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量法计算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4
化学计算方法—差量法差量法(Method of differences)是一种常用于化学计算中的方法,它基于简单的减法运算来解决问题。
该方法适用于各种计算,包括浓度计算、物质量计算、平衡常数计算等等。
差量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计算前后两个状态之间的差异来求解问题。
在使用差量法时,首先需要确定一个基准状态,然后计算出其他状态与基准状态之间的差异。
这些差异通常以数值的形式表示。
举个例子来说明差量法的具体应用。
假设有一瓶体积为500mL的酒精溶液,其中酒精的浓度为30%(体积百分比)。
现在我们想要将浓度调整为20%。
要使用差量法来计算所需的酒精和溶液的体积,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确定基准状态:即初始状态,即30%浓度的酒精溶液。
2.计算所需差异:所需酒精的体积差异为30%-20%=10%,而所需溶液的体积差异为20%-30%=-10%。
3.使用差异计算:根据差异计算,所需酒精的体积为10%*500mL=50mL,而所需溶液的体积为-10%*500mL=-50mL。
4.计算最终结果:将所需差异与基准状态中的对应量进行分别相加,即500mL+50mL=550mL的酒精溶液,以及500mL-50mL=450mL的溶液。
通过差量法,我们可以得到将初始浓度为30%的酒精溶液调整为20%浓度所需的酒精体积为50mL,以及溶液体积为450mL。
差量法同样适用于物质量计算。
比如,假设我们需要制备100mL浓度为2M的盐酸溶液。
然而,我们只有0.1M和5M的盐酸溶液供应。
我们可以使用差量法来计算所需的两种溶液的体积。
1.确定基准状态:我们可以选择0.1M的盐酸溶液作为基准状态。
2.计算所需差异:所需盐酸的浓度差异为2M-0.1M=1.9M,而所需溶液的体积差异为100mL-0mL=100mL。
3.使用差异计算:根据差异计算,所需0.1M盐酸溶液的体积为1.9M*100mL/0.1M=1900mL,而所需5M盐酸溶液的体积为0mL-1900mL=-1900mL。
差量法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某些变化找出所谓的理论差量(固体质量差、溶液质量差、气体体积差等),与反应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方法。
此法将“差量”看作化学方程式右端的一项,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其他解题步骤与按化学方程式列比例或解题完全一样。
(一)、固体差量例1.将质量为100克的铁棒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烘干,称量,棒的质量变为100.8克。
求有多少克铁参加了反应。
分析:Fe + CuSO4 = FeSO4 + Cu5664(离开铁棒)(回到铁棒)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影响棒的质量变化的因素是参加反应的铁和生成的铜。
每有56份质量的铁参加反应离开铁棒的同时,就有64份质量的铜回到铁棒上,则使棒的质量增加64-56=8(份)。
现已知棒的质量增加100.8克-100克=0.8克,则可列比例求解。
解:设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x。
Fe+CuSO4=FeSO4+Cu 棒的质量增加(差量)5664 64-56=8x100.8克-100克=0.8克56∶8=x∶0.8克x = 5.6g答:有5.6克铁参加了反应。
(二)、液体差量例2.用含杂质(杂质不与酸作用,也不溶于水)的铁10克与50克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滤去杂质,所得液体质量为55.4克,求此铁的纯度。
分析:Fe+H2SO4=FeSO4+H2↑56 2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影响溶液质量变化的因素是参加反应的铁和生成的氢气。
每有56份质量的铁参加反应"进入"溶液中的同时,则可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从溶液中逸出,故溶液质量增加56-2=54(份)。
由题目给的差量55.4克-50克=5.4克,据此便可列比例求解。
解:设此铁的纯度为x。
Fe+H2SO4=FeSO4+H2↑溶液质量增加(差量)56256-2=5410x克55.4克-50克= 5.4克56∶54=10x克∶5.4克答:此铁的纯度为56%。
初中化学差量法计算差量法是一种重要的计算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中。
在化学分析中,我们经常需要确定化学物质的含量或浓度。
差量法就是一种通过比较差量,从而计算出所需浓度或含量的方法。
差量法根据实验被测物质与准确含量已知的标准溶液进行试验,通过比较两者的差异,计算出被测物质的浓度或含量。
差量法的原理是基于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和溶液的等容定律。
在使用差量法进行计算时,需要确定被测物质与标准溶液之间的反应关系以及反应的定量关系。
