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才是一切的根源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 格式:ppt
- 大小:2.65 MB
- 文档页数:8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意思是说,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我管理别人而未能管理好,应反问自己的知识能力够不够;我礼貌地对待人而得不到回应,要反问自己态度够不够恭敬;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反躬自问,好好检查自己。
当一个人的行动未得到对方相应的反应时,就应当首先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且“乐取于人以为善”。
总之,凡事须严于律己,时时反思,对任何得不到预期效果的行为,都应当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如果反躬自问自己的仁已够了,礼也够了,那么一般说来是会得到别人相应的仁爱和礼遇的。
所以孟子又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1、佛说: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
唯有身心放空,方能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
2、佛说:心净则国土净,我们要时常保护心念,不要被贪瞋痴等毒害侵袭;更要积极救护世界,不要让暴力充斥社会,让灾难破坏家园、污染大地。
3、佛说:世间万物皆空。
唯其空,便能包容万物。
4、佛说:握紧拳头,你的手里是空的;伸开手掌,你拥有全世界。
5、佛说:每一滴水都是海。
人因有自我,便产生了痛苦!由自我的观点产生了过去、未来,产生了好、坏、顺、逆,人一直活在企盼与欲望中。
当小我消失变成无我时,那滴海水即溶入了海洋而得到了自在。
6、佛说: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7、佛说: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
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8、佛说:万法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9、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着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
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10、佛说: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1、佛说:我们应为别人的成就生欢喜心,视他人的成功犹如自己的成就,这就是菩萨心。
常常抱持利益众生之心,就可永远不离喜乐。
12、佛说: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
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13、佛说:一沙一世界,一尘一劫,仿佛我们每一次重逢和离别,如同三生石上刺破手指滴落的血。
千里暗香拂过,铭刻着你我的生死契。
14、佛说: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你会很痛苦。
15、佛说:见到美色,唯恐心受到诱惑、连忙把眼睛挖出来是愚蠢的行为。
因为心才是受诱惑的主角,邪恶之心如能斩断,作为配角的眼睛就不会输入邪恶了。
16、佛日:那只是昙花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没有什麽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彳二爱的心,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可有人让她蒙上了灰。
佛家经典句子100句1、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2、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3、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4、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才绕心中。
5、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6、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7、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8、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9、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10、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11、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12、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13、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14、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15、一切皆为虚幻。
16、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17、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18、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19、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20、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21、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22、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23、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24、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盘。
25、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26、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27、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
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28、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29、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30、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31、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32、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33、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34、但能无心,便是究竟。
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佛门净化心灵的语录世界不属于你,所以你不必放弃它。
你想放弃的是所有的坚持。
