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琵琶曲《十面埋伏》-花城粤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教学目标
1.学习并了解琵琶乐器的由来和基本演奏方法;
2.听、演奏并了解琵琶曲目《十面埋伏》;
3.学会通过声音表达曲目的情感和氛围。
教学准备
1.花城粤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材;
2.琵琶乐器;
3.曲目《十面埋伏》。
教学过程
1. 介绍琵琶乐器
教师简单介绍琵琶乐器的由来、历史和基本演奏方法,引导学生对琵琶有一定的了解。
2. 听琵琶曲目《十面埋伏》
教师播放琵琶曲目《十面埋伏》,让学生仔细聆听。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曲目的音乐元素和情感表达。
3. 学习琵琶曲目《十面埋伏》
教师根据教材指导,通过演奏和模仿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十面埋伏》的演奏方法和技巧。
同时,注重对曲目的情感和氛围进行描述和分析。
4. 合奏和表演曲目
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学生成群合奏曲目《十面埋伏》,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和改进,并让学生尽可能表现出曲目的情感和氛围。
5. 总结
教师对本堂课的教学成果进行总结,提醒学生继续练习和加强对琵琶乐器和曲目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琵琶乐器和曲目《十面埋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通过声音表达出曲目的情感和氛围。
反思本次教学,还需注重学生个别差异,提供更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音乐水平。
琵琶独奏十面埋伏教案教案标题:琵琶独奏《十面埋伏》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琵琶独奏曲目《十面埋伏》的背景和特点。
2. 学习琵琶演奏技巧,包括指法、音色控制和表演技巧。
3.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音乐合作和团队意识。
教学内容:1. 曲目介绍:《十面埋伏》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曲调悲壮、富有战争气息,是描写古代战争场面的音乐作品。
2. 指法练习:通过指法练习,学生能够掌握琵琶演奏中的基本技巧,如滑音、颤音、连音等。
3. 音色控制: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琵琶的不同音色表现,如明亮、柔和、激昂等,以准确地表达曲目的情感。
4. 曲目演奏:学生在掌握基本技巧和音色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十面埋伏》的演奏,注重表现曲目的战争气氛和情感。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十面埋伏》的录音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曲目的好奇心。
2. 曲目介绍:简要介绍《十面埋伏》的背景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曲目的历史和音乐风格。
3. 指法练习:教授琵琶的基本指法,包括按弦、滑音、颤音等,通过练习巩固学生的技巧。
4. 音色控制:通过示范和练习,教导学生如何通过指法、力度和演奏技巧来控制琵琶的音色。
5. 曲目演奏:分组让学生进行琵琶独奏演练,指导学生在演奏中表达曲目的情感和战争气氛。
6. 合奏练习: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合,进行琵琶独奏的合奏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意识。
7. 表演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十面埋伏》的表演展示,让他们展示所学的技巧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指法练习中的技巧掌握情况,是否能够准确地按照要求演奏琵琶。
2. 听评学生在曲目演奏和合奏练习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对学生的表演展示进行评估,包括演奏技巧、音色控制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学生可以尝试根据《十面埋伏》的曲调和氛围,进行自己的创作,展示个人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十面埋伏》音乐教案设计中艺术表现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音乐表现力的概念艺术表现力是指音乐家或演奏者所具有的表现和表达音乐情感、思想的能力。
