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物质量检测技术一般杂质检查
- 格式:pdf
- 大小:220.77 KB
- 文档页数:26
药物的杂质检查的方法药物的杂质检查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物理方法是通过观察药物的外观和物理性质来判断其中是否有杂质。
这些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形状、溶解性、熔点等。
例如,通过观察药物的颜色和形状变化可以判断是否存在颜色和形状不同的杂质。
溶解性测试可以用来检测药物的纯度,其中固体药物应在适当的溶剂中完全溶解,而溶液药物则不应有明显的沉淀物。
熔点测试可以判断药物的熔化温度是否符合标准,从而判断其纯度。
化学方法是通过使用化学试剂和化学反应来检测杂质的存在。
常用的化学方法包括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络合反应等。
例如,药物中的酸性杂质可以通过与碱试剂的中和反应来检测,而药物中的氧化性杂质则可以与还原剂反应产生颜色变化。
络合反应是指使用络合剂与药物中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通过颜色变化或沉淀生成来检测杂质的存在。
生物方法是利用生物学原理和技术来检测药物中的杂质。
其中包括生物传感器、生物感受器、生物组学方法等。
生物传感器是通过利用生物组分对特定物质的选择性反应来检测杂质的存在。
生物感受器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的对特定物质敏感的生物体,通过变化的生理和行为特征来指示杂质含量。
生物组学方法则是利用生物样本中的代谢产物或指标来判断药物是否受到污染或含有杂质。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综合使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杂质检查,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例如,可以先通过物理方法初步判断药物的纯度和外观,然后再使用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进一步验证和确认。
同时,也要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检测方法。
例如,对于含有金属离子的药物,可以使用化学方法中的络合反应来检测,而对于含有生物活性物质的药物,则可以优先考虑使用生物方法。
总之,药物的杂质检查方法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多种。
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范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
正确使用这些方法可以保证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从而确保患者获得有效的治疗效果。
高职药物分析药物的杂质检查1. 引言药物的质量控制对于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药物中的杂质可能影响药物的稳定性、药效以及患者的安全。
因此,在药物分析过程中,对药物中的杂质进行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高职药物分析中药物的杂质检查的方法和步骤。
2. 药物的杂质检查方法药物的杂质检查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检查、化学检测和生物检测三种方式。
以下将分别介绍这三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2.1 物理检查物理检查方法主要通过观察和测量药物的外观、颜色、气味、溶解性等特征来进行杂质的初步筛查。
物理检查方法简单易行,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但是只能检测一些可见的或能够直接影响药品质量的杂质。
物理检查方法常用于粉末状药物的外观检查,如颜色是否均匀、是否有斑点或混浊等。
对于固体药物,物理检查方法还可以通过测量其溶解度来初步判断药物的纯度。
2.2 化学检测化学检测方法通过使用化学试剂对药物进行反应,从而判断杂质的种类和含量。
常用的化学检测方法包括酸碱滴定、溶液析出、显色反应等。
酸碱滴定方法适用于可溶于酸碱溶液中的物质检测,可以通过滴定定量方法来测定药物中的酸碱度。
溶液析出方法则通过溶剂的挥发,回收杂质并进行质量分析。
显色反应方法常用于检测有机物杂质,通过与特定试剂发生化学反应后产生明显的颜色变化来识别杂质。
2.3 生物检测生物检测方法是用生物体或其组织对药物中的杂质作出反应,以判断杂质的种类和活性。
常用的生物检测方法包括细胞毒性试验(如细胞存活率检测)、动物实验(如小鼠生物活性检测)等。
细胞毒性试验一般通过将药物溶液与细胞培养基混合,观察细胞存活率变化来判断药物中的杂质对细胞的毒性。
动物实验则通过给小鼠注射药物溶液,观察小鼠的生物反应,如躁动、镇静、死亡等,来评估药物杂质的活性和毒性。
