年市场份额占全国的70%以上。
我国有四家企业2010年新增装机容量进入全球前十名。
(二)风电场建设及资源开发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及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国内风电开发快速增长。
2010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1890万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截至2010年底,我国具备大型风电场建设实力的开发商超过20家,共已建成风电场800多个,风电总装机容量(除台湾省未统计外)4470万千瓦,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
“十一五”期间,我国已启动海上风电开发,首个海上项目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安装34台国产3.0MW风电机组,并于2010年6月全部实现并网发电;2010年9月,国家能源局组织完成了首轮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项目总容量100万千瓦,位于江苏近海和潮间带地区。
中国风电政策一、宏观政策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尝试风电机组的开发,从1996年开始,启动了“乘风工程”、“双加工程”、“国债风电项目”、科技支撑计划等一系列的支持项目推动了风电的发展。
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国家鼓励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
电网企业应当与依法取得行政许可或者报送备案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签订并网协议,全额收购其电网覆盖范围内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并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提供上网服务。
2007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电监会25号令)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其电网覆盖范围内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项目上网电量,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应当协助、配合。
2010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国家实行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
电网企业应当与按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建设,依法取得行政许可或者报送备案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签订并网协议,全额收购其电网覆盖范围内符合并网技术标准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
发电企业有义务配合电网企业保障电网安全。
2006 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8 部门联合出台《“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2010 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2020 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000 万千瓦。
2012年4月24日,科技部《风力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到2015年风电并网装机达到1亿千瓦。
当年发电量达到1900亿千瓦时,风电新增装机7000万千瓦。
建设6个陆上和2个海上及沿海风电基地。
2012年5月30日,国务院《“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风电累计并网风电装机超过1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900亿千瓦时。
2012年7月,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可再生能源新增发电装机1.6亿千瓦,其中常规水电6100万千瓦,风电7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2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750万千瓦,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争取达到总发电量的20%以上。
“十二五”第二批拟核准风电项目计划表根据中国国家发展和委员会的数据,"十二五"规划中的第二批拟核准风电项目计划表探索了在未来五年内发展风电的战略。
下面我将对该计划表进行详细介绍。
根据计划表,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对风电项目的支持和投资,旨在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降低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计划表中规划了一系列拟核准的风电项目,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风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包括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
首先,华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重点发展区域,该地区的大部分省份都拥有较好的风能资源。
计划表中列出了一系列在该地区拟核准的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可达到数千兆瓦。