差量法的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试剂和准备试剂溶液:根据被测物质的性质以及所需测定的目标,选择合适的试剂,并准备相应的试剂溶液。
2.进行反应:将被测物质和试剂溶液加入反应容器中,并使其反应达到平衡。
3.分析差量:将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加入另一个反应容器中,使其反应达到平衡。
4.测定差量:通过化学指示剂或仪器测定反应后溶液中的所需物质。
5.计算:通过测定差量,结合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和溶液的等容定律,计算出被测物质的浓度或含量。
差量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
它可以应用于各种物质的测定,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和生物物质等。
并且差量法所需的设备和试剂相对简单,使用成本较低。
然而,差量法也有一些限制。
首先,它对反应的选择性要求较高。
在选择试剂和反应时,需要保证只有所需物质与试剂发生反应,其他物质不发生反应或反应较小,从而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差量法对试剂浓度和质量的准确性要求较高。
试剂浓度和质量的误差会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最后,差量法需要通过重复实验减小误差。
多次实验的结果的一致性是判断结果准确性的重要依据。
总的来说,差量法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常被应用于化学分析中。
通过比较差量,计算出被测物质的浓度或含量。
在进行差量法计算时,需要注意选择适当的试剂和反应,保证试剂浓度和质量的准确性,并通过重复实验减小误差。
差量法的广泛应用使其成为化学分析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方法。
高中化学计算题常用解题方法:差量法高中化学计算题常用解题方法:差量法从开始用火的原始社会,到使用各种人造物质的现代社会,人类都在享用化学成果。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计算题常用解题方法:差量法,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一直陪伴您。
差量法例题.将质量为100克的铁棒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烘干,称量,棒的质量变为100.8克。
求有多少克铁参加了反应。
解析:fe+cuso4=feso4+cu棒的质量增加566464-56=8m(fe)100.8g- 100g=0.8g56∶8=m(fe)∶0.8答:有5.6克铁参加了反应。
归纳小结差量法是根据物质变化前后某种量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找出所谓理论差量,这个差量可以是固态、液态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之差。
,也可以是气态物质的体积、物质的量之差等。
该法适用于解答混合物间的反应,且反应前后存在上述差量的反应体系。
差量也是质量守恒定律的一种表现形式。
仔细分析题意,选定相关化学量的差量。
质量差均取正值。
差量必须是同一物理量及其单位,同种物态。
差量法优点:不需计算反应前后没有实际参加反应的部分,因此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解题的关键是做到明察秋毫,抓住造成差量的实质,即根据题意确定理论差值,再根据题目提供的实际差量,列出正确的比例式,求出答案。
差量法利用的数学原理:差量法的数学依据是合比定律,即差量法适用范围⑴反应前后存在差量且此差量易求出。
只有在差量易求得时,使用差量法才显得快捷,否则,应考虑用其他方法来解。
这是使用差量法的前提。
⑵反应不完全或有残留物时,在这种情况下,差量反映了实际发生的反应,消除了未反应物质对计算的影响,使计算得以顺利进行。
经典习题1.在稀h2so4和cuso4的混合液中,加入适量铁粉,使其正好完全反应。
反应后得到固体物质的质量与所加铁粉的质量相等。
则原混合。
化学计算方法差量法差量法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计算方法,用于求解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关系。
在实际应用中,差量法可以用来确定反应物的摩尔量、生成物的摩尔量以及余量等相关信息,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的原理和规律。
本文将详细介绍差量法的基本原理、计算步骤以及实际应用。
一、差量法的基本原理差量法基于化学反应中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化学计量关系,通过计算摩尔量的差值来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摩尔量关系。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的配比关系,简单地根据给定的摩尔量求解未知的摩尔量。
