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传播视角下网络新闻媒体空气污染报道研究——以新浪网和凤凰网的雾霾天气报道为例
- 格式:docx
- 大小:24.57 KB
- 文档页数:3
网络新媒体时代的舆情风险特征——以雾霾天气的社会涟漪效应为例网络新媒体时代的舆情风险特征——以雾霾天气的社会涟漪效应为例引言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空前的扩大,这使得舆情的形成和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雾霾天气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不仅对人们的生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以雾霾天气为例,探讨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下舆情风险的特征以及社会涟漪效应的影响。
一、舆情风险特征1.信息传播速度快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越来越容易,舆情事件的发展速度得到了大幅提升。
雾霾天气的舆情事件通常从空气污染指数的升高开始,很快就会被大量的媒体和网民关注和转发,扩散的速度非常之快。
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广泛的渠道,使得舆情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全国各地。
2.信息真实性难以辨别网络上关于雾霾天气的信息众多,来源各异,真实性难以辨别。
一些信息可能是基于真实的数据和科学研究,而另一些则可能是谣言或者利益相关方的炒作。
正是由于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辨别,很多人容易被虚假的信息所误导,加剧了舆情事件的扩散和影响。
3.情绪化特征突出雾霾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因此网民和将受到影响的人们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化特征在舆情事件中突出。
很多人在看到报道雾霾天气的信息后会感到愤怒、担忧和害怕,并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见,这加剧了舆情事件的情绪扩散。
4.舆情事件的持续性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新媒体时代的舆情事件在发生后将持续存在于网络上。
人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等渠道随时获取和关注与雾霾天气相关的信息。
这种舆情事件的持续存在使得人们更容易将自己的情绪和意见传播出去,并与其他网民和相关机构进行互动和讨论。
二、社会涟漪效应的影响1.舆情事件引起的社会关注雾霾天气作为一个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具有很高的社会关注度。
当雾霾天气的舆情事件出现时,往往会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
我国新闻媒体雾霾天气报道的经验及启示【摘要】我国新闻媒体在报道雾霾天气时,需要采取客观全面的方式,通过科普知识普及和舆论引导,提高公众风险意识。
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督与透明度,配合媒体的报道,减少信息不对称。
舆论监督可以促使政府更加负责任,推动环境管理机制的建立和改善。
结论指出应加强舆论引导,提高媒体报道质量,促进政府透明度,增强公众风险意识,建立良好环境管理机制。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保障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
【关键词】雾霾天气报道、新闻媒体、舆论引导、科普知识、政府监督、透明度、舆论监督、风险意识、环境管理机制。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
雾霾天气已经成为一个普遍而严重的环境挑战,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宣传和监督力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新闻媒体对于雾霾天气的报道方式,对公众的舆论引导,对科普知识的普及,对政府部门的监督与透明度,以及对舆论监督的作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探讨我国新闻媒体在雾霾天气报道中的经验及启示,不仅有助于加强舆论引导和提高舆论监督的效果,也有助于促进公众的环境意识和政府部门的环保工作。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进一步探讨相关议题。
2. 正文2.1 媒体报道雾霾天气的方式媒体报道雾霾天气的方式应该准确客观,避免夸大或歪曲事实,尽可能提供详实的数据和科学分析。
在报道中应该注重公众的健康安全,引导公众正确应对雾霾天气,避免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
媒体在报道雾霾天气时可以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卫星遥感图像等,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雾霾情况和变化趋势。
媒体也可以开展专题报道、采访专家学者,加强舆论引导,提高公众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应对雾霾天气的努力。
媒体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进行多样化宣传和信息发布,及时更新雾霾天气数据和预警信息,方便公众获取最新信息,有效应对雾霾天气带来的影响。
