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陶瓷的个性化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人性化设计理念在日用陶瓷产品设计中的运用人性化设计是指在设计和制造产品时,考虑到人类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使产品符合人类的需求和习惯。
在日用陶瓷产品设计中,人性化设计理念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陶瓷产品的需求和期望。
首先,人性化设计可以提高产品的使用效率和舒适性。
在瓷器设计中,考虑到使用者习惯和身体特点,可以将陶瓷制品加入符合人体力学的设计要素,如适合人手的握把和圆滑的圆角设计等。
同时,瓷器的质量和质感也受到关注,如反射光线、口感、感官等。
这些细节的设计可以使用户使用体验更加舒适,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满意度。
其次,人性化设计可以提高产品的可操作性和易维护性。
在陶瓷的设计中,设计师可以考虑到用户使用陶瓷时所需的功能和需求。
例如,陶瓷餐具的设计牢固、不易滑动等,这样使用者可以方便地将食物放置在里面,一旦用户留下的食物残留就可以很容易的清洗干净,维护方便。
再次,人性化设计可以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在陶瓷制品的制作中,使用绿色环保的原材料,采用良好工艺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设计师也应该注重陶瓷产品的耐用性和稳定性,所有设计都需要考虑到使用者的健康和安全。
最后,人性化设计可以提高产品的审美价值。
在日用陶瓷产品设计中,除了考虑到使用者的需求和技术要求之外,还应该考虑到其美学价值,以提高其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设计师可以运用色彩、纹理、造型等设计元素,巧妙地打造出各种各样美观的日用陶瓷产品。
通过运用人性化设计理念提高产品的使用效率、易用性、安全性、审美价值等多方面,日用陶瓷产品可以更好地符合人们的需求和期望,使得使用者获得更好的使用和感受体验。
日用陶瓷造型设计的文化价值中国陶瓷自诞生伊始,便在造型、图案纹样及色彩上都映射了当时当地的审美风格及制作工艺。
出土的原始社会陶器,拥有底深、腹大、口小等显著特点,在器物表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自然题材纹样,体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也代表着当时认知水平和文化水平对陶瓷设计的影响。
标签:陶瓷;造型;设计;价值日用陶瓷中较为常见的器型,包括碗、壶、杯、瓶、盘等等,它们产生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并且经过不断的更新迭代,流传至今。
上世纪70年代,“青花梧桐”系列日用陶瓷产品曾经繁盛一时。
它因其满传统韵味和现代审美相结合的特征,获得了1979年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
同时也得到了国际的认可,捷克布尔法、波兰波兹南、法国莱比锡等三枚金质奖章相继获得。
1、中华文化与日用陶瓷造型设计的交互作用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是开放性的而非封闭性的,是动态发展的而非静态不变的。
它包括了华夏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自身文化与思想发展的结果;在发展过程中,更是和世界各地的外来文化元素交互作用,吸纳了外来文化元素的精华,不断发展和丰富了本民族文化,方才构成了一个系统庞大、有旺盛生命力、充沛发展动能的传统文化体系。
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民族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元素取材广泛、内涵丰富、形态多变。
