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爱管闲事:乐妓不能穿华丽的衣服
- 格式:doc
- 大小:88.50 KB
- 文档页数:2
【民间穿戴,率性而为】服装是身体的延展,爱美是人的本能,人们习惯用衣裳营造出赏心悦目的效果。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曾总结元代灭亡的经验,认为元代风气过于奢靡,僭越礼法,一般民众衣食起居与公卿无异,奴仆“往往肆侈于乡曲”,导致“贵贱无等,僭礼败度”。
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朱元璋下诏“复衣冠如唐制”,详细规定了皇帝、太子、大臣的服装,此后不断颁布涉及服饰的各项规定。
不但官员们的朝服、常服有着繁琐规定,就是引车卖浆的平民们的服饰,朱元璋也亲自过问,参与设计,再三修改。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令,庶民不论男女,其衣服不得用金绣、锦绣之类,鞋子不得裁制花样,不准用金线装饰,佩戴的首饰只准用银,不许用金玉、朱翠等。
洪武六年(1373年),又下令庶民巾环不准用金玉、玛瑙、琥珀之类。
平民的帽子不准用顶,帽珠只许用水晶、香木,甚至规定庶民不准穿靴子。
可北方冬季寒冷,总不能让平民穿着单薄的鞋子外出,迫不得已之下,朝廷只好做出变通,徐州以北的地区可以穿靴,以御寒冬。
但严苛的服饰规则,遇上复杂的社会生态,和众生追求新、奇、美的心理,终究是要冰雪消融的。
早在洪武三年,民间就罔顾禁令,衣服采用黄色,在服饰上绣上古代帝王、圣贤人物及各类龙凤、麒麟图像。
教坊司的妇女已被打入乐籍,身属贱民,更无忌惮,穿绸缎衣服,佩金银首饰,街市往来,坐轿乘马,屡禁不止。
卫道士们痛心疾首地斥责:“轻薄子弟,厌常斗奇,巾袭晋唐,衣杂红、紫,竞相慕好,汰奢无己,实为服妖。
”外来的稀奇服饰,更是受到举国上下的追捧,引起了不少风波。
最先发起冲击的,是来自朝鲜的马尾裙。
成化年间,朝鲜国使臣来到中国,他们穿着马尾裙出没街市,立刻被京师中人效法,之后风靡一时。
马尾裙以马尾制成,系在衬衣之内。
穿上马尾裙的好处是,它使人整体看上去更加丰满,衣着如同撑开的伞,行走之间,姿态万千。
最初穿马尾裙的人主要是商人、富家公子与歌伎,后来朝内武臣效法,京师之中多有织卖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太祖朱元璋他的节俭甚至到了抠门的地步
导语:明太祖朱元璋,他的节俭甚至到了抠门的地步。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如何节俭。
一、少用金银朱元璋有句名言:“珠玉非宝,节约是宝”。
朱元璋要
明太祖朱元璋,他的节俭甚至到了抠门的地步。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如何节俭。
一、少用金银
朱元璋有句名言:“珠玉非宝,节约是宝”。
朱元璋要求他的宫中设施不带金,以免浪费了百姓的钱财,它们都以铜器代替。
“乾清宫御床,若无金龙在上,与中人之家卧榻无异”,就是说朱元璋在乾清宫的御床平常的很,如果不注意看它上面金龙的标志,人们还以为这是一般中等人家用的床。
二、禁止狂欢浪费
据《国榷》记载,朱元璋对群饮豪喝的禁止是相当严厉的,只要被抓到了,你就等着被充军吧,充军的滋味可不好受,当然禁止狂欢是除了一些节日之外的,比如过年啊,生日啊,结婚啊,这些还是可以狂欢的。
在朱元璋看来,群饮会意气用事,会带坏社会风气,所以必须禁止。
《明太祖实录》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好多将士都以为胜利了,可以自由放松点了。
闲暇之余,他们在京城里群饮豪喝,有的甚至一醉方休。
朱元璋听说后将他们狠狠训斥了一通:“勤俭为治身之本,奢侈为丧家之源。
近闻尔等耽嗜于酒,一醉之费,不知其几,以有限之资,供无厌之费,岁月滋久,岂得不乏?且男不知耕,女不知织,而饮食衣服必欲奢靡。
夫习奢不已,入俭良难,非保家之道。