这些项目包括在河北、山东、河南等省份建设风电场和风电基地。
通过这些项目,华北地区将进一步改善能源结构,并促进经济发展。
其次,西南地区也是中国的另一个重点发展区域,该地区的山脉和峡谷为风能资源的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计划表中列出了一系列在云南、贵州等省份拟核准的风电项目。
这些项目将进一步推动西南地区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并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最后,东北地区也是计划表中拟核准风电项目的重要地区之一、该地区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和较大的空间,可以容纳更多的风电项目。
计划表中列出了一些在辽宁、吉林等省份拟核准的风电项目。
这些项目将进一步促进东北地区的工业结构调整,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供应,并改善当地的环境状况。
总的来说,"十二五"第二批拟核准风电项目计划表显示了中国政府对风电的重视和支持。
通过加大对风电项目的投资,中国将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型和优化。
这将有助于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环境污染,并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预计这些项目的推进将为中国的风电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并为其他国家提供可持续能源的合作机会。
国家电网“十二五”规划投资1.7万亿元国家电网公司以投资建设和运营电网为核心业务,承担着保障安全、经济、优质、清洁、可持续电力供应的使命,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能源安全的国有重点骨干企业。
公司贡献覆盖中国国土面积88%,服务客户人数超过10亿人,管理人工152万人,资产总额2.12万亿元,营业收入1.5万亿元,名列2010年财富全球企业500强第八位,是全球最大的公用事业(2177.504,-5.45,-0.25%)企业。
公司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
“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第一,电网规模和发展的质量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十一五”期间,公司累计完成电网投资1.2万亿元,超过新中国成立56年电网投入的总和,再造了一个国家电网,保障了新增电源3.65亿千瓦,用电年均增长11.1%的需求,电网保持安全稳定运行。
城网年均停电时间减少67%,电网发展在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发展质量大幅度提升。
第二,特高压工程取得重大突破。
特高压交流实验示范工程于2009年1月6日投产,已安全运行28个月,通过了国家验收,并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
中国工业大奖。
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于2010年7月8日成功运,安全运行10个月,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占领了世界电网发展的制高点。
同时,特高压创新的实践,带动我国民族电工装备企业全面实现产业升级,提高了自主创新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电网科技领域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
第三,智能电网试点取得丰硕成果。
截止到2010年底,公司开展了两批21类228项智能试点工程的建设,涵盖新能源的接入、调度自动化、智能变电站、电动汽车、配电自动化、智能园区、电力光纤入户等领域。
世界首座750潜伏智能变电站在陕西延安完成,智能充放电示范工程在杭州运营,智能变压器、电动汽车、设备及其控制系统等关键设备研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确立了我国在智能电网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中国新能源发电现状分析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导读:关于新能源的开发和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特别是在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受到破坏性的开采和产量急剧下降之后,新能源的研究就变得更为迫切和严峻。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能源科技的发展目标:在新能源技术领域,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先进压水堆示范电站;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展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分布式、间歇式能源系统,光伏发电成本降低到与常规电力相当;开展多塔超临界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研究,实现300MW超临界太阳能热发电机组的商业应用;实现先进生物燃料技术产业化综合利用。
目前,我国新能源发电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因而必须对其发电量做出合理准确的预测,而我国在这方面还比较欠缺。
2.与传统火力发电相比,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启动和运行较快,为适应电网的互联性要求,需要对其运行过程做出调整。
3.并网输电网络升级费用投入巨大,如何优化配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减少费用开支,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我国发电量结构中,火电所占比例最大,约81%;水电为16%,核电为2%,新能源发电所占比例不足1%。
