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绘画构图地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94.51 KB
- 文档页数:9
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特点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之一,具有灵活多变的构图特点。
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特点,不仅能够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美术作品。
一、对称构图中国画中对称构图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对称构图是指画面分成左右或上下的两个部分,在视觉上产生一种平衡感和整齐感。
对称构图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呈现方式非常多样,有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轴对称等等。
其中最常见的是左右对称和上下对称。
在设计上,对称构图也经常用于表现正式、庄重的主题,比如宫廷画和宗教画等。
二、平衡构图中国画中的平衡构图是指画面在视觉上的重心达到平衡。
在不使用对称构图的情况下,画家可以通过巧妙地运用色彩、线条、形状等元素,来达到平衡构图的效果。
平衡构图更多地体现了画家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技巧。
在平衡构图中,画面的重心不一定要在画面的中心,有时候画家会故意将重心放在画面的某个角落,达到视觉上的平衡,同时又能够呈现出独特的美感。
三、前后构图中国画中的前后构图是指画面的前景和后景之间的关系。
在前景中,画家可以加入一些细节,以提高画面的真实感和丰富性;而后景则可以体现画面的深度感和空间感。
在前后构图的设计中,画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线条和颜色,突出前景的重点,同时让画面的后景更柔和、更模糊,以突出前景。
四、透视构图透视构图是一种可以让画面呈现出三维感的构图方式。
在透视构图中,画家需要在画面中添加一些特殊的线条,以营造出真实感和深度感。
透视构图的设计非常考验画家的技巧和审美能力,需要画家能够准确捕捉到物体的形状和轮廓,同时也需要画家在处理细节时有较高的敏锐性。
五、无中构图无中构图是指画面没有中心点或中轴线的构图方式。
在无中构图中,画家需要将画面各个部分的元素平均分配,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
无中构图在中国画中不常见,但是在一些现代艺术作品中,比如抽象画、现代主义等领域中很常见。
六、虚实构图虚实构图是指画面中虚与实的关系。
在虚实构图中,画家可以运用虚线、空间的拉长和短缩等手法,以达到画面虚实的平衡感。
宋代花鸟画折枝式构图的形式美探究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尤其以花鸟画为代表的绘画类型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宋代花鸟画中,折枝式构图是一种非常常见并且形式美十分突出的构图形式,通过折枝式构图,画家将花鸟描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本文将就宋代花鸟画折枝式构图的形式美进行探究,以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绘画形式的特点与魅力。
一、折枝式构图的特点折枝式构图是中国山水画和花鸟画中常见的一种构图形式,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植物与动物的自然融合:折枝式构图通常将植物和动物融合在一起,通过植物的枝干、叶子等将动物描绘得天然、真实,使得整幅画面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
2. 塑造自然的意境:通过植物的枝叶和动物的栖息、觅食的场景,展现出自然界的和谐与美丽,使得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3. 展现技法的精湛:在折枝式构图中,画家需要对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动物的生动形态有着非常高的把握和表现力,因此这种构图形式也是对画家技法的考验,展现出了画家的精湛技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折枝式构图在宋代花鸟画中具有着非常突出的地位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1. 展现出艺术家的审美情趣:通过折枝式构图,艺术家能够将对自然景物的独特理解和审美情趣完美地表现在画面中,通过姿态的优美、形态的生动来展现出其对于自然之美的理解和把握。
2. 丰富了画面的层次与角度:在折枝式构图中,画家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植物和动物的位置和角度来展示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使得整幅作品更加丰富美观。
