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20个成语
- 格式:pptx
- 大小:50.05 KB
- 文档页数:7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出自论语中的成语一:1、言必有中:中:正对上。
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2、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3、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4、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
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5、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出处:《论语。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
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8、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
形容生活阔绰。
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0、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11、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12、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
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4、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论语》中的30个经典成语(见贤思齐、三思⽽⾏等等)学⽽不厌、名正⾔顺、见贤思齐、成⼈之美……这些成语都是来⾃《论语》。
孔⼦与其弟⼦在论道讲学中留下了⼤量的经典⾔论,包括教育、为政、修养、处事等⽅⾯。
你知道这些成语出⾃哪句话吗?1.教育⽅⾯孔⼦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创了私⼈讲学之风,建⽴了我国乃⾄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
孔⼦的教育思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教育理念,其教学模式仍⽣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关于教育⽅⾯的成语也⼀直在我们的语⾔中津津乐道。
如:【有教⽆类】[出处]⼦⽈:“有教⽆类。
”(《卫灵公》)<释义>不论什么⼈都给以教育。
【诲⼈不倦】[出处]⼦⽈:“诲⼈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释义>教别⼈时耐⼼、不厌倦。
【学⽽不厌】[出处]⼦⽈:“默⽽识之,学⽽不厌,诲⼈不倦,何有于我哉?”(《述⽽》)<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
形容勤奋好学。
【不耻下问】[出处]⼦⽈:“敏⽽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也。
”(《公冶长》)<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或职位⽐⾃⼰低的⼈请教是丢脸的事。
【温故知新】[出处]⼦⽈:“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闻⼀知⼗】[出处]“回也闻⼀以知⼗,赐也闻⼀以知⼆。
”(《公冶长》)<释义>听到⼀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
多⽤来形容聪明⽽善于推理。
【举⼀反三】[出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释义>原指教⼈认识四⽅形的东西,举出⼀个⾓就能类推另外三个⾓。
后⽐喻从⼀件事类推⽽知道许多事情。
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2.为政⽅⾯孔⼦根据政治的需要,提倡道德政治,即“为政以德”的主张。
他认为⽤道德来治理国家政事是极其重要的。
如:【名正⾔顺】[出处]“名不正则⾔不顺。
”(《⼦路》)<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
1不亦乐乎:①不也是很快乐;②表示程度过甚,达到难以应付的地步;③表示情况令人满意;④表示十分高兴。
2犯上作乱:①触犯上级,闹乱子;②指叛逆活动;③历代剥削阶级把人民的反抗、起义诬蔑为“犯上作乱”。
3节用爱人: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4食无求饱:吃饭不要求饱足。
5居无求安:指不去一心追求安适舒服的居所。
6 安贫乐道:安于清贫,乐于实践自己所信奉的思想。
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7巧言令色:原指铺张修饰没有实际内容的语言或文章,后多指虚假而动听的话。
8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
9慎终追远: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远代的祖先。
10温良恭俭让:形容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11言而有信:说出来的话算数,有信用。
12从心所欲:①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②代指人的年龄,七十岁。
13而立之年:指人开始成熟。
14见义勇为:见到了正义的事情就要勇敢地去做。
15 举直措枉:起用正直贤良,罢黜奸佞。
16 犬马之养:比喻供养父母。
17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指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18三十而立:三十岁自立于世,开始成熟。
19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多含贬义。
20 温故知新:温习已学过知识有获得新的体会。
也比喻回顾历史,认识现在。
21 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22 异端邪说:不符合正统思想的、被认为有严重危害的思想、言论。
23 周而不比:关系亲密但不相互勾结。
24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这个可以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
表示绝不容忍。
25 哀而不伤:①感情适度,悲哀而不过度伤心;②形容诗歌、音乐等含优雅哀调,却又感情适度而不过分、具有中和之美26 不咎既往: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备。
27 尽善尽美:形容事物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
28 了如指掌:对情况清楚得就像指点掌上的东西给人看一样。
比喻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
29 杞宋无征:杞国、宋国没有证据可以证明。
《论语》中语句演化为成语
1、见贤思齐[ jiàn xián sīqí]
出自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2、举一反三[ jǔyīfǎn sān ]
出自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反:类推。
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3、道听途说[ dào tīng túshuō]
出自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
道、途:路。
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
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4、诲人不倦[ huìrén bùjuàn ]
出自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诲:教导。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5、温故知新[ wēn gùzhīxīn ]
出自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温:温习;故: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复习以往学习过的知识。
《论语》中的成语
1、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3、一言以蔽之。
4、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5、见义勇为: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6、是可忍,孰不可忍。
7、尽善尽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
8、当仁不让于师。
9、道不同,不相为谋: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
10、道听途说:道、途:路。
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说的话。
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11、恶衣恶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2、箪食瓢饮:一箪食,一瓢饮。
形容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1. 哀而不伤【解释】: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比而不周【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解释】: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博文约礼【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8.不耻下问【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解释】: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解释】:舍:放弃。
不放弃白天和黑夜。
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不亦乐乎【解释】: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解释】: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论语中的成语1、(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2、(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
(出处)《论语・子路》:“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3、(成人之美)舍弃别人的好事。
(原文)《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人。
”4、(斗筲之器)比喻气量狭窄的人。
(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5、(言必有中)中:正对上。
所指一骂人就能够说道至点子上。
(原文)《论语・一流》:“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6、(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7、(当仁不让)碰到必须搞的事就积极主动回去搞,不辞让。
(原文)《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8、(有教无类)类:类别。
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9、(无可无不可)则表示怎样筹办都行,没一定的主见。
(原文)《论语・微子》:“我则相冲于是,就是无可无不可。
”10、(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
形容生活阔绰。
(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1、(逝者如斯)用来形容光阴例如流水一去不返。
(原文)《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息。
’”12、(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13、(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高的或职位比自己高的人求教为不负责任。
(原文)《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4、(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15、(匹夫不容预演)虽就是平民也不容胁迫他退出主张。
(原文)《论语。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丑也,匹夫不容预演也。
”16、(饱食终日)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
《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导语:关于《论语》中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0个成语故事,欢迎阅读,谢谢!1.暴虎凭河《论语.述而》暴虎凭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赤手空拳与猛虎相搏斗,泅手渡河,死了也毫不悔悟,我不能和这种胡作非为有勇无谋的人同进同出。
2.举一反三《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用一个四角形作譬喻,列举一个角而不能推想其余三个角的人,我是没有兴趣再教导他了。
)3.巧言令色《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口头上说些甜言蜜语奉承谄媚的话,是缺乏德性修养的人。
4.过勿惮改《论语.学而》贤者勇于认错勇于改进,并时时警惕自己不再犯同样的过错。
5.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言他三十岁的时候,不论在精神或物质上都能独立自主,且合乎礼节的要求。
)6.温故知新《论语.为政》追溯过去并研讨当时的情状,作为发掘将来新思想、新方式的基石。
7.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立志成为伟大人物,应避免自己变成像器皿一般只有单一用途的人。
8.周而不比《论语.为政》与人交际应酬,应该一视同仁公正无私,不偏袒一方或结成党派树立敌人。
9.见义勇为《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被利益所诱感或为保护自己而畏缩不前是没有勇气的人。
