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8、文气
- 格式:ppt
- 大小:391.00 KB
- 文档页数:73
批评史名词解释1.《论语》的“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提出了“兴、观、群、怨”说。
用现代的话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一种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
它揭示出,最完美的文艺作品都必须进入道的境界,进入自然朴素而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本真境界。
“象”的本原意义是什么?是“道”或“道理”。
当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时,也大致可以说“大音希声,大道无形”,相当于老子所谓“道隐无名”。
应解释为“最大的乐声反而听起来无声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行迹”3.《论语》的“尽善尽美”说:孔子论雅乐与正声时说过《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又主张"放郑声",因为"郑声淫",又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其主要观点即是提倡雅乐,反对郑声。
要求文学作品“尽善尽美”、雅正中和,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思无邪,语出《论语•为政第二》,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评价诗歌总集《诗经》的著名观点。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一、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一)基本概念文学批评包括理论批评和实际批评。
理论批评:文学观念、美学思想方面的建树、论争及理论体系而言。
实际批评:对具体作家作品、文学流派等文学现象的品味、鉴赏与评价。
文学批评不只是文学裁判,而是审美鉴赏,是审美的再创造。
中国诗学与西方诗学相比,既重视理论批评,有注重实际批评,尤其重视创作的成败得失,属于创作论,属于经验型、审美鉴赏型的。
文学批评,是以文学为批评对象的一门学科。
批评标准是文学批评的核心内容。
文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先进》。
孔子将门生分为四类: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子由子夏)。
这种文学指古代文献,泛指先秦哲学、史学、文学之类书面著作。
近代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门类,称为“语言艺术”。
现代文学批评史是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二)研究对象以中国历代(先秦迄近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著作或篇章为依据,研究、探讨、总结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的基本规律。
(三)学科性质以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区分文艺学的三大分支:文学理论:对文学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或文学史:具体的文学作品。
评价:功绩在于三个分支的区分,缺憾在于认为文学批评仅仅是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森次巴力把文学批评分为十三种:主观的、客观的、归纳的、演绎的、科学的、判断的、历史的、比较的、道德的、印象的、鉴赏的、审美的。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狭义”“广义”之说。
狭义:只包括文学裁判,其中有“解释的批评、提要的批评、考证的批评、判断的批评”。
广义:包括文学裁判、批评理论与文学理论,其中有“批评的前提、批评的进行、批评的标准、批评的方法、批评的错误、批评的批评、批评的建设”七个部分评价“颇有见地但有琐碎之弊。
所谓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理论和思想的历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一、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一)研究对象以中国历代(先秦迄近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著作或篇章为依据,研究、探讨、总结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的基本规律。
(二)学科性质以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文艺学的三大分支、五小分支为指导,辨析“中国文学批评史”与“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论)课程命名的优劣。
所谓“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理论和思想的历史。
1、历史悠久2、内容丰富3、富有特色二、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一)作为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产生的原因1、“五四”时,文学史的编纂浪潮影响、刺激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诞生。
2、中外学术交流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学术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1、草创(20s)1914年至1919年,黄侃在北京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即《文心雕龙札记》),是古代文论研究的开端。
