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临床路径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7
郁病(抑郁症)中医临床路径(2012版)在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中,让患者由住院到出院都依此模式接受治疗。
路径完成后,再根据临床路径的结果分析和评价每一例患者的差异,以避免下一例患者住院时发生同样的差异或错误,依此方式来控制整个医疗成本并维持或改进医疗质量。
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或者需要出院、转院时,应当退出当前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抑郁症的轻、中度抑郁发作患者。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郁病(TCD编码:BNG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抑郁症(轻、中度抑郁发作)(ICD-10编码:轻度抑郁发作:F32.0,中度抑郁发作:F32.1)或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第六版200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世界卫生组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或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2.症候诊断参照“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结合本科常见证型。
郁病(抑郁症)临床常见症候:肝郁脾虚证肝郁气滞证心脾两虚证肾虚肝郁证肝胆湿热证心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气结痰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9-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郁病(抑郁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郁病(TCD编码:BNG110)抑郁症(轻、中度抑郁发作)(ICD-10编码:F32.0,F32.1)的患者。
郁病(抑郁症)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抑郁症的轻、中度抑郁发作患者。
一、郁病(抑郁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郁病(TCD 编码:BNG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抑郁症(轻、中度抑郁发作)(ICD-10 编码:轻度抑郁发作:F32.0,中度抑郁发作:F32.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第六版,200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世界卫生组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
郁病(抑郁症)临床常见证候:肝郁脾虚证肝郁气滞证心脾两虚证肾虚肝郁证肝胆湿热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9-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郁病(抑郁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郁病(TCD 编码:BNG110)和抑郁症(轻、中度抑郁发作)(ICD-10 编码:F32.0,F32.1)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1)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等躯体疾病的患者。
(2)伴有严重消极观念、有自杀自伤倾向者。
(3)儿童和妊娠期妇女。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甲状腺功能(3)心电图(4)胸部 X 线片(5)脑电图(6)心理测量: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汉密尔顿焦虑评定量表、五态人格评定。
郁病(抑郁症)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抑郁症的轻度抑郁发作患者。
一、郁病(抑郁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郁病(TCD编码:BNG11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抑郁症(轻度抑郁发作)(ICD-10编码:F32.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2011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世界卫生组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见附件)。
郁病(抑郁症)临床常见证候:(1)肝郁脾虚证(2)肝郁气滞证(3)心脾两虚证(4)肾虚肝郁证(5)肝胆湿热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见附件)。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郁病“抑郁症(轻度抑郁发作)”;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门诊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郁病(TCD编码:BNG110)和抑郁症(轻度抑郁发作)(ICD-10编码:F32.0)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1)伴有严重脑、心、肝、肾功能不全等躯体疾病的患者。
(2)伴有严重消极观念、有自杀自伤倾向者。
(3)儿童和妊娠期妇女。
(4)不愿接受中医治疗的患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郁病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和舌、脉象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就诊当天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心理测量: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汉密尔顿焦虑评定量表评定。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甲状腺功能、B超、经颅多普勒、胸部X线片、心电图、脑电图、头颅CT或MRI,五态人格、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CL-90等。
抑郁症标准化临床路径一、抑郁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心境障碍重度抑郁发作(ICD-10:F32.2/F32.3):重度抑郁发作,不伴精神病性症状(ICD-10:F32.2),重度抑郁发作,伴精神病性症状(ICD-10:F32.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上首次/单次发病的重度抑郁发作。
2.存在患病易感性:包括遗传、生化、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神经可塑性遭到破坏、不利的心理社会环境、人格等因素。