3. 展现出自然之美:通过折枝式构图,画家可以将自然界中的植物和动物的美妙结合展现出来,使得整幅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折枝式构图的形式美还体现在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上,通过各种不同的画法和线条的运用,艺术家可以将整幅画面的细节表现得生动而富有张力。
1. 丰富了花鸟画的表现形式:折枝式构图为画家提供了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可以通过植物和动物的相互融合展现自然之美,从而丰富了花鸟画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谈谈中国画的构图构图,在古代又称为“经营位置”、“章法”、“布局”等,构图过程又是一个绘画的诸技法因素构成的过程,因为艺术家只能通过构图才能把自己的创作意图通过一定的技法展现出来,所以构图是决定一幅画成败的关键,也是艺术作品的最后完成阶段。
构图的法则在中画绘画中,构图的法则是多种的,中西的构图的规律,没有区别、又有联系,因为绘画的总的规律是一致的,我们对绘画的总的规律作一下介绍。
1 、形象是构图的根本与基础。
在美术各门类中,无论是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都面临着一个造型,塑造形象的问题,形象是绘画的生命。
创造生动传神,具有个性的艺术形象是一个画家一生的不懈追求,艺术形象的获得往往选于构图的形成,只有形象产生了才能去“经营”它的“位置”,形象的个性的差异,又是区分画家风格的手段之一。
2 、对比的规律是构图的首先法则。
对比是绘画艺术表现的主要技巧手段,也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技巧。
对比即是矛盾,在绘画上它表现为形式的对比,因为绘画是通过形式而体现内容的,比如黑与白、动与静、强与弱,疏与密、虚与实等等的对比,通过对比使画面产生了生命力和感染力,出现了形式的美。
3 、在构图中,多样统一与均衡是其最基本的法则。
均衡,是指视觉的形象的一种平衡,它不是对称和质量的平衡。
多样统一是指塑造的物象有多样变化,但又统一在一个整体的效果之中。
4 、画面完整的统一性。
绘画完成了,并不意味着成功了。
因为画家在绘画的过程中,在不断地寻求形象的个性、形式的对比、变化、在制造矛盾,达到了一个复杂多样变化的艺术创造过程。
但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整体性是最主要的,在绘画过程中,画面形象的完整并不意味着画面的完整,即便是完整的形象,只要它能够统一在整个画面中,达到一个视觉的完整性,那么这幅作品就是成功的。
5 、形式美是构图中重要方法。
绘画构图中需要运用各种的方式方法,以体现作品的独有的形式感和感染力。
形式美在构图中极为重要,它有力的形式感,会给人以新鲜的美感,画家用线条的对比,如线的方、圆、长、短、曲、直等等变化,产生构图的造型,有时利用视点的透视变化,光线的变化,形体的对比等手段,以达到构成的效果,完成作品的创作。
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特点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它以纸、笔、墨、色为主要工具,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表现手法,传达出中国人对于自然、人生、社会的独特理解和审美情趣。
在中国画中,构图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整幅画面的组织结构,更是展现出画家思维和创造力的重要表现形式。
以下将从构图的角度,简述中国画的一些特点。
第一、注重“虚与实”的协调。
中国画的“虚与实”是相当重要的构图手法之一,从画面的整体构思,到单个物体以及细节的处理,都会运用到这种手法。
所谓“虚”,是指画面中没有实体物体的部分,通常是用线条或墨色勾勒出来的虚空,它使整个画面更加空灵、开阔,也是表现观察者对物象间间隔与距离的感受。
而“实”则是指实实在在的物体,通常是通过精细的笔触和色彩的运用,表现出物象的质感和形态。
在中国画中,虚实关系的协调,能够营造出一种和谐、自然的意境。
第二、强调“以点带面”的表现手法。
中国画中,线和点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而“以点带面”则是中国画线和点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画面中,只要突出描绘物体的要害部位,通过细密的点线与周围联系起来,即可勾勒出其他部位的轮廓,通常还能达到意境的深化。
例如,中国画中山水画经常采用的“点染法”,能够使整个画面呈现出模糊的意境,强调出山水的变幻和流动,使观者更加能够产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
第三、注意整体效果和比例关系。
中国画的构图要求是整体为重,艺术家必须在画面的大小、线条粗细、用色深浅、虚实关系等各个方面都要考虑到整体的效果和比例关系。
对于中国画的长卷而言,结构上主要分为起、中、末三部分,这也是对于整体格局的概括。
