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社会福利
- 格式:pptx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5
!""#年$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第!!卷第$期%)*+’&,)-./0’&1)*2/.),,343-)+5),0206&,7603’6389)$(!!:)($简论儿童福利和儿童福利政策陆士桢,常晶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摘要:儿童福利是社会福利在特殊群体中的体现。
增进儿童福利,满足儿童的物质、精神需求,是儿童社会工作的重要目标;认识儿童福利需求,敦促完善的儿童福利政策的制定,在儿童福利政策支持下服务儿童,是儿童社会工作的中心内容。
我国在儿童福利与政策上还不能自成一统,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提高。
关键词:儿童福利;儿童福利政策;社会福利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0(’&1A B7/0?C /3’;.D >:E%0’?F0’(!"#$%&%’()*"!(++%,%-(./(+#*#01+20#%$0%&,3%#4#$,$""";<,!"#$1)23.#*-&#:./0,G +3’H 3,-&+3/&83I J )G 03G 2/38)60&,H 3,-&+3-)+&8K 360-064+)*K )-K 3)K,3(L /3I &0’2&+432)-8)60&,H )+M -)+6/0,G +3’08F *820’0I K +)N 0’42/36/0,G +3’H 3,-&+3,&’GI 3320’42/36/0,G +3’’8’33G 80’J )2/2/3I &23+0&,&’G 2/38K 0+02*&,&8K3628(L /363’2+&,2/3I 3-)+2/38)60&,H )+M )-6/0,G +3’8/)*,G J 38K 360-03G &8+36)4’0C 0’42/3’33G 8)-6/0,G +3’H 3,-&+3,83220’4*K &6)I K ,323K ),06O,&’G 83+N ?0’42/36/0,G +3’-0’&,,O H 02/2/38*K K )+2)-6/0,G +3’H 3,-&+3K ),06O(L /3802*&20)’)-6/0,G +3’H 3,-&+3&’G K ),06O 0’2)G &O ’8./0’&G )38’)2833I2)J 38&208-&62)+O,&’G 2/*8’3638802&238-*+2/3+6)’8*I I &?20)’&’G 0I K+)N 3I 3’2(4%1+0*).:6/0,G +3’H 3,-&+3;K ),06O )’6/0,G +3’H 3,-&+3;8)60&,H 3,-&+3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陆士桢($<P Q ?),女,北京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社会工作及青少年社会工作。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第一章一、不同学科对青少年的界定1、生理学是以人体的发育(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达、身高体重的变化、心血管系统的完善以及由内分泌系统的发育所导致的性成熟等)为根据,认为青少年期是“自春情发动期以迄生理的成熟期间”;2、心理学以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为依据,活以人的个性的形成、情感特征、自我特征等心理机制的质变为依据,认为“青年是完成成熟的阶段和形成个性的阶段”,标志是形成了自我意识和个性;(13——25岁)3、教育学青少年最大的特点是处于学习受教育的阶段,认为青少年期是指从接受中等教育开始,到就业、独立生活、结婚为止的这段时期;4、社会学青少年被看作是人社会化的一个必经阶段,人生与青少年期告别是以“获得职业、经济自立、建立家庭”为标志的,认为“青年是从依赖成人的童年到能进行独立的、负责的成人活动的过渡;(30岁为上限)心理学:13——25岁(青年期)人口学:15——25岁法学:18岁为界限社会学:14——30岁共青团:14——28岁青少年社会工作:14——30岁依据:我国国情和青年发展状况;综合各学科的界定。
二、社会工作中的青少年观(6点)社会工作中的青少年观是一种以人为本,以青少年为本的青少年观。
其价值包括:(1)相信每一个青少年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尊严和权利;(2)每一个青少年个体都有其独特个性,其独特性应该受到承认和尊重;(3)每一个青少年的需要有权利得到满足,并尊重这种有差异的需要;帮助青少年最大化地发现自己的潜力;(4)每一个青少年都有局限性,有接受别人帮助的权利,这种权利必须受到尊重;同时,青少年有帮助他人的义务。
(5)每一个青少年必须向他人和社会负责;(6)社会有义务关注每一个青少年的发展,有责任保证每一个青少年都有机会使用各种社会资源以满足其基本需要。
三、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概念的要素(1)对象:面向儿童青少年的工作面向所有儿童青少年,特别是需要特别帮助的儿童青少年(特殊处境);面对儿童青少年的所有成长阶段;面向儿童青少年成长发展中的所有问题;面向影响儿童青少年发展的自我及社会的所有因素;(2)目的:激发儿童青少年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潜能,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地发展社会功能指向--强调青少年对社会的归属及发展的共性,强调青少年对社会的积极适应,发挥青少年社会作用,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人本主义功能指向--重视青少年自身的发展、重视青少年的个别化和个性化,激发青少年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潜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服务,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地发展,促使青少年自我实现。
1924年《青少年福利法》关于社会福利制度的基础问题:1924年《青少年福利法》关于社会福利制度的基础——青少年,论文范文结: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
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首先必须不断地生长,因为只有到那时候,才会有所谓发展”;其次,必须发展,“不能成为光吃饭的婴儿,”“没有发展也就没有自由”。
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尤其是社会与学校。
当前,在广大青少年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学习《青少年权益保障法》以后,我觉得要做好这些工作主要应从四方面入手:第一、明确职责,树立服务意识。
第二、拓宽渠道,及早预防。