浅析《人民网》与《凤凰网》雾霾新闻报道的异同点胡丽;王睿【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前沿》【年(卷),期】2018(007)007【摘要】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雾霾天气逐渐严重,并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2015年由柴静执导的一部关于雾霾调查报道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突然闯入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雾霾带来的影响以及防治方法。
政府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加大环境保护理念的宣传力度,同时推出适宜的应对政策与措施,而媒体也逐渐参与到“全民抗霾”的行动中。
本文以《人民网》和《凤凰网》两个网站为研究对象,以“北京雾霾”为关键词,搜索出两个网站在2016年关于“北京雾霾”的新闻报道,并以词为研究样本,从消息来源、报道内容、报道体裁、报道数量、报道偏向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目的是梳理出两个网站在此类报道中的共性及差异性并在文章的最后提出关于此类报道的可行性意见。
【总页数】11页(P1061-1071)【作者】胡丽;王睿【作者单位】[1]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南昌;[1]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南昌【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相关文献】1.十八届四中全会网络专题报道对比分析——以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为例 [J], 陈秋旭;2.十八届四中全会网络专题报道对比分析——以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为例 [J], 陈秋旭3.人民网会议新闻报道浅析 [J], 程颖;刘冰;4.北京首次启动雾霾红色预警中外新闻报道差异分析--以BBC和人民网相关报道为例 [J], 刘珂5.言语社区理论视角下"雾霾"新闻报道分析——以中国日报网和人民网(2014—2017)为例 [J], 项蕴华; 顾雪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环境传播中的媒介动员——以我国雾霾事件为例(2000-2017年)环境传播中的媒介动员——以我国雾霾事件为例(2000-2017年)引言媒介动员是环境传播中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行动的关键要素。
雾霾事件作为我国环境问题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对于媒介的传播和动员起到了积极和消极的作用。
本文拟以2000年至2017年间的雾霾事件为例,通过对相关媒介报道和社会动员的分析,探讨媒介在环境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部分:雾霾事件的背景和影响雾霾是指大气中悬浮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等物质造成的能见度下降的现象,它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自2000年以来,我国面临着不断加剧的雾霾问题,特别是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雾霾的主要成因是工业和交通排放、农业燃烧等活动所产生的大气污染物。
雾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便和危害。
能见度的降低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增多,人们的呼吸系统遭受到了严重冲击,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患有呼吸问题的人群更容易受到影响。
此外,雾霾还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土壤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
第二部分:媒介报道及其作用媒介对于雾霾的报道起到了正面的作用,一方面它传播了雾霾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另一方面,通过报道雾霾问题的背后原因和解决方案,媒介也动员了社会的力量和资源。
从2000年至2017年间的媒介报道中可以看出,随着雾霾问题的日益严重,媒体对于雾霾问题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各类报纸、电视和网络媒体都对雾霾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和分析,通过图片、视频和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公众。
媒体报道的正面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公众的认知:媒体报道让人们了解到雾霾对健康和生活的威胁,引发了公众对雾霾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从开始时的雾霾只是环境问题的一部分,到现在成为社会热点话题,这其中媒体的报道功不可没。
