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分层训练: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
- 格式:doc
- 大小:816.50 KB
- 文档页数:18
专题4地球上的水〖2021年高考真题精选〗(2021年全国甲卷)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
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
下图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
据此完成1题。
1.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布有珊瑚礁,主要原因是这里A.岛屿众多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C.受暖流影响D.受东亚季风影响〖答案及解析〗C据材料可知,珊瑚主要分布在热带海域,西太平洋北纬35°海域地处中纬度,沿岸有暖流经过,提高了该海域的水温,能满足珊瑚生长的条件,所以分布有珊瑚礁,C正确;岛屿众多不是珊瑚礁形成的唯一条件,A错误;副热带高压主要影响降水,不是珊瑚礁的形成条件,B 错误;北纬35°以南海域也受东亚季风影响,D错误。
故选C。
(2021年广东卷)边滩是由于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河岸相连的泥沙质堆积体。
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
研究表明,长江中游某段河道河床泥沙起动流速在0.25~0.50m/s之间。
左图示意该段河道某断面在不同流量时的流速与水深情况。
右图示意该段河道流量超过15 000m3/s的持续天数与边滩面积关系。
据此完成2—3题。
2.由左图可知,当流量从14 278m3/s降至6888m3/s时,该河段A.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扩大B.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缩小C.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扩大D.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缩小3.根据右图,近年来长江中游边滩整体萎缩的原因除侵蚀作用外,还可能是A.河道来沙量减少B.河道的水位升高C.河岸护坡工程建设D.河道洪峰流量增加〖答案及解析〗2.A 由图示可知,当流量从14 278m3/s降至6888m3/s后,边滩体处的流速大幅减少,此处以河流沉积作用强,才会形成边滩,而深槽区流速减少较少,流水侵蚀作用强,才会形成深槽,说明此时的侵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而边滩体处主要以沉积作用为主,边滩体会扩大,选项A正确,排除选项B、C、D。
第1讲自然界的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面示意某大河流域规划50年后建设用地增加比重(a图)和该流域水循环某环节水量增加比重(b图)。
读图,完成1~2题。
1.材料中某水循环环节是( )A.降水B.蒸发C.地下径流D.地表径流2.流域建设用地增加对流域环境的影响是( )A.使区域气候趋于干热B.河流中下游地区洪涝减少C.流水侵蚀作用加强,水土流失严重D.岩层结构趋于稳定,地质灾害减少解析:第1题,综合分析两图可得,随着建设用地比重增加,某环节也增加,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建设用地增加,绿地面积减少,导致下渗量减少,蒸发量减少,降水量减少,地下径流量减少,短期内地表径流增加。
故选D。
第2题,流域内建设用地增加使区域降水量减少,太阳辐射增加,气候趋于干热;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大,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建设用地一般都是用现代建筑材料对地表进行覆盖,水土流失问题较轻;工程建设往往会破坏岩层结构,导致地质灾害增多。
故选A。
答案:1.D 2.A下列两幅图表现了雨水的两种不同处理方式,读图,完成3~4题。
3.甲图表现的雨水处理方式,所起到的良性作用是( )①减缓城市涝灾②缓解城市缺水③减少雨水和污水的汇流④有利于实现雨水的资源化⑤完善城市区域的水循环⑥完善城市的水生态环境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 D.①②⑤⑥4.乙图显示的雨水处理方式,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 )A.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的水循环中的下渗B.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的水循环中的径流C.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的水循环中的蒸发D.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的水循环中的蒸腾解析:第3题,甲图表现的雨水处理方式,将雨水收集、存储起来,所起到的良性作用是减少了地表径流量,减缓城市涝灾,①对。
合理收集利用,缓解城市缺水总量,②对。
将雨水收集处理,减少雨水和污水的汇流,③对。
收集利用雨水,有利于实现雨水的资源化,④对。
雨水被收集存储起来,改变了城市区域的水循环,破坏了径流环节,⑤错。
2021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球上的水地球上的水一、单选题水温是湖泊的重要性质之一。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某湖泊6月份水温随深度的变化,湖水自上而下分为混合层、相对高温层(水温最高且变化相对较小)和温跃层(水温逐渐下降)。
完成下面小题。
1.该月份混合层水温低于相对高温层,原因最可能是 A.冰川融水汇入 C.冷空气活动影响 2.推测该湖8月份混合层 A.厚度增大 C.厚度不变1960~2021年,青藏高原区的湖泊面积增加了约23%。
高原中部、北部和东北部湖泊以夏季湖水水位升高和冬季湖水水位下降为主要特征。
当惹雍错位于藏北高原中部。
