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政治思想史——4荀子共15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15
《荀子》的内容及思想《荀子》一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它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人定胜天”、“性恶论”、“隆礼敬士”、“尚贤使能”、“重法爱民”、“节用裕民”、“开源节流”是其主要思想。
《荀子》立论严谨,语言生动。
《劝学》是其烩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的进步思想家、教育家和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况的著作。
是荀况晚年为总结百家争鸣和自己学术思想而写的。
《史记·孟荀列传》中曾写到:“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机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数万言而卒:”此书在汉代抄录流传有322篇,名《孙卿书》。
初经刘向整理校定,去其重复290篇,定著32篇,名《孙卿新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名《孙卿子》即《荀子》。
此书大部分为荀子自著。
其中《儒效》《议兵》《强国》等篇,似出弟子记录;附于书末的《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等六篇疑为弟子所记荀子语及杂录传记。
《荀子》一书,仿《论语》体例,始于《劝学》,终于《尧问》.系统性、思想性较强。
其中集中阐述自然观的主要有《天论》;阐述认识论、逻辑思想和思想方法的有《解蔽》《正名》;阐述人生论的有《性恶》;阐述教育理论的有《劝学》《修身》;阐述军事理论的有《议兵》;阐述社会政治思想的有《礼论》《王制》《王霸》《富国》等篇。
《非十二子》以是否符合封建统一原则为标准,对先秦诸子进行了政治性批判。
《成相》以民间文学的形式表达了为君、治国之道。
《赋篇》系荀子的文学作品,是一种散文的赋体,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荀子》的主要内容1.“重人轻天”思想。
《荀子》中的《天论》篇针对唯心主义的“天人合一”论,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理论,论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一、荀子及其学术思想简介荀子名况,又称荀卿或孙卿,是战国后期赵国人,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
据考证,荀子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15年[1]1,主要活动时间约为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38年。
他早年游学于齐国稷下学宫,齐襄王时,他多次担任学宫的最高长官———祭酒。
先秦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和秦相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晚年,他定居在兰陵,专门从事著述和教学,直到老死。
他的著作保留下来的有《荀子》一书。
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曾访问过秦、赵两国,但秦昭王、赵孝成王俱不能用;后至楚国,楚相春申君黄歇任命为兰陵令,荀子遂居于兰陵著书,卒而葬于兰陵。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了荀子的部分事迹。
他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并批判地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流派的观点, 其思想以儒家、法家为基础,同时又批判吸收了墨家、道家以及名家等学派的思想精华,形成了有继往开来意义的“荀学”。
堪称先秦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荀学不仅是对儒学有继往开来的意义,而且对于先秦诸子学说亦有集大成意义。
”[2]荀学不仅是对先秦诸子的批判总结,同时也是汉代社会思想发展的源泉。
通常认为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篇》);而最能体现荀子教育思想的却是他的另一句名言“: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篇》)二、“礼义积伪”“隆礼重法”———荀子的教育内容(一)荀子十分重视教化与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的教育主张可以用“礼义积伪”一词进行概括。
“礼义”指圣人所创造的礼义、法度,是荀子教育的核心内容;“积”包括“注错习俗,真积力久”两方面,指环境熏陶与个人努力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通过礼义、法度的学习与实践,最终让人能够以理性的方式存在,避免无尽的欲望给社会带来的混乱;通过个人的努力与环境的熏陶,每个人都能积累德性,成为君子。
(二)荀子论及的教育内容比较丰富,包括礼义、师法、法度等,且通常将礼、法并称。
荀⼦(约前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今⼭西南部)⼈,先秦著名思想家。