它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尊严,代表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日用陶瓷产业发展到现代,已经不单单是靠历史积淀和已有声誉就能在市场上立足了。
越来越多的国外日用陶瓷制造商,注重产品的设计与产品的品质,有些甚至还会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日用陶瓷的设计。
这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而国内市场也日渐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的特征。
市场上的日用陶瓷产品越来越参差不齐,而陶瓷企业若想在这场激烈的争夺战中获胜,就不得不从企业立足的基础上去思考产品品质与品牌塑造的关系。
2、国外日用陶瓷设计中的文化传承纵观国外日用陶瓷知名品牌,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成果对塑造品牌的美誉度、传播度都非常重要。
以下是几个陶瓷产品设计案例:
花瓶设计:一款由两个不同形状的瓷块组成的花瓶,一个是正方形的底座,另一个是类似于倒置的三角形的花瓶身。
底座与花瓶身的结合处有一个弧形切口,使得花瓶身可以轻松地安置在底座上,并且保持稳定。
整个花瓶以白色为主调,采用线条简洁的设计风格,营造出简洁美观的现代感。
餐具设计:一套适用于日常用餐的陶瓷餐具,包括餐盘、碗、杯子等。
整套餐具采用以自然为主题的设计理念,将陶瓷餐具与自然元素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自然、简约的美感。
餐盘、碗等餐具的边缘都以波浪形线条设计,让餐具更具有质感和设计感。
饰品设计:一个由多个陶瓷圆片组成的挂饰。
每个陶瓷圆片都有一个不同的图案和色彩,圆片间用细绳串起来,形成一个自由悬挂的形状。
整个挂饰充满了艺术感和创意感,可以用于家居装饰或个人饰品。
茶具设计:一个由茶壶和杯子组成的陶瓷茶具,茶壶和杯子均采用不规则的造型设计,不规则的边缘和表面纹路营造出自然、随意的美感。
茶壶和杯子的外表都采用浅色系调,内部则采用深色系调,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反差,让茶具更加有质感和艺术感。
这些陶瓷产品设计案例中,都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对于形状、色彩、质感等方面的把控和创意发挥,展示了陶瓷产品的多样性和创意性。
日用陶瓷的仿生化设计研究*万勐杰(景德镇学院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江西景德镇333400)摘要我国作为一个瓷器大国,有着极为悠久的陶瓷历史文化,早在唐朝时期瓷器就已经远销欧洲㊁非洲㊂在现代日用陶瓷产品优化设计中,仿生化设计是一种常用的艺术设计手段,其主要包括了形态仿生㊁功能仿生㊁色彩仿生以及肌理仿生等内容,仿生化设计在日用陶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用户的陶瓷功能使用需求,还可以增添陶瓷产品的多样化艺术自然美感,提升用户的审美体验水平㊂笔者将进一步对日用陶瓷的仿生化设计展开分析与探讨,旨在为同行业者提供科学参考意见㊂关键词日用陶瓷仿生化设计艺术美感中图分类号:T Q174.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72(2023)10-0098-03在社会发展新时期,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不再局限于物质温饱,而是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需求㊂陶瓷生产企业要想设计出功能与美观兼备的日用陶瓷产品,就必须充分发挥出仿生化设计方法的作用,结合市场受众用户的消费需求特点与实际材质情况,合理展开日用陶瓷的仿生化设计,这样能够确保日用陶瓷产品形态符合现代民众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念,有效满足他们在心理情感上的传