自今宜量入为出,裁省妄费,宁使有余,毋令不足。
”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好色的明朝洪武帝朱元璋曾经多次“微服嫖娼”
导语:1368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称帝后,很快就在秦淮河畔设置一批妓院,称大院
1368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称帝后,很快就在秦淮河畔设置一批妓院,称大院。
朱元璋亲自为大院题写对联,鼓励到此嫖娼,他的对联是:
此地有佳山佳水,佳风佳月,更兼有佳人佳事,添千秋佳话。
世间多痴男痴女,痴心痴梦,况复多痴情痴意,是几辈痴人。
朱元璋建立妓院招徕嫖客的本意,是希望那些“商贾之士”的大款们到妓院去“消费”,以增加国家税收。
可是让朱元璋万没想到的是,商人精明得很,并不领他的情。
反倒是见了蛋逢就叮、如同苍蝇一样的在朝文武官员趋之若鹜,每天下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青楼去逍遥,据说一时间形成了百官争嫖的“壮观”景象。
朱元璋能够想到建立妓院的主意,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他多年来的亲身体验。
朱元璋25岁就加入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
在繁忙的征战之余,朱元璋培养了嫖妓的爱好。
据说,朱元璋曾嫖过一美妓,即兴题诗一首。
不巧的是,美妓因此怀孕,生了一个孩子。
后来,美妓听说朱元璋当了皇帝,就带着儿子进京叩见,还不忘带上诗稿。
朱元璋当然记得这件事,但作为皇帝,哪里能见一个妓女?于是他避而不见,但封妓女的儿子为王,还为他建造了豪华的王府。
除了嫖娼,朱元璋还曾经强占民女。
当年,朱元璋还是义军领袖时,与起事的小伙伴邵荣并肩作战。
一
生活常识分享。
闲谈朱元璋剥皮点灯治贪:我们知道朱元璋是最恨贪官的皇帝,朱元璋反贪绝对动真格,对贪官使用严刑酷法,剥皮点灯,无所不用其极。
但纵观大明276年统治,清官只有屈一指可数的海瑞,而贪官无数,就连万历首辅、著名改革政治家张居正,死后被抄家时,还挖出20万两白银,称其为贪官也不为过。
好官也受贿,这是为什么?想当年,建国初期,朱元璋就非常动情地对大臣们说过这样的话:“朕昔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引酒过度。
凡民之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怒之。
故今严法禁,但遇官贪污蠹害吾民者,罚之不恕。
”这句话意思,是说朱元璋出身贫寒,受过旧社会剥削,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
当然他这样说也不全是作秀,做了皇帝的朱元璋,颁布了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肃贪法令:贪污60两以上银子者,立杀。
60两银子是什么概念,现代每克银价合人民币4元,一两500克银子合人民币两千元,60两银子就是人民币一万二,贪污受贿12000元就是死罪,这个反贪标准绝对算得上是史上最严。
同时,对于做官不做贪官要做清官,朱元璋还有一套自己的廉政理论。
他经常对那些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官员们谆谆教导:“老老实实地守着自己的薪俸过日子,就像是守着井底之泉。
井虽不满,可却能每天汲水,长久不断。
若是贪污受贿,一旦事发,你就要受牢狱之灾。
家破人亡了,赃物都成别人的了!”后来,有御用文人将朱元璋的这套廉政理论无限解读,上升到了哲学高度,美其名曰“守井哲学”。
严刑酷法,“守井哲学”,朱元璋为反贪可谓煞费苦心,可是洪武时期,官员贪污受贿问题解决了吗?解决不了,就像朱元璋自己感叹地那样:奈何朝杀而犯。
早晨杀了一批,晚上又冒出好几批。
一个倒下了,十个站出来,十个倒下了,千百个站起来。
