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型骨组织工程支架修复结核性骨缺损
- 格式:doc
- 大小:206.00 KB
- 文档页数:8
生物基材料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生物基材料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生物基材料是指来源于生物体内或生物体外的天然或人工制造的材料,能够与人体组织相容或可被生物降解的材料。
它们具有优异的生物适应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以用于体内修复、再生和替代功能组织的医学工程。
下面我们将从生物基材料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方面来详细谈论。
一、骨组织工程骨组织工程是一种将生物基材料、细胞和生长因子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临时性的人工骨组织,以修复因骨损伤或骨缺失而导致的骨组织缺陷。
骨组织工程所使用的生物基材料多数为生物可吸收材料,例如明胶、羟基磷灰石等。
这些生物基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吸收性,且能够为细胞提供生长支撑,促进骨组织再生。
同时,细胞和生长因子的加入可以使骨组织工程更具生命力和生物活性。
二、软组织修复和替代软组织包括肌肉、肌腱、韧带、软骨等,它们在人体内的作用至关重要。
当受到损伤或缺失时,常常需要进行修复或替代。
生物基材料可以用于软组织的修复和替代,例如膜、纤维素、胶原蛋白等。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可以达到与天然软组织相似的效果。
同时,生物基材料可以为软组织提供支撑和刺激,促进其再生和修复。
三、心血管医学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死亡原因之一,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生物基材料可以用于心血管医学中,作为血管支架、心脏瓣膜、心脏修复等的材料。
这些材料大多数是生物可降解材料,如聚乳酸(PLA)、聚乳酸羟基酸(PLGA)等。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能够避免长期植入后带来的炎症反应和排异反应。
同时,它们还能够为细胞提供支撑和刺激,促进心血管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四、神经组织修复和替代神经细胞的再生能力非常有限,一旦神经组织损伤就很难修复,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瘫痪、麻痹等。
生物基材料可以用于神经组织的修复和替代,如支架、人工神经植入物等。
这些生物基材料对人体组织和神经细胞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为神经组织提供生长支撑和刺激,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骨组织工程方案摘要:骨组织工程是一种利用生物学、生物材料学、细胞生物学和工程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制备生物医学材料,生长因子和细胞等,应用于促进骨组织再生和修复的新型技术。
本文将介绍骨组织工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前景,并结合实例说明骨组织工程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关键词:骨组织工程;生物医学材料;生长因子;细胞生物学;骨组织再生一、引言骨折和骨缺损是骨科常见的临床问题,尤其是老年人和骨质疏松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长,效果差,导致严重的生活质量下降。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和骨移植等,但效果并不理想,且存在术后感染、移植源不足等问题。
因此,开发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能够促进骨组织再生和修复,对于解决这一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骨组织工程技术应运而生,它通过利用生物学、生物材料学、细胞生物学和工程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制备生物医学材料,生长因子和细胞等,应用于促进骨组织再生和修复。
本文将介绍骨组织工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前景,并结合实例说明骨组织工程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二、骨组织工程的基本概念骨组织工程是一种将生物材料、细胞和生物活性因子等构建成三维结构,用于促进骨组织再生和修复的技术。
其主要原理是利用生物材料作为骨组织的支架,提供空间和力学支撑,同时搭载生长因子和干细胞等,促进骨组织的再生。
骨组织工程技术的关键在于合理设计支架材料、选择合适的细胞和生长因子,并确保它们在体内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
骨组织工程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骨缺损的修复,还可以用于促进骨折的愈合和骨质疏松的治疗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骨组织工程的发展历程骨组织工程技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是为了修复骨缺损和骨折而开发的。
最早的骨组织工程产品是由合成材料制成的,但由于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的限制,其临床效果并不理想。
随着细胞生物学和生物材料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开始尝试使用生物材料、生长因子和干细胞等,来构建更符合人体生理特性的骨组织。
骨组织工程骨组织工程本质上说,就是用一个有利于细胞黏附和保持其功能的支架,在特定的骨诱导因子作用下,与富含骨始祖细胞共同作用。
但是,到今天,能够血管化,具有一定力学强度的能促进骨传导和骨诱导的构造物也仅仅只是理论上的证明。
对细胞功能,细胞外基质形成的了解对我们制备有利于细胞吸附,保持细胞功能的支架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人口老年化问题的突出,一些由疾病或者外伤引起的组织缺损极大的降低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人工关节的置换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以及骨质疏松症方面取得不错的效果,也极大的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但是由于侵蚀作用,力学性质的改变等也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临床上也期望能发展一种能促进骨组织在生的新的治疗方法,即通过骨组织工程来制备一种“活的”,能与周围正常组织相互作用的修补物。
一般用来产生新组织的方法,是通过合适的三维支架在生物反应器内,让从活体组织中取得细胞进行增殖。
一般生物反应器可以通过一个半透膜来进行气体交换,通过旋转来获得微重力环境以及构建组织生长微环境。
另外的一种方法就是将没有接种上细胞的支架放到体内,让周围的细胞向其扩散生长或者在植入几天后将细胞注射到支架上,即将人体作为一种天然的生物反应器。
一般来说,对于骨组织工程来说,一般可以分为六个阶段,1,制造可吸收的支架。
2,在静态的环境下,将成骨细胞或者软骨细胞接种到支架上面。
3,在动态的环境中培养改组织。
4,将成熟的组织在接近生理条件下进行培养,生物反应器。
5,进行手术移植。
6,对移植后的组织工程支架进行观察,是否被肌体同化或者需要重新建立。
临床需求骨折的治疗一直是社会经济学关心的问题,在英国每年在这个方面的发费达9亿英镑,并且随着老年化问题的不断突出,费用在逐步增加。