达需求㊂与普通日用陶瓷产品设计相比较,仿生设计下的陶瓷产品具有更为独特新颖的造型特征,能够同时满足受众用户在物质与精神文化上的体验要求㊂1日用陶瓷的仿生化设计特征体现1.1仿生设计的表现形式多样性在日用陶瓷产品的仿生化设计过程中,其表现形式通常分为了两种,一种是具象表现形式,一种是抽象表现形式㊂具象表现形式指的是参考物象的具体形态进行模仿设计,能够充分展现出具体事物的本质属性,赋予日用陶瓷产品造型良好的写实性,会让受众用户感到熟悉,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1]㊂在具象表现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综合采用到提炼㊁加工以及组织等创作手法,将具象形态特征融入应用至日用陶瓷产品的造型形态设计打造中㊂从仿生设计概念来看,具象设计在日用陶瓷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能够一定程度还原自然形态的特征和个性,但并非是完完全全的照搬模拟,而是需要做到对具体事物造型的科学概括与升级改造,这样才能够设计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日用陶瓷产品㊂具象仿生设计能够给市场消费者用户提供华丽细致的视觉感官体验,有效唤起他们对生态万物的心理感受㊂像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法兰瓷日用陶瓷产品就是采用了具象仿生设计,设计人员会进行对各种动物㊁植物形态造型与色彩的仿生设计,生动再现出那些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美丽自然细节㊂仿生设计的抽象化表现形式指的是从自然形态中的具象对象中有效提取出相对独立的本质属性㊂日用陶瓷产品仿生设计的抽象化表现形式,是针对具象的生态物象而言的,其还是要一定程度依赖于具象的 形 ,只不过不是简单的设计表达具象外观造型,而是需要通过显示更为深层次活动的 意象 ,这种 意象往往能够有效发映出设计人员的艺术设计风格理念与思想意境,让设计产品变得更加与众不同㊂仿生设计的抽象化表现需要借助暗喻的艺术设计手法,将人们所熟知的生物属性反映到日用陶瓷产品设计中,促使受众用户在使用和认知产品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感知性,并从中有效获取到情感与精神上的满足体验㊂1.2仿生设计的寓意象征性日用陶瓷产品的仿生化设计实践中,设计人员常常会运用到象征艺术设计手法,以自然生活中的某种具体事物或者人的图形,标记为具有一种特定的意义㊂中国本土日用陶瓷产品的仿生设计审美语言,除了有着自然亲和的明显特征,还蕴含着浓郁的文化象征意㊃89㊃陶瓷C e r a m i c s(陶瓷研究)2023年10月*作者简介:万勐杰(1992-),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陶瓷产品设计㊂味,主要体现在以下2点:(1)吉祥寓意象征意味㊂在我国传统日用陶瓷产品仿生化设计中,设计人员具体仿生的对象不是随意而为的,而是由某种特定文化象征含义进行有力支撑的,设计人员会采用到各种具有一定吉祥寓意象征意味的仿生对象,以此来表达让你们对于美好幸福生活㊁优秀人格品质的憧憬与追求㊂比如,动物中的羊与"祥"字谐音,蕴含了吉祥如意的祝福寓意,鹿与与 禄 字谐音,蕴含着福禄的美好祝福寓意㊂植物中的梅㊁兰㊁竹㊁菊则是象征着君子之风,它们象征着坚贞㊁典雅等高尚品质㊂通过将这些具有吉祥寓意象征意味的具体物象仿生设计到日用陶瓷产品中,能够给人以视觉上与思想上的双重体验享受㊂(2)宗教寓意象征意味㊂我国陶瓷艺术从出现那天起就与宗教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带有宗教文化意味的图腾常常被运用在古代陶瓷器物的装饰设计上,此时的仿生设计便会携带着关于宗教信仰的文化意蕴[2]㊂比如,原始社会中彩陶中对鱼的仿生设计,就是源自于人们对自然生殖崇拜相关,因为在古人看来鱼多子多产㊂因此,自然界中的鱼便成为了宗教生殖崇拜中的重要象征㊂又比如,在佛教文化体系中的莲花㊁忍冬都具有特殊的宗教象征文化寓意㊂莲花在佛教中是圣洁㊁清净的象征,因而佛国净土的圣贤者都是以莲花为坐或站,而佛教的忍冬则是象征着轮回永生㊁灵魂不灭㊂1