下图为当惹雍错等深线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B.厚度减小 D.完全消失 B.大气降水多 D.太阳辐射弱1 / 183.导致青藏高原中部、北部和东北部湖泊面积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降水、气温B.气温、地下水C.人类活动D.地壳运动4.推测近年来当惹雍错 A.地下水减少 C.湖底沉积物减少5.青藏高原湖泊面积扩大的共同原因是 A.降水量剧增 C.全球变暖下列左图反映我国某地区一水库年内各月的入库水量,右图则反映该水库各月平均水位(水库水面海拔高度)状况。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B.地壳张裂 D.下渗量减少 B.南部面积扩大更明显 D.北部水位季节变化较南部大6.根据上图所示信息,表明2021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球上的水A.1月至7月该水库所在流域降水量持续增加B.夏秋季节该水库水位随入库水量减少而降低C.冬春季节该水库入库水量明显少于出库水量D.6月至12月该水库水位随当地降水量增多而升高7.该水库在5月份出现最低水位,其最主要原因可能是该月当地 A.降水量较少 C.蒸发量较大8.该水库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 A.太行山区2021年夏季,北大西洋环流因格陵兰岛冰盖融化,大量淡水入海导致海水变轻,阻碍了格陵兰岛附近海域寒洋流在北极地区的下沉,进而减弱整个洋流速度。
下图示意北大西洋环流。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通关练
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
考点1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练好题·考点自测
[2015海南地理卷,8—9,6分]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上水量是基本稳定的;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的水量也是相对平衡的。
据此完成1—2题。
1.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是()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径流
2.海洋水的矿物质含量()
A.基本不变
B.总趋势为增加
C.总趋势为降低
D.在冰期相对较低
[2020广东广州、茂名、佛山、深圳联考]阿塔卡马盐沼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西侧、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中,南回归线穿过这里。
它坐落在一个封闭的汇水盆地中,其周围是非渗透性的岩浆岩,该地区气候极为干燥。
某公司采用卤水蒸发法开发该盐沼中的矿产资源,成为世界盐沼资源开发的典范。
读该沙漠不同密度卤水蒸发速率图,完成3—5题。
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第一课时、水循环主要考点: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影响因素、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影响。
1、水循环的成因:①水在常温下的三态变化;②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的双重作用。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下渗。
3、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大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
注:水循环类型的区别:海陆间大循环最为复杂,环节众多;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主要是蒸发和降水,陆地内循环有植物的蒸腾作用。
海洋上以海上内循环为主,海陆间大循环主要存在于陆地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一般以陆地内循环为主,越靠近沿海海陆间大循环越明显,越靠近内陆陆地内循环越明显。
4、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影响因素蒸发:热量、风速、蒸发面积水汽输送:大气环流、风速、下垫面降水:充足的水汽、降温条件、凝结核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被、土壤、地形、人类活动(在径流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地表径流越多,则下渗越少,地下径流越少)5、水循环的地理意义a.维持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得到补充、更新和再生b. 联系四大圈层(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c.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雕塑地表形态。
6、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水循环是通过大气中的水汽输送和陆地上的径流输送而实现的。
目前人类活动对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而对地表蒸发、降水、径流、下渗等环节在局部地区却可以施加某些影响。
主要措施: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
可以改变水的时空分布,化害为利。
课时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水资源及其分布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这三类陆地淡水的循环周期都比较短,短时间内可再生。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时间分布:夏秋多、冬春少;空间分布:东南多、西北少。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
3、水资源丰歉程度的分析①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降水-多年平均蒸发量②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水资源要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多年平均径流量,二是人口总数。
