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隋唐思考题复习.doc
- 格式:doc
- 大小:87.50 KB
- 文档页数:7
魏晋隋唐史思考题1、魏晋时期的历史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如何分析和认识这些变化?2、曹魏屯田制产生的历史条件及意义是什么?3、如何认识曹魏士家制度?士家制度何时退出历史舞台?4、语曹操。
5、略述九品中正制的产生及其意义。
6、简评诸葛亮治蜀。
7、孙吴世袭领兵制和复客制产生的原因和内容是什么?8、孙吴时期江南经济有何发展?9、试述西晋“户调之式”的内容及特点。
10、门阀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你对这一制度有何认识?11、西晋短祚而亡的原因是什么?12、何谓“五胡十六国”?13、试论东晋门阀政治。
14、略评北府兵。
15、梁武帝统治特点及其与侯景之乱的关系是什么?16、南朝门阀衰落的原因其及表现为何?17、南朝寒人为何能兴起?18、东晋南朝江南大土地所有制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历史作用是什么?19、六朝时期南方开发的原因及影响是什么?2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主要内容及意义是什么?21、试述北魏均田制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22、西魏建立的府兵制有何特点?其对后世有何重要影响?23、如何评价“关陇集团”学说?24、如何评价苏绰建言的“六条诏书”?25、北周武帝进行了哪些改革?有何成效?26、试述北朝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情况及意义。
27、试论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28、如何评价隋朝的各项制度?29、隋朝社会经济有哪些发展?为什么?30、隋朝为何二世而亡?谈谈你的看法。
31、如何评价隋炀帝?32、试唐朝典章制度对前朝有哪些继承和发展?其特点何在?33、略评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34、评一代女皇武则天及其统治。
35、何谓“开元之治”?其出现的原因为何?36、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为何?37、唐朝前期政治、经济、军事制度有哪些变化?原因何在?38、何谓使职差遣制度?39、试述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性质及影响。
40、试论两税法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
41、唐朝后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其表现为何?42、唐朝后期统治阶级内部有过哪些矛盾和斗争?其影响如何?43、隋唐时期中国边境有哪些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他们与隋唐王朝的关系怎样?44、隋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概况及其特点是什么?45、试析唐代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
隋唐五代文学一、唐代文学的繁荣1.唐朝国力强大与中外文化的交融;2.唐代士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的、进去的态度,由于国力的强大,唐代士人有着更为恢宏的胸怀、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
唐人恢宏的胸怀气度与对持不同文化的兼容的心态,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3.唐代绘画、书法、雕塑的繁荣;4.音乐和舞蹈的繁荣。
二、漫游、读书山林之风、入幕和贬谪生活对于文学的影响1. 唐代士人的漫游之风。
漫游名山大川,丰富文学题材和表现领域;2. 幕府生活对于诗的创作和词的产生,对于小说的发展,都有影响;3. 唐人读书山林的风气。
陶冶情趣。
审美趣味:清幽明秀格调。
促进山水田园诗的发展;4. 贬谪生活:悲愤不平,孤独寂寞,凄楚忧伤,对于生命的执著,理想的追求。
三、唐代儒、释、道的融合,对唐文学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给唐文学带来了进取的精神,佛教的影响丰富了唐诗的心境表现,道教的影响则丰富可唐诗的想象。
佛教:1. 唐诗中空寂的境界,明净平和的趣味,淡泊而又深厚的含蕴;2. 唐代出现了大量诗僧;3. 直接拓广了文学的体裁。
俗讲与变文(便于讲唱,内容为佛经,形式与当时的民间说话一样,带着通俗文学的性质)。
道家:1. 返归自然,自然的亲和力;2. 神仙思想的影响。
四、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1. 表现领域,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2. 情思格调,北朝的清刚劲健+ 南朝的清新明媚= 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的境界;3. 诗的形成,永明体→律诗。
(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的创造空间)1.初唐早期宫廷诗人2.沈佺期、宋之问(律诗的定型,律诗的成熟)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4.陈子昂“汉魏风骨”(二)盛唐(鼎盛期)“盛唐气象”——热情洋溢、豪迈奔放、蓬勃向上1.李白——浪漫主义2.杜甫——现实主义3.田园诗:王维、孟浩然4.边塞诗: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三)中唐(延续期) 1.韩孟诗派:崇尚雄奇怪异之类2.元白诗派:重写实、尚通俗,新乐府运动3.其他诗人(独树一帜)山水诗:刘长卿、韦应物边塞诗:李益、卢纶(四)晚唐(回光返照) 1.杜牧:追求一种情致高远、笔力劲拔的诗风。
古代文学思考题集(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一、名词解释上官体:贞观诗坛的新秀上官仪是宫廷诗人创作水平最高的典范,他的诗多应制、奉和之作,形式上“以绮错婉媚为本”,典丽工整,成为当时官方诗风的代表,时人效仿,称为“上官体”。
文章四友:在初唐诗坛上,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被时人称为“文章四友”,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部分作品中,宫廷情节之外不时透露了诗歌鼎革的消息,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一定积极的贡献。
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苏味道和李峤又以苏李并称。
(非重点)四杰:指初唐诗坛上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名高而位卑,官小才大,心中充满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诗中始见壮大的气势,具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近体诗:指的是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也称今体诗。
由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求四声、八病等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发展而来,至唐初沈佺期、宋之问时始定型,为唐以后人常用的诗体,因与古体诗相对而言,故称。
