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资料C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1 / 22 单选题(3分)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工人孙某休假回村,一日主动携带邻居6周岁小孩进入村旁林深路险、豺狼出没的山林中狩猎游玩。
走入森林约5公里时,俩人失散。
孙某继续独自行进,之后既不寻找小孩,也没返村告知小孩家人,便径直回县城工作单位。
4日后,林中发现被野兽咬伤致死的小孩尸体。
孙某的行为属于( )。
A故意杀人B意外事件C过失杀人D不构成犯罪2 / 22 单选题(3分)正确答案B我的答案B刘某(男,1997年10月4日出生)于2012年5月2日在某市人民商场见一妇女出手大方,即尾随至商场外存车处,将其自行车前轮用绳缠住,导致该妇女骑自行车时摔倒,刘某趁机将其车篮内的钱包(内有现金5000元)偷走,后被抓获。
刘某( )。
A构成盗窃罪B不负刑事责任C构成抢劫罪D构成抢夺罪3 / 22 单选题(3分)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不属于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的是( )A犯罪对象B犯罪客体C犯罪主观方面D犯罪主体4 / 22 单选题(3分)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刑法》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 )处罚。
A从轻或者减轻B从轻或者免除C减轻或者免除在法定刑以下5 / 22 单选题(3分)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甲绑架乙,在收取乙家人支付的赎金后,为防止暴露自己,将乙杀害。
甲的行为构成( )A绑架罪B故意杀人罪C绑架杀人罪D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6 / 22 单选题(3分)正确答案B我的答案B李老汉(76周岁)和邻居老太(70岁)发生口角,一怒之下将老太打成重伤,对李老汉判处刑罚时,( )。
A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B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C应当从轻处罚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7 / 22 单选题(3分)正确答案B我的答案B甲持刀抢劫出租车,出租车司机奋勇抵抗,搏斗中出租车司机夺刀将甲刺死。
出租车司机的行为是( )。
A故意杀人B正当防卫C防卫过当D意外事件8 / 22 单选题(3分)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甲因和乙发生口角,持一棍殴打乙,致使乙重伤休克。
一、刑法概述1.刑法的概念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刑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刑法是指系统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也就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广义刑法是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和,它主要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规范。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的正式诞生。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全面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这是一部统一的、比较完备的刑法典。
2.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第3条至第5条规定了三项基本原则,即刑罚法定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1)刑罚法定原则刑罚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受处罚”。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对于一切人的合法权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护,不允许有任何歧视。
(3)罪刑相适应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3.刑法的性质: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以国家名义制定的有关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者适用何种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鲜明地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专政的重要工具。
4.刑法的目的和任务。
(1)目的: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惩罚犯罪是手段,保护人民是最终目的。
(2)任务: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护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具体任务有: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
(一)刑法知识1、罪数形态:一行为法定一罪1数行为法定一罪2、刑事责任实现方式:13、刑罚种类主刑:1附加刑:1(一)管制期限: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最高不能超过3年,管制的期限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2日。
在劳动中与普通公民同工同酬。
(二)拘役期限: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最高不能超过1年,拘役的期限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1日。
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有公安机关就近执行,可以探亲,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三)有期徒刑:6个月以上15年以下,总刑期不满35年的最高不能超过20年,总刑期在35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25年。
有期徒刑的期限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1日。
(四)无期徒刑:无期徒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终身自由,并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五)死刑: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
不适用死刑1、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2、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3、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人,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六)罚金:从法律性质上讲,罚金是一种刑罚方法,而不是经济制裁、民事制裁或行政处罚。