第三、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下面请看学习后的总结:第一、明确职责,树立服务意识。
为适应社会转型期青少年成长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青少年权益保障法》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高到“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和民族未来”的战略高度上来认识,并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轨道予以落实,以法律形式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责任。
1924年《青少年福利法》是为了加强对儿童和青少年群体的保护而特别设立的一个专门机构。
它承担着重要的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职责。
然而该法令并非一部单独的专项法令或行政性文件,而是由不同的行政法规组成,最终导致其执行过程分散,没有统一协调。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这部行政性质的法令,并没有使青少年的权益得到真正的保障。
根据《宪法》的有关规定,该法实施过程中存在两种模式,即由行政执法部门依照该法处理违反本法的案例,以及司法执法部门直接受理、审查和裁判案例。
但这样容易造成对该法的滥用。
因此需要加强立法者与执法者间的沟通。
一旦遇到危害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时,除依靠行政部门外,还应充分发挥司法部门的监督作用。
比较合理的办法是:行政执法机关负责该类犯罪的立案侦破,以此震慑犯罪;司法机关则起诉、审理和裁判该类刑事案件,达到刑罚效果。
儿童福利制度
儿童福利制度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保障儿童权益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制度。
这些制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教育制度:包括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和早期教育等,保障每个孩子的受教育权利。
2.医疗保健制度:包括免费的儿童预防接种和治疗等,确保每个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3.儿童福利津贴:政府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帮助贫困家庭或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卫生、饮食和教育等方面的支持。
4.儿童保护制度:包括兒童福利機構、兒童福利救助、少年矯治、青少年預防犯罪等制度,保护孩子免受虐待、疏离和剥削等。
总之,儿童福利制度是为了保障儿童在生活、教育、医疗、社会等各个层面的权益,确保他们健康成长,充分实现自己的潜能。
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知识点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知识点儿童社会工作的目的是激发儿童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潜能,促进儿童全面健康的发展。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分享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1、“儿童”的界定:一般而言,儿童指“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年纪比少年小的未成年人”。
我国一般把儿童年龄的上限划在11—12岁2、儿童的发展范围主要表现在:⑴生理上:特别是性达到了一定的成熟状态,已经初步具有生育能力⑵情绪方面:能够做到情绪自主,具有相对的个人认定和修正情绪的能力⑶在认知方面:能够进行完整的逻辑思维,包括自主地做决定⑷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能与同辈、与成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⑸在社会中:能拥有一定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等3、儿童观的基本内容:⑴对儿童群体的基本认识,即如何认识儿童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儿童的社会本质、儿童的社会作用等问题⑵对儿童个体的认识,即如何看待每一个儿童的本质,如何认识儿童的主动性和多样性等4、儿童观的重要意义:⑴它会决定社会对儿童的基本态度⑵是全社会一切涉及儿童事务工作的出发点⑶决定着儿童工作者职业行为的性质5、儿童期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为:儿童对公共生活准则的简单认识“随年龄增长而减少,社会性行为动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属于内心道德体会的理由随年龄增长而递增,属于客观陈述的理由却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递减;在道德行为动机方面,一般年龄越大,动机斗争越复杂。
6、儿童社会工作的概念内涵:⑴儿童社会工作是面向儿童的工作,即是一种面向所有儿童的工作⑵儿童社会工作的目的是激发儿童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潜能,促进儿童全面健康的发展⑶儿童社会工作需要运用专业手段,辅之以非专业手段,需要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结合。
7、《儿童权利宣言》主要内容:儿童应该受到关怀、爱护和了解;应该有足够的营养和医疗照顾;应该有法定的免费教育;应该有全面的康乐和游戏的权利量应该有自己的姓名和国籍;如果有伤残应该获得优先救济;应该有发展潜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权利;应该有建立友爱、和平精神的权利;无论何种种族、肤色、性别、国家、地区和社会,应该享有上述同等的权利等8、儿童社会工作的特征:⑴福利性⑵以社会性服务为主⑶专业要求高。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儿童的年龄0~14岁青少年的年龄14~30岁共青团目前规定团员的年龄为14~28岁儿童观的基本内容:一方面,是对儿童群体的基本认识,即如何认识儿童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儿童的社会本质、儿童的社会作用等问题;另一方面是对儿童个体的认识,即怎样看待每一个儿童的本质,如何认识儿童的主动性和多样性等问题。
儿童社会工作的定义:儿童社会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儿童社会工作是一种事后补救性工作,或称消极的儿童社会工作,它以处于特殊困难境的儿童为对象,多采取机构服务的方式,救助和保护那些家庭或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或者有各种问题的儿童,如孤儿、残疾儿、流浪儿、弃婴、受虐待儿童、情绪或行为偏差儿童。