)10.既往不咎《论语.八佾》对于己经成为过去的事,不要再苦苦追究、或说些悔不当初的话。
11.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遇到困惑难解的事情,恭敬地请教比自己年轻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并不是不件可耻的事。
12.闻一知十《论语.公冶长》回也闻一以知十。
(形容颜回十分地聪慧,有推演事理的能力。
)13.文质彬彬《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后天修养的文彩与天生朴素的本质,两相调和适当的人,才是名符其实的君子。
)14.先难后获《论语.雍也》有仁德的人凡事总比别人先尝苦头,而对于应得的利益从不斤斤计较,这便是仁者的风度。
《论语》中的成语一、《学而》篇成语(16个)1.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2 .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
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注】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 . 犯上作乱——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注】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注】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人。
”5 .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则:就;加:加以。
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
【注】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宋·朱熹《集注》:“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
”6 .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
【注】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注】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 知过必改——认识到自己错了就一定要改。
【注】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9.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
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
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注】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 .过化存神——过:经过;存:保存,具有。
圣人所到之处,人民无不被感化,而永远受其精神影响。
【注】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本文是关于出自论语中的成语,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1、言必有中:中:正对上。
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2、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3、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4、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
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5、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出处:《论语。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
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8、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
形容生活阔绰。
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0、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11、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12、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
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论语》,一部不朽之作,影响了两千年来的中华文明。
书中的许多警句格言,广为流传;仅仅出自《论语》的成语就有115个之多!今天这篇文章值得收藏!1.哀而不伤【解释】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比而不周【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解释】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博文约礼【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8.不耻下问【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解释】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解释】舍:放弃。
不放弃白天和黑夜。
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图片11.不亦乐乎【解释】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出自《论语》的115个成语典故1.哀而不伤【解释】: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不耻下问【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不得其死【解释】: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5.不舍昼夜【解释】:舍:放弃。
不放弃白天和黑夜。
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不亦乐乎【解释】: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7.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解释】: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出自】:《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8.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9.屏气凝神【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10.比而不周【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1.博施济众【解释】: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论语》中的成语《学而篇第一》1【犯上作乱】——犯:干犯。
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原句:“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原句:“巧言令色,鲜矣仁!”3【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原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4【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
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原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5【入孝出悌】——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
原句:“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6【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
原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原句:“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8【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原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9【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
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
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原句:“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
原句:“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11【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原句:“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12【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
好了还求更好。
原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13【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
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
原句:“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为政篇第二》14【众星拱北】——拱:环绕,拱卫;北:指北极星。
出自《论语》的成语(115个)《论语》,一部不朽之作,影响了两千年来的中华文明。
书中的许多警句格言,被广为流传;而你可知道,出自《论语》的成语竟有115个之多!A1、哀而不伤【解释】: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B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比而不周【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解释】: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博文约礼【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8、不耻下问1【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解释】: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解释】:舍:放弃。
不放弃白天和黑夜。
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中的成语论语中的成语汇总论语中的成语11、【有教无类】[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2、【诲人不倦】[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
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
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3、【学而不厌】[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
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4、【不耻下问】[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5、【温故知新】[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闻一知十】[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学而不厌、名正言顺、见贤思齐、杀身成仁、成人之美……这些成语都是来自《论语》。
孔子与其弟子在论道讲学中留下了大量经典言论,你知道这些成语出自哪句话吗?1.有教无类【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2.诲人不倦【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3.学而不厌【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释义】学习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
4.不耻下问【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5.温故知新【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6.闻一知十【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公冶长》)【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
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7.举一反三【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
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8.名正言顺【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
”(《子路》)【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
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9.祸起萧墙【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季氏》)【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10.分崩离析【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季氏》)【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11.待价而沽【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
比喻怀才待用。
12欲速不达【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