(七)剥夺政治权利:适用对象1、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2、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投毒、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
(八)没收财产: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者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
没收财产的时候不得没收属于犯罪分子家属所有或者应有的财产,没收财产的判决,无论附加适用或者独立使用,都有人民法院执行;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会同公安机关执行。
(九)驱逐出境:是强迫犯罪的外国人离开中国国(边)境的刑罚方法,驱逐出境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附加适用。
4、累犯:1、一般累犯2、特别累犯一般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
刑法复习材料*号了解!号重点加粗的能背的背不能背的理解记忆(纯属个人整理,有错有漏自己改)1、刑法的特征*独立性、广泛性、严厉性、最后性2、刑法的渊源*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特别渊源:民族自治区刑法、特别行政区刑法)3、刑法的机能!行为规制机能、法益保护机能、自由保障机能4、刑法的任务*1、保卫国家安全、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2、保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3、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与安定的政治局面4、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5、刑法的解释*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司法解释、立法解释刑法解释的方法:①文理解释(语意分析)②论理解释(扩大、缩小、当然、反对、补正、体系、历史、比较、目的九种解释方法)6、刑法的基本原则(表述和内容)1)罪刑法定原则!法条: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思想:民主主义、尊重人权主义内容:1、形式的侧面:法律主义、禁止事后法、禁止类推解释、禁止绝对不定期刑2、实质的侧面:明确性、适当性(①犯罪规定的适当,禁止处罚不当罚行为②刑罚规定的适当,禁止残虐不均衡的刑罚)注意:允许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2)平等适用原则*法条:对任何人犯罪,在使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3)罪刑相当原则*法条: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7、罪状*简单罪状、叙明罪状、空白罪状(需参考其他法律理解)、引证罪状(需参考法律条文理解)8、刑法的空间效力(法条的规定)!1)属地原则《刑法》第6条第1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刑法》第6条第2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
《刑法》第6条第3款规定: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刑法》第11条规定: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刑法复习资料一、【知识点】刑法的解释、罪刑法定原则、刑法的空间效力、刑法的时间效力、【知识小结】①刑法的解释1. 扩大解释是指对用语解释后的含义大于字面含义。
2.扩大解释是在法律可接受的范围内的,是允许的,且仍处在该用语可能的含义范围内。
3.平义解释是针对法律中的日常用语按照该用语最平白的字义进行解释。
4.对于“战时”、“故意”等概念,须按照刑法的解释性规定做出解释。
5.反对解释是指根据用语的正面表述,推导出其反面含义。
6.解释理由和解释技巧二者不是对立关系。
对一个刑法用语,既可以作文理解释,也可以作论理解释。
7.缩小解释是指作小于字面含义的解释,缩小到词语最核心的含义。
②罪刑法定原则1.法律应当具备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事先规定犯罪与刑罚的内容,可以使国民预测自己行为的法律效果,保障个人的活动自由。
2.犯罪与刑罚是关系公民基本权利的重大事项,只有民主产生的立法机关才有权规定犯罪与刑罚。
3.事前的罪刑法定:禁止溯及既往,不能用生效后的刑法惩罚其生效前的行为。
4.习惯虽反映民意,但缺乏明确性,违反预测可能性。
5.类推解释违反了民主和自由主义(可预测性);有利于被告人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核心精神,允许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
③刑法的空间效力1.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
2.普遍管辖的适用条件(1)必须是危害人类共同利益的犯罪;(2)我国缔结或参加了公约,但声明保留的除外;(3)我国刑法将这种行为也规定为犯罪;(4)犯罪人出现在我国领域内。
3.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我国刑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4.旗国主义是属地原则。
中国的长途汽车在从中国进入他国境内之后,外国人在该车内犯罪的(排除国际犯罪),不适用中国刑法。
④刑法的时间效力1.针对的对象是未经审判的或者审判未确定的案件,对于已决犯不存在溯及力问题。
刑法分则复习资料汇总注意:1、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即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
2、己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即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
14周岁—16周岁的人不犯上述之罪的,不追究刑事责任。
3、不满14周岁的人,不管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即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
1.罪状和法定刑罪状是指刑法分则罪行式条文对具体犯罪的基本构成特征的描述。
法定刑是指刑法分则罪行式条文对具体犯罪所规定的适用刑罚中的种类和幅度2.分裂国家罪概念和特征概念:指抗拒中央统一领导,割据一方或制造民族矛盾,破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行为。
特征:○1犯罪客体:国家安全-国家的统一。
○2犯罪客观方面:具有有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
○3犯罪主体:一般主体○4主观方面:故意3.间谍罪概念、特征概念:指参加间谍组织或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特征:○1犯罪客体: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安全。
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2犯罪客观方面: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参加间谍组织或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的行为。