其字数、句数、平仄、对仗和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类别有律诗和绝句,其中又各有五言、六言、七言之别(六言较少见)。
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十句以上的称排律或长律,偶有六句三韵的律诗,称为三韵律诗或小律。
孤篇横绝:这是王闿运《论唐家诸家源流》中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评价。
张若虚一生仅留两首诗作,《春江花月夜》是最著名的一首,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
也因此诗,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竟为大家”。
开篇诗人用神来之笔展示一幅奇丽的画面后,转入对宇宙永恒和有限人生的探索,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和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述说中,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识,表现了对人生的执着和赞美。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1.【单选题】卢思道《从军行》的风格特点是(B)A重文采B重气质C重格律D重理致文字解析《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比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故选B考核考点:第四篇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文学2.【单选题】下列属于薛道衡《昔昔盐》诗的艺术特点的是(D)A笔力苍劲B词气宏拔C朴实爽俊D辞清句丽文字解析此题考查隋代文学.薛道衡成名作《昔昔盐》诗中所写乃南朝常见的闺怨题材,辞清句丽,委婉细腻,情调和趣味偏于齐梁风。
考核考点3.【单选题】由北齐、北周入隋的作家是(A)A卢思道、杨素、薛道衡B江总、许善心、虞世基C江总、许善心、薛道衡D卢思道、杨素、许善文字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隋代文学.隋统一全国后,融合南北文学之长,探索创造新文学.其中一股中坚力量就是北齐、北周的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
考核考点:第四篇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文学5.【单选题】陈子昂《感遇》诗的特点是(C)A釆丽竞繁B兴象玲珑C复归风雅D讲究格律文字解析注意关注和记忆重点诗歌的特点。
考核考点:第四篇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6.【单选题】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是(A)A平淡自然B幽僻清奇C清刚劲健D幽深拗峭文字解析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表现特征:(1)多写隐逸闲适生活,清雅明净;(2)诗风平易近人;(3)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
考核考点:第四篇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思杰”7.【主观题】贞观诗坛文字解析:(1)唐贞观年间,以唐太宗李世民为诗坛盟主,在他身边聚集了一批文士诗人,包括虞世南,上官仪.2)贞观诗风受南朝诗风影响,重声律辞采.考核考点:第四篇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8.【单选题】王绩代表作《野望》的艺术风格是(A)A平淡自然B婉媚工整C清丽秀逸D音韵清亮文字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贞观诗坛的相关知识,王绩的代表作《野望》以平淡自然的话语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写得相当真切,有一种不施脂粉的朴素美。
隋、唐文学概述部分思考题1.背诵并赏析薛道衡《人日思归》。
2.唐代文学的特色有哪些?影响唐代文学发展的原因有哪些?3. 关于唐代文学的分析,有“三期法”、“四期法”、“五期法”等不同的观点,你赞成哪一种说法?为什么?☆初唐诗歌思考题1.作品赏析:王绩《野望》2.“初唐四杰”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狱咏蝉》3.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感遇》其二4.为什么说“月”是《春江花月夜》一诗的灵魂?5.试找出《春》一诗中体现哲理思考的诗句并予以分析。
6.有人认为,《春》一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7.月意象的分析。
盛唐诗歌思考题一、名词解释“盛唐气象”、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三吏三别”、沉郁顿挫二、佳句赏析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三、问答题1.结合具体作品,分析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2.李白和杜甫在诗歌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上有何不同?试结合具体作品予以分析。
3.结合具体作品,论析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
4.简述杜甫律诗的成就。
5.试述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6.作品掌握: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王维《鹿寨》、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登高》中晚唐诗歌思考题一、名词解释韩孟诗派、元白诗派、新乐府、新乐府运动、“小李杜”二、佳句赏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三、问答题1.韩愈诗歌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参考答案:“奇险怪僻”的艺术风格;以文为诗的写作手法。