专题四地球上的水备考篇提纲挈领【考情探究】课标解读考情分析备考指导内容解读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近5年高考对本专题的内容考查频率较高,重点考查水循环、陆地水体和水资源三个知识点。
试题多以区域图、等值线图和剖面图为素材,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体现了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的考查备考时要强化“双基”训练,特别是要加强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因素、陆地水体特征和变化等知识点的理解,强化对读图分析、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
要结合典型例题,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陆地水体水资源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洋流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真题探秘】基础篇固本夯基【基础集训】知识1 水循环2016国际海绵城市建设论坛于12月25日在泉州举行,研讨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
下图为某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对水循环整个环节影响最明显的是()A.下渗B.地表径流C.降水D.水汽输送答案B2.活水公园对城市环境的有利影响有()①缓解热岛效应②减轻城市内涝③降解污染物,净化水体④提供工业用水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知识2 陆地水体20世纪90年代以前,第聂伯河夏、秋季径流量约为年总径流量的24%,冬季径流量约为年总径流量的15%。
20世纪90年代以后,该河夏、秋季径流量约为年总径流量的32%,冬季径流量约为年总径流量的30%,但总径流量变化较小。
下图为第聂伯河部分流域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第聂伯河的主要补给类型是()A.冰川融水补给B.雨水补给C.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D.地下水补给答案C2.20世纪90年代以后,第聂伯河径流量的季节分配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A.流域降水量增加B.全球气候变暖C.农业灌溉面积减少D.大量修建水库答案D知识3 水资源城区地面塌陷是干扰宜居城市建设的症结之一。
2023新高考地理第一轮专题练习专题四地球上的水基础篇固本夯基知识点一水循环(2021安徽皖江名校联考,1-2)湄南河发源于泰国西北部的掸邦高原,自北向南纵贯泰国全境,最后注入曼谷湾,全长1 352千米,流域面枳17万平方千米,是泰国第一大河。
湄南河年内流量变化较大,最大与最小流量相差15 010多倍。
下图示意湄南河水系。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湄南河流域水循环敁为活跃的时期是()A.3—5 月B. 6—9 月C. 10—12 月D. 1—4 月答案B2.湄南河流域敁大与最小流量相差万倍以上,说明其补给水源主要为()A.高山冰雪融水B.湖沼水C.雨水D.地下水答案C(2018课标III, 8, 4分)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
据此完成下题。
答案D 知识点二陆地水体与水资源(2021东北三省四市二模,4—6)图1示意鄱阳湖位置,图2示意鄱阳湖2000^2016年月平均水位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与2000^2009年相比,2010^2016年鄱阳湖月平均水位( )A.呈现上升趋势 B.升高时间总体退后C.下降速度较快D.降低时间总体退后答案c2. 2010^2016年,鄱阳湖9~10月平均水位异常偏低的主要原因是() A. 汛期结束降水总量减少3.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湖而蒸发弱B.湖泊面积大 D.湖水深度大100° C.湖水盐度低 ~河流、湖泊-4 000-等岛线/m110°B.湖区周围大量取水灌溉C.湖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D.长江上游水库汛末蓄水答案D3.鄱阳湖2010年前后的水位变化对湖区及其周围带来的影响谩可能是()A.缓解居民用水紧张B.湖区通航能力增强C.湖区面积显著增加D.候鸟栖息环境改变答案D(2019海南单科,16-17,6分)锡林河是流经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一条内流河。
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00毫米,降水集中在6—8月,4月存在春汛,但伏汛不明显。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分层训练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两侧绿化带宽度依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设计为30—100m。
图1为南水北调中线某段景观图,图2为水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两侧设置绿化带的主要目的是()
A.涵养水源
B.净化空气
C.增加径流
D.美化环境
2.南水北调干渠及两侧绿化带主要影响了水循环环节中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⑥
D.②③④⑤
[2020湖南益阳、湘潭质量检测]植被对降水具有截留作用。
植被的枝叶及地表枯落物可以拦截降水。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小流域灌丛生物量和截留量随高度变化。
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范围内降水量大致()
A.随着地势升高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