荀⼦早年游学于齐,学问博⼤,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长)。
约公元前后曾返回赵国,与临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
后来荀⼦受楚春申君之⽤,为兰陵(今⼭东苍⽔县兰陵镇)令。
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
荀⼦学识渊博,继承了儒学并有所发展,还能吸收⼀些别家之长,故在儒学中⾃成⼀派。
在⼈性问题,荀⼦主张性恶论,⼈性善是教化的结果。
在天道观⽅⾯,提出的思想。
荀⼦对礼很重视,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认为“⽔能载⾈亦能覆⾈”。
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中国)⼆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晚年的代表作有《劝学》。
帝术《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
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2思想观点与孔孟⽐荀⼦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事⽅⾯,是从社会脉络⽅⾯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为的努⼒。
孔⼦中⼼思想为“仁”,孟⼦中⼼思想为“义”,荀⼦继⼆⼈后提出“礼”、“法”,重视社会上⼈们⾏为的规范。
以孔⼦为圣⼈,但反对孟⼦和⼦思为⾸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贡与⾃⼰才是继承孔⼦思想的学者。
荀⼦认为⼈与⽣俱来就想满⾜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便会发⽣争执,因此主张⼈性有恶(详情参考易中天教授《先秦诸⼦之百家争鸣》),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格提⾼。
荀⼦思想虽然与孔⼦、孟⼦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畴,但有其独特见解,⾃成⼀说。
荀⼦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的性善论⽐较。
孔⼦、孟⼦在修⾝与治国⽅⾯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是很具体的,但同时⼜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
孔⼦竭⼒强调“克⼰”、“修⾝”、“为仁由⼰”等。
⽽孟⼦则以“性善”为根据,认为只要不断扩充其“恻隐之⼼”、“羞恶之⼼”、“辞让之⼼”、“是⾮之⼼”、“求其放⼼”,即可恢复⼈的“良知”、“良能”,即可实现“仁政”理想。
先秦儒家的法治思想社会儒学要具有旺盛生命力,就应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政治生活领域,融儒家政治哲学或政治儒学所蕴含的德治论和法治论于一身,以进一步开拓社会儒学的政治向度和政治儒学的法治向度。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学习学习吧!先秦儒家的法治思想一、先秦儒家的法治思想“法”古字为“灋”或“廌”,相传它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
其基本义是刑法、法律和法度,引申义为标准、方法、规章、制度、模式、道理、仿效等。
韩德民认为《荀子》文本中的“法”具有四类含义:一是效法、遵循、模仿;二是规范制度;三是政治性国家具体制定的法律规章;四是与其它字促成的合成词。
[8]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法”呈现三种意涵:一为刑法,法与刑通用,如夏朝之禹刑、商朝之汤刑、周朝之吕刑。
魏相李悝集诸国刑典造《法经》六篇,改刑为法。
他视法刑一体:“法,刑也。
”“刑,常也,法也。
”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云:“法者,刑罚也,所以禁暴止奸也。
”二为法律。
法往往与律通用,据史籍记载,商鞅变法改法为律。
中国古代法典大都称为律,如秦律、汉律、魏律、晋律、隋律、唐律、明律、清律,只有宋代称刑统,元朝称典章。
管仲最早把“法”“律”联用:“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
”然而,作为一个组合词,“法律”直到清末民初才被世人普遍使用。
三为礼法。
中国古代,“礼”作为带有一定强制性的一种社会规范,有时与“法”相通,礼即法,法即礼,违礼即违法,譬如周礼即蕴含着某种刑法条文;[9]但一些习俗性的、仪式性的“礼”并不是“法”,因而,“礼”不一定非要诉诸刑罚。
[10] 礼治主义是儒家政治学说的重要特征,儒家又具有“礼体法用”的治道特征。
先秦时期,礼与法经历了合一、分离和重新合一的三个阶段。
如果说夏商周三代礼与法浑然一体,法的观念较为淡薄,礼外无法,法与刑从属于礼,那么,春秋战国早中期不但出现了儒家与法家的礼治与法治的分离和对立,而到了战国后期礼法则出现了合流的趋势。
[11]儒家关于礼治与法治关系的治道思想大致体现为三种情形:(一)礼法分治所谓礼法分治,大体有三层意思:一则是儒家将礼与法看作两种不同性质和功能的治国手段;二则是儒家认为礼与法具有不同治理的适用范围和对象;三则是儒家把礼与法作为两个单独的范畴加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