2. 倡导环保理念:媒体报道通过宣传环保知识和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中国空气污染问题的舆论与媒体传播中国空气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舆论和媒体传播在对这个问题的认知、解决和管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中国空气污染问题的舆论和媒体传播进行探讨,分析其现状、问题以及改进方向。
一、舆论对中国空气污染问题的影响1.舆论的重要性舆论对于环境问题来说,尤其是对于空气污染问题来说至关重要。
舆论可以影响公众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同时也能够推动政府、企业以及个人采取行动来解决空气污染问题。
2.舆论的现状然而,当前中国空气污染问题的舆论传播不容乐观。
舆论系统存在多种问题,首先是互联网上大量的不实信息和谣言,很难辨别真假。
其次是公众的关注度不够,很多人对空气污染的危害性认知不足。
再者是舆论过于政治化,矛盾对立的声音过多,无助于解决问题。
3.改进舆论传播的方向为了改进舆论传播的现状,首先要加强舆论监管,打击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
其次,媒体应该加强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对空气污染问题的认知。
最后,政府和媒体可以通过宣传解读政策措施,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二、媒体传播对中国空气污染问题的影响1.媒体传播的特点媒体传播在对中国空气污染问题的认知和解决方案上具有广泛的影响。
媒体的报道内容、角度以及传播渠道都会对公众形成特定的认知和态度。
2.媒体传播的局限性然而,媒体传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一些商业媒体过于追求点击率和眼球效应,导致报道内容以娱乐化、泛滥化为主,忽视了空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与复杂性。
其次,媒体报道往往偏向于负面信息,给公众产生过度焦虑和无力感。
3.改进媒体传播的方向为了改进媒体传播的现状,媒体应该加强对空气污染问题的深度报道,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避免虚假和夸大报道。
同时,应该增加对解决方案的呈现,提供可行的行动建议,激发公众参与。
三、中国空气污染问题的舆论与媒体传播的互动关系1.舆论与媒体的互动舆论和媒体传播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舆论的发展和演变也会受到媒体的传播影响,而媒体的报道又会受到舆论的引导和反馈。
雾霾报道研究雾霾报道研究一、引言最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而在环境污染问题中,雾霾污染几乎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作为一种有害气象现象,雾霾给人们健康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因此,雾霾报道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雾霾报道的现状(一)感性报道在雾霾报道中,感性报道往往是媒体首选的方式。
它通过讲述个人的故事和亲身经历来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然而,感性报道往往无法提供客观准确的科学数据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能起到引起公众关注的作用。
(二)科学报道对于雾霾问题,科学报道则更加注重数据和科学解释。
它可以通过环境监测数据、空气质量指数等来展示雾霾问题的严重性,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科学分析。
科学报道既能提高读者的科学素养,也能引导公众正确认知和应对雾霾污染。
三、雾霾报道存在的问题(一)重视程度不够尽管雾霾问题日益严重,但在媒体报道中常常忽视了其重要性。
在一些地方,政府甚至试图压制媒体对雾霾问题的报道,使得公众对问题的认识程度降低。
(二)科学解释不足部分媒体在雾霾报道中缺乏对问题的科学解释,仅仅停留在描述和抱怨的层面。
这样的报道不能让公众真正理解雾霾问题的形成原因和解决方法,使得公众对问题缺乏科学认识。
四、改进雾霾报道的思路和方法(一)加强媒体的监督作用媒体应当积极履行监督职责,揭示环境污染问题的真相,推动政府和企业采取具体措施解决雾霾问题。
同时,媒体还应当加强自身的监督与调查能力,担负起及时揭示问题、监督落实政策的责任。
(二)完善科普教育科普教育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媒体可以通过专栏、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有关雾霾的科学知识。
此外,学校也应将雾霾问题纳入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教育。
(三)多样化报道方式媒体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报道雾霾问题,如新闻特写、纪录片等。
这些形式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展示雾霾形成原因和影响,并给予公众更具体的解决方法。
五、展望未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公众对雾霾问题的关注不断增加,雾霾报道也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改进。
环境传播中的媒介动员——以我国雾霾事件为例(2000-2017年)环境传播中的媒介动员——以我国雾霾事件为例(2000-2017年)近年来,我国雾霾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媒介的作用不可忽视。
本文将以2000年至2017年我国雾霾事件为例,探讨媒介在环境传播中的动员作用。