3. 药物的杂质检查步骤药物的杂质检查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样品制备样品制备是药物杂质检查的第一步,它关系到后续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生物制药中的质量评价与控制技术生物制药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与化学合成药物不同的是,生物制药是通过生物技术制造出来的药物,具有更好的特异性和生物相容性。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质量评价和控制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
一、质量评价技术1. 电泳技术生物制药的质量评价通常涉及蛋白质、多肽、核酸和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检测和定量。
其中,蛋白质电泳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将蛋白质样品分离成多个带状物,可以检测出其中的不同蛋白质成分,从而评价其质量。
著名的SDS-PAGE电泳技术就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蛋白质电泳技术。
2. 质谱技术生物制药的质量还可以通过质谱技术进行评价。
质谱技术是通过分析样品中的离子质荷比来确定样品的分子质量和结构。
利用质谱技术可以检测生物制药和其原材料中的有害杂质,并检测出药物成分中的不同异构体或半定量结构变化。
3.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ELISA)ELISA技术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制药质量评价方法。
该技术基于免疫反应原理,通过检测特定抗原-抗体相互作用来评价药物质量。
利用ELISA技术可以进行抗体药物的定量、特异性和纯度检测等。
二、质量控制技术生物制药的生产需要遵循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以确保药物的安全和有效性。
以下列举几种主要的质量控制技术:1. 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培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的生产。
通过调控细胞培养条件、优化培养介质以及控制微生物污染等手段,可以控制生物药物的产量、纯度、稳定性和质量。
2.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HPLC技术是常用的质量控制分析方法之一。
通过在色谱柱中将药物样品分离和纯化,可以检测样品中的杂质、相关物质和成分空间分布等。
3. 高通量筛选法高通量筛选法是一种快速有效的药物发现和改进方法。
它可以在大量候选药物中寻找具有特异性、效价和药代动力学等特点的优质药物,进而加速生物制药的研究和开发。
三、结语在生物制药的生产和质量控制过程中,以现代化手段进行质量评价和控制至关重要。
生物制药技术中的质量控制指标与检测方法详解生物制药技术是一门应用生物技术方法制造药物的科学,生物制药产品的质量控制对于确保其安全性、有效性和一致性至关重要。
在生物制药技术中,质量控制指标和检测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物制药技术中常见的质量控制指标和检测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领域的质量管理。
一、质量控制指标1. 纯度:纯度是衡量生物制药产品内所含有关物质的杂质程度的指标。
常见的杂质包括有机杂质、无机杂质、微生物污染物等。
纯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生物制药产品的纯度通常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核磁共振等分析方法来检测。
2. 安全性:安全性是评估生物制药产品对人体的毒理学影响的指标。
常见的安全性评估包括细胞毒性、基因毒性、致癌性等。
对于生物制药产品的毒性评估,通常采用体外细胞实验、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等方法进行。
3. 含量:含量是衡量生物制药产品中所含活性成分的浓度的指标。
含量的恒定性是产品的一致性和效力的保证。
常用的含量测定方法有光谱法、质谱法、比色法等。
4. 力价比:力价比是衡量生物制药产品的效果和成本之间的关系的指标。
力价比的高低将影响药物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可行性。
力价比的评估需要考虑产品的疗效、安全性、价格等因素。
二、检测方法1. 高效液相色谱(HPLC):HP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纯化技术,可用于生物制药产品的纯度和含量分析。
通过将样品溶液经由一层具有特定亲和性的固相材料上流动,不同成分会在运行过程中以不同的速率分离出来,再通过检测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2. 质谱(MS):质谱是一种利用质谱仪对样品进行分析和识别的技术。