1923年,范文澜在南开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讲稿后来修订出版,成为《文心雕龙》研究的里程碑。
1927年,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第一次高潮(30-40s)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1934,罗根泽《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1934,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1934,40年代中后期,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郭著下卷、罗著魏晋南北朝、隋唐、晚唐五代分卷陆续推出。
3、平稳发展(50-60s)郭绍虞《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黄海章《中国文学批评简史》,刘大杰《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4、辉煌发展(70s末以来)通史,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蔡钟翔《中国文学理论史》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80年代初,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相结合,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
批评史名词解释1.《论语》的“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提出了“兴、观、群、怨”说。
用现代的话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ﻫ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一种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
它揭示出,最完美的文艺作品都必须进入道的境界,进入自然朴素而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本真境界。
“象”的本原意义是什么?是“道”或“道理”。
当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时,也大致可以说“大音希声,大道无形”,相当于老子所谓“道3.《论隐无名”。
应解释为“最大的乐声反而听起来无声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行迹”ﻫ语》的“尽善尽美”说:孔子论雅乐与正声时说过《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又主张"放郑声",因为"郑声淫",又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其主要观点即是提倡雅乐,反对郑声。
要求文学作品“尽善尽美”、雅正中和,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思无邪,语出《论语•为政第二》,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评价诗歌总集《诗经》的著名观点。
中国文学批评史学习方法:结合文学史、文学概论、美学知识,研读重点文选,掌握重点概念,理清文论史线索,积极参与课堂问答。
文学:创作和研究。
而“研究”中有1、文学史2、文学批评3、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论兼有三者的特点:感悟式、评点式、形象化⑴读教材103页第7段内容。
⑵《文心雕龙•养气》:水停以鉴,火静而朗。
(由感入知,感性到理性)⑶《物色》:山沓水匝,树杂云合。
目既往还,心亦吐纳。
春日迟迟,秋风飒飒。
情往以赠,兴来如答。
⑷南宋《敖器之诗话》: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古代文论与中国文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文学观与文化观之特殊关系。
“人”观念(人性、人格、人情、人类社会等)是文化观的核心,而文学是“人”的本质特征的审美化表现,集中体现人性的独特性。
天>人>心>文(言)>诗(文学)心之精微,发而为文;文之神妙,咏而为诗。
--刘禹锡先秦的文学观念主要表现在对《诗》、《书》、《礼》、《乐》的评介阐释中。
而这些为中国文论奠基的言说与当时的哲学思想、社会思潮有不可分的关系。
一、儒家思想与文学观念㈠儒家文学观的建立《论语》:“敬鬼神而远之(敬而远之)。
”“子不语怪力乱神”“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关注现实人事,“人”的要求已远在宗教神学之上。
礼㈡“诗言志”礼乐制度中诗歌、乐、舞三位一体与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儒家文学观首先见于有关诗、乐的言论中。
“诗”是最早的文学概念在远古氏族社会,也出现了有抒情性质的歌谣,但作为被有意记忆的韵文“诗”,是巫祝之官主持祭祀的唱词。
“詩”–“寺人之言”(P4)诗言志,1、诗是言 2、志是与政治相关的理性思考㈢孔子的文学观和诗教说孔子主要讨论文学与政治、道德的关系,涉及文学的某些特征,体现了当时文学观的集大成,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概念范畴。
1、以“礼”为约束的“中庸之美”2、兴、观、群、怨的诗教说知者(理性思考)乐水,仁者(仁慈之心)乐山㈣孟子的文学观1、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章:先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
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
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4、“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5、“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这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论,是孟子对体无完肤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