国际能源署对2000-2030年国际电力的需求进行的研究表明,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将最快。
该项研究认为,在未来30年内,非水利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将比其他任何燃料发电的增长都要快,年增长速度近6%,在2000-2010年间其发电总量将增长5倍;预计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所提供的电力将占世界总电力的4.4%。
当前我国新能源发电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三北”地区风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下降,弃风电量增加,风电开发与消纳的矛盾加剧。
由于调峰电源不足、风电开发规划与配套电网规划不协调、风电基地消纳市场不明确等原因,随着风电开发规模的持续增长,风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下降,弃风问题突出,风电开发与消纳的矛盾加剧。
甘肃风电项目评价1. 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与国际能源署(IEA)发布了《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设立了中国风电未来40年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风电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2亿、4亿和10亿千瓦,在2050年,风电将满足17%的国内电力需求。
未来风电布局的阶段重点是:2020年前以陆上风电为主,开展海上风电示范;2021年至2030年,陆上、近海风电并重发展,并开展远海风电示范;2031年至2050年,实现在东中西部陆上风电和近远海风电的全面发展。
《风电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在甘肃省内重点开发酒泉瓜州、玉门、肃北及民勤等地区风能资源。
“十二五”时期,建设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二期工程;启动民勤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
到2015年,甘肃省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100万千瓦以上。
本项目投资建设符合《规划》的要求,从实施产业政策的角度,该项目具有可行性。
2. 项目所在地具有优越的自然风能资源项目所处河西走廊具有发展风电产业的优越条件。
风力能量密度大,风能富集区年平均有效风功率密度在每平方米150瓦以上,风速年内、年际变化小;年有效发电时数长,年有效风速时数在6000小时以上,年满负荷发电在2300小时左右;风力发电的气候环境好,极限低温不低于零下30摄氏度,空气湿度低,没有盐雾、冰冻等自然灾害,有利于风机寿命的延长;风电场的建设条件好,易开发建设的风电场大都在荒漠戈壁之中,临近交通干支线,地势平坦广阔,不需占用耕地,投资成本低。
因此,从风电产生的资源角度分析,该项目具有可行性。
3. 项目市场前景广阔2006年年初,甘肃省提出“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打造西部陆上三峡”的发展目标。
按照规划,2015年酒泉风电基地装机容量将达到1270万千瓦,相当于三峡工程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二。
国家电网公司加大甘肃电网建设投资力度,提升电网运行管理和智能化水平,优化电网结构,为风电外送提供支撑。
风电行业现状概要及发展前景一、风电产业总体发展现状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全球风力资源的储约53万亿千瓦时/年,理论上只要能开发出50%的风力资源就可满足全球的电力能源需求。
2010年底,全球风电总装机容量达1.99亿千瓦,发电量超过4099亿千瓦时,占世界电力总发电量的1.92%。
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开始发展风电,欧盟、美国和中国风电市场现阶段左右着世界风电发展的大局。
目前风电累计装机位于前10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中国,德国,西班牙,印度,意大利,法国,英国,葡萄牙,丹麦。
2010年新增装机位于前10名的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西班牙,德国,印度,意大利,法国,英国,加拿大,葡萄牙。
中国风能储量很大、分布面广,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与目前风电五大国相比较,我国的风电资源与美国接近,远远高于印度、德国、西班牙,属于风能资源较丰富的国家。
“十一五”期间,中国的并网风电得到迅速发展。
从2005年开始,中国的风电总装机连续5年实现翻番。
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正式颁布实施。
此后,国家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法规,为风电产业的电网接入、电量收购、电价分摊和结算等方面提供了法律保障。
特别是2009年出台的《关于完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规定按照四大风能资源区统一执行标杆上网电价,消除了招标电价和审批电价的不确定性,增强了发电企业投资风电的信心。
截至2010年底,中国全年风力发电新增装机达1600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182.7万千瓦(《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中2020年3000万千瓦的风电装机目标也在2010年提前实现)。
