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想)
- 格式:ppt
- 大小:809.00 KB
- 文档页数:10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我的白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我的白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大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充分运用圈点勾画、写批注、做摘录等阅读方法,品析重点语句和细节,体会作者对白鸽的情感,对生命的体悟。
3.深化自己对人与动物关系的认识,关爱动物,亲近自然,尊重生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o 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我"与白鸽之间的故事。
o 品味文中对白鸽的描写,体会作者对白鸽的情感。
2. 教学难点o 理解文章中蕴含的对生命的体悟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批注法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 提问:生活中,同学们有养动物的经历吗养了什么动物,说一说自己和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以及它们带给自己的情感体验。
2.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
3.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是陈忠实的《我的白鸽》,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本,看看陈忠实与他的白鸽之间又演绎了怎样的感人故事。
(二)作者简介1. 教师介绍:陈忠实(1942—2016)陕西西安人。
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著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初夏》《夭折》,长篇小说《白鹿原》,散文集《生命之雨》《告别白鸽》等。
其中《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2.展示陈忠实的照片或相关作品图片,让学生对作者有更直观的认识。
(三)写作背景1. 教师讲述:本文选自《陈忠实文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有删改,创作于1996年8月,后刊载于《大家》第5期。
原题为《告别白鸽》,本文只节选了一部分。
文章描述的故事是陈忠实在创作长篇小说《白鹿原》时发生的。
2.介绍创作背景:1988年开始,陈忠实把妻儿和长辈安置在城里,只身来到乡下的祖屋,潜心写作,四年的艰苦写作,陈忠实每天都要经受着各种人物在脑海中的较量,纠结的心情让他额头上的皱纹如同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一般深刻。
第6课《藤野先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藤野先生》是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是鲁迅。
本文通过回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展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以及作者的爱国情感。
文章选材典型,脉络清晰,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但对于文章的深层含义和写作手法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可能对作者的情感体验理解不够深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解释。
【教学目标】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3.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4.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以及作者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内容,把握藤野先生的形象。
(2)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2)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理解反语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七年级时学习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认识了他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
今天,我们将学习鲁迅的另一篇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去认识另一位对鲁迅有着重要影响的老师-藤野先生。
那么,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与鲁迅之间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
课文主题概括课文主题概括是一篇文章对于课文主题进行简洁、准确的总结和归纳。
本文将以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为例,通过分析、归纳和总结该课文的主题,向读者展示一个典型的课文主题概括的写作方式。
课文主题:培养孩子们的自我认知能力课文概述该课文以孩子们对自己容貌的描述为线索,展示了培养孩子们自我认知能力的重要性,并介绍了一些促进自我认知的方法。
首段:自我认知意味着了解自己的独特性在本课文中,孩子们通过描绘自己的外貌特征,如眼睛、头发、身高等,展示了对自身外貌的了解与觉察,从而引出了自我认知的概念。
自我认知不仅仅限于外貌,还包括情绪、性格、能力等方面的了解。
第二段: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孩子们的自我认知是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基础。
只有了解自己的特点和能力,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发掘潜力和争取成功。
自我认知还能帮助孩子们树立自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第三段:培养孩子们的自我认知能力的方法在课文中,作者介绍了几种培养孩子们自我认知能力的方法。
首先,通过鼓励孩子们写下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独特之处。
其次,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孩子们尝试新事物,从而发现和认识更多的自我。
最后,家长和教师的指导和支持对于培养孩子们的自我认知能力至关重要,他们可以给予孩子们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结尾段:总结通过这篇课文,我们意识到培养孩子们的自我认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了解自己的特点和能力,他们才能更好地进行自我发展和成长。
希望我们能够通过这些方法和举措来帮助孩子们充分认识自我,实现更好的未来。
通过以上对课文主题的概括,我们可以看到文章内容是紧密联系的,从自我认知的引子开始,逐步展开对重要性和方法的论述,最后给出总结。