在生物制药产品分析中,质谱常用于检测杂质成分和确认产品的结构及组成。
质谱技术能够提供非常准确的分析结果,并且对微量成分具有高灵敏度。
3. 核磁共振(NMR):核磁共振是一种利用核自旋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吸收和发射电磁波的原理进行分析的技术。
预习指导实践目的1.了解丙氨酸(现行版《中国药典》77页)一般杂质检查的内容;2.熟悉生物药物一般杂质检查选用仪器的原理和方法;3.掌握生物药物中酸度、氯化物、硫酸盐、重金属、砷盐及炽灼残渣检查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及限量计算方法;4.正确使用纳氏比色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测砷器。
实践内容检查酸度、溶液的透光率、氯化物、硫酸盐、铵盐、干燥失重、炽灼残渣、铁盐、重金属、砷盐和细菌内毒素。
操作步骤1.酸度称取丙氮酸1.0g,置50ml烧杯,加新沸并放冷的纯化水20ml搅拌使溶解。
选用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的酸度计,分别用苯二甲酸盐标准缓冲液(25℃,pH4.01)、硼砂标准缓冲液(25℃,pH9.18)对仪器进行校正,仪器示值与表列数值一致后,依法测定(《中国药典》附录ⅥH),pH值应为5.5~7.0。
2.溶液的透光率(1)仪器的校正和检定1)波长波长的校正应用汞灯的较强谱线:237.83nm,253.65nm,275.28nm,296.73nm,313.16nm,334.15nm,365.02nm,404.66nm,435.83nm,546.07nm和576.96nm。
2)吸光度的准确度取在120℃干燥至恒重的基准重铬酸钾约60mg,精密称定,用0.005mol/L硫酸溶液溶解并稀释至1000ml,在规定波长处测定并计算吸收系数,与规定的吸收系数比较,应符合表1规定。
表1吸光度准确性检定波长/nm235(最小)257(最大)313(最小)350(最大)吸收系数(E%1cm1)的规定值124.5144.048.6106.6吸收系数(E%1cm1)的许可范围123.0~126.0142.8~146.247.0~50.3105.5~108.53)杂散光的检查按下表所列的试剂和浓度,配制成水溶液,置1cm石英吸收池中,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透光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杂散光的检查试剂浓度/%(g/ml)测定用波长/nm透光率/%碘化钠亚硝酸钠1.005.00220340<0.8<0.8(2)对溶剂的要求将溶剂置1cm石英吸收池中,以空气为空白(即空白光路中不置任何物质),测定吸光度。
第四章药物的杂质检查药物的杂质是指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甚至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这些物质的存在不仅影响药物的质量,有的还反映出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对药物所含杂质进行检查既可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同时也为生产、流通过程的质量保证和企业管理的考核提供依据。
第一节概述一、药物的纯度要求药物的纯度即药物的纯净程度,是反映药品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药物的来源多种多样,性质也各不相同,在药物的生产和贮藏过程中,总不可避免地会引入杂质。
如药物的生产中常常要使用盐酸、硫酸等,若洗涤不够,在成品中就会引入氯化物、硫酸盐等无机杂质。
又如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是由水杨酸乙酰化制得的,当乙酰化不完全或贮藏过程中水解时都会产生杂质水杨酸。
水杨酸不仅对胃有刺激性,而且其分子中的酚羟基在空气中会逐渐被氧化而产生有色的醌型物质,使药品变色。
人类对药物质纯度的认识是在防治疾病的实践中积累起来,并随着分离、检测技术的提高而进一步发现药物中存在的新杂质,从而不断提高对药物纯度的要求。
盐酸哌替啶(度冷丁,I)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早在1948 年,盐酸哌替啶已被收入英国药典并广泛使用,直至1970 年经气相色谱分离鉴定,才发现其中还混有两种无效的异构体(Ⅱ)和(Ⅲ)。
这两种杂质是生产中因工艺条件控制不当而产生的,它们的含量有时甚至高达2030。
目前中国药典、英国药典、美国药典均对这些杂质的量加以控制。
又如对阿司匹林的纯度研究发现:阿司匹林中除含有水杨酸外,还存在着乙酰水杨酸酐、乙酰水杨酰水杨酸等水杨酸衍生物。
这些杂质具有免疫活性,可导致服用过敏反应。
因此,应加以控制。
总之,对于药物纯度的要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临床应用的实践和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不断改进,使之更趋完善。