一般以为,“以意逆志”的“意”乃指读者之意。
孟子的这种文学批评方法论,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评论的。
6、“知言养气”说:这是孟子关于文学批评原则的论述。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
跨考教育专业课全力助你备考2011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三大分支是: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
2.玄学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风度”,“魏晋精神”即是彼此影响的产物。
3.南北朝时,玄学与佛学合流。
4.魏晋是文学自觉和文学独立的时代。
5.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主要在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文体论四个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6.品评才性的风气,直接影响到魏晋南北朝对作家的品评。
7.两汉时期,第一个著文品评作家才性的是司马迁。
8.汉代文学理论的作家论主要体现在对屈原的品评上。
9.《典论·论文》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
10.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鉴赏论”的专篇是《文心雕龙·知音》。
11.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歌品评的专著是钟嵘的《诗品》。
12.魏晋南北朝时期常用的两种文学鉴赏方法是:味诗法和意象法。
13.魏晋南北朝文体论研究的成就与当时文学创作中的拟古风气密切相关。
14.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位系统而周详地讨论文体问题的是刘勰,他的《文心雕龙》从《明诗》到《书记》,以20篇的篇幅集中探讨各种文体问题。
15.曹丕文学理论的文章除了《典论·论文》之外,还有《与吴质书》等。
16.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气说”。
“气”的具体含义包括作家的气质、作家的才性和作品的风格三点。
17.陆机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年轻时在洛阳得到文坛领袖张华的赏识。
官至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
18.陆机《文赋》大约作于他40岁左右。
这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
19.陆机撰写《文赋》的目的是想通过论文学创作中物、意、辞三者的关系,来说明“作文利害之所由”。
20.陆机的审美理想是:应、和、悲、雅、艳。
21.陆机用比喻的方式论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22.陆机《文赋》中的“体”是体裁与风格的总称。
直寻这是钟嵘“不贵用事”而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
认为诗歌是“吟咏情性”的,只要即景会心,直接描绘出激起诗情的景物或事情,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许文雨在《诗品讲疏》中说:“直寻之义,在即景会心,自然寻妙,即禅家所谓现量是也。
”所谓“现量”即“直觉”的意思。
认为好的作品总是作家在触景生情,情与物冥的过程中产生,形成美妙的意象,并非由苦苦思索,呕心沥血得来。
这正是钟嵘所谓“即目”“所见”的意思。
“义法”说桐城派古文家方苞提出的理论。
义,是指文章的内容,有义理的含义。
法,是指与其内容相统一的形式。
法随义之不同而有所变化。
他所说的“义”,包括文章的叙事内容和作者的议论评价,而所谓“法”,则是文章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指组织严密,条理清楚等。
“兴、观、群、怨”说“兴”指审美作用,朱熹释为“感发志意”,孔安国释为“引譬连类”;“观”指认识作用,郑玄释为“观风俗之盛衰”;“群”指团结、凝聚作用,孔安国释为“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怨”指干预现实,批判社会作用,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被梁启超称为“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黄遵宪,其诗歌理论核心是“我手写我口”。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最杰出的重要著作。
全书共50篇,可分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包括五篇总论及二十篇文体论,下篇包括二十篇创作论及五篇批评论发展论等。
宋元时期的刘辰翁对《世说新语》的评点,被认为是小说评点的滥觞。
钟嵘评阮籍诗云:“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滋味”说钟嵘论诗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中国古代一个基本美学范畴。
“滋味”即审美感染力。
钟嵘认为五言诗比四言诗有味,是因为“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认识到诗歌的形象性与“滋味”有关。
他还说“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1、文气中国古代文论术语。
指文章所体现的作者精神气质。
但它的具体内容则在文论各个发展阶段有不同变化和侧重。
○1《周易·系辞上》中的“精气为物”,《文子·十守》中的“精气为人,粗气为虫” 。
“气”指某种构成生命、产生活力、体现为精神的抽象物,无形而无所不在。
○2春秋时代学者大都重视“气”的社会作用,并认为精气所体现的精神是通过人的心官发挥效用,主宰行为的。