首先,媒介在雾霾事件中的动员作用主要体现在信息传递和舆论引导两个方面。
媒介通过多种形式,如新闻报道、专题节目、社交媒体等,第一时间传递雾霾信息给公众。
通过这些传媒手段,媒介起到了引导公众对雾霾事件的关注和理解的作用。
同时,媒介也引导社会舆论,对政府和企业的应对措施进行监督和评价,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其次,媒介在雾霾事件中的动员作用还表现为宣传教育和意识改变两个方面。
媒介通过大量报道和宣传,普及了雾霾的基本知识和危害,提高了公众对雾霾问题的认知水平。
同时,媒介也强调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性,呼吁公众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
这种宣传教育的力量使得公众逐渐形成了对环境保护的共识,从而推动了环保行动的开展。
此外,媒介的动员作用还体现在社会组织和个人行动的激励方面。
媒介通过报道和宣传,强调政府在雾霾治理中的责任,促使政府加大治理力度。
同时,媒介也报道了一些环保行动的典型案例,鼓励公众关注环境问题并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
这种激励作用激发了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促使更多人参与到环保行动中,形成了全社会联防联控雾霾的合力。
然而,媒介在雾霾事件中的动员作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媒体在报道雾霾事件时过于渲染,夸大事实,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
其次,媒介在报道雾霾事件时偏重个别案例,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分析,导致公众对雾霾问题的认识存在片面性。
再次,部分媒体在报道雾霾问题时缺乏深入挖掘,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宣传,缺乏对雾霾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探讨。
综上所述,媒介在环境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我国雾霾事件中,媒介的动员作用体现在信息传递、舆论引导、宣传教育、意识改变、社会组织和个人行动的激励等方面。
最新雾霾新闻报道近年来,雾霾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之一。
频繁发生的雾霾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和公众开始积极采取措施。
下面将对最新的雾霾新闻报道进行综合分析和评论。
一、雾霾新闻背景近期,我国多地持续遭受雾霾天气的侵袭,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以及许多其他地区。
雾霾天气持续时间长、污染程度高,给人们的出行、工作和健康都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二、雾霾成因分析雾霾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象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如风向不利、天气稳定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污染物在大气中聚集和停滞,形成雾霾现象。
2.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农业活动等。
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增长导致了大量废气的排放,特别是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等对雾霾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三、雾霾对健康的影响雾霾主要由细颗粒物(PM2.5)和有害气体组成,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长期暴露在雾霾环境中,人们易受到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增加了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的风险。
四、政府措施和公众行动为应对雾霾天气,政府和公众纷纷采取行动。
1. 政府措施:政府加强了环境保护力度,制定了一系列治理措施。
例如,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严格限制工业排放、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等政策。
2. 公众行动:公众逐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到雾霾治理中。
人们通过共乘、减少机动车出行、节能减排等方式减少雾霾的形成。
五、国际合作和科技创新雾霾治理需要国际合作和科技创新。
各国开展了深入合作,交流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雾霾问题。
在科技创新方面,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高效净化空气的技术,如智能空气净化器、无污染交通工具等,为雾霾治理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六、总结与展望雾霾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环境挑战,治理雾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和公众应加强合作,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共同推动雾霾治理进程。