它是对音乐的表达,是音乐家表达音乐情感、思想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的方法1.建立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必须先建立对音乐的感性认识。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演奏、乐曲解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感悟音乐的表现力。
2.强化学生的音乐技巧在音乐表现中,出色的技巧能够更好的展示音乐情感和想法。
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技巧,提高学生的技巧水平。
通过丰富多彩的练习和磨练,不断积累经验,让技巧更加娴熟,更好地表达音乐情感。
3.加强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素养是音乐人必备的素质之一。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学习音乐理论知识,了解音乐文化背景和历史演变,增强音乐素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现音乐作品。
4.多维度的表现艺术除了音乐技巧和音乐素养之外,艺术表现力还需要综合其它因素,如舞台表现、身体语言、音乐情感表达。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熟练掌握表现技巧,增强表演信心,帮助学生更好地展现艺术表现力。
5.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在表现音乐方面有更多的创意和想法。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鉴赏,让学生深入了解音乐,感悟音乐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案例分析《十面埋伏》是一首大家熟知的民间歌曲,具有较强的音乐表现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1.建立对歌曲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情景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和内涵,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强化学生的音乐技巧教师可以通过练习音高、节奏和演唱技巧等方面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唱歌的技巧。
3.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歌曲的历史背景、文化流传等多维度的知识,帮助学生增强音乐素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歌曲的音乐表现力。
浅析琵琶古曲《十面埋伏》一、历史渊源秦王朝灭亡之后,以项羽和刘邦为代表的两大军事集团,为了争夺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进行了殊死搏斗,并于公元前202年在垓下(今安徽省境内)进行了一场决战。
汉军刘邦运用“十面埋伏”之阵法围攻以项羽为代表的楚军,项羽兵力孤弱、迎战不利。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歌声传入楚营,营内军心涣散,士兵纷纷投向汉军。
项羽收集残部,星夜突围,麾下壮士只有八百余人。
天明,刘邦发现项羽已逃,令五千兵骑追,至乌江边,展开最后搏斗,项羽遍体鳞伤,寡不敌众拔剑自刎,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并建立了继秦王朝之后的又一封建社会——西汉王朝。
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就是人们根据这一历史故事创作的著名乐曲。
乐曲以小标题的形势如列营、吹打、点将、排阵、埋伏、小战、大战等,对全曲的故事情节起到了一种指向性的作用。
全曲气势宏大,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把千军万马、杀声震天的悲壮古战争场面描绘的有声有色、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使人如身临其境,并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
二、演奏技巧中国古代音乐常以“口传心授”的形式来传播音乐,由此产生出众多的流派,而各个流派在技巧上均有所不同。
仅《十面埋伏》就分为浦东、崇明、汪派等四个版本。
以汪派为例,全曲共分为九个部分:1.列营全曲从模拟鼓声的`手法开始,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乐曲采用“半拂轮”的技巧,由慢及快,连续不断,立刻把人带到了空旷的原野和安营扎寨的战争前奏中,其节奏自由,力度最强。
在演奏时,右手要放松,把力量全放下来、沉下去,这样才能呈现出战争场面的气势,使人一下子紧张起来,屏住呼吸,将人带入一幅壮丽的古战争场面。
2.吹打这是一段气息悠长而又稳健庄重的旋律。
它模仿了古代军帐中的军乐器筚篥、胡笳的音色,坚定而又威严,鲜明的刻画了纪律严明的汉军浩浩荡荡、由远及近、阔步前进的形象。
琵琶曲《十面埋伏》分析琵琶曲《十面埋伏》是我国重要的古代音乐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灿烂文化艺术宝库中琵琶曲作品的杰出代表。