儒家解释音乐的礼教作用,也强调“气”,认为诗、歌、舞“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礼记·乐记》)。
○3战国时代,出现了庄子、孟子对立的养气观。
庄子认为,专心一志地求道,应不用耳、心听断,而“听之以气”。
因为“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
其实质是把“气”绝对抽象化,要求以虚无待物,绝对无为。
孟子则恰相反。
他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他养的“气”有具体内容:“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配义与道”,“集义所生”。
由于养气而可以“知言”, 所以孟子是把抽象的“气”变为具体的思想、充实的精神,具有刚强正直的道义内容。
共同特点是把“气”这一造物哲学概念发展为思想原则概念,成为指导人的行为的某种精神。
○4最早将气的概念运用于文学理论的是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他所说的“气”就是文气,是文章所体现的作家精神气质,其具体内容指作家天赋个性和才能,所以是独特的,不可强求,也不能传授。
他以这样的“文气”为文章的特征,用为写作和批评的准则。
他评论“徐干时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在《与吴质书》中说刘桢“有逸气,但未遒耳”,都是指他们个性才能所形成的精神气质在各自文章的体现,这是“气”的概念最早用于文章写作和批评。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是指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分析和讨论的活动。
它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
古代中国的文学批评主要集中在文人的创作和评论活动上。
大约在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3世纪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兴起,提出了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
他们强调文学作品应该遵循道德标准,并通过文学批评来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
在随后的汉代,文学批评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如儒家的“八股”文体理论和《文心雕龙》的审美理论。
另一方面,的传入对中国文学批评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强调内心的净化和智慧的追求,这对于文学批评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式。
唐代的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思想与文学批评相结合,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点,影响了后世的文学批评理论。
到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中国文学批评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
宋代文学批评家数不胜数,如苏东坡的文学理论和陆游的批评手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的杨慎也在《讲演群书记》中提出了批评家应该具备的七种素质,成为后世文学批评师范的重要参考。
明清时期,李贽以及清代的曹雪芹和红楼梦批评学派,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
现代的中国文学批评则在20世纪初开始兴起。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等学者提出了启蒙性的文学观点,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20世纪后期,文学批评逐渐多元化,涌现出各种新的学派和理论,如“独立文学批评”和“后现代文学批评”,丰富了中国文学批评的研究领域。
总结来说,中国文学批评历经漫长的发展,从古代儒家的道德标准到现代多元化的理论体系,不断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今天,中国文学批评仍然在不断进步和变革中,为中国文学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学术支持。
参考文献:- 陈杨. 中国文学批评概述[J]. 创作研究, 2016(5): 66-67.- 王颖. 中国文学批评文化[J]. 文学评论, 2019(3): 41-42.。
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
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
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4、“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5、“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这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论,是孟子对体无完肤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
一般以为,“以意逆志”的“意”乃指读者之意。
孟子的这种文学批评方法论,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评论的。