环境风险议题在报纸媒体中的报道框架——以《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对雾霾事件的报道为例环境风险议题在报纸媒体中的报道框架——以《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对雾霾事件的报道为例近年来,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其中,雾霾问题直接威胁到人们的健康与生活质量,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作为主要传媒之一,报纸在报道环境风险议题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中国两大主流报纸《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对雾霾事件的报道为例,分析其报道框架,探讨环境风险议题在媒体中的呈现方式。
首先,两家报纸对雾霾问题的报道都以事实陈述为基础。
《人民日报》通常从宏观角度出发,报道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的措施、环境保护政策的调整等。
报道通常依托大量的数据和专家的观点,通过客观严谨的方式向读者传递信息。
相比之下,《南方都市报》在雾霾问题的报道上更偏向于采访当地居民、环保志愿者等基层群体,并通过生动的人物描述和事实改编的手法,以亲身经历的方式深入讲述雾霾对生活的影响,更加贴近普通读者的感受。
其次,在报道中两家报纸的观点和态度存在一定的区别。
《人民日报》作为中央喉舌,其报道更多地呈现为官方声音,并强调政府的决心和措施。
报道中通常以表扬政府取得的成绩为主线,宣传政府工作的积极性和优势,同时鼓励读者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而《南方都市报》作为地方性报纸,则更加侧重于揭示问题根源、探索解决办法,并通过批评不良环境管理现象来督促相关部门加强管理与治理。
其报道更加关注民意,倡导公民参与环境保护,开展环保行动。
此外,在报道的深度与广度上,两家报纸也有所不同。
《人民日报》通常以较大篇幅的新闻报道方式来关注雾霾问题,报道的范围涵盖全国各地。
而《南方都市报》则更偏向于以专题报道或特别版块的形式来进行深入剖析,报道更为详细和深入。
《南方都市报》的报道还常常包括环保专家的专栏文章、读者来稿等多种形式,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观点。
最后,两家报纸都非常重视在报道中加强公众的教育意识。
媒体归因归责策略与被“雾化”的雾霾风险——基于对人民网雾霾报道的内容分析媒体归因归责策略与被“雾化”的雾霾风险——基于对人民网雾霾报道的内容分析近年来,雾霾已经成为一个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存的环境问题。
作为最直接的信息来源,媒体在雾霾问题的报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媒体在雾霾报道中的归因与归责策略,以及被“雾化”的雾霾风险,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将通过对人民网雾霾报道的内容分析来探讨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媒体在雾霾报道中的归因与归责策略。
归因是指媒体将事件或问题归因于某个原因或责任方的过程,而归责则是媒体对责任方进行责备、追责的行为。
在人民网的雾霾报道中,我们发现媒体普遍将雾霾归因于人为原因,如汽车尾气、工业排放等。
这种归因策略可以引起公众对这些责任方的关注,并促使其采取行动减少雾霾产生。
然而,媒体在归责策略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重点关注某些责任方而忽视了其他责任方的存在。
这可能导致被归责的责任方负担过重,而忽略了其他责任方的责任。
其次,我们还需要注意被“雾化”的雾霾风险。
被“雾化”指的是媒体在雾霾报道中过度夸大或杜撰虚假信息,使公众对雾霾风险的认知产生误导。
在人民网的雾霾报道中,我们发现有些报道过度强调了雾霾的危害性,并夸大了与雾霾相关的疾病风险,这可能引发公众的过度恐慌与焦虑。
同时,一些报道过度强调了一些特定责任方的过错,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原因,使公众对雾霾问题形成了片面的认识。
这种被“雾化”的雾霾风险可能导致公众对雾霾问题的认识产生偏差,增加了公众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情绪,进而影响社会的治理与对雾霾问题的解决。
为了有效地应对雾霾问题,我们需要正确地理解媒体归因归责策略与被“雾化”的雾霾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媒体应该提供准确、客观的信息,避免夸大或杜撰虚假信息。
同时,媒体在归因与归责策略上应该全面、公正地考虑各个责任方的责任,避免过度集中在某些责任方身上,防止将责任过度推给某一方而对其他责任方不予追责。
健康传播视角下的报纸烟害报道研究健康是人类至为宝贵的财富,健康信息是人类维护和持有健康不可或缺的资源。
从古至今,追求健康,传播健康始终为人类社会所共同关注。
21世纪更是被人们称为“健康的世纪”。
在大众传播控制着话语权的今天,健康与健康信息之间,健康传播与健康促进之间,已存在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一直以来,健康传播都是现代科技传播的一项重要内容,“吸烟与健康”亦是其中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烟害”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在健康传播的框架下,以议程设置理论和社会建构理论为理论基础,旨在通过对《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健康报》在所研究的10个年度内(2000——2009年)有关烟害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呈现中国大陆的主流媒体是如何定义烟害,如何框架烟害议题乃至于对健康议题的呈现和建构。