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但不是全为了自己。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佛门净化心灵的语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佛门净化心灵的语录1、信念不坚的人,如同墙头草,容易被他人的三言两语,乃至自己的疑虑打倒。
2、不要总是牵挂,放不下,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福报,尽到你的责任和义务就行了。
3、不能贪求任何东西,一旦喜欢就执着在那里,应该心无挂碍。
4、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对心无愧。
5、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
心既除矣,境岂实有。
6、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7、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
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
8、只有放下私心,放下是非,利害得失,方能心静,方能从容!接受现实,接受逆境,包容一切,方能心静。
9、发自内心的去为众生着想,为众生服务,所求的自然就有,否则,你什么也得不到。
10、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11、任阳光匆匆流淌,斑驳了彼此的时光。
山高水流长,天涯何妨,流离不过远方。
12、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13、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14、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15、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16、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17、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8、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19、真正想修行,在家修,在社会上修,修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怎样对境。
想逃避现实是不可能的,智慧是历炼出来的。
关于佛语经典语录推荐1、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2、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3、人不如我意,是我无量;我不如人意,是我无德。
4、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5、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6、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7、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8、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9、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0、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11、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12、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13、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14、千悟万悟悟不到,原来一句佛名号。
15、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16、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17、笑着面对,不去埋怨。
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18、大可笑,大可笑!好汉多迷屎尿窍!19、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
20、芙蓉白面,须知带肉骷髅;美貌红妆,不过蒙衣漏厕。
21、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22、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23、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2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5、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26、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27、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28、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29、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30、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31、一切皆流,无物永驻。
32、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莫向外求,但从心觅,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它的含义是:事情做不
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原文: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伤重,反其智;礼人默然,反其恭——二百一十
三严禁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
译文:
孟子说道:“快乐别人却不能获得别人的亲近,那就应当质问自己的仁爱与否够;管
理别人却不能管理不好,那就应当质问自己的管理才智与否存有问题;礼貌待人却不能获
得别人适当的礼貌,那就应当质问自己的礼貌与否到家——凡是犯罪行为不能获得预期的
效果,都必须反过来检查自己,自身犯罪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可以归服。
《诗经》说道:‘常思量自己的犯罪行为与否符合天理,以期幸福的幸福生活’”。
【修⾝类】⼈都是⾃作⾃受的结果(曾仕强)“⾃作⾃受”并不是⼀定是受恶果,它也许让⼈受之以甜,也许让⼈受之以苦。
⽆论任何⼈,都应该对⾃⼰的所作所为负责,不存任何侥幸⼼理,⽆论是荣耀还是耻辱,⼈这⼀⽣都是⾃作⾃受的结果。
《易经》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认知世界,如何认知⾃我,从⽽做到“持经达变”。
曾仕强教授所讲的“持经达变”的理念就是“保持原则,适时改变”。
我们⼼中应有⼀把为⼈处事的尺⼦,⽤处惊不变的平常⼼态,应对世间万事万物。
曾仕强教授说:“我们不⼀定要相同,但要彼此互相尊重”。
在讲到“中”时,曾仕强教授说中国⼈讲究中庸之道,但是往往把中庸理解为不偏不倚,不得罪⼈。
其实“中庸是恰倒好处,就是合理”,真正做到这⼀点是很不容易,⾥⾯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
1、天地每⼀个⼈都是⾃作⾃受,⾃⼰做的⾃⼰受。
2、中国没有⼈际关系,中国是⼈伦关系。
因为⼈际关系的基础是⼈的平等观念,⽽⼈伦关系的基础是⼈不平等的观念。
3、⼦⼥为⽗母所⽣,但不为⽗母所有。
4、福禄在丑⼈的⾝边,官越⼤的,太太越丑。
越有钱的,太太越丑,太太丑是福⽓。
5、谨⾔慎⾏,中国⼈不允许你有话直说,有话直说是⽬中⽆⼈。
6、中国社会谦虚是永远正确的,教育的⼒量,功能是有限的,不要太过相信教育。