未来风电发展趋势中国政府把大力发展新能源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行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并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从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45%。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争取使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1.4%,到2020年使我国的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达到15%左右。
2013年1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Januar y 2013 第2期总第276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 &Economy N o .2T o tal N o .276内蒙古风电企业调查研究耿秀明(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摘 要:从内蒙古风电发展优势、内蒙古风电场和风电设备制造情况等方面,说明内蒙古风电企业的发展状况,并对内蒙古风电行业存在的风电输出、风电并网及制造技术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有关政策给出了相关参考意见。
关键词:风电企业;风电输出;并网;调查研究;内蒙古 中图分类号:F 279.27(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3)02—0020—02 当前,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内蒙古也将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
近年来,在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大力发展新能源政策的指导和扶持下,内蒙古风电和风电设备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1 内蒙古风电企业基本情况内蒙古发展风电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风能资源丰富,居全国首位,风能资源总储量近9亿kW,技术可开发量达1.5亿kW ,占全国的50%。
内蒙古还具有地理优势,风能的风向稳定、连续性强、风能利用率高,且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人口稀少的沙漠、草原地区,建设成本相对低廉。
近年来,中国华能、华电、国电、大唐、中电投等五大发电集团以及神华、中广核、鲁能、京能等有实力的大企业相继来内蒙古投资建设风电场,内蒙古风电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风电并网装机容量由2006年初的17万kW 猛增到2010年底的870万kW ,5年增长50倍,风电并网装机容量直居全国首位。
“十二五”规划要达到2000万kW,达到三峡电站的装机规模,将实现内蒙古“风电三峡”的目标。
风电场建设已成规模。
目前,内蒙古共有94家风电企业。
其中,大唐、国电、中电、华电和华能等五大发电集团占所有投资风电企业总量的53.1%,同时京能、鲁能、中广核等新一批能源电力企业在内蒙古的风电投资也突飞猛进。
2023年是中国风电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回顾这一年的风电发展,
涉及装机容量统计。
一、装机容量统计
2023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总计达到5.51亿千瓦,较2023年5.44
亿千瓦增长1.3%。
其中,全国新增安装在线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34亿千瓦,较2023年
的2.89亿千瓦增长15.7%;新增安装在建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17亿千瓦,较2023年的2.55亿千瓦减少14.9%,2023年全国的风电装机容量累计达
到121.5亿千瓦。
二、安装在线风电装机容量分区
2023年,全国新增安装在线风电装机容量,东北、华北、西北分别
达到0.17亿千瓦、1.1亿千瓦、1.05亿千瓦,占比5.18%、32.8%、
31.7%,华东、中南、西南、东南分别达到0.21亿千瓦、0.69亿千瓦、
0.72亿千瓦、0.37亿千瓦,占比6.26%、20.6%、21.6%、11.1%,台湾地
区新增安装在线风电装机容量达到0.02亿千瓦,占比0.55%。
三、安装在建风电装机容量分区
2023年,全国新增安装在建风电装机容量,东北、华北、西北分别
达到0.07亿千瓦、0.73亿千瓦、0.74亿千瓦,占比3.1%、33.5%、
33.9%,华东、中南、西南、东南分别达到0.1亿千瓦、0.36亿千瓦、
0.42亿千瓦、0.18亿千瓦,占比4.7%、16.6%、19.2%、8.4%,台湾地区
新增安装在建风电装机容量达到0.02亿千瓦,占比0.83%,该年全国新。
黑龙江省风电项目评价1. 项目符合地方产业政策《风电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在黑龙江省内重点开发大庆、齐齐哈尔、哈尔滨东部(依兰、通河)、佳木斯、伊春、绥化、牡丹江等地区的风能资源。
“十二五”时期,建成大庆市西部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新增装机规模300万千瓦。
启动大庆北部、齐齐哈尔富裕等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因地制宜推动黑龙江省其它地区风能资源的分散开发。
2015年,全省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600万千瓦以上。
通过建设风电配套的220千伏、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强风电基地与省内电力负荷中心及东北电网的联系,促进黑龙江风电的市场消纳。
根据《黑龙江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0年至2020年,哈尔滨市将新建59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新型能源项目,计划总投资452.7亿元。
其中重点开发大庆、齐齐哈尔、哈尔滨东部(依兰、通河)、佳木斯、伊春、绥化、牡丹江等地区的风能资源。