广义的儿童社会工作是指面向所有儿童的社会工作,其对象是所有儿童,它既包括处于各种不同境遇的儿童,也包括儿童的所有成长阶段、儿童成长发展中的所有问题、影响儿童发展的儿童自我以及社会的所有因素。
青少年社会工作:狭义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一种事后补救性工作,或者称为消极性的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它是以全体青少年,特别是发展方向上有偏差、发展道路上有障碍的青少年为自己的工作对象,通过多种服务手段和方法,帮助青少年矫治、纠正发展方向上的偏差,清除他们在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和健康成长。
广义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指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促进青少年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所采取的一切措施。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1.以教育为主的前青少年社会工作时期2.以救济为主的混合青少年社会工作时期3.以群面服务为特征的专业青少年社会工作时期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1.思想道德品格辅导2.心理及认知辅导 3.生涯发展辅导 4.就学就业辅导 5.生活方式辅导 6.人际交往辅导7.行为偏差及犯罪青少年矫正服务8.弱势青少年保障服务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价值观:1.尊重儿童和青少年的价值和尊严.儿童和青少年在发展阶段对其是否尊重是他们最为敏感的问题,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也是把尊重放在第一位置,社会工作的立足点应视儿童和青少年为独特的个体,把他们作为活的、有发展性的主体来给于应有的尊重。
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前言为了加强儿童社会福利机构的规范化管理,维护儿童权益,促进儿童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根据民政部人教科字〔2000〕第24号文的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服务;4.管理;5.设施设备;6.其他。
本规范由民政部人事教育司归口管理,授权主要起草单位负责具体解释。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
本规范参加起草单位:浙江省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浙江省民政厅、安徽省民政厅、江苏省民政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政厅。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常宗虎、卢亦鲁、王素英、周炳泉、周大群、范桦林、张子得、李浩。
1总则1.1为加强儿童社会福利机构的规范化管理,维护儿童权益,促进儿童社会福利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规范。
1.2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各种所有制形式为孤、弃、残儿童提供养护、康复、医疗、教育、托管等服务的儿童社会福利服务机构,如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S.O.S儿童村、孤儿学校、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社区特教班等。
1.3儿童社会福利机构的宗旨是:以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维护儿童基本权益,帮助儿童适应社会,促进儿童自身发展。
1.4本规范所列举各种条款均为最低要求。
1.5儿童社会福利机构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术语2.1儿童Children14周岁及以下的人口。
2.2新生儿Neonate自出生后到4周的儿童。
2.3婴儿Infant4周到满1周岁的儿童。
2.4幼儿Toddler1周岁到满3周岁的儿童。
2.5学龄前儿童Preschoolers3周岁到入小学前(6-7周岁)的儿童。
2.6学龄期儿童Children of School Age入小学起(6-7周岁)到青春期(女12周岁,男13周岁)的儿童。
2.7青少年Adolescent女孩从12周岁开始到17-18周岁,男孩从13周岁开始到20周岁。
2.8孤儿Orphan丧失父母的儿童。
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范文一、引言现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了社会各阶层的孩子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一些特殊群体的孩子仍然面临着困境和不公平的待遇。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的发展战略,提高儿童福利保障水平,我们需要建立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以保障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儿童福利政策目标1. 保障每个孩子的基本权益。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儿童,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的家庭,都应该享有相同的基本福利待遇。
2. 实现教育公平。
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不受经济条件的限制。
3. 提供全面的医疗保障。
为每个孩子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4.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普惠型儿童保险制度,确保每个孩子在面临意外灾害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
三、儿童医疗保障政策1. 全面免费的儿童医疗服务。
为儿童提供包括疫苗接种、常见疾病治疗等在内的全面医疗保障,保障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2. 定期体检和健康管理。
每个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都应该接受定期的体检和健康管理,以及时发现和预防潜在的健康问题。