药物的纯度主要由药品质量标准中的“检查”项下的杂质检查来控制,内容包括可能存在的杂质名称、相应的检查项目、检查方法和允许限量。
对药品的检查应完全按照药品质量标准的要求进行,不合格的产品不得出厂、不得销售、不得使用。
生物医药产品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随着生物医药领域的快速发展,生物医药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也越来越重要。
生物医药产品是指通过生物技术生产的具有疗效的医药产品,包括生物药物、基因工程药物、血液制品、疫苗等。
这些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的确立对于确保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一致性非常重要。
生物医药产品的质量标准是指产品应满足的一系列要求,包括物质的纯度、活性、稳定性、有效成分的含量、微生物污染等。
质量标准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产品的特性、制造工艺和运输储存等因素。
以下是质量标准中的几个重要指标:1. 成分含量:生物医药产品的有效成分是产品的核心。
质量标准中必须明确指出产品中有效成分的含量范围,确保每个批次的产品都能满足治疗要求。
2. 活性:生物医药产品通常是通过对特定生物分子的作用来实现治疗效果的。
因此,质量标准中必须包括对产品活性的评估和要求。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生物学活性实验、酶活性测定等。
3. 纯度:生物制品的纯度是指除有效成分外其他杂质的含量。
质量标准中应明确要求产品的纯度,包括有机杂质、无机杂质、重金属、溶剂残留等。
4. 微生物污染:生物药物、血液制品等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
因此,质量标准中必须包括对微生物污染的评价和要求,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真菌和细菌的检测方法和限度。
检验方法是对生物医药产品质量的评估和监控的手段,确保产品能够达到质量标准要求。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检验方法: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HPLC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可用于测定生物医药产品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同时还可以检测杂质的含量。
HPLC具有灵敏度高、分离效果好的特点。
2.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测定法等,可以用于测定生物医药产品中特定抗原或抗体的含量。
这些方法通常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
3. 细胞培养方法:细胞培养方法可以用于评估生物医药产品的生物活性,通过监测细胞增殖、细胞毒性等指标来评估产品的效果和安全性。
生物制药技术中的杂质分析与清除方法介绍生物制药技术是利用生物体(如细胞、细胞器、酶等)来合成制药产品的一种方法。
在制药过程中,杂质是不可避免的存在,它们可能会影响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因此,对于生物制药技术中的杂质的分析与清除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杂质分析是生物制药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制药产品中的杂质的种类、含量、来源以及可能的影响。
常见的杂质包括微生物、细胞碎片、代谢产物、残留的培养基成分、溶剂、蛋白质异质体等。
为了确保产品的高质量和安全性,杂质分析需要进行全面、灵敏的检测和定量。
对于杂质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使用多种技术手段。
其中,常用的有物理方法、生化方法和分析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是通过对制药产品进行物理性质分析来检测和定量杂质。
例如,通过粒度分析仪可以检测微生物、细胞碎片和颗粒等杂质的大小和分布;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分析细胞内异物和杂质的形态;通过电子显微镜或扫描电镜可以进一步观察杂质的微观结构。
生化方法是通过生物化学技术来鉴定和分析杂质。
常用的生化方法包括多肽质谱分析、核磁共振(NMR)分析、蛋白质电泳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识别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异质体、通过分析其氨基酸序列得到详细的信息。
同时,生化方法也适用于检测代谢产物和其他低分子量杂质。
分析化学方法是通过化学分析技术来检测和定量杂质。
