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创新演练大冲关 鲁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318.50 KB
- 文档页数:5
生物 土壤 地貌气候 水文图1 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鲁教版必修1【考试内容与要求】 考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 整体性的表现●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意义) 考点:自然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重点与难点】●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考点梳理与拓展】 考点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1、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整体性的概念: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_________和_________交换,彼此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_________。
2、整体性的表现及举例: (1)整体性的主要表现:①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 ②环境要素之间的 ,即“ ” ③环境整体性还体现为 的相互联系【经典例题一】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回 答1~2题。
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 .①B .②C .③D .④2.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 A .⑤ B .⑥ C .⑦ D .⑧ 【探究活动】读课本“厄尔尼诺现象”的文字材料和相关插图,分析其中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
(1)阅读一、二自然段,联系“洋流与海洋渔场”知识,填出空格处的内容。
(2)排除地名因素,秘鲁渔场能在其他地区形成吗?为什么?这说明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什么表现?东南信风(大气)营养盐类上泛秘鲁渔场(3)阅读第三自然段,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升高时,将产生哪些连锁反应?这说明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什么表现?(4)阅读第四自然段和“厄尔尼诺与全球气候异常图(1982年)”,读出世界气候异常区及异常的表现。
厄尔尼诺导致全球气候异常,说明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什么表现?【经典例题二】人们发现有些年份的圣诞节前后,秘鲁附近海域异常增温,温暖的海水“杀死”了大量鱼群,并引起相关环境变化,人们称此现象为“厄尔尼诺”现象。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1课时)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探究分析,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并能运用有关原理分析和解决其他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环境的整体美,增强尊重客观规律,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学习重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设计理念】课标要求是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因此本节课主要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来探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手段方法】以多媒体和导学案为载体,同学们主要进行自主探究、分组合作,同时辅以导、议、练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导入:播放临清的景观图片。
问:这些美丽的图片反应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哪些要素?学生看图思考、回答以乡土地理引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高效课堂过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问:看图中所描述的事物体现了哪些要素之间直接的关联性?自己是否可以说出一些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案例?过渡:这五大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而且不断地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问: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是什么呢?学生观察,自主思考,快速抢答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反应能力一、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以及要素间的关系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的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2、各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3、地理环境整体性还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影响四、探究学习,迁移拓展探究活动一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分析问:青藏高原其环境最典型的气候特征是寒冷,在这样的气候特征下,其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各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过渡: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其地貌、水文、土壤、生物都和寒冷的气候保持一定的联系。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定位] 1.阅读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归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
2.分析地表系统各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和光合作用过程。
3.举例说明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2.整体性(1)形成(2)体现思考1.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答案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抬高,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1.作用2.例析(1)海洋与大气之间(2)势能的传输与交换思考2.下面两个例子,分别能证明哪些圈层之间存在着能量的传输与交换:地面与大气之间存在着地面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海底熔岩的溢出加热海水。
答案大气圈与岩石圈之间热能的传输与交换;岩石圈与水圈之间热能的传输与交换。
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1.作用2.体现吸收释放制造或消耗光合作用CO2 O2 制造有机物质呼吸作用O2 CO2 消耗有机物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使化学元素在四大圈层间运动思考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描述的是哪种循环过程?答案生物循环。
探究点一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就是干旱,年降水量小于200 mm。
主要原因是距离海洋远,且有高山阻挡,海洋湿润气流不易到达,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材料二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大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较大。
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到宋代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
到了明清以后,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森林只零星地分布在偏僻的山区。