3. 建立健全的医疗联网平台。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全国范围的儿童医疗联网平台,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分配。
四、儿童教育保障政策1. 免费九年义务教育。
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并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额外的资助。
2. 提高教师待遇和培训水平。
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投入,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和专业水平。
3. 发展寄宿制学校。
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建设寄宿制学校,解决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五、儿童社会保障政策1. 建立普惠型儿童保险制度。
为每个孩子建立统一的儿童保险制度,对他们的生活和健康状况提供全面的保障。
2. 设立儿童援助基金。
建立儿童援助基金,为有特殊困难的孩子提供帮助和资助。
3. 鼓励和支持儿童志愿者活动。
鼓励青少年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
六、儿童保护政策1. 加大对儿童权益的宣传。
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2003-12-23)STANDARDS OF SOCIAL WELFARE INSTITUTION FOR SPECIAL CHILDREN(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MZ010—2001)(民发〔2001〕24号,2001年2月6日)1、总则1.1 为加强儿童社会福利机构的规范化管理,维护儿童权益,促进儿童社会福利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各种所有制形式为孤、弃、残儿童提供养护、康复、医疗、教育、托管等服务的儿童社会福利服务机构,如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S.O.S儿童村、孤儿学校、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社区特教班等。
1.3 儿童社会福利机构的宗旨是:以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维护儿童基本权益,帮助儿童适应社会,促进儿童自身发展。
1.4 本规范所列举各种条款均为最低要求。
1.5 儿童社会福利机构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术语2.1 儿童CHILDREN14周岁及以下的人口。
2.2 新生儿NEONATE自出生后到4周的儿童。
2.3 婴儿INFANT4周到满1周岁的儿童。
2.4 幼儿TODDLER1周岁到满3周岁的儿童。
2.5 学龄前儿童PRESCHOOLERS3周岁到入小学前(6-7周岁)的儿童。
2.6 学龄期儿童CHILDREN OF SCHOOL AGE入小学起(6-7周岁)到青春期(女12周岁,男13周岁)的儿童。
2.7 青少年ADOLESCENT女孩从12周岁开始到17-18周岁,男孩从13周岁开始到20周岁。
2.8 孤儿ORPHAN丧失父母的儿童。
2.9 弃婴ABANDONED BABY查找不到生父母的1周岁以内的儿童。
2.10 弃儿FOUNDLING查找不到生父母的1周岁以上的儿童。
2.11 残疾儿童DISABLED CHILDREN14周岁以下符合国家规定的残疾标准的儿童。
2.12 SOS儿童村SOS CNILDREN’S VILLAGE国际性民间慈善组织,经费来自于募捐。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复习材料第一章1.“儿童”的概念界定我们将一个处于从出生到14岁这一阶段的人界定为儿童。
将儿童的年龄界定为0-14岁主要基于下述考虑:①儿童是人生中的起始阶段;②儿童是人生中处于不成熟状态的的年龄阶段;③有利于和实际工作的接轨。
2.“青少年”的概念界定年龄界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2年墨西哥圆桌会议上,提出青年应该包括14-34岁年龄组人口。
联合国《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1995)中规定青年为15-24岁的年龄组。
同时指出,“关于青年的定义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情况有波动而不断有所改变”,而《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将青少年界定为14-30岁。
3.青少年的权利①生存的权利——生命存活的权利;生命存在所需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②受保护的权利——对青少年特殊价值的尊重;保护青少年免受歧视、剥削、酷刑、虐待或疏忽照料等;③发展的权利——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力,有权接受一切形式的教育有权享受促进其身体、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条件;④参与的权利——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有权对影响他们的一切事项发表自己的意见;4.儿童社会工作的概念儿童社会工作是指以全体儿童为工作对象,在有关儿童发展理论指引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帮助解决儿童问题、满足儿童需求、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专业服务活动。
5.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1)广义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指以全体青少年为服务对象•(2)狭义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指以发展方向上有偏差,或发展道路上有障碍的青少年为对象。
本课程: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以全体青少年为服务对象,通过了解关于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特殊规律,掌握国家有关青少年的特殊福利政策,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社会支持网络,最大限度地发掘青少年的潜力,满足其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需求,促进其健康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专业活动。