常用的分析化学方法有气相色谱法(GC)、液相色谱法(HPLC)、质谱法(MS)等。
这些方法可以准确测定不同种类的杂质的含量,并且常常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
此外,分析化学方法还可以通过标准曲线建立和验证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旦杂质被鉴定和分析出来,清除方法就成为下一步的关注重点。
清除杂质的方法通常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是利用物理原理和技术手段来去除杂质。
常见的物理方法包括超滤、离心、超声波、过滤等。
例如,超滤可以去除颗粒和大分子杂质;离心可以沉淀细胞碎片和微生物;超声波可以加速颗粒和气泡的聚集。
药物杂质的检查方法药物质量的检查与评价对于保障人们的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杂质是指在药品中存在的不应出现的其他化学成分,它们可能是制剂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也可能是由于原材料污染或不良存储条件引起的。
药物杂质的检查方法多种多样,本文将从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和生物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化学方法是常用的杂质检查方法之一。
它主要通过分析药物中的化学成分,比较其与标准物质的相似性和纯度来判断杂质的存在和含量。
例如,可以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对药物中的杂质进行分离和分析,确定其结构和含量。
此外,还可以利用质谱、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等分析技术,快速、准确地鉴定和定量药物中的杂质。
化学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灵敏度高,但也存在不能很好地分析未知杂质和一些杂质难以溶解的问题。
物理方法是另一种常见的杂质检查方法。
它主要通过测量药物的物理性质来鉴定和定量杂质。
例如,可以通过溶解度、熔点、比旋光度、密度等物理参数的测定,来判断药物中是否存在杂质。
此外,还可以使用显微镜和纤维光学仪等仪器对药物的形态、颜色、质地进行观察和分析。
物理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速度快,但只能对某些特定的药物杂质进行检查。
生物方法是一类较为特殊的杂质检查方法,它主要利用生物体对药物杂质的特异性反应来进行检测。
常见的生物方法包括生物感应法、酶标记法和细胞毒性法等。
例如,可以通过生物感应法检测大肠杆菌的存在,以此评估药物中的细菌污染程度;酶标记法可以利用酶的高度特异性反应来检测药物中的特定成分;细胞毒性法则可以通过对细胞的生长和存活情况进行观察,判断药物中是否存在有毒成分。
生物方法的优点是对某些特定杂质敏感性高,但也存在操作繁琐、时间较长的缺点。
此外,还需要对生物试剂和实验操作环境进行严格的控制,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药物杂质的检查方法包括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和生物方法三个方面。
化学方法通过分析药物的化学成分,鉴定和定量杂质;物理方法通过测量药物的物理性质来检测杂质;生物方法则利用生物体对药物杂质的特异反应进行检测。
生物药物检测技术生物药物检测技术是指利用生物体(整体组织,离体组织微生物和细胞等)来测定药物的生物活性的一种方法。
它以药物的药理为基础,以生物统计为工具,运用特定的实验设计,在一定条件下比较供试品和相当的标准品或对照品所产生的特定反应,通过等反应剂量间比例的运算,从而测得供试品的效价。
本文主要介绍生物监测一些常用的方法。
一般杂质检查一、氯化物检查法氯化物检查法是利用氯化物在硝酸酸性溶液中与硝酸银试液作用,生成氯化银的白色浑浊液,与一定量标难氯化钠溶液在相同条件下生成的氯化银浑浊液比较,以判断供试品中的氯化物是否超过了限量。
除另有规定外,取各药品项下规定量的供试品,加水溶解使成25m1(溶液如显碱性,可滴加硝酸使成中性),再加稀硝酸10m1;溶液如不澄清,应滤过;置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水使成约40ml,摇匀,即得供试溶液。
另取各药品项下规定量的标准氯化钠溶液,置50m1纳氏比色管中,加稀硝酸10m l,加水使成40m l,摇匀,即得对照溶液。
于供试溶液与对照溶液中,分别加入硝酸银试液1.0ml,用水稀释至50ml,摇匀,在暗处放置5m in,同置黑色背景上,从比色管上方向下观察,比较,即得。
以上检查方法中使用的标难氯化钠溶液每l ml相当于10μg的Cl。
在测定条件下,氯化物浓度以50ml中含50~80μg的Cl为宜,相当于标准氯化钠溶液5~8ml。
在此范围内氯化物所显浑浊梯度明显,便于比较。
二、硫酸盐检查法微量的硫酸盐杂质,也是一种信号杂质。
药物中微量的硫酸盐在稀盐酸酸性条件下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微粒显白色浑浊,与一定量标准硫酸钾溶液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的硫酸钡浑浊程度比较,判定供试品硫酸盐是否符合限量规定。