作为曲调激昂澎湃的琵琶武曲,它所描写的是公元前202年秦末楚汉相争中垓下决战的战争场景,在这场战争中刘邦运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将项羽的楚军逼上绝境。
《十面埋伏》是以刘邦带领的汉军作为歌颂对象,充分展现了汉军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壮的气魄以及奋勇杀敌的宏大场面,主要从战前准备、争斗过程和战争结束三个层面表现垓下之战宏伟激昂的场面。
一、琵琶曲《十面埋伏》所表现的历史背景公元前202年,刘邦的汉军与项羽的楚军共同逐鹿中原,在楚汉相争的最后阶段,刘邦汉军占到了绝对的优势,而项羽楚军则困在垓下一隅。
刘邦部下的将领韩信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穷途末路的楚军与汉军展开了最后的激烈厮杀。
琵琶曲《十面埋伏》就是根据这一段历史情景谱写的,主要反映垓下之战的全部过程,充分展现了垓下之战的宏大场面与激烈悲怆的厮杀场景。
在秦朝末年,即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各地群众揭竿而起,纷纷想要推翻秦朝统治,发展到后来,形成了以刘邦、项羽为领导的两个最强大实力的军队力量,为了争夺天下,两军多年征战。
到公元前202年,刘邦以绝对的战略优势将项羽的楚军困在垓下,军师张良运用“四面楚歌”的方式,使楚军听到家乡的歌曲,从而瓦解了楚军的军心,使楚军军事力量涣散殆尽。
项羽听到楚歌以为楚地尽失,上演了霸王别姬的一幕,项羽知道大势已去,便突出垓下,结果在汉军的追杀过程中自刎于乌江。
琵琶曲《十面埋伏》主要通过慷慨悲壮的曲调再现那段惊心动魄的战争历史,将项羽与刘邦的决战故事进行记录并保存流传下来。
二、琵琶曲《十面埋伏》曲式结构分析(一)引子以及战前准备阶段《十面埋伏》琵琶曲的引子主要是指曲子的前面四段,主要内容有“列营”“擂鼓”“掌号”和“放炮”。
这四部分曲调内容在弹奏过程中主要采用“轮拂”的弹奏技法,通过反复地渐进地轮拂弹奏将旌旗密布、士兵排列、鼓角争鸣的壮阔古战场场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琵琶曲《十面埋伏》教案公开课琵琶《十面埋伏》教案授课对象:高职二年级学一、教学内容:二、《十面埋伏》一至八段三、课时:四、三个学时、五、教材分析:1、教材指导思想:《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曲目,是十级琵琶考级中的必选曲目,因此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教学内容选择的理由:让学生能够从演奏中进一步了解武曲的特点和武曲的演奏技巧。
六、教学内容:1、帮助学生对乐曲进行音乐处理。
2、对乐曲中的技术难点进行讲解及纠正。
七、教学目标:加强学生对武曲的驾驭能力,从中掌握武曲打仗时描写战场效果所运用的一系列技巧,更好的完善左右手技巧。
八、教学重点:着重解决乐曲演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难点。
九、教学形式和方法:1、采用一对一小课授课形式。
2、教师示范和学生练习的方法。
十、教学过程:1、乐曲和作者介绍:(1)乐曲介绍:这首乐曲是林石城先生根据沈浩初传谱整理的。
是一首著名的传统大型的琵琶武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
是琵琶武曲的顶峰之作,属于武曲代表性的作品,结构很完整,用音乐叙述的手法完美的表现了名闻古今的楚汉之战。
3、(2)乐曲作者:林石城先生,著名的琵琶演奏家。
继承了浦东派琵琶演奏技巧。
主要著作有《琵琶演奏法》,《琵琶曲谱》、《琵琶教学法》等。
4、演奏及示范部分:(1)学生分别演奏一至八段,解决乐曲中的技术难点解。
(2)第一段列营是全曲序引,表现了出征前的金鼓战号齐鸣,众人呐喊的激励场面。
音乐是由散渐快,调式的复合型及其交替转换,更使音乐增加了不稳定性,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开头,慢起渐快,要表现出宽广而威武地。
轮指的速度要稳,不要忽快忽慢,要有颗粒性。
(3)第二段擂鼓,这段模仿战场的鼓声和战鼓的节奏,也是由慢渐快。
(4)第三段掌号、第四段放炮、这两段是模仿战场效果的。
(5)第五段吹打开门,这一段是长轮,要表现出严肃的、有生气的。
轮指要打开,要有颗粒状,注意乐曲的曲意要表现的准确些。
(6)第六段点将,用连接不断的长轮手法和“遮、弹、抹、弹”组合指法,表现将士威武的气派,这段技法要多加练习,加强熟练性,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乐曲的曲意。
琵琶曲《十面埋伏》-花城粤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十面埋伏》的起源和背景。
2.能够感受琵琶演奏家所传达的情感。
3.能够模仿琵琶演奏手势运用手做出简单的琵琶演奏动作。
教学准备
•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录音。
•展示琵琶图片或实物。
•几张图片或视频,介绍关于《十面埋伏》背景的信息。
教学步骤
步骤一:引入
1.首先,展示琵琶图片或实物,让学生了解琵琶。
2.播放《十面埋伏》的录音,让学生听一遍。
3.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能从这首曲子中感受到什么情感?