最新社会工作十类服务基本内容最新社会工作十类服务基本内容儿童社会工作,主要是指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和技巧,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保护、教育和发展等社会福利服务。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分享最新社会工作十类服务基本内容,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儿童社会工作在我国,儿童通常是指0-14岁的未成年人。
儿童社会工作,主要是指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和技巧,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保护、教育和发展等社会福利服务。
儿童社会工作,常运用于普通全日制学校(幼儿园、小学、初中)、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小学、初中)、社区儿童教育机构、社会儿童福利院、社会救助管理站等机构。
儿童社会工作,可分为宏观儿童社会工作、微观儿童社会工作,具体内容为:(一)宏观儿童社会工作1、推动有关儿童保护、教育和成长方面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2、促进儿童养育:保证儿童营养及良好的居住环境;3、促进儿童教育:推动义务教育法的落实;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宣传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家庭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水平;4、创造儿童快乐成长环境:为儿童开展好游戏和娱乐活动提供条件;5、加强儿童卫生保健:一是妇婴保健,减少婴儿死亡率;二是学校卫生工作,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其身体素质;6、增强儿童权益的保护:通过流浪儿童救助、辍学失学儿童助学、发展偏差儿童矫治、残疾儿童康复等手段,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对危害儿童健康的行为予以打击;提高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等;7、提供儿童的信息与资讯:随时了解儿童的发展需求,评估国家、社会采取的儿童福利措施,认识儿童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和意见;此外,儿童社会工作还存在于公共关系层面上,即宣传儿童权利、解释儿童福利与服务的需求。
(二)微观的儿童社会工作1、儿童教育与成长服务:帮助儿童改善不良学习习惯,指导儿童掌握正确学习方法,提高儿童学习效率;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帮助儿童养成健康心理;指导儿童与其他儿童友好相处,学会在集体中生活;教会他们面对生活的各种逆境问题;特殊儿童的教育与成长服务;2、儿童家庭教育服务:对家庭中儿童权益的保护;亲子关系和儿童教育指导服务,使父母与儿童之间、儿童与其他家庭成员愉快友好地相处;3、儿童救助服务:特困家庭的儿童生活与营养救助服务;儿童正当权益的保护和维权服务;孤儿、弃儿的寄养收养等社会救助服务;4、残障儿童康复教育服务:残障儿童身心康复服务;残障儿童教育服务;残障儿童接触和适应社会服务;5、儿童行为矫治服务:儿童学习障碍辅导服务;儿童暴力倾向矫治服务;儿童网瘾矫治服务;儿童其它不良行为矫治服务;6、儿童青春期辅导服务:儿童性别认知服务;儿童青春期困扰辅导服务等。
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有哪些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有哪些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
是一个全方面服务社会的公益性质工作。
那么,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分享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有哪些的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有哪些篇1(一)儿童及青少年社会工作。
儿童及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指把儿童及青少年作为工作和服务对象,根据其成长和发展的规律,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理论、方法和技巧,最大限度地发掘儿童及青少年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专业活动。
主要内容包括:对一般儿童提供教育、卫生保健、营养、托儿、康乐等方面的服务,对特殊儿童如残障儿童、问题儿童及特殊身世(孤儿、弃儿、受虐)的儿童提供救助、教育、医疗及机构照料、家庭补助、寄养和收养等方面的服务;对青少年提供辅导,使其了解和认识生理与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平衡心理发展的基本技能,提高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协助青少年开展良性的自我探索,促进个体创造力、思考判断力的全面提高。
(二)老年人社会工作。
老年人社会工作是指运用老年学的相关知识,以老年人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帮助老年人,特别是处境困难的老年人,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老年人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专业服务。
主要内容包括:为老年人提供与身心健康相关的治疗、康复、预防、生活照料、家务助理、出行协助、信息服务、事务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帮助老年人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如帮助寻找老年伴侣,完善老年人的家庭和照顾人支持体系,促进老年人与社会相融合等。
(三)妇女社会工作。
妇女社会工作是指把妇女群体作为服务对象,站在社会性别视角,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帮助妇女解决在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和家庭生活中遭遇到的群体性或个体性问题而开展的社会服务性工作。
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妇女个体或群体解决困难、谋取发展、挖掘潜能和提升能力;关注妇女的发展,解决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婚姻家庭等各种领域中的权益和发展问题;倡导和促进性别平等和公正的机制建设,为妇女争取更多的权利和更多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