艺术家在布置整个画面时,应该从整体格局的角度出发,处理出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由起而承接中、终的安排。
通过合理的安排和处理,才能使整个画面以独特的韵味呈现出来。
第四、强调线条的笔墨功夫。
中国画的绘画技巧是非常的考究,而线条则是绘画中最常用的手法之一。
艺术家通过不同的笔墨运用,勾勒出了一幅幅优美、自然的风景、人物和动物形象。
中国绘画的赏析
中国绘画是一种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赏析中国绘画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笔墨与构图
中国绘画注重笔墨的运用,通过墨色的深浅、浓淡、干湿等变化来表现物象的形态和质感。
构图也是中国绘画的重要特点之一,画家在构图时注重画面的平衡和谐,运用对比、呼应等手法来增强画面的艺术效果。
二、意境与气韵
中国绘画追求意境和气韵的表现,通过画面中的物象、色彩、线条等元素来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情感和氛围,使观众在欣赏时能够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气韵也是中国绘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指画面中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和精神内涵,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所在。
三、文化与历史
中国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文学、历史等元素。
在赏析中国绘画时,我们需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画面的意义和价值。
四、风格与流派
中国绘画有着多种风格和流派,如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
每种风格和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观众在赏析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来选择不同的作品进行欣赏。
赏析中国绘画需要一定的艺术素养和文化知识,也需要用心去感受和理解画面的内涵和价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中国绘画艺术的魅力和精髓。
1/ 1。
绘画技法知识:传统风格绘画的构图与表达手法传统风格绘画是一种充满历史感和文化韵味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涵盖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素描等。
在传统风格绘画中,构图和表达手法是非常重要的技巧。
构图是指将画面中的主题和元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布局。
表达手法则是用各种手段表现画面中的主题和情感。
在构图方面,传统风格绘画注重画面的整体美感和情感表达。
传统绘画中常用的布局有“对称布局”、“金字塔布局”、“平衡布局”和“组合布局”等。
对称布局是指画面分为左右或上下相对称的两部分,通常用于宣传海报和画册等,可以营造出整齐、庄重、稳重的氛围,也可以突出画面中的主要元素。
金字塔布局则是把画面分为三个部分,形成一个类似于金字塔的形状,最上面的是画面中最重要的元素,下面两个部分的大小相似,是为了给予对角线相同的动态平衡。
平衡布局是画面元素分布均匀,给人一种和谐、平静的感觉,通常用于风景画。
组合布局则是将多个元素进行组合,形成一个整体,通常用于人物画。
除了布局之外,传统风格绘画也注重画面中元素的表达手法。
创作时可以通过线条、色彩、纹理、形态等手法来表达主题和情感。
线条是传统风格绘画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它可以表现物体的形态、纹理和质感,对于不同的画风和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画通常使用的是虚实结合的线条,既简练又富有表现力;而西洋画则注重线条的粗细、轻重和方向变化。
色彩是传统风格绘画中最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元素,可以通过色彩的组合和变化表达情感和主题。
水彩画和油画的色彩非常丰富,具有良好的表现力和光影效果。
纹理是通过画面中的图案和质感来表现物体的表面特征,它可以增强图像的真实感和质感。
素描则注重于对物体进行细致地描绘,突出表面的纹理和特征。
总而言之,构图和表达手法是传统风格绘画中不可或缺的技巧和工具。
通过对布局、线条、色彩、纹理等元素的运用,画家可以有效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和情感,并打造出一个有吸引力、有感染力的画面。
不同于西方绘画黄金律的构图特点,中国画的构图重在表达画家的主观情感和特殊意境,看似比较随意,实则韵味无穷,能够将中国画的精髓表现得恰到好处。
在中国画中,构图又被称为“经营位置”,南齐谢赫曾经在《古画品录》中称其为“画之总要”,由此可以看出构图在中国画中的重要作用。
