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辽宁省灯塔市第二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 背影(第2课时)》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77.50 KB
- 文档页数:5
7、背影7、背影教学课型新授课课时数:两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能力目标: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难点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课前准备学生: 1.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
2.预习课文,要求能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播放《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板书课题〗二、解题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
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奔丧差使狼藉簌簌妥贴踌躇迂蹒跚箸拭琐屑晶莹3、朗读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
6段齐读。
四、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2、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五、布置作业积累字词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论讨讲解【讨论】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分析〗(理解记叙的要素)【讨论】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
7 背影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理解关键的语句,表达特殊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净化自身,净化灵魂。
重点透过文章细致的人物描写,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情。
难点品味朴实无华的语言,体会深情无限的意蕴。
朗读法、启发式教学、合作探究法。
朱自清的画像。
2课时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躯,当然也就会有背影。
在朱自清的眼中,他父亲的背影是那样的可亲,那样的难忘。
朱自清(1898—1948年),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五四”初即创作新诗。
后来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转向散文写作,并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纪实性散文,写于1925年。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从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这话道出了本文的写作缘由、描写重点和写作特点等,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钥匙。
1.听课文录音,学生思考:本文写了件什么事?表现了父子间怎样的感情?(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课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件让“我”终生难忘的事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挚的思念。
2.自读课文,画出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分小组交流、朗读这些语句,说明其使你感动的原因。
1.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四次。
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其中对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的描写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
2.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怎样细致的描写刻画?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突出了黑色,这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一词写出走路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的样子,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父亲爬月台:动作描写“攀”、“缩”、“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