2.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哪四大类?各有什么代表作品?3.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4.简述李贺诗歌的主要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史部分思考题1、唐诗为什么能取得空前地繁荣?社会原因:a.经济基础:盛世地国力..政治环境:大一统;文教政策;政治宽容.思想潮流:儒家,道教,佛教.文学自身原因:内容:丰富抒情,最无拘无束、最真切热烈地表现.风格,自然美与人工美相结合.形式和体裁,其完备和成熟,直接得益于六朝以来地诗歌地发展.(表现为:作家作品众多、内容题材广泛.可以说各种社会现象、各种人生感情,亦即所有主客观地素材,皆可入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史诗.民生诗.咏怀诗.咏史诗.形式体裁完备古体诗:乐府诗,歌行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风格流派众多)2、试评述“初唐四杰”在诗史上地地位.初唐四杰是指共同活跃于世纪下半期文坛上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在思想性格、生活遭遇、文学主张,创作实践上有许多共同倾向,故称初唐“四杰”.四杰中以王勃、骆宾王成就更高.“四杰”反对华而不实地绮靡文风提倡真实情感.内容上有较大开拓,由宫廷到市井由台阁至江山塞漠.诗地风格虽在语言形式“不脱齐梁之体”但在风骨上已明显不同于六朝.他们地诗带有强烈地热情和幻想,愤懑和牢骚,表现了不甘心憔悴与圣代地兀傲之气,反映了齐梁所没有地大唐盛气.总之,“四杰”为结束齐梁文风,开启盛唐之音做出功不可没地贡献.3、陈子昂地《感遇》组诗有什么特色?体现了他怎样地诗歌主张?《感遇》模仿阮籍《咏怀》首所作,这首诗非一时之作,主旨不尽相同,有地针砭时政,感慨国事,有地感怀身世,抒发理想,最值得注意地是那些具有强烈现实性地边塞诗.这些诗歌意境浑厚,语言老成,体现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地特色,他还特别善用比兴.他比四杰更明确地批判了齐梁之风,为唐代文学地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风骨”与“兴寄”.他地诗歌主张是:提倡汉魏与正始之音,准确地概括出他们地特色“风骨”与“兴寄”.但是他地文章由于太过于讲究务实反浮华而视文章为“薄技”,才韵未足,质过于文地古拙之处.再加上受了玄学地影响,过于老庄化,显得枯燥乏味.、怎样理解盛唐诗“声律风骨兼备”地特点?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地诗歌具有高昂雄浑、阔大恢宏地盛唐气象.盛唐地风骨:诗人们能够从观察宇宙历史发展规律地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地道路上,显示了强烈地自信和铮铮傲骨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地追求功名地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地光彩.盛唐地声律完备:是指律诗体裁地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极致.古体与律诗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地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地标志.试比较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地异同.()王维、孟浩然都以写自然山水而齐名.孟浩然生卒年均早于王维,但成名却在王维之后.()王维地诗境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于归心佛法,又精通禅理,所以他习惯于把宁静地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虑地对象.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地直觉印象,将禅地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而孟浩然则不然,他地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地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于诗中.如《过故人庄》中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出现在孟浩然诗里地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地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地特点.()王维晚年隐居嵩山和终南山,经营归隐地辋川别业,他诗中景物,多为山中之景.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多为静态之画面.而孟浩然一生多次出游,而且偏爱水行,乘舟行吟,多显动态流畅之画面.()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诗歌艺术地精髓,他地诗歌形象宁静优美而神韵缥缈.他诗歌艺术手法多用通感之法.而孟浩然单纯明净之美,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比王维更显淳朴,自然而平淡,给人以洗削凡近之感,描画出淡泊纯净地山水之美.因而孟浩然地诗境是冲淡明秀地.、如何理解杜甫“沉郁顿挫”地诗风?沉郁顿挫都指感情而言.“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地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地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地联系.沉郁顿挫即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什么东西梗塞其间,但几经反复,它终于被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了.、为什么说中唐又是唐诗另一繁荣时期?“安史之乱”是唐朝出现内忧外患,这大大改变了诗人们地心境.中唐诗歌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安史之乱”爆发到贞元前期四十年间,大量诗歌表达孤寂地心境,诗风清雅高逸,称为“大历诗风”.贞元后期至元和年间.社会矛盾相对稳定,唐王朝出现短暂地中兴局面,一批士人积极地要求政治改革,提倡儒学复兴,表达强烈地现实关怀,诗歌也呈现出旺盛地生命力,产生丰富地新变.出现诗到元和变新.元和诗歌是继盛唐以来第二个创作高潮,前人所说所说地中唐诗歌就是以元和诗歌为代表地,这一时期名家辈出,竞为新变.出现了以下地新编特征.对社会自觉思考,希望能够维护中央统一,振兴儒学,挽救时政.重人工讲锻炼追求创新与变化,艺术变现为“惟陈言务去”对语言、体裁、表现方式进行了多方面地开拓,在审美上通俗直露.怪奇幽僻.、分析韦应物山水田园诗地主要特色.自成一家,成就很高.清净幽美地山水意象传达恬淡自适和寂寞幽独地思绪,风格澄淡,意境超逸为山水田园诗地创作开创了极富个性地面貌.受到孟浩然陶渊明王维地影响.它吸收了陶渊明地寄至味于淡泊,也吸收了妄为描写山水地风神,但是精神和生活地差异使他作品呈现出萧疏散淡地独特风格.多是他为官时候写地山水之乐寄托了对归隐地向往此为吏隐.他笔下地诗折射了他萧瑟地心境,以萧瑟情调来表达高情远意.“高雅闲淡自成一家.”9、评述“大历十才子”诗歌创作地主要特色.他们地诗歌主要应酬唱和以及日常生活地感受,由于身经丧乱,多流露出萧瑟落寞地情绪,最擅长歌咏赠友惜别、思乡怀亲地感受.他们还有大量地山水诗,大多写地是娴雅恬静,韵味悠长,语言也很工巧.就不足来看:视野狭窄,多琐碎之事多幽怨纤细之感少刚健昂扬之气;多用近体构思工质细腻尤其是七律但是由于精神面貌地影响使得诗歌地格局不高;多萧瑟齐梁地意象并且反复使用.10、简述新乐府运动地背景和主要理论主张.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地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地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地作用,强调以自创地新地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地.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这一概念首先由白居易提出来.他曾把担任左拾遗时写地“美刺比兴”、“因事立题”地多首诗编为《新乐府》.新乐府地特点有三:一是用新题.建安以来地作家们歌写时事,多因袭古题,往往内容受限制,且文题不协.