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 戏曲人物教案2
- 格式:docx
- 大小:21.80 KB
- 文档页数:4
第2课戏曲人物一、教学目的1.了解传统戏曲艺术,掌握用水墨表现戏曲人物的方法。
2.欣赏、总结戏曲人物的服饰、动作、道具等相关造型及色彩的特点。
向水墨戏曲人物表现名家学习他们的表现方法,尝试用简练的墨色效果进行表现。
3.体会戏曲艺术的魅力和用水墨画来表现戏曲艺术的快乐,增进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为“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倡导在结合戏曲艺术人物造型、水墨戏曲人物美术作品欣赏的基础上加以展开。
戏曲是一项中华民族古老且流传广泛的艺术活动,其人物造型、服饰、化妆及道具等,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审美趣味。
采用水墨这一传统绘画方式来表现戏曲人物,我国的艺术家曾作出过广泛探索,形成了丰富而各具特色的艺术精品,可以启迪学生的水墨表现和个性创作。
为此,我们要善于用好戏曲艺术、水墨表现戏曲人物作这两大课程资源,通过课前收集戏曲人物图文资源和课堂的典型图片导引等办法,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从而强化其对人类社会及文化的体验,培养其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抓住戏曲人物的艺术造型特点,并采用水墨方式加以童趣表现,这是本课关键学习点。
为此,我们要善于选取典型图片引导学生以角色体验等方式感受戏曲人物的神态、动作。
在创作上,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戏曲人物的典型动作,并把其服饰、眼神、脸谱等加以夸张表现。
水墨画的表现上,不仅要借助教师的局部示范获得创作所需基本表现技能的支持,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其多样个性的表现方式,从而使之获得稚拙、天真、自由的水墨造型表现信心与热情。
2.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戏曲人物的动作、神态。
难点:对具体的戏曲人物造型特征的捕捉、把握及个性化的表现。
三、教学课时 1课时四、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戏曲人物图片及其相关故事等资料;水墨画的相关工具。
(教师)课件、各种戏曲人物造型图片、水墨画工具。
教学过程1.欣赏水墨微动画,趣味人课。
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2014年新编)《第10课戏曲人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2014年新编)》第10课《戏曲人物》是一节绘画课程。
本节课通过学习戏曲人物的特点、绘制技巧以及表现手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戏曲人物画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也有实践操作的指导,适合六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善于观察、想象和创造,渴望在绘画实践中展示自己的才华。
但部分学生对戏曲人物画的认识较浅,绘画技巧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戏曲人物的特点,掌握戏曲人物画的绘制技巧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戏曲人物特点的理解与把握,绘制技巧的掌握。
2.教学难点:戏曲人物的神态、动作和服饰的绘制,以及画面氛围的营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实践。
2.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范画演示、教学课件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戏曲片段,引导学生感受戏曲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介绍戏曲人物的特点,分析戏曲人物画的绘制技巧和表现手法。
3.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戏曲人物的神态、动作和服饰,进行绘画实践。
4.展示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5.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提高审美素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戏曲人物的特点和绘制技巧。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戏曲人物特点:形象、服饰、神态、动作等。
人美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第10课戏曲人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0课戏曲人物》是人美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国戏曲艺术,通过欣赏和分析戏曲人物的形象、服饰、表情等特点,使学生对中国戏曲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戏曲人物图片,以及相关的文字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戏曲人物。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于生活中的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但是,对于戏曲艺术这一领域,他们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了解戏曲艺术。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戏曲人物的服饰、表情等方面有一定的好奇心,可以抓住这一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戏曲艺术的基本知识,学会欣赏戏曲人物,能够绘画出戏曲人物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美术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戏曲艺术的基本知识,学会欣赏戏曲人物,能够绘画出戏曲人物的形象。
2.难点:把握戏曲人物的服饰、表情等特点,准确表现戏曲人物的形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欣赏、讨论、实践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戏曲人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提供戏曲人物范画,供学生临摹和实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戏曲表演视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戏曲艺术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欣赏与讨论:展示戏曲人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戏曲人物的服饰、表情等特点,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3.知识讲解:介绍戏曲艺术的基本知识,讲解戏曲人物的造型、表情等方面的要求。
4.实践环节:提供戏曲人物范画,引导学生进行临摹和实践,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出富有个性的戏曲人物作品。
人美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第10课戏曲人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0课戏曲人物》是人美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戏曲人物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审美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戏曲人物的定义、分类、特点以及绘画方法等。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戏曲人物的服饰、表情、动作等特征,并能运用线条、色彩等手段进行表现。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戏曲人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乐于接受新知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对戏曲人物的细节表现和绘画技巧掌握有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戏曲人物的定义、分类、特点,掌握戏曲人物的绘画方法,能够独立创作出具有个性的戏曲人物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戏曲人物的特征和绘画方法。