全文结构清晰,每一段都有明确的主题句,语句通顺流畅。
这种写作方式可以适用于其他课文主题概括的写作,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文的核心意义。
初中语文概括文章内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章概括的基本方法,能够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3.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概括的概念和意义。
2. 文章概括的方法和技巧。
3. 文章概括的实践操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章概括,概括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文章概括的概念和意义,阐述概括文章内容对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介绍文章概括的方法和技巧,如抓住文章标题、开头和结尾、关键词等。
3. 实践:让学生阅读一篇篇文章,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概括。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指导,如概括的步骤、注意事项等。
4. 讨论: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概括成果,讨论概括的准确性、简洁性等。
教师可以给予评价和指导。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文章概括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和收获。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文章概括。
3. 学生在讨论中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五、教学资源:1. 文章素材:提供一些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文章,供学生进行概括练习。
2. 指导手册:为学生提供概括文章内容的指导手册,包括方法和技巧等内容。
3. 评价表:为学生提供文章概括的评价表,包括准确性、简洁性等评价指标。
六、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并进行概括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鼓励学生在讨论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掌握文章概括的方法和技巧。
4. 定期对学生的概括成果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促进学生的进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文章概括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九年级语文中考记叙文概括内容专题复习+导学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中考复习专题——概括内容》导学案学习目标:复习记叙文内容概括的答题方法,准确严谨回答问题。
一、回顾教材,寻找源点册数篇目考点探源七上《皇帝的新装》七下《老山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八上《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九下《变色龙》二、以文析法,归纳策略(一)阅读七上课本《散步》,完成题目: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总结解题思路:(二)阅读八上课本《藤野先生》,完成题目:概括“我"和藤野先生交往有哪几件事?总结解题思路:(三)阅读八下《社戏》,完成题目: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平桥概况___ ______月夜行船赵庄看戏总结解题思路:三、以法析文,巩固策略(一)《走一步,再走一步》问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一颗小桃树》问题: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磨难?(三)《孤独之旅》问题: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表格。
时段情节杜小康心理行程最初辍学随父亲前往芦苇荡放鸭②到达放鸭地点①恐惧、孤独放鸭中期③从容、坚强八月的一天清晨④惊喜四、以文测法,内化能力1.阅读文章《往事温柔》,回答问题。
(2021年福州质检题)往事温柔管朝涛清晨,天空还没亮,恍惚中被大雨惊醒,我起身坐了一会。
窗外的雨水在腾起的雾气中渐渐小了,转而淅淅沥沥的。
初夏的雨总是这样没完没了,时而冷雨,时而闷雾。
我困意未消,闭上眼睛,半梦半醒的,似乎回到家乡。
记得九岁多的时候,也是这个季,凌晨五点左右,总是在睡梦中被叫醒,因为水稻秧苗在地里疯长,我们全家必须在五到六天里完成所有插种。
乡间的清晨一般是大雨滂沱,我总希望着它一直别停,这样可以拖到八九点出门。
因为那时候蚊子就不会再光顾我们柴火棒一般的腿上了。
乡间不知名的小黑蚊,在这个季节对你的裸露的部分总是毫不留情的,每次从地里回来,腿上被蚊子叮咬后,如黑芝麻撒在一只长条黄面包上一样,密密麻麻的小血包令你奇痒无比。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3.《穷人》教学设计(两课时)教材分析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课文记叙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而本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实感。
作者这种高超的艺术技巧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建议1.向学生介绍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
2.指导学生从环境和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3.课后小练笔:续写《穷人》。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多处省略号的作用。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朗读课文,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
难点: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心理活动了解人物品质。
重点难点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其美好的心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板书“穷”)同学们,看到这个字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穷人》,它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对于列夫·托尔斯泰你们都了解些什么?(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3.师:是呀,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都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朽的名作。