“十二五”时期,建成大庆市西部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新增装机规模300万千瓦。
启动大庆北部、齐齐哈尔富裕等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因地制宜推动黑龙江省其它地区风能资源的分散开发。
本项目投资建设符合《规划》的要求,从实施产业政策的角度,该项目具有可行性。
2. 项目所在地具有优越的自然风能资源黑龙江省风能资源储量位居全国第三位,黑龙江资源丰富区主要分布在依兰、桦川、林口、伊春等东部地区,年平均风速在3.5m/s以上,部分地区大于4m/s,年平均风能密度达100-140w/m2,全年有效风速可达到75w/m2;资源贫乏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中部,风能密度可达到5075w/m2以下。
30年一遇的最大风速除少数地区在30m/s以上,绝大多数地区在25-30m/s之间。
黑龙江省风能资源基本上属白昼型,有效风速平均出现在日间,且该省风力资源具有分布范围广、平均风速高、空气清洁度高、稳定性较好等特点,适合建设大型风电厂。
目前全省风电日发电量达3997万千瓦时,平均利用1239小时,居东北区域首位。
风电建设工程造价控制措施研究作者:揭贤径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3期摘要:随着中国风电行业的快速发展,风电场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如何控制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
风电项目的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始终,既有一般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的普遍性,又有风电项目的特殊性。
论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风电项目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工作实际,从全过程造价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概述中国的风力发电从2005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然而,过去七年里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风电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2012年,基于国家“大基地+分布式”开发战略的实施[1],在全球经济逆势而行的大环境下,中国风电增速放缓,但依然可以保持较快的增长。
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75.32GW,分布在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见图1)。
图1 2005-2012年中国新增及累计风电装机容量变化趋势图(MW)2012年累计风电装机超过300万kW的省级地区共有9个,其中内蒙古以1862万KW位居第一。
累计风电装机容量前10位省级地区的合计装机容量达到6293万KW,占全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的83.54%。
根据2012年国家能源局发布的《风电发展“十二五”规划》[2],明确提出风电发展将采取集中开发和分散开发并举的原则,预计到2015年,河北、蒙东、蒙西、吉林、甘肃、山东、江苏、新疆和黑龙江等大型风电基地装机容量总计达到7900 万千瓦以上(如表1所示)。
不可避免的是,随着中国风电行业的快速发展,风电并网难、消纳难、企业发展速度放缓、成本控制不力、效益下滑等问题日渐突出。
这些问题的出现表明,中国风电的发展方式亟需改革,从重规模到重效益、从重速度到重质量、从重装机到重电量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2013年是中国风电的转折点,随着国家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风力发电将会有一个更快速的发展,风电场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如何控制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
“十二五”规划九大风电基地预计总装机7900万千瓦
日前,国家能源局公布《风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在规划中提出风电发展集中开发和分散开发并举的原则。
其中河北、蒙东、蒙西、吉林、甘肃、山东、江苏、新疆和黑龙江等大型风电基地预计到2015年装机容量总计达到7900 万千瓦以上。
风电基地获国家电网支持
为充分消纳“三北”地区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和应对电力系统规模的超常规发展,当前,国家电网公司已按照“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发展思路,加强统一规划,加快调峰电源和特高压跨区输电通道建设,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纳问题,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我国加快构建“三华”特高压同步电网,建设东北与华北直流背靠背扩建以及哈密、酒泉直流外送工程,将扩大“三北”地区风电消纳范围,从根本上实现风电规模化开发和有效利用。
九大风电基地介绍
( 1 )河北基地
重点开发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唐山和沧州等地区风能资源。
“十二五”时期,建成张家口百万千瓦基地二期工程和承德百万千瓦基地一期工程,新增装机容量250 万千瓦。
启动张家口百万千瓦基地三期工程和承德百万千瓦基地二期工程建设。
在沧州、唐山等地区,根据当地风能资源条件,加快风电开发建设。
到2015年,河北省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100 万千瓦以上。
张家口、承德地区近期建成的风电主要在京津唐电网消纳。
后续风电项目通过加强与京津唐主网、河北南网的联网和协调运行,增加河北北部风电的消纳空间。
其它分散开发的风电场接入当地电网就近消纳。