2.难点:戏曲人物表情、动作的表现和绘画技巧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示范教学法:教师现场示范戏曲人物的绘画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绘画技巧。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合作,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PPT、戏曲人物图片、绘画材料等。
2.学生准备:绘画材料、笔记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戏曲人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戏曲人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戏曲人物的定义、分类、特点,让学生对戏曲人物有更深入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戏曲人物的绘画过程,讲解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幅戏曲人物作品。
人美版六年级下册美术《10、戏曲人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0、戏曲人物》是人美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戏曲人物的造型特点、表情神态、服饰道具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欣赏并分析戏曲人物的美学特征,动手绘制出具有个性的戏曲人物作品。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戏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戏曲人物的造型、表情、服饰等方面的认识尚不深入。
学生对美术课程充满兴趣,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但创作戏曲人物作品时可能存在表现力不足、构图不合理等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戏曲人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设计和绘画能力,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欣赏的良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戏曲人物造型、表情、服饰等特征的把握。
2.创新设计,将戏曲人物与现代元素相结合。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经典戏曲人物作品,分析其美学特征。
2.示范法:教师示范绘画戏曲人物的过程,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创作心得,互相学习。
4.评价法: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共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戏曲人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如彩笔、水粉、素描纸等)。
3.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经典戏曲人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戏曲人物的造型、表情、服饰等特点。
教师简要介绍戏曲文化,激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戏曲人物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戏曲人物的表演形式。
同时,教师分析视频中戏曲人物的美学特征,如造型、表情、服饰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戏曲人物的看法和创新设计思路。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建议和鼓励。
4.巩固(10分钟)教师示范绘画戏曲人物的过程,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自己的戏曲人物作品。
5.拓展(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
戏曲人物一、教学目标1.通过收集资料和欣赏戏曲表演等活动,了解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及戏曲人物的表演特征。
2.运用水墨画的基本技法表现学生喜爱的戏曲人物。
3.通过欣赏和表现戏曲人物,让学生感受戏曲的魅力,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重点、难点重点:尝试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戏曲人物的动作、神态。
难点:对戏曲人物神情、动作的主要特征的把握与稚拙、天真地加以表现。
三、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戏曲人物图片、戏曲人物有关故事等资料;准备水墨画的相应工具。
(教师)课件、各种戏曲人物造型图片,水墨画工具。
四、教学过程(一)、欣赏越剧红楼梦乐曲进场。
刚才大家听到的这一段是普通的歌曲吗?(不是)那是什么?(戏曲,红楼梦选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戏曲,可能同学们包括像老师一代人都很少接触,其实啊,戏曲是一门底蕴非常深厚的艺术,那么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接触一下戏曲,好吗?(二)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好,首先许老师想看大家的课前预习情况,考考你?1、我国的戏曲种类繁多,你知道有哪些剧种吗?a、京剧:中国的国粹,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b、越剧:浙江,上海,江苏c、豫剧:河南一带d、黄梅戏:发源于安徽,非常具有乡土气息。
e、粤剧:广东一代f、川剧:流行于四川一带,g、皮影戏2、你知道中国的戏曲有哪些角色吗?(生、旦、净、丑)3、我国最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有谁?(梅兰芳)(三)、欣赏戏曲表演片段。
好,说了这么多,接下来我们来近距离地接触一下戏曲吧!我们来看一个戏曲表演片段。
(播放视频)1、你觉得戏曲中的人物造型怎样,和我们现代人有什么不同?(脸部,眼神,头饰、服饰)2、他们的动作怎样?(具有舞蹈性,夸张,具有节奏感)(四)作品欣赏1、欣赏艺术作品中的戏曲人物。
(提示:关良的《武松打虎》笔润意劲,用夸张、变形的水墨造型抓住戏曲人物的动作和神态,体会水墨语言的大胆运用)2、欣赏儿童水墨画作品与戏曲人物图片比较,分析如何用水墨表现戏曲人物的神态、动作等主要特征,体会夸张、变形的艺术作用。
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2014年新编)《第10课戏曲人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戏曲人物》是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的第10课,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基本知识,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戏曲人物的特点,学会用绘画表现戏曲人物的形象和神态。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戏曲的基本知识、戏曲人物的形象特点、绘画表现方法等。