3.常伴随焦虑/激越症状、躯体症状(如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性欲减退、阳痿、闭经、身体各部位的疼痛、乏力等),可伴随精神病性症状、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及强迫症状。
4.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促甲状腺素激发试验和睡眠脑电图检查等,有时也有助于诊断。
5.需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教材-精神病学新进展》(中华医学会组织编写,赵靖平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药物治疗。
2.电抽搐或改良电抽搐治疗。
3.心理治疗。
4、其它辅助治疗如生物反馈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等(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F32.2/F32.3心境障碍重度抑郁发作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所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肾上腺皮质功能、甲状腺功能、甲状旁腺功能、催乳素、电解质、血糖、心肌酶、血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等);3.脑电图/脑地形图,心电图,必要时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B超,胸部X光片,必要时作脑CT;4.人格、智力等心理测验;5.抑郁焦虑情绪、躯体症状等相关临床量表;6.有条件者可行睡眠脑电图测定。
抑郁症临床路径(最全版)一、抑郁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抑郁发作(ICD-10:F3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10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主要症状为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导致劳累感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
常见的症状还包括稍做事情即觉明显的倦怠。
2.病程2周以上。
3.常反复发作。
4.无器质性疾病的证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
1.进行系统的病史、治疗史采集及精神检查,制定治疗方案。
2.系统的抗抑郁药物治疗。
3.系统的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F32抑郁发作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片、心电图、脑电图。
(4)心理测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攻击风险因素评估量表、自杀风险因素评估量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量表(TES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血脂、心肌酶、超声心动图、腹部B超、头颅CT、内分泌检查、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等。
(七)选择用药。
1.选择原则:总原则是根据病情,结合备选药物的安全性、耐受性、有效性、经济性和服用的简易性进行选择。
即遵循STEPS原则:Safety(安全性)、Tolerability(耐受性)、Efficacy (有效性)、Payment(经济性)、Simplicity(简易性)。
(1)根据患者起病形式、临床症状的特征、既往用药史(品种、疗效、不良应等)以及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结合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的受体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遵循个体化的原则,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药物。
— 1 —郁病 (抑郁症)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抑郁症的轻、中度抑郁发作患者。
一、郁病(抑郁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郁病(TCD 编码:BNG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抑郁症(轻、中度抑郁发作)(ICD-10 编码:轻度抑郁发作:F32.0,中度抑郁发作:F32.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第六版,200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世界卫生组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
郁病(抑郁症)临床常见证候:肝郁脾虚证肝郁气滞证心脾两虚证肾虚肝郁证肝胆湿热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9-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郁病(抑郁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郁病(TCD 编码:BNG110)和抑郁症(轻、中度抑郁发作)(ICD-10 编码:F32.0,F32.1)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1)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等躯体疾病的患者。
(2)伴有严重消极观念、有自杀自伤倾向者。
(3)儿童和妊娠期妇女。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甲状腺功能(3)心电图(4)胸部 X 线片(5)脑电图(6)心理测量: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汉密尔顿焦虑评定量表、五态人格评定。
郁病(抑郁症)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抑郁症的轻、中度抑郁发作患者。
一、郁病(抑郁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郁病(TCD编码:BNG11D。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抑郁症(轻、中度抑郁发作)(ICD-10编码:轻度抑郁发作:,中度抑郁发作:)(二)诊断依据1. 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第六版,200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世界卫生组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2.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