6、“知言养气”说:这是孟子关于文学批评原则的论述。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第一章文学观念:关于文学的思想和认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学观念是不同的,如文学价值观、文学本质观、文学历史观等;文艺观念:关于文艺的思想和认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艺观念是不同的,如文艺价值观、文艺本质观、文艺历史观等;第二章“兴、观、群、怨”:“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诗歌的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所以孔安国注曰“引譬连类”;“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的“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郑玄注曰“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曰“考见得失”;“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怨刺上政”;“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即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以道制欲”是一个哲学上的命题,也是一个美学和文艺学上的命题;从哲学上讲,是不允许人性的自由发展,抑制人的个性,只能让它按照礼义的方向发展;从文艺和美学上讲,要求文艺创作严格地以礼义为基本内容,把礼义作为审美的前提条件,不允许有越出礼义的文艺创作和审美观点;“乐合同,礼别异”是儒家关于以礼节外,以乐和内的思想;“礼别异”即用儒家的礼仪制度来节制人们的行为;“乐合同”即用符合儒家伦理思想的诗乐作用于人心,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平和中正,不生非分之想,使人们的思想感情都统一在儒家的共同原则上;“温柔敦厚”:儒家的诗教;孔颖达注曰:“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第三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大象无形”由此类推;这对文艺美学来说,涉及艺术形象创造的虚实结合、有无相生问题;对后世的“意境”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坐忘”“心斋”:庄子提出的命题,是对老子“涤除玄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原意是讲对“道”的体认,须有空明虚静的心理状态;这一理论和审美心理、艺术心理是相通的;在艺术创造或艺术欣赏时,也须空明虚静的心理状态;所以对后世影响很大,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指与物化”:庄子·达生说有一个叫倕的能工巧匠,他用手指旋转画出的图形超过了用规矩画出的图形,其原因就是“指与物化”,即手指和所画的对象达到融合为一的化境;而要“指与物化”,首先必须是“心与物化”,即物我不分的精神境界;物我不分的精神境界正是艺术创作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得意忘言”:庄子认为事物精微之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故云“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认识到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情感;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他提出“得意忘言”的主张,即认为语言可作为“得意”的工具,利用各种不同的语言,如比喻、象征、暗示等方法庄子·天下篇云“卮言”“重言”“寓言”,去获得“言外之意”;第四章“发愤着书”:司马迁提出的;他认为许多着作家都是由于遭遇不幸,受到社会的迫害或压制,有“道”难通,有志难申,为了表达自己的意见,抒发心中怨愤,以流传后世,才着书立说的;“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深刻揭示了文艺创作的动因问题,它是作者由于某种原因,心中的思想感情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表现;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是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最早提出的;所谓“风、雅、颂”,毛诗序认为风,从地域上讲是属于某一个诸侯国家的;而雅,则是属于整个周王朝的;风,在内容上是以某个人的事来表现其所属国家的风尚的;雅,则是讲整个周王朝王政废兴的,不过政有小大,故有小雅大雅之别;颂,是歌颂盛德而告之神明的;“赋、比、兴”,毛诗序没有解释,但汉人有解释,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感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郑众从表现手法来解释,郑玄从儒家的美刺观来解释;前者侧重形式,后者侧重内容;皆可视为汉人对“赋、比、兴”的认识;“真美”:这是王充重要的美学思想;论衡·对作篇说:“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王充认为一切文章和着作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坚决反对荒诞不经的虚妄之作;王充对文学真实虽有所认识,如艺增中对诗经的虚构和夸张的正确分析,但还没有完全将科学真实和艺术真实区分开来;“发乎情,止乎礼义”:这是毛诗序对荀子“以道制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承认思想情感对诗乐发生的作用,但认为必须用儒家的“礼义”来加以规范和约束;它突出和强调了儒家思想内容,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的一面,但它肯定“情”的合理性,并有“吟咏情性”一说,可视为后来陆机“缘情”说之滥觞;第五章魏晋玄学: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它所讨论的中心为“本末有无”问题,即有关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问题,也就是说关于远离“世务”和“事物”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问题;“文气”说:曹丕提出的关于文学创作与作家的气质、才性关系的理论;认为作家的气质、才性是先天的禀赋,是不可“力强而致”的,这是决定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