步骤二:学习琵琶演奏手势
1.给学生展示琵琶演奏家的演奏视频或图片,让他们观察手势。
2.老师演示琵琶演奏动作,引导学生跟随老师模仿,尝试做出简单的琵琶演奏动作。
步骤三:了解《十面埋伏》的起源和背景。
1.展示几张关于《十面埋伏》的图片或视频,讲解关于它的起源和背景。
2.向学生介绍琵琶曲的基本结构,包括引子、主题和尾声。
步骤四:感受琵琶曲《十面埋伏》
1.再次播放《十面埋伏》的录音,让学生仔细听。
2.引导学生记住琵琶曲的主题。
3.让学生运用手做出琵琶演奏动作,跟随琵琶曲的旋律进行演奏。
4.让学生感受琵琶曲所传达的情感。
教学总结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琵琶、学习琵琶演奏手势、感受琵琶曲的情感,并了解《十面埋伏》的起源和背景。
运用手做出简单的琵琶演奏动作,能够模仿琵琶演奏家所传达的情感。
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好和传达情感的重要性。
⾼中⾳乐欣赏《⼗⾯埋伏》教案⽹络环境下⾃主学习⾼中⾳乐欣赏《⼗⾯埋伏》教案⼀、教学要求本课以学⽣⾃学为主,活动设计为⼀周,课堂教学⼀课时。
1 教学⽬的:①通过学⽣⾃主性的⽹络艺术欣赏,了解琵琶曲《⼗⾯埋伏》历史背景及艺术价值,提⾼学⽣对民族⾳乐⽂化的审美、鉴赏能⼒,拓宽学⽣视野。
②培养学⽣⾃主学习的能⼒、动⼿能⼒、解决分析问题能⼒和利⽤⽹络收集、整理信息的能⼒,调动学⽣学习积极性。
③探索⽹络教学模式,变单纯的课件制作与使⽤为利⽤多媒体技术和⽹络资源的教学设计。
2 教学重点:感受《⼗⾯埋伏》的艺术魅⼒,了解琵琶演奏技巧。
3 教学难点:如何开展⾃主探究的⽹络学习4 教学⽅法:实践法、⾃主讨论⼆、教学过程(⼀)课前⾃主学习任务提前⼀周布置学习任务:1 琵琶发展史:秦代-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明清-现代琵琶的改⾰。
2 琵琶的演奏技巧3古诗词中对琵琶的描写:①唐⽩居易的《琵琶⾏》②唐李峤《琵琶》4《⼗⾯埋伏》描述的历史事件5通读《史记》中的《项⽻本记》6了解故事《霸王别姬》、成语“四⾯楚歌”7了解琵琶曲《霸王卸甲》8初步欣赏《⼗⾯埋伏》,了解《⼗⾯埋伏》各部分的内容将学⽣分成三组,利⽤⽹络资源,分别完成任务,并将整理后的信息上传到校园⽹,学⽣进⾏交流。
⼀组:完成琵琶发展史、演奏技巧。
⼆组:古诗中对琵琶的描述、史实资料的查找。
三组:完成曲⽬《⼗⾯埋伏》的分段整理并配上⽂字说明。
(⼆)课前准备课前在校园⽹上发布学⽣整理的资料。
教学设备:⽹络教室、投影、相关软件。
教师:启动服务器、教师机,电⼦课件、话筒、电⼦投影、媒体播放器,登陆校园⽹、互联⽹。
学⽣:启动学⽣机、⽿脉,登陆校园⽹、互联⽹。
(三)课堂教学1、情景导⼊(5分钟)许多同学都⾮常喜欢《霸王别姬》这⾸歌曲,它与今天欣赏的琵琶曲《⼗⾯埋伏》,描述的是相同的历史事件——公元前202年的“垓下之战”。
课前,我们通过查询资料对琵琶这⼀乐器有了初步认识,尤其读了⽩居易的《琵琶⾏》中关于琵琶演奏的精彩描述,今天我们通过欣赏琵琶曲《⼗⾯埋伏》,进⼀步了解、认识琵琶。
《十面埋伏》
一、教学内容:
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在聆听《十面埋伏》,感受乐曲描绘的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以及古乐曲的独特魅力。
2、过程与方法
在体验中欣赏作品,探究速度、力度、节奏等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过程与方法
(1)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产生年代、创作背景,以及琵琶的音色特点、演奏技巧。
(2)能够运用音乐要素中的速度、力度、节奏等分析音乐作品。
三、教学重点:
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大略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
四、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音乐要素中的速度、力度、节奏等分析音乐作品。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钢琴、鼓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二)初次聆听乐曲谈谈感受。
1、乐曲的情绪及想表达的内容。
2、介绍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产生年代、创作背景。
3、了解琵琶的音色特点、演奏技巧。
(H)分段分析《十面埋伏》。
1>第一部分:战前准备。
2、第二部分:决战情景。
3、第三部分:战争结束。
(四)再次完整聆听《十面埋伏》。
(五)拓展:
1、介绍琵琶文曲与武曲代表作。
2、欣赏琵琶文曲《春江花月夜》。
(六)小结下课。
欣赏《十面埋伏》_初中音乐教案_模板一、乐曲简析:《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在垓下决战,汉军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的楚军这个历史故事。
二、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音乐曲使学生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产生年代、创作背景以及它应体现的情绪特征;2. 使学生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
3. 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三、教学难点: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大略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熟悉乐曲(25分钟)1.“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呢?”(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2.“好,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第21页,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欣赏一首器乐曲——《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舞曲的优秀代表作品。