郁病(抑郁症)临床常见证候:肝郁脾虚证肝郁气滞证心脾两虚证肾虚肝郁证肝胆湿热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9-2008。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郁病(抑郁症)。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V 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郁病(TCD编码:BNG110和抑郁症(轻、中度抑郁发作) (ICD-10编码:,)的患者。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 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1) 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等躯体疾病的患者。
(2) 伴有严重消极观念、有自杀自伤倾向者。
(3) 儿童和妊娠期妇女。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 必需的检查项目(1)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 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甲状腺功能(3) 心电图(4) 胸部X线片(5) 脑电图(6) 心理测量: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汉密尔顿焦虑评定量表、五态人格评定。
抑郁障碍临床路径一、抑郁障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抑郁障碍(10:F32.033.9)(二)诊断依据根据《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2007)10诊断诊断抑郁障碍是三种不同形式的抑郁发作(轻度、中毒、重度0。
各种形式的典型发作中,通常有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导致劳累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
常见症状有稍做事情即觉明显的倦怠;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降低: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自罪感念和无价值感;认为前途暗淡悲观;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睡眠障碍;食欲下降。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2007)1.药物治疗原则(1)急性期治疗:控制症状、缩短病程,疗程6-8周。
(2)巩固期治疗;防治症状复燃、促使社会功能的恢复,主要治疗药物剂量应维持在急性期水平,配合心理治疗,疗程4-6个月。
(3)维持期治疗:防治复发,维持良好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把握预防复发所需剂量,维持时间一般在2-3年。
2.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治疗原则。
(四)标准住院日为3个月。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1032.033.9抑郁障碍疾病编码。
2.如存在躁狂症状,符合双相障碍的诊断,则不诊断抑郁障碍。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可以进入路径。
(六)抗抑郁药物使用前后所需的检查(六)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前后所需的检查1.血,尿,便常规2.心电图3.脑电地形图4.脑功能分析5.肝功能6.心肌酶7.肾功能8.血清离子9.凝血四项10.血糖11.脑12.感染性疾病筛查:甲肝、乙肝、丙肝、艾滋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查:1.血脂2.胸部X光3.血流变4.肝胆胰脾肾超(女性加子宫附件)5.脑彩超(七)有关量表的应用:1.诊断量表:有与配套的定式临床诊断检查提纲();与10和均能配套的复合性国际诊断检查问卷()和神经精神临床评定量表();与3、10和均能配套的健康问题和疾病定量测试法()。
郁病(抑郁症)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抑郁症的轻度抑郁发作患者。
一、郁病(抑郁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郁病(TCD编码:BNG11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抑郁症(轻度抑郁发作)(ICD-10编码:F32.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2011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世界卫生组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见附件)。
郁病(抑郁症)临床常见证候:(1)肝郁脾虚证(2)肝郁气滞证(3)心脾两虚证(4)肾虚肝郁证(5)肝胆湿热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见附件)。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郁病“抑郁症(轻度抑郁发作)”;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门诊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郁病(TCD编码:BNG110)和抑郁症(轻度抑郁发作)(ICD-10编码:F32.0)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1)伴有严重脑、心、肝、肾功能不全等躯体疾病的患者。
(2)伴有严重消极观念、有自杀自伤倾向者。
(3)儿童和妊娠期妇女。
(4)不愿接受中医治疗的患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郁病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和舌、脉象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就诊当天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心理测量: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汉密尔顿焦虑评定量表评定。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甲状腺功能、B超、经颅多普勒、胸部X线片、心电图、脑电图、头颅CT或MRI,五态人格、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CL-90等。
抑郁症临床路径(最全版)一、抑郁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抑郁发作(ICD-10:F3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10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主要症状为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导致劳累感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
常见的症状还包括稍做事情即觉明显的倦怠。
2.病程2周以上。
3.常反复发作。
4.无器质性疾病的证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