笔者以法则、样式为切入点分析中国画的构图。
一、中国画的构图法则中国画的构图有独特的章法,大到各个部分的安排,小到物象的细微之处,都有独一无二的法则,也正是因为这些构图法则的存在,成就了中国画。
中国画的构图法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布势与取势布势,又被称为置陈布势,是对画面的整体组织和安排,并不是对边边角角、点点滴滴元素的简单堆积,而是先对决定全局的大部位进行确定,然后再逐层分解。
由此可见,布势强调从全局出发,是对整体构图的一种把握,当实则实,当虚则虚,虚不是不画,而是一种留白,虽无却胜似有。
总之,中国画的布势就在于调节整幅画和主题思想的融合统一,并产生自身的节奏感。
取势,则是形成一种变化的趋势,向上或向下,是为了突破平面画作的静态感和二维感,否则效果就会和照片差不多。
明代顾凝远曾经在《画引》中说过:“凡势欲左行者,必先用意于右,势欲右行者,必先用意于左。
或上者,势欲下垂,或下者,势欲上耸等。
”由此不仅可以看出布势的重要性,还可以了解到布势的精髓和具体操作方法。
2.宾主有序除了布势、取势之外,中国画最讲究的就是宾主有序了,即一幅画中要将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进行区分,不可随意画在一起。
一般而言,“主”常常位于画面中心偏上的位置,这里是视觉的中心点。
观者在观看一幅画作的时候,注意力首先会集中在画面中心偏上的中心点,所以中国画一般都会将体型较大或比较鲜明的元素放在这里,以进一步突出主题。
但是“宾”也不应该被忽略,“宾”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衬托、突出主体。
“宾”与“主”既可以看作是从属关系,也可以看作是对比关系,没有“宾”,“主”也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略论中国画的构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中国画已经存在了数千年。
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可以通过画家的构图来达到艺术效果。
构图是中国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要素之一,它与绘画的线条、色彩等艺术语言共同构成了中国画的美学特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侧重讨论中国画中的构图知识,并探讨如何运用不同的构图元素来构建一个成功的作品。
一、构图的定义构图就是安排和组合画面元素,达到表现主题的美学效果的一个过程。
也就是说,构图是将绘画元素(线、形、色)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得艺术品的表现内容更加丰富变化,更让人有强烈的审美感受。
在中国画中,构图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画面的排版和组合方式,它是表现主题的一种方法,以及创作过程中的一种技巧。
艺术家可以通过构图来表达对所描绘内容的感想、主观意念和品位,构图的好坏决定了整个作品的美学效果和视觉效果。
二、构图的元素构图的元素可以分为线条、形状、点、面、色彩等多种要素。
在中国画中,主要的构图元素包括以下几点:1. 线条:线条是结构构造中的主导元素。
线条可以表现人、物、景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它可以分为粗细、长短、直曲、流畅等多种形式。
2. 形状:形状是构图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也是中国画中最基本的要素。
形状可以是实形、虚形、圆形、方形、三角形、椭圆形等多种形式。
艺术家可以运用这些形状来表现形体、衣纹等。
3. 点:点是构图中最微小的元素之一,但它却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
在中国画中,点是艺术家用来凸显画面重点的手法。
例如,在人物画中,艺术家可以在人物的眼睛闪烁着明亮的光芒,或是强调出衣服上的花纹,使画面更加生动。
4. 面:面是指色块的分布和大小。
在中国画中,面是将整个画面分为若干个彼此独立的部分。
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刻画出画面中的不同空间和结构组合。
5. 颜色:颜色是中国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包括颜色的明暗、深浅、变化、渲染等。
颜色可以表现光影、气氛、气息等层面,能营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围和空间感。
在构图的过程中,艺术家需要将这些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一幅精美的作品。
传统中国画的构图规律摘要学习传统的中国画, 构图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重要话题。
本文主要分析了传统中国画构图的重要性,并从空白、取舍、开合、宾主、繁简、虚实、动静几个方面研究了中国画的构图规律, 希望对现代中国画的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传统中国画;构图;特征;规律构图指的是画面的布局。