这一思想和传统的“有德者必有言”“文以德为主”的思想有了很大不同,对文学本质的认识更深入了,对后世严羽的“别材”“别趣”说产生了很大影响;“诗缘情”说:陆机提出的关于诗歌本质的学说;认为诗歌应该语言精美,富有文采,特别强调了诗歌抒发情感的特征,这是对先秦以来传统的“诗言志”理论的重大发展;从先秦的强调伦理道德思想,到强调情感特征,这是文学观的重大变化;“诗言志”重在表现社会思想,“诗缘情”重在表现一己悲欢之情;永明声律论:南齐永明时,由沈约、谢眺等人提出的关于诗歌语言的声音、韵律的理论;这是对诗歌语言形式美的理论总结,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在当时,是有不同看法的,如钟嵘就认为过份讲究声律,文学创作就会受到束缚,就会影响“自然英旨”的产生;南朝文笔之争:南朝时的文笔之争,是对文学与非文学的进一步认识;最早刘勰提出“有韵为文,无韵为笔”;萧统在文选序中提出选文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立言中说“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至如文者,唯须绮觳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等,或从实用非实用、思维方式、语言形式等方面来区分文笔,说明这一时期人们对文学特征的认识相当深刻了;第六章原道:刘勰的文学本质观,文本于道的意思;“道”的内容,从广义的文所体现的道来说,是指宇宙万物内在的普遍自然规律,是接近于老庄所说的哲理性的自然之道的;但从狭义的人文所体现的道来说,则是指具体的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神思:刘勰关于艺术思维的理论;认为艺术思维是“神与物游”,即始终伴随着具体物象;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即始终伴随着情感;是“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即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想象;隐秀:刘勰关于文学形象的艺术特征的理论;隐,是指意象的意而言的,它是内在的、隐蔽的,是寄寓于客观物象中的作家的心意情志,故要“以复义为工”;秀,是指意象的象而言的,它是具体的、鲜明的、突出的,是针对客观物象的描绘而言的,故要“以卓绝为巧”;风骨:刘勰关于文学风格的理论;“风骨”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具体地说,风是指作家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特征;骨是指作品中客观内容所表现的一种思想力量,是语言文辞所依附的枝干;理想的文学风格是“风清骨峻”;通变:刘勰关于文学发展的理论;认为文学发展有文学自身内部的继承与革新的原因;通,是指文学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基本的创作原则是历代都必须继承的;变,是指文学创作必须随着时代和文学的发展而有新的发展与创造;两者互相联系,“变则堪久,通则不乏”;第七章直寻:这是钟嵘“不贵用事”而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认为诗歌是“吟咏情性”的,只要即景会心,直接描绘出激起诗情的景物或事情,就完成了它的使命;许文雨在诗品讲疏中说:“直寻之义,在即景会心,自然寻妙,即禅家所谓现量是也;”所谓“现量”即“直觉”的意思;认为好的作品总是作家在触景生情,情与物冥的过程中产生,形成美妙的意象,并非由苦苦思索,呕心沥血得来;这正是钟嵘所谓“即目”“所见”的意思;滋味:钟嵘论诗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中国古代一个基本审美范畴;以味论诗即以美论诗,“滋味”即审美感染力;钟嵘认为五言诗比四言诗有味,是因为“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还说玄言诗“淡乎寡味”等等,说明钟嵘认识到诗歌的形象性与“滋味”有关;他还说“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认识到刚健的内容和优美的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也是使诗歌有“滋味”的重要条件等等;建安风力:这是指建安时期诗歌创作表现出来的遒劲刚健、悲凉慷慨的时代特色;“建安风力”是钟嵘诗学思想中的时代风格理想,他认为这一时代的诗歌慷慨高昂,感情炽烈充沛,语言清新,辞采华茂,思想性和艺术性得到了较完美的统一;这和刘勰的观点基本一致,刘勰说建安文学“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时序“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明诗;后来唐代的陈子昂、李白都把“建安风力”当作诗歌的时代风格理想来追求的;赋、比、兴:钟嵘在诗品序曾对“赋、比、兴”作了解释:“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相对于汉儒来说,已完全摆脱美刺教化说的影响,而是从他的“滋味”说出发来解说的;更为可贵的是,他阐述了如何“宏斯三义,酌而用之”,使诗歌有“滋味”,他认为:“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在中国文论史上,钟嵘第一次从艺术角度对“赋、比、兴”作了全新的解释;第八章兴寄:唐初陈子昂提出的诗文主张;“兴寄”既是强调作品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同时也是重视诗歌整体审美形象的表现;兴,指感兴、意兴,是诗人浮想联翩,形象思维十分活跃时的一种状态;寄,指寄托,是诗人隐含于诗歌审美意象中的现实寓意;兴象:意象:作为文艺美学概念,最早由刘勰提出:“窥意象而运斤”文心雕龙·神思,意象还是意中之象,但唐代以降,“意象”常用来指诗歌艺术形象;是指情与景、心与物、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袁行沛教授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意境:第九章“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白居易提出的关于诗文价值的主张;“救济人病”是要求诗歌能反映人民疾苦,使百姓的病痛“稍稍递进闻于上”,让最高统治者有所了解;“裨补时阙”,是要求诗歌能揭露时政的弊端,引起统治者的注意,促使他们