1.进行系统的病史、治疗史采集及精神检查,制定治疗方案。
2.系统的抗抑郁药物治疗。
3.系统的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F32抑郁发作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片、心电图、脑电图。
(4)心理测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攻击风险因素评估量表、自杀风险因素评估量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量表(TES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血脂、心肌酶、超声心动图、腹部B超、头颅CT、内分泌检查、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等。
(七)选择用药。
1.选择原则:总原则是根据病情,结合备选药物的安全性、耐受性、有效性、经济性和服用的简易性进行选择。
即遵循STEPS原则:Safety(安全性)、Tolerability(耐受性)、Efficacy (有效性)、Payment(经济性)、Simplicity(简易性)。
(1)根据患者起病形式、临床症状的特征、既往用药史(品种、疗效、不良应等)以及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结合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的受体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遵循个体化的原则,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药物。
郁病(抑郁发作)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抑郁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郁病(抑郁发作)临床路径标准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郁病(TCD编码:BNG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抑郁发作(ICD-10编码:F32 )。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2011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世界卫生组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2.证候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郁病(抑郁发作)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郁病(抑郁发作)临床常见证候:(1)肝郁气滞证(2)肝郁脾虚证(3)心脾两虚证(4)肾虚肝郁证(5)肝胆湿热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郁病(抑郁发作)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郁病(抑郁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郁病(抑郁发作)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伴有严重脑、心、肝、肾功能不全等躯体疾病的患者、儿童和妊娠期妇女、不愿接受中医治疗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郁病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和舌、脉象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汉密尔顿焦虑评定量表;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心电图、脑电图、B超、胸部X线片、头颅计算机体层摄影(CT)或磁共振成像(MRI)。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甲状腺功能、经颅多普勒、五态人格、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定、SCL-90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和中成药(1)肝郁气滞证:疏肝和胃,理气解郁。
抑郁障碍一、入径标准:1、适合对象(1)第一诊断为ICD-10 F32/F33抑郁障碍;⑵不伴躯体疾病,或伴有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外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实施的其他躯体疾病。
2、诊断依据符合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10版(ICD-10:世界卫生组织委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有关精神分裂症(F32/F33)的诊断标准。
二、医嘱方案:1、一般医嘱:1)精神科护理常规;2) I/II级护理(精神病);3)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监测;4)精神科监护;5)行为观察和治疗;6)防伤人毁物/防自杀自伤/防逃匿、走失/防噎食;7)普食/低盐低脂饮食/糖尿病饮食/低温流质饮食;8)出院医嘱;9)精神科量表:精神科A类量表/精神科B类量表/精神科C类量表。
2、检查医嘱:①血细胞分析、尿液检查、粪常规检查;②血生化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电解质、血糖);③内分泌检查(甲状腺功能);④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毒);⑤功能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常规心电图、腹部超声、胸部DR、头颅CT检查。
附:复查内容及时间:每月复查一次,项目:血常规、肝功、肾功、电解质、血糖检查。
3、药物治疗医嘱:1)盐酸舍曲林片;2)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3)盐酸帕罗西汀片;4)艾司西酞普兰片;5)米氮平片;6)多塞平片;7)喹硫平片;8)奥氮平片;9)利培酮片;10)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11)氯氮平片;12)盐酸氟哌啶醇注射液;13)盐酸地西泮注射液;14)盐酸本海索片;15)盐酸普萘洛尔片;16)氢澳酸东莨菪碱注射液;17)右佐匹克隆片;18)阿普唑仑片;19)氯硝西泮片。