整个作品构图是画家独特思想的体现,也是作者匠心和意图的体现,构图也是作家艺术水平的具体体现。
构图是否能够传情达意主要看作者是怎样构图的,而构图规律上可以看出中国绘画是怎样立意定景的。
传统中国画的构图规律主要有主宾、空白、远近、开合等。
一、构图在传统中国画中的重要性章法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是构架形象和营造意境的桥梁。
北宋画家范宽的《磎山行旅图》,站在绘画前,我们能感受到山峰的气势冲天带来的震撼,在这种震撼就来自于作者巧妙的布局和匠心独运的“章法”。
古代画家往往将“构图”叫做“章法”,意即中国画如同下棋也有一定的章法可循,中国画的布局和置陈布势都与章法有着密切关系。
如果章法不对也会像下棋一样,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因此,“章法”是“画之总要”,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章法,促进了中国画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绘画的精髓。
在传统中国画中,构图是为了使画面上物象的位置和结构更合理, 这和写文章的结构和章法是一样的。
中国画的构图, 是为了满足表达主题的需要而设计位置的。
对于传统中国画的创作来说, 在形式技法方面, 构图是一个关键因素。
在表现画面的主题思想方面, 构图有利于传达画面主题。
唐代的张彦远说“至于经营位置, 则画之总要。
”(《历代名画记》)由此可见,早在唐代,我国画家们就已意识到了构图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
二、传统中国画构图的规律传统中国画的构图有其特定的形式规律。
初学中国画者必须深入研究学习这些构图规律, 并应用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
但是画无定法, 学习法则不要被法则限制, 当我们熟练掌握了构图的规律之后, 还要加以灵活运用, 甚至可以创造新的构图方法。
中国画技法教学反思——论构图的重要性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绘画表现美丽的自然风景、人物生活和精神世界。
作为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中国画技法的学习和传承一直是重要的课题。
在中国画技法教学中,构图作为重要的一环,对于画作的表现力和视觉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在中国画技法教学中,对于构图的重要性有时候并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因此,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论述构图在中国画技法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构图是传递主题和表达意境的基础。
一幅成功的画作需要通过精心的构图来表达画家所要表现的内容和情感。
通过构图,画家可以将主题和意境融入画面中,使观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画作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在表现中国山水画中的山水景色时,合理的构图能够将山、水、云等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恢弘的自然景观,使观者能够体验到大自然的壮丽和宏伟。
其次,构图对于画面的平衡和整体效果至关重要。
中国画以提炼和抽象为特点,画面中的每个元素都需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统一而和谐的整体效果。
通过合理的构图,画家可以将画面中的不同元素、形状和色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平衡的结构和动态的节奏感。
一个好的构图能够使画面显得有序而美观,给人一种舒适和谐的视觉体验。
此外,构图对于引导观者的视线和增强空间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巧妙地运用构图技巧,画家可以引导观者的视线,使其关注于画作中的重点或主题,增强画作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同时,合理的构图能够创造出画面的深度和空间感,使观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画作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对于中国山水画而言,通过巧妙地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画家能够在画面中表现出广阔的空间感,使观者仿佛能够穿越到画作中。
最后,构图是培养画家审美意识和创作能力的关键。
学习和掌握构图技巧不仅仅是为了能够画出一个美丽的画面,更重要的是培养画家的审美意识和创作能力。