同时,本文从政策与经济的层面描述上述三家报纸“烟害”议题报道的整体状况及动因,并进而探讨影响公共健康议题建构的因素。
研究发现《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健康报》有关烟害的报道数量偏少,分布不均,报道类型偏重新闻导向型;报道主题主要集中在“烟害相关疾病介绍”,“控烟相关政策或法则”和“防治倡议与控烟活动”;三家报纸所引用的消息源多来自“政府或政府间组织”和“医疗或学术单位”;报道形式和消息来源相对单一;有关烟害议题的报道,以“消息”,“科普信息、资料、文摘”为主要报道体裁;报道语气以中性为多,较少运用正面语气。
有着警示社会传播健康观之效的烟害报道,对社会、对公众,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何使媒体担负起传播健康信息,倡导健康行为方式的职责,坚持以健康为报道的价值取向,传播卫生科普知识,促成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进而降低社会疾病的罹患率与死亡率,是本研究的重要目的和意义。
本文针对研究样本中“烟害”议程设置的不足,如媒体议程的非独立性,视角的非贴近性,消息来源的局限性,报道形式的单一性、模式化等,提出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提升策略。
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加强媒介、公众及政府间的议程互动;(二)科学设置烟害报道议程;(三)提升传媒公信力;(四)拓展消息来源;(五)提高传播者专业素质等。
雾霾议题在新浪微博上的报道框架分析--以人民日报、新闻晨
报、南方都市报官方微博为例
冀亮亮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4(000)035
【摘要】2013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之最,多地创下历史纪录,雾霾成为环境风险议题之下的一个焦点议题。
根据新浪与人民舆情分析室联合发布的《2013年新浪媒体微博报告》,本文取样官方微博影响力排名前三的报纸微博——人民日报、新闻晨报、南方都市报官方微博(以下简称官微),选取雾霾大规模爆发至逐渐消退的三个月,即2013年1月1日至3月31日三个官微所发布的全部微博,以"雾霾"
【总页数】1页(P29-29)
【作者】冀亮亮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媒体微博对陈永洲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以新浪微博@人民日报、@中国新闻周刊、@财经网为例 [J], 陈欣欣;
2.党报与都市报官方微博的框架比较分析——以《人民日报》与《新闻晨报》官方微博为例 [J], 龚芳敏;戴一菥
3.媒体官方微博对负面涉警事件的报道框架研究——以《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
报》新浪官方微博为例 [J], 尹钰傑
4.近年来媒体雾霾报道议题的框架分析——以《北京晚报》《人民日报》《科技日报》为例 [J], 王羚
5.对\"雾霾\"报道的框架分析\r——以《人民日报》和《新京报》2018年8月至12月的报道为例 [J], 李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凤凰网与新浪网为例看网站资讯要闻区的设置对网络舆论的
影响
李伦
【期刊名称】《商情》
【年(卷),期】2014(000)010
【摘要】凤凰网和新浪网是国内较具代表性的综合类门户网站,在业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两网在媒体气质和受众定位上均有所差异,这也直接影响到网站对于其讯息的选择,这尤其体现在编辑对于要闻的选择上。
【总页数】3页(P59-60,326)
【作者】李伦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9
【相关文献】
1.从新媒体标题看网络语言规范化问题--以手机新浪网和凤凰网同“事”异“题”现象为例 [J], 施晓风
2.从议程设置看“暖新闻”现象的走红——以凤凰网《暖新闻》栏目为例 [J], 孙晨颖;
3.论网络新闻专题的议程设置功能——以新浪网和凤凰网“复旦投毒案”专题为例[J], 刘子晨;
4.从议程设置看“暖新闻”现象的走红——以凤凰网《暖新闻》栏目为例 [J], 孙
晨颖
5.网络新闻专题报道比较探析——以新浪网、腾讯网、凤凰网三大网站台湾大选报道为例 [J], 孙静; 张伊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教类网站和门户网站新闻专题的异匾——以科学网、网易
和腾讯的雾霾专题为例
任春晓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3(000)012
【摘要】2013年1月,全国多地发生了持续的雾霾天气,北京甚至发布了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
作为一种严重影响人们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的大气污染现象,“雾霾”成为2013年初中国乃至世界都极为关注的事件。
为此,各大网络媒体根据网站不同的定位,及时迅速地推出了相关专题,力求从广度和深度上报道雾霾天气。
【总页数】2页(P87-88)
【作者】任春晓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报社科学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0.7
【相关文献】
1.网民跟帖的特点探析--以网易与腾讯雾霾小专题为例 [J], 欧阳照;包亚兄