(2) 蒙东基地
重点开发赤峰、通辽、兴安盟和呼伦贝尔等地区风能资源。
“十二五”时期,建成通辽开鲁、科左中旗珠日和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新增装机容量350 万千瓦。
启动呼伦贝尔、兴安盟桃合木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
到2015 年,蒙东基地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800 万千瓦以上。
通辽开鲁基地和科左中旗珠日和基地的风电汇集接入东北电网。
呼伦贝尔、兴安盟桃合木百万千瓦风电基地结合蒙东煤电基地建设统筹外送。
蒙东基地风电主要在东北电网区域内消纳,同时通过加强东北省际电网联络并统筹跨区外送等措施,增加本区域风电的市场消纳空间。
(3) 蒙西基地
重点开发包头、巴彦淖尔、乌兰察布和锡林郭勒等地区成片风能资源。
“十二五”时期建成包头达茂旗、巴彦淖尔乌拉特中旗及锡林郭勒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新增装机容量970 万千瓦;启动四子王旗幸福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吉庆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
到2015 年,蒙西基地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300 万千瓦以上。
蒙西地区风电主要在蒙西电网内消纳。
通过加强蒙西与华北电网的联络及协调运行,提高蒙西风电消纳能力,结合蒙西电网外送通道建设,研究利用外送通道扩大风电消纳范围的市场机制和运行方式。
(4) 吉林基地
重点开发白城、四平和松原等地区成片风能资源。
“十二五”时期,启动白城通榆瞻榆、大安、
洮南,四平大黑山,松原长岭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吉林其它地区风能资源。
到2015年,吉林省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600 万千瓦以上。
吉林风电消纳在吉林省电网和东北电网内统筹考虑,接入本省及东北电网的主干网进行消纳。
加强东北地区省际电网联络,扩大吉林风电的消纳范围。
(5) 甘肃基地
重点开发酒泉瓜州、玉门、肃北及民勤等地区风能资源。
“十二五”时期,建设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二期工程;启动民勤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
到2015年,甘肃省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100 万千瓦以上。
调整优化酒泉地区产业结构,增加当地用电负荷并加强需求侧管理,提高本地消纳风电能力。
在甘肃与青海等地区750 千伏骨架电网建成完善后,利用黄河上游水电与风电协调运行,提高西北电网整体消纳风电的能力。
结合西北电网与外区联网通道,研究扩大西北风电的消纳市场。
(6) 新疆基地
重点开发哈密地区和乌鲁木齐达坂城等地区的风能资源。
“十二五”时期,建设哈密东南部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新增装机容量200 万千瓦;扩建达坂城风电基地,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80万千瓦。
启动哈密三塘湖、淖毛湖等地区的风电规模化开发,根据外送通道建设进展确定开发时间和建设规模,其它区域的风电项目根据风能资源和当地电网条件因地制宜开发。
到2015 年,新疆自治区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000 万千瓦以上。
达坂城地区风电主要在新疆电网内消纳,哈密东南部、三塘湖、淖毛湖地区的风电项目除加强本地消纳外,利用规划的煤电外送通道扩大消纳范围,其余规模较小的风电项目在当地就近消纳。
(7) 江苏基地
“十二五”时期,加快连云港北部、盐城、南通陆上风电开发,陆上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以上。
推进盐城和南通海域的海上风电开发建设,建成海上风电装机容量200万千瓦以上。
因地制宜分散开发建设其它资源相对丰富区域的风电项目。
到2015 年,江苏省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600
万千瓦以上。
通过建设沿岸和海上风电配套的220千伏、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强风电基地与省内电力负荷中心的电网联系,以及华东地区省际联网,促进江苏省沿海地区风电的市场消纳。
(8) 山东基地
“十二五”时期,加快烟台、威海、东营、滨州、滩坊、青岛、日照等地区的陆上风电开发,陆上风电新增装机容500万千瓦。
启动滨州、东营、滩坊、烟台海域的鲁北和莱州湾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建设,建成海上风电装机容量50 万千瓦。
因地制宜分散开发建设其它资源相对丰富区域的风电项目。
到2015 年,山东省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800 万千瓦以上,全部在山东省内消纳。
通过建设沿岸和海上风电配套的220千伏、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强风电基地与省内电力负荷中心的联系,确保海上风电的并网运行。
(9) 黑龙江基地
重点开发大庆、齐齐哈尔、哈尔滨东部(依兰、通河)、佳木斯、伊春、绥化、牡丹江等地区的风能资源。
“十二五”时期,建成大庆市西部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新增装机规模300万千瓦。
启动大庆北部、齐齐哈尔富裕等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因地制宜推动黑龙江省其它地区风能资源的分散
开发。
2015 年,全省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600 万千瓦以上。
通过建设风电配套的220 千伏、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强风电基地与省内电力负荷中心及东北电网的联系,促进黑龙江风电的市场消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