为什么?朱元璋不明白,我来解释:因为反腐倡廉,不是杀鸡儆猴的事,而是制度环境的事。
任何哲学、任何法律,都不能脱离现实行事。
在大明时期,实行的是封建保守型官僚制度,这种制度下官员的实际工资并不高,而官员生存与升迁却依然靠人身依附,再加上朱元璋以集权为能,明政府集权比之历代有过之无不及,政府官员“薪水有限、贪机无限”,所以官员贪污受贿是必需的。
“绿帽子”的由来及出处中国古代“绿帽子”的典故绿帽子的由来:朱元璋明令让娼妓家的男子必须头戴绿巾,腰系红褡膊..由此一来,人们见着戴“绿帽子”的便知其家中那位是“青楼一族”,戴“绿帽子”也成为某男子的妻女卖淫或妻子私下“偷汉子”的俗称。
绿帽子,顾名思义,就是绿色的帽子,意指被人戴绿色的帽子。
隐含的意思是一个男人自己的女人和别的男人偷情、相好,那么这个男的就被称做是被戴了绿帽子。
被人戴绿帽子是件很不光彩、很丢人、丢脸面的事情。
细数中国史上十大著名“绿帽子”中国的男人们大抵最害怕自己戴上那“绿帽子”,说来有一段让人饶有兴趣的史话。
绿帽子”的演变过程长达两千年,“乌纱帽”则起源自南朝刘宋年间(另有说东晋时宫中就开始流行)。
有意思的是这顶“帽子”都是在朱元璋手上最后“定型”,成为一个具有特殊含义的词。
【秦汉】时期规定犯人穿一种特制的衣服,称为“赭衣”,其色赤褐。
班固《汉书·刑法志》有载“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可见至迟在汉代“赭衣”已为罪犯的代称。
唐宋时期,视碧青绿诸色为贱民所穿服装之色。
唐代地方官吏对犯罪之人“不加杖罚,但令裹碧头巾以辱之”(《闻见录》),并根据情节轻重“以日数为等,日满乃释”。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苏州有不逞子弟,纱帽下著青巾,孙伯纯知州判云:"巾帽用青,屠沽何异?"”这表明在唐宋人心目中,穿戴碧绿青诸色的是最低贱的人。
自【元代】开始,碧绿青诸色的服装限于“娼妓”、“乐人”所穿。
《元典章》规定:“娼妓穿皂衫,戴角巾儿;娼妓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头巾。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年)下诏规定:“教坊司乐艺着卍字顶巾,系灯线褡膊,乐妓明角冠皂褙子,不许与民妻同。
”同时还规定:“教坊司伶人常服绿色巾,以别士庶人服”。
朱元璋明令让娼妓家的男子必须头戴绿巾,腰系红褡膊,足穿带毛猪皮鞋,不许在街道中间行走,只准在左右两边“靠边走”。
由此一来,人们见着戴“绿帽子”的便知其家中那位是“青楼一族”,戴“绿帽子”也成为某男子的妻女卖淫或妻子私下“偷汉子”的俗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绿帽子的由来及出处中国古代绿帽子的典故导语:绿帽子的由来:朱元璋明令让娼妓家的男子必须头戴绿巾,腰系红褡膊由此一来,人们见着戴“绿帽子”的便知其家中那位是“青楼一族”,戴“绿帽子的由来:朱元璋明令让娼妓家的男子必须头戴绿巾,腰系红褡膊..由此一来,人们见着戴“绿帽子”的便知其家中那位是“青楼一族”,戴“绿帽子”也成为某男子的妻女卖淫或妻子私下“偷汉子”的俗称绿帽子,顾名思义,就是绿色的帽子,意指被人戴绿色的帽子。
隐含的意思是一个男人自己的女人和别的男人偷情、相好,那么这个男的就被称做是被戴了绿帽子。
被人戴绿帽子是件很不光彩、很丢人、丢脸面的事情。
细数中国史上十大著名“绿帽子”中国的男人们大抵最害怕自己戴上那“绿帽子”,说来有一段让人饶有兴趣的史话。
绿帽子”的演变过程长达两千年,“乌纱帽”则起源自南朝刘宋年间(另有说东晋时宫中就开始流行)。
有意思的是这顶“帽子”都是在朱元璋手上最后“定型”,成为一个具有特殊含义的词。
【秦汉】时期规定犯人穿一种特制的衣服,称为“赭衣”,其色赤褐。
班固《汉书·刑法志》有载“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可见至迟在汉代“赭衣”已为罪犯的代称。
唐宋时期,视碧青绿诸色为贱民所穿服装之色。