15《小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五上《小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隐瞒、域、矛盾、炊"等词语。
3. 借助文字想象画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充分感受战士们艰苦的生活环境,体会战士们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用将军的口吻,讲述自己登上小岛后发生的故事。
教学难点结合资料和关键语句了解我国守岛部队的生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用图表梳理课文内容,并简要讲述故事任务一:默读课文,运用图表梳理故事情节,并简要地向别人介绍课文内容。
(课前完成)生借助图表讲故事。
预设1:将军上岛时,发现一块菜地,非常惊讶,而且知道了菜地的土和种菜的种子是战士们从家乡背来的。
虽然受到秘书的劝阻,但将军坚持要留在岛上吃住一晚,目的是了解和推广种菜的方法,提升整个守岛部队的战斗力。
预设2:晚饭时,队长陪着将军来到队部,知道自己晚饭有一盘菜时非常生气,质问队长“战士们有蔬菜吃吗”。
听了队长的解释,看到菜地像中国地图,将军受到很大触动,他想把菜分给战士们,但战士们不肯接受,将军最后把菜倒进汤中,亲自给战士们舀菜汤,心底里为战士们所感动。
预设3:清晨,将军离开了小岛。
他向着升起的太阳和那片绿色的菜地,也向着小岛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教师小结:通过概括小标题,我们对课文的层次有了清晰的划分,将这些情节串联起来就是主要内容。
板书(将军登岛,发现菜地岛上吃饭,分菜同享留下敬意,离开海盗)思考:这项前置性任务因为是课前完成的,所以这个环节在课上只花了十分钟的时间。
后面两项学习任务就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完成。
但是难度比较大,学生也比较拘谨,课堂效果一般。
其实想法挺好的,不如再多花点时间,课前指导一下,课上再多花点时间给予他们充分地说。
二、梳理探究,感受人物情怀1.用表格梳理前三篇课文中人物面对的现实与心中的梦想。
2.在梳理的基础上探究:《小岛》这个故事中的将军和战士们,面对怎样的现实?心中又有怎样的梦想呢?认真默读课文,在相关地方做做批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相机教学“咆哮、狞笑、揪、瞪”等重点词语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抓住人物言行感受老汉伟岸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直接揭题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桥》.2.桥是一篇小说,全文只有五百来字,由于篇幅短小也叫小小说,(师板书:小小说)它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到底有什么魅力获得如此佳绩呢?请你们也去读读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8页.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提个醒,你可以抓时间、主要人物、事件来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评: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读了课文,谁来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交流反馈2-3人,(评:概括能力不错,概括得很准确)师随机板书:老汉村民师点拨:你们说的是故事感人的情节,(板书:情节)故事中的主人公“老汉为了让村民顺利过桥,自己和儿子却牺牲了。
(板书:人物)3.那么,故事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发生的呢?(板书:环境)三、学习环境描写,感受洪水的可怕1、快速浏览课文,把描写洪水的句子划下来。
2、交流:出示句子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sì)地舔着人们的腰。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1)分句读句子,正音,适机引导朗读。
(评:找得真准)第1句:这雨下得很大呀,声音响点,读的“这雨很大很大的样子出来。
”第2句:咆哮一般指什么?(人暴怒喊叫。
)这里什么在咆哮,洪水好像受惊的野马在咆哮这是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更能让我们感觉到洪水的——(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
)学生读这句,分析后再让他读。
16《麻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课文重点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语段,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小麻雀、老麻雀、猎狗这三个动物的特点写清楚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读懂课文内容,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故事中,懂得动物也有伟大的母爱。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认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同学们自由、出声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3、检查字词。
4、简单概括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再读课文,梳理顺序1、默读课文,勾画批注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写在旁边。
2、学生交流。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四、深读文本,对比阅读(一)学习第三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1、用横线画出描写小麻雀的句子,体会如何把小麻雀的样子写清楚的。
抓住:呆呆、嘴角嫩黄、长着绒毛写出了小麻雀的样子。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无可奈何2、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小麻雀的无助。
3、总结写法:先写了看到的,再写了想到的。
(二)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对比体会写法1、同学自学课文四、五自然段,想想作者先写了再写了最后写了2、指名回答。
3、学习描写猎狗的句子,抓关键词语:走近,嗅了嗅,张开,露出,锋利的牙齿,体会猎狗的凶猛。
4、总结写法:作者先写了猎狗的动作,再写了猎狗的样子。
5、指导朗读。
6、学习老麻雀勇敢的句子。
理解“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关键句。
7、如果你是小麻雀,你会说些什么?8、指导朗读。
9、同学合作读第四自然段。
10、总结:这一段写出了作者看到的、听到的景象。
11、学习第五自然段,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12、总结写法:这一部分是事情的经过,写了老麻雀与猎狗相遇的情形,先写了看到的,再写了听到的,然后写了想到的。