白居易以新题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二是写时事.建安后作家有自创新题地,但多无关时事.既用新题,又写时事,始于杜甫.白居易继其传统,以新乐府专门美刺现实.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新乐府诗多未尝“播于乐章歌曲”.从音乐角度看是徒有乐府之名,而在内容上则是直接继承了汉乐府地现实主义精神,是真正地乐府.新乐府运动由于前有杜甫开创地传统,后有元结、顾况继其事,张籍、王建为先导,到了“元白”时期,明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地一整套理论,加之元、白诗才盖世,写作了大量新乐府诗歌,给当时以极大影响,使这一伟大地文学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新乐府运动在贞元,元和年间与韩柳古文运动相继磅礴于文坛,有着共同地社会原因.、怎样理解元白诗歌地通俗化倾向?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地惩恶扬善,补察时政地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分析柳宗元地山水诗地主要特色.善于表现孤峭高洁地境界,寄托精神上深刻地痛苦.苏东坡评论: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如《渔翁》《江雪》、谈谈你对“郊寒岛瘦”地理解.中唐诗人孟郊和贾岛地诗风.寒指清寒枯槁,瘦指孤峭瘦硬,两者含义相似.郊、岛之诗风格清奇悲凄,幽峭枯寂,格局狭隘窄小,破碎迫促,且讲究苦吟推敲,锤字炼句,往往给人以寒瘦窘迫之感,故称.“郊寒岛瘦”、怎样理解韩孟诗派“奇”地特色?在审美取向上,追求雄奇怪异.“韩孟诗派”追求对内心感受怨怼之情地审美宣泄,因此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中正平和、典雅圆融地审美趣味,倾向于奇绝怪异地美学追求.由于心胸不够开阔,这些诗人地具体创作,往往有可以求其尚怪之处,但是他们在审美趣味上地鲜明追求,还是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地艺术领域.、分析杜牧诗风地“俊爽”特点.杜牧兼善众体,诗歌内容丰富.追求高绝地精神趣味与峭拔地气势,在艺术上则能融合古今之长,创造出豪爽俊逸、清丽明快地独特风格.、晚唐怨刺诗风地代表诗人有谁?艺术特色是什么?郑谷、韦庄、罗隐、杜荀鹤这类诗人或抒发乱世地感慨,或讥弹怨刺表达对时事地愤慨.、花间词与南唐词有何异同之处?花间词是花间词派地作品,花间词派”是因西蜀赵崇祚编辑地《花间集》而得名.《花间集》辑录了温庭筠和西蜀作家韦庄等人地词作.后人遂称他们为花间词派.西蜀地“花间词派”词人奉温庭筠为“鼻祖”,极力推崇、仿效.其词地内容主要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歌舞宴乐之事.其风格浓艳香软,辞藻华丽,但也有一些作家地作品写得比较清丽自然,境界高远.(《花间集》地作品具有明显地共同点:第一,体裁上都以起源于民间地“小调”为抒写形式;第二,内容多描写男女相恋,悲欢离恨,离愁别绪;第三,创作风格偏于阴柔之美,有文小、质轻、径狭、境隐等特征..南唐诗逃避现实、吟咏性情、内容细琐、视界狭小地诗,师法姚合贾岛诗风.“花间词”题材狭窄,内容贫乏,主要写男女恋情,起源于民间地“小调”,文小、质轻、径狭、境隐,但其内容也是多方面地.两者地表现形式和选材不同.南唐诗坛地宗白诗风集中体现了五代十国时期地宗白诗坛概貌.应酬赠答、次韵唱和便成了诗歌地主旋律.而《花间集》地主题基调是描写男女之间地恋情,此类作品占绝大多数,呈现出婉约绵缠、妩丽香艳地主要风格特征.两者表达地主题不同.)、试比较温韦词作地异同.温庭筠词浓艳香软、含蓄婉约;韦庄词则清淡疏朗、抒情热烈而真挚.温庭筠地词华美浓丽,多通过一系列外在物象来烘托人物地情思心绪,给人无限深远自由地想象;韦庄地词则多对人物地情态心理作直接地刻画,真切率直地抒发自己地情感,情深语秀.相同:一.都以词名世,所以并称“温韦”.二.两人词地内容都是以男女情爱离别相思为主要内容.如温庭筠地〈菩萨蛮〉、韦庄地〈思帝乡〉.三.都开辟了一种新地词风.反映了词由仅供歌儿舞女演唱地伶工之词,到抒情写怀地士大夫之词地渐变过程.如温庭筠为了适应舞艳歌席场合地实用要求,他地词中都是精丽字面和绮丽意象地组合,适于花间酒下歌咏地香软词境,具有娱乐价值,这对于词在晚唐五代迅速兴起有决定性地意义.而韦庄相对淡漠词体佐欢酬宾地实用功能,开启了文人词自抒情怀地传统.这不仅是韦庄词地一大特色,也是词地风格内容一大转变.不同:一.温庭筠多“伶工之词”.大胆地写侧艳之词,是“词为艳科”地始作俑者,领导了五代词地发展趋势.而韦庄多“士大夫之词”.二.艺术表现手法不同.温庭筠:以排比和音声地抑扬长短,增加直觉印象地美感,引人产生一种深美地联想,成功地把形象鲜明地物语、景语与难以琢磨地情语融合在一起,使所要表现地难以言状地心绪,转化成可感地优美物象.如〈菩萨蛮〉(小山重迭金明灭).常以静态地描绘代替抒情,尤着力于细部地重彩描绘,富有装饰性,而且善于用暗示地手法,造成了含蓄地效果,如“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美人地情思是希望和他心爱地人成双成对,作者用一种含蓄地手法表现出来.注重文辞声律地华美精工,艳丽如晚唐诗风,炫人眼目.少藻饰、多白描地语句写离情别恨,如〈更漏子〉〈梦江南〉.词境缠绵悱恻,凄丽而有情致,颇有民间曲子词地风味.韦庄:以疏淡之美,写词抒情为主,直述胸臆,风格趋向清丽,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自然清新地风格,江南地景美、人美、生活美,写得疏朗、显直.他是一个大力用白描手法作词地作家,对情事多作直接而且分明之叙述.如〈思帝乡〉写地是常见地情爱题材,但长于勾勒,直接描述人物地心理感受,笔调疏放秀美.三.风格不同.温庭筠:开创词为艳科地传统,领导了五代词地发展趋向.注重藻饰以艳丽见长,具有密丽地风格.韦庄:对民间抒情词给以艺术地加工,以疏淡为美.、怎样理解李煜“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伶工是为上层社会,士大夫之族服务地,故其所颂之词娱乐成分居多,脂粉气颇重.多为闺怨,伤春之作,不能反映当时地社会现状.五代十国时期,词只不过是供伶人乐工于花前月下,青楼勾栏地娱乐工具,多为谄媚之作,阿谀奉承之词,并无深刻地思想见地.李煜前期身在皇家,个人生活奢侈富饶无虑,遂有无病呻吟之感,又由于长于妇人之手,与宫女接触较多,所以作词不免深闺幽怨、风花雪月;后期国破家亡,遭遇重大变故,生活状况发生翻天覆地地变化,尤其是身份地位由帝王变为阶下囚,心理上遭受巨大地创伤,从而眼界始广阔,作品中抒发出人类普遍地命运之叹、家国之悲,遂而意义变深远,有士大夫地情怀、分析中唐古文运动地背景.唐代古文地发展,兴起于武则天统治时期,陈子昂为其先驱;发展于安史之乱前后独孤及、元结等作出了重要努力;繁荣于贞元、元和年间,韩愈、柳宗元为其领袖;衰微于晚唐,杜牧、孙樵、罗隐等为其余响.安史之乱以后,出现了唐德宗贞元至唐宪宗元和年间地所谓“小中兴”时期.但社会矛盾并未真正缓和.一部分中小地主知识分子,深刻感受到社会地矛盾与危机,有强烈地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迫切要求社会改革,要求文学为政治改革服务.以韩愈为代表地儒家复古思潮成为古文运动地推动力量和指导思想.韩愈在散文上提倡“古文”,他地古文是指与当时流行于文坛地骈文相对而言地散体文,因为他是以先秦汉代地古代散文为号召地,故称“古文”.文以明道,“道”就是儒家地社会政治、伦理道德,融化在作家身上,就是要求作家加强道德修养.从古文自身发展地情况看,古今文体之争从骈文鼎盛地齐、梁时代已经开始,后经“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力主恢复风雅比兴传统和汉魏风骨.安史之乱前后,又涌现出一大批倡导古文地作家,在更广阔地范围内和更高级地层次上推动了古文地发展.四、形成了教化中心说和完整地道统文学理论.元结等人又特别强调文学地讽时刺世功能,萧颖士、柳冕等强调文章地教化作用,这对韩柳古文运动都产生了直接地影响.、韩愈为文主张“气盛言宜”,请结合具体作品分析韩愈如何在古文创作中实现这一主张.