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形:1、参加间谍组织,成为间谍组织的成员,充当间谍2、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的3、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3犯罪主体:本罪的犯罪主体,是达到刑事责任年罪。
4.放火罪概念、特征概念:是指故意用放火焚烧公司财物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特征:○1犯罪客体:公共安全,即不特定的多数人生命健康和重大财产安全。
○2犯罪客观方面:A.客观方面表现:行为人实施了危害公共安全的放火行为。
B.什么是放火:指引起公私财物燃烧、制造火灾的行为。
C.放火方式:可以是作为和不作为。
D.放火罪是危险犯:即使未造成实际后果也构成本罪。
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视为抢劫罪。
其量刑标准为处 3 年以上 10 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情节严重的,处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贩卖毒品是指有偿转让毒品或者以贩卖为目的而非法收购毒品。
有偿转让毒品,即行为人将毒品交付给对方,并从对方获取物质利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款规定第三百四十七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
其量刑的标准为:( 1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片二百克以上不满一千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十克以上不满五十克或者其他毒品数量较大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2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片不满二百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不满十克或者其他少量毒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
也就是说非法损耗是他人的身体权,所谓身体权是指自然人以保持其肢体、器官和其他组织的完整性为内容的人格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犯故意伤害罪的,处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的,处 3 年以上 10 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这里指的公私财物不仅指合法的公私财务,还包括非法的公司财物。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盗窃违禁品,按盗窃罪处理的,不计数额,根据情节轻重量刑。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刑法概述一、名词解释:1、刑法:一切有关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简答题:刑法的渊源:1、刑法典: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单行刑法(规定、决定、条例、补充规定)3、附属刑法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一、名词解释:1、刑法的基本原则:是刑法的核心和精髓,不仅体现刑法的根本精神,还能指导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适用。
二、简答题:﹡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基本原则是刑法的核心和精髓,不仅体现刑法的根本精神,还能指导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适用。
1、罪刑法定原则:又称罪刑法定主义,指刑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不处罚的原则。
2、平等适用原则: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3、罪刑相当原则:又称罪刑相适应或罪刑均衡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的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一、名词解释:1、刑法的效力范围:即刑法的适用范围或生效范围,刑法对什么人,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有约束力以及是否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2、刑法的溯及力:即刑法溯及既往的效力,指刑法生效后对其生效以前发生的未经审判或判决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
适用即有溯及力,不适用即没有溯及力。
第四章犯罪概述一、名词解释:1、犯罪:一种危害社会已经达到触犯刑法的程度,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二、简答题:1、犯罪构成是由刑事实体法所规定:犯罪构成要件必须由刑事法律予以明确规定,体现罪刑法定的原则,并且与刑事违法性特征相统一。
2、犯罪构成是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说明犯罪规格与标准的有机整体。
3、犯罪构成是由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的要素组合而成:犯罪构成的各个要件都说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达到了犯罪的程度。
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区别: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运用。
1、表述的内容不同:犯罪概念是从宏观上认识一切犯罪的共同属性;犯罪构成是从微观上确定某一具体行为是否具备某种犯罪的特征。
1.一、刑法总则中规定的法定量刑情节(考试的重点)1.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1)、从犯2、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1)、已满14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3、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1)、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2)、紧急避险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3)、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按照他的犯罪情节)4、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1)、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2)、犯罪分子有立功表现的(3)、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4)、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5)、