此外,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资料,便于学生欣赏和参考。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戏曲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局限于电视、电影等媒体的表现,对戏曲的内涵和特点认识不够深入。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绘画的基本技巧,具备一定的绘画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戏曲人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基本知识,认识戏曲人物的形象特点,学会用绘画表现戏曲人物的形象和神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讨论、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欣赏能力和绘画技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基本知识,认识戏曲人物的形象特点,学会用绘画表现戏曲人物的形象和神态。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戏曲人物的特点,运用绘画技巧表现戏曲人物的生动形象和神态。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戏曲的基本知识和戏曲人物的特点。
2.示范法:教师示范绘画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3.欣赏法:学生欣赏优秀戏曲人物绘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绘画经验。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0课戏曲人物》2.图片资料:优秀戏曲人物绘画作品、戏曲表演视频等。
3.绘画材料:水墨、毛笔、画纸等。
4.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戏曲的基本知识,引发学生对戏曲人物的兴趣。
小学美术人美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戏曲人物》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小学美术人美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戏曲人物》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 运用中国水墨画的技法表现戏曲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热爱乡土文化的情感,达到传承本土艺术特色的目的。
2新设计为了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我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媒体为依托,采用情景模拟、实践操作,人物范画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主动参与、体验、讨论、交流的活动中,学生既学习运用水墨形式表现戏曲人物的方法,又加深对“泸州河”戏曲文化的感知。
3学情分析六年级下册的孩子正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此时的他们兴趣广泛,充满幻想,随着阅历的丰富,他们对传统艺术文化也产生出极大的兴趣。
同时,通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水墨画用墨、用笔的基本技能和技法。
通过这样一节承前启后的课,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水墨技法创造性的表现戏曲人物。
4重点难点学生对笔墨的运用,浓淡干湿的技巧掌握还不够熟练。
那怎么运用笔墨表现戏曲人物的服饰、动作、神态就成为本课的重点,如何让戏曲人物动作神态天真的呈现就成为本课的难点。
5教学过程5.1第一学时5.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学设计水墨戏曲人物一、川剧导入,了解“泸州河”。
1.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请看——这时一种根植于咱们巴渝文化,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其绝活有魔幻变脸(课件图片2张)、吐火神功(课件图片)、惊险滚灯(课件图片)等,这种戏曲的名字叫——(稍停) 大家一起说!对,就是——川剧。
川剧是中国地方戏剧的一块瑰宝,你们知道川剧的前身是什么?。
第10课戏曲人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戏曲艺术的基本知识,掌握戏曲人物的表现手法,能够创作一幅戏曲人物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绘画技能。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尊重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戏曲艺术的基本知识:戏曲的起源、发展、流派、表演形式等。
2. 戏曲人物的表现手法: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特点,以及脸谱、服饰、动作等元素的表现。
3. 戏曲人物创作: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幅具有戏曲特色的人物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戏曲人物的表现手法,包括脸谱、服饰、动作等。
2. 难点:如何将戏曲人物的特色融入到绘画作品中,使作品具有艺术性和创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戏曲面具、服饰、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戏曲表演视频,激发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
2. 简介戏曲艺术:介绍戏曲的起源、发展、流派、表演形式等基本知识。
3. 分析戏曲人物:引导学生欣赏戏曲面具、服饰、动作等元素,分析其特点和表现手法。
4. 示范与讲解:教师示范绘画戏曲人物,并讲解绘画技巧和注意事项。
5. 学生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幅戏曲人物作品。
6. 评价与展示: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展示优秀作品。
六、板书设计1. 戏曲艺术的基本知识:起源、发展、流派、表演形式等。
2. 戏曲人物的表现手法: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特点,脸谱、服饰、动作等元素的表现。
3. 戏曲人物创作: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幅具有戏曲特色的人物作品。
七、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创作一幅戏曲人物作品,要求表现出戏曲人物的特色,具有艺术性和创意。
2. 作业要求:纸张大小、绘画材料不限,作品需标注姓名、班级、学号。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戏曲人物的表现手法,能否独立创作一幅具有戏曲特色的人物作品。
教案标题:第10课戏曲人物(教案)人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戏曲艺术的基本知识,认识戏曲人物的造型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戏曲人物的动态和表情。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戏曲艺术的基本知识,如京剧、越剧、黄梅戏等。
2. 戏曲人物的造型特点,如脸谱、服饰、道具等。
3. 戏曲人物的动态和表情,如唱、念、做、打等。
4. 美术表现手法,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三、教学重点:1. 戏曲人物的造型特点,如脸谱、服饰、道具等。
2. 戏曲人物的动态和表情,如唱、念、做、打等。
四、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美术表现手法,如线条、色彩、构图等,表现戏曲人物的动态和表情。
2.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戏曲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戏曲人物的造型特点。
2. 示范法:示范如何运用美术表现手法,如线条、色彩、构图等,表现戏曲人物的动态和表情。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创作自己的戏曲人物作品。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分享他们的创作心得和体会。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示范作品、评价标准等。
2. 学生准备:画纸、画笔、颜料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戏曲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戏曲艺术的兴趣。