2.浅谈网络新闻专题的制作——以凤凰、搜狐、网易、新浪四大网站2011“地球一小时”专题为例 [J], 张玉;顾莲芸
3.门户网站首页对比分析——以腾讯、新浪、网易、搜狐为例 [J], 刘维
4.门户网站首页对比分析——以腾讯、新浪、网易、搜狐为例 [J], 刘维
5.浅谈网络新闻专题的制作——以新浪、网易、腾讯、搜狐的雾霾专题报道为例[J], 张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健康传播视角下网络新闻媒体空气污染报道探究——以新浪网和凤凰网的雾霾天气报道为例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空气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议题。
在这个背景下,网络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成为了引领大众关注环境问题的主要渠道之一。
本文旨在从健康传播的视角出发,运用内容分析方法,以新浪网和凤凰网的雾霾天气报道为例,探讨网络新闻媒体在空气污染报道中的表达方式、角度和关注点,以及对大众健康的影响。
一、报道内容与表达方式
通过对新浪网和凤凰网的雾霾天气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我们发现两家媒体在报道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新浪网以更加客观、科学的方式报道了雾霾现象的发生、来源、成因以及科学防护方法等相关信息。
凤凰网则在报道中重视突出雾霾天气对人们生活和健康的影响,以感人、故事化的方式引发读者的共鸣。
在表达方式上,新浪网以文字、图片和统计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了雾霾天气的严峻程度和趋势变化。
凤凰网则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报道,直观地展示了雾霾天气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健康危害。
二、报道的角度和关注点
通过对报道角度和关注点的分析,我们发现新浪网和凤凰网在报道雾霾天气时,侧重点并不完全相同。
新浪网主要关注雾霾天气的成因和解决方法,呼吁大众加强环境保卫意识,乐观参与改善空气质量的行动。
而凤凰网更加突出了雾霾天气对人们健康的恐吓和社会问题,报道中强调了政府、社会和个人的责任。
此外,凤凰网的报道还更倾向于深度调查报道,通过采访受雾霾天气影响的人们的真实故事,展示了雾霾天气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并呼吁大众加入环保行动。
这种故事化的报道更容易引起大众关注,激发大众对雾霾问题的照顾和行动。
三、对大众健康的影响
网络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对大众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通过报道雾霾天气的健康危害和防护措施,新浪网和凤凰网引发了大众对空气污染问题的重视。
新浪网通过科学的报道方式,提供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好用建议,援助大众熟识到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并促使他们实行乐观行动改善家庭和个人的生活环境。
凤凰网则通过感人的报道方式,引发了大众的情感共鸣,激发了大众情感上的关注和对问题的认同。
这种报道方式更容易产生情绪共振,从而促使人们加入到环境保卫活动中去,共同改善空气质量。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网络新闻媒体在空气污染问题的报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新浪网和凤凰网在雾霾天气报道中接受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角度和关注点,对大众健康产生了乐观的影响。
然而,也应该注意到网络新闻报道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网络新闻报道中往往存在过度渲染、夸大描绘的状况,容易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
另一方面,在报道中应更加重视科学性和客观性,提供更为准确和全面的信息,防止给大众带来误导。
因此,对于网络新闻媒体来说,应加强与专业机构、科研机构的合作,提供更准确、科学的报道,同时重视感人故事的呈现,以引发大众的情感共鸣。
另外,政府也应承担起监管责
任,加强对网络新闻报道的管理,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最后,作为大众,我们也应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加入到环境保卫行动中。
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才能够改善空气质量,保卫大众的健康
综合来看,网络新闻媒体在空气污染问题的报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引发大众的情感共鸣和关注,促使人们加入到环境保卫活动中去,共同改善空气质量。
然而,网络新闻报道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过度渲染和缺乏科学性等,因此,网络新闻媒体应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提供更准确、科学的报道,同时政府需要加强对网络新闻报道的监管。
同时,大众也应增强环保意识,乐观参与环境保卫行动。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改善空气质量,保卫大众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