.3仿生设计的情感沟通性我国地域辽阔㊁民族多样,所处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会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从而演变产生不一样的生活习俗㊁思想意识以及文化艺术等内容㊂这种差异化特点会决定着人们对日用陶瓷产品仿生设计语意理解的不同㊂现代日用陶瓷产品的仿生化设计不单单只是为了能够满足人们的功能使用需求,还会成为取悦受众用户的一种情感沟通的重要媒介㊂设计人员通过展开对日用陶瓷产品的形态仿生设计㊁色彩设计㊁肌理设计㊁意象设计等,能够充分表达出该产品的艺术文化设计创意与理念,并促使日用陶瓷产品与人的心理㊁生理等方面要素相适应,促使受众用户能够在使用日用陶瓷产品中获取到自身需求的情感体验㊂日用陶瓷产品的仿生化设计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受众用户产生欢愉感,设计人员在日用陶瓷仿生设计中需要注重创造出人性的乐趣和情感的渴望,促使消费者用户在购买使用陶瓷时能够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情感共鸣,从中获取到足够的乐趣和情感体验,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出仿生设计在日用陶瓷产品创新设计中的价值㊂2日用陶瓷的仿生化设计主要内容2.1形态仿生设计在仿生化设计实践中,形态仿生是一种广泛应用的仿生设计方式,其主要是根据生活中常见生物或者事物的外在形态,通过采用科学提炼㊁简化等设计手段,将其合理融入应用在现代日用陶瓷产品创新设计中㊂比如,由日本知名公司M I Y AMA仿生设计出来的睡莲陶瓷酱油味壶碟,其就是借用了自然生态环境中的水莲外在形态特征,科学有效地将酱油壶造型设计为一朵含苞待放的水莲,而酱油壶下面的碟子就像是水面上的层层涟漪,这种形态仿生设计方式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日用陶瓷产品的独特新颖性,吸引到市场上更多潜在消费者用户㊂从视觉感知来看,形态仿生设计的造型通常是以曲面构成,曲面造型的日用陶瓷产品设计能够给消费者用户留下自然温和㊁柔软动感的印象[3]㊂设计人员通过在日用陶瓷产品设计中模拟生物形态的特征,促使日用陶瓷产品不同曲面之间形成良好的自然衔接过渡,这样能够表现出更为丰富的情感,有时可以给人传递出含蓄圆润的感觉,有时则可以让人感到一丝紧张与不安㊂2.2功能仿生设计在日用陶瓷产品仿生化设计实践中,功能仿生指的是将生物的具体功能转化成为实际产品的使用功能,促使产品的功能能够与其造型形态保持一致性㊂设计人员要想确保日用陶瓷产品能够满足市场目标消费群体用户的需求,就需要在功能仿生设计过程中寻求合适的仿生对象,以此来有效解决功能与形态需要相统一的问题㊂功能仿生设计更多是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研发应用,比如科研人员基于萤火虫发光原理成功研发出冷光技术㊂生物功能在日用陶瓷产品设计中的仿生设计应用,更多是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出现㊂比如,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利用生物粗糙肌理有效增加日用陶瓷产品的摩擦力,防止在使用陶瓷用品过程中容易出现打滑而摔坏问题㊂亦或者是通过利用自然界花瓣开合的不同形态,去有效控制陶瓷灯具用品的光照亮度大小㊂实用功能是作为日用陶瓷产品造型共同所具有的特征,其功能是基于产品各个部分结构合理组㊃99㊃(陶瓷研究)2023年10月陶瓷C e r a m i c s合而成,不同部分会有着不同的分工任务[4]㊂因此,日用陶瓷产品的仿生造型设计势必会受到实用功能的限制,设计人员需要科学遵循"有限变异原则"的变化,造型变化不能完全脱离产品的实用目的内容,必须始终围绕着使用变化而进行调整变形设计㊂2.3色彩仿生设计在日用陶瓷设计中,色彩仿生指的是通过利用自然生态环境中的色彩进行陶瓷产品仿生设计,这样能够起到美化产品㊁给人心理暗示的作用㊂比如,在生活中人们一看到绿色就能够联想到生意盎然的春天,一看到白色就容易联想到银装素裹的冬天,一看到橙黄色就会联想到硕果累累的秋天㊂不同颜色会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在日用陶瓷仿生设计中采用色彩仿生设计,赋予产品深层次的文化含义㊂如采用色彩仿生设计的陶瓷灯具用品 