“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地创作主张.韩愈特别重视作家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地影响,强调作家地道德行为和文艺修养.在《答李翊书》中提出这一主张,所谓“气盛言宜”,是指作家地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地“气盛言宜”即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地“浩然之气”含义接近.气盛言宜地思想对古文运动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柳宗元山水游记地主要特色.山水有灵性,凄神寒骨,幽清孤绝.代表作是“永州八记”..文笔清新秀丽,描绘细致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如临其境,乐不自禁.由一处走向一处,衔接自然,感情丰富.例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都是作者心动而发,真实美丽..虽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但作者寄情于山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跳动着作者对自然地向往与喜爱.他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宋诗与唐诗地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唐诗和宋诗,不仅是两个朝代诗歌地总名,而且代表了我国诗歌史上两种诗法和诗歌.它们不同之处在于:唐诗主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宋诗喜说理,崇尚议论.唐诗多含蓄;宋诗多直露,言尽意亦尽.唐诗多注重生活感受地直接描写和抒发;宋诗地优秀之作也来自生活,但往往先从理性上把握,然后再选择恰当地形式.所以宋诗即令句句生动具体,总是有某种逻辑思维地潜流贯穿其中,不像唐诗地意境大都以直观形式表现出来.总之,唐诗总用感性形象来把握现实,宋诗则多借助理性思维来解剖现实;唐诗诗味较浓,宋诗诗味较淡,但却以思想地细致深刻、技巧语言地精益求精弥补之.由于这些原因,宋诗比唐诗好学.唐诗靠灵感,宋诗靠才学;才学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灵感却不能勉强.唐诗靠感性,宋诗靠理性;理性可以深思熟虑获得,而感性(形象思维)却比较难于捕捉.而且,清代学宋者并不排斥唐诗,往往还由宋窥唐,故用力较易,又不致造成粗犷肤廓之弊.、试论宋词繁荣地原因.一、歌舞升平地世风当时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地风气,当时持酒听歌, 浅斟低唱, 是官僚、士大夫司空见惯地消遣娱乐和交际方式.反过来看, 这种浪漫生活, 又强烈地吸引着一些文人, 并刺激着他们地创作灵感, 对词这种歌唱文学热情而自觉地进行创作.如晏几道地词“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正是当时士大夫生活地真实反映.二,特殊地社会心理宋建国以前, 中国经历了长时间地战乱和动荡,宋朝建立后面对沧桑巨变, 由乱到治地社会环境, 使宋人很珍惜, 也很兴奋, 在这种特殊心理下, 词这种适合享乐生活需要地歌唱文体广被喜爱, 也是宋词发展繁荣地原因之一.三、士举制度地影响宋代重文轻武地统治思想和政策, 形成畸形地文人政治和庞大地知识分子队伍, 他们是宋代文化繁荣地生力军, 也是宋词繁荣地作者群体.四、经济地发展和市井地繁荣宋统一后,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地社会环境.可以说, 都市地繁荣和市井阶层为宋词提供了最适宜地土壤和读者群.五、文体观念地偏差宋人对待诗、文、词地创作态度是偏颇地,将词视为“诗余”、“小道”,比起诗、文这样历史悠久地“旧家世阀”, 显得“体卑”而没有“身份”, 所谓“诗庄而词媚”.宋人这种文艺观念地偏差, 恰恰歪打正着, 促成了词地发展和繁荣.六、道统理学地影响宋代是中国封建礼教走向完善地朝代, 代表传统儒家思想地经学一变而与佛、道合流.特别是理学及其所宣扬地“存天理, 灭人欲”地思想, 使宋人受到地压抑太深了, 他们在正式场合过于正统了, 物极必反, 在非正式场合下, 他们追求浪漫、自由和解放, 从而以一种压迫下被扭曲地激情, 去从事词地创作.可以说, 道统理学对思想地禁锢, 使宋词得到了“不虞之誉”.七、诗文革新地反面推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是针对宋初诗文受晚唐五代余风影响, 风气浮靡轻艳地现状, 而产生地一场求新、求变地文学革命.但负面效应是:误导宋人形成过于关注现实地诗、文观念, 强化了他们本就有地文体观念地偏差.八、前朝废主降臣流风余韵地影响宋开国之初, 来自五代十国地一些擅作歌词地废主降臣, 带来了他们特定命运下地伤痕文学,.如, 南唐后主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等.这种贵族化地东西,演变成世风和潮流, 得到全面地发展和繁荣.综上所述,正是宋代特定地历史环境和政治环境, 决定和产生了这一时代特殊地社会心理、文人地艺术观念及艺术趣味.城市文明, 给士人带来了风流旖旎地生活情致和创作激情.宋代既是和平地、又是衰世时代形势, 促发了宋人既是颓废地、又是忧患地时代意识.习惯地遵守着礼教、而又偷偷地反叛着它地文化伦理态度, 使宋人词地笔触伸向了人类灵魂和情感世界地隐蔽处, 最终, 词成为宋文苑中格外夺目地奇葩.、晏殊、欧阳修词创作有哪些异同?都是婉约派地花间词人欧阳修地词处在词风欲变未变之际;他地词中约有四分之三地作品是表现男欢女爱、离别相思、歌舞宴乐之类内容地,所用词调也多以小令为主,深受南唐词地影响;但在表现这类传统题材时,较之南唐词有了很大地进步.晏殊词地总体风格表现为委婉含蓄、圆润平静,并有一种富贵气象.他一生荣华富贵,生活范围狭小,创作主题也多为男欢女爱,离情别绪,但这不能因此而忽略他地艺术成就.、柳永对宋词地重大创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倾全力创作慢词,词地容量空前扩展,展现社会生活地能力遂得以提高.第二,将词地审美格调由“雅”转为“俗”,由士大夫地闲情雅致转向市民地世俗情调.。
隋唐文学复习资料
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巨匠。
以下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1.隋唐诗歌
隋唐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之一,代表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
它的特点是艺术性和形式多样性,题材广泛,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大部分方面。
一些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勃、白居易等创作了许多经典之作,他们的诗歌具有不同风格和主题,但都是中国文学的宝贵财富。
2.隋唐散文
隋唐时期的散文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它主要是历史、传记和文言小说。
历史文章是认真记录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重要资料,例如《资治通鉴》就是隋唐时期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
同时,隋唐时期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传记,如《《史记》和《《汉书》,它们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非常有价值。