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5、可以免除处罚(1)、犯罪分子自首并且犯罪较轻的6、犯罪分子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7、在国外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8、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1)、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2)、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9、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10、应当从重处罚(1)、累犯(2)、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11、不得判处死刑(1)、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2)、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修八增加的或者修改的地方:(应该会考,一定要掌握)1、“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3、“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也就是坦白),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
1、刑法分则体系,是指刑法分则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规则,对所规定的各类犯罪及所包含的各种具体犯罪,按照一定次序排列而成的有机统一体。
2、罪状,是指刑法分则条文对具体犯罪的基本构成特征的描述。
①叙明罪状,即条文对具体犯罪的基本构成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
②简单罪状,即条文只简单的规定罪名或者简单的描述犯罪的基本构成特征。
③引证罪状,即引用同一法律中的其他条款来说明和确定某一犯罪构成的特征。
④空白罪状,即条文不直接地具体地规定某一犯罪构成的特征。
⑤单一罪状,即条文仅采用简单、叙明、引证、空白罪状其中的一种方式对犯罪的基本构成特性进行描述。
⑥混合罪状,即条文同时采用简单、叙明、引证、空白罪状其中的两种方式对犯罪的基本构成特性进行描述。
3、罪名,广义的罪名包括类罪名和分类罪名,狭义的罪名仅指具体罪名。
罪名是犯罪的名称或者称谓,是对犯罪本质特征或者主要特征的高度概括。
4、罪名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立法罪名、司法罪名、学理罪名。
根据条文罪名包含构成内容数量单复可分为单一罪名和选择罪名。
5、法定刑,是指刑法分则条文对具体犯罪所确定的使用刑罚的种类(刑种)和刑罚幅度(刑度)。
1、危害国家安全罪是指故意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
2、分裂国家罪,是指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
3、叛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的行为:或者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的行为。
4、间谍罪,是指参加间谍组织,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5、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资敌罪,是指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的行为。
1、放火罪,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也就是说,放火行为一经实施,就可能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伤亡或者使不特定的公私财产遭受难以预料的重大损失。
1.引证罪状:引用同一法律中的其他条款来说明和确定某一犯罪构成的特征。
2.高利转贷罪:指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行为。
3.受贿罪: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4.侵占罪: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合法特有的他人遗忘物、埋藏物非法据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行为。
5.赌博罪:指以营利为目的,聚众赌博或者以赌博为业的行为。
6.抢劫罪与敲诈罪的区别:
7.职务侵占罪与侵占罪的区别:(1)职务侵占罪侵犯的对象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财物,而侵占罪侵犯的是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以及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
(2)职务侵占罪只能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行为方式包括窃取、骗取、侵吞等,而侵占罪的实施与职务无关,行为方式只是将自己合法持有的财物,据为己有,拒不交出。
(3)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而侵占罪是一般主体。
8.挪用公款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1)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2)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营利活动且数额较大;(3)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且3个月未还。
9.保险诈骗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保险法律、法规,进行保险诈骗,数额较大的行为。
首先,违反了保险法律、法规是构成本罪特定前提。
其次,实施了保险诈骗的行为。
最后,诈骗保险金必须数额较大。
10.自首的认定:(1)认定共同犯罪中犯罪嫌疑人的自首,一般来说,对自首的,按自首处理;对未自首的,按未自首依法处理。
(2)对犯又赎罪的犯罪嫌疑人的自首认定,犯有数罪的犯罪嫌疑人仅如是供述所犯数罪中部分犯罪的,只对入市供述的部分犯罪的行为,认定为自首。
11.伪证罪的主题是特殊主体,即只有刑事诉讼中的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
12.挪用特定款物罪与挪用资金罪的区别:(1)挪用特定款物最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挪用资金罪的客体是简单客体。
(2)挪用特定款物最同时侵犯国家的财经管理制度且侵犯公共财产,挪用资金罪只侵犯单位资金的所有权。
(3)挪用特定款物罪的主体是管理、支配、经手特定款物的直接责任人员,挪用资金罪的主体则是非国有公司、企业的人员。
13.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情形(1)拐卖妇女、儿童几团的首要分子(2)拐卖妇女、儿童3人以上(3)奸淫被拐卖的妇女(4)诱骗、强迫被拐卖的妇女卖淫或者将被拐卖的妇女卖给他人迫使其卖淫的(5)以出卖为目的,使用暴力、斜坡或者麻醉方法绑架妇女、儿童的(6)以出卖为目的,偷到婴幼儿(7)造成被拐卖妇女、儿童或者其亲友重伤、死亡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8)将妇女、儿童卖往境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