秋露 ,该产品的设计灵感源自于著名唐诗‘咏露珠“, 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 ,该陶瓷灯具有效还原了诗中露水滴落秋夜荷塘的场景,设计人员选择使用椭圆形去科学概括灯托,在色彩上则是采用了与生活中荷叶一样的青绿色为主打色,荷叶上的露珠则是选用了白色进行代替㊂偏冷色系的绿色能够让人们在家居生活中感受到来自于荷塘夜景下的一丝清凉与静谧㊂2.4肌理仿生设计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们选择购买日用陶瓷产品时,不仅仅会考虑到其实用功能性,还会追求产品的艺术美感㊂在日用陶瓷产品设计中有效采用肌理仿生设计,将自然物表面的肌理融入到产品设计中,能够满足目标消费者用户的审美或者功能体验需求㊂肌理仿生在日用陶瓷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有效起到良好的防滑作用,避免用户在日常使用该产品时容易出现打滑掉落产品的现象,一方面则可以提升产品的独特美观性,让陶瓷产品变得更加生动有趣[5]㊂如陶瓷茶壶 供春壶 ,该陶瓷用品的设计就科学应用了肌理仿生设计方式,主要是以生活中的银杏树的树瘤作为肌理仿生对象,设计人员通过利用刀具在陶瓷壶上刻画出类似于树瘤上的肌理细节变化,这样加工制作出来的陶瓷茶壶能够给人传递出一种生动有趣㊁质朴可爱的感觉㊂2.5意象仿生设计在日用陶瓷产品设计实践中,设计人员要正确认识到意象仿生是义与 象 的统一,设计人员要想将某种 意义 通过意象仿生设计有效传达出来,就必须基于生物的具体 形象 特征进行实现,这样最终设计出来的陶瓷产品会有着抽象的特点,需要充分发挥出设计人员的创意想象力和思考解读能力㊂与普通日用陶瓷产品相比较,意象仿生设计下的日用陶瓷产品会更加的耐人寻味,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㊂如意象仿生设计的日用茶具产品,该产品的创意设计灵感源自于自然漂浮于水面上的荷叶,设计人员通过利用逆向思维设计方法,有效改变了传统茶盘托具需要进行下凹挖洞的形式实现蓄水的方式,而是通过将茶盘的壶承和杯托转换设计成凸于水面的形式,同时将其意象仿生设计成类似于荷叶的黄绿色调圆片造型㊂这样打破常规的设计,能够让受众用户在稍作联想后即可意会到设计人员想要表达的艺术创作理念和文化内涵㊂3结语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日用陶瓷产品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各种实用功能,还可以起到让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让人们得到心理情感㊁精神文化上的体验追求㊂因而,在现代日用陶瓷产品创意设计中,设计人员要及时转变自身的设计工作理念,注重充分发挥出仿生设计的价值,一方面要提升陶瓷产品的使用功能水平,一方面则需要提高产品的艺术性,有效丰富发展日用陶瓷 形式服从功能 的功能主义美学㊂设计人员要正确认识到日用陶瓷的仿生设计都是为人所设计和使用的,仿生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效唤起更多人对自然生态的关爱和呵护,并给市场受众用户带来更多的艺术审美体验和心理感受㊂参考文献[1]黄拯.仿生设计在日用陶瓷设计中的应用[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1,55(10):38-39.[2]刘健,刘海英.仿生设计理念在日用陶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明日风尚,2017,23:31+30.[3]熊晨.现代日用陶瓷设计中仿生设计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7,30(11):178-180.[4]夏鑫蕊,唐飞.浅析形态仿生设计在日用陶瓷产品中的运用[J].艺术品鉴,2015(9):221-224.[5]贺子琪.现代陶瓷设计的仿生造型形态应用[J].西部皮革,2021,43(10):24-25.㊃001㊃陶瓷C e r a m i c s(陶瓷研究)2023年10月。