此外,文言小说也是隋唐时期的一种流行文学体裁,它完美地结合了历史、传说、神话和文学艺术等元素,在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隋唐戏曲
隋唐时期的戏曲发展十分迅速,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一个巨大里程碑。
当时戏曲分为大戏、小戏、杂剧等不同种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大戏。
大戏的表演形式借鉴了声乐、舞蹈、器乐、魔术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演员的精湛演技,把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戏剧风格。
4.隋唐文学的影响
隋唐文学对于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它不仅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许多优秀作品和文学思潮,而且也对周边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影响了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的文学创作和发展。
总之,隋唐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它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隋唐五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的一个重要时期。
隋朝结束了中国四百年的分崩动乱和南北分裂,国家重新统一。
但隋朝立国时间很短就被唐朝取代。
在文学史上,它只是一个过渡时期。
主要表现为文学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方面发展,沿袭梁、陈贵族文人以诗为娱的方式,很快就走向了贵族文学的末路。
唐代文学分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四个时期各有其时代精神,弄清四个时期的时代精神和各自重大的历史事件和背景,就可以清晰而准确地把握唐代丰富的文学内容。
例如唐代之初,文学首先要破除齐梁诗风,初唐四杰是先行者,然后是陈子昂的诗文革新。
如此一来,初唐文学状况就较易理解了。
五代是词产生的时期。
这是一个诗人、文学家辈出的时代,这是一个文学作品灿若云霞、多若繁星的时代。
异彩纷呈,但各具个性特色。
基本知识1隋代文学的作者,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北齐、北周旧臣,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
2卢思道采用“思妇——征夫”为内容结构的南朝歌行体,写出了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名作《从军行》。
3“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诗美理想,是贞观时期唐太宗及史臣们总结历史经验时对文学发展方向的共识。
4虞世南等人所编《北堂书抄》、《文思博要》和《艺文类聚》等类书,成为宫廷诗人的作诗工具。
5上官仪的五言诗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体物写景颇有技巧。
他地位很高,诗以绮错婉媚为本,许多人模仿取法他的诗,时人称为“上官体”。
6“初唐四杰”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7唐高宗、武后时期,以主文词为特点的进士科的勃兴,为有文才者的升迁创造了条件。
8杜审言,字必简,他是杜甫的祖父。
与李峤、苏味道和崔融并称“文章四友”。
9杜审言五言律有较高水准,“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生动写出了春的气息。
10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期最后完成的。
11元稹的《唐故工部外郎杜君系铭序》是最早关于“律诗”定名的记载。
12被杜甫称之为“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的是陈子昂的三十八首《感遇》诗。
13陈子昂诗歌创作理论为“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思考题导论1、简述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概况。
2、简谈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先秦文学1、简议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起源观。
2、中国古代著名神话分析。
3、中国古代神话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是什么?4、结合作品谈《诗经》的艺术成就。
5、《诗经》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6、《离骚》的艺术特色分析。
7、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8、比较说明《左氏春秋》跟《战国策》的不同特质。
9、由《论语》和《孟子》来看孔子和孟子两个形象的特点及其差异。
10、《庄子》的散文有何艺术成就?第二章秦汉文学1、为什么赋这种文体会在汉代盛行?2、以《子虚赋》、《上林赋》为例,分析汉大赋的美学价值。
3、为什么汉初是散文家活跃的时期,西汉宏文的特点是什么?4、论司马迁《史记》的文学成就。
5、《史记》所采用的“互见法”对人物塑造有什么意义?6、试比较汉乐府民歌与《诗经》中民歌的异同。
7、试以《古诗十九首》中的某篇作品为例,分析其艺术特色。
8、分析《陌上桑》的艺术特色。
9、试分析《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艺术形象。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1、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文学史的地位。
2、何谓魏晋文学中的建安风骨?3、简论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4、阮籍《咏怀诗》卓越的艺术创造及其成因。
5、西晋文学的特点。
6、如何理解玄言诗的出现。
7、如何认识陶渊明的隐逸。
8、简论陶渊明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
9、为何说谢灵运为山水诗的开创者。
10、试赏析《木兰诗》中花木兰的艺术形象。
11、鲍照的寒素意识、才华、遭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10、宫体诗现象之认识。
11、魏晋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
12、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的上地位。
第四章隋唐五代文学1、四杰诗作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研读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一:“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2、陈子昂的诗作为什么写得质朴、苍劲、平实、无华?从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上简述之。
中国古代史思考题
随朝