2. 讲授:讲解中国戏曲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戏曲人物的造型特点,如脸谱、服饰、道具等。
3. 示范:示范如何运用美术表现手法,如线条、色彩、构图等,表现戏曲人物的动态和表情。
4. 实践:让学生动手实践,创作自己的戏曲人物作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5. 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选出优秀作品进行表扬。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戏曲艺术的重要性和美术表现手法的作用。
六年级美术《戏曲人物》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戏曲人物的基本特征,欣赏不同地方戏曲的服饰、道具和表演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方法创作戏曲人物形象。
3. 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戏曲人物的服饰特点2. 戏曲道具的种类和作用3. 戏曲表演的基本技巧4. 绘画和手工制作方法5. 创作戏曲人物形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戏曲人物的基本特征,学会绘画和手工制作方法。
难点:创作出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戏曲人物形象。
四、教学准备1. 收集戏曲人物的图片、视频资料。
2. 准备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材料、工具。
3. 安排合适的表演场地和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戏曲人物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戏曲人物的服饰、道具和表演特点。
2. 讲解:讲解戏曲人物的服饰特点、道具的种类和作用,以及戏曲表演的基本技巧。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和手工制作,创作戏曲人物形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评价他人的作品,互相交流创作心得。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戏曲人物的特点和创作方法。
6. 拓展:鼓励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戏曲文化,欣赏不同地方的戏曲表演,提高审美情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技能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戏曲人物特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对戏曲文化的认知和热爱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总结。
2. 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看是否适合学生实际情况。
3.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戏曲表演,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戏曲人物的特点。
2. 邀请戏曲表演艺术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戏曲文化。
3. 举办戏曲人物绘画和手工制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九、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总结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收获。
第10课戏曲人物(教案)人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戏曲人物的基本知识,包括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绘画技能。
3. 通过学习戏曲人物,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戏曲人物的基本知识: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特点。
2. 戏曲人物的绘画技巧:如何描绘戏曲人物的表情、动作和服饰。
3. 戏曲人物的作品欣赏:欣赏一些经典的戏曲人物画作,分析其艺术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戏曲人物的基本知识和绘画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描绘戏曲人物的表情、动作和服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绘画工具等。
2. 学具:绘画纸、铅笔、彩色铅笔、水彩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戏曲视频,引起学生对戏曲人物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戏曲人物的基本知识,包括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特点。
3. 绘画技巧讲解:讲解如何描绘戏曲人物的表情、动作和服饰。
4. 作品欣赏:欣赏一些经典的戏曲人物画作,分析其艺术特点。
5.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戏曲人物的绘画练习。
6.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
六、板书设计1. 戏曲人物的基本知识: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特点。
2. 戏曲人物的绘画技巧:如何描绘戏曲人物的表情、动作和服饰。
3. 戏曲人物的作品欣赏:欣赏一些经典的戏曲人物画作,分析其艺术特点。
七、作业设计1. 绘制一幅戏曲人物画作,要求准确描绘其表情、动作和服饰。
2. 写一篇关于戏曲人物的文章,包括其基本知识和艺术特点。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学生的绘画作品和文章,评估学生对戏曲人物的理解和绘画技能的掌握程度。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绘画技能。
戏曲人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戏曲元素及表演特点。
2.能够分辨不同戏曲人物的造型、服饰和性格特点。
3.通过描绘、构思创意等方式创作戏曲人物形象。
二、教学方法1.形象化教学法:通过影音资料、图片等媒介让学生更加深入、真实地感受戏曲人物的形象与表演特点。
2.讨论式教学法:通过班级大讨论、分组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活动教学法:通过个人或小组创作、尝试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1. 戏曲元素的介绍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元素特点,例如:•音乐:皮鼓、锣、小唢呐等乐器•服饰:衣帽、鞋袜、领巾、腰带、披巾等道具•脸谱:花脸、青衣、红头、黑面等•表演特点:唱、念、做、打的表演方式可以在课上播放相关的音、像材料,让学生充分感受戏曲表演。
2. 戏曲人物形象的介绍让学生观看各个不同类型的戏曲片段,并对比分析不同人物的造型、服饰、性格特点等,例如:•《红楼梦》:林黛玉、贾宝玉等•《西游记》: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等•《京剧》:荀慧生、梅兰芳等让学生对不同戏曲人物形象有一个初步认识,并为之后创作打下基础。
3. 创作戏曲人物形象让学生自主或分组进行创作,可以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性格与形象:通过人物的性格特点构思相应的形象(如勇士、公主等)。
•服饰创意:让学生设计符合人物形象特点的服饰。
•编写人物介绍:让学生编写人物形象简介,包括姓名、性格、形象、生平等。
可以利用班级展示进行展示和评选,让学生在创作中展现个性和创意。
四、教学成果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基本元素和表演特点,学习到如何创作出独具特色和个性化的戏曲人物形象。
同时,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意能力也会得到提高,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