浅析日用陶瓷的个性化设计
【摘要】在经济繁荣的信息化时代,人们开始提出“生活环境个性化”的口号,个性化的陶瓷产品设计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本文通过对日用陶瓷个性化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从日用陶瓷的造型、装饰以及这两者的相互关系三方面深入研究其个性化设计的途径。
【关键词】日用陶瓷;个性化;设计
随着现代生产方式的变化,我国的日用陶瓷生产由手工业小作坊逐步发展为机械化、自动化、流水线的批量化生产方式。
这些大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给现代生活带来极大丰富的同时,也产生了众多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的陶瓷用品。
因而,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期待有个性化的日用陶瓷品的出现。
一、日用陶瓷造型的个性化设计
陶瓷艺术形式主要是通过造型和装饰表现,并运用材料和技术来转化实现的。
日用陶瓷的造型设计受到两大客观因素的制约,一类是功用形式即体量和配套方面的制约,另一类是受材料工艺的限制。
特定的材料,是构成日用陶瓷设计最根本的物质基础,材料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造型风格和样式。
如:紫砂泥可塑性好,干燥收缩率小,而瓷质材料具有质轻、坚硬、半透明等优点,但其制约因素为可塑性弱、易变形等,因此设计师首先要在日用陶瓷满足人们实用需要的前提下,熟练掌握工艺技术,创造新的陶瓷
材质,采取相应的加工方法,使得日用陶瓷造型彰显其个性化的魅力。
美国设计师皮特·塞恩格尔设计了一套组合式的茶具,这套茶具配有一个大浅盘和四只杯子。
茶具的造型采用注浆成型,最大限度的挖掘陶瓷材料的塑性潜力,使茶具既具使用功能又有塑造的特征。
杯与壶的搭配设计采用近似于抽屉的组合方式,很好的解决了功用形式的制约,同时在现代生活中有效的节省了茶具的摆放空间。
另一件个性化设计的典型案例是由德国设计师玛特欧·佐恩·霍思庭设计的名为“幻想曲”的壶,壶的各部位比例打破常规,尤其是设计师大胆突破材质限制,勇敢地向易于变形的大跨度把手挑战。
最终不仅巧妙地借助于壶把底部的一个小支点,成功解决了成型和烧成的问题,同时更令人们震撼的是壶把所形成的虚空间近似于壶体大小,设计带给人们一种视觉上的新异和惊奇。
也许这把充满个性的壶在使用功能方面还不是最合适,但是设计师的大胆创新和向传统挑战的勇气却可以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二、日用陶瓷装饰的个性化设计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对日用陶瓷的消费需求已由简单的满足实用功能逐渐上升到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个性化的产品日益受到欢迎,个性化设计理念已促使日用陶瓷造型趋向系统化、情趣化。
1.个性化色彩装饰设计。
日用陶瓷的装饰手法五花八门,如贴花纸、颜色釉、色泥、刻划、手绘等,个性化的设计装饰不仅局限
于纹样,还有色釉、肌理和工艺制作留下的痕迹。
目前,日用陶瓷的色彩装饰已被提高到很高的层次,正如色彩学家伊顿所说:“色彩就是生命,因为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在我们看来就象死的一般。
”可见色彩已同人们现代生活、文化、心理、审美意识、民俗习俗等紧密相连,人们不断深入系统地研究色彩美学、色彩心理学、色彩生理学、设计出众多既体现时代精神又适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产品,日用陶瓷也不例外。
如2005年景德镇陶瓷博览会上有一件名为“五彩快乐盘”的日用浅盘,设计师采用满布局装饰,运用点、线、面的组合,在盘的视觉中心处通过大面积的黄、绿色和紫、红颜色的搭配产生冷暖和面积的对比,同时在盘的边缘处进行点缀呼应,使得此盘的整体视觉效果清新、明快,极具独特的艺术魅力。