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的体会,听完之后谈谈你们的第一感觉。
3.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7分钟)4.首先我想提问的是这首乐曲是由何乐器演奏的呢?(琵琶)琵琶简介:琵琶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弹拨乐器,相传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琵琶的种类很多,但我们现在用的最多的是四弦琵琶。
5.“我们听了这首乐曲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它给你的整体气氛是什么呢?兴奋?激动?还是紧张?《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
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汗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此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
这首乐曲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战争场面的激烈雄壮,及当时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烈场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6.“下面我们结合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再次感受一下此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它所运用演奏技巧。
”7.再次播放器乐曲《十面埋伏》,同时请一位同学上台朗诵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及“垓下歌”(把项羽在面临失败时的那种焦虑及儿女情长表现出来)。
《欣赏十面埋伏》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对琵琶独奏《十面埋伏》的欣赏,让学生了解中国琵琶音乐的特点和魅力。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审美情趣。
3. 通过对乐曲的赏析,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战争场面的各种形态,如战争前的准备、战争的激烈、战争后的闲适等。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音乐感受到琵琶的独特音色和音乐的节奏感,进而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琵琶演奏的《十面埋伏》CD,以及相关的教学素材和图片。
2. 学生课前预习琵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琵琶音乐的风格特点。
3. 教室布置音乐欣赏环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四、教学过程:本课教学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作品介绍与欣赏、分段欣赏与分段学习、完整欣赏与巩固提高。
1. 作品介绍与欣赏教师播放《十面埋伏》的乐曲,并提出问题:“你们听到了什么?这首乐曲中表现了怎样的气氛?”,学生听完后积极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乐曲中表现出的激烈、紧张的气氛。
教师对作品进行介绍,并让学生简单复述作品所表现的故事情节。
教师通过播放乐曲,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初步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段欣赏与分段学习分段欣赏:教师将乐曲分成三段,分别欣赏。
(1)第一段:乐曲慢起渐快,力度由弱到强。
学生听完后回答问题:“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学生回答后,教师对第一段音乐进行分析,并教学生学习第一段的唱词。
唱词教完后,教师再次播放第一段音乐,学生边听边学第一段的舞蹈动作。
(2)第二段:音乐速度减慢,力度由强渐弱。
学生听完后回答问题:“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学生回答后,教师对第二段音乐进行分析,并教学生学习第二段的唱词。
唱词教完后,教师再次播放第二段音乐,学生边听边表演第二段舞蹈动作。
(3)第三段:乐曲再现第一段音乐,反复再现表现激烈场面的气氛。
教师再次播放第三段音乐,引导学生用乐器为乐曲伴奏。
探析职业高中公共艺术音乐欣赏课琵琶曲《十面埋伏》教学车雅敏(台州市黄岩区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浙江台州318020)在职高公共艺术音乐欣赏课中,除了聆听音乐,更要向学生传递音乐背后美学、史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充分利用音乐欣赏课堂,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赏析课的课程内容通常选择一些经典的名作,在课堂上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让我们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在确保音乐曲目的选择多元化、多层次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的热爱,选择琵琶曲《十面埋伏》这一民族器乐的巅峰之作,能让学生感受到琵琶的魅力,透过音乐实现与历史主人公的情感共鸣,在音乐课中感受到音乐创造的美,在大的音乐环境中提高自己的审美境界。
职业高中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公共艺术音乐课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能够让懂音乐和不懂音乐的学生通过这门课,从而树立起音乐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完善其人格品质,在社会中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指导老师在公共艺术音乐赏析课中,要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音乐赏析课的内容选取,要让学生感悟到生活的美好,在音乐中培养对生活的热爱,进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在进入社会后,努力发挥自身的作用,展现自身的价值。