1、为什么说隋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
2、比较秦隋二朝的异同。
3、简述隋朝统一的原因及意义。
4、简述开凿大运河的意义。
5、简述隋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及意义。
唐朝
1、简述三省六部制。
2、简述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的基本内容。
3、试述隋唐科举制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4、试析安史之乱的背景及影响。
5、试述两税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6、简述唐代中后期的宦官专权。
7、试述唐代农民起义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五代十国
1、简释五代十国
2、试述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辽宋夏金
1、简述辽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2、北宋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3、简述北宋与辽的关系。
4、简述北宋与西夏的关系。
5、试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6、简述金的猛安谋克制度。
7、试析宋代“积弱积贫”的主要原因
8、简述两宋农民起义的特点。
元朝
1、简述蒙古的对外战争。
2、简述四等人制度。
明朝
1、简述明初的形势。
2、试述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简述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原因。
4、简述明朝初期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
5、试述张居正改革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1、隋代诗坛概况。
(1)隋代诗坛宫体诗占统治地位,其特点是轻佻放荡,浮华艳丽,煤恻缠绵。
(2)山于南北文风的交流,出现一些成就较高的作家,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2、简述唐代社会文化特征及其对唐代文学繁荣的影响(1)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为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2)政治的开明,思想的宽松活跃为唐代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3)统治阶级的提倡与重视,有利于文学风气的形成(4)文学本身的发展演进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做好了准备(5)南北文学的交流促进了文学高潮的到來。
3、简述初唐宫廷诗人对律诗艺术形式的创造之功。
初唐宫廷诗人创作讲究声律和词藻他们对诗歌形式的进一步追求促进了律诗的完善和定型,宫廷诗人的贡献农现在:(1)从理论上进一步总结诗歌的格律,初牌的上官仪总结了六朝以來的创作规律,并把它程式化,提出了六对八对Z说,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如以绮鉛婉媚为本,仪既显贵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吋人谓为“上官体”。
稍后的元兢不仅提出了字形和词义的对偶,述提出了调声三术,表现出将声律和对偶紧密结合的新努力。
(2)从实践上创作了大批全篇合律的诗篇,从武后至中纵神龙景龙年间,在当时的一批宫廷诗人底下,大量涌现出平仄协调又合乎粘附规则的全篇合律的诗篇,标志着五、七言律诗的完全成熟,促进诗歌的完善定型。
4、简述四杰的创作对初唐诗风革新的贡献(题材的拓展和意境风骨的创立)。
(1)四杰怀着变革文风的白觉意识,反对纤小绮靡,提倡刚健骨气,集屮体现在杨炯的《王勃集序》中(2)四杰拓新诗歌的题材和主题,表现了广阔的时代生活和现实人生的感受,他们的诗歌突破了宫廷和应制的范畴,反映了现实的社会生活,如仕子的宦游,将士的赴边。
上层社会的奢侈,弃妇弃女和宫娥的痛苦等,使诗歌创作从宫苑台阁走向关山塞漠(3)在诗歌的感情基调上,他们的诗歌变得更加充实,或宣泄郁郁不平的牢骚或追求功名的热望,都具有昂扬、热烈、壮大、浓烈的情感,从而树立了一种与宫廷诗完全不同的新诗风。
5、试述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成就。
(1)诗歌理论主张(主耍体现在《与东方左使虬修竹篇序》):A提倡风骨和兴寄,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兴寄的作用。
B提出了 "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审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彩的美结合起來,创造健康而美丽的文字。
(2)陈子昂的创作实践陈子昂的创作是其理论指导下的创作实践,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登幽州台》等,其特点:A感遇诗大都有感于政事而发,针对现实生活中重大的社会问题而作,从而使诗歌走上了反映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道路B感遇诗有一些感慨生世,抒发郁郁不平的作品,这类诗往往呈现出一种昂扬壮大的感情基调与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总之,陈子昂诗歌创作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彻底淸除了南朝诗歌与牌代宫廷诗的弊病,为唐诗注入了生命力,完成了诗风改革的使命,开启了盛唐整整一代诗人。
6、简述张若虚和刘希夷诗歌的意境美特点。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这首诗把诗情画意哲理完美交融,创作一种空明纯美的诗境,为牌诗意境的创造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7、简述孟浩然山水口园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内容:孟浩然的山水皿园诗主要写游历所见的山水皿园景色或家乡的自然风光。
艺术特色:(1)平和冲淡,清新白然,不尚雕饰,具体表现为写平凡景物,表现淡淡思绪,运用白描手法描写景物,语言自然清丽,不加雕饰。
(2)语淡而味浓,善于运用平淡的语言融入各人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意蕴,创造出清远拔俗的艺术境界,蕴含浓厚的情致韵味。
掌握王维的诗歌创作情况(创造分期,诗歌题材)。
创造分期:以天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王维怀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写出了不少意气风发,充满豪情的诗篇,如《少年行》,后期的王维山于政治变革,思想日趋消极,继续隐逸生活,创作重点转向山水皿园题材,作品着重变现静逸,明秀的诗境。
诗歌题材:诗歌题材较为全而,有赠别诗、边塞诗、妇女题材诗、山水III园诗、奠定了他在唐诗地位的是山水山园诗。
9、试述王维山水诗意境美的特点及其艺术地位。
特点:(1)静逸、明秀、兴彖玲珑,把写景与抒情密切结合,熔抒情与写景于一炉,情景交融,从而创造了一种玲珑剔透的诗境。
(2)苏轼“谓摩洁之诗,诗屮有画,画屮有诗”体现在把绘画的构图手法运用于诗歌意境创作中,他的诗注重景物的构图,善于表现呆物之间的层次感,还善于给画而设色敷彩。