2.个性化装饰部位设计。
陶瓷装饰有三个主要特征,即审美性、从属性和被限制性,三者紧密相连又有区别。
装饰“部位”指的是造型的某个部分,在陶瓷器皿上进行装饰首先要设计好装饰面的具体位置。
同时,作为被装饰主体的陶瓷造型和结构,对装饰效果也会提出特殊要求,这就是装饰中的从属性与被限性的体现。
装饰部位作为装饰形式之一,要与恰当的装饰内容结合起来才能传达美的感受。
通常而言,没有审美价值的内容不能辅助装饰好的装饰部位,而有了审美价值的装饰内容也要精心选择装饰部位并结合好装饰
技法、材质来统一规划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当然,陶瓷的装饰部位往往不是唯一的,有多个部位都能装饰。
因此,根据陶瓷造型形
体的变化,选择恰到好处的装饰部位可以使得造型锦上添花,甚至弥补其造型的不足之处。
如英国豪恩西公司出品的名为“卷云”的咖啡具,壶体造型为椭圆形,扁而宽大的把手和塑造为天鹅的盖纽为整体增添了一丝情趣,壶与杯身的表面都做了弦刻划处理,创造出一种潮水般的感觉。
色彩上以浅蓝色调的坚细釉面为背景,上面点缀着或大或小如卷云般的暖色块,并且跟随装饰部位的不同而变化,整体传达出一种幽雅、闲适的情调。
再如意大利设计师阿尔托·幸比克的设计作品“用黑色纹饰装饰的陶瓷茶具系列”,此套茶具的造型与装饰极具个性,壶体使用最不常见的三角形造型,装饰更是打破了传统的装饰部位“固有思维”,用黑色纹饰通体分布,而壶盖和把手却都为纯白色,相配套的糖盒亦是如此,黑白的配色既大胆又强烈,个性感十足。
其造型和外观颠覆了惯常的茶具设计,更象是一套精美又独具特色的艺术品。
3.个性化装饰题材设计。
日用陶瓷的个性化装饰内容往往打破常规的装饰题材,突破固有思维的限制,同时,把装饰题材、装饰技法及造型等协调综合运用,带给使用者不一样的视觉装饰效果。
如使用夸张的手法绘制装饰图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或者采用幽默诙谐的方式来变形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表达出一定的思想和内涵,这些都会让人记忆深刻。
另一种设计方法是将常用的题材和不常用的题材结合在一起,
创造出新奇的、充满个性的装饰画面。
笔者曾见过一套造型优美、曲线流畅的咖啡具,除了对比强烈的色彩装饰、装饰形状的精心设计以外,设计师创造性的把善于表达人感情的手与叶枝条曲线结合到了一起,好似一枝枝的藤条上开出了一朵朵快乐的“手之花”,其个性之美让人印象深刻。
三、个性化设计中造型和装饰的关系
在陶瓷领域里,造型和装饰互相结合,协调统一。
一般而言,造型决定着陶瓷器形的基本形态,而装饰则起着强化整体形式美感的作用,或是在一定条件下,以造型为载体,依托造型表现装饰本身的意蕴。
日用陶瓷的个性化设计中造型与装饰的风格应协调一致,装饰的目的主要是美化和丰富造型,而成功的造型是有生命力的,辅助恰当的装饰可以加强造型的意蕴。
因而,造型和装饰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在两者的关系中,造型是首要的,是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所以在设计中要先一步完成,而装饰是从属的,要根据造型的不同部位,形体起伏变化,各部位的相互关系来考虑整体效果统一设计,以达到相得益彰的理想效果,如我们常看见不规则形态的器物上装饰着不对称的纹样,或是一套器物整体色调统一,但具体每个器具的造型和纹饰都略有区别,体现了统一与变化的完美结合。
四、结束语
从当前市场上不断出现的个性化日用陶瓷产品中可以看出,设
计者正从日用陶瓷的造型、装饰等方面深入探索其个性化的创新元素。
陶瓷这个神秘的大宝藏,还有着很大的空间等待探索者去深入挖掘,想要获得成功的设计者需要不断更新设计理念,不断探索功能和形式,研究各民族、各地方的艺术特色,结合消费者使用习惯和欣赏习惯,才能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感的个性化陶瓷产品。
【参考文献】
[1]李正安.陶瓷设计[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2002.
[2]杨永善.陶瓷造型艺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