检查方法:取供试品,加水溶解成约40ml,置50ml纳氏比色管咖稀盐酸2ml,摇匀即得供试溶液;另取标准硫酸钾溶液,置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水使成约40ml,加稀盐酸2ml,摇匀即得对照溶液;于供试溶液与对照溶液中分别加入25%氯化钡溶液5ml,用水稀释成50ml,摇匀,放置10分钟,比浊。
第三章药物的杂质检查[ 教学目的]一、掌握一般杂质检查的原理、方法和计算。
二、熟悉特殊杂质检查的方法和原理。
[ 本章分配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 复习引入] 2 分钟在上节课里,我们介绍了药物一般鉴别试验的原理,主要有有机氟化物、有机酸盐、芳香第一胺类、托烷生物碱类、- 无机金属盐、无机酸根的鉴别原理;并且还介绍了一般鉴别试验的基本方法有化学鉴别法、光谱鉴别法、色谱鉴别法、生物学法等几个大类;最后还介绍了有关鉴别试验灵敏度的知识点。
通过上节课,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药物一般鉴别试验的基础知识,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开始介绍有关药物杂质检查的知识。
[ 教授新课]什么是药物的杂质?药物的杂质是指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甚至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杂质的存在不仅影响药物质量、还反映出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药物的杂质检查既可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同时也为生产、流通过程的质量保证和企业管理的考核提供依据。
一、概述1.药物的纯度要求(1)药物纯度的概念:即药物的纯净程度,是反映药品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药物的生产和贮藏过程中会引入杂质,如药物的生产中常常要使用盐酸、硫酸等,若洗涤不够,在成品中就会引入氯化物、硫酸盐等无机杂质。
(2)药物纯度的评价应把药物的性状、理化常数、杂质检查、含量测定等作为一个有联系的整体来评价药物的纯度(3)人类对药物纯度的认识是在防治疾病的实践中积累起来,并随着分离、检测技术的提高而进一步发现药物中存在的杂质,从而不断提高对药物纯度的要求。
举例:盐酸哌替啶(度冷丁,I )2.杂质的来源与种类(1)杂质的来源1)生产过程引入的杂质a. 在合成药的生产过程中,未反应完成的原料、反应的中间体和副产物,在精制时未能完全除去,就会成为产品中的杂质。
b. 药物在制成制剂的过程中,也可能产生新的杂质。
c. 在药物的生产过程中,常需用到试剂、溶剂。
这些化合物若不能完全除去,也会引入有关杂质。
杂质是指药物中存在的⽆治疗作⽤或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甚⾄对⼈健康有害的物质。
药物的纯度,是指药物的纯净程度。
在药物的研究、⽣产、供应和临床使⽤等⽅⾯,必须保证药物的纯度,才能保证药物的有效和安全。
通常可从药物的结构、外观性状、理化常数、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等⽅⾯作为⼀个有联系的整体来表明和评定药物的纯度,所以在药物的质量标准中就规定了药物的纯度要求。
药物中含有杂质是影响纯度的主要因素,如药物中含有超过限量的杂质,就有可能使理化常数变动,外观性状产⽣变异,并影响药物的稳定性;杂质增多也使含量明显偏低或活性降低,毒副作⽤显著增加。
因此,药物的杂质检查是控制药物纯度的⼀个⾮常重要的⽅⾯,所以药物的杂质检查也可称为纯度检查。
⼀般化学试剂不考虑杂质的⽣理作⽤,其杂质限量只是从可能引起的化学变化上的影响来规定。
故⼀般情况下不能与临床⽤药的纯度互相代替。
随着分离检测技术的提⾼,通过对药物纯度的考察,能进⼀步发现药物中存在的某些杂质对疗效的影响或其具有的毒副作⽤。
且随着⽣产原料的改变及⽣产⽅法与⼯艺的改进,对于药物中杂质检查项⽬或限量要求也就有相应的改变或提⾼。
杂质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是由⽣产过程中引⼊;⼆是在贮藏过程中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引起药物理化性持发⽣变化⽽产⽣。
由于所⽤原料不纯或所⽤原料中有⼀部分未反应完全,以及反应中间产物与反应副产物的存在,在精制时未能完全除去,都会使产品中存在杂质。
在贮藏过程中在温度、湿度、⽇光、空⽓等外界条件影响下,或因微⽣物的作⽤,引起药物发⽣⽔解、氧化、分解、异构化、晶型转变、聚合、潮解和发霉等变化,使药物中产⽣有关的杂质。
不仅使药物的外观性状发⽣改变,更重要的是降低了药物的稳定性和质量,甚⾄失去疗效或对⼈体产⽣毒害。
药物中的杂质按来源可分为⼀般杂质和特殊杂质。
⼀般杂质是指在⾃然界中分布较⼴,在多种药物的⽣产和贮藏过程中容易引⼊的杂质,如酸、碱、⽔分、氯化物、硫酸盐、砷盐、重⾦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