通过对构图原理和构图技巧的研究与实践,画家能够提高对画面的敏感度和把控能力,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创作语言和表现手法。
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特点中国画,这门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着华夏民族的历史记忆、哲学思考和审美追求,是中华文明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中国画的构图特点,作为其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是理解和欣赏中国画的关键。
中国画的构图特点丰富多样,其中留白、对比、平衡等手法是其显著特点。
留白是中国画中常见的构图手法,它通过在画面中留下空白,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使画面意味深长。
例如,在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画家通过大面积的留白,突出了孤舟和独钓者的形象,营造出空灵、静谧的意境。
对比也是中国画中常用的构图手法,通过色彩、形态、大小等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
例如,在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的《荷花图》中,画家运用了强烈的色彩对比,表现出荷花的婀娜多姿,赋予画面鲜明的个性。
平衡是中国画构图的另一大特点,讲究画面的和谐统一。
在中国画中,平衡并不意味着对称,而是通过合理的布置和呼应,使画面各元素相互依存,达到动态的平衡。
例如,在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画家运用了高低、远近、疏密等手法,使画面元素相互呼应,给人以静谧和谐之感。
中国画的构图特点在不同的画科中有着不同的表现。
山水画注重自然景观的宏大与壮美,花鸟画强调物我本无间,人物画则更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与情感的表达。
这些特点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审美取向。
近代以来,一些画家尝试在传统中国画的构图原则上进行创新。
他们借鉴西方绘画的构图理念和技巧,与中国画的传统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这些创新尝试不仅扩大了艺术的内涵范畴,还赋予作品更丰富的表现力。
例如,在徐悲鸿的《马》中,画家将西方的透视法和光影效果融入中国画的笔墨之中,使得画面更加生动逼真,同时保持了中国画的神韵和气韵生动。
与西方绘画相比,中国画的构图特点更加注重简约、意蕴和整体美感。
中国画不追求物象的具象再现,而是通过提炼和概括,强调物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精神。
传统中国画构图理念研究一、传统中国画构图理念的提出对于传统中国画创作而言,如何巧妙地布置画面中所表现的物象,就是考虑画面构图的问题。
传统中国画理论中关于构图的阐述是建立在传神论基础之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东晋时期顾恺之在《论画·孙武》中提出“置陈布势”的构图原则:“孙武:大荀首也,骨趣甚奇,二婕以怜美之体,有惊据之则。
若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也。
”[1]顾恺之的构图理论是针对人物画创作而言,将观察所得到的人物形象加以剪裁处理,使人物形象和位置的安排巧妙得当,表现出画面人物的生动情态。
其中的“置陈布势”即是用来说明画家如何经营画面布局,后人也有把布势称为“取势”。
顾恺之说的“势”,是指情势,特指人物画中人物和情境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势。
“情势”是由人物的神情悟对所构成的画面态势以及气韵。
最终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的观点,突出传神在中国画艺术中至关重要的地位,从另一个方面则说明了“置陈布势”是为传神服务的。
顾恺之“置陈布势”的构图理论是从绘画实践中总结出来,突出以情势为主的人物位置的安排和造型的设置。
他所画长卷的《列女·仁智图》,没有故事情节串联,画面各段是相互独立的,属于中国画特有的无中心构图形式,只是因为属于同一题材而被罗列在一起。
画面中人物动势塑造地非常巧妙,有的转身回眸;有的侧身直立;人物的动势造型与人物的表情神态完美融合,显得生动传神,形成悟对神通的“情势”。
在顾恺之提出“置陈布势”理论之后,南齐时期绘画理论家谢赫在《画品·序》提出“六法”,其中“经营位置”,[2]就是画家作画之初必须要考虑的章法构图。
虽然谢赫不是最早提出中国画布局观念的人,但“经营位置”是一个从绘画理论范畴解决构图问题的概念,而且被历代画家普遍认可并广为流传。
然而,谢赫“六法”是将“气韵生动”放在第一法的位置,而“经营位置”放在第五位,说明画面物象的布置安排一定是为画面整体气韵服务的。
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则直接提出“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