4、专科特殊治疗医嘱:1)心理治疗;2)暗示治疗;3)松弛治疗;4)工娱治疗;5)工娱治疗;6)行为矫正治疗;7)物理治疗:慢性小脑电刺激术;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植物神经功能检查治疗;改良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三、非医嘱方案:第1天:1)署知情同意书及各项协议书2)病史采集,体格,神经系统检查,精神状况检查3)临床评估社会功能评估社会心理因素评估:认知功能检查,人格特征及行为模式的评估,风险评估4)了解患者及家属关注问题、进行住院指导5)初步诊断,提出初步治疗计划6)完成首次心理治疗7)完成首次病程记录(人院8小时内)第2天:1)上级医师查房,向患者及家属进一形了解病史及病情,确定诊断,制定综合治疗方案2)风险评估3)完成人院记录(人院24小时内)4)完成人院记录(人院24小时内)第3天:1)上级医师查房,向患者及家属进一步了解病史及病情,核实诊断,完善修订治疗方明确诊断2)风险评估3)完成病程记录第4-6天:1)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2)风险评估3)完成病程记录4)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第7-13天:1)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2)药物副反应评估3)风险评估4)评估辅助检查结果,结合临床复查异常指标,必要时请会诊,并记录5)完成病程记录6)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第14-20天、第21-27天:1)临床评估2)药物副反应评估3)风险评估4)心理治疗5)完成病程记录第28-34:1)临床评估2)药物副反应评估3)风险评估4)完成病程记录5)复查化验检查第35-41天、第42-48天、第49-55天:1)临床评估2)药物副反应评估3)风险评估4)完成病程记录第56天:1)出院病情风险评估、生活功能评估2)出院后治疗方案3)心理评估4)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出院后注意事项四、出院标准:1、患者病情稳定,明显好转;2、没有需要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郁病(抑郁症)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抑郁症的轻、中度抑郁发作患者。
一、郁病(抑郁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郁病(TCD 编码:BNG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抑郁症(轻、中度抑郁发作)(ICD-10 编码:轻度抑郁发作:,中度抑郁发作:)。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第六版,200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世界卫生组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
郁病(抑郁症)临床常见证候:肝郁脾虚证肝郁气滞证心脾两虚证肾虚肝郁证肝胆湿热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9-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郁病(抑郁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郁病(TCD 编码:BNG110)和抑郁症(轻、中度抑郁发作)(ICD-10 编码:,)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1)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等躯体疾病的患者。
(2)伴有严重消极观念、有自杀自伤倾向者。
(3)儿童和妊娠期妇女。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甲状腺功能(3)心电图(4)胸部 X 线片(5)脑电图(6)心理测量: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汉密尔顿焦虑评定量表、五态人格评定。
抑郁障碍临床路径
一、抑郁障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抑郁障碍(ICD10:F32.0-F3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2007)ICD-10诊断诊断抑郁障碍是三种不同形式的抑郁发作(轻度、中毒、重度0。
各种形式的典型发作中,通常有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导致劳累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
常见症状有稍做事情即觉明显的倦怠;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降低: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自罪感念和无价值感;认为前途暗淡悲观;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睡眠障碍;食欲下降。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2007)
1.药物治疗原则
(1)急性期治疗:控制症状、缩短病程,疗程6-8周。
(2)巩固期治疗;防治症状复燃、促使社会功能的恢复,主要治疗药物剂量应维持在急性期水平,配合心理治疗,疗程4-6个月。
(3)维持期治疗:防治复发,维持良好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把握预防复发所需剂量,维持时间一般在2-3年。
2.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治疗原则。
(四)标准住院日为3个月。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F3
2.0-F3
3.9抑郁障碍疾病编码。
2.如存在躁狂症状,符合双相障碍的诊断,则不诊断抑郁障碍。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可以进入路径。
(六)抗抑郁药物使用前后所需的检查
(六)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前后所需的检查
1.血,尿,便常规
2.心电图
3.脑电地形图
4.脑功能分析
5.肝功能
6.心肌酶
7.肾功能
8.血清离子
9.凝血四项
10.血糖
11.脑CT
12.感染性疾病筛查:甲肝、乙肝、丙肝、艾滋病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查:
1.血脂
2.胸部X光
3.血流变
4.肝胆胰脾肾超(女性加子宫附件)
5.脑彩超
(七)有关量表的应用:
1.诊断量表:有与DSM-IV配套的定式临床诊断检查提纲(SCID);与ICD-10和DSM-IV均能配套的复合性国际诊断检查问卷(CIDI)和神经精神临床评定量表(SCAN);与CCMD-3、ICD-10和DSM-IV 均能配套的健康问题和疾病定量测试法(RTHD)。
2.症状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Montgomery-Asberg抑郁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Beck抑郁问卷。
(八)选择用药:
1.SSRIs类药物:舍曲林、氟西汀
2.SNRIs类药物:文拉法辛、度洛西汀
3.NaSSAs类药物:米氮平
4.TCAs类药物:奥秘替林、多赛平
5.NRI类药物:瑞波西汀
6.SMA类药物:曲唑酮、奈法唑酮
7.NDRIs类药物:安菲他酮
8.a2拮抗和5-HT1、5-HT2拮抗剂类药物:米安舍林
9.SSRA类药物:噻奈普汀
10.MAOIs类药物:苯乙肼
11.其他药物: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复方制剂
(九)出院标准
症状缓解
(十)有无变异及原有分析
1.抗精神病药物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2.并严重躯体问题。
3.患者出现自杀、自伤行为。
4.患者拒绝出院。
抑郁障碍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抑郁障碍(ICD-10:F32.0-F33.9)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抑郁症临床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