唐代地方官吏对犯罪之人“不加杖罚,但令裹碧头巾以辱之”(《闻见录》),并根据情节轻重“以日数为等,日满乃释”。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苏州有不逞子弟,纱帽下著青巾,孙伯纯知州判云:"巾帽用青,屠沽何异?"”这表明在唐宋人心目中,穿戴碧绿青诸色的是最低贱的人。
自【元代】开始,碧绿青诸色的服装限于“娼妓”、“乐人”所穿。
《元生活常识分享。
[键入文字]
草根皇帝的特殊性嗜好:玩寡妇为乐
【历史故事野史秘闻】
草根皇帝的特殊性嗜好:玩寡妇为乐
草根出生的明太祖朱元璋,从社会最底层的放牛娃、四处讨饭的小和尚,全靠自己的奋斗成了一个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
这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
他的功劳不可磨灭,但他的后宫私生活更令人关注。
下面来说说明太祖朱元璋的嗜好有哪些?
反腐倡廉“反贪官”
朱元璋,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
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出身贫苦,从小饱受元朝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所以,他登基后在全国掀起了“反贪官”运动,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
首先,他的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
当他发现御史宇文桂身藏十余封拉关系拍马屁私托求进的信件后,立即派人对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府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从上到下贪污腐败现象极其严重,他龙颜大怒,立即诏令天下:“奉天承运,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
”并称: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和中书省,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
其次,从自己身边“高干”开刀。
明初的中书省下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由于大量留用元朝的旧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
他们有恃无恐贪赃枉法。
朱元璋对这些官员进行惩处。
“四菜一汤”宴群臣
明王朝建立时,百姓生活艰难。
而功臣们,自然会尽情享乐一下,产生一些骄纵之气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可是,从社会最底层上来的朱元璋深深知道民间的疾苦,也知道那些东西意味着什么。
1。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代轶事:明初穿错一件衣服会引来牢狱之灾导语:1、节俭是个道德问题:明初民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节俭。
照《宋学士文集》中记录,当时明朝人在穿鞋上,仅有“素履”和“云履”两种,妇女1、节俭是个道德问题:明初民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节俭。
照《宋学士文集》中记录,当时明朝人在穿鞋上,仅有“素履”和“云履”两种,妇女很少有首饰,就连马车等交通工具,大街上一般也难得一见。
乡镇干部下班回家,一般都是步行。
在他的家乡,一般家里有客人上门的时候,晚上喝酒,主人只用一杯清水陪客,官场上的往来应酬,只有在极其重大的饭局上,可能才会点一份荤菜。