(如图所示)(1)根据材料一,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在这种干旱环境下的植被、地貌、土壤以及河流的状况如何呢?体现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哪一个特征?(2)材料二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的哪一自然要素发生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这一要素的变化对黄土高原地区带来什么影响?体现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哪一特征?答案(1)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自然地理要素特征表现为气候特征:干旱;水文特征:多内流河、湖;地貌特征:多风蚀风积地貌;植被特征:植被稀少,耐旱草原、荒漠为主;土壤特征: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地理ⅰ鲁教版3学校临清一中学科地理编写人肖丽宾审稿人胡玉芹第三单元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一、教材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3章《从全层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2节课的教学内容,要紧学习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地球全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地球全层间的物质运动.二、教学目标1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明白得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 通过举例或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3 归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要紧表现,并运用有关原理分析和解决其他问题,体会"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4 感受环境的整体美与和谐美;激发探究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的爱好;增强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促进人类与环境和谐进展的观念.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明白得;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难点: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明白得;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有些学生关于整体性概念把握不行,关于厄尔尼诺可能都没有如何了解过.因此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差不多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问→情境导入、展现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预备1.学生的学习预备:预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初步把握该堂课的三个问题.2.教师的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4人一组,便于学生活动.七、课时安排:1--2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问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形并了解了学生的疑问,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图片导入、展现目标。
出现读图3-2-1, 同学们,我们能够从这幅图片中看到组成地理环境的几大要素,今天就学习,各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的另一特性,整体性.教师:第一,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目标预览※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因素。
2.以某自然地理因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经过地理环境因素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互换过程说明各因素间的互相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4.举例说明某一地理环境因素的变化会致使其余因素致使整体地理环境的改变,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建立地理事物广泛联系的看法。
※课前预习※一、地理环境因素间的互相作用1.基本看法(1)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和_________。
(2)地理环境整体性各构成因素互相___________、互相 __________,其实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_________ 交换,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1) 地理环境因素与环境整体特色的__________________ 性。
(2)“牵一发而动浑身”。
(3)不一样地区间的互相联系性,即一地区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余地区。
※讲堂生成※【研究 1】地理环境的构成因素及互相关系1.地理环境的构成因素及其互相间的关系以以下图所示:2.描绘某个地区地理环境的一般方法描绘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色,一般依据其构成因素之间的互相关系,说明其天气特征,水文特色,生物散布,土壤散布和地貌特色,在描绘时要有所重视,不用八面玲珑,如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广布,它的土壤散布特色就不用要再描绘了。
【典型例题1】以下图表示的是地理环境各因素的互相关系。
读图,达成以下各题。
(1)此图反应出陆地环境拥有 ______的特色,经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记的是__________。
(2) 图中A、 B、 C、 D 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质作用的是______,表示不一样温度带生长植物不一样的是______,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________ ,表示植被破环惹起土壤肥力降落的是________。
学习目标:1、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圈层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过程。
学习重难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基础知识梳理:1.地理环境是由、、、、等要素组成的。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进行和。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为与的协调一致;表现为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既“”;还体现为不同之间的相互联系。
3.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的现象。
每隔年发生一次,发生时会使秘鲁附近海区大量死亡,秘鲁沿岸荒漠地带出现灾害,赤道西太平洋沿岸和变得干旱少雨,世界许多地方变得气候异常。
4.青藏高原是与强烈挤压下形成的,它的形成引发并加强了亚洲季风,使和成为全球最强盛季风气候区。
还使中亚、西亚成为“”同时阻挡了西伯利亚的南下气流,对高原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5.地球圈层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和来实现的。
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也是联系四大圈层的桥梁和纽带。
6.海洋对大气的作用是通过输送大气中的来改变,因此说海洋是大气的主要源。
大气对海洋的作用通过风的驱动作用将传输给海洋。
并通过大气与水面的作用驱动水体运动,形成。
7.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还存在势能交换与传输。
当气压升高时,海面就会,气压降低时,海面就会。
8.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通过、、作用体现明显,使物质不断迁移,形成碳循环、氧循环等。
9.碳循环不仅能满足的需要,还起到调节的作用。
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形成大面积戈壁和沙漠的原因是 ( )A. 植被稀少,无水分蒸腾B. 距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C. 地表水贫乏,河流不发育D. 土壤疏松,降水渗透地下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与我国南方景观不符的是()A.气候干旱,降水少 B.化学风化为主,物理风化较弱C.植被茂密高大 D.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厄尔尼诺”现象指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向西延伸,经赤道东太平洋至日期变更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温的现象。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定位]1•阅读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归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