18《牛和鹅》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牛和鹅》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根据课文给出的批注,了解批注的不同角度2、初读文章,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引导学生从动作、神态、语言中体会“我"看到鹅时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动作、神态、语言中体会“我”看到鹅时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冰心奶奶说过(童年,是真中的梦,是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是啊,童年,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充满童趣的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18.牛和鹅)2.相信大家课前都做了充分的预习,我们来和课文中的生字朋友们打个招呼!(逐行出示生字)甚至胳膊跪下欺负衣襟凭着大概惹怒吁哩哩吭吭叫啪嗒顽皮捶牛背握手掐住摔酒瓶每行生字我请一个人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预设:这位同学很细心,关注到了轻声字的读音!我们也把这两个轻声词读两遍。
你的前后鼻音读的真标准!我们学着她的样子,读出这两个词的区别!生字掌握得很牢固!读的又快又好,那你再看看,这几个我标红的生字有什么特点?(都是表示动作的动词)这一课的生字,很多都是提手旁的,老师把它们都放在这了。
以后你们也可以像这样,把相近的生字归归类,比较着认读生字。
下面,我们把每个词语齐读两遍。
二、感知文意,认识批注角度1、和生字交了好朋友,等它们藏进课文中,你还能读好嘛?我们赶紧把书翻到74页。
请大家小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
(课件出示自读要求)读的时候,老师有两个小要求:思考:故事中的“我"与牛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我与鹅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观察:这篇课文和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学生自读课文,老师巡视,提醒进度)2、读书声音渐渐小了,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预设:这么长的文章被你用几句话就概括出来了,你真会抓重点!3、哪位会观察的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书两边的空白处写了一些小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呀,像这样把自己读书时的一些想法写在旁边,就叫做批注,也就是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学习的,一种很好的阅读方式。
9*那一定会很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及预习卡)[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语文要素】3.通过对比阅读教学,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4.学习种子为梦想不断努力的精神。
体会种子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体会种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追求目标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它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
2.通过对比阅读教学,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教学课时]1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师:看图猜一猜老师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课件展示登月动图)2.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心愿呢?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自己的心愿。
_________,那一定会很好。
预设1:要是我有一根金箍(ɡū)棒,那一定会很好。
预设2:要是我能去迪士尼乐园玩,那一定会很好。
3.有一颗小小的种子,它也有着自己美好的心愿。
让我们来学习《那一定会很好》这篇童话故事吧。
(板书课题,齐读。
)4.回顾略读课文:(1)这学期我们已经学过哪两篇略读课文?(《不懂就要问》《听听,秋的声音》)(2)自己读一读阅读提示,提示中有哪些要求?用序号标一标。
①默读课文;②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并做上标记。
2.出示会认字:(1)全班齐读词语,教师适时纠正读音,去拼音读。
(2)学生结合语境自主识记生字。
3.默读课文,说一说“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在文中圈出主人公变成的事物。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主人公变成的事物。
预设:“种子”“高大的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2)引导学生用箭头把这五个词语串起来形成一个简单的示意图: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贴图: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3)同桌互相简单地说一说种子的生命历程。
第18课《我的白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我的白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
(2)学生能够梳理文章的结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生能够分析文中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默读、朗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对白鸽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
(2)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奇迹和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分析文中写作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体会作者对白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寂寞"等情感的内涵以及对白鸽情感的升华。
2.分析文中一些细节描写对于表达主题和情感的作用。
3.引导学生从文中获得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并能联系实际生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 投影出示鸽子的图片,提问:同学们,看到鸽子,你们能想到什么呢鸽子可能会让人想到和平、信使等。
2. 讲述一些关于鸽子的故事或传说,如飞鸽传书等,然后引出课题《我的白鸽》。
(二)预习检测1.走近作者提问:有谁了解本文的作者陈忠实呢陈忠实是陕西西安人,作家。
著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夭折》,长篇小说《白鹿原》,散文集《生命之雨》《告别白鸽》《家之脉》《原下的日子》,创作谈《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等。