进行必要改革;“气盛言宜”:韩愈提出的关于道德修养与文辞关系的理论;认为只要道德修养达到很高的境界,发言、着文都会适宜的;这一观点是孔子“有德者必有言”、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吾知言”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气盛言宜”说重视作者的道德人格,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应该肯定的,但也表现了重道轻文的倾向;“不平则鸣”:韩愈提出的关于文学创作动因的理论;认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文学创作的发生,是因为作家心中郁结着不平,心中不平则来自现实生活的不公正,因此“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这一思想是对司马迁的“发愤着书”说的继承和发展;“象外之象”:司空图提出的关于诗歌意境的理论;这种诗歌意境在有形的具体的情景描写之外,还能借象征、暗示创造一个无形的、虚幻的、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更为广阔的艺术境界;前一个有形的具体的景象是实境,后一个无形的想象的景象是虚境,即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象外之象”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较大审美空间的优秀艺术形象;“味外之旨”司空图提出的诗歌审美理论;所谓“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就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他所说的“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就是要求诗歌形象鲜明,如在目前,而又意境深远,含蓄不尽的意思;这和他的“象外之象”的理论是相辅相成的,“象外之象”就客体形象而言,“味外之旨”就主体审美而言;“象外之象”必有“味外之旨”;要获得“味外之旨”就必须使艺术形象具有“象外之象”的特征;第十章“诗穷而后工”:欧阳修提出的诗学见解;认为政治上不得志,甚至受排挤遭迫害的诗人,往往能写出好诗;这是继承韩愈的“穷苦之音易好,欢愉之辞难工”的思想基础上提出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对为什么“穷而后工”作了解释,认为一是政治上处于逆境的诗人往往更能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创作出有充实内容、有深刻思想的作品;二是处于逆境的诗人有充裕的时间去潜心艺术,去创造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他举例说“如唐之刘柳,无称于事业”,刘禹锡、柳宗元都是失志之人,反而成就了他们的文学;“风水相遭”说:苏洵提出的文学主张;认为文学创作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首先,认为文章是自然而然流出来的,不是有意为之,所以说“非能为文,而不能不为文也”;这一观点强调有感而发,有为而作;其次,认为文学创作以自然为美,故曰“今夫玉,非不温然美矣,而不得以为文;刻镂组绣,非不文矣,而不可以论乎自然”;“诗眼”:黄庭坚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要求学习古人作品,达到融会贯通程度,然后从中得到启发,以构成自己作品的诗意和境界;换骨法是指吸取古人精彩的诗意境界而不袭辞,别创新语来表现;夺胎法则是参考古人诗意而重新加以形容,以创造新的诗意境界;这一理论从积极意义上来说,学习古人作品,吸收有益的成分,努力做到以故为新等等;从消极意义上来说,这一理论有剽窃之嫌;“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范温潜溪诗眼提出的概念;“诗眼”即指句法、字法之类,也包括一篇命意之关键所在;范温说“句法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此说一出,后来“词眼”“文眼”不绝如缕;“云门三种语”:叶梦得石林诗话提出的,原是禅宗语,开以禅喻诗之先河;三种语即“随波逐浪句”“截断众流句”“函盖乾坤句”,用来说明诗歌三种不同境界:第一种语是指随物赋形、描绘生动的画工境界;第二种语是指意在言外、含蓄深远的神妙境界;第三种语是指与自然冥契的化工境界;这是由浅到深的三种不同境界,认为最高境界是“泯然皆契,无间可伺”,即浑然天成,不落痕迹的境界;第十一章别材、别趣:别材,指诗歌创作要有特别的才能,不是只靠书本学问就能写好诗的;这特别的才能如审美直觉能力、艺术想象能力等等;别趣,指诗歌有特别的趣味,不是发发议论、讲讲道理就可以成为诗歌的;这是指诗歌必须有美的形象,感发人的意志,激动人的感情,能引起人的审美趣味;别材,是针对以学问为诗而发;别趣,是针对以议论为诗而发的;妙悟:妙悟,本是佛学术语,尤为禅宗所重,指对佛法的心解和觉悟,严羽以禅喻诗,意思是凭借内在的直觉思维,从内心去感受和体验,方能墨会艺术三昧,领略其间奥秘;对诗家三昧的领会,各人有程度深浅的差别,诗歌创作实践方面也有水平高下之区分,因而悟也有“透彻之悟”和“一知半解之悟”;“第一义之悟”和“第二义之悟”的区别;盛唐气象严羽论诗以盛唐为法,在答吴景仙书中说“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可见“盛唐气象”是指盛唐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特征;具体地说,有浑然一体的整体意象美;有韵味深长的朦胧含蓄美;有不落痕迹的自然化工美;有抑扬顿挫的诗歌格律美;自得:金王若虚提出的诗学理论;自得,首先是“自家实证实悟者,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严羽语这是真知真识的意思;其次是真情,即王若虚所说的“如肺肝中流出”;最后是自然,王若虚说“与元气相侔”“浑然天成”等;“自得”说是针对江西诗派的流弊而发的;词要清空,不要质实:这是张炎提出的词学理论;“清空”之词,注重虚境的作用,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仿佛如“空中之音,水中之月”一般,善于启发读者联想能力,“使人神观飞越”,进入一个广阔的幻想世界之中,给人以丰富的回味余地;“质实”之词,较多在实境上下工夫,虽然具体详瞻,花团锦簇,但往往因说得太尽,描绘过细,反而缺少余味;他认为姜夔词清空,而吴文英词质实;第十二章格调:明人喜言格调,如李东