2.分析地表系统各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和光合作用过程。
3.举例说明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2.整体性(1)形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协调一致(2)体现环境要素间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区域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变化会影响其他区域1 •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答案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抬高,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1 .作用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联系各圈层的桥梁和纽带2 •例析(1)海洋与大气之间海洋输送热能给大气大气将动能传输给海洋⑵势能的传输与交换气压升高,海面降低气压降低,海面升高2.下面两个例子,分别能证明哪些圈层之间存在着能量的传输与交换: 地面与大气之间存在着地面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海底熔岩的溢出加热海水。
答案大气圈与岩石圈之间热能的传输与交换;岩石圈与水圈之间热能的传输与交换。
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2 .体现1 .作用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描述的是哪种循环过程? 答案生物循环。
探究点一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就是干旱,年降水量小于200 mm主要原因是距离海洋远,且有高山阻挡,海洋湿润气流不易到达,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材料二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大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较大。
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到宋代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联系实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能够运用示意图,解决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的相关问题。
结合图文资料,运用整体性的有关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用书P79])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形成(2)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
②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③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 1.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1)作用⎩⎪⎨⎪⎧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联系各圈层的桥梁和纽带(2)例析①海洋水体与大气之间⎩⎪⎨⎪⎧海洋输送大量的热能给大气大气将动能传输给海洋②势能的传输与交换⎩⎪⎨⎪⎧气压升高,海面降低气压降低,海面升高2.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1)作用⎩⎪⎨⎪⎧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2)植物光合作用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吸收 释放 制造或消耗 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水氧气 制造有机物 呼吸作用氧气二氧化碳、水消耗有机物(3)地理环境中的水循环、碳循环等运动,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
一、判断题1.“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2.圈层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来实现的。
( )3.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 ) 4.在地球四大圈层之间只存在物质运动,没有能量交换。
( ) 5.碳循环为动植物生长繁衍和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6.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受下面的哪一个要素影响最大( )A .地形B .气候C .植被D .土壤答案:C读热带雨林景观图,回答7~8题。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鲁教版必修1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背景情境导入在地球四大圈层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传输与交换。
例如:海洋是太阳能的巨大储藏库,由于海洋水体与大气之间的温度差异,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热量交换在一刻不停地进行着。
问题:四大圈层之间是如何进行联系的? 教材内容详析知识背景 森林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森林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的气候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失调。
相反,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再如,人类大量开采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使地壳中的碳元素减少,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多,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并引起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陆地。
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点一 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1.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这些要素并不是简单的汇集在一起,或在空间的偶然结合,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3.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
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活动提示 P651. 秘鲁西海岸海域,由于盛行东南信风,海水由东向西运动,从而形成水平方向的补偿流——秘鲁寒流和垂直方向的上升流,这样就将深层营养物质(磷酸盐类)带到了海水表层,致使浮游生物迅速繁衍,大量鱼类来此觅食,形成秘鲁渔场。
第三单元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创新演练·大冲关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我国的江汉平原,地貌以平原为主,在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地表生长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发育了红壤,林内栖息着灵猫、猕猴等典型动物。
这里河网密集,水循环活跃,水生动物丰富多样,构成了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观。
该资料反映了
( )[ A.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南方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解析:该资料反映了江汉平原地形、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等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B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2~3题。
2.松花江和长江中下游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①B.②
C.③ D.④
3.表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解析:第2题,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等,其中,水位、流量、结冰期都与气候直接相关。
第3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作用造成的,是水文对地貌的影响。