一、职业高中公共音乐艺术欣赏课的教学安排(一)教材选择在职业高中公共艺术音乐赏析课中,课程的曲目选择要进行充分的考虑。
职高学生还处于心理认知不完善的阶段,在音乐的选择上,多以听觉或自身感觉来选择,节奏简单、时代感强的流行音乐是学生的热爱,而我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民族音乐则离这代学生越来越远。
因此我们要用公共音乐赏析课,打开学生认知民族音乐的大门,让民族音乐走进学生,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接受民族音乐的关键。
《十面埋伏》作为我国传统琵琶曲目的代表作,在我国传统民族器乐曲目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公共音乐欣赏课程中,在对教学大纲以及教学目标的研究基础上,结合生活,在音乐赏析课中通过欣赏音乐,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学习音乐知识。
大班琵琶曲欣赏活动教案:十面埋伏活动目标:1.知道《十面埋伏》是著名的琵琶曲,感受乐曲所表达的紧张、激烈的气氛。
2.通过绘画、语言描述等方法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活动准备:音乐、古代战争场面的图片、笔、纸活动过程:一、第一次欣赏——讲述1.老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很特别的曲子(选段),我们一起来听一下。
听完后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2.欣赏乐曲,并鼓励幼儿交流:“这首曲子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听了以后有什么感觉?”3.老师介绍曲子:名称以及乐曲表达的内容。
这首曲子叫《十面埋伏》,是用丝竹乐里的琵琶演奏的,讲的是古代军人打仗的事。
(出示画有古代战争场面的图片)二、第二次欣赏——绘画1.老师:这是一首江南丝竹乐里非常有名的乐曲,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然后把你感受到的画面画出来。
2.幼儿边音乐边绘画。
3.交流:“你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三、第三次欣赏——表演1.讨论表演动作。
老师根据幼儿的创编将一些简单、典型的动作确定下来,并引导幼儿练习。
2.动作表演。
3.老师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变化,听音乐表演战斗动作。
活动反思:孩子们对古筝和琵琶的音色还是不能很好的区分,很多人都以为是古筝,于是老师介绍了两种乐器的演奏技法不同和音色差异。
有的孩子能根据看到的曲子名字从而联想到战斗,我把介绍乐曲的内容移至第一环节,这样使幼儿在作画时更明确。
画面都很准确地表达了乐曲内容,想象力丰富,可能是有电视电影等的经验所至吧。
大班琵琶曲欣赏活动教案:十面埋伏(2)教学目标:1.了解并欣赏大班琵琶曲《十面埋伏》的音乐特点和演奏技巧。
2.培养学生音乐欣赏和感知能力。
3.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演能力。
教材与教具:1.大班琵琶曲《十面埋伏》音乐录音。
2.琵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播放《十面埋伏》音乐录音,让学生先欣赏一遍。
2.问学生是否听过这首曲子,观察他们的反应。
二、学习(15分钟)1.介绍《十面埋伏》的背景和来历,让学生了解这首曲子的故事情节。
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赏析年级六年级第一学期课时一课时教学目的一.了解我国民族弹拨乐器琵琶,感受琵琶的音色特点及其丰富的表现力,激发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喜爱二.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了解楚汉垓下之战的故事,了解琵琶各种演奏技法,熟悉乐曲各主题,感受乐曲描绘的各种战争场面。
教学重点乐曲《十面埋伏》的赏析,了解琵琶音色并熟悉乐曲各主题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欣赏分析法、激发学生对乐器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体会其音乐形象教学思想对于思维能力活跃、有一定想象力的六年级学生来说,最新颖的欣赏方法是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去体验、激发兴趣去感受琵琶丰富的表现力和高超演奏技巧。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约5分钟)(课前请同学上网搜索有关于《十面埋伏》的资料)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搜集了一些有关于《十面埋伏》的资料,现在请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生:。
师:同学们都非常厉害,搜集了很多的资料来分享给大家,谢谢你们。
没错,琵琶古曲《十面埋伏》描述的正是这一历史事件。
公元前202年的“垓下大战”。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优秀的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
二、新课教学(一)简介乐器-——--琵琶(约5分钟) (出示图片、实物)师:在欣赏乐曲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琵琶这个乐器琵琶是我国古老的乐器之一,半梨形音箱,琴颈向后弯曲,钢丝尼龙弦,用人工指甲弹奏,空弦为A d e a琵琶曲根据乐曲内容和风格分为文曲、武曲文曲:节奏轻缓、抒情优美以描绘自然风光和内心情感见长。
武曲:节奏复杂多变。
情绪激烈雄壮富于戏剧性。
三、乐曲赏析:(一)初步欣赏(约10分钟)师:经过老师的一些简单的介绍,相信同学们已经对琵琶这样乐器有所了解,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乐曲《十面埋伏》。