二、差量法的计算步骤1.确定化学方程式:首先需要明确所研究的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及其化学式。
2.结合实际问题,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已知的摩尔量和需求求解的未知的摩尔量。
3.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关系,应用差量法求解未知的摩尔量。
4.检查计算结果:最后,需要对计算结果进行检查,确保结果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三、差量法的实际应用1.确定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关系:差量法可以用来确定化学反应中不同物质之间的摩尔量关系,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反应机制和了解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比例关系。
2.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量:通过差量法,我们可以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量,从而确定化学反应中各种物质的用量和生成物的产量。
3.确定反应限定剂和过剩剂:在化学反应中,经常会出现反应限定剂和过剩剂的情况,通过差量法,我们可以确定哪一种反应物是限定剂,哪一种是过剩剂,从而更好地控制反应条件和提高反应效率。
4.解决实际生产中的化学计量问题:在实际生产中,常常会遇到化学计量方面的问题,通过差量法,我们可以解决生产中的用量计算、废料处理等与化学反应相关的问题。
总之,差量法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计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控制和应用化学反应。
在化学实验和工程实践中,差量法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化学差量法计算化学中,差量法又叫重量法,是一种重要的实验计算方法,它主要是利用量等式中连接各量之间关系来计算,可以用来计算溶液中各成分的重量或摩尔质量等。
一、概念解释差量法是利用各量之间的关系,计算某个量的方法,可以划分为定量法和变量法。
1.定量法:定量法是指在量等式中,有一个变量的量已知,从而计算出另一个变量的量。
例如,在溶液中,有若干g氯化钠,我们想要知道多少ml溶液中有多少百分比的氯化钠,则我们可以用定量法来计算。
2.变量法:变量法是指在量等式中,除了一个量已知外,另一个也已知,从而求取第三个量的值,是一种典型的差量法。
二、操作步骤1.按量等式:计算量等式中的变量量需要先确定量的等式中的量,从而确定变量的等式形式,如下:a)计算摩尔质量:“摩尔质量M=重量g/摩尔数n”b)计算重量:“重量g=摩尔质量M*摩尔数n”c)计算摩尔数:“摩尔数n=重量g/摩尔质量M”2.确定计算量:在计算差量法时,要确定出计算量,即那个量是可以计算出来的,例如:在计算某溶液中的摩尔质量是,必须先知道其重量,再用重量/摩尔数的式子计算出来的,所以重量就是可以计算出来的量。
3.计算变量量:在确定出计算量后,我们就可以按照量等式的形式进行计算,从而计算出变量量的值。
4.实验:在计算某溶液中的摩尔质量,首先要将某溶液加入容量瓶中,然后用称量秤加入溶液,重量乘以百分比,然后将重量乘以摩尔质量计算出摩尔质量。
在量等式中按照:“摩尔质量M=重量g/摩尔数n”的形式,计算出重量,然后乘以摩尔数,就可以计算出摩尔质量。
三、差量法的应用差量法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更精准地计算出我们需要的量。
在日常生活中,差量法可以帮助我们计算某溶液中各成分的重量或者摩尔质量等,也可以计算其他各种物质的量。
四、总结差量法是一种重要的实验计算方法,可以用来计算溶液中各成分的重量或摩尔质量等,并且它还可以用来计算其他各种物质的量,是我们实验时的重要工具之一。
初中化学差量法计算差量法,在化学中广泛应用于化学计算中,是指通过测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来确定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
差量法可以用于确定物质的摩尔质量、计算反应的偏离度、确定化学反应式等。
差量法的基本原理是在反应前后分别测量物质的质量变化,然后根据质量差来计算所需要的化学计量关系。
下面我们以测定氧化铁中的五氧化二磷含量为例,详细介绍差量法的计算过程。
实验目的:利用差量法确定一种样品中五氧化二磷的含量。
实验原理:利用五氯化磷与水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PCl5+4H2O→P4O10+10HCl根据反应方程可知,1mol的PCl5可以生成1mol的P4O10。
因此,通过测量反应前后PCl5的质量差,可以得出PCl5与P4O10之间的化学计量关系。
实验步骤:1.取适量氧化铁样品称重为m1,加入烧杯中。
2.向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使氧化铁完全溶解。