其中《信任》获全国优秀作品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全国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二届“炎黄杯”人民文学奖。
2.字词积累投影出示字词:豁朗、蜕变、骊山、土坯、啼叫、哺食、亢奋、按捺、胆怯、怦然、鸟喙、惬意、邋遢、隧道、饲养、瞬间、堪称、聆听、蔑视、翱翔、吐穗、南麓、蜿蜒、扎(不同读音)等。
21 智取生辰纲课题智取生辰纲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响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1.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线索,把握情节。
〔重点〕2.引导学生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难点〕3.引导学生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汲取文化营养,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课前预习作者简介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
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星象,无不精通。
曾在钱塘为官,因与当权者不合,弃官还乡,闭门著述。
著有《水浒》。
《水浒》又称《水浒传》或《忠义水浒传》,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有删节,题目是编者加的。
大名府梁中书要把十万贯财宝送往东京,给他老丈人蔡京庆贺生日。
因梁中书前一年送十万贯金银珠宝给蔡京时,半路被人打劫,这次改派精明能干的杨志押送。
但生辰纲还未启运,风声早已传出,刘唐报信,与晁盖商议夺取生辰纲,吴用也参加进来,并推荐阮氏三兄弟入伙,公孙胜也来投奔晁盖,七条好汉欲齐心协力夺取这批金银珠宝,并定下智取之计。
课文所选局部就是从杨志上路开始写起的。
文体知识章回体小说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假设干章节,称为“回〞。
它是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开展而来。
“讲史〞说的是历代的兴亡和战争的故事,一般篇幅很长。
艺人表演时必须分为假设干次才能讲完,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章回体〞中的一回。
在每次讲说前,艺人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体〞小说回目的起源。
读准字音趱.行(zǎn)虞.候〔yú〕嗔.(c hēn)干.系〔ɡān〕撇.下〔piē〕这厮.(sī)朴.刀(pō)恁.地(nèn)兀.自(wù)省.得(xǐnɡ)喃.喃呐呐〔nán〕怄.(òu)濠.州(háo)逞.辩(c hěnɡ) 晁.盖〔c háo〕罗唣.〔zào〕剜.〔wān〕窥.望〔kuī〕忒.(tuī)为难..(ɡān ɡà)聒.噪(ɡuō zào)勾.当〔ɡòu〕面面厮觑.(qù)喏.喏连声(nuò)辨清字形理解词语端的:真的,确实。
3.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当提到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时,我们需要首先明确短文的核心
主题和要传达的信息。
概括主要内容要求我们用简洁的语言总结短
文的要点,而不是逐字逐句地复述。
这需要我们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并用自己的话来表达。
在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短文讨论的主题是什么,这可以通过
抓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以及段落的主题句来确定。
2. 筛选关键信息,在短文中找出最重要的信息和论点,这些信
息通常是支撑主题的关键细节和论据。
3. 确保连贯性,概括内容时要保持逻辑连贯,避免跳跃式的描述,让概括的内容能够顺畅地表达短文的主要思想。
总的来说,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需要我们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并用简洁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
这需要我们筛选关键信息,确保连
贯性,以及避免赘述。
这样的概括才能准确地传达短文的核心意义。
六上语文12《桥》第二课时公开课课堂实录《桥》第二课时公开课课堂实录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回顾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生:一场洪水袭击了小村庄,一位老汉指挥着群众从唯一一座木桥上逃生,最后他和自己的儿子都被洪水淹没了。
师:能概括地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很好。
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生(齐答):写事。
师:写事的文章,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最好说清楚谁,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结果怎样。
谁能从这几方面,再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生1:课文主要写了,山洪爆发的时候,老汉指挥全村人脱离了生命危险,自己和儿子却失去了生命。
师问生1: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也就是说,老支书指挥全村人从哪儿撤离,使得全村人安然脱险?生1:在木桥上通过。
师对生1说:你能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完整地再说一遍吗?生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山洪爆发的时候,老支书指挥全村人从木桥上撤离,使全村人脱离了生命危险,自己和儿子却牺牲了。
师:是啊,老支书让全村人安然脱险,却使得自己和儿子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
就从这件事中,你能感受到老支书是一个怎样的人?生:他是一个舍己为人的人。
生:大公无私的人。
生:我觉得他还是一个勇敢的人。
生:老汉是一个英勇献身的人。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
老支书就是这样一个人。
那么老支书到底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他的哪些言行打动了你,让你深受感动。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支书的语句,画出打动你的语句,用心,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学完后,必要的话,可以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生自学课文,拿出笔在书上圈画,同时把自己的感受简单地写在旁边。
)师:同学们,我们先自学到这儿。
谁先来说说,老支书的哪些言行打动了你,让你深受感动?生:我从第八自然段能感受到,老汉站在木桥前等着大家,他是想帮助全村人。
师:是啊,从这儿,我们能感受到,他心里装着全村人。
从这儿我也能看出,老汉十分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