答案:2.A 3.B
4.下列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厄尔尼诺”现象实际上是大气、水、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B.“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是生物这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
C.“厄尔尼诺”现象反映出地理环境中的每一要素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D.“厄尔尼诺”现象反映出某一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解析:“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圣诞节前后发生在南美洲秘鲁沿岸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扰乱了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即某一要素改变会导致其他地理要素的变化。
答案:B
5.青藏高原的形成对下列哪种地理现象没有明显影响( )
A.东亚和南亚成为全球最强盛的季风区
B.中亚地区的干旱
C.黄土高原的形成
D.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解析:长江三角洲是由流水堆积而成的。
答案:D
读“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回答6~7题。
6.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大气环流B.地壳运动
C.海陆位置D.人类活动
7.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解析:第6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因素。
比较三个阶段陆地自然带的变化可知,该地所处的大气环流、海陆位置没有变化,变化的主要是地形,而引起地形变化的可能因素是地壳运动,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
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图示中看不出来。
第7题,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某一因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这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6.B 7.A
8.关于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和水圈之间存在热能、动能和势能的传输与交换
B.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热能交换只有在白天才存在
C.当气压升高时,海面也随之升高
D.海洋水体运动不会影响或改变大气的运动
解析: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热能交换一刻不停地进行着;当气压升高时,海平面就会降低;大气运动可以影响海洋水体运动,反过来,海洋水体运动也会影响或改变大气的运动。
答案:A
9.下列地理现象中不能反映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能量交换的是( )
A.北赤道暖流的形成
B.北大西洋暖流对沿岸气候增温增湿
C.海底火山喷发加热海水
D.静风天气时瀑布附近有风存在
解析:海底火山喷发加热海水,反映的是岩石圈与水圈之间能量的交换。
答案:C
10.有关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运动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之一
B.植物的呼吸作用只体现了能量的流动[
C.物质运动与能量流动一样,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D.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体现了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物质运动解析:在植物的呼吸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大气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也有物质循环。
答案:B
下图是“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百分比的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大小) ”。
读图回答11~12题。
11.对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中所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气候条件B.土壤条件
C.生物条件D.地质条件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这三者之间在生态系统中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但在不同纬度,它们在生态系统所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是不同的,这主要与不同纬
度气候条件中水热状况的差异密切相关。
答案:A
12.图中所示三个自然带纬度由低向高排列的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解析:低纬度地区的水热条件一般较好,因此利于生物生长,生物量较大,生物储存养分所占的百分比大;同时,低纬度地区,因热量条件好,枯枝落叶极易分解,故它所储存的养分百分比最小。
高纬度的情况刚好相反,据此可知这三地的纬度由低向高依次是③②①。
答案:D
二、综合题(共40分)
13.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5分)
(1)将下列地理事象的数字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处。
(9分)[
①水土流失②鸟类、兽类减少③生态失调④生物多样性增加⑤风速减小、湿度增大⑥气候恶化
⑦水旱灾害减少⑧土地沙化⑨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2)图示表示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证明地理环境具有________特征。
森林植被对地理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分布于赤道附近区域的________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
(6分)
解析:森林(生物)是组成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它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环境效益。
如果森林遭受大面积破坏会引起生态环境失调,进而引起一系列的其他环境问题,同时这也证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某一要素的改变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果。
答案:(1)a—②b—⑦c—⑧d—⑥e—③
f—④g—⑨h—①i—⑤
(2)整体性热带雨林
14.热点在线
2011年8月22日四川新闻网消息记者从四川有关部门获悉,日前,由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美国美华海洋大气学会、中国气象学会高原气象学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青藏高原与邻近地区天气气候及其全球影响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召开。
来自海内外的50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
知识连线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
快线命题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青藏高原隆升前后大气环流圈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5分)
(1)下列A、B、C、D四个选项分别表示材料中序号的含义,请将选项填写在相应序号后的空格内(填字母,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12分)
A.阻挡印度洋、太平洋暖湿气流深入
B.中亚、西亚粉尘东输沉积形成高原
C.改变海陆分布和亚欧大陆轮廓
D.东亚、南亚形成最强盛的季风区
(2)根据材料探究青藏高原的隆升对我国东部地区气候的影响。
(13分)
解析:青藏高原的隆升对我国乃至整个亚洲的气候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题主要从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上进行探究,在读懂环流图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地理空间位置分布即可作答。
答案:(1)C D A B
(2)青藏高原的隆起,与其周围大气的热力差异形成了冬夏相反的盛行风(或高原季风);即冬季高原面上出现冷高压,气流从高原向四周流动;夏季高原面上出现热低压,气流从四周流向高原;高原季风环流方向与东亚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方向一致,两者叠加,使得东亚季风势力特别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