3.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HCl溶液,使反应生成PCl54.将反应烧杯称重为m2,记录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5.根据质量差计算出PCl5的质量。
计算过程:已知:1.求解的物质是PCl5,需要首先根据反应方程求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化学计量关系。
2.反应前后烧杯的质量差(m2-m1)=PCl5的质量。
3.已知氧化铁样品的质量m14.反应过程中,氧化铁与硝酸银反应生成PCl5,因此氧化铁的质量与PCl5的质量一样。
5. 反应物之间的化学计量关系为1:1,即1mol的PCl5生成1mol的P4O10。
计算步骤:1. 根据反应方程,可知1mol的PCl5生成1mol的P4O10,因此质量关系也是1:12.反应前后烧杯的质量差(m2-m1)即为PCl5的质量。
3. 计算五氧化二磷的摩尔质量。
根据P4O10的分子式,P的摩尔质量为31.9988 g/mol,O的摩尔质量为15.999 g/mol。
因此,P4O10的摩尔质量为(4*31.9988)+(10*15.999)=219.8912 g/mol。
差量法计算一:课堂引入(差量法的应用条件)1.差量法是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量发生的变化(即差量)列比例式计算的。
2.差量可以是固态、液态物质的质量,也可以是气态物质的体积等。
3.差量的大小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量或生成物量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4.差量也是质量守恒定律的一种表现形式。
5.仔细分析题意,选定相关化学量的差量。
质量差均取正值。
6.差量必须是同种物态、同一物理量及其单位。
二:课堂例题讲解1、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根据差量求参加反应的金属质量或生成物的质量。
例题:将质量为8g的铁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取出干燥后称得铁片质量为8.4g,问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多少克?解:设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xFe + CuSO4 = Fe SO4 + Cu △m56 64 64-56=8x 8.4g-8g=0.4g56/x=8/0.4g x =2.8g答: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2.8 g。
注意:本题出现的质量差是固体质量差。
2、金属与酸发生反应,根据差量求天平平衡问题。
例题:在天平两托盘行分别放置盛有等质量且足量稀盐酸的烧杯,调至天平平衡。
现往左盘烧杯中加入2.8 g铁,问向右盘烧杯中加入多少克碳酸钙才能天平平衡?解:设左盘加入铁后增重的质量为x 设右盘加入碳酸钙的质量为yFe + 2HC1 = FeC12 +H2↑ △m1CaCO3 + 2HC1 = Ca C12 + H2O + CO2↑ △m2 56 2 56-2=54 100 44 100-44=56 2.8 g x y 2.7 g56/2.8g=54 / x x = 2.7 g 100/y=56/2.7 g y=4.8g答:向右盘烧杯中加入4.8 g碳酸钙才能使天平平衡。
3、根据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差求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
例题:将一定量氢气通过8g灼热的氧化铜,反应一段时间后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为7.2g,问有多少克氧化铜参加了反应?解:设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为xCuO + H2Cu + H2O △m80 64 80-64=16x 8g-7.2 g=0.8g80/x=16/0.8 g x = 4g答: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为4g。
化学计算:差量思想差量法计算规则:遇到下列情形,可尝试用“差量法”解题:1、反应前后固体或液体的质量发生变化时;2、反应前后气体的压强、密度、物质的量、体积等发生变化差量法是建立在化学反应基础之上的,反应前后的量差与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直接相关。
在计算时,若能将反应前后单位统一、配合成套,只需将差量当成一种特殊的“生成物”即可。
3、气态烃(CxHy )在100℃及其以上温度完全燃烧时气体体积变化规律与氢原子个数有关。