聆听的时候,老师希望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出示PPT)1.乐曲《十面埋伏》是属于文曲还是武曲?2.乐曲《十面埋伏》的情绪是怎样的?(播放音乐)讨论归纳(课件)《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武曲代表作品之一,作者不详,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琵琶曲》乐曲表现了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核下大战,汉军以十面埋伏阵法,消灭楚军的威武壮烈场面。
花城版音乐六上第10课琵琶曲《十面埋伏》-教案一. 教材分析《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曲,它描绘了古代战场上士兵们英勇战斗的场景。
这首曲子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紧张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通过学习这首琵琶曲,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魅力和琵琶乐器的特点,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十面埋伏》之前,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和乐器演奏技巧。
但是,对于琵琶曲的特点和演奏技巧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琵琶曲的特点和演奏技巧进行讲解和示范,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背景和特点,能够欣赏和理解这首曲子的内容和情感。
2.学会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演奏技巧,能够独立演奏或参与集体演奏。
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十面埋伏》的旋律和节奏,演奏技巧的掌握。
2.教学难点:《十面埋伏》的节奏变化和音准控制,琵琶演奏技巧的熟练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这首曲子。
2.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演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琵琶曲的演奏技巧和风格。
3.练习法:通过学生的个别练习和集体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琵琶曲的演奏技巧和节奏。
4.互动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琵琶曲《十面埋伏》乐谱,琵琶乐器。
2.教学设备:音响设备,投影仪,白板或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古代战场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战争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背景和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这首曲子的氛围和情感。
浅析经典琵琶曲《十面埋伏》第一篇:浅析经典琵琶曲《十面埋伏》浅析经典琵琶曲《十面埋伏》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也是最富特点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有着丰富的演奏技巧和独特的表现力。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乐曲的内容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
它是传统琵琶曲中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音乐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十面埋伏》又名《阳平楚》,其曲谱最早见于清代华秋平编译的《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简称华氏《琵琶谱》)。
乐曲壮丽辉煌,风格雄伟奇特,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生动地描绘了“楚汉之争”的故事情节,着力刻画了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十面埋伏》是以楚汉相争为背景,公元前202年,神州原野上爆发一场声势浩大、残酷悲壮的决战,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经过五年逐鹿中原,双方一决雌雄的战斗最后在垓下展开。
拥军10万的项羽渴望绝处求生,统率10万大军的刘邦欲置人于死地,在短兵相接的激战中,两军直杀得天昏地暗、血肉横飞,尸横遍野。
尽管项羽勇猛异常,但终究寡不敌众,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最后项羽慷慨悲歌,身负重伤,在乌江面对重重包围的敌军,毅然把剑自刎。
明王猷定(1598—1662)著《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一文中记述琵琶家汤应曾奏《楚汉》:“……楚汉一曲。
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击声、人马群易声,俄而无声。
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项王声。
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成人如此。
”文中所描写的《楚汉》一曲之情景、声色,与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
由此可见早在十六世纪之前,《十面埋伏》已在民间流传。
《十面埋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的形式。