以上这些观点都充满了辩证法,细细品味都有深刻的道理!你懂得易经,就完全懂得中国⼈,这就是中国⼈,从来没有改变,已变成我们⾎液中的东西,叫做⽣命当中的基因。
听了才知道平时的为⼈处世都不是太圆通,⾃认为;为⼈要正直,眼⾥容不得砂⼦,看不得别⼈当⾯⼀套背后⼀套,不喜欢的⼈根本就不屑与之说话,还⾃认为⾃已性情直爽是好的,却不知⾃⼰违背了⾃然规律。
河流都是弯弯曲曲地向前流,⼤地也是起伏不平的,太极图中的太极线也是弯曲的。
中国古代有句古话叫做欲速则不达,还有句叫做"佳句本天成,妙⼿偶得之",很多事情是强求不来的,伟⼤的灵光只在那不经意的⼀瞬间突然闪现。
⼈类的感情难以捉摸,有时候我们会恨得咬⽛切齿,会恨⼊⾻髓,恨不得把谁谁谁碎⼫万段。
《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胡大平老师课程讨论地点:燕窝唐的珠海总店时间:2012/11/11光棍节孙丹丹:最忙的时候,但请假去上课。
因为我相信胡老师的课程会影响我很久。
上课时候,老师说我装出来。
唐天文脱衣服,丢在地上让我踩。
我的人生信条是善意对待别人,用自己的正能量对待别人。
“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意思是遇到问题自己反求自己,找自己的原因。
吴惠华:胡老师课的类型,属于灵修课程的一种,但是有点浅。
那天上完课,胡老师晚上去我那里喝茶。
他可以用生活中的小事启发学生思想。
“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意思做什么都是自己选择,生命本身就是一种选择。
胡江红:我听一个《金钢经》的课程,看待事物是一种相,不同人看同一件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
“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我是这样理解的:内心强大,外界不会打倒你。
胡老师课程的“整人”,就是模仿外界压力,让你扮演一个角色,看你的思维方式。
人的智慧有边界吗?段卫静:①胡大平的课形式吸引人,跟《生命动力》二阶段课程很类似。
课程模仿实际生活中环境,训练大家的反应。
②“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这句话很独特,是人生的根本问题,与我们平时“顺其自然”思维相反,鼓励自我控制,过去的选择就是今天的结果,但是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要慢慢修炼。
张建新:中国人喜欢面子、尊严、虚荣的东西。
一个人要有内在动力,别人拉你,自己就会随波逐流。
“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我是这样如下三方面理解的:一是要有自己的内在动力,很多概念其实内容一样,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关键要去做。
内生动力的根源就是习惯和爱心。
二是遇到问题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与别人平等。
三是习惯的养成,要从复杂到简单,逻辑到表格,这样有了顺序和流程,就能改变行为。
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快乐,向好地方想,端正自己的心态。
黄瑾:“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这个命题很好。
“整人”就是通过做游戏,看同学的自然反应,目地是通过行动改变行为模式。
跟《弟子规》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事歌;同事错是我错,自己检讨,反求诸己。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意思是,我不知怎么称呼它,只好称之为“道”,并勉强叫它为“大”。
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止,运行不止而伸展深远,伸展深远而重返本原。
曾仕强先生解读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很勉强地把它叫作道,很勉强地把它形容成大。
“大曰逝”,越看越大,越走越远。
“逝”,不是不见,不是死亡,而是“行”的意思,越行越远。
《论语·子罕篇》里面有同样的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是指水在不停地流动,不分白天晚上。
可见这个逝不是亡,不是死,而是越走越远,也就是行动的意思。
“逝曰远”,它不停留,跑得很远。
远到哪里去呢?“远曰反”,然后它又返回来。
老子的意思是说,反正一直往前,没有止境,永远周流往复,又回到原点。
原点既是终点,也是起点。
所以,中国人讲始终,也讲终始。
中国人来就是去,去就是来,外国人听不懂。
因为外国人去就是去,来就是来。
中国人讲来来来,和讲去去去都一样。
我马上来,我马上去,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中国人有轮回的观念,就是从这里来的。
大、逝、远、反,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傅佩荣先生解读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做“道”,再勉强命名为“大”。
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源。
为什么叫做“道”呢?“道”字从“行”从“首”,“首”代表头,从“行”即使带着走路。
任何万物的存在都在运行、在变动之中,好像有个头在带着它走路。
那就把这个字当做宇宙万物的来源与归宿,所以称它做“道”。
强为之名曰大,勉强给它命名为大,所以听到道,就要想到大,这两个要连在一起。
因为人类认为,任何东西只要让人崇拜的、佩服的,一定都有大的特色,至大无外。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大得不得了,就周流不息了,到处流动都是它。
弘扬家教家风演讲稿弘扬家教家风演讲稿(精选7篇)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
在现在社会,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演讲稿,还是对演讲稿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弘扬家教家风演讲稿(精选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弘扬家教家风演讲稿1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每当周围的朋友说起他们愉快的童年经历,我总会在一旁羡慕不已。
他们的童年里有动画片,有芭比娃娃,有脚踏车,还有董浩叔叔、月亮姐姐和金龟子,而我的童年里,留下最深印象的恐怕就是堆满书架的书了。
小时候,爸爸对我而言,是严厉、不可反抗的象征。
每当我打开电视想和其他小伙伴们一样看看动画片时,爸爸就会训斥我,只允许我看新闻,禁止看动画片。
爸爸的话就像一把锋利的刀悬在我的心头,虽然心里还惦记着动画片,却不敢明目张胆的在家里看了。
没有了动画片,新闻有太枯燥,没办法的我只能另寻其他的乐子来打发时间了。
于是便瞄上了我家书架上一摞子的书,从此,我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最早读的一摞书是妈妈买的,书的种类很多,有《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商海智谋宝鉴》,《十万个为什么》,《三十六计》等等,听妈妈说,当初买这些书有一部分是给爸爸看,因为爸爸要做生意,需要一个像葵花宝典般有用的书籍作指导,还有一部分是给我看的,因为妈妈知道知识的重要性,希望我长大以后能成为一个不求有大智慧,但求有小聪明的人。
那些书都很厚,一开始让我望而却步,可是转念想想生活没什么乐子,难道要去看枯燥的令人想睡觉的新闻吗还是算了吧,只能拿起书来乖乖地看起来。
没想到,书里的故事那么精彩,虽然有些看不懂的字词,也有暂时因为阅历低而不理解的地方,但书里一个个鲜活的精彩的故事和人物深深地吸引了我。
等家里的书都读完了,我也看书成瘾了。
妈妈就会带着我去超市的图书专区或是书城任我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书阅读,从那时起,我开始接触了中外名著。
《格列佛游记》、《名人传》、《复活》、《傲慢与偏见》、《雾都孤儿》、《包法利夫人》等等等等,这些书带我进入一个个不一样人物的世界,让我体会了很多我那个年龄所体会不到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