每年在英国有150,000例由于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
特别是股骨头骨折具有更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一般来说不到一半的病人在手术后能回家生活。
30%到50%的臀部骨折患者需要再次进行手术效正,同时有很大部分的别人需要进行骨修补。
骨组织工程研究的新进展:修复骨缺损的完美技术李凯【摘要】骨组织工程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为临床上骨缺损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纵观骨组织工程研究的二十多年里,其构成的三大要素:种子细胞方面、支架材料方面和组织构建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距离组织工程骨在临床中正式使用尚有一定距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就目前骨组织工程研究的现状及最新进展作一综述.%Bone tissue engineering has developed rapidly since the 1980s and brought new hope for the treatment of bone defects. Throughout twenty years, the three major elements of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seed cells, scaffolds and organizations to build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However, there is still certain distance for tissue engineered bone to be used officially in clinic.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tatus of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are reviewed.【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2(009)018【总页数】3页(P15-17)【关键词】骨组织工程;骨缺损;研究进展【作者】李凯【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2临床上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骨缺损很常见,然而修复骨缺损的惟一方法是通过骨移植来实现。
生物医学领域中增材制造组织工程支架一、生物医学领域中增材制造组织工程支架概述增材制造技术,也被称为3D打印技术,近年来在生物医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尤其是在组织工程支架的制造中。
组织工程支架是一种用于引导细胞生长和组织修复的三维结构,它们可以模拟天然细胞外基质的特性,为细胞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信号。
增材制造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如设计灵活性、复杂结构的制造能力以及对材料的精确控制,为组织工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1.1 增材制造技术的核心特性增材制造技术的核心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设计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定制支架的形状和结构,以适应不同的生物医学应用。
- 复杂结构制造:能够制造出具有复杂内部结构的支架,如仿生结构,以促进细胞生长和组织整合。
- 材料多样性:可以使用多种生物相容性材料进行打印,包括聚合物、陶瓷和金属等。
- 精确控制:可以精确控制支架的孔隙率、孔径大小和分布,以满足特定细胞生长的需求。
1.2 增材制造技术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场景增材制造技术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骨组织工程:制造用于骨缺损修复的支架,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 软骨组织工程:打印具有特定力学性能的支架,以模拟软骨组织的特性。
- 皮肤组织工程:制造用于皮肤缺损修复的支架,提供细胞生长的平台。
- 血管组织工程:打印具有良好血流动力学特性的血管支架,用于血管重建。
二、生物医学领域中增材制造组织工程支架的制造技术增材制造组织工程支架的制造技术是实现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关键。
这些技术不仅需要满足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功能性的要求,还需要具备高度的精确性和可重复性。
2.1 常用的增材制造技术在组织工程支架的制造中,常用的增材制造技术包括:- 熔融沉积建模(FDM):通过逐层沉积熔融材料来构建三维结构。
- 光固化立体打印(SLA)/数字光处理(DLP):利用光固化技术逐层固化液态树脂,形成所需的三维结构。
组织工程骨构建策略
组织工程骨构建策略是一种旨在利用材料科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设计和制造可替代的人造骨组织来治疗或修复缺损、疾病或创伤的方法。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组织工程骨构建策略: 1. 材料选择:优选生物相容性好、生物降解性强、力学性能良好的材料,如聚乳酸、羟基磷灰石等。
2. 细胞来源:选择具有成骨分化潜能的干细胞或成骨细胞源进行培育和植入,如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等。
3. 三维打印技术:利用三维打印技术,将自体或异体细胞与支架材料结合,制备出高度定制化的人造骨组织。
4. 生物反应器:将细胞和支架材料置于生物反应器中,模拟生理环境,促进细胞生长和成骨分化,加速骨组织的形成。
5. 基因工程:通过基因转染或质粒转染等技术,操纵细胞的遗传信息,促进成骨分化和骨组织的修复。
6. 生物材料表面改性:通过材料表面的化学处理、生物活性物质的涂覆等方法,改善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能,增强其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总之,组织工程骨构建策略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领域,需要结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手段,才能够实现对人造骨组织的高效制备和应用。
负载BMP-2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研究进展符来想【摘要】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具有强大的促成骨活性,能够诱导间充质细胞不可逆地分化为骨、软骨组织;BMP-2是成骨能力最强的BMP之一,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骨组织工程领域,并且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在此分析了近年来BMP-2在骨组织工程中应用研究的文献,概述国际上关于负载BMP-2组织工程骨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进展.