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国际金融-中山大学,牛鸿)
- 格式:ppt
- 大小:262.00 KB
- 文档页数:25
北大讲义国际金融学专题开放经济调价下的宏观调控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2)开放条件下的政策目标之间关系——米德冲突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于1951年在《国际收支》中最早提出了下的内外均衡冲突问题,称为“米德冲突”:在固定不变时,政府只能主要运用影响的政策来调节内外均衡,如果单一的使用某种政策,在运行的特定区间往往会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形。
在米德的分析中,的冲突一般是指在下,高失业率、国际收支逆差或高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顺差这两种特定的内外经济状况组合。
内部不平衡外部不平衡财政政策调节1 高失业率国际收支逆差冲突2 高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顺差冲突情形1:为了降低失业率而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将带来国际收支逆差的扩大;若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减少失业,利率下降至资本项目逆差增加,国内物价上升至经常项目逆差增加。
情形2:为了降低通胀率而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将带来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若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降低通胀率,利率上升至资本项目顺差增加,国内价格下降至经常项目顺差增加。
——在情形1、情形2下,单一使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都难以兼顾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目标。
(3)开放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基本思路丁伯根原则丁伯根认为一国政府要实现一个经济目标需要至少一个有效的政策工具,要实现N个独立的经济目标,至少需要使用N个独立有效的政策工具。
显然在丁伯根准则下,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单一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无法协调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两个独立的目标。
简·丁伯根(1903—1994),荷兰海牙人,计量经济学之父,1969年与拉格纳·弗里希共同获得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蒙代尔原则如果每一个工具都能够被合理的指派给某一个目标,并且在该目标偏离其最佳水平时按照规则进行调整,那么在分散决策的情况下,仍有可能实现最佳调控目标。
Finance金融视线0582019年8月 D OI:10.19699/ki.issn2096-0298.2019.16.058金融开放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张力—— 以发展中国家为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牛嘉玮摘 要:随着美国“特朗普新政”的出台,特朗普政府打着“美国优先”的旗号,大规模发起摩擦战,与此同时,我国经济金融市场不断对外开放,经济正处于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转型时期,内外部经济环境风谲云诡,宏观调控有效性大大减弱。
在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又是最重要的两种调控手段。
一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对一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金融开放下如何更有效地使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无论对于学术界还是政府部门都是一个迫切而现实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实践过程中的经济特征和宏观经济政策配合机制,提出了关于金融开放下如何提高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金融开放 发展中国家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9)08(b)-058-02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水平、提高就业水平等,上述目标的制定在我国经济金融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外汇管制比较严格的条件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在金融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国际资本在我国的流动变得越来越顺畅的同时,也造成了国内利率对国外利率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也会因此而减弱,汇率传导机制增强。
国际资本的流入也可能使宏观调控中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锚定效应”产生壁垒,从而导致政策预期效果削弱等问题。
因此,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实践的经验教训归纳总结,以期获取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下的经济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开放推动了资本在国际间的大规模流动,在促进国家经济的增长的同时,大量的国际资本也打开了国内外金融市场之间资本流动的壁垒,将本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扩展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也会相应地扩散至国内,埋下了国民经济波动的隐患。
第十章国民收入核算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系统整体运行的经济理论。
主要研究:家庭部门和厂商部门的消费和投资,从而决定整个经济的总需求;家庭和厂商部门如何决定整个经济中的总供给;经济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如何决定资源总量和价格总水平;资源总量和价格总水平的长期变动趋势。
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一、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在只有家庭和厂商构成的两部门经济中,厂商生产的产出等于所有的各种要素的收入,而家庭和厂商用收入对消费品和投资品的购买又使得厂商获得收入。
在包含家庭、厂商以及政府的三部门经济中,除了厂商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之外,家庭及厂商与政府之间的联系是家庭和厂商向政府提供生产要素或产品而获得收入,还可以获得一部分政府补贴,同时还需要向政府纳税。
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及其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简写为GDP。
需要准确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所包含的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借助于支出方法和收入方法加以核算。
掌握支出方法和收入方法核算GDP的基本过程和应注意的问题。
熟悉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的收入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为I=S,三部门经济中的核算恒等式为I+G=S+T,而四部门经济中的核算恒等式可以表示为I+G+X=S+T+M。
四、名义GDP和实际GDP名义GDP是按货币价值衡量的最终商品及其劳务的价值总和,而实际GDP是消除了价格变动影响的商品及劳务的价值总和。
第三节价格总水平一、GDP折算指数一国的价格总水平由价格指数加以表示。
常用的价格指数有:GDP折算指数、消费价格指数。
GDP折算指数又被称为GDP平减指数,是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二、消费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是以消费品价格衡量价格总水平的指数。
了解构造消费价格指数的基本思想。