若燃烧前后体积不变,即=0,y=4; 若燃烧前后体积增大,>0,y>4;若燃烧前后体积增大,<0,y<4;1、将a g Na2O2加入到93.8g 水中,完全反应后溶液为100g ,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4% B4.2% C8% D12%2、将a 升NH3通过灼热的装有铁触媒的硬质玻璃管后,气体体积变为b 升(气体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该b 升气体中NH3的体积分数是? A a b -a 2 B b a -b C b a 2b - D ab a - 3、CO2和O2的混合气体多次通过有Na2O2的干燥管后,体积减小到原来的4/5(条件相同,同时测定),则原混合气体中CO2和O2的体积比为()A 4:1B 3:2C 1:1D 2:34、25℃和101 kPa 时,乙烷、乙炔(C2H2)和丙烯(C3H6)组成的混合气体32ML 与过量的氧气混合并完全燃烧,除去水蒸气,恢复到原来的温度和压强,气体的总体积缩小了72ml ,则原混合气体中乙炔的体积分数为()A 12.5% B25% C 50% D 75%5、为了检验含有NaHCO3杂质的Na2CO3样品的纯度,先将w1 g 样品加热,其质量变为w2 g ,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 A 123115384w w w - B 1213184w w w - C 123114273w w w - D 1231184115w w w - 6、将5.6 L CO2气体缓慢通过一定量的Na2O2固体后,得到3.36 L 气体(气体均在标准情况下测定),所得气体的质量为()A 3.8 gB 4.8 gC 5.4gD 6.6 g7、11.5 mL 某气态烃(碳氢化合物)与过量的氧气混合点燃爆炸后,气体体积减少了34.5mL ,再用KOH 溶液吸收后,气体体积又减少了34.5mL (气体体积测定均在常温常压下)此烃的化学式为()A 甲烷(CH4)B 乙烯(C2H4)C 乙烷(C2H6)D 丙烷(C3H8)8、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21.0 g ,加热至质量不再发生变化时,称得固体质量为14.8g 。
初中化学差量法计算差量法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计算方法,用来确定化学反应中其中一个物质的质量或浓度。
差量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差异来计算所需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
下面我们来详细讨论一下差量法的具体应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差量法适用的条件。
差量法主要适用于满足以下条件的化学反应:1.有一个定量反应,即反应物的质量之间存在着固定的摩尔比。
2.反应所生成的产物能够通过化学方法定量测定。
3.反应所需的化学试剂能够精确测定。
基于以上条件,我们来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差量法的实例。
1.计算反应物质的质量。
差量法常用于计算反应物质的质量。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反应物的质量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计算:a.确定反应方程式,并计算该反应的反应物的摩尔比。
b.根据反应方程式中给出的反应物质的质量,计算所需的反应物的摩尔数。
c.通过化学方法测定反应物的浓度,并计算其质量。
2.计算生成物质的质量。
类似地,差量法也可以用于计算生成物质的质量。
根据反应方程式和反应物质的质量,可以计算出反应产物的摩尔数。
然后,通过化学方法测定反应产物的浓度,并计算其质量。
3.计算物质的浓度。
差量法还可以用于计算溶液中物质的浓度。
对于一个知道摩尔比的反应,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计算溶液中物质的浓度:a.确定反应方程式和反应物质的摩尔比。
b.通过化学方法测定反应物质的质量,并计算其摩尔数。
c.根据反应方程式中给出的反应物质的摩尔比,计算溶液中其他物质的摩尔数。
d.通过化学方法测定溶液体积,并计算其中物质的摩尔浓度。
除了上述应用差量法的实例,差量法还可以用于实验室中的其他化学计算。
例如,可以用差量法计算分析溶液中其中一种成分的浓度,或者用差量法计算其中一种物质在溶液中的溶解度。
总结起来,差量法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计算方法,适用于确定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或浓度。
通过反应方程式和化学试剂浓度的测定,可以使用差量法进行准确的计算。
方法总论差量法高三化学组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某些变化找出所谓的理论差量(固体质量差、液体质量差、气体体积差、气体物质的量之差等),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方法。
此法将“差量”看作化学方程式右端的一项,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其他解题步骤与按化学方程式列比例解题完全一样。
在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有时题目给的条件不是某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而是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的差值,解决此类问题用差量法十分简便。