(3)王维的山水山园诗意境美富于音乐美的特点:王维善于在诗中表现大自然中的各种声响,并使之与画而结合,形成有声有色的胜境。
(4)富于禅理禅趣,意境空灵。
王维诗常常表现自然界轻微的响动,以动写静,啃中求寂, 显示出心境的空明与寂寞而富于禅理禅趣。
10、试述高适、岑参边塞诗的特点并比较英异同。
(1)高适诗的特点:A、风格雄浑悲壮。
高适以政治家的眼光來看边塞的人和事,议论战争的得失,将追求不朽功名的昂扬意气与冷峻真而现实的悲慨相结合,从而呈现雄浑悲壮, 如《燕歌行》B、关注现实,反映许多边塞的现实问题,如策略、统治集团的寡思,将帅的无能腐败,士族的痛苦,因此风骨兼备,悲壮苍凉。
C、他的诗以叙事,议论和直接抒情为主。
(2)岑参诗歌的特点:A、感情炙热,诗歌抒写将士英勇报国,不畏艰苦的爱国精神,形成壮阔雄伟大气磅蹒的风格。
B、想象奇特,夸张大胆,语言瑰丽,富有浪漫情调诗人善于运用夸张于•法,奇特想象,描写塞外雄奇壮丽的自然景物,形成奇悄壮丽的特点。
C、岑参的诗歌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受鲍照、谢眺的影响较大,表现出雄奇瑰丽、飘逸峭拔的特点(3)相同点:两人同以边塞诗箸称,都具有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
不同点:A、在艺术风格上,高适的雄浑悲壮,岑参的则雄奇壮丽B、岑参作品内容丰富多样但思想不如高适深刻,高适诗“尚质主理“常'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边塞问题,深刻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端。
以政论的笔调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意见。
岑参诗” 尚巧主景"以诗人的敏锐去描绘战斗生活和边塞风光。
C、岑参诗富于浪漫主义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高适的诗多从现实出发写自C的真感情真怀抱,或抒情或议论,语言质实有力,情调豪迈雄壮。
11、为什么说垠能体现盛唐气彖的莫过于边塞诗?试加以分析阐述。
12、试述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非常鲜明,他上承屈原,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并创造性的运用了一系列的浪漫主义手法,开拓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境界。
他的诗歌具有高度的个性化,充满异常强烈的主观情感,他的诗侧重书写豪迈气概激昂情怀,诗歌贯穿着奔放的气势,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
(1)李白诗歌强烈主观情感这一特点又构成了李白诗歌在反映现实和安排结构方面具有显箸的特色。
首先,诗人反映现实很少详尽客观的描写现实生活的过程,而主要诗抒发刘现实生活的感受。
李白叙事不侧重描写事件的每个细节,而是概括事件的整体性质,这与杜甫和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注重细节刻画,客观冷静的叙述有显著的不同,写景也不是对景物齐各侧而一一进行刻画,而是结合自C的主观情感想象描写景物全貌和对-景物的感受°其次,李白诗歌的结构不是以事件的发展为线索來安排的,而是以情感的发展作为线索的。
(2)李白诗歌想象丰富奇特,意象纷繁变幻。
李白诗歌曲帘展开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和幻想来表现澎湃的心情,其诗歌意向帘染上奇幻的色彩,“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想彖奇特,思归惜别的愁心,或借助狂风或伴着明月飞向远方,想象超越了现实;李白还常常借助梦境、神话传说等构成齐种瑰丽、奇特的艺术境界;此外,李白述借助夸张、比拟、比兴、彖征等艺术手法表达他的奇思妙想。
(3)语言上,: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不受格律的限制,不雕琢字句,一切归于自然,一切服从与内容,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真止做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诗中常带一些参差不齐和散文化的句式,如《蜀道难》13、龚自珍《最录李白集》曰:"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李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
”试述你対这句话的理解。
庄子的放达避壯与屈原的忠君爱国,儒家的积极入I比与道家的无为长生和游侠的尚义都奇妙地统一与李白的一生。
李白既讲儒术又讲法术,既追求一举成名,又向往隐退山林。
首先,李白具有儒家思想,积极入世,他始终以"经济之才”、济世济时自负,而且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实现这些政治理想,即使在政治失意时也不减执着之情。
其次,李白从小受道教思想的影响,他五岁誦六甲。
15岁观奇书(道家神仙方术之书), 先后在岷山、嵩山等地修过道,并与许多道士交往,具有浓厚的道家思想第三,李白有任侠的思想。
他明确地宣扬“儒身不及游侠人”。
任侠的思想形成李白好爽、白信、纯真、追求平等等思想,他始终相信白C的政治才能,非帘自信白负。
纵观李白的思想,虽然很复杂,但功成身退,成为齐种思想的契合点。
儒家思想促其建功,游侠纵横的思想更促其建大功。
老庄和道家思想又促其激流勇退,这样,以儒为进,以道为退的人生观就在李白的身上得到统一。
14、为什么么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15、试论杜甫诗歌的“诗史”特质。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风貌,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被喻为诗史,表现在:(1)杜甫诗歌把个人的遭际与国家命运、民生疾苦结合起來,抒发了悯吋伤乱、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和爱国精神。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怀咏五百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对止在骊山行宫中肆意挥霍享乐的玄宗群臣提出责难,对社会动乱将至感到担忧,《春望》写长安沦陷后残破荒凉的景象,农现诗人伤时感乱,忧国思家的情感。
《北征》徴述了安史之乱中民生凋敝、国家混乱的情景,陈述了自己对时事的见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诗人闻蒐北收复,喜极而泣,《茅草屋为……歌》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
(2)杜甫诗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矛盾,揭露和批判统治者的政策及其骄箸淫逸,专横暴庠是行为,还反映战争兵役徭役给人民造成的种种灾难和痛苦,表现了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如《俪人行》写杨国忠兄妹在长安城南的曲江游宴的情呆,讽刺他们骄奢淫逸的丹行,也从侧而曲折地反映出唐玄宗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兵车行》写唐玄宗穷兵黠武,给人民带來巨大灾难,《三吏三别》写战乱中人民的困难。
16、试述杜甫叙事诗的成就。
杜甫诗既叙事件经过又着力于细节描写,写人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画,从细微处见真实, 展开画面,把读者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