%Repairing bone defects using tissue engineered bone has become a hot spot. There is a strong osteomductive potentiality in bone morphogenetio protem( BMP ), which could induce the irreversible differentiation of mesenchymal cells into bone and cartilage. BMP-2 is one of BMPs with the most osteoinductive potentiality, which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presenting an excellent application prospect. Here reviews literatures published in recent years on the application of BMP-2 in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 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repairing bone defects with BMP-2 loaded tissue engineered bone.【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3(019)004【总页数】4页(P590-593)【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织工程骨;骨缺损【作者】符来想【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零五医院骨一科,合肥,2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骨缺损的修复一直是骨科领域的一大难题。
组织工程在修复组织缺损中的应用组织工程是一种新兴的医学技术,它主要针对组织缺损的修复实践而发展。
组织工程的重点是借助自体细胞、生物材料和生物技术手段,建立复杂的组织结构来替代或辅助体内的受损组织。
这么做的目的是恢复受损部位的功能,甚至是生物活性和完整性。
组织工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肝脏、骨骼、神经系统和软组织等多个方面,其效果也备受关注。
本次论述重点介绍了组织工程在人体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情况。
起源及特点组织工程学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当时美国的前卫生医学家Rogers曾使用鼠标骨骼细胞进行了皮骨连接构建实践而被大家所认知。
此后,在一系列医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组织工程学成为一个快速发展、与众不同的研究领域。
组织工程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它采用的是使用三维或者二维培养方法,通过组织籽种、动物细胞或人体细胞实现组织功能修复和再生的过程。
生产的所有生物材料都需经过从细胞、材料、产品、设备、设计与管理等环节的同步优化。
组织工程的发展与应用基于组织工程技术,医学工作在进行生物学、医学、工程学等方面跨领域合作,在动、植物细胞反应器、干细胞与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基因操纵、仿生合成与材料合成等方面不断探索更好与更可靠的解决方案。
组织工程学的发展方向有两个:一个是生物技术的进步,可以从多个方面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另一个是在人类组织器官的修复方面开展更多实践。
目前,在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中,其应用也愈发广泛。
例如,股骨头缺血坏死、断肢肢体的再生、心脏结构的修复、软骨缺损、肌肤损伤、长骨负荷缺损等问题都可以借助组织工程学技术得以解决。
组织工程技术模型特点1. 动物实验模型: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实验操作,利用不同的疾病模型,在动物实验中对组织工程修复效果进行探索。
目前,已经开展了许多有关组织工程技术在动物体内的实验,这些实验结果为人体临床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 体外细胞培养模型:这是目前最为主要的模型,这种模型是使用人体细胞或者动物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然后在体内再进行相关实验操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第20卷 第30期 2016–07–15出版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July 15, 2016 Vol.20, No.30ISSN 2095-4344 CN 21-1581/R CODEN: ZLKHAH4539 ·综述·www.CRTER .org孙效虎,男,1973年生,甘肃省庆阳市人,汉族,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关节外科研究。
通讯作者:甄平,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解放军兰州军区总医院全军骨科中心,甘肃省兰州市 730050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44 (2016)30-04539-08 稿件接受:2016-06-08功能型骨组织工程支架修复结核性骨缺损孙效虎1,袁 景1,张 宇2,乔永杰3,曹雪飞3,孟 磊3,高展望3,甄 平3 (1庆阳市人民医院骨二科,甘肃省庆阳市 745000;2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甘肃省兰州市 730000;3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全军骨科中心,甘肃省兰州市 730050)引用本文:孙效虎,袁景,张宇,乔永杰,曹雪飞 ,孟磊,高展望,甄平. 功能型骨组织工程支架修复结核性骨缺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30):4539-4546.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6.30.019 ORCID: 0000-0003-3122-4042(甄平)文章快速阅读:文题释义:抗结核骨组织工程支架:一般由抗结核药物和骨组织工程支架构成。
抗结核药物一般制备成具有长期、稳定释放的缓释药物系统,以满足彻底杀灭结核杆菌的需要,同时其释放和降解时间要与结核性骨缺损修复的时间匹配。
在修复结核骨缺损过程中材料的吸收降解和新骨形成要达到速度一致,在抗结核杆菌的过程中,抗结核药物要长期缓慢释放,既不能因为抗结核药物浓度过低丧失抗结核作用,也不能由于抗结核药物浓度过高而造成细胞毒性,影响成骨细胞生长,同时还要保证结核菌清除彻底。
抗结核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局限性:目前,研制的抗结核性骨组织工程支架还未达到临床需求。
首先,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多药物联合治疗常需3或4种抗结核药物的联合使用,而目前抗结核性骨组织工程支架只能达到联合2种药物;其次,抗结核治疗疗程常需6-12个月,现有的抗结核性骨组织工程支架药物释放时还不能满足该需求;制备抗结核性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文献居多,但应用此种材料在结核动物模型进行的验证实验缺失。
摘要背景:随着抗结核功能型骨组织工程支架研究的深入,结核性骨缺损修复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
目的:评价抗结核功能型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药物缓释性能和成骨性能。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相关功能型骨组织工程支架修复结核性骨缺损的文章,中文检索词为“骨组织工程支架,结核,骨缺损”,英文检索词为“Bone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 ,Tuberculosis ,Bone defect ”。