[3]“经营”在这里所包含的艺术表现内容很多,涉及到画面中物象位置的安排,主从关系的把握。
张彦远在谢赫的基础上,把安排构图看作绘画创作的首要任务。
构图需精心安排,实际上就把构图和运思、构思看作一体。
虽然,张彦远没有专门对如何构图进行系统阐述,但他肯定吴道子的绘画成就,“唯观吴道玄之迹,可谓六法俱全,万象毕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也。
所以气韵雄状,几不容于缣素;笔迹磊落,遂恣意于墙壁;其细画又甚稠密;此神异也。
”[3]张彦远将吴道子画面中的气韵表达、构图布局以及用笔形式联系到一起,充分说明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是以“气韵生动”为中心而展开的画面布局。
中国绘画理论中“置陈布势”与“经营位置”两个概念的提出,说明传统中国画创作者对于构图的认知态度,然而在中国绘画理论中如何解决构图问题,国内知名学者李倍雷在其论文《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比较》中,针对主从、开合、虚实、藏露等对立统一概念进行阐述,详尽地论述了中国画构图理念。
传统中国画构图理念是与中国人习惯的空间观察方式与空间表现方式紧密联系的,是创作主体与客观物象相互融合的理论结果。
二、传统中国画空间观察方式自然山川客观地存在于天地之间,而在中国人看来,自然界是充满生命情趣的,他们到生活和大自然中发现美,以其游动的观察方式,吸纳自然万物的灵性,形成可游、可居、可望的视觉表现方式,展现出宇宙自然之中不断涌动着的生命意志。
《易·系辞》云:“圣人立象以尽意。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4]这段文字记载了中国人从天地自然之中理解阴阳对立转化,运动不止的宇宙观,超越客观物象的现实状况,进入理想化的自由精神王国。
南朝画家王微在《叙画》中提出绘画创作应“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岂独运诸指掌,亦以神明降之,此画之情也”,[5]强调在观察自然景物时,视线不局限于自然景物本身,而是将自然山川与艺术家自身的情感融为一体,将有限的自然山水幻化成无穷的神思,才具有生命力,突出中国山水画艺术“畅神”的主题。
然而“畅神”需要广阔的宇宙空间,只有在画面中表现出远阔的自然山水,令其“神飞扬”、“思浩荡”,才能使欣赏者在精神上获得愉悦放松,而神有所畅。
因此,王微山水画理论中的“神”,更多强调了自然宇宙、天地万物之灵气,与艺术家主体精神相互融合而成为自由洒脱的中国艺术之“神”。
中国传统山水画家为了实现“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审美理想,而对自然山川采取了全面而整体的观察方式。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观”的观察自然山水的方法,“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
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观也。
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之形状,可得不悉乎。
”[6]中国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的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焦点,而是将视线自由地移动于天地四方,游走着观察到山的正面、侧面、背面,从容自如地把握着大自然运行变化的节奏,把所有的景物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
在“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观”的观察方式基础之上,郭熙又提出了“三远法”,即“山在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
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冲澹。
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此三远也。
”[7]这是郭熙总结中国传统山水画因不同视角观察方式而形成的诗意空间表现,也就是中国传统审美方式所要求的“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观”审美观照方式的具体实践,它与西方采用固定视点的观察方式存在巨大差异。
“高远”的观察方式是“自山下而仰山巅”,形成高山仰止的崇高感,表现出自然山川的雄伟博大。
“深远”的观察方式是“自山前而窥山后”,即观察时站在山前或山上向远处眺望,视线由近向远游动,形成重峦叠嶂丰富的层次感,表现出幽深清远的意境。
“平远”的观察方式是“自近山而望远山”,此种远近层次关系,通常是低矮的山丘水泽,突显出悠闲宁静,坦荡开阔的意境。
王微在《叙画》中提出“灵之所见,故所托不动;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
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尽存眸之明。