在当时的明王朝,勤俭,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道德问题。
尤其是书院教育中,俭以养德,安贫乐道,更是教书先生们重点讲述的内容。
2、穿错衣服很要命:在明朝初期,如果穿衣服穿错了,很可能会招来牢狱之灾,甚至是杀身之祸。
明初的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身份的界定。
按照朱元璋亲自编订的服饰规矩:全国士民的衣冠,以唐朝衣冠为制式。
士民要束发,官员则要戴乌纱帽,用圆领袍束带,穿黑色靴子。
普通老百姓要戴四色头巾,杂色圆领衣,不能用玄黄一类的颜色。
女性方面,老百姓的妻子,允许用银镀金的首饰,穿浅色圆衫,绫罗绸缎。
乐妓则要戴名角冠子,穿着打扮不能与良家妇女相同。
在明王朝早期,穿错衣服,属于僭越大罪。
轻则杖责,重更有可能杀头。
3、吃饭的规矩从此多:明英宗在位时代,是明朝民俗的一个分水岭。
顾起元《南都旧日宴集》里记载:明英宗正统年间的时候,官场上吃饭,七八个人,也就吃四盘大菜和四盘子小菜,而且不用提前通生活常识分享。
明朝为什么一人从妓,全家都得戴绿帽?按说穿衣服属于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事儿,可是,明朝统治者非认为,什么样的人就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比如朱元璋规定,商人不允许穿丝绸类的贵重衣料,失足妇女们要统一制服。
据《明实录》记载,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诏:“教坊司乐艺着卍(读万字音)字顶巾,系灯线褡膊,乐妓明角冠皂褙子,不许与民妻同。
”也就是说,娱乐从业者必须统一戴“万字符”头巾,腰间应系特制的“褡膊”,妓女着“角冠”,穿赤褐色的坎肩。
在明代,娱乐业其实是包括娼妓业的,区别就在于,“教坊司”属于国营,“乐妓”属于民办,前者为官服务,后者为民服务。
从老朱同志的诏书来看,统一妓女着装是为了与“民妻”有所区别,就好比军队穿制服,以区别于老百姓一样,但除这一目的外,他其实还有别的想法。
首先,妓女穿制服,便于征税。
明朝开国之初,为了与民休息,发展生产,朱元璋采取了减免三年赋税的政策,除了江浙一带之外,其它的地方,国家财政是指望不上的。
为了解决北方战事的巨大军费开销,朱元璋不得已在南京搞色情业,利用妓女“搜刮”民间余财,同时征收她们的赋税,这是主要目的。
应该承认,一直到洪武十年,妓女为政府赚了不少钱,有力支援了军队对北元的作战,贡献颇大。
但是,历史的教训告诉老朱同志,妓女这个行业不太好管,国营的还好说,民间的就难说了,脱了衣服是妓女,穿上衣服就是良家妇女,谁也不知她们是干什么的,还怎么收她们的税?所以,让妓女统一着装,就如同给她们发了许可证,登记造册,想赖账不交税,门儿都没有。
其次,妓女统一着装以后,政府可腾出手来集中精力打击暗娼。
明朝的这个制度显然是继承了《元典章》的规定:“娼妓穿皂衫,戴角巾儿;娼妓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头巾。
”蒙元时期,由于暗娼泛滥,民间性病流行,导致蒙古贵族、官员和士兵染病者甚多,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施政能力,又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为了打击暗娼,元朝制定了这个政策,朱元璋认为可行,就沿用了下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严苛的法律规范:穿错衣服可能会被处死导语:“管千管万,不管穿衣吃饭。
”俗语这么说,那要看什么时代。
如果是在明朝,随便乱穿衣、吃饭,很可能要掉脑袋。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管千管万,不管穿衣吃饭。
”俗语这么说,那要看什么时代。