阳说“诗必具眼,亦必具耳;眼主格,耳主声;”“能识其时代格调,十不失一,乃为有得”等;他所说的格调是指法度音调体制等等;前后七子也谈格调,如李梦阳提倡学习古人格调,遵循古人法式,所谓“高古者格,宛亮者调”要求诗歌做到“格古、调逸、气舒、句浑、音圆、思冲、情以发之,七者备而后诗昌也;”又说“宋人主理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他所说的格调,是风格是情感是形象;王世贞说“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认为格调生于才思,格调之高超在才思之深远广博,故学习古人格调,不可在形貌上模拟因袭,而要在扩大自己的才思上下工夫;本色:“本色”是明嘉靖年间王慎中、唐顺之等“唐宋派”的诗文主张;唐顺之说“近来觉得诗文一事,只是直写胸臆,如谚语所谓开口见喉咙者,使后人读之,如真见其面目,瑜瑕俱不容掩,所谓本色,此为上乘文字;”本色的含义就是“直写胸臆”,把内心的真实面目毫无遮掩的呈现出来,而且自然流出,不加雕琢;童心:李贽提出的着名学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心,是指人的绝假纯真的自然本性;“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是文学创作的前提和根本;童心说是针对道学家的虚伪而提出的,他认为是道学家的封建伦理道德以及与此相关的传统观念,即“闻见道理”使人失去童心,“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底;着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提倡真情反对假理,肯定人欲反对“天理”,要求恢复被封建礼教扭曲了的人的自然本性;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对封建礼教具有叛逆性的、有启蒙思想色彩的文艺主张,它反映了由政治思想上的解放而导致文艺思想上的解放;性灵:公安“三袁”提出的诗文主张;“性灵”说的含义一是“真”,提倡诗文创作必须抒写作家的性灵,表现内心的真实感情,应该是自然天性的流露,反对任何的因袭模拟,剽窃仿作;二是“变”,强调诗文“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变;”这实际上已涉及继承和创新的问题,认为真正的继承,不是模仿,而应当是新的创造与发展;三是“趣”,即作品要有趣味,他们所提倡的趣味是童趣,和李贽一样,具有反理学,反传统的鲜明的时代精神,是思想解放、个性自由的审美趣味;四是“奇”,袁宏道说“文章新奇,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字法句法调法,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此真新奇也”这种新奇,就在于它不师法前人,而师法自然,凭心而出;法因于敝而成于过:这是袁宏道在雪涛阁集序中提出关于“变”的理论;他说:“夫法因于敝而成于过者也;矫六朝骈丽飣餖之习者,以流丽胜;飣餖者,固流丽之因也;然其过在轻纤,盛唐诸人以阔大矫之;已阔矣,又因阔而生莽,是故续盛唐者,以情实矫之;已实矣,又因实而生俚,是故续中唐者,以奇僻矫之;”“法因于敝而成于过”是说一种倾向发展到后来,必然会走向自己的反面,而为另一种矫正此种流弊的新的倾向所代替;优点发展到极点,就会产生流弊,于是必然会发生变化,而为新的特点所代替;“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也是符合文学创作发展规律的;这是针对当时复古主义文艺思潮而提出的理论;第十三章评点:评点是我国古代小说批评的一个重要形式或方法;其形式灵活多样,或眉批,或行间夹批,或回前评,或回后评,或总评等等;其最大特点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其作用是作者和读者的桥梁,能帮助读者充分理解作品内容与作者意图,能就作品具体内容揭示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如李卓吾评点水浒传;吴江守法,临川尚趣:这是王骥德在曲律中对吴江派和临川派戏剧理论特点的概括;吴江派主张恪守格律,“宁协律而词不工”;临川派主张意趣,“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前者重在演出,后者重在文学剧本;前者重法度,后者重才情;王骥德说:“临川之于吴江,故自冰碳;吴江守法,斤斤三尺,不欲令一字乖律,而毫锋殊拙;临川尚趣,直是横行,组织之工,几与天孙争巧,而屈曲聱牙,多令歌者齰舌;”事赝而理真:这是明冯梦龙关于小说构思的着名论点;是在警世通言序里提出的:“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其人,┄┄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这里的“事”指小说的故事情节;事真,就是要求整个故事看起来要真实,使人信服;事真,就是逼真;“理”指作品内在的逻辑;理真,指作品对现实生活合乎情理地正确反映;作品中的“事”不一定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但只要合乎生活情理,在艺术上也是真实的,就可以达到“触性性通,导情情出”的效果;这就肯定了虚构的真实,是一种合理的创作论,提出了相当于西方文学理论所说的艺术创作必须符合“可然律”“必然律”的问题;本色当行:第十四章“摄兴观群怨于一炉”:。
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
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
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4、“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5、“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这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论,是孟子对体无完肤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
一般以为,“以意逆志”的“意”乃指读者之意。
孟子的这种文学批评方法论,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评论的。
6、“知言养气”说:这是孟子关于文学批评原则的论述。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