此法的关键是根据化学方程式分析反应前后形成差量的原因(即影响质量变化的因素),找出差量与已知量、未知量间的关系,然后再列比例式求解。
一.固体差量1.将19 g 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加热至质量不再减少为止,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5.9 g,则原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分数是_____%。
44.2%。
二.液体差量2.用含杂质(杂质不与酸作用,也不溶于水)的铁10 g与50 g稀硫酸完全反应,滤去杂质,所得液体质量为55.4 g,则该铁的纯度是_____%。
56%。
三.气体差量3.将12 g CO和CO2的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后,得到气体的总质量为18 g,则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是_____%。
87.5%。
四.增减差量4.在天平左右两边的托盘天平上,各放一个盛有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硫酸的烧杯,待天平平衡后,向两烧杯中分别加入铁和镁,若要使天平仍保持平衡,则所加铁和镁的质量比是_____。
77/81。
五.体积差量5.在一个6 L的密闭容器中,放入3 L X和2 L Y,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4X(g)+3Y(g) 2Q(g)+nR(g),达到平衡后,容器内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加5%,X的浓度减小1/3,则该反应的n值是A.4 B.5 C.6 D.76.同温同压下,40 mL CO、CO2和O2的混合气体点燃后,恢复到原来的状况,剩余气体36 mL,则原混合气体中O2不少于A.4 mL B.8 mL C.10 mL D.12 mL六.压强差量7.标准状况下,一容积不变的的密闭容器里充满3 L H2和O2的混合气体,点燃完全反应后,恢复至原状态,压强变为原来的1/2,则原混合气体中H2和O2的体积分别是__________。
化学计算方法—差量法差量法(Differential Method)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计算方法,它通过测量两个化学反应之间的化学量变化来确定需要计算的化学反应物质的量。
差量法主要用于计算溶液中其中一种物质的浓度或其它相关物理量。
差量法的计算步骤如下:1.首先,准备两个反应体系,分别是参比体系和需要计算体系。
参比体系是已知组成和浓度的溶液体系,而需要计算体系是未知组成和浓度的溶液体系。
2.在相同的条件下,对两个体系进行相同的化学反应,并测量在反应中所观察到的物理量的变化。
3.通过比较两个体系中物理量的变化,计算出需要计算体系中所需的未知物质的量。
差量法的核心思想是在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两个体系之间的差异。
通过测量观察到的物理量的变化,可以确定需要计算体系中未知物质的量。
因此,差量法适用于无法直接测量一些物质的浓度或者其他物理量的情况下。
差量法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实验设计来实现,包括滴定法、电化学法、光谱法等。
差量法的优点在于简单易行,而且精确度相对较高。
它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只需要基本的实验室设备和常用的化学试剂就可以进行。
此外,差量法的计算结果准确性较高,可以通过多次实验来验证结果,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然而,差量法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差量法需要进行多次的测量和计算,耗时较长。
其次,差量法对实验条件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确保两个反应体系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否则计算结果可能产生较大的误差。
此外,差量法对实验人员的技术要求也相对较高,需要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综上所述,差量法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计算方法,适用于计算溶液中其中一种物质的浓度或其它相关物理量。
差量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比较两个体系之间的差异来计算需要计算体系中未知物质的量。
差量法具有简单易行、精确度高等优点,但也存在耗时较长、对实验条件和实验人员技术要求较高等缺点。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差量法的实验设计和具体计算方法,以满足实验需求和提高结果准确性。
差量法计算:
1.(2013·经典习题选萃)在一密闭容器中的CO 、H 2、O 2共16.5 g ,用电火花引燃,使其完全燃烧,再将燃烧后的气体用Na 2O 2充分吸收,Na 2O 2增重7.5 g ,则原混合气体中O 2的质量分数是( )