三、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凡是用当前市场价值来衡量的变量被称为名义变量,用不变的价格衡量的量就称为实际量,实际变量=名义变量÷价格总水平。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宏观金融政策组合探析厦门大学金融研究所许文彬在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将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环境这一大背景下,随着各国经济一体化和相互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将日益加深。
在这一条件下,原先专注于国内经济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国外的冲击,当内外目标对宏观政策的要求发生背离——而这是不可避免地经常要发生的——时,如何合理搭配宏观政策,就成为解决内外均衡冲突的关键。
一、开放经济下的金融政策搭配:两种视角一般来说,宏观经济政策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本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但就短期尺度看,由于信息缺陷、认知偏差、政策主体行为短期化倾向以及非经济性因素干扰等各种因素的作用,政策目标就体现为不同的侧面。
一般来说,根据政策目标的针对性,我们可以将之分为内部均衡目标和外部均衡目标两大类:前者着眼点放在国内,具体而言,就是促进国内经济良性增长、币值稳定、充分就业;后者则将着眼点放在国外,具体而言就是保证国际收支均衡、维持本币对外币值稳定、为本国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
如果说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内部均衡目标可以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立足点,那么,随着经济体的日益开放,外部均衡目标将逐渐凸显其重要意义;在一些特定的状况下,外部均衡目标的设定甚至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具体实施效果圈定了范围。
在这种条件下,如何实现宏观政策之间的合理搭配,才能兼顾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目标,使本国宏观经济在一个稳定健康的环境下运行,就成为施政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如何实现宏观金融政策的合理搭配,以促使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呢?这在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的IS—LM模型中是一个相对简单的论题: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 & Fleming,1963),在(1)价格粘性、(2)资本完全流动、以及(3)本国经济规模小到本国利率水平不会影响世界利率水平(或者说本国是世界利率的被动接受者,r=r*)的假设条件下,根据(1)商品市场(IS)均衡的条件:Y=C(Y-T)+I(r*)+C+NX(e),(2)货币市场(LM)均衡的条件M/P=L(r*,Y),可得出简单的二元选择:(1)要么选择固定汇率制度,放弃货币政策独立性,放弃本国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权,而将实现内部均衡的任务单独由财政政策去承担。
——在情形1、情形2下,单一使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都难以兼顾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目标。
(3)开放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基本思路丁伯根原则丁伯根认为一国政府要实现一个经济目标需要至少一个有效的政策工具,要实现N个独立的经济目标,至少需要使用N个独立有效的政策工具。
显然在丁伯根准则下,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单一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无法协调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两个独立的目标。
简·丁伯根(1903—1994),荷兰海牙人,计量经济学之父,1969年与拉格纳·弗里希共同获得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蒙代尔原则如果每一个工具都能够被合理的指派给某一个目标,并且在该目标偏离其最佳水平时按照规则进行调整,那么在分散决策的情况下,仍有可能实现最佳调控目标。
每一工具如何指派给相应的目标,蒙代尔提出了有效市场分类原则:每一个目标都应当指派给对这一目标具有相对的最大的影响力,因而在影响政策目标上有相对优势的工具。
财政政策的比较优势目标是内部均衡,货币政策的比较优势目标是外部均衡。
运用货币政策实现外部均衡并运用财政政策实现内部均衡符合蒙代尔的有效市场分类原则。
蒙代尔分派原则表明:不仅需要两个操作工具而且分派了它们相应的作用。
这项原则也排除了纯固定汇率制度作为最佳汇率制度安排可能性。
政策搭配根据政策搭配的这一基本思想,西方经济学家在以后的研究中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政策搭配方法。
其中,罗伯特·蒙代尔(Robert.Mundell)提出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来解决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矛盾;索尔特(W.Salter)和斯旺(T.Swan)提出用支出转换政策和支出增减政策的搭配。
蒙代尔:1932年出生,加拿大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对经济学的伟大贡献,一是开放条件下宏观稳定政策的理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蒙代尔教授奠定了开放经济中货币与财政政策理论的基石”;二是最优货币区域理论,“欧元之父”。
获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精品文档第十章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教学目标】IS-LM-BP模型;内外平衡;资本完全流动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固定汇率与货币主义的方法。
政策环境与政策目标;资本可流动情形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之争。
【教学难点】固定汇率制下,影响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因素。
浮动汇率制下,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特点。
案例分析:中国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经济波动存在明显溢出效应。
从次贷危机到欧债危机,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
为了减轻这种影响,必须更好地将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起来。
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高速增长的贸易和资本“双顺差”,我们可以通过政策间的双向协调、利率市场化、国债买卖和一揽子汇率制度等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进而达到稳定经济增长的目标。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一般分为内部和外部均衡目标,前者要求达到一国资源的充分利用(特别是充分就业)和国内物价水平的稳定,而后者则要求一国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
20世纪50年的米德(Meade,1951)最早提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政策搭配思想,丁伯根原则则确立了为了达到一个经济目标,政府至少需要运用一种有效的政策工具,推而广之,要实现N个经济目标,则至少需要相互独立的N种有效的政策工具。
这一结论对开放经济而言,具有鲜明的政策含义。
但该原则在实践中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为此,蒙代尔提出了“有效市场分类原则”。
蒙代尔主张在内外失衡同时存在的条件下,将实现内部均衡的目标指派给货币政策,而将实现外部均衡的目标任务指派给货币政策,即蒙代尔指派法则。
这一原则也成为后续理论研究和政策运用的基本准则。
蒙代尔(1960)和弗莱明(1962)提出了在国际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将标准的IS-LM模型扩展到开放经济系统分析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F模型)”。
他们的研究为不同汇率制度下的政策效果评价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