结果与结论:抗结核功能型骨组织工程支架具有较好的药物缓释性能、组织相容性、成骨性能及抗结核杆菌性能,能长时间稳定释放药物,增强局部应用抗结核药的效果,解决临床上结核性骨缺损修复困难易复发的难题。
目前,研制的抗结核性骨组织工程支架还未达到临床需求。
首先,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多药物联合治疗常需3或4种抗结核药物的联合使用,而目前抗结核性骨组织工程支架只能达到联合2种药物;其次,抗结核治疗疗程常需6-12个月,现有的抗结核性骨组织工程支架药物释放时还不能满足该需求;制备抗结核性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文献居多,但应用此种材料在结核动物模型进行的验证实验缺失。
关键词:生物材料;缓释材料;骨组织工程支架;骨结核;骨缺损;功能型;结核性骨缺损;修复;制备;缓释系统;成骨性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题词:结核,骨关节;支架(骨科);组织工程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1983):多孔β-TCP 负载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抗结核药物缓释微球的构建及其抗结核成骨作用研究P .O. Box 10002, Shenyang 110180 4540Sun Xiao-hu, Associate chief physician, Second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People’s Hospital of Qingyang City, Qingyang, 745000, Gansu Province, ChinaCorresponding anthor: Zhen Ping, M.D., Professor, Master’s supervisor, Chief physician, PLA Orthopedics Center, Lanzhou General Hospital of Lanzhou Military Area Command of Chinese PLA, Lanzhou 730050, Gansu Province, ChinaFunctional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 used to repair tuberculosis bone defectSun Xiao-hu 1, Yuan Jing 1, Zhang Yu 2, Qiao Yong-jie 3, Cao Xue-fei 3, Meng Lei 3, Gao Zhan-wang 3,Zhen Ping 3 (1Second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People’s Hospital of Qingyang City, Qingyang, 745000, Gansu Province, China; 2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Second Peo ple’s Hospital of Gansu Province, Lanzhou 730000, Gansu Province, China; 3PLA Orthopedics Center, Lanzhou General Hospital of Lanzhou Military Area Command of Chinese PLA, Lanzhou 730050, Gansu Province, China)AbstractBACKGROUND: Repairing tuberculosis bone defect has become a research focu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nti-tuberculosis functional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reparation, drug release performance and osteogenic properties of the anti-tuberculosis functional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METHODS: PubMed, 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Wanfang databases were searched by computer for articles addressing functional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 for repair of tuberculosis bone defect. The keywords were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 tuberculosis; bone defect” in English and Chinese.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anti-tuberculosis functional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 has good drug delivery, biocompatibility, osteogenic properties and anti-tuberculosis properties. As a good choice to avert bone defect relapse, the scaffold enables a long and stable drug release into bone defects to enhanc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anti-tuberculosis drugs topically. Given the technical deficiencies, we can only combine two drugs with the anti-tuberculosis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 although the combined use of three or four anti-tuberculosis drugs is preferred. Additionally, a complete course of anti-tuberculosis treatment often lasts for 6-12 months, which cannot be achieved by the existinganti-tuberculosis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 Up to now, the effect of this scaffold has not yet been confirmed in animal models, although how to prepare this scaffold has been reported. Subject headings: Tuberculosis, Osteoarticular; Braces; Tissue Engineering Funding: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81371983Cite this article: Sun XH, Yuan J, Zhang Y, Qiao YJ, Cao XF, Meng L, Gao ZW, Zhen P. Functional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 used to repair tuberculosis bone defect. 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2016;20(30):4539-4546.0 引言 Introduction中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2015年全球发病率仅次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发病绝对数量占全球结核病人数量9.6%[1]。