”[8]的观点,认为人眼睛的视线所见范围是有限的,而自然界的景象却是千姿百态、色彩纷呈的,所以人眼睛所见景物肯定是不全面,不完整的。
中国艺术家却以移动的视线看到广阔的宇宙空间。
“山形步步移”与“三远法”的观察方式使得空间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展现出来,此种采用多个观察视点捕捉自然景象的方法,打破固定视点的有限空间,获得天地自然流动着的生命节奏。
美学家宗白华认为“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
”中国画家是“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我们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像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像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墓中的直线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
”[9]由此可以进一步肯定,中国绘画艺术对自然景物进行观察时,眼睛不会局限于某个视点,而是会跟随心灵的自由畅游于自然天地之间,于是形成了灵活而多变的空间观察方式。
三、传统中国画空间表现方式魏晋时期是中国山水画形成时期,但由于留存下来的山水遗迹甚少,对于这一时期山水画空间表现形式的研究,只能借助于后世的摹本和有关的文献资料。
后人摹本《洛神赋图》主要讲述曹植与宓妃之间的爱情故事,而此时的山水景物只是作为人物故事画背景出现,画中树木与山石基本上是并列排布,装饰意味浓厚。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山水树石》中记载:“魏晋以降,名迹在人间者,皆见之矣。
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势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于树石,映带其它,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
”[10]由这段描述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绘画作品中的山峰与树木均平面排列,并且是穿插在画面中人物之间,为故事情节的叙述服务。
此种平面化、装饰化的山水空间表现图式,到隋唐时期渐趋成熟。
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作品《游春图》,以游春为主题,画幅虽不大,却场面开阔。
此图写江山远近之势,故咫尺有千里之趣,画面中山峦有重叠之势,层次清楚,前大后小,出现了一定深远的空间感。
由此说明隋代的山水表现空间从魏晋时期的平列展示转化为具有远近错落的空间表现。
唐代山水画继承了此种艺术表现风格,更强调了山水纵向表现的空间意识。
从五代到北宋是中国山水画走入成熟时期,而五代时期动乱的社会格局,促使艺术家走入自然山林,获得创作灵感,形成了南北方风格差异较大的局面。
其中北派山水是指以世代业儒的荆浩为代表,他长期隐居在太行山中,对北方壮美的自然山川细心体察,开创了以描写雄伟山川为主的全景式山水。
荆浩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理想放到山林丘壑当中,希望通过山水景致抒发内心的政治理想。
传为荆浩创作的《匡庐图》以全景式构图描绘北方的崇山峻岭,一派壮阔雄伟的气象。
画面主峰耸立,从峰安排错落有致,节奏紧凑,疏密得当,空间处理上高远、平远、深远兼备。
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山水训》谈到画面构图时说:“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冈阜林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其象若大君赫然当阳,而百辟奔走朝会,无偃蹇背却之势也。
长松亭亭为众本之表,所以分布以蔓萝草木,为振契依附之师帅也;其势若君子轩然得时而众小,人为三段使,无凭陵愁挫之态也。
”[11]全景式山水画由于取材于北方连绵起伏群山的景致,必然要巧妙地安排众多山峰的主从关系,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所建立的社会秩序自然成为山水画家及绘画理论家描绘群峰与阐述自然山水的依据。
所以,全景式山水画构图能够成为传统山水画构图中一种典型模式,符合传统中国人内心审美习惯与中国农业社会的文化基础。
由于,全景式山水构图具有牢固的审美心理特征与社会文化基础,直接影响到后世的山水画创作。
五代时期南方画派代表画家是董源,他的山水画多写江南地区真实的山水景致,场景开阔,烟水迷蒙,江河萦回,是典型的江南风光。
南派山水构图不同于北方全景式山水构图,画面留有大面积空白,如董源所画的《潇湘图》中描绘出江南地区平缓的山峦,与北方雄伟的崇山峻岭形成反差,辽阔的江面与北方山涧中的溪流形成对比。
南派山水画家以简逸的笔法写出清旷悠远的自然山川景色,存有虚空的境界,在这里艺术家的精神获得了自由,印证了庄子“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的审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