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辞格(三)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15
第八章辞格分析[教学目的:从理论上具备判断辞格的基本能力;描写常用辞格的结构特征和表达价值][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能在实际语言活动中辨别辞格并解释其作用,并能在此基础上运用理论知识构造新例,丰富表达手段,提高表达水平;掌握相似辞格的辨别角度与方法]第一节辞格的定义与确立依据一、辞格的定义与分类在言语行为中,人们常常不满足于常规的词语组合、句子构造等语言规则和表达原则,而是在符合语言表达常规的基础上,运用一些在词语、句子组合及语义实现上有所“违规”的表达手段,来取得特定的修辞效果,这种在言语行为中对语言规则等进行有效偏离形成的具有特定表达价值的固定模式,就是辞格。
从形式上看,辞格是有两个部分构成的,一个是辞格得以传载的表层结构体,可以将它称作辞面;另一个部分是通过辞面所指称的对象(如借代、借喻等)或能实现的修辞功能或深层意义(如反语、双关、排比)等,可以将它称为辞里。
如:(1)一间阴暗的小屋子里,上面坐着两位老爷,一东一西。
东边的是一个马褂,西边的是一个西装。
(鲁迅《写于深夜》)其辞面就是“马褂”、“西装”,其辞里就是它们分别指代的两个人:穿马褂的人、穿西装的人。
有的辞面与辞里的关系较为直接,如借代、比拟、明喻、暗喻等;有的辞面与辞里的关系就很隐晦,如借喻、反语、双关等。
从辞格的形成特点看,有的辞格是在词、句组合以及语义表达上故意偏离一般语言规则构造的,其目的是强调语义内容的超常表达。
这类辞格没有特别明显的辞面识别标志。
如比拟,本体与拟词的搭配就偏离了一般词语组合规则,实现了语义的超常组合;又如反语,表达意义与原义恰好相反等等。
此类辞格还有:比喻、移就、夸张、双关、拈连、易色、借代等。
有的辞格则主要是在语义表达的具体形式上刻意求美而故意偏离一般语用原则构造的,其目的是在不违反一般词、句组合等语言规则的前提下达到强调超常形式表达的效果。
这类辞格在结构形式上有明显的辞面识别标志。
如对偶、排比、顶真、回环、反复等就属这样的辞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