全曲共有十三个小段落,每段冠以概括性很强的标题。
这些标题是: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
解析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教学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杰出代表作。
在琵琶的音乐历史中可以分为两种题材——文曲和武曲。
文曲多表现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对文艺作品的赞叹以及表达内心细腻的情感,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而武曲多表现富有杀伐气息的战争场面,情绪激烈,气势雄伟,慷慨激昂。
《十面埋伏》表现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战役——垓下之战的场景。
用它作为音乐课的讲解内容,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十面埋伏》故事背景以及音乐素材的产生。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的猛烈打击下,秦王朝宣告灭亡。
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逐鹿中原、雄霸天下的斗争,即发生在自己家乡的著名战役——垓下之战。
在音乐中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那场激烈而悲壮的战役……
“十面埋伏”,顾名思义,是四面八方广布伏兵的意思,表现一种不可逆转的军事形势。
汉军十面埋伏,形如天网;楚军固守垓下,势如鸟雀。
为了动摇和瓦解楚军军心,一天夜里,刘邦让汉军四面唱起楚歌。
楚军听了,益发思念自己的家乡,心情苦闷。
项羽唱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大势已去,“乌江自刎”。
刘邦运用歌的策略,便展现了音乐的力量,打动人心,同样也能涣散人心,它支撑着人们心
中的信仰,也代表着人们的精神所在。
虽然这场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但却留下了千古不朽的音乐来记录英雄的故事。
为了纪念垓下之战,为了怀念一个伟大的灵魂,《十面埋伏》应运而生。
在欣赏曲子优美的同时讲解《十面埋伏》的音乐内容与结构。
音乐千变万化,就如同一幕幕不同的场景,十面埋伏就恰如其分地运用了这一特点,叙述了一场战争的历程。
琵琶曲《十面埋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取的结构形式。
全曲共分为三大部分,十三个小段落,每一小段都有标题,有它自己的内容。
在理论讲解的过程中还要配以音乐的旋律来让学生理解这三个部分的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大战前的准备。
汉军演习,点将、列阵,着重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
音乐情绪激昂,有鼓声、号角声。
鼓声由慢渐快,表现出剑拔弩张的气氛。
其中包括五个小段落,分别是:列营、吹打、点将、排队、走队。
“列营”,是全曲的引子部分。
节奏自由,富于变化,但音乐情绪却铿锵有力,一开始就用强有力的“轮拂”技巧,运用长音模仿号角的声音,形象地表现出人声鼎沸、铁骑奔驰的壮烈场面,渲染了紧张激烈的战争气氛。
“吹打”,是全曲中唯一的一小段旋律感较强、优美抒情的段落。
采用了轮指的技法,模拟了古代管乐器的进行曲风格。
苼管齐鸣、浩浩荡荡,准备向战场进发。
“点将”、“排队”、“走队”这三个小段落,环环相扣,紧密联系,表现了刘邦的汉军在战斗前高昂的士气。
它们的相同特点是节奏整齐划一,展现了严肃的纪律性。
在音乐上,音调跳跃、富
于弹性,刻画出士兵英勇矫健的形象。
第二部分:战争的描述。
包括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个小段落。
这段音乐是对整个楚汉之争的主体的描绘,音乐情绪多变、节奏紧促,在琵琶的演奏技法上连续运用了弹、扫、轮、滚、刹等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楚汉两军短兵相接、激烈厮杀的场面,从音乐的气势上烘托出惊天动地的战争场景。
“埋伏”这段音乐很有特色,体现乐曲的主题,运用了一种节奏型的模进,不断地发展新的旋律,造成紧张的气氛,使人觉得具有一种压抑、恐惧的神情,仿佛觉得楚军快要伏兵四起、黑暗阴森的感觉。
“鸡鸣山小战”这段音乐令人最为印象深刻的是琵琶的“刹弦”技巧,这种手法演奏出来的声音不是纯的音乐声,而是一种金属声响,用来模仿两军交战时兵器互相碰撞的声音。
“九里山大战”是整首乐曲的高潮部分。
这段音乐糅合了琵琶演奏的多种技法,声音效果更加丰富,音乐变化莫测,力度强烈,节奏紧密,描绘了千军万马声嘶力竭的呐喊和最后的拼杀。
第三部分:故事的结尾。
包括最后的五个小段落,即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凯旋、诸将争功、得胜回营。
前两段写的是项羽的失败,特点是具有悲情音乐的特色。
尤其是“乌江自刎”这一小段,音乐低沉委婉、凄切无助,感人肺腑,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歌的艺术形象。
而后三段则与前两段具有鲜明的对比形象,描述了汉军这边的胜利,音乐色彩明快,体现了汉军凯旋而归的情景。
整个部分在
乐曲中具有“收官”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演奏中有所删节。
音乐在社会中的存在,不只是以声响为基准来感染我们,同时它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保存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十面埋伏》是一首刚劲、强烈、气势恢宏的琵琶武曲音乐,它用音乐丰富多彩的变化形态记录了中国历史上一场伟大的战役——垓下之战,从各个部分以及各个段落的细致入微的描写,仿佛给后人再现了当年的那出扣人心弦的故事,从而也给后人留下了考究历史的依据。
总的来说,音乐课可以千变万化,更能多姿多彩,用音乐独特的声音方式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琵琶武曲《十面埋伏》是琵琶音乐作品中的杰出代表,用它来作为音乐课的讲解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具有非凡的历史作用。
(作者单位:安徽蚌埠高新教育集团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