A .36%
B .54.5%
C .40%
D .33.3%
【答案】 B
2.(2012·南充高一检测)铁粉可与高温水蒸气反应,若反应后得到的干燥固体质量比反应前铁粉的质量增加了32 g ,则参加反应的铁粉的物质的量是( )
A .0.5 mol
B .1 mol
C .1.5 mol
D .2 mol
【答案】 C
【点拨】 3Fe +4H 2O(g)=====△
Fe 3O 4+4H 2 Δm
3 mol 6
4 g
n(Fe) 32 g
3 mol n (Fe )=6
4 g 32 g
,解得n(Fe)=1.5 mol 。
3.将一定质量的锌片放入500 mL CuSO 4溶液中,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待充分反应后取出锌片,冼净后称量,发现锌片比原来减轻了0.5 g ,则该CuSO 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0.5 mol·L -1
B .1 mol·L -1
C .1.5 mol·L -1
D .2 mol·L -1 【答案】 B
【点拨】 Zn 与CuSO 4溶液反应时,置换出来的Cu 附着在锌片上。
Zn +Cu 2+===Zn 2++Cu Δm
1 mol 1 g
n(Cu 2+) 0.5 g
1 mol n (Cu 2+)=1 g 0.5 g ,
解得n(Cu2+)=0.5 mol,
所以c(CuSO4)=0.5 mol
0.5 L=1 mol·L
-1。
4.把23 g钠投入到m1 g足量的水中得到a g溶液,把24 g镁投入到m2 g 足量的盐酸中得到b g溶液,若m1=m2,则a,b的关系是()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答案】 C
【点拨】由于m1=m2,所以只需比较反应后溶液增加的质量即可。
用差量法可知,23 g钠投入水中放出1 g氢气,溶液增重22 g,24 g镁投入盐酸中放出2 g氢气,溶液增重22 g,所以反应后a=b。
5.碳酸氢钠受热容易分解为碳酸钠。
现加热5.00 g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使碳酸氢钠完全分解,混合物质量减少了0.31 g,则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
A.3.38 g B.4.58 g
C.4.16 g D.4.41 g
【答案】 C
【点拨】“差量法”是解化学计算题的主要技巧之一。
假设原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为x,则:
2NaHCO3===Na2CO3+H2O+CO2↑Δm
84×2 84×2-106=62
x 0.31 g
解得:x=0.84 g,则原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为:
5.00 g-0.84 g=4.16 g。
6.(2013·经典习题选萃)把a g固体NaHCO3加热分解一段时间后,固体质量变为b g。
(1)尚未分解的NaHCO3质量为________g。
(2)生成的Na2CO3质量为________g。
(3)当b为________g时,表明NaHCO3完全分解。
【答案】(1)84b-53a
31(2)
53
31(a-b)(3)
53a
84
【点拨】 本题采用差量法。
设已经分解的NaHCO 3的质量为x ,生成的Na 2CO 3的质量为y
2NaHCO 3=====△
Na 2CO 3+CO 2↑+H 2O ↑ Δm
2×84 106 62
x y (a -b)g
解得x =84(a -b )31 g
y =5331(a -b) g 即分解的NaHCO 3为84(a -b )31 g ,尚未分解的NaHCO 3为[a -
84(a -b )31] g =84 b -53 a 31
g 若NaHCO 3完全分解,则b 为: NaHCO 3=====△
NaHCO 3+H 2O +CO 2↑
168 106
a b
b =106a 168 g =53a 84 g
7.200 ℃时,11.6g CO 2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与过量的Na 2O 2充分反应后,固体
质量增加了3.6g ,再将反应后剩余固体冷却后加入含有Na +、HCO -3、SO 2-3、
CO 2-3等离子的水溶液中,若溶液体积保持不变,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原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23.2g/mol
B .混合气体与Na 2O 2反应过程中电子转移的物质的量为0.25mol
C .溶液中SO 2-3的物质的量浓度基本保持不变
D .溶液中HCO -3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CO 2-3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但是
HCO -3和CO 2-3的物质的量浓度之和基本保持不变
8.200℃时,11.6 g CO 2和H 2O 的混合物气体与足量的Na 2O 2反应,反应后固体
质量增加了 3.6 g,则原混合物的平均式量为()
A.5.8 B.11.6 C.23.2 D.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