如果是在明朝,随便乱穿衣、吃饭,很可能要掉脑袋。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政权,历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同时,明朝又是一个等级森严、条令严苛的专制社会,衣食住行皆有严格的条令,胡乱穿错衣可能犯下“僭越”大罪,杀头也是完全可能的。
明太祖朱元璋时代,有位军汉当街踢球,一身大汗后挽起裤腿,准备好好凉快凉快。
结果,他这一挽裤腿就“违制”了,公差发现后将其立即拘捕,依律判决砍去挽裤腿的脚。
《明律》对官员与平民,那是从头管到脚。
明朝的成年男性都要束发,官员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袍,着黑靴。
士子百姓要戴四带巾,穿杂色盘领衣,不得穿玄黄颜色。
教坊司乐工要戴青色顶巾,系红绿帛带。
女性方面,普通老百姓的妻子,可以允许戴银质首饰并在上面镀金,耳环可以戴黄金耳环并佩珍珠,镯子则必须佩带银镯子。
乐妓要戴银角冠,绝不能和老百姓的妻子穿一样的衣服。
具体到穿衣的面料、样式、尺寸、颜色上却更是条令多多。
不同等级的官员,穿衣服的规定也是不同的,官员之间身份的差别,主要通过官服上的图案来界定,官职不同,官服上的动物图案也就不一样。
文武官员的服装也有区别。
明朝人的饮食,在明初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餐具的规定是:公侯以及一品二品官员,酒盏用金制,其他餐具用银制;三品到六品官,酒生活常识分享。
明太祖朱元璋爱管闲事:乐妓不能穿华丽的衣服
朱元璋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要做的事很多,比如剿灭元朝的残余势力,改善战火摧残的民生,增加财政收入等,但他却花费大量时间,制订出了一系列繁文缛节,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细致入微,可谓空前绝后。
他首先规定了全国人民怎么穿衣,天子、亲王、大臣、老百姓的衣服样式,衣服颜色,衣服长度,衣服用料全都做了规定,甚至连袖长、开衩的高度,都规定得一清二楚,衣服上绣的图案也做了明确规定。
除皇族外,老百姓不能穿绫罗绸缎,衣服上不能绣大鹏、狮子和云朵等图案,不许使用黑紫绿黄等颜色。
每个阶层佩戴的首饰也完全不同,老百姓无论多有钱,首饰上都不能出现黄金、白玉、珍珠、翠玉等珍稀物品,只能用银子。
朱元璋还亲自发明了束发用的头巾,是一种网状的,四四方方的东西,还取了个很吉祥的名字,叫“四方平定巾”,坐在金銮殿里,想到自己的子民把四方平定带到祖国的四面八方,朱元璋心里一定特别爽吧。
朱元璋崇尚简朴,他希望老百姓也勤俭节约,所以规定老百姓的靴子上不能有任何装饰。
有人为了漂亮,在靴子上绣了一些小花纹,朱元璋发现后,勃然大怒,好,既然你们不听话,那我就下令让你们从此以后不许穿靴子。
官员们的靴子发出的声音太大,朱元璋也不满意,让他们都带上软底皮鞋,进宫后就套在靴子外,出宫了再脱下来。
朱元璋大概特别看不惯女人们的打扮,居然专门下旨,严格规定女人的发型和衣饰。
没出嫁的姑娘,扎三个小髻,戴金钗,丫环们在头顶上扎髻,穿绢布狭领长袄,下身着长裙。
而乐妓不能穿华丽的衣服,只能穿皂色,头上还得戴角冠,这样一来,本来应该花枝招展的乐妓们就想美也美不起来了。
除了穿着打扮,行动举止也是朱元璋关注的焦点,对于大臣们,皇帝让你坐你就坐,不许假装客气,皇帝问话,第一次站起来回答,第二次就不用站了。
多人说话时按顺序,一个说完了,另外一个接着说,不许随便插话。
跟皇帝一起走路,身子要朝北,不许朝南,要是往东西两侧走,就得像螃蟹似地横着走。
对于老百姓,见了官员如何下跪,如何磕头,跪在哪儿,都有明确规定。
老百姓之间相见,如果是晚辈见长辈,就要行四拜礼,同辈相见,行控首礼。
家庭里,子孙每天必须到祖父母跟前请安作揖。
各个阶层盖什么样的房子,出行坐什么样的车子,也都有详细规定。
这些规定,专制而蛮横,完全是一人喜好,真算得上管天管地管得不许人放屁。
只是,这样的管制,除了让老百姓变得死气沉沉之外,并没有保证明朝千秋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